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1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量 圍繞著地球的厚層氣體稱為大氣,它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無色、無味。此外,還有固體雜質、液體雜質。它形成一個連續的圈層,稱大氣圈。大氣中存在著復雜的物理過程和物理現象,這些都與大氣本身的物理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 。2一、 大氣的組成 一、干潔空氣: 二、幾種重要氣體的來源及其作用 三、大氣中的雜質 3(一)干潔空氣: 【干潔空氣】:大氣中除水汽、液體和固體雜質外的整個混合氣體, 簡稱干空氣。主要集中在從地面到085km處。 2、 主要成分:N2、O2、Ar,三者占整個干潔空氣容積的99.97%,其中N2占容積的78%,O2占容積的21%, Ar占容積的
2、0.93%。此外二氧化碳、臭氧、氫、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含量不到空氣容積的0.1%。 4 幾種重要氣體的來源及其作用1.N2來源:來自于地球形成過程中的火山噴發;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的基本成分;可沖淡氧氣;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2.O2來源:水的離解和光化學反應以及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維持生命現象的重要氣體;可助燃,使有機體腐敗;起氧化作用。 53、CO2: 來源:燃燒、氧化,大陸生物圈作用、海洋的作用以及火山噴發。主要集中分布于大氣底部20km的一薄層,濃度為0.020.04%,其含量隨時間、空間而變。一般是底層多,高層少;城市多鄉村少;夜間多白天少,近年來由于工業的發展,含量與年俱增
3、。1958年至1988年,其含量從316351ppm。占干潔空氣容積的0.03%。 作用:能強烈地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但其含量超過0.20.5%時,對生物體有害。 64、O3: 來源:在太陽紫外線輻射作用下,氧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結合而成。低層大氣有機物的氧化和雷雨、閃電作用也能形成臭氧。主要分布在1040km處,極大值在2025km。 作用:能吸收太陽紫外輻射的99%,保護地面生物,可殺菌治病。 7(二) 水汽水汽含量:整個大氣中,平均1.3104km3【1-2】(占地球總水量的0.001%,24-25mm),總降水量相當于7
4、80mm,交換時間約1011天。水汽來源:海洋、湖泊、河流、土壤的蒸發、植物蒸騰作用。水汽時空分布:隨海陸分布,大氣環流的變化;時間上年、季節變化;隨高度的變化主要集中3.0km范圍內,每上升1.02.0km,水汽含量減少1/2。【1】水文學2002年,黃錫荃;【2】水圈水文學1998年,木村和政。8水汽作用:由于分子擴散和氣流傳遞而散布于大氣之中。水汽會凝結,產生云、霧、雨、雪等天氣。地球的水分:通過“蒸發凝結降水”等物理過程循環不已(大氣成分中,唯一的相變成分),相變過程中釋放和吸收熱量,它對“地氣系統”的能量轉換、交換以及天氣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9【氣溶膠aerosol】又稱氣膠、煙
5、霧質,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于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主要是水滴、冰晶、大氣塵埃、其它雜質。半徑大小在10+210-4um(0.01-10um)之間。1、氣溶膠粒子主要來源 (1)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塵埃、隕石塵埃、風沙塵粒;植物花粉、孢子;灰燼、海水濺沫等。天然氣溶膠云,霧,靄,煙,海鹽等; 生物氣溶膠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質;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稱為微生物氣溶膠。 (2)人工源: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的燃料燃燒、運輸工具排出的廢氣。 (三)大氣中的雜質10大氣污染的概念* 大氣污染物在大氣中達到一定濃度,而對人類的生產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危害時稱大氣污染。 A)直接污染:因污
6、染物性質、濃度、時間等因素造成危害的污染物,如粉塵微粒、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鹵化物(氯化氫、氟化氫) B)間接污染:污染物與大氣正常成份發生反應形成新的污染物或污染物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的新污染物。 11如1952年倫敦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就是煙霧形成之后,高空受高氣壓控制,使大氣穩定,煙霧籠罩4天,造成數千人死亡。 12治理污染的措施 建立監測網、進行污染預報、通過集塵器和清洗器在排氣前清除污染物;發展無煙囪工廠的閉合工藝過程以及合理布局工業等,造林綠化也是保護環境、凈化空氣,防止大氣污染的重要措施13二、大氣結構(一)大氣質量大氣上界:理論上,當氣壓為0(或接近0)時,為大氣的頂層;但大氣圈
7、頂部沒有截然的界限。(氣象學上)大氣上界:與地面氣候有關的某種現象所發生的最大高度。如:極光出現的最大高度1200km。(物理、化學)大氣上界:離心力大于重力,大氣密度接近星際氣體密度;在12003200km范圍。(高層大氣物理學)大氣上界: 3000km左右;14 大氣質量大氣密度:隨高度按指數規律減少。大氣質量:同上。 05.5km高度內含有大氣總質量的50。 08km 高度內含有大氣總質量的99。(圖3.1)15【問題1】設地球表面的大氣壓為1013.25hPa,地球表面積5.1億km2, 求:大氣總質量(以噸為單位,重力加速度g9.8m/s2)?提示:1hPa102N/m216(二)大
8、氣壓力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標準大氣壓:氣象學上,溫度0緯度45度的海平面氣壓,又稱1個大氣壓。(1013.25hPa76mm汞高10.34m水柱高)。氣壓單位:水銀柱高度(mm),hPa(百帕)、mb(毫巴)。1hPa1mb=10N/m2。17一個大氣壓=1013.25hPa 1013.2510-2N/cm2, 1013.2510-2/ 9.8(kgf/cm2); 1.034kgf/cm2; (9.8N1kgf) 18常用的單位(SI單位體系) 度量單位名稱 符號 定義基本單位: 長度 米(meter)m質量 千克(kilogram)kg時間 秒(second)s溫度絕對溫度() K物質量
9、千摩爾(kilomole) kmol19誘導單位: 力 牛頓(newton)Nkg m s-2壓力 帕斯卡(pascal)PaN m-2=kg m-1 s-2能量焦耳(joule)JN m=kg m2 s-2功率瓦特(watt)WJ s-1=kg m2 s-3頻率赫茲(hertz)Hzs-1攝氏溫度 K -273.15 體積比:ppm(ppmv) 10-6; ppbv(ppb) 10-9; pptv(ppt) 10-12;20(三)大氣分層 按分子組成: 1、均質層: 地表至85km高度大氣層,除水汽以外,組成較均一。2、非均質層: 85km高度以上;其中氮層、原子氧層、氦層。 按化學、物理性
10、質: 1、光化層: 包括20km處的O3層。2、離子層:21在氣象學中 按溫度、運動情況分為5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逸散層:221、對流層1)高度:最底層,厚度最簿,平均高度11km,并隨緯度、季節而不同,在高緯地區平均:89km ,中緯地區平均:1012km,低緯地區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2)特征: 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為該層的熱量來自于地面的長波輻射,平均氣溫遞減率為0.65oC/100m; 強烈的對流運動;因為地面受熱不均。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幾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電等現象都發生在此層。 23【問題2】為什么在對流層頂,低緯度溫度(-85OC)小于高緯度(
11、-53OC)?243)對流層的分層: 根據內部溫度、濕度、氣流運動和天氣狀況劃分: 低層(摩擦層):高度約12km; 特點是對流強,水汽多、粉塵多;氣溫日變化明顯,湍流明顯。低云、霧、霾、浮塵基本出現頻繁。 中層:高度從低對流層6km, 特點:云、雨、雪多產生于此層,受地面縻擦小為自由大氣層。 上層: 高度從中層對流層頂; 特點是氣溫常在0OC以下,水汽少,云由冰晶、過冷水滴組成,風速大;中緯度及低緯度地區常出現急流,風速30米/秒。 252、平流層的特征1)高度: 下層:其上界離地面約3540km,為同溫層。 上層:其上界離地面約5060km,為逆溫層(即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為平流層上
12、層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陽紫處線而增溫)。 2)特征:氣溫隨高度微升;氣流以水平運動為主,對流不易產生;水汽、塵埃含量少,天氣晴朗,能見度好。263、中間層 1)高度:平流層頂至85km處,亦稱高空對流層。 2)特征:隨高度升高而溫度迅速下降;空氣以垂直運動為主,但由于空氣稀薄,天氣現象已不如對流層復雜;在80km處白天出現一個電離層,叫D層。 275、暖層(電離層)1)高度:中間層至800km處。 2)特征: 空氣質量小,空氣稀薄,空氣密度只有空氣總質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氣密度小至聲音都難于傳播;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因為所有波長小于0.175um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暖
13、層氣體所吸收,頂層溫度可達1000;空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能反射無線電波;出現極光現象。 28暖層出現極光現象*極光是由太陽噴焰中發射的高能粒子與高層大氣中的空氣分子相撞,使之電離,并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偏于兩極上空而形成的一種光現象。 295、散逸層1)高度:800km以上 3000km左右;2)特征: 空氣極其稀薄 ;隨高度上升而溫度升高;高速運動的分子可以逃逸到宇宙空間。 30大氣圈層結構中各層的特征及對比表 31(四)標準大氣標準大氣模式:空氣干燥,86km以下均勻混合物,平均kmol質量為28.964kg/kmol,靜力學平衡、水平成層。32【Note】:均質層:85km大氣邊界層(
14、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又稱 摩擦層 或行星邊界層。地表至12km高度。上部摩擦層(上邊界層、埃克曼層): 100m大氣近地層(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0100m以下。自由大氣 (free atmosphere):摩擦層以上,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稱為自由大氣。干潔空氣:標準大氣:33三、大氣的熱量(一)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 可見光:0.40.76m, 占總能量的50。 紅外輻射: 大于0.76m, 占總能量的43。 紫外輻射:小于0.4m, 占總能量的7。【太陽輻射強度】:單位時間內垂直投影在單位面積上的太陽輻射能,表示太陽輻射
15、能強弱的物理量。【太陽常數S0】: 在日地平均距離上,大氣頂界垂至于太陽光線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接受的太陽輻射。1367W/m2(1981年WMO推薦)【地面反射率】:反射輻射占地面總輻射的百分比。地面的太陽輻射包括:直射輻射和散射輻射組成,稱為總輻射。34(二)大氣能量及其保溫效應1.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主要臭氧、水汽、液態水。2.地面輻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大氣上界太陽輻射能的50;地表加熱后,再以大于3um長波向外輻射,其中7595被大氣吸收。3.潛熱輸送:水分”蒸發水汽凝結”是”地氣”間能量交換的主要方式。潛熱輸送年總量,洋面(3430MJ/m2)是陸面(1130MJ/m2) 的3倍。4
16、.感熱輸送:陸面、水面與大氣溫度不相等所致。總是地表向大氣輸送,年均540MJ/m2.【大氣輻射】:大氣依據本身溫度向外輻射,稱為。【大氣逆輻射】:投向地面的部分。【溫室效應】: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35(三)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輻射平衡、輻射差額】: 輻射平衡的日變化、年變化?36四、氣溫(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日變化: 年變化: 【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 受緯度、下墊面、海拔高度影響。37(二)氣溫的水平分布【等溫線】:【熱赤道】:赤道附近的1個高溫帶,月平均溫度在冬、夏均高于24 。 全球氣溫水平分布特點:(1)緯度:(2)同緯度海陸分布影響:(3)洋流的影響:(4)近赤道高溫區:5
17、10N(5)極地氣溫:地球表面氣溫變化范圍- 9063。38(三)氣溫的垂直分布【氣溫垂直遞減率】:-0.65/100m【逆溫層】.。 【平流逆溫】暖空氣流至較冷地面或冷水面上時,形成的逆溫。【鋒面逆溫、下沉逆溫】: 逆溫層(阻擋層)對大氣污染的影響?39參考答案提示:因為在低緯地區對流層頂高1718km,而高緯地區平均只有89km,在對流層,溫度受地面影響大,且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40第二節:大氣水分和降水一、大氣濕度二、蒸發和凝結三、水汽的凝結現象四、大氣降水41一、大氣濕度(一)濕度-1: 蒸發、蒸騰(海、湖、河、土壤、植被)大氣潮濕程度。 【水汽壓(e)】:大氣中水汽產生的那部分壓
18、力; (單位:hPa),由干濕球溫差換算得出。 水汽壓e是高度z(m)的函數: 經驗公式:e=e010Z; (e0:地面水汽壓;:常數)42 【飽和水汽壓】或【最大水汽壓】:當跑出水面的水分子與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時,即系統內的水量和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變時,水和水汽之間就達到兩相相平衡,這種平衡稱為動態平衡,動態平衡時的水汽稱為飽和水汽,此時的水汽壓稱為飽和水汽壓。飽和水汽壓(E):為溫度的函數.43(一)濕度-2:【絕對濕度()】或【水汽密度】: 水氣質量(單位:g/cm3);不能直接測量,間接計算。 289(e/T);(單位:g/cm3) T:(K);e:水汽壓(mm)。 【相對濕
19、度(f)】: f=(e/E)100; 空氣飽和:eE,f100; 空氣未飽和:? 空氣過飽和:?44(一)濕度-3:【露點溫度(Td)】或【露點】: 濕空氣等壓降溫達到空氣飽和的溫度。露點差:判斷空氣飽和程度。氣溫達到露點,是水汽的凝結必要條件。 【相對濕度(f)】: f=(e/E)100; 空氣飽和:eE,f100; 空氣未飽和:? 空氣過飽和:?【比濕(g)】:水汽質量與同一容積中空氣的總質量的比值(g/kg)。在分析空氣垂直運動時,常使用。45(二)濕度的變化與分布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與氣溫日變化相反(圖3-12)(原因?)。 為何沿海地區異常(提示:海陸風)?相對濕度的年變化:夏季最小
20、、冬季最大。 有些地方異常!(夏季盛行風來自海洋,冬季來自內陸)相對濕度分布:與據海洋遠近、緯度高低有關(表3-9)。46濕度隨時間的變化*1、水汽壓的日變化: 1)雙峰型:主要在大陸上湍流混合較強的夏季。最高值:9:00-10:00,21:-22:00;最低值:清晨溫度最低時和午后湍流最強時。 為什么在大陸上湍流混合較強的夏季水汽壓 一天中有兩個最值和兩個低值?4748 水汽壓一天有2個高值和2個低值的原因*1)日出后,地面溫度上升,蒸發加快,水汽壓逐漸上升,9:0010:00時達最大。 2)910時后,隨著溫度的上升,低層趨勢于不穩定,湍流混和加強,湍流混合使水汽上傳的作用大于地面蒸發的作
21、用,所以水汽壓開始減小;午后,溫度最高,湍流作用最強,故實際水汽壓e最小值在午后。483)日落后,由于氣溫降低,湍流大大減弱,同時由于白天湍流混合已經使上、下層水汽趨于均勻,上傳的水汽就大大減小,此時蒸發使水汽增大的作用又成為主要方面,水汽壓又上升,到晚上21-22時,水汽達最大。 4)21-22時后,地面溫度因輻射冷卻而降低,蒸發變得很慢,且地面溫度低于露點溫度時,會有露、霜等凝結現象產生,水汽壓又減小,直至次日清晨達至最低。492)單峰型:出現在沿海地區和陸地上湍流不強的秋冬季節,水汽壓與溫度的日變化一致。為什么? 因為沿海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可供蒸發,而在大陸上湍流不強的季節,湍流混合使水
22、汽上傳作用不顯著,所以在這些地區的水汽壓日變化受溫度的影響最顯著。 503、相對濕度的日變化: 最高值基本上出現在清晨溫度最低時,最低值出現在午后溫度最高時(與溫度的日變化相反)。 因為氣溫增高時,雖然蒸發加快,水汽壓增大,但飽和水汽壓增大更多,反使相對濕度減小(f=e/E*100%),溫度降低時則相反。 4、相對濕度的年變化51水汽壓的年變化* 與溫度的年變化相似,最高值出現在溫度最高蒸發最旺的7-8月。最低值出現在溫度低、蒸發弱的1-2月 52 飽和水汽壓隨著溫度改變的量,在高溫時要比低溫時大。例如:溫度由30降到25,飽和水汽壓減少10.76hPa,而溫度從15降到10,飽和水汽壓只減少
23、4.77 hPa。 思考:為什么暴雨總是發生在夏季? 53為什么暴雨總是發生在暖季?參考答案: 因為暖季,氣溫比較高,飽和水汽壓大,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含量增多,因而能使原來已處于飽和狀態的蒸發面因溫度升高而變成不飽和,蒸發增強,當溫度降低時,由于飽和水汽壓減小,空氣中多余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 54二、蒸發和凝結(一)蒸發及其影響因素:1.影響蒸騰的因素: 蒸發面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風等。 試比較:冰面-水面 ;海水淡水;清水濁水; 【蒸發】:液態水轉化為水汽的過程。 2. 蒸發量: 蒸發速度(mm) 觀測儀器(氣象臺站):20cm蒸發皿;觀測值不代表當地實際蒸發量(原因?)。 55(
24、二)水汽凝結的條件1、空氣中的水汽要達到飽和或過飽和。 1)增加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絕對濕度。 (2)使空氣冷卻來減小飽和水汽壓。 常見凝結現象:云、露、霧、霜等。大氣降溫的4種過程 :(A)絕熱冷卻;(B)輻射冷卻: (C)平流冷卻; (D)混合冷卻: 2、凝結核 562、凝結核【凝結核】大氣中某些吸濕顆粒是水汽開始凝結的核心,叫做;如:塵埃、煙粒等。凝結核的兩個主要作用: (1)對水汽的吸附作用 (2)利于水汽繼續凝結,使水滴增大。57蒸發面的性質和形狀*()E隨著蒸發面性質而變化 )過冷水E大于冰面E 【過冷水】:水溫低于0OC仍未結冰的水。 由于冰固體,冰分子要脫出冰面的束縛比脫出水
25、面的束縛困難,故當冰面上水汽密度較小時,其落回的分子數就已與脫出的分子數相平衡。 【冷云】或【冰水混合云】:冰晶和過冷水混合組成的云。 【暖云】:云體大于OC的水云。 【冰晶效應】:冰水共存、水汽轉移,使云滴增大的過程,亦稱“貝吉龍效應”。58思考題: 1、為什么晴朗無風的早晨常有露水? 2、為什么冬季英國境內霧日多? 3、為什么迎風坡多雨? 59參考答案1、在晴朗無風的夜晚,輻射冷卻強烈,近地面層空氣因冷卻至露點溫度,使水汽發生凝結。 2、 因為溫濕的西風氣流登陸后將熱量傳給下墊面,降溫至露點,而發生水汽凝結。 3、因為空氣上升過程中,體積膨脹對外作功,導致空氣本身冷卻,每上升100m溫度降
26、低10C,隨著溫度的下降及飽和水汽的減小,當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氣就會達到過飽和而凝結。 60三、水汽的凝結現象(一)地表面的凝結現象 (1)【露】和【霜】 : 【平流霜】;【洼地霜】;【霜期】、【無霜期】。 (2)【霧凇】、【雨凇】:(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1)【霧】: (2)【云】: 61(1)露和霜 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物由于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面的空氣層也隨之降溫,當其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即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會有水汽的凝結物,如果此時的露點溫度在0OC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現微小的水滴,稱為【露】;如果露點溫度在0OC以下,則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華成白
27、色的冰晶,稱為【霜】。 62霜和霜凍的區別及霜凍的預防* (1)霜指白色固體凝結物。 (2)霜凍指在農作物生長季節里, 地面和植物表面溫度下降至足以引起農作物遭受傷害或者死亡的低溫。 預防霜凍尤其是早霜凍和晚霜凍對農作物的威脅,主要彩熏煙、澆水、覆蓋等預防措施。63(2)霧凇、雨凇【霧凇】:俗稱“樹掛”;出現于寒冷、濕度高的天氣下。【雨凇】:俗稱“冰凌”;64霧凇65雨凇-(江西廬山出現雨凇景觀) 66(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1)【霧/fog/】:漂浮在近地表面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高懸于空中的稱為【云】;飄浮于近地面,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稱為【霧】。 【霾(mai)/haze/】:空氣
28、中煙、塵較多時,導致能見度變壞,這種現象稱。霧的形成條件: a)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充足; b)水汽發生冷卻過程; c)有凝結核(如果有凝結核,則霧可在相對濕度小于100%時形成)67霾68 霧的成因類型 根據空氣冷卻過程的方式不同,可將霧分為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鋒面霧,上坡霧等。 【輻射霧】:由地面輻射冷卻使貼地氣層變冷而形成,多見于秋冬季無云的夜間,諺語“十霧九晴” 【平流霧】:由于暖濕空氣流到冷的下墊面上,冷卻降溫,水汽發生凝結形成。一般地說,平流霧比輻射霧范圍廣,厚度大,持續時間長,多見于沿海地區、海面、冷暖流交匯處。 69(2)云【云】:高空水汽凝結現象。云的分類:a. 積狀云:空氣
29、對流上升,水汽凝結而成;包括淡積云、濃積云、積雨云。b. 層狀云:由空氣斜升運動形成。可分為雨層云、高層云、卷層云3種。c. 波狀云:呈波狀起伏或魚鱗狀的云層。包括:卷積云、高積云、層積云、層云。70【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用110成數表示。 全球的幾個云量帶: a. 赤道多云帶: b. 緯度2030度少云帶: c.中高緯多云帶:71四、大氣降水【降水】:從云中降到地面上液態或固態水,稱為。常見的有雨、雪、冰雹、霰等。單位:用降水量表示。 霰(xian)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降水量】:是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化后的雪、冰雹等未經蒸發、滲透、流
30、失而集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層厚度。單位:mm 【降水強度】: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單位:mm/h) 。 降水和熱量一樣,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過程的基礎,是塑造自然地理環境和影響人類活動的重要因素。72(一)降水形成的條件1、降水形成基本條件: 1)上升氣流運動:可源源不斷地給云中輸送水汽;絕熱上升,水汽易凝結成云;可托住小水滴,使之不易過早掉下來。2)雨滴大小:雨滴降落地面時,不致于完全被蒸發。 2、云滴增長的主要過程: 1)云滴凝結(或凝華)增長: 2)云滴的沖并增長:對于暖云尤其重要。73(二)降水的類型和分布 降水的類型: 按降水性質分: A)連續性降水:時間長,強度大 B)陣性降水:時間短,強度大,范圍小 C)毛毛狀降水:是極小的滴狀液體降水,落在水面上沒有波紋。 按降水的物態形狀分:雨、雪、霰、雹 按降水的成因: A)對流雨(熱雷雨):多為暴雨形式。B)地形雨:C)鋒面(氣旋)雨:雨區廣、持續時間長。D)臺風雨:74人工降水*1、人工影響冷云降水: 冷云:冰晶或過冷卻水滴。常見于中緯度地區冬季。 根據貝吉龍學說,這種云之所以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19安全教育課件
- 護理操作的并發癥
- 6丶7的知識教學課件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二)測試題含答案
-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重點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下學期期中質量抽測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建筑設計實訓(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經濟英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度環保題材紀錄片制作合同
- 2025年浙江省寧波興寧中學初三暑期階段性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2022年錦州市三支一扶考試真題
- 短視頻編輯與制作(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2023年《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質量管理手冊》
- ESD靜電防護點檢表
- 《質量回溯》培訓課件
- GB/T 1687.3-2016硫化橡膠在屈撓試驗中溫升和耐疲勞性能的測定第3部分:壓縮屈撓試驗(恒應變型)
- 設備周期保養檢修記錄表
-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 專利法全套ppt課件(完整版)
- GB∕T 3639-2021 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
- 西師版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 總復習 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