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畢業論文_第1頁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畢業論文_第2頁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畢業論文_第3頁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畢業論文_第4頁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畢業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畢業論文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研究The Chinese govern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院系名稱:班 級:學 號:學生姓名:指導教師:*年*月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這是值得我們高興和慶幸的。但足在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背后,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各種突發性的事件經常發生。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從危機公關的概念界定、政府公共關系理論、危機公關中政府的公關能力等方而闡述了政府危機公關的基本內涵;分析了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提升是民主社會的要求、信息社會的要求、也是構建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簡要分析了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原因;由于政府危機公關是一門從國外引進的新學科,在國內存在的時間還不長,加上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我國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危機公關的意識不強,應對突發公共危機經驗缺乏,應急機制建設不健全。同時也必須提高政府領導者的危機公關能力、構建政府危機公關系統、組建國家及各省市縣反危機管理機構以及構建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關鍵詞:公共關系 政府危機公關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s econom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the peoples material

3、 culture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enhanced,this is something we are pleased and fortunate,however,in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prosperity,the people live and work behind,we would also like to see a variety of unexpected events in recent years have often occurre

4、d in.Therefore,the Government crisis in public relations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reform of our government on the issue of govern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soon became the main topic of domestic scholars to explore.In this paper,the actual situation,defin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relations from t

5、he crisis,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theory,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ability to expound the Governments crisis,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ublic relations;analyzed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to enhance the requirements of a democratic societ

6、y,information society demands,but also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government crisis and public relations problems of the reasons for that;As the govern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is a new subject introduced from abroad,in

7、 China there not a long time,coupled with the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our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their staff in a very long time,the awareness of the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is not strong,the experience of handling sudden public crisis,the lack of response mechanisms ar

8、e not perfect.At the same time must be including government leaders to improve awareness of the crisis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capabilities,and the timely reporting system to establish acrisis and the formation and provincial county anticrisis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build go

9、vern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system,build an effective crisis early warning mechanism.Key:Words:public relations,goverm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目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11726278 1 概述 HYPERLINK l _Toc311726279 1.1 選題背景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0 1.2 研究目標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1 1.3

10、研究現狀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2 2 公共關系和政府危機公關概述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3 2.1 公共關系概述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4 2.2 政府危機公關概述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5 3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6 3.1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7 3.2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問題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8 3.3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存在問題的原因

11、 HYPERLINK l _Toc311726289 3.4汶川大地震中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成功之處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0 3.5 汶川大地震中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不足之處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1 3.5.1 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元參與機制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2 3.5.2 缺乏科學完善的危機預警機制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3 3.5.3 缺乏長期有效的危機保障機制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4 3.6 汶川大地震中我國政府危機公關不足的原因 HYPERLINK l

12、_Toc311726295 3.6.1 各級政府危機公關水平參差不齊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6 3.6.2 民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和危機自救的能力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7 3.6.3 非政府組織參與危機公關的能力不足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8 4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HYPERLINK l _Toc311726299 4.1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應遵循的原則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0 4.2 解決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問題的具體對策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1

13、4.2.1 構建有效的預警機制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2 4.2.2 完善政府危機管理決策協調機制及資源保障機制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4 結論展望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5 致謝詞 HYPERLINK l _Toc311726306 參考文獻1 概述 1.1 選題背景 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各種危機事件層出不窮,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與痛苦。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社會結構全面分化,多元文化,多元化社會正在形成,各種利益進行著調整和重新分配,國內形成了諸多不穩定因素。與此同時,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發

14、展,信息化正不斷深入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這使得政府面臨國際諸多潛在危機的考驗。 進入21世紀以來,頻繁的“天災人禍”撞擊著人們的神經,從“911”恐怖襲擊到印度恐怖襲擊事件,從非典肆虐全球到印度洋海嘯席卷沿岸,各種突發事件威脅著人類安全與社會穩定,因此對政府危機公關問題的研究對于世界各國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公共關系理論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我國目前正處于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時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國政府對政府公關重視不夠,缺乏公關技巧,在公共危機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可謂觸目驚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暴露了我國政府在應對危機方面

15、的一系列問題,如:危機預防重視不夠,缺乏應對危機的常設機構,緊急狀態下政府和公民行為的法律框架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建立健全處理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制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課題。 1.2 研究目標 在本課題的研究階段,關注了大量公共危機事件及政府危機公關案例。從具體案例中可以發現,我國危機公關機制還不夠完善,比如國家缺乏全面的危機預警機構,完善的應急法律制度,信息公開規定,導致公共危機造成巨大的影響。 這些不足和矛盾的出現,說明了我國政府危機公關機制還有待構建和完善。因此,本研究的目標即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第一,找出我國政府現階段危機公關問題。第二,如何解

16、決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問題。第三,總結出提高并完善政府危機公關的方關于中國政府危機公關問題的研究,在本研究中通過分析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中采取的危機公關手段,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與完善的對策。以期望提高我國處理公共危機的能力與政府危機公關領域的發展,維護國家、政府與公民的權益,降低公共危機對于社會造成的危害。 1.3 研究現狀 公共關系學是一門誕生于20世紀初的新興交叉性應用學科,主要研究傳播與形象樹立之間的互動。公共關系簡稱公關,它是一個組織運用各種溝通和傳播手段,促進其與公眾之間互相了解和信賴,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形象和聲譽,以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活動。對公共關系的研究集中于企業公共關系,

17、而對政府公共關系的研究不是太多。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空前發展,人們的社會關系日趨廣泛而復雜,同時資本主義也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致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日趨激烈。為塑造政府形象,實現政府目標而對政府公共關系研究廣泛開展開來。 危機現象古今有之,而危機公關(或危機管理)成為一門科學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開始萌芽的,其發端始于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時任院長艾理森據此寫出的決策的本質一書,被認為是一本危機管理的經典之作。之后,國際上出現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作,如羅伯特希斯的危機管理、羅森塔爾的危機管理:應對災害、暴亂與恐怖主義,以及勞倫斯巴頓所著組織危機管理等

18、。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引進我國,引起國內學者重視,并發表一系列專著,如胡寧生主編的政府公共關系教程、陳耀春主編的中國政府公共關系等一系列的政府公共關系著作,同時公共關系課程在我國一些高校廣泛開展開來,但公共危機狀態下政府公共關系并沒有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國內最早由中央黨校王貴秀教授于1996年發表了創建危機學自議,提出了建立危機學的倡議。但后來危機公關方面的專著甚少,一般是在公共關系學著作中設立危機管理的章節,如詹文都主編政府公共關系設立了“政府公共關系突發事件處理”一節。2003年,SARS危機以來,危機管理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熱點,不少學者致力于

19、危機管理研究。薛瀾教授的危機管理一書按危機產生的原因對危機類型做了歸納分類,胡寧生在中國政府形象戰略中對公共危機提出了綜合劃分標準等。29 關于我國公共危機誘因分析,薛瀾教授從社會與組織、個人層面對轉型期我國危機誘因作了深入分析;李燕凌等通過對我國農村危機深入分析,認為產生公共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公共產品的失衡。近兩年來,我國對危機公關研究出現了研究領域和范圍擴展的新特點,由城市危機開始向農村延伸,一部分學者逐步關注各種危機事件給弱勢群體造成的巨大傷害。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非典于中國農業、農村經濟”應急課題組。其主要成員王東陽認為從“非典”觀察中國社會,它揭露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一系列危機,

20、又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湖南農業大學成立了“農村公共危機管理”應急課題組,著重對中國農村展開經濟學分析,其成員李燕凌通過分析認為:中國農村公共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公共投入太少,投資結構不合理,并提出了用農村公共產品供求關系模型來分析我國農村公共危機的經濟學原因。另外,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危機應對機制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蘭州大學高永久教授的關于少數民族社會穩定預警機制研究,他強調從民族心理調節功能出發,保證少數民族社會穩定。而對危機應對機制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成福教授,以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郭濟為課題負責人、張成福等主筆的政府應急管理機制研究課題中,系統地對

21、中外政府應急機制對比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明確應急組織結構和職責分工,加強統一協調工作等。19張成福認為,整合危機管理體系,旨在高層政治領導者的直接領導和參與下,利用法律制度、政策等手段,在各種資源支持系統支持下,通過整合組織與社會協作,提升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以有效的預防、回應、化解和消除各種危機,從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縱觀國內危機管理(公關)的理論成果,他們多是沿襲西方的一些思想并對基本的概念進行界定、分類以及對應對機制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而應用研究做的不夠。23也存在著研究范圍過窄的問題,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城市危機管理,對農村公共危機研究不夠深入和廣泛。

22、2 公共關系和政府危機公關概述 2.1 公共關系概述 公共關系是指某一組織為改善與HYPERLINK /view/3161521.htm社會公眾的關系,促進公眾對組織的認識,理解及支持,達到樹立良好HYPERLINK /view/906481.htm組織形象、促進商品銷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動。它本意是社會組織、集體或個人必須與其周圍的各種內部、HYPERLINK /view/1174458.htm外部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它是一種狀態,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都處于某種HYPERLINK /view/434318.htm公共關系狀態之中。它又是一種活動,當一個工商企業或個人有意識地、自覺地采取措施去

23、改善和維持自己的公共關系狀態時,就是在從事HYPERLINK /view/2991441.htm公共關系活動。作為HYPERLINK /view/758154.htm公共關系主體長期發展戰略組合的一部分,公共關系的涵義是指這種HYPERLINK /view/57409.htm管理職能:評估社會公眾的HYPERLINK /view/120670.htm態度,確認與HYPERLINK /view/2101617.htm公眾利益相符合的個人或組織的HYPERLINK /view/15030.htm政策與程序,擬定并執行各種行動方案,提高主體的HYPERLINK /view/151849.htm知名度

24、和美譽度,改善形象,爭取HYPERLINK /view/578195.htm相關公眾的理解與接受。7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著名的公共關系學者萊克斯哈洛博士就搜集到472個公共關系的定義;還有人說,公共關系的定義已有上千條之多。于是有人不無幽默地說有多少公共關系學者,便有多少種公共關系的定義。 居延安教授在其經典著作公共關系學中這樣定義公共關系:公共關系是一個社會組織為取得與其特定公眾的雙向溝通和精誠合作而進行的遵循一定行為規范和準則的傳播活動。筆者注意到居教授在對公共關系的定義中提到了“雙向溝通”,筆者認為從定義上講雙向溝通指的是信息的傳者與受者在溝通中的地位的不斷變化,今天的傳者可能成

25、為明天的受者,反之亦然。由于公共關系具有雙向溝通的特點,它成為了企業乃至政府管理和處理危機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共關系作為一門實用性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實踐和應用。既然具有強大的實用價值,我們來分析一下它是如何實現其價值的。吳友富教授提出:公共關系是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一項管理工作。17對于企業來講,在內部通過溝通與協調加強員工的歸屬感,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熱情從而更好地服務組織;在外部企業通過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及產品的優化來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從政府層面上講,內求團結就是尊重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擁有民主的輿論氛圍,積極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外求發展就是通過增進國

26、際交流以及大眾媒體的報道宣傳,參與國際合作,對外廣結善緣來塑造國家形象,來影響對外政策,影響吸引外資和影響對外貿易。這些公共關系價值的實現也正是政府執政為民目標的實現。公共關系的類型主要有六類,即企業公共關系、商業服務業公共關系、金融業公共關系、政府公共關系、事業團體公共關系及社會公眾人物公共關系等。 2.2 政府危機公關概述 政府危機公關是指在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中,突然發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經濟波動、恐怖活動等對社會公共生活與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 在危機發生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減少危機的發生,降低危機的損失,提高政府應對危機的效率,必須建立系統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的危機管理包括

27、危機的預防與應對。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能夠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一個有序、規范、條理的軌道中,保證政府在危機發生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將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16 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有義務承擔控制由突發事件引起的連鎖反應的責任,另一個方面在社會原有秩序遭到破壞,社會處于失衡與混亂狀態之時,也只有政府才有具備危機管理的合法性與能力。3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 3.1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 雖然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術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引進我國,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重視,并發表了一系列的專著,但是政府危機公關在實踐方

28、面并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大多數地方政府沒有建立危機應急機制,國家關于政府危機公關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地方政府在危機公關時往往采取種消極應付的態度,沒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危機公關工作中去,這嚴重影響了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 2003年我國政府抗擊“非典”的斗爭是一次典型的政府危機公關事件,這次中國政府應對“非典”的危機公關可以看成是中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真正開始。可以說,政府在應對“非典”疫情過程巾的做法第一次拉開了政府危機公關的序幕。 在我國,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公關作為塑造政府形象的藝術和溝通政府與人民關系的橋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正日益廣泛地融入到政府的工作各個領域,成為各級政府工作中不可

29、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號角的吹響,政府改革已經被推向前臺。政府公關對轉變政府職能、提供決策咨詢、重塑政府形象等方面的政府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從國內社會發展米講,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政府公火,政府角色轉變需要政府公關;另一方面,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講,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政府公關,世界貿易組織也十分重視政府公關。世界貿易組織的眾多協議中,只有兩項條款涉及企業其余的均與政府有關。現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諸多條款成為推動各國政府改革的霞要力量。6“公開、公正、公平”的世界貿易組

30、織精神要求政府做到透明、法治、高效、以公眾為中心、社會共治、廉潔等,而要做到這些都離不開政府公關。 在一個國家中處于舉足輕重地位的政府面對復雜的環境,公共危機事件時有發生,甚至有時候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穩定與一個政黨的生死存亡。因此,政府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能力才是對政府責任與能力的一次真正考驗。但是日前我國大部分人甚至很多政府官員對政府危機公關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認為所謂的政府危機公關無非就是做做樣子、搭建一些形象層面的工作、與上級搞好關系、與同級互不干涉、與下級拉幫結派,當危機發生時,也試圖利用各種關系來極力掩蓋事實真相,以求蒙混過關。4這樣的思想觀念和一些“潛規則”已然成為一種極具慣性的思維

31、,且直至今天仍然禁錮著不少政府官員的頭腦。所以,目前我國政府的危機公關仍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可以說,我國政府危機公關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問題。 3.2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問題 隨著全球一體化,技術信息化的歷史性變革,我國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如社會文化的激蕩,社會結構的分化,傳統思想變化等給整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從而威脅到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性,提升政府危機公關能力成了當務之急。本節分析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現狀題,來考察當前我國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強弱。 2003年SARS危機后,危機公關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重視,危機公關的理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政府也高度重視政府危

32、機公關工作,在應對危機的過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我國政府危機公關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3.2.1 政府危機公關保障機制的缺陷 政府危機公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建政府危機公關的保障機制是提升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前提。危機公關保障機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三章公共危機中政府公共關系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要包括法律保障機制和物質保障機制兩個方面。現代政府危機公關是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的政府行為,提升政府危機公關能力需要加強法規法制建設。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危機方面的立法,如美國的國家緊急狀態法,俄羅斯的俄羅斯緊急狀態法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規范政府行為,提升政府危機公關

33、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8我國在危機立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如突發公共衛生管理條例,但這些法律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部門管理色彩,適用于計劃經濟條件下,分部門、分災種、應對單一性危機的需求,而對現代社會復合性危機,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其次,加強應對危機的資源儲備機制建設,對于全國或特定范圍內發生的災害或者疫情,應該分類別地儲備必要的應急所需的實物,并建立完備的商品儲備信息,以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救濟物品快速及時投入。當前我國應對危機資源儲備建設嚴重滯后,如2005年哈爾濱水危機期間,如凈化水共需1400噸活性炭,哈爾濱市從全國各地緊急調運了700噸,而仍有700噸的缺口,延誤了凈化水的最好時機,由

34、于缺乏有效的資源調配和儲備機制,對控制危機延誤了一些時間。7在2008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我國政府積極組織了抗震救援工作,可是在抗震搶險工作中我們發現我國缺乏專門的危機救援方面的專業隊伍和先進的救援設備,這對人員的救助是十分不利的。雖然政府信息公開后,境外的幾支救援隊伍暫時的彌補了這一不足,但是仍然影響了在人員救助的時間,影響了抗戰救援工作的進度。于此同時,我國政府缺乏先進危機應急設施的儲備。因為先進的應急設施是抗震救援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很多地方的通訊設施和交通都陷入癱瘓的狀態,阻斷了災區與外界的聯系,另外在地震災區,我國在人員搶救中最多的還是依靠人力進行

35、,這對抗震搶險工作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危機救援物資、各種先進救援設施等不同種類的應急儲備對政府及時有效地應對危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3.2.2 政府預警機制可操作性不強 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是指在危機演變的不同階段中,對可能引起危機的各種要素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危機信號和危機征兆進行嚴密監測,對其發展趨勢、可能發生的危機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學的估計,并向有關部門發出危機警報的一套運行體系。突發事件和重大疫情出現苗頭時,國家職能部門應立即分不同等級發出警報,同時應以中央政府的名義提出有預見的建議,以及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和防治方案。完善我們的危機預警框架,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社會危機預警

36、機制的運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它涉及到社會的各領域、各行業、各階層、各部門、各環節甚至社會的每個成員,科學的危機預警機制是實現危機管理高效化的關鍵。根據我國以往的經驗教訓表明,我國現階段政府危機公關的范式是根據某一特殊的需要而臨時設立的并非專門、常設的一個機構,這種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有效開展。8目前,我國政府危機公關的預警機制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情況:首先是我國政府缺乏專門、常設的危機管理機構。這種特定的機構極大地限制了政府在危機各個階段的各項工作地有效開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危機信息系統,這使得政府前期預測工作很難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最終導致很難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危機預警系

37、統。還有就是表現為對危機的預警信息收集能力不強。信息的不足導致危機預測缺乏科學可靠地依據,很難制定出最佳的預測方案,致使政府在危機爆發之前,很難預測出危機在潛伏期內種種特定的表象,使得政府在危機來臨時顯得極為被動。由于缺乏專門常設的危機管理機構,危機公關人員很難進行專門的培訓,導致了在應對危機時十分的遲緩并且缺乏合理科學的處理。如2005年哈爾濱市水危機,盡管哈爾濱市政府采取了緊急預案,由于預案體系的不科學,采取了各種措施,盡力穩定物價,保證了人民生活用水,但社會還是出現了搶購風潮等風波,這顯示出政府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最后,要加強危機公關人才的培養。10科學有效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離不

38、開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危機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就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進行交叉的配合才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及時有效地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預警方案,以便積極有效應地預測突發性的公共危機。 3.2.3 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元參與機制作為危機應對核心力量的政府,肩負著危機處理的重要責任,具有應對危機特有的優勢。但是政府并非是全能的,在資源和人員等方面的組織分配上存在著相當的局限性。危機急需要快速做出決策,并且要在嚴重缺乏必要的訓練有素的人員、物質資源和時間來完成。僅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很難達到及時、高效、靈活的應對突發性的公共危機的。因此,危機應對的政府主

39、體應該積極動員社會大眾的力量,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地參與到災害救助的工作中來,使其成為以政府為主導的救助體系的重要后備力量。 從非政府組織這個角度來看,近年來,非政府組織在我國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數量上跟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08年,我國的非政府組織數量已經達到了四十幾萬了。雖然說非政府組織具有民間性和自治性,但這只是意味著這種組織在體制上獨立于政府,它們不屬于政府建制的一部分,也不直接受制于政府權威,但并不意味著非政府組織與政府或政治不發生任何關系。事實上非政府組織于政府關系及其模糊,非政府組織往往是政府行政權力的衍生物,缺乏本應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活動能力。這主要表現在我國很多非政府組織

40、都是由政府機構領導的,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其行為方式、工作作風都帶有很強的行政性質,由于非政府組織自身的特點,以及在籌集資金方面的能力有限,往往依靠會費和一些捐助等非營利性收入是遠不能維持其發展的,而由于政府在這方面的獨特優勢,使得非政府組織在財力上習慣性的依靠政府,使得非政府組織缺乏獨立性,這將極大地限制了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資金以及專業人才的匱乏使得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往往在參與危機治理以及政府相關決策時候,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缺乏有效地溝通,沒有專門的信息管理機構,反應遲緩,沒能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內作出積極的回應,啟動應急的預案,為

41、抗震救援爭取更多的時間做出應有的貢獻。二是由于組織缺乏專業的危機救助人才和相關的應急知識,在救援過程中很難有效地配合政府抗震搶險的工作。同時由于組織內部沒有積極有效地組織協調等機制,使得很多參與抗震救援的志愿者等人員職責不明確,致使這次真正在抗震救災中起作用的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十分的有限。14 從政府這個角度上看,政府作為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維護者,在危機的應對中發揮著主體性的作用政府在應對突發性危機時能夠全面整合各種資源共同應對危機,在這點上是其他組織所無法比擬的。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政府的職能雖然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但是仍然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很難做到統籌兼顧。因此,政

42、府要充分的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危機應對中的作用,使其快速的發展起來真正的成為一股重要的后背力量。首先,政府很難轉變觀念,對非政府組織進行合理的定位,明確其相應的職能,將自己從繁瑣的事物中解放出來。其次,由于現階段的非政府組織的地位相對較低,缺乏相配套的法律進行規范和監督,使得非政府組織在運作的過程中出現許多的吊鏈。與此同時,非政府組織缺乏與政府之間的有效地溝通。最后,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缺乏相互之間的信任。非政府組織由于自身資金和人員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組織內部相應的制度不健全,致使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許多的不足。2因此,政府要充分的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危機應對中的作用,使其快速的發展起來真正的成為一股

43、重要的后背力量。 綜上所述,在這個充滿危機的時期里,我國政府要想及時有效地應對各類危機,就要積極地動員各界力量共同面對危機,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危機公關能力。同時非政府組織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建設,積極主動地與政府進行溝通和協調,取得政府和社會的信任,提升組織的公信力。 3.3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存在問題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我國正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幾乎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機事現代社會對政府的危機公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與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偏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我國政府危機公關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3.3.1 公關意識薄弱危機公

44、關意識是指一種自覺地致力于預防和處理危機,保持政府和公眾溝通及重塑政府形象的觀念和指導思想,是在危機狀態下的公共關系基本原基本原則的習慣和行為規范。有了危機公關意識,可以預防為先,防患于未可在危機將要出現時聞風而動,爭取公眾的支持;可以阻止事態的惡化,避免危機轉化為大危機,可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始終將重新塑造政府形象作為目地,自覺地針對政府形象受損的內容及程度,開展一些彌補形象缺陷的公關活動。15長期以來,許多地方政府以經濟發展為工作重點,對危機公關的重要性認識或者對危機公關內容了解不多。如2005年吉林省吉林市石化工廠發生爆炸事件,向松花江排放了100噸左右的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松的水質,造成重

45、大的水污染事故。面對重大事故,吉林石化并沒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危機,進行危機公關處理,而是隱瞞實情,對外宣稱爆炸期間排出的水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最終錯過了最佳危機處理時機,嚴重損害了當地政府和吉林石化形象。缺乏危機公關意識,就會缺乏敏感性而喪快速反應的前提,就有可能對出現的危機事件置之不理,使小隱患釀成大危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3.3.2 民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和危機自救的能力近些年來,國內外各種災害事件頻頻發生,危機的特性呈現出的領域多元化、高頻發性、危害性大、國際化程度高等特點,這些突發性的危機事件使得整個社會的危機感大大加重,給政府社會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這是對我們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一

46、次次重大的考驗。但是令人最為擔憂的是我國民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危機自救的能力十分有限。 政府作為人民群眾的利益的維護者,在面對越發頻繁的危機時,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不斷地提升高身的執政水平,提升政府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制約我國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提升。我國各級政府雖然設立了應對危機的部門以及相應的應急預案,但是大多缺乏完善的協調機制,沒有統一的危機管理部門進行指揮調度、同時政府的應急預案大多缺乏靈活性,和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21當前,我國人民大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和危機的防范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各類災害,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和在危機中的自救能力

47、,同時大多民眾在危機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政府還沒建立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危機教育機制,對我國民眾進行危機應急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危機自救的訓練。這主要表現為: 一是我國政府缺乏對民眾進行系統的危機意識的培養。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擁有知情權。“政府在危機公關中的定位是發揮主導性的作用,這是由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主體地位決定的。噘府危機公關的最終目標是要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人民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27而突發性事件通常具有不確定性,每一次危機事件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事發后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和先例,因此政府化解危機的能力受到嚴峻的考驗,政府危機及公

48、關的重點并不僅僅在于及時有效地應對突發性的危機,而在于危機事件后能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然而良好的政府形象不是自發生成的,必須通過政府主動向社會公眾提供保護,滿足其知情權,使公眾形成對政府的良好評價來實現。政府應該積極地借鑒他人在危機教育的先進經驗,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廣泛宣傳危機的預防、自救等知識,強化民眾的危機意識和在危機面前的心理承受力。 二是政府缺少對廣大民眾進行危機應急、危機避險自救的演練,并將其真正地落實到實處。目前,雖然我國很多的地方組織過相應的危機自救實踐,但是很多都太過形式化,而且只是一些指定的一些人,很少有民眾的參與,根本就達不到危機應對演練和危機的警示的效果。各個部門行業地區

49、只有真正在緊急狀態下一次次地進行危機應對演練,并使之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使廣大民眾掌握一定的危機自救能力,才能在真正的危機來臨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所帶來的損害。同時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在不斷的危機應對演練,不斷糾正各類危機應急的預案,提升政府危機公關的能力。3.3.3 各級政府危機公關水平參差不齊政府危機公關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民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度的高低,關系著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而各級政府官員的危機公關能力和水平更是危機公關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的保障。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即刻召開緊急會議并及時地啟動了緊急預案,對抗震救災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溫家寶總理在第

50、一時間內趕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的工作;同時通過各種媒介及時公布地震的真實情況,并對進行抗震救援的全民總動員,確保抗震救援工作的有序開展。然而,在救援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影響在抗震救災順利進行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地震中的信息收集和傳遞不當。在汶川地震爆發的開始階段,中央政府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里啟動了各項緊急救災預案,國家領導人急速趕赴地震災區指揮抗震搶險的工作,而地方政府在地震發生后,由于缺乏危機意識和系統的危機應對體系,在面對危機時地方政府卻近乎癱瘓,整個應急工作無法開展,同時對于災情的各種信息不明確,謠言四起,導致民眾陷入極度的恐慌;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

51、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損壞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二是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及時有效地執行中央的政策和應急措施。在汶川大地震爆發后,各級政府啟動了緊急預案,但是有些政府卻由于觀念老套,以及相應的危機應對手段落后,根本不能達到應對突發性危機的需要,導致抗震救援工作不能順利的進行,進而延誤了最佳的救人時間。“每一次危機既包涵了失敗的根源,又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進而收獲潛在的成功機會,是危機處理的精髓。”奧古斯丁這句指的是危機的發生帶來破壞性的同時也帶著機遇,政府危機公關的高低決定著政府在人民心中形象的高低。在災后恢復和重建的時期,對于救援物質的監管和分配上沒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工作不

52、到位,導致被人盜用,甚至是部分的政府官員利用職務之便私吞了賑災物品,這勢必引起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同時也影響了民眾對政府的支持、理解和信任,影響了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13地方政府官員危機公關的能力的高低不僅關系著能否政府快速有效地應對突發性的危機,維護民眾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提高我國政府的整體執政的水平和能力,還關系著黨和政府能否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關系著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因此,我國各級政府要不斷地提升危機公關的能力。3.3.4 非政府組織參與危機公關的能力不足由于突發性危機的爆發不僅具有危害性、破壞性、易變性等特征,同時危機公關工作又是非常的復雜、艱巨的,僅僅依靠政府自

53、身的力量是很難達到及時、高效、靈活的效果的。因此,作為危機應對的政府主體更應該積極地動員社會大眾的力量,鼓勵非政府組織積極地參與到災害救助的工作中來,使之成為以政府為主導的抗震救助體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后備力量。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孟復在首屆世界大型基金會北京高峰論壇上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也非常重視非政府組織的培育發展工作中國非政府組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基金會1597個,社會組織414萬個,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有了飛躍性的增長。但是組織呈現出數量多、組織小、協調難等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非政府組織難以發揮其作用的困境主

54、要可以總結為以下的幾個方面。首先是目前我國非政府組織數量多,組織小以及不協調的因素造成的。這些特點使得非政府組織在危機應對中總是顯得遲緩,導致錯過了抗戰救援的工作的最佳時間。其次是非政府組織的自身發展造成的。非政府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是資金和組織的專業人才的缺乏。我國與國外的非政府組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組織中志愿者的人數上。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志愿者數量不多,同時組織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少,這就造成了非政府組織在參與政府決策的過程中很難提出較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再次是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在危機應對過程中的協調上。最后是缺乏災害救助的相關制度保障和有效地組織管理。雖然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突發事件應急管

55、理條例里提到了加快組建應急志愿者隊伍,但卻缺乏對志愿者在危機參與中的相關權利的保護。同時對志愿者的認識以及在培養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此次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在救援工作中的職責不明確,次序混亂,人員過剩等現象,甚至是自愿者連自身的安全都沒有基本的保障。這些因素導致了非政府組織很難有效地參與到抗震救援的工作中去。3.3.5 危機公關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不斷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過程中,在爭取自身解放,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兩方面的約束:一是自然力約束,二是社會關系的約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首先同自然界打交道,人類還不能

56、完全認識自然規律并有效地改造自然,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一些自然災害給人類發展帶來危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永遠存在,重大的危機事件是隨時發生的,當危機事件發生時,組織或社會陷入困境,所面臨的公眾壓力處于極限狀態,組織或社會的公共關系亦處于應急狀態,且隨著人類高度社會化,危機的擴散會成幾何級數增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資源、環境、公平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已進入危機多發時期。52003年“非典”事件暴露了我國政府在危機管理(公關)方面的一系列缺陷,如法制建設滯后,決策、協調機制不完善、反應遲緩等。提升政府

57、危機公關能力,首先應從加強有效機制建設入手,完善危機公關的法律法規。我國政府在危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現行憲法、法律、法規中已有一些相對應的危機管理法律和法規,如我國頒布了戒嚴法、防洪法、傳染病防治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我國應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危機呈現出擴散性、全球化的特征,我國危機立法缺陷暴露無遺:一、缺乏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基本法作為“龍頭”,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多為單行法,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適用于計劃條件下分部門、分災種、應對單一性危機的救援體制,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復合性危機。二、一些突發事件應急法規不規范,操作性不強、立法的內容、原則較為抽象,缺

58、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方法配合。同時對政府處理危機事件的權力使用規定的不清楚,忽視了對危機狀態下公民權利受到侵犯時無法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保障。4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4.1 我國政府危機公關應遵循的原則 公共關系指的是一個組織運用信息傳播的手段,處理自身社會環境關系的活動。它是以維護、增進組織機構與其公眾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以樹立適合于本組織機構的生存、發展的最優形象為目標,有效地運用信息傳播的手段,持續不斷地協調、完善組織與自己內外公眾之間關系的活動。政府危機公關應遵循的原則: 職能是處理好社會組織與其公眾的社會關系問題,前提是保證公眾利益一致性,目標是塑造組織機構的形象,手段是利用

59、信息傳播途徑,活動形式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效果是確保全面、長期與穩定。1然而適合我國政府的危機公關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4.1.1 公共利益至上原則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政府危機公關要求堅持政府形象與公共利益的緊密結合和良性互動的基本原則。從廣義來講,政府公關就是政府與社會和公眾(含政府內部公眾)的良性互動,以塑造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時,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合法性統治的前提和必要條件,這也是政府危機公關的最終目標。良好的政府形象又是現代政府組織的一種無形的寶貴財富,是政府推行和實現政策目標的寶貴政治資源,同時還可以降低政策執行的成本,提高其執行的效率。然

60、而,政府在人民大眾心中的良好的形象卻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政府必須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取信于民,急人民群眾之所急,把公眾的生命和財產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4.1.2 承擔責任的態度原則 在危機發生后,民眾往往是危機的直接受害者,他們的生命和利益受到了威脅,這時他們主要是關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民眾的生命利益問題。另一方面是感受問題。政府在危機公關過程中的態度十分重要,社會各界在評價政府危機公關能力時,很大程度上是依據態度評估的。因此,哪怕政府不需要承擔危機事件發生的責任。公開表示對受害者的同情和遺憾是一個涉及人們情感的問題,而不一定是組織對承擔相應責任做出的承諾,在危機爆發后,政府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