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尚志市部分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第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分,共50分。1.考古專家對新石器時代晚期某文化遺存研究后,認為當時階級分化明顯。下列考古發現中最能夠支持此結論的是( )A.遺存物品中發現刀杼、骨梭等 B.墓葬中發現大量的牲畜遺骸C.不同墓葬隨葬品的種類、數量差異明顯 D.墓葬中發現一些農作物遺存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遺址獲準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據此可以推測當時( )A.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B.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 C.已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2、 D.農業領域廣泛使用鐵犁牛耕3.商代的統治者在封賞貴族時,往往會冠以相應名號。例如,血緣相近而輩分低者稱為“子”;輩分高或年長者稱為“公”“伯”;負責邊境地區警戒安全任務者稱為“侯”“衛”;在畿內主要負責墾殖者稱為“男”“甸(田)”。這說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 B.貴族爵位等級萌芽 C.統治秩序尚未穩固 D.神權色彩比較濃厚4.西周建立后,充斥著神話幻想色彩的商代獸面紋已不再是青銅器紋飾的主題,紋飾以樸實無華、簡潔明快為趨勢,其形狀所表現的神話與宗教色彩也在明顯減少。這種變化( )A.反映出商周文化的斷層 B.推動了器物功能的完善 C.適應了政治變革的需要 D.體現了宗教力量的衰退

3、5.西周建立后,一方面大量分封王族建立諸侯國,另一方面又對異姓諸侯以聯姻形式建構甥舅關系。這說明西周( )A.以宗法方式鞏固統治 B.聯姻是分封異姓諸侯國的前提 C.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 D.加強對異姓諸侯的直接控制6.周桓王在位時(前720-前697年),削減鄭莊公的權勢,免去了他左卿士的職務。鄭莊公隨即派人將王室的莊稼割走,后來也不再朝見天子。這一現象說明( )A.宗法制度開始瓦解 B.分封制度遭到破壞 C.井田制度走向崩潰 D.等級制度基本消失7.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在定位包括自己國家領域的地域時,大都會不厭其煩地通過各種形式讓自己的歷史與夏商周三朝相關聯。楚國則將本國歷史往前推,從黃帝之孫顓

4、頊開始,對三代歷史則予以消極評價。這一現象反映了( )A.“家國一體”觀念已初步形成 B.各諸侯國對統治正當性的爭奪C.楚文化與中原仍有根本沖突 D.百家爭鳴存在瓦解共識的危害8.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墨子宣揚“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這些主張的著眼點都在于( )A.宇宙時空 B.君主權力 C社會秩序 D.個人價值 9.宴伙詩是詩經中的重要題材,“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點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這體現了當時( )A.禮樂致和的政治觀念 B.周王朝內部等級分化 C.族群內外的和諧統一 D.周天子對功臣的嘉獎 10.

5、妖言容易引發損害國家統治穩定的叛亂,因而備受統治者重視。秦代存在“行沃(同妖)律”甚至不惜興起大獄,漢文帝廢除誹謗妖盲之法,東漢統治者曾多次針對妖言案頒布赦令。這一變化反映了漢代( )A.國家統治堅持以妖言人罪 B.全面廢除關于妖言的法律 C.統治者反省和慎重的態度 D.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論影響11.秦國商鞅變法曾頒布分戶令,規定“民有二里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后又頒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同時又規定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些規定( )A.削弱了分封貴族的勢力 B.保障了兼并戰爭的勝利 C.有利于法

6、家思想的傳播 D.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12.據秦律十八種置吏律記載,秦朝時國家任免官吏雖有統一的固定時間,但也可隨時調換或補缺。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靈活性 B.當時政治體制還不夠完善C.皇權專制統治具有隨意性 D.國家官吏的腐敗現象嚴重13.漢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周代采詩官)振木鐸(一種樂器)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音律官員),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門窗)而知天下。”這反映出( )A.詩歌取材受到限制 B.天子失去對國家局面的控制 C.音律標準取決于官員 D.政治統治呈現理性化的趨勢14.有學者指出,漢武帝實施的某些政治舉措,推動了漢代由

7、“功臣政治”向“賢臣政治”的巨大轉變。這些舉措( )A.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郡縣制 B.有利于漢武帝時期思想的多元化C.使漢代出現“齊魯多卿相”的現象 D.打破了世族壟斷政權的局面15.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分別分布并推行了鹽鐵官營、鑄幣和均輸、平準的詔令這些詔令的推行意在A.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B.增加百姓賦稅負擔 C.擴大商品交換范圍 D.掌控經濟、加強集權16.孝經只有 388個不同的文字,且所有的文字都平淡無奇,但卻成為漢代學者首先要掌握的經典所提倡的理念也成為行事的基本準則。這反映出( )A.孝成為普遍接受的倫理道德

8、B.宗法觀念根深蒂固C.孝經的地位超過“五經” D.儒家思想成為正統17.在早期鮮卑部落社會中,存在“母強子立”的權力傳承模式,北魏建立后,道武帝拓跋珪制定了子貴母死”制度。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B.為了防止外戚干政 C.父權制社會的發展 D.女性社會地位下降 18.北魏拓跋溶曾下詔:“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婦之義,三綱之首;禮之重者,莫過于斯。其子拓跋弘則“仁孝純至,禮敬師友”,執政后“郡國立學,自此始也”;其孫拓跋宏學習漢族禮法,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材料表明( )A.北魏統治者均推崇儒家思想 B.北魏漢化改革具有持續性 C.北魏改革基于解決現問

9、題 D.北魏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19.唐初三省并重;自光宅(唐睿宗年號)以后,政事堂由門下移至中書,中書省遂居三省之首;玄宗以后,封駁詔奏之權,亦逐漸分散。這反映出( ) A.中書省決策權擴大 B.專制皇權得到強化 C.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D.宰相議政職能加強20.唐代統治者也進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緣的凝聚作用鞏固統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卻不放權,這樣受封的貴族就難以在政治上對皇權形成威脅,同時也避開了因權力固化帶來的統治集團素質下降的陷阱,可謂一舉兩得。唐代統治者此舉是基于( )A.強化中央權威的迫切需要 B.血緣與政治權力相互分離 C.治權和專制制度相互依賴 D.鞏固貴族政治的客觀要求21.中唐以后

10、,農戶歸附政府的戶籍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農戶家庭中人口普遍較多,更多的農民在從事農業的同時也開始兼營手工業和商業。這表明當時( ) A.國家賦稅政策發生變化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緩解 C.自耕農受到政府的保護 D.商業發展沖擊農業生產22.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東川節度使馮宿奏請“禁斷(私人)印歷日版”,因為在劍南、淮南道等地“每歲司天臺未奏頒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違敬授之道。馮宿此舉是為了( )A.抑制民間的盜版行為 B.抨擊藩鎮割據勢力 C.強化掌控經濟的能力 D.維護中央權威地位23.婆羅門曲為天竺佛教舞曲,后在唐朝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后又經唐玄宗修改、潤色,更

11、名為霓裳羽衣曲,風靡一時。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 B.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 C.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 D.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新24.有宋三百余年中,朝省集議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問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必下詔都省,由省吏通知各與會官員,群集都堂,詳加討論。這一“政制”( )A.保障了官員言論自由 B.防止了君主乾綱獨斷C.避免了中央決策失誤 D.彰顯了一定的民主性25.元世祖后期,一方面在各行省設兩名平章政事為行省長官,并取消行省長官“中書省宰執”系銜,降為從一品;另一方面,又將江南等處行樞密院并人行省,實行“絮兵民二枋而臨制于闔外”的體制。這些做法( )A.完善

12、了行省制度 B.降低了行政效率C.使地方權力膨脹 D.削弱了行省權力第II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0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學校)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摘自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經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當時之務、習先圣之術者。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

13、益廣。-摘自漢書武帝紀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當時客觀形勢的正確反映。雖然,從本質上說,這一主張是為鞏固漢政權的封建統治服務的,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不僅對當時,而且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摘編自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據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針對教化提出的具體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倡導教化的主要原因。(8分)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重視儒學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2分)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歷史影響。(5分)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春秋時期政治體制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斷型官僚制度的出現。官僚之稱,

14、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國家職事人員:“同官為寮”,寮、僚相通,是指同署辦事的官吏。在不同歷史時期,官僚的形態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貴族之下,類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職,各司其事,一般不參與國家政務。到了戰國時代,各國經過以否定宗族政治為主要內容的變法運動,先后完成由宗族國家向封建專制國家的轉變。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傳統貴族世官制相對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據個人的能力、學識、才干捉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緣關系不再作為官吏升遷進退的依據、官僚成為獨立的階層,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責,國家機器的運轉主要通過官僚進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終確立。-摘編自李學勤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僚制度變化。(4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僚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在國際上的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由于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氣賀澤保規教授是著名的日本歷史學家,曾經任日本“唐史研究會”會長,他這本關于隋唐史的著作中有些看法頗為新穎。為何隋唐王朝會具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呢?究其原因正是在于胡族與漢族的問題,即隋唐王朝乃是胡漢兩族交融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政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