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19)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word版含答案)_第1頁
統編版(2019)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word版含答案)_第2頁
統編版(2019)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word版含答案)_第3頁
統編版(2019)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word版含答案)_第4頁
統編版(2019)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word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一、基礎鞏固一、選擇題1.“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人張籍的這首涼州詞可供研究唐朝的()A.社會習俗B.區域經濟C.邊疆治理D.絲綢之路2.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開辟絲綢之路B.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C.購買西域的香料D.推動西漢與大月氏等政權的友好往來3.張騫出使西域是人類歷史上的創舉,有人將其與哥倫布發現美洲相提并論,這主要是因為()A.實現了聯絡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的目的B.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C.販賣絲綢等珍貴商品,獲得豐厚利潤D.建立了與大秦

2、帝國直接的經貿聯系4.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國力衰落,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漢族人民大多逃亡中原。這一局面()A.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B.加速了民族交融C.阻礙了絲綢之路的暢通D.造成唐朝的滅亡5.2000年前后,多位學者到徐聞縣(今隸屬廣東湛江)考察,發現漢朝“萬歲”瓦當、漢墓等文物遺存,結合古代文獻記載,你認為徐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最早可能從哪個朝代開始()A.夏朝B.西漢C.宋朝D.清朝6.張騫在給漢武帝的匯報中建議:“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

3、又無寇。”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張騫的探險計劃()A.推動了“西南絲綢之路”的開通B.論證了北擊匈奴的重要性C.荒誕不經,純屬個人的想象D.沒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脅7.在泉州清源山腳下有兩座修建于唐朝的阿拉伯人的墓葬(下圖)。該墓葬可以作為唐朝()A.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B.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的歷史見證C.中國科技發達的歷史見證D.政府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歷史見證8.后漢書西域傳中載:“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這是中西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對上述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辟B.大秦遣使旨在傳播基督教C.中

4、歐直接交往自此成為主流D.大秦指的是羅馬共和國二、非選擇題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到了唐朝,福建南部經濟有較大變化,人口增多,手工業進步,農田水利改善,為海外貿易的開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唐朝中期發生的安史之亂,導致陸上絲綢之路閉塞,中國和西方的交通,轉而以海道為主。五代十國時期,連續占據泉州的王延彬、留從效、陳洪進都注意發展海外貿易,從中取利。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正式在泉州設市舶司,這在泉州歷史或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設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發船到海外貿易,也能接納外來的商船,因而進出口貿易便得到迅速的發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趕上廣州。泉州城南,逐漸

5、成為外國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區。與之相應,泉州出現了不少外來宗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的廟宇以及外來僑民的集中墓地。到了元朝,泉州港更加繁榮。許多外國商人、水手隨著海船來到泉州,這個港口成為各國人雜居的海港都市。馬可波羅說:“我敢說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泉州港)者,則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稅課,為額極巨。”伊本 白圖泰在這里看到大船百數,小船千余。泉州港在當時不僅是中國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頭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國商人出海的首選地。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海外諸國連接起來,彼此來往頻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島夷

6、志略成書于 14 世紀中期,作者汪大淵長期在泉州生活并經常隨海船出海經商。這本著作記錄了海外地名二百余處,涉及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印度次大陸及其周圍地區、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和北非。此書寫成后,收在當時泉州的地方志內,成為當時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這一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詳盡記錄。摘編自陳高華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概括泉州港興盛的原因及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泉州港的歷史地位及現實意義。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中西交通的逐漸開通與發展和雙方之間經濟交流的擴大,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這種了解,一直遠及羅馬帝國。從地理意

7、義上來說,當時中國所了解的“大秦”即羅馬帝國,恐怕主要還限于它的東部邊區,特別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人就知道了“黎軒”。 此后我國的史籍中,更有“犛靬”“犁靬”“犁鞬”等記載。這個令中國人的興趣經久不衰的地方,就是亞歷山大城。摘編自何芳川、萬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 材料二正始四年(243年),倭國進獻倭錦等異域絲綢。滑國進獻波斯錦是在南梁天監十五年(516年)。宋元以降,西方絲綢多從海路而來,特別是歐洲蠶絲業興起和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絲綢大量涌入中國。1920世紀,更有各種廉價的混紡絲綢、人造絲綢充斥進來,機器紡織技術也引入中國。摘編自劉永連從絲綢文化傳播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

8、回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朝時期中國對西方的了解狀況及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方絲綢涌入中國的路徑。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積極作用。二、能力提升一、選擇題1.下面對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作用的表述正確的是()A.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聯系B.阻礙了東西方貿易的往來C.成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D.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2.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沿線設置關卡征稅,并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扼制匈奴的襲擾。這些舉措()A.旨在攫取西域的經濟利益B.是漢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絲綢之路的繁榮有序D.將西域納入了郡國體制3.古代中國無疑處

9、于東亞文明的中心,對中國有重要影響的域外文化主要來自廣義的西域地區。中華文明在歐亞大陸中西部進行經營,主要開始于()A.大禹治水B.甘英出使西域C.張騫“鑿空”D.班超投筆從戎4.古羅馬地理博物學家老普林尼說:“遙遠的東方絲國在森林中收獲絲制品,經過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羅馬,使得羅馬開始崇尚絲制衣服。”他還說:“保守估計,印度、塞雷斯(中國)和阿拉伯半島每年可以通過貿易從羅馬帝國賺取10 000萬塞斯特斯的利潤,這便是我們羅馬帝國的婦女每年用來購買奢侈品的花費。”此材料主要說明()A.中國與歐洲各國交往密切B.絲綢之路將歐亞大陸聯系起來C.兩漢經濟發展,絲織業發達D.羅馬已經與中國建立了直

10、接聯系5.茶馬古道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這說明()A.互市推動對外貿易發展B.茶馬古道促進人口遷移C.跨區域間貿易往來密切D.重農抑商政策存在弊端6.清朝時云南騰沖是中緬貿易的咽喉。史料載:“海禁未開,凡閩粵客商販運珠寶、玉石一切緬貨皆由陸路而行,必經過騰境”“以故市鎮鄉場櫛比鱗次,洵西南一巨區也”。這體現出()A.騰沖主要是軍事防御城市B.“西南絲綢之路”的繁榮C.清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D.西南經濟發展領先于東

11、部沿海7.“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該歷史事件是指()A.戚繼光抗倭B.鑒真東渡日本C.鄭和下西洋D.馬可波羅回國8.由于從絲綢之路輸入的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古羅馬人便將成本較低的素織物拆開,取其絲線與當地的亞麻紗線交織,或以絲為原料重新紡制成紗線,織成適合市場需求的輕薄且半透明的紡織品。對上述現象解釋合理的是()A.中國絲織品暢銷世界各地B.絲綢之路促進了羅馬紡織業的發展C.羅馬的絲織技術超過中國D.古羅馬人崇尚廉儉9.下圖是青海都蘭縣唐朝吐蕃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紋錦。圖案中,駕車出行的太陽

12、神題材來自歐洲,駕車的翼神馬源自希臘神話,聯珠紋是波斯的特征之一,太陽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彌勒菩薩的形象,織入的漢字“吉”和織造技術來自中國。該文物反映的歷史信息是()A.青海是當時歐亞經濟文化中心B.中國絲織技術已傳往世界各地C.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D.歐亞各地區宗教文化不斷融合10.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皇帝接受當地君王的朝貢,并把大量禮品回賜當地的君王。這一系列活動()A.改變了明朝前期實施的海禁政策B.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C.彰顯了明朝的國際影響力D.推動了明朝經濟走向繁榮11.“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藝人、歌舞伎到家畜

13、、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材料說明古代絲綢之路()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強了思想文化的傳播與溝通B.商貿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促使商人改變了初衷C.商貿活動承載了風俗習慣,所以推動民族交融D.商貿活動將世界連為一體,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二、非選擇題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過絲綢之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穿井法、造紙術都先后西傳。同時,中亞、西亞的良種馬、植物等土特產,如毛織品、胡桃(核桃)、 石榴、胡

14、蘿卜、胡豆(蠶豆)、大蒜、苜蓿等陸續傳到中國。印度佛教也傳入中國,史稱:明帝“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絲綢之路從西漢一直到以后的唐朝一千多年中,始終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為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國家和人民加強聯系,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及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達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條例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賣外商貨物。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

15、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當時進出口貨物達400種。摘編自夏含夷、魯惟一劍橋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唐時期中外交往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縱觀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大歷史階段。從西漢時期的張騫通西域始,至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止,是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雖然也有一些西域的物產,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樂器傳入中原地區,甚至還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但是,就中國古代的整體過程和全時段而言,中國始終是以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輸出國的姿態而出

16、現或存在的,呈現出明顯的中華文明向周邊國家和地區輻射和擴散的色彩。這是一種進步文明向不太進步地區的自然輻射,基本上是各國間的和平、和諧發展。第二個階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這一時期,雖然清王朝實行了閉關自守政策,但中外之間的聯系并未完全中斷。除了西方國家的商人不斷來華以外,諸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曾派遣使節來華,力圖與中國建起商貿,甚至是國家的關系。摘編自王開璽古代絲綢之路的輻射力材料二處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國,是早期拓殖、奴隸貿易和爭奪海外市場的主要國家。它先后打敗西、荷、法,樹立了海上霸權、商業霸權和殖民霸權。18世紀60年代,成為“日不落”殖民帝國。它擁有殖民

17、地之廣、市場之大,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也就此確立了。有幾種條件決定了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但如此廣闊的市場、廉價原料產地和對商品的大量需求,無疑是首發工業革命的一個強勁的動力。楊子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史概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大致劃分為兩大歷史階段的主要依據。(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與近代世界市場的異同。一、基礎鞏固1答案:D解析:唐朝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采用以聲傳影的藝術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隊經由河西走廊,運送絲綢前往西域的畫面。根據題干“白練”“安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可供研究唐朝的絲綢之路,

18、D項正確。2答案:B3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B項正確。4答案:C解析:河西走廊是聯系中原與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阻礙了絲綢之路的暢通,C項正確。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徐聞縣發現了漢朝“萬歲”瓦當、漢墓等,并結合古代文獻記載,可知漢朝時期徐聞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B項正確。6答案:A7答案:A解析:唐朝時期,不少阿拉伯人經海路來到中國,并在泉州等地區定居,泉州阿拉伯人的墓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A項正確。8答案:A解析:古羅馬的使臣從越南進入中國,說明其走的

19、路線是海路,說明此時“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通,A項正確。9參考答案:(1)原因:南方經濟發展;中西陸路交通阻斷;統治者重視;泉州地理位置優越等。表現:城市繁榮,對外貿易發達;港口繁忙,中外商人水手聚集;中外文化匯流。(2)歷史地位:泉州港在當時不僅是中國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頭等海港之一,成為國際性的海港都市,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現實意義:泉州是著名的僑鄉,是中國沿海開放城市,在對外開放和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0參考答案:(1)狀況:對西方的認識較為膚淺;了解最遠國家是古羅馬帝國;史書對西方部分國家有了初步記述。成因: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華文化世

20、界領先,對西方有一定的吸引力;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漸擴大。(2)路徑:絲綢之路及新航路。積極作用:政治上,通過絲綢進貢締結、維持和加強中外友好關系;經濟上,西方生產技術傳入給中國紡織業注入新鮮血液,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并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二、能力提升1答案:C解析: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既是東西方的貿易通道,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故C項正確;A、B、D三項表述均與史實不符,排除。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漢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經濟的繁榮,且根據題干材料“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扼制匈奴的襲擾”,可知有利于絲綢之路的繁榮有序,故選

21、C項;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經濟利益,排除A項;根據題干材料“漢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可知有利于商業的發展,排除B項;根據題干材料“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可知沒有將西域納入郡國體制,排除D項。3答案:C解析:張騫出使西域發生于西漢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C項正確。4答案:B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可知反映了茶馬古道促進了藏區與川、滇等地跨區域的貿易往來,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國內的貿易,而不是對外貿易,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涉及人口遷移,故B項排除;題干材料與重農抑商政策無關,故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云南騰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位于我國“西南絲綢之路”上,騰沖的繁榮體現了“西南絲綢之路”的繁榮,B項正確。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永樂三年六月”“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