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_第1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_第2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_第3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_第4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聯(蘇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思路:列寧時代:戰時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失敗)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斯大林時代:是否會繼續堅持走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道路還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 丘吉爾【學習目標】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2、認識斯大林模式在經濟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專題七 (2)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斯大林模式”(p135課前提示) 含義:指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它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模式。

2、兩組圖片分別反映了什么事件?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海報完成五年計劃 蘇聯農業集體化時期的宣傳畫一、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 (1)國內落后的農業國 (2)國際資本主義包圍,形勢緊張2、目的: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3、方針提出: 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1.背景4.過程-蘇聯的五年計劃名 稱時 間主 要 成 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聶伯河水電站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

3、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實施,因衛國戰爭爆發而被打斷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一、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1)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失調(2)追求高速度(3)指令性計劃(政府主導)5.特點 6、評價 這是在一個特定的國內歷史環境中實現的。既要看到工業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工業化道路并不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人民為此付出了較大的犧牲和代價。探究:西方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先輕工業后重工業,而蘇聯的工業化卻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有什么必要性?斯大林:現在不發展重工業,就等于慢性自殺。 蘇聯成立后,國內外環境嚴峻,外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內部則經濟依舊落后,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4、,有助于蘇聯迅速建立強大的國防,鞏固政權。蘇聯的工業化成就有哪些?與此同時,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如何?兩者比較說明了什么問題?成就: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1929-1933年當時歐美正在發生經濟危機;這些成就的取得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上的巨大積極作用。1928年一五計劃初步方案一五計劃最佳方案實際完成數煤(萬噸)3550680075006440石油(萬噸)1160190022002140生鐵(萬噸)3388001000616鋼(萬噸)4308301040592棉織品(億米)26.78576226.94 材料: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幾項重要

5、指標完成情況存在的問題:重工業發展較快,輕工業發展緩慢,農、輕、重比例失調 片面發展的經濟 這幅圖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蘇聯經濟建設中的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習思考 經濟發展不協調。 蘇聯為實現工業化,著重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提示二、農業集體化之路過程:1929年底 開始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掀起高潮1930年 整頓、發展1932年 富農被作為一個階級消滅1937年 農業集體化完成方針的提出:原因: 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作用: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其實施主要是為了配合國

6、家的工業化,因此,不可能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集體農莊幸福快樂的少女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笑容的背后會是什么呢?材料一 目前集體農莊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現象,就是農民已經不象以前那樣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鄉、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斯大林大轉變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二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笑容的背后是什么:材料一、二反映了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違背自愿和逐步原則。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長期落后。材料二: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后,蘇聯政府采取提高工業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的辦法,要農民

7、為工業化提供資金,據統計從農民手中拿走的糧食,約占其收獲量的40%,而糧食收購價遠低于生產成本。一五計劃期間,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1/3犧牲農業發展工業。這是前蘇聯一段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 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高呼:“斯大林萬歲!”回首看歷史 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

8、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斯大林模式 1、定義: 指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它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模式。2、形成標志: 1936年頒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即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3、形成過程: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3“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所有制: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管理體制:排斥市場調節、價值規律作用,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分配體制:單一的按勞分配制度;經濟結構: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

9、導致農、輕、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個 的發展模式:斯大林模式獨特泰戈爾的判斷:“這種療法不能持久” 俄羅斯書簡(1930) 羅曼羅蘭的困惑:兩個不吻合的斯大林 莫斯科日記(1935)紀德的悲觀:“生蟲的紅蘋果” 從蘇聯歸來(1936)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斯大林模式”?材料一: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過去用50年到100年所走的路程。材料二: 蘇聯經濟的巨大發展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一時間,“計劃”成了最時髦的詞。蘇聯“一五”計劃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

10、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后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材料三: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希特勒不明白,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么會越戰越強?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大國崛起風云新途解說詞斯大林模式的積極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成為工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起借鑒作用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基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時間糧食人均產量(公斤)肉類人均產量(公斤)

11、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 蘇聯時期,曾流傳一則笑話:一個美國代表團訪蘇,參觀“偉大的建設成就”。陪同的蘇聯官員得意地說:“到下一個五年計劃時,每個蘇聯家庭都可以擁有一架私人飛機!”美國人驚訝:“你們要飛機干什么呢?”蘇聯官員說:“當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聽說列寧格勒開始供應面包了,我可以馬上開著飛機趕去排上隊”這則笑話主要反映了 A長期戰爭嚴重破壞社會經濟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食品短缺 C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消極影響 D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C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在列寧格勒

12、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斯大林模式的消極影響?排斥市場規律,壓抑企業和地方積極性。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體制逐漸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4、“斯大林模式”在經濟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經驗(積極影響):將蘇聯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強國;也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被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教訓(弊端、消極影響):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犧牲農民利益,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農業長期落后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

13、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日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結論:斯大林模式是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創新,曾在初期和戰爭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不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這兩幅漫畫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權,以黨代政,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結合20、30年代,蘇聯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有何啟示? (1)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 ; (2)要充分發揮市場貨幣關系,尊重價值規律; (3)要注重改善民生; (4)與時俱進,不斷改革;(5)生產關系變革與生產力

14、水平適應改變的是政策,不變的制度,堅守的是信念“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中西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蘇維埃體制(高度集權)、一黨制、終身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兩黨制。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化農莊資本主義大農場農業制度農、輕、重協調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先輕工業后重工業工業化道路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國)(2013江蘇學測)1953年,蘇聯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僅為歐洲其他國家平均產量的1/3。蘇聯農業的落

15、后嚴重制約了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的影響B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C長期戰爭的破壞D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合作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斯大林在論述蘇聯的工業化時說:“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只有經過一個長時期,輕工業積累了利潤集中于銀行,這才輪到重工業,積累才開始逐漸轉到重工業中去,造成重工業發展的條件。但這是一個需要數十年之久的長期過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 斯大林選集下卷材料二歷史學家評論蘇聯的工業化說:“斯大林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早就提出過工業是主導,農業是基礎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的重要論斷。他在理論上一再反對把農業作為發展工業的殖民地,但實際上是把農業作為殖民地了。蘇聯工業化開始時,農民不但要交納直接稅和間接稅,還通過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的辦法,使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使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破壞。在蘇聯工業化短短的十年內,曾發生兩次較大的農業危機,餓死了1000萬人。” 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化的理論和實踐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分析工業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