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第八章-就業與失業課件_第1頁
勞動經濟學第八章-就業與失業課件_第2頁
勞動經濟學第八章-就業與失業課件_第3頁
勞動經濟學第八章-就業與失業課件_第4頁
勞動經濟學第八章-就業與失業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 就業與失業1(1)就業的含義和統計(2)我國就業統計的演變(3)充分就業的含義28.1.1就業的度量含義: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賺取利潤所進行的活動。實現就業的條件:法定勞動年齡具有勞動能力合法的社會勞動有報酬的勞動,可以賴以為生3(1)就業的含義和統計(1)就業的含義和統計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正在工作的人(有報酬或收入)有職業,臨時因疾病、休假、勞動爭議等不工作的人和單位原因臨時停工的人雇主和自營人員及其建庭成員(正常工作時間1/3以上)退休人員再次就業(有報酬或收入)4計劃體制下沒有明確的“就業者”規定,一般是用“社會勞動者”概念,包括:全民、集體、其他各種所有

2、制單位職工和個體勞動者達到一定條件的從事家庭副業人員計劃體制下統計存在的問題:以計劃為依據缺少勞動時間長短的界定以穩定的收入保障作標準5(2)我國就業統計的演變P240由于以前的很難適應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狀況,因此1995年開始采用新的調查方法:目前的統計口徑:就業(從業)人員指:從事一定社會經濟活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已辦理離休、退休、退職手續,又再次從業的人員注意:從業人員不包括從事經濟活動的學生。6(2)我國就業統計的演變1.凱恩斯的充分就業概念在某一工資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這種工資的人都能得到工作,也就非自愿失業為零。2.理論界的充分就業概念勞動力和設備達到充分利用并不等于

3、失業率為零,而是失業率等于自然失業率7(3)充分就業的含義3.統計學界50年代失業率不超過3-4%,則認為是充分就業80年代后改為6%4.從供求方面看勞動力需求與供給處于均衡,國民經濟的發揮在那充分滿足勞動者對就業崗位的需求狀態8(3)充分就業的含義(1)失業的概念(2)失業率(3)我國對失業概念的規定(4)自然失業率界定98.1.2失業的度量國際勞工組織: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種社會現象市場經濟國家接受的定義:統計時被確定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且在此前四周內尋找過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包括暫時解雇等待恢復工作的人、正等待到新工作崗位報道時間達30天的人10(1)失業

4、的概念美國:16歲以上非制度限制,不在工作但有工作能力且:過去四周內進行過某種求職活動暫時被解雇并等待重返工作一直在尋找工作但暫時生病在30天內等待到新工作崗位報道的人11(1)失業的概念(2)失業率衡量一個國家失業狀況的基本指標失業人數指屬于上述失業范圍并到有關部門登記的失業者人數12失業率概念無法反映失業的動態變化現實當中,要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真實的失業率,不僅要看他的存量,而且要看他的流量(勞動力市場的存量流量圖)13(2)失業率14勞動力存量-流量模型非勞動力失 業就 業(1) 解 雇(2) 臨 時 解 雇(3) 辭 職退休或中途退出勞動力市場(4)新進入或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5)新雇

5、用(6)重新雇傭(7)(2)失業率(3)基于對勞動力市場存量流量分析,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衡量失業水平的工具,就是年失業率:失業的程度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失業人數所占的比重;二是實際的失業周數。151994年我國才承認存在失業,1995年3月試行新的失業調查統計方法定義:在規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在調查期內無業并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16(3)我國對失業概念的規定(1)(3)我國對失業概念的規定登記失業人員:失業人員中到職業介紹機構登記的方式尋找工作的稱謂登記失業人員,必須是非農業戶口,在一定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的登記的求職人員。17登記失業無法真實的

6、反映失業的實際情況。調查失業人員:常住城市人口,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周內未從事有收入勞動,當前有就業可能并以某種方式正在尋找工作的人員。存在問題:下崗人員與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看待的問題。18(3)我國對失業概念的規定不足之處:1.下崗人員是否為失業人員?2.鄉村勞動力有無失業人員?19(3)我國對失業概念的規定最早由弗里德曼提出(通脹率為零)達到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又稱均衡失業率,是指整個勞動力市場供求相等時的失業率但是無法做到充分就業,不可能完全消除失業例如,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20(4)自然失業率界定二戰后失業率一直在上升勞動力結構變化工資剛性程度增強失業保險的影響結構失業增加

7、21失業率上升的影響因素4%60年代5.8%70年代7%90年代1.就業和失業狀況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好壞的標準之一與國家的產出總量與消費總量有關22三研究就業與失業的重要意義失業率低投資擴大用工增加國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強國民經濟高漲發展經濟增長角度:粗放型與集約型的發展232.衡量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資源配置角度:如何有效的配置人力資源奧肯法則失業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受到損失失業者將承擔極大的心理負擔243.與國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1999年時的日本,在3萬3千位自殺者中有一半是屬於失業人口。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80后”男性自殺率急劇上升。去年香港整體人口,每10萬人有

8、13.8人自殺身亡,較2008年的14人為低。惟15至24歲男性自殺率飆升,由前年每10萬人有8.9人,升31.5%至去年的每10萬人有11.7人自殺(1)人口因素(2)經濟因素(3)制度因素(4)心理因素258.1.4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人口總量影響就業的總量勞動力資源是人口的一部分人口結構影影響著就業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素質狀況(身體、思想、文化教育水平)26(1)人口因素(2)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就業的整體水平27經濟發達增長越快勞動需求多就業充分就業彈性是指某一經濟變量的單位變動率所引起的就業量的變動率。(就業對這一變量的敏感程度)彈性等于1,就業量隨著經濟發展,沒有增加彈性效應0

9、,經濟增長不能創造就業崗位,反而減少28就業彈性產業結構決定了就業結構產業:從事物質生產或服務于物質生產的部門產業發達程度決定了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容量產業結構的變化要求就業結構和勞動者素質相應變化29產業結構農業生產率提高第一產業勞動力減少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增加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第一,二產業效率提高第三產業勞動力增加經濟體制對就業的決定作用經濟體制簡單分為:商品經濟體制市場就業體制產品經濟體制計劃就業體制30(3)制度因素有關就業的方針政策直接影響著就業問題解決的程度(計劃生育、上山下鄉)用工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及其執行機構直接影響著充分就業的實現工資制度和政策也是影響勞動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工資支

10、付的原則和方法)31勞動就業制度對就業的直接影響是人們對就業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勞動者的就業行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預見性,影響著人們對某種職業的取舍。容易形成供求結構上的失衡32(4)心理因素8.2.1薩伊的就業理論8.2.2馬歇爾和皮古的就業理論8.2.3凱恩斯的就業理論8.2.4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就業理論338.2就業理論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賣就是買,買就是賣,市場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就業理論:物價和工資的自由波動會使經濟失調在短時間內消除均衡是長期的,不均衡是暫時的反對政府干預341薩伊的就業理論馬歇爾:均衡工資與就業理論,實際上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傳統。工資的自由漲落和勞動力供需

11、之間的自發調節,會達到充分就業。35馬歇爾就業理論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從“供給自身創造需求”出發,價格得自動調整能解決就業。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傳統經濟學理論解體凱恩斯提出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對經濟重新估量363.凱恩斯就業理論產生背景受到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影響,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與非自愿性失業。1.存在非自愿失業2.無法通過降低工資來解決貨幣工資的下降,導致價格下降,因此工人的實際工資未發生變化,就業沒有擴大。3.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商品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道德均衡時的總需求,而社會就業量被認為是有這種均衡狀態決定的。372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失業的

12、治理措施:放棄自由放任,主張政府干預放棄節約原則,提倡鋪張浪費增加投資消費,國家雙管齊下增加政府開支,刺激有效需求382凱恩斯的就業理論1958年,菲利浦斯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于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

13、處于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39菲利浦斯403.菲利普斯與通貨膨脹AB0貨幣工資變動比率失業率弗里德曼引入預期因素進而提出了長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線1968年,貨幣學派的代表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線忽略了影響工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工人對通脹的預期。對工人來說,實際工資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義工資變化率必須用通貨膨脹率來糾正。工資變化率部分地由預期通貨膨脹率決定,部分地由實際失業率決定;通貨膨脹率等于工資變化率減去生產率增長率。即:只有生產率的增長率才能使這條垂線移動。 414.弗里德曼的失業通脹理論42長期和短期

14、菲利普斯曲線0通貨膨脹率失業率SPC1SPC2LPCU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供給學派的就業理論減稅保障作用立法作用435.供給學派的就業理論第三節 就業的結構分析8.3.1研究就業結構的意義8.3.2就業的產業結構8.3.3就業的城鄉結構44就業結構一般是指社會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各領域的分布、構成和聯系。特點:歷史性功能性復雜性45(1)就業結構的界定就業結構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及就業結構的變化具有,階段性、秩序性,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盡管土地、資源地理及風土人情

15、不同,但是就業結構有著決定性的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46歷史性指的是結構本身在內部與外部聯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功能和能力。功能和能力是對應的,不同類型的就業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結構是功能的基礎,結構決定功能。結構又是功能的表現,功能對結構有反作用。47功能性就業結構本身復雜,不是所含有因素的簡單羅列,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法則有序地劃分和組合。層次看:宏觀vs.中觀vs.微觀雖然三個層次相對獨立但是有緊密聯系在一起48復雜性就業結構合理是經濟結構合理從而使產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就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結構的其他方面就業結構的社會意義49(2)就業結構的意義(1)就業的產業結構第一

16、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50二、就業的產業結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經驗性學說。早在17世紀,西方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已經發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生產。1691年,威廉配第根據當時英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指出:工業往往比農業、商業往往比工業的利潤多得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后再由工轉商。 51(2)就業結構與產業結

17、構的變化規律不同產業間相對收入的差異,會促使勞動力向能夠獲得更高收入的部門移動,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移動。結果,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呈現出第一次產業人數減少、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人數增加的格局。 52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的實踐證明配第-克拉克定了。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急劇減少第二產業勞動力有波動,但總趨勢略有減少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加大53(三)就業結構的國際比較第四節 失業類型及其成因和治理1失業的類型及其成因2失業的影響3失業與通貨膨脹4失業的治理54含義特征成因工作搜

18、尋模型麥克爾模型斯蒂格勒模型求職時間長短的確定55(1)摩擦性失業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失業工人與有職位空缺的雇主之間在相互搜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失業。例如,人們搬到一個新城市后需要尋找工作,一個人由于某種職業不夠理想而想尋找其他職業所引起的暫時性失業。大學畢業生尋找一個工作時需要花費一段時間,從而導致一時性失業,婦女在生完孩子后可能需要重新尋找工作,等等。注意:在勞動力供求平衡的條件下,這種失業仍然存在是勞動力市場內在動態性的必然產物56含義1,影響的行業廣,涉及的人多 30-55歲最穩定 20-30的最高2.期限較短,但難以消除57特征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屬性信息不完全現行經濟制度的影響(如社會

19、保障制度)58成因含義:由于勞動者技能和其他結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要求結構錯位,造成的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的現象。EF。由于工藝發生重大變化,一部分人可能缺乏新工藝所要求的那種訓練和技術,他們可能難以被雇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些部門發展迅速,而有些部門正在收縮,有些地區正在開發,而有些地區經濟正在衰落,這也足以引起一部分人失去工作。有的公司對年齡性別和外來人口的歧視也會造成結構性失業。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現象。即一方面有活無人干,一方面有人無活干。 59(2)結構性失業表現:技能結構不平衡文化結構不平衡區域結構不平衡年齡結構不平衡60(2)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技術進步使勞

20、動者的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在工種、技術、知識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業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在不斷地進步。人類社會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給人類帶來嶄新的變化。目前,我們正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這給我們的就業結構帶來重大變化。61技術進步型失業正如英國焦點月刊提出的那樣:“在今后的1520年中,將出現一股巨大的科技浪潮,它將像工業革命給我們的祖先造成的影響那樣對我們的工作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就象農業工人在工業革命時期曾經從事制造業一樣,那些先前曾經在制造業工作的人員現在正投身到新的服務經濟和科技信息世界中。”“未來經濟將由理念、信息和技術組成,到2015年,據估計

21、大約有多達95的工作將要求就業者掌握信息技術。”而那些不適應科技革命,無法跟上技術進步,勝任不了新工作崗位的勞動者必然會被拋入結構性失業隊伍。 62技術進步型失業表現為勞動力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在年齡結構要求上的不一致。一般來說,需求方對招工或聘用對象的年齡要求都偏低,而學歷要求都偏高。但下崗工人中很大一部分都超過此年齡段,且文化水平低。據統計,青島市近幾年來,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工,80以上要求的年齡段是35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3年齡供求不對稱性失業20O2年上半年,勞動力市場為女滿40周歲、男滿45周歲(簡稱“4045”人員)提供的崗位只有55個,而同期“4045”人員到勞動力市場

22、求職的卻達到3382人次,供求比為62:1。初步預測,到“十五”期間,該市“4045”人員等就業弱勢群體將達到4.5萬人。這部分人多數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家庭負擔較重,市場就業競爭能力弱,成為就業突出的難點。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著這種情況,如南京市就業困難群體中“4045”人員占62.11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6 ,無技術專長占73.9。 64年齡供求不對稱性失業指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在地區上有差異從而造成的失業。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導致人才為追求高收入,由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從而導致落后地區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又導致不同地區勞動力素質的差異,一般來說,教育水平取決于經濟水平,經濟落后地區的勞動力素質相對偏低,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低素質的勞動力更容易被淘汰65地區供求不對稱性失業從而最終導致這些地區失業率的上升。在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如GDP的分布差距從1978年的5逐步擴大到1994年的 18.24 ,擴大了l3.24個百分點。 這便造成了高素質勞動力向東部地區流動,中西部地區人才短缺同時失業率又偏高。66地區供求不對稱性失業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