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被膜以及其形成結構_第1頁
腦被膜以及其形成結構_第2頁
腦被膜以及其形成結構_第3頁
腦被膜以及其形成結構_第4頁
腦被膜以及其形成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腦的被膜及其形成結構第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概述腦周圍有三層來源于中胚層的被膜,由外向內分別為硬腦膜、腦蛛網膜和軟腦膜。 第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致密而堅韌的雙層膜。硬腦膜外層是顱骨內面的骨膜,疏松地附著于顱蓋,特別是在枕部與顳部附著處更疏松,當顱蓋骨骨折時,易引起硬腦膜外血腫。但硬腦膜在顱骨的縫和顱底則附著牢固,很難分離。硬腦膜外層經顱縫和孔與顱骨外膜相續,并經眶上裂與眶骨膜相延續。當腦神經穿過顱骨的孔道時,硬腦膜則形成管狀的神經鞘。當神經出顱時,該鞘與神經外膜融合。視神經的硬膜鞘與眼球的鞏膜相

2、續。 硬腦膜內層較外層厚而堅韌,血管較少,朝向腦蛛網膜的一面,襯有一層光滑的扁平間皮細胞顱內無硬膜外腔。第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內、外層在兒童期尚可分開,到了成年,除硬腦膜竇和內淋巴囊等處外,其余各部皆緊密連接,不易分離。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位于硬腦膜與腦蛛網膜之間的潛在性的腔隙。因此,腦蛛網膜與硬腦膜實際上是貼在一起的。當腦容積脹大時,硬膜下隙實際不能提供擴展的余地。特別是那些與骨面連結緊密處,例如顱底一旦骨折,在撕裂硬腦膜的同時,往往破壞了腦蛛網膜,造成腦脊液外漏。第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

3、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顱底骨質與硬腦膜間的粘合程度可分為緊密、松散和不結合三種情況。緊密結合:篩孔、盲孔、視神經管顱口等處的硬腦膜,均延續至顱底以外;雞冠、前床突、蝶骨小翼等突起處者,結合最牢固;在交叉前溝等骨溝底及溝緣處,亦存在緊密結合。在這些部位撕揭硬腦膜時較費力,有大量纖維連于顱底,骨折時易致硬腦膜撕裂,發生腦脊液漏,但不易發生硬膜外血腫。松散結合:蝶額縫、蝶篩縫等處的硬腦膜,容易撕揭,僅見少量纖維連系,一般均可將硬腦膜內、外層一并揭下,骨折時亦不易撕裂腦膜。不結合:在額骨眶板、蝶骨平臺及翼點等處,硬膜容易撕揭,揭去硬腦膜后見骨面光滑,不留纖維痕跡

4、,無任何纖維連系。翼點處雖結合疏松,但位于硬腦膜外面的腦膜中動脈前支常嵌入溝(管)內,因此骨折易傷及該血管,出現硬膜外血腫。第五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內層在某些地方與外層分離,褶疊成板狀,突入到腦的裂隙中形成特殊的結構稱硬腦膜隔幕。主要的硬腦膜隔幕有伸入到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大腦鐮,伸入到大、小腦之間的小腦幕,還有小腦鐮和鞍隔等。第六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內層和外層在某些部位分開形成硬腦膜竇,是特殊的靜脈結構。硬腦膜竇內含有靜脈血,但無平滑肌,不

5、能收縮。竇腔內也無瓣膜,只在靜脈注入竇腔的入口處有靜脈瓣、小梁和中隔等裝置,這些裝置起調節入竇血流量的作用。硬腦膜竇主要收集腦、腦膜、顱骨、眼眶和內耳等處的靜脈血,是顱內、外靜脈吻合的主要通路。 第七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動脈不少顱內疾病與硬腦膜血供有關,如腦膜瘤血供豐富,偏頭痛者有硬膜血管改變,硬膜內可發生動靜脈漏。硬腦膜動脈分支在整個硬腦膜淺層內吻合成網,網格大小不超過34cm,血管可以很直亦可很彎,內膜和中膜均較厚。該網再發分支,斜行于硬膜全層內。第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

6、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動脈腦膜中動脈構成顱蓋內板的主要血供,但較少參與顱底骨的供血,顱底主要由篩動脈、頸內動脈、枕動脈、咽升動脈和椎動脈的分支供應。術中的牽拉或刺激,可使這些小分支痙攣,顏色變蒼白,酷似蛛網膜條索,宜按血管處理,電凝后再切斷。第九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動脈硬腦膜的動脈來源十分廣泛,隨著影像學及腦血管造影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硬腦膜血管的研究以比較細致。硬腦膜的營養動脈主要有:眼動脈發出的篩前、后動脈的分支營養硬腦膜前部。上頜動脈發出的腦膜中動脈,它主要供應額、頂、枕的大部分區域。頸內動脈

7、的海綿竇部、椎動脈基底動脈等的分支分布到顱底和顱后窩的硬腦膜。此外,尚有來自篩前動脈的腦膜前動脈,咽升動脈的腦膜后動脈和椎動脈及枕動脈的腦膜支等。第十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前部的動脈篩前動脈的腦膜前支anterior meningeal branch 、篩后動脈的腦膜支meningeal branch 眼動脈的腦膜返支recurrent meningeal branch 大腦鐮前動脈和淚腺動脈的腦膜支腦膜中動脈發出的眶腦膜動脈第十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

8、硬腦膜前部的動脈篩前動脈anterior ethmoidal atery經篩板前部的骨孔入顱,通常供應前篩竇、額竇、篩板及附近區域的硬腦膜,還發出大腦鐮前動脈供應大腦鐮起始部。篩后動脈posterior ethmoidal atery經篩板后部的骨孔入顱,發出分支供應后篩竇、雞冠后部及蝶骨附近的硬腦膜。第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中部的動脈腦膜中動脈middle meningeal artery自棘孔入顱腔,旋即分為前后兩支。前支向前外行于冀點附近顱骨內面的溝或管內,分支至顱頂;后支沿顴骨鱗部內面后行,至頂枕區。兩側的腦

9、膜中動脈在顱蓋部相互吻合。它們的分支分布于小腦幕以上除顱前窩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硬腦膜,也分支供應顱后窩的硬腦膜。第十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中部的動脈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顱內段的細小分支和淚腺動脈的返支也可以供應相應區域的硬腦膜。部分人中尚有來自上頜動脈或腦膜中動脈的腦膜副支經卵圓孔入顱,給腦膜提供血液供應。第十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后部的動脈頸內動脈的海綿竇部發出許多腦膜支營養附近的硬腦膜、小腦幕、垂體和三叉神

10、經節。咽升動脈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發出的腦膜后動脈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 枕動脈vertibral artery的腦膜支meningeal branch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 顱內段的腦膜支大腦后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的腦膜支第十五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靜脈硬腦膜的靜脈構筑較復雜,主要包括與硬膜動脈干的伴行靜脈及靜脈竇。每支動脈干及其主要淺支幾乎均有兩支伴行靜脈,比伴行動脈粗大。硬腦膜內還存在一整個靜脈網,有

11、時可成叢,可融合為湖樣結構,這類結構形態不規則,易見于大腦鐮內。從組織學上看,這些靜脈與硬膜纖維間僅由一層上皮分隔,而在靜脈竇還隔一層彈力纖維。第十六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靜脈硬腦膜靜脈末段管腔擴大不明顯,主要匯入附近的硬腦膜竇,特別是上矢狀竇兩側的外側陷窩。硬腦膜的靜脈與板障靜脈也有廣泛的交通。兩條腦膜中靜脈分別經棘孔和卵圓孔出顱注入翼靜脈叢。硬腦膜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存在著豐富的血管吻合。動脈與靜脈常常并列行進,而且存在著5090um的動靜脈交通,以在靜脈竇附近多見,在臨床上容易形成硬腦膜動-靜脈瘺。第十七張,PPT共

12、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3個分支、上3對頸神經和頸部交感干。還有尚未確定的來自迷走神經和舌下神經,可能還有來自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腦膜支。顱前窩硬腦膜的神經有篩前神經和篩后神經的腦膜支,三叉神經分支上頜神經的腦膜支和下頜神經的腦膜支。顱中窩硬腦膜的神經為上頜神經的腦膜中支,棘神經以及來自三叉神經節的纖維。并有眼神經的一返支幕神經布于小腦幕。第十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神經顱后窩的硬腦膜由發自上位頸神經,經枕骨大孔前部(第2、3頸神經)和舌

13、下神經管、頸靜脈孔(第1、2頸神經)入顱的腦膜升支供應。所有腦膜的神經均含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該纖維來自交感神經的頸上節或顱內血管周圍的交感神經叢。第十九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硬腦膜 Cranial dura mater硬腦膜的神經小腦幕和枕部硬腦膜的神經分布最為豐富,而廣闊的顱頂區神經分布則相對較少。這些纖維在硬腦膜內形成許多神經末梢,它們對各種刺激,持別是顱內壓的變化,反應極為敏感。硬腦膜靠近血管的部位感覺比較敏感,其他部位則相對較差。顱頂部的硬腦膜大部分不敏感。大腦鐮除沿上矢狀竇的部位以外也不敏感。顱前窩的血管附近及嗅溝附近的硬腦膜特別敏感。顱中窩底的硬腦膜及小腦

14、幕對痛覺普遍敏感。顱后窩的硬腦膜對痛覺普遍敏感。第二十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蛛網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腦蛛網膜包繞腦,但除大腦縱裂外一般不進入腦的溝和裂。年輕者腦上面的蛛網膜透明,但到老年則變為不透明的灰色,尤其是在中線附近。在腦底部蛛網膜較厚,在顳葉與腦橋前部之間略不透明,該處在蛛網膜與軟膜之間有一大的間隙。蛛網膜易與硬腦膜分離。在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進入蛛網膜下隙處,蛛網膜與血管外膜相連,由此蛛網膜反折至蛛網膜下隙內的血管表面,并實際上與軟膜相續。蛛網膜也蓋于垂體窩的上面。第二十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蛛網膜 C

15、erebral arachnoid mater腦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有很多的蛛網膜小梁,看起來類似“蛛網”。有了這些小梁加以小梁間充滿了腦脊液,腦蛛網膜不會貼在腦的表面上。整個腦浸于腦脊液內,但由于蛛網膜小梁的支持和固定,腦在液體內也不會漂動。臨床要點當顱內發生占位性病變或腦脊液失去過多時,蛛網膜小梁不足以支撐腦組織,腦及軟腦膜也可與蛛網膜接觸,并通過其與硬腦膜貼近,從而產生嚴重的磨擦性頭痛。第二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蛛網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蛛網膜粒arachnoiid granulations經典的研究確定了蛛網膜粒和絨毛是人類腦脊

16、液回流入血液的主要通道。這些結構在大腦縱裂的上緣最明顯,在此處它們突入上矢狀竇。蛛網膜粒實際上是蛛網膜下隙通過硬腦膜竇壁的延伸,以竇的內皮作為物質交換面。顯微絨毛microscopic villi 位于胎兒和新生兒的上矢狀竇內。至18個月時頂枕區的上矢狀竇內可見蛛網膜粒,3歲末時可見于顱后窩的外側竇。隨著年齡的增長,蛛網膜粒更為復雜且分葉較多。 第二十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蛛網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在每個蛛網膜粒的底部,有細薄的蛛網膜頸經靜脈竇的硬膜層的孔突出,并擴大形成由膠原性小梁和互相交織的通道組成的芯。蛛網膜細胞構成頂帽厚約150

17、m,覆蓋膠原芯,蛛網膜粒內的通路延伸至蛛網膜粒的內皮下區。蛛網膜粒內的通道內襯致密膠原,外包蛛網膜細胞。每個蛛網膜粒的帽區附著于竇的內皮約300m直徑的區域。芯的其他部分與內皮間隔以纖維性的硬膜圓頂和潛在的硬膜下隙。生理學和示蹤劑的研究指出:蛛網膜粒膠原芯通道中的腦脊液由大泡或微泡轉運穿過竇內皮進入血液。第二十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蛛網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蛛網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 位于蛛網膜與軟膜之間,其中有腦脊液和行于腦表面的大動脈和靜脈,動脈和靜脈包以薄層柔腦膜(常為一個細胞的厚度)。軟腦膜、血管和蛛網膜之間

18、有膠原性小梁和小梁板相連。其表面有柔腦膜細胞覆蓋。穿過蛛網膜下隙的小梁,尤其在血管周圍區,可形成排列有序的小格,以形成腦脊液定向流通過蛛網膜下隙的通路。 第二十五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軟腦膜 Cerebral pia mater軟腦膜的結構特點為一層緊包腦表面的薄膜,并隨腦的外形深入腦溝。在發育期間,端腦和第四腦室頂的軟膜與室管膜相貼以形成脈絡叢的基質。軟腦膜由一層柔腦膜細胞組成,約12個細胞的厚度。細胞間以橋粒、縫隙連接或偶有緊密連接相連。在腦回的頂端,由通過蛛網膜下隙的小梁連接軟膜與蛛網膜的深層。軟膜下隙subpial space 位于軟膜與腦之,在腦表面神經膠質界

19、膜的基底膜與軟膜間為細的膠原纖維束和出入腦表面的小動脈和靜脈。 第二十六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軟腦膜 Cerebral pia mater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顯示了軟膜從腦表面反折到蛛網膜下隙內的血管表面。由此說明:在蛛網膜下隙與腦的軟膜下隙和血管周隙間有一層軟膜相隔。該軟膜形成了對藥物的有效屏障,并可防止蛛網膜下隙內的大部分微粒進入腦內的血管周隙。當動脈由軟膜下隙進入腦時,其周圍包以一層軟膜細胞。這層軟膜細胞隨血管入腦,形成血管周鞘。當血管成為毛細血管時,該鞘成為不連續的,并最終消失。這樣,一層柔腦膜細胞使動脈與周圍的腦組織相隔,并形成了血管與腦之間的規則分界面。尤其是

20、該層可限制血管的神經所產生的神經遞質擴散。第二十七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軟腦膜 Cerebral pia mater軟腦膜的血管和神經軟腦膜表面所攜帶的血管非常豐富,但無自身的營養血管,其營養也來自腦脊液和神經組織。軟腦膜本身的神經支配遠比硬腦膜豐富。交感神經來自顱內動脈的交感神經叢特別是頸內動脈系的交感神經叢,這些纖維是縮血管性的。副交感神經來自面神經,作用是舒血管性的。感覺神經來自若干腦神經的腦膜支,特別是三叉神經的腦膜交。第二十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腦被膜形成的結構第二十九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嗅窩區

21、硬腦膜 嗅窩表面的硬腦膜較薄,緊貼篩板,有嗅絲和篩動脈通過。嗅幕:嗅窩前、后端均向大腦鐮返折,形成稍高起的皺襞樣結構,其中央部向下凹陷。由于該區不平坦,又有嗅球遮擋視野,常使腦脊液漏口的探查有困難,所以有人直接用大片骨膜或顳肌鋪于該區上,以防遺漏漏口。第三十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大腦鐮cerebral falx 新月形,在兩半球間的大腦縱裂內垂直向下。前部較狹窄,附著于雞冠、盲孔、額嵴后部較寬,在正中線與小腦幕相連。其上緣附著上矢狀竇溝兩側,向后達枕內隆凸。上矢狀竇沿大腦鐮的上緣行于上矢狀竇溝內。大腦鐮游離緣中夾有下矢狀竇,后端續于直竇。第三十一張,PP

22、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大腦鐮cerebral falx68%大腦鐮下緣與胼胝體之間有空隙(320 mm),一側占位性病變或腦水腫時,扣帶回可部分或全部向對側疝入。大腦鐮前部薄而半透明,平均厚度為0.21 mm,可有許多形狀不規則的孔;后部稍厚,平均厚度為0.32mm。常有小靜脈自大腦半球內側面進入大腦鐮,直徑0.10.5 mm,多沿大腦鐮向上匯入上矢狀竇。在額底剪開大腦鐮可避開重要的回流靜脈,剪開處越靠前下方越好,此處下矢狀竇常缺如。分開并上抬額葉時,勿撕裂進入大腦鐮的靜脈,盡可能不作電凝,必要時可對額極靜脈作游離和松解。第三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

23、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蝶骨嵴區硬腦膜蝶骨嵴區硬腦膜較厚,蝶骨小翼后緣的硬腦膜厚度為2 mm(1.53.0mm)。該區硬腦膜與骨面粘著較緊密,出入骨面的小血管較多,在翼點入路中咬除蝶骨嵴時,此處硬膜容易剝破,硬膜外出血亦較多,不僅來源于骨斷面,還來源于附近的硬膜和骨面。此處硬膜血管有腦膜中動脈額支和眶支。 第三十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蝶頂竇sphenoparietal sinus行于蝶骨小翼后緣硬膜內,在動眼神經上方注入海綿竇。蝶頂竇主要連接腦膜中靜脈竇與海綿竇。通常也接納顳前板障靜脈及數支來自大腦淺靜脈的橋靜脈,在開顱剝離蝶嵴處硬腦膜時須十分注

24、意;牽拉顳葉時勿撕斷橋靜脈。第三十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腦鐮的上緣,沿中線后行,終于竇匯。其橫斷面為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上壁為硬腦膜的外層,下外壁為大腦鐮起始處的兩層纖維板。竇壁在三個角處結合牢固,使竇腔不易塌陷,能承受負壓。上矢狀竇按顱骨前囟點和人字點分為前、中、后三段,在前段中點其寬度為3.5 mm,前囟點處為5.1 mm,中段中點為5.5 mm,人字點處為7.9 mm,竇匯前2 cm處為7.9 mm。 第三十五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上矢狀竇su

25、perior sagittal sinus外側陷窩 lateral lacunae 位于上矢狀竇兩側,每側有4個(27個),80%位于上矢狀竇中1/3兩旁。陷窩多呈長條形或卵圓形,其外側緣距正中線一般在1.5 cm范圍內,超過2.0 cm 者較少,因此開顱時剪開硬腦膜應在距正中線2.0 cm 之外,以免損傷外側陷窩而發生出血。每個陷窩有3(19個)個開口,絕大多數開口于上矢狀竇的側角,注入上矢狀竇的大腦皮質靜脈行經外側陷窩的深面,多數與陷窩分別注入上矢狀竇,亦存在共同開口。術中進入或阻塞陷窩,一般不影響皮質靜脈的回流。 第三十六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下矢

26、狀竇inferior sagittal sinus 位于大腦鐮的下緣,較上矢狀竇細小,起端變異大,常不出現于顱前窩內。若將大腦鐮游離緣分為前、中、后三段,則33%的下矢狀竇起始于前l/3段,53%起始于中l/3段,l3%起始于后1/3段,1%缺如。下矢狀竇平均直徑為2.0 mm,最短者19mm,最長者110 mm,平均長度70 mm,腔內無蛛網膜顆粒。它主要收集大腦半球內側面的靜脈,與上矢狀竇間常有交通支。在顱前窩手術中,大腦鐮連同上、下矢狀竇均可切斷,一般不出現神經缺損癥狀。第三十七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蛛網膜下池 Subarachnoid ciste

27、rns嗅池olfactory cistern 深度為5l0mm,嗅池在溝內呈長條狀延伸。嗅池前達篩板,后鄰視交叉,與諸腦池相交通,含有嗅球、嗅束、部分眶額動脈、嗅動脈及其分支以及一些額底靜脈。眶額動脈伸入嗅池中,呈袢突入溝內,再出溝沿眶回表面行向外側。抬起額葉時,可因嗅神經自池中撕脫而發生出血。第三十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蛛網膜下池 Subarachnoid cisterns終板池 cistern of lamina terminalis位于終板前面前下界為視交叉上面,在此與視交叉池相鄰;前上界為胼胝體嘴;兩側包繞大腦前動脈;上界為前穿質,下界為視交叉

28、;池內含有大腦前動脈、前交通動脈、眶額內側動脈起始部、至下丘腦的穿支、前交通靜脈及大腦前靜脈,偶爾還含有額極動脈起始部。 第三十九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蛛網膜下池 Subarachnoid cisterns胼胝體周池 pericallosal cistern位于大腦鐮中部前方,向前延伸至雞冠,在胼胝體嘴附近與終板池相接。池內含有胼周動脈、額極動脈及胼緣動脈起始部。第四十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顱前窩的腦膜結構蛛網膜下池 Subarachnoid cisterns大腦外側窩池 cistern of lateral fossa of c

29、erebrum 該池前部是基底池與大腦凸面蛛網膜下隙間的過渡,位于外側溝內。顱前窩手術主要與其前部有關,該部寬大,打開后可放出較多腦脊液,便于牽開額葉。池內主要含大腦中動脈。第四十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第四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鞍隔diaphragma sellae 水平位圓形硬腦膜,形成蝶鞍的頂,通常垂體全在其覆蓋下。漏斗和垂體柄通過鞍隔中央的孔進入垂體窩。中央孔大小的個體差異較大。鞍隔寬615 mm,平均11 mm,長513 mm,平均8 mm。鞍隔的外緣厚,而中央薄。在半數標本中,蛛網膜下陷經鞍隔孔陷入垂體窩內,形成垂體池。

30、在經鼻蝶竇手術時穿破此膜,容易形成術后腦脊液漏。第四十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腦膜中靜脈middle meningeal veins 位于顳、頂骨內側面的腦膜中竇溝內,此溝位于冠狀縫的后方、腦膜中動脈前支壓跡的前方嵌于骨溝中,剝離硬膜時易損傷出血。 有學者研究,認為稱“腦膜中竇middle meningeal sinus ”較妥,因為:它具有硬腦膜竇的特點,在其中上段有數個大小不等的蛛網膜顆粒,它們大部分(62%)對顱骨內板可產生壓跡;連接著上矢狀竇與蝶頂竇;并非與腦膜中動脈伴行。據國人解剖資料,腦膜中竇的出現率為63.3%,平均寬度為2.4 mm(1.

31、03.7 mm),上連上矢狀竇,下接蝶頂竇,途中接受鄰近的來自腦、腦膜、板障靜脈的靜脈支。向下可由靜脈支通過棘孔和卵圓孔與顳下窩的翼叢相連。 第四十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腦膜中靜脈middle meningeal veins 腦膜中竇與腦膜中動脈關系密切,但二者并不完全伴行,而是在腦膜中竇內有腦膜中動脈前支或/和其分支穿行。臨床要點由于腦膜中竇與較多的板障靜脈相通,當在此部位翻開顱骨時,會使這些連接支扯斷,且腦膜中竇也會不同程度地被撕裂破。腦外科手術經額頂人路開顱時,應注意此竇的存在與否,及時作好準備,以免在開顱翻骨瓣時撕裂腦膜中竇而致大出血。第四十五

32、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腦膜中靜脈middle meningeal veins 腦膜中竇影像在35.8%的X平片上,為一條較寬的透亮帶,易被誤認為是骨折線,為此應與額頂部的顱骨骨折線相鑒別:一般骨折線呈邊緣銳利、較直的長線狀透亮影,無一定走行方向,而腦膜中竇溝影則走行位置固定、較寬、邊界多不清、透亮度較低,有的有分支。頭顱平片的腦膜中竇影除了要與額頂部的骨折線相鑒別外,尚應與腦膜瘤時擴張、迂曲的腦膜中動脈壓跡影相鑒別。腦膜瘤除腦膜中動脈壓跡影扭曲增寬外,還有顱內占位性體征、局部顱骨骨質破壞、骨質增生、顱骨骨板增厚及局部軟組織腫塊等改變。第四十六張,PPT共

33、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兩側,前達眶上裂的內側部,后方至顳骨巖部尖,向內側抵中床突和后床突的連線,下外側距圓孔和卵圓孔內緣連線34mm。成人的海綿竇是一個有分隔的血液腔隙,有襯著內皮的蛛網膜小梁、韌帶、并包含頸內動脈、展神經、結締組織和脂肪。在胎兒和新生兒標本的海綿竇內,確實發現了靜脈網。在年輕人及成人,覆由內皮的結締組織條索分布于整個血竇。海綿竇內的結締組織條索以不同的方向連與頸內動脈與垂體包膜之間。海綿竇的脂肪成分可能直接與眶內和翼腭窩內的脂肪相連。海綿竇外側壁的靜脈通常是眼靜脈和大腦中深、淺靜脈的回流區域。第四十七張

34、,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海綿竇的外側壁由來自顱中窩的硬腦膜組成,分為兩層,淺層和深層。去掉淺層之后,就可看到深層的纖維結構以及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和上頜神經,這些神經均被包埋在該層硬腦膜中。第四十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竇的中段(前、后床突中間的一段),外側壁的內層中,由上向下,依次排列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和上頜神經。竇腔內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通過,展神經位于頸內動脈和眼神經之間。在前床突以前的一段,從外側壁中通過的結構,由上而下是

35、滑車神經、動眼神經和眼神經。至此段,上頜神經巳斜向外,離開了海綿竇的外側壁。竇內的頸內動脈在此段折轉向上。在后床突之后的一段,外側壁中只有上方的滑車神經和下方的眼神經。頸內動脈在此段由上升而折轉向前。整個頸內動脈從該竇的后段上升、折轉向前,在中段內前行,至前段折而向上。第四十九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通過海綿竇內的結構:頸內動脈展神經在斜坡中部穿過硬腦膜,在橋池內前行至后床突后下,平均20(1628)mm處,穿過基底叢巖下竇進入海綿竇的后上部,在硬腦膜、蛛網膜及結締組織鞘中走行于頸內動脈的外下方。第五十張,PPT共七十

36、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海綿間竇:是鞍隔邊緣的小間隙,根據與垂體的位置關系可分為前、后、下海綿間竇。海綿間竇變異很多,此三竇可同時存在或單獨存在。如果前、后海綿間竇同時存在則稱環竇。前海綿間竇位于垂體前方,出現率為64%,通常較后海綿間竇大。如伸達整個垂體前面時(10%),則經蝶垂體手術可發生嚴重出血。后海綿間竇位于垂體后上方,出現率為32%。下海綿間竇位于垂體下方出現率為54%。第五十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在鞍背和斜坡上部有一個大的海綿間竇,即基底竇,出現率為92%,連接兩側

37、海綿竇的后部,其下方與基底叢相交通,通過椎內靜脈叢與體壁靜脈相聯通,故腹后壁的感染或寄生蟲卵可經基底叢或枕竇進入顱內。海綿竇前端眼靜脈面靜脈海綿竇導靜脈翼叢面深靜脈面靜脈海綿竇巖上竇橫竇海綿竇巖下竇頸內靜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第五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海綿竇 Cavernous sinus展神經和滑車神經行經硬腦膜內。展神經在斜坡中部穿過硬腦膜,滑車神經沿斜坡上緣,小腦幕附著處走行。動眼神經和滑車神經通過海綿竇外側壁,展神經在頸內動脈外下方穿過海綿竇。三叉神經經顱中窩硬腦膜橋下方至顳骨巖部前部,兩層硬腦膜在此處形成袋狀間隙,稱三叉神經腔,腔內容納三

38、叉神經節。第五十三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視交叉池chiasmatic cistern 位于視交叉的周圍分分為交叉前池和交叉后池,分別位于視交叉的前方和后方。前池貼附于視神經和視交叉的上表面,后池與終板池相接續。視交叉池可延續到漏斗和垂體柄,終止于鞍隔。此池內容有視神經、垂體柄和頸內動脈及其發出的小分支。第五十四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大腦外側窩池cistern of lateral fossa of cerebrum 位于外側溝的深面,分前、后兩部,前部又稱蝶部,與額葉相對;后部稱蓋部,與島葉相對。其最內及最下部是大

39、腦中動脈起始部。第五十五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大腦外側窩池cistern of lateral fossa of cerebrum大腦外側窩池的靜脈也分深、淺兩部淺靜脈位于腦的表面,稱大腦中淺靜脈,回流入海綿竇或蝶頂竇。此靜脈向上與大腦上靜脈吻合,形成Trolard 靜脈,向下與大腦下靜脈吻合,形成Labbe 靜脈,手術時常在此靜脈的外側分開外側溝。深靜脈位于大腦外側窩池的深面,與大腦中動脈伴行,稱大腦中深靜脈,接受腦島附近的靜脈回流,向下在前穿質附近接受丘紋下靜脈后與大腦中淺靜脈合成基底靜脈。第五十六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

40、的腦膜結構大腦外側窩池cistern of lateral fossa of cerebrum池內容納大腦中動脈、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的起始部、豆紋動脈起始部、顳極動脈、大腦中淺靜脈和大腦中深靜脈。第五十七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顱中窩的腦膜結構腳間池interpeduneula rcistern位于兩側顳極間的蛛網膜與其深面的大腦腳及腳間窩結構之間。內有大腦動脈環。腳間池在前方向顱側至視交叉處,并與胼胝體上面上方的蛛網膜下隙和胼胝體上池相延續,該池內有大腦前動脈。上池superior cistern位于胼胝體壓部與小腦上面之間,大腦大靜脈通過該池,松果體也突入此

41、池。第五十八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顱后窩的腦膜結構小腦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 為一新月形帳篷狀硬膜片,位于下方的小腦和上方的大腦半球枕葉之間。中央高,兩側低,恰似一帳蓬頂,幕頂與兩邊最低點相差約30mm。其前內側緣游離,與蝶骨的鞍背圍成小腦幕切跡, 容納中腦和小腦蚓上面的前部。小腦幕凸的外緣后部附著于枕骨和頂骨后下角的橫竇溝上、下緣并圍成橫竇,外側附著于顳骨巖部上緣,其內含巖上竇。上面中線處有大腦鐮附著。小腦幕切跡緣與中腦之間的空隙稱為小腦幕裂隙,內有腦池環繞,前為腳間池,后為四疊體池,兩側為環池。腦脊液即由此處從幕下流向幕上。 第五十九張,P

42、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顱后窩的腦膜結構小腦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腦幕切跡的高度:60%平鞍背,40%位于鞍背下方數厘米。切跡長平均58 cm(3972 cm),前部寬30 mm(2536 mm),中部寬3l mm(2139 mm),后部寬26 mm(1933 mm)。中腦腹側面從大腦腳前端到鞍背的距離為l0 mm,從腳間窩底到鞍背中點的距離約15 mm小腦幕與鞍背之間的間隙容納有腳間池,并有動眼神經和基底動脈經過,間隙的上方即海馬旁回中腦外側面與幕切跡邊緣的距離為26mm,此間隙除容納有環池外,還有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脈絡叢前動脈和滑車神經通

43、過;中腦背面從四疊體到切跡后端的最大距離為1630mm,是中腦周圍最大的間隙,容納有四疊體池、小腦半球前葉、小腦蚓、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大靜脈等。 第六十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顱后窩的腦膜結構小腦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臨床要點當幕上或幕下壓力增高時,可使幕上的顳葉海馬旁回、鉤或幕下的小腦前葉通過切跡,分別形成小腦幕切跡下疝或小腦幕切跡上疝,使周圍結構受壓或移位,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及體征。如動眼神經受累,最初因受刺激,出現瞳孔縮小,而后由于麻痹產生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滑車神經由中腦背側出腦,繞中腦向前,在后床突外側穿硬膜,如受累可導致上斜肌麻痹

44、;中腦網狀結構受累可出現意識障礙;大腦腳受壓,可因下行傳導束受累,出現對側肢體錐體束征等。因此,小腦幕切跡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第六十一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顱后窩的腦膜結構小腦鐮cerebellar falx 為小腦幕下方較小的硬腦膜形成的新月形皺襞,向前突入小腦兩半球后部之間,其基底部向上并附著于小腦幕后部下面的中線。后緣附著于枕內嵴,其內形成枕竇。第六十二張,PPT共七十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三)顱后窩的腦膜結構直竇straight sinus 位于大腦鐮和小腦幕結合處,由大腦大靜脈與下矢狀竇匯合而成,行向后下直竇平均長約50 mm,呈一大致的三角形,尖朝上,除接受來自小腦、大腦鐮和硬腦膜的靜脈外,尚接受大腦大靜脈,在它和大腦大靜脈相接處的竇壁上,有類似蛛網膜粒的結構,它含有血管的竇狀絲,經常充血,可能控制大腦大靜脈流回到直竇的血流,起著瓣膜樣的作用。直竇在大腦鐮與小腦幕的連線內向后行,分流入左、右橫竇(76%),或注入竇匯、左橫竇或右橫竇。少數情況下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