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賞析文檔_第1頁
古詩三首賞析文檔_第2頁
古詩三首賞析文檔_第3頁
古詩三首賞析文檔_第4頁
古詩三首賞析文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跡(其三)教案教學目的1 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2 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3了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教學重點難點: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學時數:1 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叫作 “閉月羞花之貌, 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閉月” ,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 ,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 “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 “落雁” ,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

2、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 “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二、 詠懷古跡五首簡介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三、熟悉語詞,誦讀并背誦詩歌1 注音萬壑(he) 赴(f u )荊門 明妃(f后) 朔(shu 6 )漠 青冢(zh eng)2 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3解釋詞語明妃:即王媾、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

3、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跡之意。尚:還。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省”:讀作shmg,教材作“曾經”解。關于“省”,注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 “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空”:徒然。“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于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環31”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四、整體感知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并說說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一去” ,是怨的開

4、始, “獨留” ,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五、賞析詩歌1 翻譯群山萬壑赴荊門,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 生長明妃尚有村。這里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 獨留青冢向黃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著漠漠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環佩空歸月夜魂。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 千載琵琶作胡語,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 分明怨恨曲中論。還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2評點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山

5、, 這里遺留有生長明妃的香溪村。一別漢宮便與北方荒漠連一起,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著漠漠黃昏。畫工曾經辨識昭君美麗的面容,(卻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千年以來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 還分明傾訴著她內心的怨恨情。首聯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這里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壯麗。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評析說: “發端

6、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 ”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 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 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 連 字寫出塞之景, 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詩解意) “黃昏”一詞在這里,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

7、野的漠漠無邊的黃昏天幕。“青冢” ,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據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冢”。 “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 “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頸聯由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 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

8、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境氣氛。 “春風面”、 “月夜魂”, 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

9、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 “怨恨” ,就是怨自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 “千載” , 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杜甫的一生境遇與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六、歸納主旨意蘊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 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

10、, 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 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昭君詩人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身死異國,環瓊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千載之怨)(深沉怨恨)主旨: 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七、小結藝術技巧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2對比鮮明,對仗

11、工穩。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教案教學目標1 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2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把握詩歌意象和詩歌情感的有機聯系,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步驟一、詩人簡介1生平杜甫 (公元712-770) , 字子美, 世稱杜工部,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 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在內容主旨上,杜甫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

12、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杜甫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 羌村 、 北征 、 三吏 、 三別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 、 三別 、 兵車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麗人行、 兵車行、

13、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春夜喜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興 登岳陽樓等。二、關于秋興組詩1創作背景公元 759 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 年四月, 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伴同家族,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后轉徙于湘鄂之間。公元770 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2題解在寓居夔州兩個年頭里,杜甫時年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感發詩興,故曰秋興。秋興是他旅居夔

14、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 第一首。秋興第一首,是組詩領起之作,八詩之綱領。( 讀杜心解云: “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鋪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系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三、賞析課文1理解詞語玉露:白露。凋傷:使草木凋零衰敗。蕭森:蕭瑟陰森。兼天:連天。“兼”,連的意思。塞上:這里指夔州的山。兩開:第二次開放。這里是指第

15、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 “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時光流走。接地陰:風云蓋地。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系(j i )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11)催刀尺:趕裁新冬衣。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這里是搗布,把布搗平整后用來裁剪衣服。砧(zhen ) ,搗衣石。2翻譯全詩玉露凋傷楓樹林,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的氣象滿目蕭瑟陰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峽中的江水波濤滾滾洶涌連天,塞上風云接地陰。塞上風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陰沉。叢菊兩開他日淚,秋菊已開兩度回想他日再流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我游子的

16、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深秋季節處處都在為游子征夫趕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頭傳來急促的捶布聲。3詩歌評析首聯短短14 個字里,那滿目衰颯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氣,使人的悲涼心緒油然而生,給全文奠定了一個悲涼之基調。這里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用互文手法,緊承首聯“氣蕭森”語意,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陰云匝地。這里老杜明寫對江間波浪、塞上風云的感知,實寫老杜對時局的擔憂: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可謂一石二鳥,巧妙之至。頸聯轉入了對自己身世的感

17、傷,傾訴思鄉衷曲。借一個“淚”字托出焦灼無奈的思鄉之情;用一個“孤”字傳說出漂泊無依的苦況。以“叢菊兩開”、 “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寫戶戶搗布聲,家家催刀尺,趕制棉衣已成必然。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的思念。古時候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游子或戌邊的將士制作寒衣,因此搗衣(這里是搗布,把布搗平整后用來裁剪衣服)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這里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的思念。四、總結全詩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1主旨意境

18、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抒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2藝術技巧情景相生,融匯無間,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和景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全詩,首聯寫秋色秋氣,頷頸兩聯托秋起興,感世傷己,尾聯綰合景色人事,縫合之細密,結構之謹嚴,無以復加。語言練達,句法奇異,對偶工穩,文氣流蕩。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該詩更

19、是如此,如:頷聯中的“兼” “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 “白帝城高”之后綴以 “急暮砧”, 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突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上句之“兩開” ,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又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盼東歸故園,然而心愿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一語雙關: “叢菊兩開”既謂花開有時,又見出時光流走; “一系”既傷歸鄉無期;又見出人跡滯留; “他日淚”是果, “故園心”是因。 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全詩

20、感世傷己,感情悲涼,透出的是“沉郁”;聲韻鏗鏘低回,似水流冰下,凸顯的是“頓挫”。五、背誦全詩。杜甫登高教案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教學目的和要求:1、學習近體詩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2、朗讀和背誦這首詩。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二、教學重難點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三、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

21、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 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祖上還有西晉著名將領、鎮南大將軍杜預。四、教學過程1、導入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學的轉折點。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反映了這場殘酷的戰爭唐帝國所帶來的巨大災難。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憂國憂民情懷的詩人, 正因如此,他的詩被后人成為“詩史 ”。 (見孟棨 本事詩以及宋祁等新唐書杜甫傳 ) 杜甫生于712 年, 這首詩是他55 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2、誦讀(一)誦讀全詩(二

22、)簡介創作背景這首詩寫于公元767 年的秋天,此時詩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 個年頭,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五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3、賞析全詩(一)先看詩的頭兩句,也就是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主要是寫景。景物有: 風、 天、 猿、 渚、 沙、 鳥。 分別用 “急 ” “高 ” “嘯哀 ”“ 清 ”“ 白 ”“ 飛回 ”來描寫。十四個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這些景物給我們的感覺是顯得十分悲涼、凄清。 根據是: 急風使人感到非

23、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高天,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話說: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人已經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 年, 卒于 770年,活了 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清渚和白沙 是冷色調的。以長江的永不停息襯托生命的短暫。這些地方都說明這首詩所描寫的景 物是悲涼和

24、凄清的。“哀 ”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艱難。也是全詩的詩眼。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一系列描繪哀景的詞,既是自然環境的客觀描繪,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與投影。正像清代詩人王夫之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請大家注意。疑問: 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明確: (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5、。 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和杜甫筆下的鳥有什么不同嗎?明確: 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那時毛澤東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詩人筆下的鳥都是他們的化身。渚:音zhu,上聲。水中小塊陸地。唐詩: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懷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之句。(二)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 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 “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6、這幅畫面。( 2)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明確:落木蕭蕭: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飄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不盡長江一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 “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唐代詩人陳之昂的登幽州臺

27、歌也是這種寫法。(三)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現在的“做客 ”相同?明確: “作客 ”和現在的“做客 ”不同,這里的“作客 ”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 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 杜甫此時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 “常 ”作客。杜甫從48 歲開始,一直到58 歲去世為止,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

28、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明確: “百年 ”,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四)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苦恨”和 “新停 ”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 “新停 ”又是 “剛剛放下”。 “新 ”與 “苦 ”都是副詞,兩相對應。 這兩句, 詞相應, 句相同。 “苦恨繁霜鬢”“ 新停濁酒杯”分別是 “非常痛恨兩鬢染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