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 錄 HYPERLINK l _Toc16575 摘要1 HYPERLINK l _Toc11910 Abstract1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2 第1章 緒論 PAGEREF _Toc483300052 h 3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3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PAGEREF _Toc483300053 h 3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4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PAGEREF _Toc483300054 h 5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5 1.3 國內外研
2、究現(xiàn)狀 PAGEREF _Toc483300055 h 6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6 第2章決定一國財政稅收體制的基本因素分析 PAGEREF _Toc483300056 h 9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7 2.1 政治和歷史因素 PAGEREF _Toc483300057 h 9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8 2.2 經濟體制因素 PAGEREF _Toc483300058 h 10 HYPERLINK l _Toc483300059 2.3 公共需要因素 PAGEREF _Toc483300059 h 11 HYPER
3、LINK l _Toc483300060 第3章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歷史沿革 PAGEREF _Toc483300060 h 13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1 3.1 高度集中型“統(tǒng)收統(tǒng)支”財政體制 PAGEREF _Toc483300061 h 13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2 3.2 “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型財政體制 PAGEREF _Toc483300062 h 14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3 3.3 “分級包干”型財政體制 PAGEREF _Toc483300063 h 16 HYPERLINK l _Toc483
4、300064 3.4 分稅制財政體制 PAGEREF _Toc483300064 h 17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5 3.5 從歷史中借鑒經驗 PAGEREF _Toc483300065 h 18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6 第4章我國現(xiàn)行財政稅收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PAGEREF _Toc483300066 h 20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7 4.1 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 PAGEREF _Toc483300067 h 20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8 4.2 轉移支付體系不健全 PAGERE
5、F _Toc483300068 h 21 HYPERLINK l _Toc483300069 4.3 稅制結構不合理 PAGEREF _Toc483300069 h 21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0 4.4 預算管理體制缺乏科學性 PAGEREF _Toc483300070 h 24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1 第5章改革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主要措施 PAGEREF _Toc483300071 h 25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2 5.1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支出責任 PAGEREF _Toc483300072 h 2
6、5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3 5.2 完善轉移支付體系 PAGEREF _Toc483300073 h 26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4 5.3 提高直接稅在稅制結構中的比例 PAGEREF _Toc483300074 h 26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5 5.4 改進預算管理體制 PAGEREF _Toc483300075 h 27 HYPERLINK l _Toc483300076 參考文獻 PAGEREF _Toc483300076 h 28深化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研究摘要: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從實施至今,已經順
7、利地完成了財政支出體制和預算管理體制的優(yōu)化,并且將稅收制度進行了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稅收收入作為國家財政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同樣也是保障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的制度,保證社會公共資源能夠實現(xiàn)合理配置而實施的制度體系。我國的市場經濟有的時候會被財政稅收體制存在的問題影響,使其在發(fā)展道路上遇到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地探索如何深化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本文通過對分稅制和央地關系的理論研究,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回顧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史,從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來進行分析,總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適當?shù)剡M行借鑒和反思,與我國現(xiàn)行的財政稅收體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對
8、比,深入挖掘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遠大意義,進而探索如何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提出在這方面有建設性的意見。關鍵詞: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央地關系Deepen reform of the fiscal and tax system in our country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tax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optimiza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system and budget manage
9、ment system, and the tax system has carri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ax revenu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finance very, is also a guarantee of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guarantee the social public resou
10、rces to realiz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are sometimes affected by financi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x system,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hich requires we actively explore how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tax sys
11、tem in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the central,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analysis methods, reviews the history of fiscal and tax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from all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fiscal and tax system refo
12、rm for analysis,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properly for reference and thought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existing financial tax system in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fiscal and tax system reform deepening and great significance, and then expl
13、ore how to deepen the financial reform of tax system,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in this respect.Key words: Fiscal levy;System reform; Central to relationship第1章 緒論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1.1.1 研究背景財稅管理部門2015年曾發(fā)布過一份預算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曾對本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改革情況做過如下總結:“財稅體制在其改革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相當重要的進展。一是在預算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本質性的、實質的改革進展
14、。二是稅制改革的過程秩序井然、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三是圍繞著事權和支出責任,探討建立出二者相互適應的制度,在國防、社會公共安全、食品藥品的安全問題等領域做了重點的調查,明確劃分這幾個領域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使得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在這一改革階段取得了重要的戰(zhàn)果。”。1這是一段切合實際的總結。跟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在改革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相比,本輪改革將重心放在調整央地關系上,不但任然停留在“研究”層次,而且獲得的成果也只是“階段性”的。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將2016年5月發(fā)布的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后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2和2016年8月發(fā)布的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
15、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3放在一起研究,因為前面一份方案是非定型的版本,后面一個指導意見是縮水的版本,能夠得出,到今天為止,財稅體制改革的三個方面的進展是非均衡的。對央地財政關系的重點財政體制改革進度相對滯后,是不容辯駁的事實。1994年的財政“分稅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重構了我國的財政體制格局,不僅是調動了地方政府改革的積極性,而且也使得中央政府有了必要的控制力。94年的稅制改革使得中央和地方之間相互激勵,相互競爭,共同進步。但是我國的經濟也漸漸的展現(xiàn)出一些矛盾,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GDP,造成了經濟增長的低效,也帶來了很多的地方政府外債;財政預算外資金在很大程度上缺
16、乏必要的監(jiān)督,衍生出了預算約束力不強的問題;財政關系方面中央和地方之間不協(xié)調,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按照中央的指示去執(zhí)行,導致了后來政策落實困難的情況;財政體制不能流暢地運行,經濟改革不能繼續(xù)深化,政策也不能貫徹執(zhí)行,經濟主體也很難凝聚改革動力。結合中國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國外的經驗來看,財政體制改革具有的綜合性和重要性,使得它成為了現(xiàn)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往后的改革過程中,財政政策既要刺激總需求,還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發(fā)揮協(xié)助的作用,從而促進經濟發(fā)展動能順利轉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上,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是要將重點放在建設與經濟體制層面下激勵相容的體制,通過體制的作用使得國家可
17、以改變現(xiàn)在的供需結構,發(fā)揮經濟的最大效用。要想實行結構性改革,就必須要求財政體制改變以往的關注點,不能像往常那樣過度地關注短期需求側管理,而應該將關注點放在經濟的中長期發(fā)展中深層次問題。當前實施的財政體制,在預算管理、宏觀調控、稅制體系、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關系和中長期財政風險防范方面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也正是因此,財政體制改革應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有新的突破。41.1.2 課題研究目的本課題研究所預期得到的成果和目標是通過對分稅制和央地關系的理論研究,在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史進行分析并且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改革財政稅收體制的現(xiàn)實意義,然后積極地思考、探
18、索出深化財政稅收體制的策略方法,最終出色的完成本次的畢業(yè)論文。1.1.3 課題研究意義我國現(xiàn)如今進入“十三五”規(guī)劃時期,經濟發(fā)展增速變緩,轉型升級才可以繼續(xù)挖掘經濟的發(fā)展力。1994年稅制改革到如今,已經20多年,現(xiàn)行稅制明顯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本文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其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雙重意義:理論意義國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邁進有一部分得益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改革力度持續(xù)加大的現(xiàn)狀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必經之路,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根本之道,從而實現(xiàn)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業(yè)。雖然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面臨著一重又一重的困難
19、,但是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可以起到破冰式的作用,可以進一步解放經濟,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從先前已經實施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史來看,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可以在現(xiàn)有的財政稅收體制基礎上更加優(yōu)化、更上一層樓,在推動財政稅收體制轉型、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縮小全國的收入差距、優(yōu)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實現(xiàn)國家全面小康目標方面發(fā)揮重大作用。在從政府層面來看,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可以確保政府的財政收入,保證政府財政收支平衡,進而發(fā)揮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chuàng)新、各級政府部門預算體制的完善、財政收支體制的改革對于建立健全財政稅收體制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使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保持
20、快速、高效、健康發(fā)展的趨勢。2. 現(xiàn)實意義正值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趨勢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包括合理劃分央地關系、政企和居民之間的關系、行政手段和市場秩序之間的關系等,同時還需注意體系建設,使得財政稅收體制改革能夠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發(fā)揮帶頭作用。政府部門正確、有效地實施財政稅收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可以建設有利于社會公平的財政體制。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研究思路1. 邏輯思路首先,從影響一國財政稅收體制的基本因素出發(fā),了解我國的政治歷史、經濟體制、公共需要對于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影響;其次,對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的歷史進行梳理,了解清楚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
21、程,尋找經驗教訓;再次,從對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史資料中找出其存在的一部分問題,缺乏的科學性、管理不到位這些問題;最后,從理順合理的央地財政關系、完善轉移支付體系、預算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四方面提出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2. 技術路線本文遵循因素分析回顧歷史沿革現(xiàn)狀分析提出具體的改革思路的技術路線。1.2.2研究方法1. 文獻研究法仔細研讀國內5年內以及國外10年內有關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分稅制和央地關系的核心期刊,熟悉了解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歷史沿革和現(xiàn)狀問題,全面掌握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者及其觀點,歸納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善加學習。2. 歸納推理法根據(jù)對各種現(xiàn)有財政稅收體
22、制改革理論和文獻資料的閱讀、理解,結合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將現(xiàn)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研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部分總結出來,并分析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所涉及的領域以及思考有哪些可以創(chuàng)新之處。3. 比較研究法首先,對國外若干國家的財政稅收體制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其利弊;其次,對我國歷史朝代中的財政稅收體制進行回顧,對比分析現(xiàn)行財政稅收體制的利弊;最后,將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外的國情進行比較,結合我國現(xiàn)行財政稅收體制的問題提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1.3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3.1國外研究現(xiàn)狀財政稅收體制在國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共財政的理論淵源,主要分為四個理論:1. 亞當斯密-廉價政府論亞當斯密由于一本著作國富
23、論,是研究經濟學的重要依據(jù)。書中非常細致地闡述了一個國家肩負的三項任務,包括提高分工的程度、增加資本和改善資本的用途;并且,他還在本書中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作為政府需要履行的三點義務,包括保護社會秩序安全和社會中的每個公民、加強社會中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一些公用事業(yè);在這基礎上還點明了稅收應當遵循的三項原則,那就是公平、確定簡便和征收費用最小。2. 凱恩斯政府干預論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主要闡述了市場失靈論、財政赤字的經濟合理性、強調主動財政的積極作用和“財政學派”。當西方社會面臨經濟危機時,凱恩斯的想法是通過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來彌補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來達到刺激社會的有效需求,達到充
24、分就業(yè)的目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凱恩斯的這個想法是非常可行,有利于積極探索政府的職能,為當時資本社會解決經濟危機,重新建設社會生產力有著重要意義。對于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還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有著一些缺陷,政府仍需要使用行政的手段來引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3. 布坎南公共選擇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的主張是站在市場失靈的角度,認為財政是公共部門經濟,再來研究財政與公共物品的關系。研究的問題包括國家的理論問題、公共的投票規(guī)則問題、規(guī)范投票者的行為、政黨存在的政治問題等等。4. 理查德.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理論公共財政理論闡述了政府的三大經濟作用和財政職能:穩(wěn)定社會的經濟、收
25、入分配的功能、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體制運轉的效率以及財政收支的資源配置效率取決于財政體制。財政它從市場領域把目標轉向公共領域,增加社會公共產品和福利的有效供給,符合市場經濟的最本質、內在的要求。1.3.2國內研究現(xiàn)狀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一直都在進行,專家學者也都努力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并且能夠很好的解決現(xiàn)在的體制所存在的問題的財政稅收體制,想要讓財政稅收體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發(fā)揮基礎性和重要性的作用,希望進一步深化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余紅艷和沈坤榮(2016)用自己在財稅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驗,對我國20年的分稅制改革進行了客觀公正地審查,分析分稅制改革的經濟績效,進而得
26、出公平型財政體制將成為下一輪我國經濟保持長期穩(wěn)定增長的內在訴求。余麗生(2016)在結合營改增政策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共聚改革、變壓力為動力、不畏挑戰(zhàn)、轉危為機,讓營改增的這次改革倒逼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成為改革的推動力。高培勇(2016)在分析本輪財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強調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切實落實的央地財政關系調整的事宜,要將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三個方面的改革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統(tǒng)一體,使其改革的步調前行一致,可以發(fā)揮其在政治、社會、經濟、民生、文化方面的作用。高培勇(2016)在研究分稅制基礎上的稅收征管體制改革一文中,通過研究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所傳達
27、的主要精神,聯(lián)系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相關進程,得出三個重要改革信息:“合作”非“合并”,國地稅分設的現(xiàn)狀不會變,也不能變;“分稅”非“分錢”,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依托的基礎不會變,當然也不能變;“兩個積極性”非“一個積極性”,央地財政關系調整的基調不會變,也不能變。劉尚希(2016)在理順央地財政關系一文中,指出央地財政關系所包括的三個要素:財權、事權和財力,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政治架構提出本輪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遠大目標是實現(xiàn)事權與能力的相互適應,使得財權和事權能夠在相關的職責劃分方面相匹配,中央與地方在事權和支出責任方面相適應,從而完善中央與地方的分級治理架構。1.3.2總結綜合我國國內現(xiàn)有的文獻
28、資料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已經明確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也肯定了其對于經濟穩(wěn)定、優(yōu)化資源配置、調節(jié)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作為目前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其研究的必要性,也分析了目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不完善、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使用的方法上,更多地傾向于思路設計,少數(shù)學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我國進入“十三五規(guī)劃”時期,接下來的研究重點,應著重結合我國國情和現(xiàn)狀,分析如何通過完善財政稅收體制來更好地發(fā)揮其收入調節(jié)作用,如何通過政策設計和定量研究等方法提出更為詳盡具體的解決措施。第2章決定一國財政稅收體制的基本因素分析2.1 政治和歷史因素2.1.1政治因素一個國家的國家性質、政治制度
29、會決定國家的財政稅收體制。我國和西方各國在理解財政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為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國家性質上就有著本質的差異。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所以國家分配理論是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該理論主張社會發(fā)展到一定境界,自然而然的會出現(xiàn)社會私有制和各個階級,在發(fā)展一段時間國家就會出現(xiàn),財政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西方國家的國家性質大部分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他們更傾向于相信在完全、充分的競爭條件下,市場經濟可以進行自由地運行,從而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自由的市場競爭不是依靠自身就能完成的,但是,市場自由競爭是非常困難的,想要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實現(xiàn)社會的全部資源能夠有效的利用,達到最高的使
30、用效率,即是帕累托最適合的狀態(tài),自由市場競爭無論在哪個領域不可能實現(xiàn)市場機制,政府的介入國家經濟是必然的形式。在這個市場經濟傾向的私有化中同樣的時間,他一定是形式的典型的公共財政,公共財政的基礎經濟的經濟。5國家分配理論認為國家履行公共功能的經濟理論,重點糾正市場,兩者之間的財務相關的一般協(xié)議機關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當然,公共經濟學的概念的引進使得公共財產的相關分析更加具體、直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的每一個投資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產品都有產品的性能。所有的產品,分公共和私有財產,是典型的分類。公共產品的定義,是西方經濟學中所出現(xiàn)的,即“一個人對一種產品的使用,不會造成社會上其他人減少對該
31、商品的使用。”正是因為公共產品有著非排他性及非對抗性,也就是具有了共同消費性,政府需要提供一些市場不能或者無法提供的公共產品,因為市場在這種時候會出現(xiàn)市場失靈的狀況。公共產品不僅僅包括國防、公共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產,也包括很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政策之類的無形的公共物品,如政府收入再分配的一類的事情。2.1.2 歷史因素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應該參考歷史,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稅制改革的歷史研究可以為今后的我國的稅制改革做出的正確決定。中國歷史的稅制改革,堅持國家的實踐,這些改革經過努力探索,總結經驗教訓,在吸收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稅收制度的改革。北宋的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對于財政稅收體
32、制改革堅持朝廷介入市場,造成了后來官家壟斷市場,官員剝削百姓的現(xiàn)象,腐敗之風盛行,改革的善意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現(xiàn)象,也就使得這次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以失敗告終。明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改革,在改革中集中測量國家的土地,將田賦和各種徭役換成銀兩來進行征收,分別攤銷在田地上,全部征收銀兩,目的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簡化稅費服役。張居正改革被后世推翻,后代無家可歸。明代后期財政十分脆弱,如脆弱的沙灘城堡,因為戰(zhàn)爭稅收變得更加繁重,一條靴法之外又讓百姓背上了重重的稅負,明朝朝廷財政紀律儼然成了擺設。官員貪婪,達官貴人仗勢欺人、饑民流亡,王朝未死財政先死。兩個間隔500年的稅收改革失敗的原因是共同的,公共財政
33、制度的強制性稅收、法治意識是天方夜譚,改革進程是腐敗官員的公共資源的私有化進程,即使改革者有權威,即使在改革開始搜索,命運總是難以擺脫失敗。這是因為改革以是封建權威為基礎進行財政改革。今天,中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不應該是繼續(xù)歷史的“改革”,而應該成為最根本的、最具效果的制度變遷。所以國家稅制改革會給后代一些經驗教訓,積極推進稅制改革,才能順應民意,順應時代潮流,在促進經濟發(fā)展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2.2 經濟體制因素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要聽取公眾的意見,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嚴格執(zhí)行法律的規(guī)定。這也正是我國拋棄建設型財政,選擇現(xiàn)代公共財政的原因。我國1978年開始慢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后國家對
34、財政管理體制進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從建設型財政模式開始覺得往到公共型財政模式發(fā)展,這也是與我國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緊緊聯(lián)系。財政稅收體制轉變?yōu)楣藏斦诒举|上是因為我國的經濟體制發(fā)生了重要的變革。在資源配置的戰(zhàn)場上,市場應該是一員大將,政府應當是起到軍事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的服務,做到引導和謀劃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走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道路,開始發(fā)展商品經濟,“建設型財政”被當時的一些專家學者看作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計劃型財政”。“公共財政”這個概念是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一次又一次地批判所興起的。失靈、市場外部性問題的解決以及在收
35、入分配等方面發(fā)揮政府應發(fā)揮的作用。 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國建立起以“分灶吃灶”為特征的一輪財政體制改革,緊接著在財政收入這個大蛋糕里面,國有經濟能夠占得的比重逐漸下降,非公經濟所占的比重反而上升,這些正是我國的財政體制慢慢向“公共型”財政轉變的標志。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對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二者息息相關。1998年正式提出目標是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我國財政體制改革在1994年稅制改革的基礎上更加加速。1999年以來,各級政府出臺了符合公共財政要求的改革措施。2.3 公共需要因素公共財政的功能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供公共社會所需要的產品,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公共的需要是決定一國
36、財政稅收體制的又一項重要影響因素,思考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是接下來實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稅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一是可以實現(xiàn)政府職能的轉變,而是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三是有利于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四是促進依法行政,滿足公共需求。財政有這一項本質屬性,即“公共性”。我們這一代人肩負著歷史的特殊使命,在制度改革的現(xiàn)在,要有著一定的高度,謹遵公共的原則,明確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發(fā)展并且完善我國的財政學科體系。6從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算起,中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已經不知不覺走過了30年。這期間,財政運行實踐無和財政學學科建設兩方面都有著十分重大的變化。這些
37、變化如果試圖去從不同的角度和目的總結和整理,可以總結出規(guī)律,但如果你提取能夠展現(xiàn)并標識30年來關于中國財政理論和實踐根本的發(fā)展軌跡的關鍵詞,那就只能是“公共財政”。其實,公共財政作為30年的使用頻率高,對經濟和社會生活影響深遠的“新”的理念,不僅主導現(xiàn)有的中國財政學和財政的發(fā)展和改革進程,也是寄予了中國人民對與財政的發(fā)展厚望。可以說,過去的30年里,中國有關財政改革與發(fā)展都是在公共財政這條賽道上,有關財政學方面的學科建設等其他學術問題,可以歸結為在公共財政這根主線上。正是因為各國的政治和歷史、經濟體制、公共需要各不相同,由此決定了各國的財政稅收體制都獨具特色。第3章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歷史沿革3
38、.1 高度集中型“統(tǒng)收統(tǒng)支”財政體制3.1.1 實施背景國家的財政經濟在建國初期存在著嚴重的困難。第一,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我們接手了官僚資本,掌握國家經濟命脈,但是這卻是一個爛攤子。第二,后期的一些戰(zhàn)爭也引發(fā)了一些新的問題,以49年為例,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軍費支出。7當時的財政收入要確保解放戰(zhàn)爭的供給,交通的復蘇,經濟的重建。第三,常年的戰(zhàn)爭原因,使得這段時期城鄉(xiāng)之間的物質交換變得非常的困難,交通經濟等也是相當?shù)牟环奖悖愂崭巧俚每蓱z。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情況更是嚴重。第四,在歷史的條件下,財政經濟工作在各個解放區(qū)都是分開進行的,各自準備自己的貨幣,收支自理,這樣的財政經濟工作在封閉解
39、放區(qū)時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這樣的分散型財政經濟工作已不適應新的情形,所以進行了統(tǒng)一管理。后來出現(xiàn)了收入少,難以集中,入不敷出的窘境。3.1.2 基本內容中央政府統(tǒng)一財政后,迅速的做了一項決定“統(tǒng)一管理1950年度財政收支”。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如下:只承認中央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官方的財政管理機關,財政稅收制度、國家預決算制度、財政收支程序、還有行政編制的人員數(shù)量,都必須由中央財政部來制定,然后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所有的公糧、稅收,國有企業(yè)的折舊基金和利潤,是中央人民政府所有。在那段時期,稅收被各級政府看的十分的重,緊緊地將稅收的權限握在手中,中央人民政府政
40、務院在那個時候也提出“全各級人民政府必須選取優(yōu)秀的人員來承擔稅務工作的重大職責,并且委任最優(yōu)秀的干部擔任稅務局長”。所有在倉庫清理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物資以及戰(zhàn)爭時期繳獲的物資,各種沒收的財產,釋接管的新解放城市的金銀外幣等一切資產都要上交中央政府,不得私自擁有,地方政府代為保管的也需要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所有的預算支出由中央財政統(tǒng)一支付,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沒有聯(lián)系,沒有中央財政的指令,中央金庫拒絕支付庫款。財政支出原則首先是中央政府的費用后是地方政府的費用,首先是軍事開支后是政務開支,由于沒有按規(guī)定動用庫款的,都必須受到懲罰。建立統(tǒng)一的預算、嚴格的財務審計制度和監(jiān)督機制。一切收支活動都要在國家的預算
41、范圍內,同時,還制定了庫款的領取和報備程序。這段時期我國實行的稅收制度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財政制度,地方政府的權利受到很大的制約,只有一點點的財政靈活性,也就是一些附加的征收辦法和征收標準,但是僅僅事項這些也需要經大區(qū)的政府批準后再次上報中央財政部備案。也就是說,當時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財權是相當少的。此外,為了更好的使東北地區(qū)支援全國的財政經濟,使用抽掉一些物資的方式來做到財政上的支援。這體現(xiàn)了高度集中的同時也考慮某些地區(qū)的特殊性。3.2 “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型財政體制3.2.1 實施背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開始了經濟的恢復時期,為了配合經濟的恢復,中央制定了第一個
42、五年計劃期間的財政體制。盡管當時進行了分級管理,下放了部分財權,但從整體來看還是相對集中的。為了實現(xiàn)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進一步推動當時國民經濟的發(fā)展,1952年由黨中央正式明確提出了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及總任務。1953年,我國將財政管理從原來的中央、大行政區(qū)、省(市)三級管理,改為中央、省(市)、縣三級管理。進一步下放財政管理權限。8前幾年財經工作的總結,需要對進入建設時期以后財經工作進行一些研究。1953年8月由周恩來同志代表中央主持召開了全國財經會議,并且作了總結。“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型財政體制的背景,一是在建國初期,選擇實行初步的分級管理辦法,制定的是高度集中的統(tǒng)收統(tǒng)支制度,可
43、以穩(wěn)定和恢復國內財政、支援抗美援朝,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項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之中執(zhí)行地太過死板,管控地太過嚴厲。二是國家財政集中必須的一筆資金,用來保證社會重要建設的需要,建立工業(yè)化和基礎產業(yè)都需要的國家工業(yè)化。換句話說,也就是集中有限的財力使得建設方面可以起到重大的變化,來拉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3.2.2 基本內容探討財政體制的會議上時,周恩來同志明確指出,在中央的計劃和領導下,財政的制度、管理層次劃分、責任預算方面必須通過明文規(guī)定,做出明確的劃分,保證各級政府各司其職。國家統(tǒng)一實行三級預算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輕重緩急、需要的時間、集中的程度等來進行財政預算的支出分配。9地方政府存在收大于支
44、的財政盈余,就需要上繳中央,而收小于支的地方則由中央補助。收入分類分成辦法是1955年開始實行的,是初步的分級管理制度逐步發(fā)展而來的,它的主要內容是: 財政支出的劃分基本上按照隸屬關系中央預算有中央的企業(yè)、事業(yè)和行政單位的支出,地方預算有地方的企業(yè)、事業(yè)和行政單位的支出。2. 地方政府的預算每年需要由中央核定地方政府的預算提交中央來進行核定,核定通過后進行預算的執(zhí)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需要按照收支的情況來進行劃分,地方的固定收入和及固定比例分成收入按照制度的規(guī)定需要先行使用,如果這些收入不足支撐地方的支出,將由歸屬于中央劃給的調劑收入再次進行彌補。分成比例按照一年時間來確定一次。3.地方的預算
45、收入若是存在超額完成的情況,還按原定的比例進行分成若是地方政府年終有預算費用的結余,可以不再上交,而是留作下年度繼續(xù)使用。規(guī)定了五點使用的方向:第一,解決正在進行中的工程以及允許跨年度使用的經費問題;第二,省和各關于市總預備費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三,預算周轉金需要補充或增列的,按實際結余的情況進行;第四,補充一部分地方企業(yè)的定額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第五,如果處理后有余額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當?shù)氐闹С鎏幚恚毥涁斦颗鷾省?.3 “分級包干”型財政體制3.3.1 實施背景我國經歷“十年動亂”,動亂結束后慢慢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把這段時期成為轉型期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時期,在轉型期我國探索著將計劃
46、經濟體制慢慢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這一時期,國家主要是處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一些管的多管的死的問題,希望可以進行放權讓利。財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從1980年起,我國開啟了“劃分收支,分級包干”體制的新篇章,也就是常說的“分灶吃飯”體制,分別在1985年和1988年對這一體制進行了后續(xù)的調整。使得各級政府在分級包干體制的背景下開始探索并建立真正意義的財政,這無疑增強了各級政府梳理財政關系,開源節(jié)流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得財政收支更加公開、透明、陽光,方便了各級政府進行收支的統(tǒng)籌安排,充分運用地方的財政支出進一步發(fā)展本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yè)。3.3.2 基本內容
47、1980年到1984年期間,我國實行的是“分灶吃飯”財政體制。1980年2月,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10。其主要內容是: 明確分清中央和地方在財政收支方面各自的權利范圍,即根據(jù)其性質、企事業(yè)單位之間的從屬關系實施分類,分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與地方調劑分成收入。根據(jù)財政收支的劃分范圍,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財政預算支出是由地方管理的。此外,中央有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解決特定問題發(fā)生時預算的執(zhí)行,如自然災害救濟,支持經濟不發(fā)達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發(fā)展的基金等專項撥款,補貼邊境的基地建設等。確定合理的收支基數(shù)和調劑分成比例。基于上面的劃分要求,
48、地方財政收入,以1979年的數(shù)據(jù)作為基準數(shù),來確定支出包干的基本標準。地方固定收入首先用來抵頂?shù)胤街С龌鶖?shù),若是不夠就用調劑分成收入來頂,然后與支出基數(shù)進行進一步的比較,存在收入大于支出基數(shù)的部分,需要按照固定的比例按照規(guī)定上交給中央財政,反之,不夠的由中央財政發(fā)放補助。大包干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北京、上海、天津不包括在上述體制中1983年至1984年,對這一系統(tǒng)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用地方固定收入加上調劑分成收入的結果與支出基數(shù)做比較,開始實行比例包干。同時,將中央政府向地方財政所借的款項納入地方包干基數(shù),以此來減少地方財政的分成比例或數(shù)額。 3.4 分稅制財政體制3.4.1 實施背景在黨的十一屆
49、三中全會以前,“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財政格局是我國財政最基本的、最明顯的體現(xiàn)。在三中全會結束以后,大力的推行以“財政包干”為重點的財政體制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這一做法使得過度集中的“統(tǒng)收統(tǒng)支”體制遭到了重創(chuàng),但是也使得地方的財力得到了擴大。然而,隨著改革開發(fā)的持續(xù)深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財政體制所隱藏的弊端也隨之慢慢暴露。11一是國家財力的分,難以平衡預算,中央的債務負擔也是越來越沉重,國家財政在很長一段時間出現(xiàn)入不敷出的窘境,預算赤字也由1981年的25.5億元,一度上漲至1992年的237.5億元。多年來,借銀行貸款透支,信貸資金的平衡受到影響,國家債務也在增加。二是財政的宏觀調
50、控職能在這時弱化地相當嚴重,顯得捉襟見肘。由于資金短缺,影響了財政履行職能的效率,農業(yè)、工業(yè)的基礎設施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三是財政分配體制關于分配的自責方面的細則制定不夠合理,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不協(xié)調,無法相互配合。國內外的企業(yè)流轉稅和企業(yè)所得稅也因為不同的經濟成分和經營方式而存在著差異。12稅收制度的不合理,稅收流失嚴重,分配制度上國家和企業(yè)承包辦法不同,不利于企業(yè)公平競爭,但也限制了稅收收入增長;四是財政在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亂象。存在著不合理的財政體制、不規(guī)范的財政體制的背景下,有著嚴重的私自減免稅甚至退稅、包稅現(xiàn)象,導致了嚴重的財政收入損失。3.4.2 基本內容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內容非
51、常的多,概括起來的大致內容如下: 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的合理劃分13央地事權在分稅制財政管理制度下進行的劃分,規(guī)定國防、外交、中央的行政經費、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協(xié)調和開發(fā)區(qū)域經濟、宏觀調控的必要費用由中央財政主要負責,而本地區(qū)的政府支出和經濟、文化等發(fā)展的支出由地方政府承擔。2. 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是按照稅種進行劃分。中央稅包括關于維護國家的利益、財政實施宏觀調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稅種;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包括與經濟發(fā)展有直接影響的稅種;地方稅是指適應地方征收的稅種,這樣的稅收劃分有益于地方稅收收入的增長,完善地方的稅種。3. 確定當?shù)氐氖杖氡壤闹醒胴斦找嬷醒胝亩愂?/p>
52、返還金額以1993年基數(shù)為準,是為了維護地方的既得利益,將改革的目標進一步落實。中央政府從地方政府能夠取得的稅收基數(shù)是根據(jù)1993年實際收入和地方財政改革和收入分配情況來確定的。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的財力,中央從地方取得的稅收基數(shù)要全額返還,并且將這作為今后中央給地方的稅收返還基數(shù)。原體制內處理預算事項的原則得以確定為了成功實施分稅制改革制度,在短時間內,原來的分配比例不變,在過渡期內逐步規(guī)范化,補貼地方的規(guī)定仍然照舊。 3.5 從歷史中借鑒經驗稅制改革在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歷史進程中的經驗和重要進行要進行認真的分析總結,為今天和未來深化稅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具有重要意義。財政稅收
53、體制的完善工作須走“制度創(chuàng)新”的道路,“放權讓利”行不通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的財稅體制改革只能逐步進行,才能夠在改革的過程中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阻力,降低改革的成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研究都表明,稅制改革如果只有片面的“放”和“讓”,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不是 “放”出來的,企業(yè)管理機制也不是“讓”出來的,靠“放”和“讓”得出的企業(yè)制度無法使用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無法建立起我們國家和企業(yè)之間的嶄新財政分配關系。轉變財政職能 在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社會地位是不對等的,“市場失靈”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出現(xiàn)了,政府這時候就需要站出來,去解決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解決如果由市場解決
54、會出現(xiàn)成本過高的問題,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不是政府替代市場,完全包辦應該由市場處理的一切事物。為了適應政府角色的轉變,稅收政策和稅制制度也需要進行一些變化,政治和經濟相分離,職能明確,要以宏觀調控為主要目標,實現(xiàn)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給予市場一定的自主運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干預經濟。3. 規(guī)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體制最近幾年,非稅收入和稅收收入的絕對額及其增長速度相比,非稅收入占據(jù)主要優(yōu)勢地位,造成了無法判斷政府的真實收入來源的狀況,這既使得政府行為脫離監(jiān)管,又使得腐敗慢慢滋生。所以,總結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稅費機制的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第4章我國現(xiàn)行財政稅收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4.1 事權與
55、支出責任不匹配94年由于外在客觀條件的限制,分稅制財政改革僅僅初步構建起了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簡單架構,但是最主要的改革放在了央地之間的收入劃分,對于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并沒有進行大的變革,保持了原有的劃分方法。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到現(xiàn)在,已經走過了20余年,中國經濟也出現(xiàn)了高速發(fā)展的狀況,但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14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收入劃分機制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通過對2015年財政收支狀況的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中央收入接近7萬億元,地方收入8萬億元,而中央支出2.5萬億元,地方支出卻有15萬億元,中央先將稅收收入統(tǒng)一收繳上來再通過稅收返
56、還和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其實中央的支出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部分用于分撥給地方,即通過中央對于地方的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來進行地方政府的補助,即使這樣,還是無法彌補地方巨大的支出壓力,而且由于轉移支付的數(shù)額龐大,繼而引發(fā)了資源浪費和權力尋租的問題。由于許多的轉移支付都需要地方的資金配套才可以獲得,等同于把中央的支出責任轉移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若是沒有配套的資金支持也就無法獲得這筆轉移支付資金,這種轉移支付體系造成了地方政府為了爭資源而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跑部錢進”、“駐京辦”等現(xiàn)象正是這一問題的真實寫照,使得由地方政府決定的財政支出決策受到嚴重干擾。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得出,財權和事權如果不能很好地匹
57、配,就會使得地方政府承擔很多的本不應該承擔的事權,也造成了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的問題。表1 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 單位:億元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全國財政支出25542.15150335.62175877.77收入69267.1983002.04152269.23數(shù)據(jù)來源: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2015年度稅收數(shù)據(jù)整理4.2 轉移支付體系不健全在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為了彌補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收入失衡的問題,決定嘗試轉移支付,然而從后續(xù)的實施過程來看,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轉移支付發(fā)揮其功能的因素。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不規(guī)范資金管理制度方法的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了截留、漏損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資金的現(xiàn)象,地方政府無法獲
58、取一些急于使用轉移支付資金,存在權利尋租現(xiàn)象的地方政府則使用大把的資金,這樣的轉移支付資金管理體系大大削弱了轉移支付資金本應起到的均衡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作用。資金管理的不規(guī)范使得在資金的利用效率低下,不能夠真正起到轉移支付應有的效果。轉移支付核算的標準不科學“存量不動,增量調節(jié)”的轉移支付核算標準,規(guī)定運用“基數(shù)法”來計算轉移支付資金。所謂“基數(shù)法”15,是運用人工的方法來控制計算轉移支付資金的一種資金計算方法。對于解決地區(qū)間的財政收入差異,“基數(shù)法”毫無作用,更嚴重是會加劇各個地區(qū)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基數(shù)法的計算方法與當初設置轉移支付的目標相違背。資金撥付層層受阻地方政府投
59、入了大量精力,為地方項目爭取一筆轉移支付資金,但是由于轉移支付審批手續(xù)的復雜,審批程序的多層,造成了撥付資金的成本增加,項目依靠轉移支付資金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嚴重縮水。審批程序的不科學也可能導致轉移支付資金的不公平,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權利尋租的現(xiàn)象,本應補助的項目沒有資格得到,而沒有必要補助的項目反而得到了補助的資金。4.3 稅制結構不合理 1994年,我國的稅制改革開始全面推行增值稅,通過設置輔助稅種,如營業(yè)稅、消費稅來建立起我國全新的流轉稅課稅體系,在這以后,盡管我國的稅收制度經歷多次改革,但是一直保持著以流轉稅為主、所得稅為輔的基本特征。我國的稅種大致可以分為流轉稅、所得稅和其他稅種(
60、見表2),而這三類稅種當中,流轉稅構成了我國主要稅收收入的主力軍,就是對商品和勞務征收的課稅16。收入再分配功能在不同的稅收制度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終極目標,稅制結構應當是從富裕的一方籌集稅收,通過財政支出作用于貧窮的一方。但是我國現(xiàn)在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收制度,造成了間接稅會對商品征稅,對勞務征稅,這樣在稅負轉嫁的運行結果后,最終的結果是流程末端的消費者需要承擔這部分的稅收。在我國貧富不均的現(xiàn)實狀況下,窮人的生活必要消費占據(jù)了他們個人收入的絕大部分,所以稅負對窮人來說影響非常的大,而富人很大的支出用于各種投資,生活消費支出占他們收入的比重本來就不多,稅負的影響更是很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拖拉機放線車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度防水工程承包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國四方葉片鎖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助駁接爪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安徽省高考數(shù)學對標命題2(教師版)
- 2025年公有土地租賃合同樣本
- 2025至2030年中國離心力卸料離心機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門診部健康教育課件
- 2025至2030年中國接線端子自動裝配機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風險預控管理體系
- 貫徹落實清理規(guī)范非融資性擔保方案指導意見
- 期中模擬卷(新疆專用)-2024-2025學年八年級英語下學期核心素養(yǎng)素質調研模擬練習試題(考試版)A4
- 2025年簽訂好的勞動合同模板
- 物理試題2025年東北三省四城市聯(lián)考暨沈陽市高三質量監(jiān)測(二)及答案
- 2025廣東省深圳市中考數(shù)學復習分類匯編《函數(shù)綜合題》含答案解析
-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單元測試題(人教版)
- 【9道一模】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qū)九年級中考一模道法試卷(含答案)
- 金融工程重點總結
- 控煙知識培訓課件
- 設備的技改和更新管理制度
- GB/T 5453-2025紡織品織物透氣性的測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