我的教師夢-錢群理_第1頁
我的教師夢-錢群理_第2頁
我的教師夢-錢群理_第3頁
我的教師夢-錢群理_第4頁
我的教師夢-錢群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的教師夢錢群理有時候老師只需要做一個傾聽者我由此聯想到現在的青少年,特別是到了中學階段他的內心有一種傾訴欲望??上У氖俏覀兊母改福覀兊睦蠋煟32辉敢鈨A聽他們講話,傾聽他們的心聲,這個時候就只能到我這樣一個住在遙遠的地方的老人這里傾訴。為什么呢?第一,我愿意聽她的;第二,我絕對尊重她,并且替她保密,我不會因為她和我說了什么話,而去損害她。這樣她就有一種信任感,安全感 。如果她的家庭,她所在的學校,有父母、有老師愿意這樣傾聽,她就不必千里迢迢地向我傾訴。這正是是教師、家長,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傾聽我們的孩子的內心傾訴的職責。其實孩子把心里話向你講,講完了,把郁積在心,解不開的許多情緒發泄出

2、來了,心里舒坦了,該怎么做,她自己就明白了,并不需要我們成年人去指點什么,老師有的時候就是需要簡簡單單地扮演這樣一個傾聽者的角色。這說起來簡單,卻也不簡單:因為它需要一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愛心。(我的感悟: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在中學生上網熱的情況,他們上網主要有兩項:聊天和打游戲。他們不愿意和他們的父母,教師聊天,或者說傾訴,甚至有的學生,在現實的生活學習中都沒有可以傾訴的,信任的同學朋友,所以他們選擇了向網友傾訴,不真實,但他們有了自己的傾訴對象,而且還很安全,對方會安慰,鼓勵他。這個年齡的學生也渴望交朋友。由此感嘆: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太重要了?。┟恳惶谜n都是新的開始每上一堂課,我都有一種期待

3、,因此,上課前也總有一種新鮮感、興奮感、緊張感。我教了那么多年的書,但每一年的9月份1號上第一節課時都非常緊張。他們能理解我嗎?能和我交流嗎?我和他們之間能有會心的微笑嗎?有還是沒有,關系著我的教育理念:我追求和學生之間的這種心靈的交流。如果學生木呆呆地聽我講課,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就會覺得我的教育失敗了。為了避免這樣的失敗,就必須作充分的準備,把可能發生的一切,都預先想好,作精心的設計。我的第一學時課的教案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閑話”。開頭要怎么講,你要給學生一個什么“第一印象”,你通過你的一句話,把一個什么東西傳遞給學生:這些都要想好。第一堂課上好了,開頭幾堂課上好了,在

4、師生之間建立起來一種信任感,創造了一種自由交流的氣氛,以后的課就好上了,吊起的那顆心也就可以落下了。我教了幾十年的書,中學與大學都教過,不知道教了多少屆的學生,差不多每一屆都要經歷這樣一個由陌生、緊張的距離感到心靈溝通的過程。這樣我就始終保持著一種教育的新鮮感,每教一屆學生,甚至每上一堂課,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面臨著新的挑戰。我自己非常珍惜這樣的新鮮感,我稱之為“黎明感覺”。我知道這很不容易,因為任何一件工作,兇手老師的工作在內,一旦成為職業,就會產生職業性的倦怠感,就有可能變成“機器”,變成“油子”,所謂教書匠就是這樣的“教書機器”、“教師油子”。坦白地說,我熱愛教師工作,卻恐懼成

5、為這樣的的“教書匠”,因為這涉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一個人的生命存在形態、存在方式。(我的感悟:錢老尚且如此,我輩又有何說?)青春是美麗的,教師是美麗的我的外貌變老了,頭發白了,但還是當年那股精神頭兒,我也覺得我的心比較年輕。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結于我這一輩子都在教書,都在與青年打交道。你面對的永遠是天真的赤子,是最活躍的生命,是渴求知識的年輕人,你從這些赤子身上不斷汲取精神養料,汲取生命的元氣,你就永遠年輕。所謂教學相長,這確實不是一句空話。教學就是這樣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不僅教師影響學生的成長,學生也對教師的精神狀態、精神發展產生影響,老師與學生確確實實是共同成長的?!敖虒W相長”是一個非常高

6、、非常美好的教育境界。我們常說青春是美麗的,而教師這個職業是和青春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我要說教師也是美麗的。(我的感悟:這個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處煹纳罹褪恰跋胂肽闳滩蛔∫蓿胂肽闳滩蛔∮忠Π 蔽覀円膊槐鼗乇埽航處熞灿泻芏嗤纯?,甚至是巨大的痛苦。因為我清醒地意識到,年輕人永遠是幼稚的,在某種條件下,他們還會做這樣的傷害老師的蠢事。教師這樣的職業,很難避免這樣的不公平的對待。我們不能期待所付出的一切都能得到好的回報,有的時候就會遇到這樣一種殘酷的回報。但是盡管這樣,我還要教書,我對學生還是這樣的熱情,所以有時候我覺得這是宿命。不管怎樣,反正我要當老師,我要教書。明知這是一個夢,

7、還要做。因為這是美麗的夢,沒有夢的人生是更加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有人說這是癡夢,癡迷于此,癡心不變,既無可奈何,又十分美好。教師就是只能“只管耕耘,不顧收獲”。我常常想起曹禺劇本里的一句話:“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這就是生活,教師的生活。我們正視它,又永遠擺脫不了它,形成生命的一種纏繞,而生命的真實意義就實現在這種纏繞之中。(我的感悟:想想錢老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受到的來自自己學生的迫害,他尚有如此氣魄,我們的一點委屈,一點不公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小學教育的職責呵護成長之美,保障成長權利:中小學的第一職責 中小不教育的最大任務,就是創造一切條件,使孩子能夠盡享“成長之美” 請

8、把“黎明感覺”,把好奇、探索的權利還給我們的孩子 人在自然中,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狀態 請把時間和空間,請把生命的自由,還給中小學生 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玩”,必須盡性、盡情,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天性、本性,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的歡樂。 剝奪孩子的童年、青少年的歡樂,就是在剝奪他們“活著的理由” 我們將面臨一個“沒在童年”的時代和社會培育青春精神:中小學職責之二我們現在常常講要創辦“一流中學”,在我看來,所謂一流中學,第一個標準,就是學校充盈著“青春精神、青春氣息”“青春時期的生活,有最多的夢想,最純的情感,最強的求知欲”,因而有一種特殊的價值。問題是,有一種似

9、是而非的說法,在社會上,甚至在教育界還頗為流行:仿佛青春時期的一切都是不成熟的,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成熟起來。這看起來也沒有什么錯;問題是我們以為的“不成熟”是什么,如果不加分析地認為,拋掉青春時期的夢想、情感、求知欲就是成熟,那就糟了。我們常說:孩子,你別做夢了,等哪天不做夢就成熟了。夢真的就那么可怕嗎?法國作家史懷德曾說過青少年時期許多人都有過獅子般的雄心,在成年之后都像老鼠一樣活著。什么原因?據說他們成熟了。所以他給所謂“成熟”下了一個定義,叫“貧乏、屈從和遲鈍”:本來年輕的時候,他是豐富的,“成熟”了就貧乏了;本來的反抗的,“成熟”時就屈從了;本來是敏感的,我們把他變遲鈍了。如果教

10、育的結果,是把青春價值全部否定掉,消滅掉,把人變成“成熟”的庸人,那就是完全失敗,走到反而去這是“反教育”的教育?!跋氪笫?,產大志,說大話,有大氣度,沒有不可解的難題,沒有不可探索的奧秘的自信心,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氣。這就是少年意氣,是彌足珍貴的?!币胛幕T:中小學職責之三中小學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于“為孩子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在文化傳遞中完成“從自然人變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的精神蛻變過程。這正是我們前面反復強調的“成長”的本質和意義。有了這三個底子,學習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體的底子,就意味著學生有了一個保證他終身身心健全發展的堅實可靠的基地。

11、中小學教師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成為學生童年和青少年記憶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間 中小學教師在學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記憶”是什么?美的身影中小學正是人的童年、青春年代,對美的敏感與想象,是中小學生最基本的感官與心靈的、生理與心理的特點,美是青春期生命的內在需要。中小學教師的第一職責,就是充當美的使者與播種者。這首先是儀表的美。在學生的印象里,陶強老師在任何時候都是整潔、端莊、得體的。這看似無意卻是有意:一個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師,一定會時刻注意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一定要把自己最亮麗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而絕不允許自己蓬頭垢面、衣冠不整地出現在課堂上。任何丑的暴露,都是反教育的。但這絕不是花枝招展、追逐

12、時髦:美也是有品位的。學生用“端莊華貴“來概括陶強老師之美,是大有道理的。這是真正的教師之美。“端莊”透露出為人端正、莊嚴與大氣,“華貴”顯現的是華瞻的風采與高貴的氣質。教育絕對要求“大”與“正”,教育具有先天的超越性,它是“高貴的事業”。氣度狹窄、蠅營狗茍、邪門歪道、短見淺識、花哨浮躁,都是反教育的。因此,美更是內在的氣質之美與心靈之美。學生贊揚陶強老師的是“集真、善、美于一身一完美女性”,是對教師特別是女教師的最高贊譽,同時樹立了一個“真正的教師”的標尺?!耙鄮熞嗄福ǜ福钡膼凼紫?,將“父母之愛”注入“中小學教師之愛”的內涵中,這既符合處于童年、青少年階段的小學生、中學生的心理上的要求,其

13、本身又有重大的意義。什么是“父母之愛”?魯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寫過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其中有精辟的論述。他指出,這是一種“天性的愛”,是“離絕了交換關系利害關系的愛”。因此他期待“覺醒的人此后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耙鄮熞嗄福ǜ福保褪沁@樣的天性的愛的擴張和醇化:將教師對學生的愛,作為母愛、父愛的延伸。魯迅接著又講了一個觀點,和我們今天流行的看法頗有點不同。他強調,“父子之間沒有什么恩”。在他看來,父母施恩,兒女報恩的“恩”的觀念,其“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利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為父子關系,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

14、部,便就為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理應做長者的犧牲”。按魯迅的分析,“恩”的觀念的問題有三。首先這背后隱藏著一種“權力意識”,在父母子女關系中強加進了權力關系,父母養育了兒女,兒女的一切就應為父母所有,兒女必須無條件地依附于父母,父母對兒女享有絕對的支配權。其次,其背后還隱藏著“回報”觀念,又在父母子女關系中強加進利益關系,生兒育女成了一種投資,企圖得到報償,要在長大了的子女那里收回本金和利息。其三,也是最根本的誤區,就是“長者本位”的思想,一切以父母為主,子女不但依附父母,而且要無條件地為父母犧牲。在魯迅看來,這是違背人的天性的。他說:“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

15、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愿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就是動物,也“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犧牲了自己”這就是“生物學的真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本能的、無條件的、無私的、“自然天性的愛”變成摻雜著“權力關系、利益關系、交換關系”的“圖恩、報恩之愛”,那其實就是人的本性的喪失。魯迅因此堅定地主張:要以“義務”的觀念代替“權利”的觀念,以“犧牲的觀念代替”利益交換“的觀念,以“幼者本位”的觀念代替“長者本位”的觀念。這樣,就能夠開創一條以“天性的愛”為基礎的人類健全發展的進化之路:“祖父子孫

16、,本來各各都只是生命橋梁的一極”,“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每個人,都從“父子之間沒有什么恩”的觀念出發,一代一代地為下一代犧牲,盡義務,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使“后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這樣,人類就能夠得到健全的發展,社會就會不斷進步。如果相反,按照“父母有恩于子女”的觀念去做每一代都對下一代有絕對的支配權,壓抑兒女的發展,要求他們無條件地為自己作犧牲,就只能導致人類的萎縮和社會的停頓。這樣的建立在“父子之間沒有什么恩”的基礎上的愛,就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從傳統社會與現代商業社會的權力關系、利害關系、交換關系的扭曲中解放出來,恢復人(以至生物)的愛的天性

17、這樣的愛,是建立在天然的血緣關系上的,是無須說出理由的,因而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是一種人之為人(生物之為生物)的本能和天職,同時,也是做人的底線。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無條件地愛你的父母和你的子女,都要盡伺奉父母、養育子女的義務。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管它看起來多么“充足”、“正當”,多么“神圣”)傷害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否則,就不是人。按照魯迅的分析,恐怕連禽獸都不如。這樣的父母子女的天性的愛,必然是“幼者本位”的,強調的是,“覺醒的父母”對子女的“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愛,即所謂“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其具體要求有三。“開宗第一,便是理解”

18、,既不能像傳統中國人那樣,把兒童看作“縮小的成人”;也不能如西方人那樣,以為兒童是“成人的準備”,而要承認,兒童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兒童是一個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有他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暗诙?,便是指導”,長者只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暗谌?,便是解放”,要“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在弄清楚父母之愛的實質和特點之后,我們就可以來討論“亦師亦母(父),即把教師對學生的愛,作為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延伸、擴張、醇化的意義。在我看來,也有兩個方面。首先這同樣是將師生關系從權力關系、利害關系、交換關系的扭曲中解放出來,同樣強調教師對

19、學生沒有恩,學生不是教師的附屬,教師也沒有絕對支配學生的權力,教師教育學生,學生接受教育,也絕不是知識的買賣,彼此都是獨立的,既不存在權力的依附,也不存在金錢的依附。教師對學生愛護,學生對教師的敬愛,都是出自人的天性,是近于父母子女之間的沒有什么理由可講的無條件的愛。強調這樣的“離絕權力關系、利害關系、交換關系”師生之愛,是對人的本性的復歸。同時,“亦師亦母(父)”之愛,又是建立在“幼者本位”、“兒童本位”的教育觀的基礎上的,同樣強調教師對學生要盡“理解、指導、解放”三大義務。這樣的義務觀念、犧牲精神,及其背后的理想主義精神,在我看來,都是教育的基本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強調“亦師

20、亦母(父)”之愛,也是對教育本性的復歸。在我們當今的教育(兇手中小學教育)越來越體制化、功利化、商業化的背景下,這樣的“人的本性的復歸”、“教育本性的復歸”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怎么估計都不過分的。所謂“亦師亦母(父)”,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強調教師之愛又不是父母之愛的簡單復制。教師的“亦師亦母(父)”的雙重身份,在教育上是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的。一般說來,父母子女之愛,既出于本能,也就偏于非理性;而師生關系就有了更多的理性。青少年到了一定階段,或由于某種原因,在某一時刻,會在“告別童年、擺脫父母”的本能的欲求下,不同程度地疏遠父母,以至產生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亦師亦母(父)”的教師,

21、往往能成為學生信任的成年人,在他們的成長中,起到父母難以發揮的作用學生對教師的永遠的懷念,以至依戀之情,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按照弗羅姆愛的藝術的觀點,愛有一個從初級階段向高級、成熟階段的發展過程:從“兒童自我中心”的“被人無條件地愛”,發展到“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統一”的“愛別人”、“創造愛”。教師的職責,不僅是要如父母那樣,滿足學生被“無條件地愛”的感性的本能的需要,而且要用理性的力量,引導學生“愛別人”、“創造愛”,從而獲得成熟的愛。這是引導學生的生命從幼稚階段走向成熟階段的一個重要方面。我理解,這也是“亦師亦母(父)”的教師之愛的另一個重要側面。在這個方面,它是超越父母本性的愛的。在溺愛成

22、為當今家庭教育中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導致部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泛濫的情況下,這樣的學校教育中理性的成熟的愛,也許是更為重要的。無論學習、生活遇到困難的同學,當年的數學“尖子”,還是數學成績一般的同學,都毫無例外地感受到老師的愛。對于成績平平的學生,老師也不要忘記通過一個眼神、一回交談、一次作業批發、個高分,施予同樣的愛。這些學習并不困難,也不見出色的學生,本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但真懂教育的老師知道,某個學生一時看去平平,并不等于他終身平平,中不過他現在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或實現可能性的時機未到,這就需要耐心地等待。在這個時候,哪怕是給予瞬間關照與鼓勵,都可能對他以后的發盡其所能產生深遠的影

23、響。更重要的是,這樣惠及全體學生,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光亮和自由發展的愛的背后,是一個現代、平等、自由的理念。這就是我們這些附中老學生,在50年后的回顧里,終于領悟到的中小學教師的價值,中小學教育的真諦: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和職責,就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播下一粒“美”的種子,一?!皭邸钡姆N子,這兩粒種子發芽生長,就會長成“人”的參天大樹。而中小學教師就是美的傾向,愛的使者。(我的感悟:這里錢老講的是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愛的特點,并非專門討論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更應該強調“亦師亦友”的。我認為現在的學生好像對老師的崇拜和熱愛沒有以前那么強烈,網絡時代信息的暢通打破了教師對知識的壟斷,現在學生對教師

24、崇拜的心理減弱,教師需要向學生學習的地方也不少,從現代民主平等的角度,我自己更希望與學生亦友的良師益友的定位。教師工作的歡樂和痛苦,愛和恨,笑和哭對得起自己: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首先,是自我生命的承擔,要追問“教師工作對你的生命有什么意義”。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生活條件有了相當的改善,基本達到“衣食無虞”了。這就意味著教師工作主要不再是一個謀生的手段;這時候就要提出教師工作的“意義”的問題,它和你的自我生命的健全發展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勞動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所從事的勞動,是“外在”于你的,還是你“自己”的?是“否定”你自己,還是“肯定”你自己?你感到“

25、不幸”,還是感到“幸福”?你是“被迫”的,還是“志愿”的?你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不能自由發揮”的,還是“自由自在”的?等等。馬克思說,前者是“異化的勞動”是一種強制,和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勞動時如坐針氈,爽然若失,不勞動時就如釋重負;后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勞動”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不是為了滿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才真正成為一種享受和愉悅。應該承認,教師工作,對我們現在相當多的老師來說,還不是“自由的勞動”,多少有些“異化”。這里有體制的問題、管理的問題。在我看來,教育改革的一個任務就是要解決這個教師勞動的異化問題,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放教師

26、,解放教育生產力。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或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命題:教師工作本身,是有可能成為一種自由的勞動的,這的本性就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和基礎。這就說到了張文質等老師早就在進行的“生命化教育”的試驗。生命化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教師工作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 。而中小學教育的特點,就是我們在前面一再提到的,教師的生命是和兒童/少年/青年的生命共生互動的;而后者正處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最為純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活力也最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因此,中小學教師在和學生進行生命互動時,最容易從學生那吸取生命的元氣,獲得生命的激情、活力,永遠保持生命的新鮮感。面對充滿好奇心,不斷向你

27、提出各種問題的孩子,你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使自我生命處在不斷“新生”的過程中。我們在前面談到,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基本職責,就是培育學生的青春精神;其實,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滋潤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這是中小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師工作中不斷得到創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獲得了一種真意義、真價值,這時候,當教師就會成為人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個生命的歡樂的源泉。事情就會變得十分單純:“為什么選擇當教師?因為我快樂,我需要,我找到了意義,做教師對得起自己?!边@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承擔這應該是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不能沒有我 自我承擔之

28、外,對教育事業也要有承擔。我常常聽到一些老師這樣說:“盡管有許多不如意,但我還留在教學崗位上,因為我班上的孩子需要我,我離不開他們?!蔽颐棵繛榇硕袆硬灰选R驗檫@表現了個教師和他的學生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這樣的聯系是沒有當過教師的人很難體會和理解的。它其實是非常接近父母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的,是近乎天生、本能、割舍不了,擺脫不掉的,前面說中小學教師之家是“亦師亦母(父)”之愛,絕不是偶然的。正是這種血肉聯系,使教師對學生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孩子需要我”,這就足夠使一個教師獻出一切,而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或者說任何理由都在這個理由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同時就是對教育工作的一種使命感。所謂天生我材

29、必有用,天生下我來就是當老師的,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我就是要擔當教育之“大任”,不僅我班上的學生需要我,我所在的學校需要我,中國的教育也需要我。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念,這樣的自信,這樣的氣魄。我自己就經常說,我就是一個當教師的料,我一天也不能離開學生,不能離開教育事業,一直到今天,我退休了,走在街上,中要一看見背著書包、穿著校服的小學生、中學生,我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我,以及在座的所有老師,我們都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一生的心血、生命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甚至可以說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生命的有機組成,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教育不能沒有我!為民族和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盡義務教師的工作,還有更

30、大的意義。全人類任何一個民族,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是要經過“教育”這個環節達到生命的成長的;也就是說,民族、人類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經過教師之手而撫育成人的,教師的工作,不僅關系著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健全發展,而且關系著整個發族,以至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工作在本質上就是為發族和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盡義務、作貢獻,是自有一種崇高性的,而參與了民族、人類生命之流的創造,教師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某種永恒性。我想,這絕不是夸大其詞?!按禾斓牟シN者”需要“只顧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教師工作也自有其艱辛,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外人所難以體味的。我們已經說過,由于體制、管理的原因,教師在生活

31、、工作中,還有許多讓人痛心、傷心、寒心之處,每一個老師都有說不出、道不盡的苦楚。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另一個性質的問題,即中小學教師工作本身所帶來的困惑。這也是由我們的教育對象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也就是說,都是些“等待成長”的生命。這是一個生命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所引起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如張文質先生所強調的,教育是一個“慢的藝術”,同時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不能立竿見影,在短期內很難出成效,成正果。我要強調的,也許是更為嚴峻的一面:中小學教師的勞動,如前面一再說及的,它是在人的生命起始階段進行的;中小學教師永遠是,并且中能是“春天的播種者”,而不可能親自收獲“

32、秋天的成果”。我們大學教師特別是研究生導師,才是老天的收獲者;也就是說,你們播種,我們收獲。只有到學生長大了,成才了,回到母校見你,道一聲“謝謝,老師”,你才等到了收獲的季節。但是,你已經老了。這就是你的宿命,你必須正視。因此,中小學教師只能“只顧耕耘,不問收獲”。我把它叫作“中小學教師精神”。教師,本質上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工作。它背后有一個信念:播下一粒種子,總會有收獲;即使這粒種子,由于后天的原因,它會夭折這本身是顯現了教育的有限性的,但這最終夭折的生命,在你的撫育下,也曾經有過美好的瞬間這就夠了。不能期待付出的都得到好的回報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是些不成熟的生命,它多變,同時也會有意無意地給你以

33、傷害。如果學生的幼稚被人利用,這樣的傷害就會更大。而且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老師,都有過程度不同的因學生而受委屈,或受學生傷害的經歷,或許,這委屈、傷害還剛剛、正在發生。不能期待所付出的一切都能得到好的回報。這也是我們的宿命。這都是我們自愿的選擇我,以及我們每一個教師,特別是中小學老師,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教育生涯時,真是想想要笑,很多事讓你要笑;想想又要哭,多少次你忍不住要哭??!這就是生活的真實,教師生活的真實。這也是我們對教師工作的一種承擔。這就是教師工作的歡樂和痛苦,愛和恨。這都是我們自愿的選擇。上大學是干什么的?一個現成的答案,同學們大概也是這么想的: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使自己成為合格的專業人才,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就人人和家庭而言,也是獲得謀生的手段。這樣的想法,很自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前面我們已經說到,蔡元培先生也沒有否認實利教育的意義。魯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