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_第1頁
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_第2頁
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_第3頁
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_第4頁
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級經濟師復習資料管理學補充目錄 TOC o 1-4 h z u HYPERLINK l _Toc229393476 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學 PAGEREF _Toc229393476 h 3 HYPERLINK l _Toc229393477 第一節 認識管理 PAGEREF _Toc229393477 h 4 HYPERLINK l _Toc229393478 一、什么是管理 PAGEREF _Toc229393478 h 4 HYPERLINK l _Toc229393479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PAGEREF _Toc229393479 h 4 HYPERLINK l _Toc22939

2、3480 三、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PAGEREF _Toc229393480 h 4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1 第二節 管理的性質 PAGEREF _Toc229393481 h 5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2 一、管理的兩重性 PAGEREF _Toc229393482 h 5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3 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義 PAGEREF _Toc229393483 h 5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4 三、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PAGEREF _Toc229393484

3、 h 5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5 1.管理學及其特點 PAGEREF _Toc229393485 h 5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6 2.管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PAGEREF _Toc229393486 h 6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7 3.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重要性 PAGEREF _Toc229393487 h 6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8 四、系統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488 h 7 HYPERLINK l _Toc229393489 1.系統的含義及其特性 PAG

4、EREF _Toc229393489 h 7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0 2.系統的觀點 PAGEREF _Toc229393490 h 7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1 第二章 管理學的形成 PAGEREF _Toc229393491 h 7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2 第一節 概述 PAGEREF _Toc229393492 h 7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3 一、管理實踐、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 PAGEREF _Toc229393493 h 7 HYPERLINK l _Toc229

5、393494 二、管理學形成的階段劃分 PAGEREF _Toc229393494 h 8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5 第二節 早期的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 PAGEREF _Toc229393495 h 8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6 一、早期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 PAGEREF _Toc229393496 h 8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7 二、威尼斯兵工廠的管理實踐 PAGEREF _Toc229393497 h 8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8 三、尼古拉馬基雅維利的管理四原則 PAGEREF _

6、Toc229393498 h 9 HYPERLINK l _Toc229393499 第三節 管理理論的萌芽 PAGEREF _Toc229393499 h 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0 一、社會背景 PAGEREF _Toc229393500 h 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1 二、有關管理問題的主要論點 PAGEREF _Toc229393501 h 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2 三、美國出現“管理運動”的必然性 PAGEREF _Toc229393502 h 1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

7、3 第四節 古典管理理論 PAGEREF _Toc229393503 h 1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4 一、泰羅及科學管理理論 PAGEREF _Toc229393504 h 1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5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要點是: PAGEREF _Toc229393505 h 1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6 二、法約爾與管理過程理論 PAGEREF _Toc229393506 h 1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7 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的要點是: PAGEREF _Toc2293935

8、07 h 1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8 三、韋伯與理想行政組織體系 PAGEREF _Toc229393508 h 1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09 韋伯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的特點是: PAGEREF _Toc229393509 h 1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0 四、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化 PAGEREF _Toc229393510 h 1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1 第五節 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理論 PAGEREF _Toc229393511 h 12 HYPERLINK l _Toc229

9、393512 一、梅奧及霍桑試驗 PAGEREF _Toc229393512 h 1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3 二、霍桑試驗的結論 PAGEREF _Toc229393513 h 1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4 三、有關行為科學的理論 PAGEREF _Toc229393514 h 1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5 第六節 數學在管理中的應用 PAGEREF _Toc229393515 h 1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6 第三章 現代管理理論及其展望 PAGEREF _Toc22939351

10、6 h 1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7 第一節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 PAGEREF _Toc229393517 h 1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8 一、管理過程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18 h 1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19 二、社會合作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19 h 1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0 三、經驗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0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1 四、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PAGERE

11、F _Toc229393521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2 五、群體行為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2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3 六、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3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4 七、決策理論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4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5 八、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5 h 1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6

12、 九、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6 h 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7 十、權變理論學派 PAGEREF _Toc229393527 h 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8 第二節 管理與外部環境 PAGEREF _Toc229393528 h 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29 一、管理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PAGEREF _Toc229393529 h 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0 二、管理與其它外部環境因素 PAGEREF _Toc229393530 h

13、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1 三、管理的社會責任 PAGEREF _Toc229393531 h 1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2 第三節 管理學展望 PAGEREF _Toc229393532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3 一、未來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 PAGEREF _Toc229393533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4 二、未來管理組織的發展 PAGEREF _Toc229393534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5 三、未來組織活動范圍的變化

14、 PAGEREF _Toc229393535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6 四、未來管理方法的改變 PAGEREF _Toc229393536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7 五、未來組織在用人方面的趨勢 PAGEREF _Toc229393537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8 六、管理專業化趨勢 PAGEREF _Toc229393538 h 1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39 第四章計劃工作概述 PAGEREF _Toc229393539 h 18 HYPERLINK l _

15、Toc229393540 第一節計劃工作的概念及特征 PAGEREF _Toc229393540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1 1.計劃工作的概念 PAGEREF _Toc229393541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2 2.計劃工作的基本特征 PAGEREF _Toc229393542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3 3.計劃工作的意義 PAGEREF _Toc229393543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4 第二節計劃的種類 PAGEREF _Toc22939354

16、4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5 1.計劃的種類 PAGEREF _Toc229393545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6 2.計劃的表現形式 PAGEREF _Toc229393546 h 1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7 第三節計劃工作的步驟 PAGEREF _Toc229393547 h 1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8 第五章 計劃工作的原理及目標管理 PAGEREF _Toc229393548 h 1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49 第一節 計劃工作的

17、原理 PAGEREF _Toc229393549 h 19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0 第二節 目標的性質 PAGEREF _Toc229393550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1 第三節 目標管理 PAGEREF _Toc229393551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2 1.目標管理的由來和含義 PAGEREF _Toc229393552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3 2.目標管理的概念: PAGEREF _Toc229393553 h 20 HYPERLINK l _To

18、c229393554 3.目標管理過程 PAGEREF _Toc229393554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5 4.目標管理的優點: PAGEREF _Toc229393555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6 5.目標管理的缺點 PAGEREF _Toc229393556 h 20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7 第六章預測 PAGEREF _Toc229393557 h 2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8 第一節 計劃工作的前提條件和種類 PAGEREF _Toc229393558 h

19、2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59 第二節 預測的概念及步驟 PAGEREF _Toc229393559 h 2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0 一、預測的概念: PAGEREF _Toc229393560 h 2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1 二、預測的作用: PAGEREF _Toc229393561 h 21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2 三、預測的重要性: PAGEREF _Toc229393562 h 2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3 四.預測的步驟 PAGEREF _T

20、oc229393563 h 2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4 五、預測的準確度問題 PAGEREF _Toc229393564 h 2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5 第三節預測的種類和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565 h 2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6 1.預測的種類: PAGEREF _Toc229393566 h 22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7 2.預測的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567 h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8 3.德爾

21、菲法的要點: PAGEREF _Toc229393568 h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69 第七章決策 PAGEREF _Toc229393569 h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0 一、決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PAGEREF _Toc229393570 h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1 1.決策的概念: PAGEREF _Toc229393571 h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2 2.決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PAGEREF _Toc229393572 h 24 HYPERLINK

22、 l _Toc229393573 二、決策的類型和特征 PAGEREF _Toc229393573 h 2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4 1.決策的類型: PAGEREF _Toc229393574 h 2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5 2.決策的特征: PAGEREF _Toc229393575 h 2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6 三、決策的程序 PAGEREF _Toc229393576 h 24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7 四、決策的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577 h 24

23、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8 第八章 組織工作概述 PAGEREF _Toc229393578 h 2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79 第一節 組織與組織工作 PAGEREF _Toc229393579 h 2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0 1、組織定義: PAGEREF _Toc229393580 h 2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1 2.組織工作的含義及特點 PAGEREF _Toc229393581 h 2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2 3.組織工作要回答或解決的基本問題

24、: PAGEREF _Toc229393582 h 25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3 第二節 組織工作的原理 PAGEREF _Toc229393583 h 2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4 第三節 組織結構的類型 PAGEREF _Toc229393584 h 2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5 第九章組織結構的設計與運行 PAGEREF _Toc229393585 h 26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6 第一節組織層次和管理寬度 PAGEREF _Toc229393586 h 26 HYPERLIN

25、K l _Toc229393587 1.組織結構的層次劃分 PAGEREF _Toc229393587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8 2.管理寬度, 也稱管理幅度 PAGEREF _Toc229393588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89 第二節部門劃分 PAGEREF _Toc229393589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0 1.部門的含義: PAGEREF _Toc229393590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1 2.部門劃分方法: PAGEREF _Toc2293

26、93591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2 3.劃分部門的原則: PAGEREF _Toc229393592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3 第三節組織結構的職權劃分 PAGEREF _Toc229393593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4 1.職權的類型: PAGEREF _Toc229393594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5 2.處理好三種職權的關系 PAGEREF _Toc229393595 h 27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6 第四節集權

27、與分權 PAGEREF _Toc229393596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7 1.授權: PAGEREF _Toc229393597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8 2.集權與分權: PAGEREF _Toc229393598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599 第五節委員會的組織形式 PAGEREF _Toc229393599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0 1.委員會制在管理中的利與弊 PAGEREF _Toc229393600 h 28 HYPERLINK l _To

28、c229393601 2.集體管理與個人管理的效果比較 PAGEREF _Toc229393601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2 3.董事會: PAGEREF _Toc229393602 h 28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3 第十章 人員配備工作概述 PAGEREF _Toc229393603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4 第一節 人員配備的含義 PAGEREF _Toc229393604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5 1.人員配備的概念: PAGEREF _Toc22939

29、3605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6 2.人員配備的系統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606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7 第二節 人員配備的重要性 PAGEREF _Toc229393607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8 第三節 人員配備工作中應遵循的原理 PAGEREF _Toc229393608 h 29 HYPERLINK l _Toc229393609 第四節 明確職務的方法 PAGEREF _Toc229393609 h 30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學 第一節 認識管理 一、什

30、么是管理 “管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經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眼,但什么是管理呢?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認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把事情辦好;更有人把管理和決策、命令、權力聯系在一起。 首先,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管理。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管理是一個過程,是讓別人和自己一道去實現既定的目標,是一切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必須認識到管理是一種組織活動,他絕不等價為命令或權利,利用各種方法處理好各階層的關系,才是管理的關鍵。下面我們從管理的基本特征來加深對管理概念的認識。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 這種現象的存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兩個人以上的集體活動;一致認可的

31、目標。 這一點應該很容易理解,在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多人組織起來,進行分工都會達到單獨活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只要是多人共同活動(即向一共同的目標努力),都需要通過制定計劃,確定目標等活動來達到協作的好處,這就需要管理。因此,管理活動存在與組織活動中,或者說管理的載體是組織。 組織的類型、形式和規模可能千差萬別,但其內部都含有五個基本要素,即人 (管理的主體和客體);物(管理的客體、手段和條件);信息(管理的客體、媒介和依據);機構(反映了管理上下左右分工關系和管理方式) ;目的(表明為什么要有這個組織)。外部環境對組織的效果與效率有很大影響,外部環境一般包含九個要素:行業;原材料供應;財政資

32、源;產品市場;技術;經濟形勢;政治狀況及國家法律、規章、條例;社會文化。一般認為,組織內部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組織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如產品市場)部分不可以控制的(如國家政策)。 (二)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讓別人和自己一道去實現既定的目標,管理者就要對管理的效果負重要責任。管理者的第一個責任是管理一個組織;管理者的第二個責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個責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三)管理的職能、任務與層次 管理的職能有五個: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工作、控制工作。管理者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指出,實現既定的目標。一個組織通

33、常劃分成三個層次,即上層管理、中層管理、基層管理。 (四)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好人際關系 人既是管理中的主體又是管理中的客體,管理的大多數情況是人和人打交道。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多人共同完成目標,因此,管理中一定要處理好人際關系。千萬不要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三、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本世紀以來,管理知識逐漸系統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雖然他還沒有自然科學那樣精確,但管理已成為一門科學已無人懷疑。 說管理是一種藝術,是強調管理的實踐性。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識,又不能完全依賴管理知識,必須發揮創造性,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來實現目標。 管理人員在管理中要學會靈活

34、應用知識,使組織活動達到最大效果。 第二節 管理的性質 一、管理的兩重性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管理是由許多人進行協作勞動而產生的,是有效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具有同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管理又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管理問題的基本觀點。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謂必要性,就是說管理是生產過程固有的屬性,是有效的組織勞動所必需的;所謂目的性,就是說管理直接或間接的同生產資料所有制有關,反映生產資料占有者組織勞動的基本目的(但這一點已不完全正確,

35、現階段的生產資料占有者已很少直接參與管理,所反映的多數是管理者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義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對于我們學習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真總結我國40多年來在管理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管理體現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的“左”的錯誤思潮,在管理上表現為重社會屬性輕自然屬性、重生產關系輕生產力,曾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我們應當引以為鑒,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管理學,更好地指導我國的管理實踐。 (二)注意學習、引進國外對我們有益的管理

36、理論、技術和方法。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關系兩套本領。這是對管理者的要求。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就能使我們正確地評價資本主義的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博采眾長,使其成為我國管理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注意揭露資本主義管理的剝削本質。 (四)要結合實際,隨機制宜地學習與運用。任何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的出現,都有其時代背景,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及社會條件相適應的。因此,我們在應用某些理論、技術與方法時,必須結合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隨機制宜,這樣才能取得

37、良好的效果。 三、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1.管理學及其特點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 管理學作為一門不精確的、有待于發展的科學,有以下特點: (1)一般性。管理學有別于其它種種專門管理學,它試圖從各種不同的組織中概括、抽象、提煉出共同的東西,并形成系統的理論。 (2)多樣性。管理學廣泛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其它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屬于邊緣科學。 (3)歷史性。管理學是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和管理歷史,就難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運用管理學。 (4)實踐性。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

38、,它的理論與方法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其有效性;同時,有效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帶來實效,發揮其指導實際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斷反復的實踐中,完善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2.管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 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大體可以分三個層次或側重點: (1)根據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研究內容可分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方面;二是生產關系方面;三是上層建筑方面。 (2)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3)著重從管理者的工作或職能出發來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問題。 3.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重要性 (

39、1)管理的重要性決定了學習、研究管理學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從歷史上看,經過了兩次轉折,管理學才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第一次轉折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現,意在加強生產現場管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管理在生產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二次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看到,不依照管理規律辦事,就無法使企業興旺發達,因此要重視管理人員的培養,這促進了管理學的發展。管理也日益表現出它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管理是促進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與科學和技術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關鍵的因素。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

40、關鍵是由于管理落后。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管理在現代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的發展固然需要豐富的資源與先進的技術,但更重要的還是組織經濟的能力,即管理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資源,作為“第三生產力”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先進的技術,要有先進的管理與之相適應,否則,落后的管理就不能使先進的技術得到充分發揮。管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學習、研究管理學是培養管理人員的重要手段之一。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過實踐可驗證管理是否有效, 因此,實踐是培養管理者的重要一環。 而學習、研究管理學也是培

41、養管理者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掌握扎實的管理理論與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并可縮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長過程。目前我國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學習、研究管理學,培養高質量的管理者成為當務之急。 (3)學習、研究管理學是未來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化分工會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會日益復雜,而日新月異的社會將需要更加科學的管理。因此,管理在未來的社會中將處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系統方法 1.系統的含義及其特性 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從管理的角度看,系統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一個

42、實體;二是指一種方法或手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系統的方法是指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動的全過程。 系統的特性。把管理過程或活動看作實體的系統,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體性。有效的管理總能帶來“整體大于部分”的效果。 (2)目的性。管理系統的整體目的就是要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果。 (3)開放性。管理過程必須不斷地與外部社會環境交換能量與信息。 (4)交換性。管理過程中各種因素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組織本身也存在變革。 (5)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動與社會相關活動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統必須有暢通的信息與反饋

43、的機制,使各項工作能夠及時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統的觀點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具備以下的觀點: (1)整體觀點。整體的功效應大于各個個體的功效之和。 (2)開放性與封閉性。若系統與外部環境交換信息與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開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3)封閉則消亡的觀點。凡封閉的系統,都具有消亡的傾向。 (4)模糊分界的觀點。將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開的“分界線”往往是模糊的。 (5)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開放的系統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須從環境中攝取足夠的投入物來補償它的產出物和其自身在運動中所消耗的能量。 (6)信息反饋觀點。系統要達到體內動態平

44、衡,就必須有信息反饋。 (7)分級觀點。每個系統都有子系統,同時它又是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等級形態。 (8)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觀點。 (9)等效觀點。在一個社會系統內,可以用不同的輸入或不同的過程去實現同一個目標,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第二章 管理學的形成 第一節 概述 一、管理實踐、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 人類社會產生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表現為集體協作勞動的形式,而有集體協作勞動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動。在漫長而重復的管理活動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把各種管理思想加以歸納和總結,就形成了管理理論。人們反過來又運用管理理論去指導管理實踐,以取得預期

45、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實踐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論。 二、管理學形成的階段劃分 管理學形成的標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 管理學形成以前又可分成兩個階段: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從有了人類集體勞動開始到18世紀)和管理產生的萌芽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 管理學形成后又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理論出現前)、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主要指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和現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第二節 早期的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動或實踐是自古

46、以來就存在的,它是人類集體協作、共同勞動所產生的。人類進行的管理實踐,大約已超過6000年的歷史。埃及金字塔、巴比倫古城、我國的萬里長城等,都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 古羅馬帝國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有效的組織。戴克利先成為皇帝后,實行了一種把中央集權控制與地方的分權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的連續授權制度。 羅馬天主教會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就采取按地理區域劃分基層組織,并在此基礎上又采用有高度效率的職能分工,成功地解決了大規模活動的組織問題。 我國宋真宗時期,丁渭提出的“一舉三得”方案,解決了就地取土、順利運輸和清理廢墟三個問題。在圣經舊約全書的出埃及記中就體現了

47、管理的公權原則、授權原則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漢高祖劉邦總結其取得天下的原因,關鍵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長原則。在古巴比倫王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頒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許多條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貸、最低工資、會計和收據等經濟管理思想。我國古代的周禮、墨子、孫子兵法等書籍中都體現了不少管理思想。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不僅當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對我國延續2000的封建社會制度也有重大的影響。 二、威尼斯兵工廠的管理實踐 (一)組織機構和領導工作。在兵工廠的管理工作中,較好地體現了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原則。 (二)部件儲存。這有助于實行裝配線作業和精確計算存貨,節省時間和勞力,加快了安裝船只的

48、速度。 (三)裝配線生產。兵工廠在安裝艦船時采用了類似于現代裝配線生產的制度,生產效率很高。 (四)部件標準化。 (五)會計控制。兵工廠的會計制度使它能追蹤并評價所有的費用,進行管理控制。 (六)存貨控制。由專人負責檢查并由專人記錄。 (七)成本控制。兵工廠還利用成本控制和計量方法來幫助作出管理決策。 (八)人事管理。兵工廠有嚴密的人事管理制度,嚴格規定上下工和工間休息的時間等。 三、尼古拉馬基雅維利的管理四原則 (一)群眾認可。所有的政府,其持續存在都依賴于群眾的支持,即權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二)內聚力。要使國家能持續存在,必須要有內聚力。組織內聚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使人民確

49、信他們可以信賴自己的君主,知道君主期望于他們的是什么責任明確性原則。 (三)領導方法。領導者(或管理者)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或天生型,另一種是后天獲得領導技術的類型。 (四)生存意志。任何組織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 馬基雅維利所提出的管理原則是為了使君主能成功地管理一個國家,但同樣也適用于管理其它組織,對管理思想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第三節 管理理論的萌芽 一、社會背景 資本主義經歷了簡單協作、手工制造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既是生產技術上的又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

50、的工廠成為現實。而工廠制度的發展,促使了人們對管理的關注。 二、有關管理問題的主要論點 隨著工業革命以及工廠制度的發展,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許多理論家特別是經濟學家,在其著作中越來越多地涉及有關管理方面的問題。 這一時期的著作, 大體上有兩類:一類偏重于理論的研究,即關于管理職能和原則的研究;另一類偏重于管理技術和方法的研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關系問題。第一個明確地把管理作為生產的第四個要素而同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相并列的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薩伊。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一般是分開的,特別是當賺錢的時候。

51、 (二)關于管理的職能。經濟學家們各自都特別強調不同的管理職能。薩伊強調計劃職能的重要性。 鮑克認為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和指揮。 人事職能中的職工培訓和管理人員教育,受到了當時一些經濟學家的重視。組織職能受到這些經濟學家廣泛的注意。在控制職能方面,這些經濟學家從防止盜竊方面的控制轉到防止浪費方面的控制。 (三)關于管理人員所應具備的品質。經濟學家們提法各不相同。 (四)關于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經濟學家作了較詳細的闡述,將這個問題分作三個層次來處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形成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化;組織的勞動分工,形成公司的專業化;職業上的勞動分工,形成個人在工作上的專業化。 (五)關于動作和

52、工時研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章中事實上已進行了有關動作和工時的初步考察。 (六)關于生產自動化和人類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七)關于工資和激勵。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家對工資和激勵問題有較多的論述。德拉維勒認為,凡是能實行的地方,計件工資最能提高生產率。而穆勒認為可采取多種工資形式。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有關管理問題的論述,還未能建立起管理理論。但它們已經區分了管理職能與企業的職能,意識到管理將會發展成一門具有獨立完整體系的科學,預見到管理的地位將不斷提高,為管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美國出現“管理運動”的必然性 “管理運動”是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人們對管理重要性的

53、認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過程。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管理,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了一種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框架。“管理運動”發生在美國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可概括為: (一)大勢所趨。工業革命以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技術進步的成果來適應逐漸擴大的工廠規模,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而促使人們對管理的重視,并在實踐基礎上對管理問題作了一定闡述。 (二)鐵路先行。鐵路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型企業。美國由于開發西部的需要,鐵路發展很快,需要解決很多新問題,采取的很多措施為大型企業的管理提供了經驗,促進了管理理論的形成。 (三)一個火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會員享利唐納在學會上發表了有關論文,并倡議把管

54、理從工程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門學科。 (四)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美國東方鐵路公司漲價的意見聽證會,律師布蘭戴斯提出,公司經營不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科學管理”被首次公開宣傳;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通用汽車公司的改組,采用新的組織結構形式事業部制,靠管理而不是靠技術使公司轉危為安并發展壯大起來;第三次高潮是霍桑試驗,開辟了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五)四個觀點。“管理運動”所提倡的觀點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即:保存;調研;合作;漸進。 第四節 古典管理理論 一、泰羅及科學管理理論 泰羅出生于美國,被后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既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發明的才能,又有從事社會活動和領導工作的才能。

55、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等。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要點是: (一)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泰羅為此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配備“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訓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是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 (三)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這是企業管理的首要職責。 (四)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以此來督促和鼓勵工人完成或超過定額。 (五)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心理革命”。勞資雙方必須變相互指責、懷疑、對抗為互相信任,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

56、力。 (六)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計劃職能歸企業管理當局,并設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而現場的工人,則從事執行職能。 (七)實行職能工長制。把管理工作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職能。這種思想為以后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專業化提供了基礎。 (八)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上級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者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 二、法約爾與管理過程理論 法約爾出生于法國,大學畢業后在一家煤礦公司工作直至退休。在漫長而卓有成績的管理生涯中,他一直從事管理工作。他對組織管理進行了系統地、獨創地研究,特別是關于管理組織和管理過程的職

57、能劃分理論,對后來的管理理論研究具有深遠影響。他還是一位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先驅者,是偉大的管理教育家,被后人稱為“管理過程理論之父”。其代表作是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 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的要點是: (一)企業職能不同于管理職能。任何企業都有六種基本活動或職能,管理活動只是其中之一。在各類企業中,下屬人員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業特點的職業能力;而較上層人員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并且隨著地位的上升,管理越重要。 (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業對管理知識的需要是普遍的,而單一的技術教育適應不了企業的一般需要。應盡快建立管理理論,并在學校中進行管理教育。 (三)管理的14項原則。包括分工、職權

58、與職責、紀律、統一指揮、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報酬、集中化、等級鏈、秩序、公正、任用期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等。這些原則,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絕對的東西,有個尺度問題。 (四)管理要素。管理這一職能活動是由五個管理職能組成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計劃是管理職能中一個重要的要素。 三、韋伯與理想行政組織體系 韋伯出生于德國,對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有廣泛的興趣,并發表過著作。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貢獻是在社會和經濟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理論,由此被人們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韋伯指出,任何組織都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力作為基礎,才能實現目標。只有理性合法的權力才宜于作

59、為理想組織體系的基礎。 韋伯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的特點是: (一)明確的分工。每個職位的權力和責任都應有明確的規定。 (二)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組織內的每個職位,按照等級原則進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 (三)人員的考評和教育。人員的任用完全根據職務的要求,通過正式考評和教育訓練來進行。 (四)職業管理人員。管理者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規定的升遷制度,是一種職業管理人員。 (五)遵守規則和紀律。管理者必須嚴格遵守組織中規定的規則和紀律。 (六)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 四、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化 泰羅等一些前驅者創立的古典管理理論為以

60、后許多管理學者所研究、傳播并加以系統化,其中作出較為突出貢獻的是英國管理學者厄威克和美國管理學者古利克。 厄威克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組織的科學原則、管理備要等。他提出了自認為適用于一切組織的十條原則:目標原則、專業化原則、協調原則、職權原則、職責原則、明確性原則、一致性原則、管理寬度原則、平衡原則和連續性原則。 古利克的主要著作之一是他和厄威克合編的管理科學論文集。在這本論文集中,他把古典管理學派有關管理職能的理論加以系統化而提出了有名的“POSDCRB”七職能論: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 20世紀20年代前后,一些學者開始從生理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方面進行“疲勞研究”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