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新舊對比20081125_第1頁
地層新舊對比20081125_第2頁
地層新舊對比20081125_第3頁
地層新舊對比20081125_第4頁
地層新舊對比2008112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粵北巖溶石山地區地層新舊對比表界系統階原地方性名稱最新名稱最新代 號年代巖性特征分布匾域及厚度燮化化石群組新 生 界 Kz第四 系全新統全新統QhQ4更新上統更 新 統Qpq3大灣 鎮組QdwQ3中統Q2黃岡 組QhgQ2統下統QiQi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丹霞組K2dx丹霞組KEdKE紫紅一磚紅色厚一巨厚層狀礫巖、砂礫巖、 含礫砂巖、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巖、 粉砂質泥巖,底部以厚一巨厚層狀礫巖和砂礫 巖為標志。分布于韶關、樂昌、連縣、梅縣、興寧、河 源、惠州和汕頭等地。可見厚度2104278m。含孢粉、輪藻、介形蟲、腹足類和恐龍蛋化石。中 生 界 Mz白堊系上統三水組KssK2為灰棕、磚紅色

2、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與 棕紅色粉砂巖,底部以含礫砂巖或砂礫巖。分布于連縣、懷集、韶關和南雄等地,總厚 度 221.4294.1m。含輪藻、介形蟲、腹足類、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燈塔群 ACK2dn 南雄群AC K2nn南雄 群 KN湞水組K ZSK2為灰棕、磚紅色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與 棕紅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底部以含礫砂巖 或砂礫巖為標志。分布于連縣、懷集、韶關和南雄等地,總厚 度 221.4294.1m。富含輪藻、介形蟲、腹足類、恐龍蛋和恐龍化石。主田組人K ZK2棕紅色粉砂質泥巖,夾灰綠色泥灰巖薄層和 粉砂巖、鈣質粉砂巖,以及少量砂巖和含礫砂 巖。底部以大套粉砂質泥巖。分布于連縣、懷集

3、、韶關和南雄等地,連縣百塘沖夾含礫砂巖和泥質灰巖薄層,厚度(大于1873.7m)(懷集閘崗厚770m,南雄大鳳厚781.5m,面雄沙頭坳厚804m)。富含介形蟲、輪藻外,還有恐龍、恐龍蛋及有孔蟲、腹足類、雙殼類等化石。大鳳組KdK2為礫巖、砂礫巖和含礫砂巖,夾砂巖、粉砂 巖和粉砂質泥巖,與下伏前白堊紀地層或燕山 早期花崗巖呈不整合接觸。該組分布于連縣、懷集、韶關和南雄等地。 在區域上,連縣地區由南往北巖性變細,韶 關地區由東往西變細。總厚223.71996.6m, 具有白東往西變薄的趨勢。含恐龍蛋化石,形蟲組合。下統羅定組KlK1其下部為紫紅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礫巖、 中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

4、泥巖;上部為長石 石英粉砂巖、鈣質粉砂巖和砂巖。分布于羅定和懷集地區。具下粗上細的趨 勢,殘存厚度871.52915.8m。含雙殼類、葉肢介和介形蟲等化石。羊石腦群K1yn K1馬梓坪組KmK1由暗紫紅色砂巖及粉砂巖和淺黃、黃綠、灰 綠、灰黑色泥巖組成。底部以含礫砂巖或礫巖 為標志。分布于韶關地區,殘存厚度763987.7m, 自西往東變薄。介形蟲;葉肢介及輪藻等;時代應歸屬早白堊世。傘洞組KsK1指不整合于橋源組之上,整合于馬梓坪組之 下的一套暗紫紅色火山巖和火山碎屑沉積巖。 下部為流紋質凝灰熔巖、安山巖、玄武巖、凝 灰巖、凝灰質砂巖、粉砂巖。僅分布于韶關地區,上部巖性穩定,下部變 化大。自

5、西往東變薄。厚度小于124m。合水組KhK1下部為礫巖;中上部為砂巖、粉砂巖,夾少 量含銅砂巖和粉砂質泥巖。僅分布于梅縣、興寧、河源等地區,厚78.0 1065.0m。雙殼類、葉肢介、介形蟲和植物化石。侏羅系上統神石群J3Sh J3熱水洞組Jr能潭坑名且J3主要由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和英安一流紋質火 山碎屑巖組成,夾少量火山碎屑沉積巖,頂部 見可溶巖。分布于惠東、海豐等地零散分布于廣州、河 源、梅縣地區,總厚度137.11764.0m。中統麻籠群J2ml 馬梓坪群J2mzJ2麻籠組JmJ2灰白一灰或紫灰一淺紫色礫巖、砂礫巖、粗 砂巖及粉砂巖和泥巖反復疊置組成。零散分布于韶關、連平和懷集等地。殘存厚

6、 度 2001100.5m。下統藍塘群橋源組JqyJ1lnJ1紫灰、深灰、灰黑色中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 及粉砂巖和泥巖旱不等厚互層,夾少量粗粒砂零散分布于韶關、廣州、河源、梅縣和汕頭 等地,巖性穩定,夾煤層厚度勰化不大,殘富含植物和雙殼類化石。J1In巖、煤層和煤線。存厚度 443.71407.6m。金雞組JjJ1巖性為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 互層,夾少量砂礫巖、含礫砂巖、碳質泥巖、 劣質煤及煤線,底部以礫狀砂巖或含礫砂巖為 標志。零散分布于韶關和陽春一花都一帶,該組總 厚度273578m。富含菊石和雙殼類等化石。三 疊系上統小云霧山組TxyT3巖性以灰及灰黑色厚層狀石英巖、巖屑石英

7、砂巖為主,夾雜礫巖、砂礫巖、碳質泥巖、煤 線和薄煤層,底部舄磔巖。分布于羅定和英德等地。在區域上巖性變化 較大,自東北往西南變粗,殘存厚度402.2 2274.8m。含有南方型的植物群。小坪群(組)T3xP小坪組TxT3xPT3巖性以灰白色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石 英巖為主,夾黑色粉砂巖、碳質頁巖及薄煤層。分布于廣州、高要、高明和梅縣等地,本組 總厚度14.1810m。雙殼類,和植物群類。艮 口 群 TG頭木沖 組Tt44-0808T3灰白石英砂巖為主,夾少量粉砂巖、碳質泥 巖、煤線和煤層。反復疊置,自西繞東。該組分布于韶關、英德、河源和汕頭等地, 所夾的煤層厚度變化大,自西往東增厚,總 厚

8、度 53.7953.8m。富含植物和雙殼類小水組Tx44-0807T3粉砂巖、粉砂質泥巖,與少量細粒砂巖及灰 黑色泥巖,以含大量雙殼類化石為特征。分布于韶關、英德、河源和汕頭等地,總厚 度 59.4791.7m。雙殼類紅衛坑 組Thw44-0806T3含煤碎屑巖。其下部以砂礫巖、砂巖為主,夾 頁巖、砂質頁巖及煤層、煤線;上部以砂巖、 頁巖為主。雙殼類。分布于韶關、英德、河源和汕頭等地,總厚 度65.7900.8m,自西北往東南增厚。雙殼類。中統黃坌群黃坌組Th44-0802T2指整合于四望嶂組之上的一套砂泥質碎屑 巖。底部以雜色泥質砂巖、砂質泥巖為主;中 上部為紫色泥質細砂巖、粉砂巖,頂界不明

9、。分布于連縣、陽山、韶關。總厚度大于 438.2m。含海百合莖,及植物和雙殼類化石;下統四望嶂組Ts44-0802T1鈣質泥質粉砂巖、鈣質粉砂質泥巖、薄層泥灰 巖為主夾細砂巖、鈣質頁巖,下部灰一深灰色、 黃褐色、中部和上部為紫紅色。興寧厚度大于1053.7m。梅縣厚度大于 115m。五華黃塔總厚度大于200m。廣州加 禾109m。恩平圣堂總厚度大于167m。韶關 總厚度686.9m。連縣、陽山總厚358.8m。富含雙殼類化石。雙殼類腕足類等。大冶群大冶組Td44-0801T1深灰色薄一中厚層狀灰巖為主,下部可變為以 泥灰巖為主或灰巖與泥灰巖互層。陽山總厚度214.7m。連縣厚度260m。含雙殼

10、類、菊石、富含雙殼類及菊石。上古生界改2疊系上統大隆 階長興組大隆組長興組AP c44-0713P2在浙江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龍潭組之上,與 整合于青龍組之下的海相碳酸鹽沉積,巖性為 灰色微晶至粉晶灰巖,局部含燧石結核或條帶。 廣東引用長興組整合于九陂組(或翠屏山組) 與大冶組(或四望嶂組)之間的以灰巖為主的 地層體,常夾頁巖、粉砂巖,局部夾火山巖。 底與九陂組(或翠屏山組)碎屑巖,頂與大冶 組灰巖或四望嶂組泥灰巖接觸。選層型為浙江省長興縣煤山剖面。本省次 層型為仁化縣格頂剖面(113 36,25 03 ),廣東煤田202隊1973年測制。長興組分布于連縣、陽山地層小區、韶關地層小區及和平一新

11、豐地層小區。 在仁化格頂剖面,其下伏地層為九陂組(粉砂巖),上覆地層為四望嶂組(泥灰 巖),總厚度37.6m。下部灰色致密灰巖,含蜓類;上部為灰一灰黑色硅質灰巖 夾硅質巖,底有沉凝灰巖(20cm),含頭足類。在連縣、陽山地層小區的陽山黎 埠界灘,本組巖性為燧石灰巖,厚約20m。連縣朝天橋一帶為灰巖夾頁巖,總 厚約11.2m,含蜓類。韶關市北的茶山一帶該組巖性與格頂相差不大,但厚度 小于30m,以夾12層安山質晶屑凝灰巖為特征。在連平南部田源附近,該組 是一套深灰色灰巖夾頁巖,與下伏翠屏山組(砂質頁巖)和上覆的四望嶂組(泥 灰巖)均呈整合接觸,總厚度50m左右;含菊石。新豐張田坑一帶為灰巖夾多

12、層粉砂巖、鈣質粉砂巖及頁巖,最厚達103.7m,含珊瑚及腕足類、雙殼類等化 石。本組總的趨勢表現為由西向東厚度增大,砂質與泥質含量增高,夾層增多, 時代為晚二疊世晚期。大隆組Pd44-0714P2在廣西指位于合山組之上、南洪組之下的一 套硅質巖、泥巖、砂巖及凝灰巖等巖性組成的 地層。廣東引用大隆組指整合于九陂組(或翠 屑屏山組)碎屑巖之上、大冶組灰巖(或四望 嶂組泥灰巖)之下的由泥巖、粉砂巖為主夾硅 質巖、硅質巖及灰巖組成的地層體。正層型為廣西合山市大隆馬灘剖面。本省 次層型為興寧縣四望嶂剖面(115 45,24 28),廣東煤田152隊1972年測制。本組分布于連縣、陽山、韶關、新豐及梅縣等

13、地。連縣三口江一月光下大隆 組以深灰色硅質巖為主,厚僅7.812m。連陽煤礦(連縣南15km)以硅質巖為 主夾薄層狀灰巖,頂部見厚1.5m凝灰巖,總厚度24.6m。韶關花坪剖面的大隆 組,下部為硅質巖夾灰巖,上部為泥質粉砂巖及頁巖,總厚度83m。連平上坪 一帶,下部為硅質巖,上部為鈣質粉砂巖夾灰巖,總厚度32m。興寧四望嶂一 帶,以硅質頁巖為主,夾粉砂巖、頁巖及灰巖透鏡體,總厚度1025m,梅縣 明山嶂下部為泥巖、粉砂巖及硅質頁巖(8m),中上部為砂巖、粉砂巖與泥巖互 層,上部夾劣質煤,頂部為深灰、黃棕色泥巖(12m),總厚度136m。本組主要 含菊石及植物等。其時代屬晚二疊世晚期。龍潭階龍潭

14、組 臘石壩段 當沖段九陂組Pj44-0706P2指整合于水竹塘組(灰巖)或大隆組(硅質頁 巖)之間的一套含煤地層體,主要巖性為泥巖、 粉砂巖及細砂巖,夾煤層、煤線多層。正層型為連縣九陂蓮塘、大洞剖面(112 21,24 37),湖北地科所1972年測制。連縣、陽山地層小區于該組上部夾薄層灰巖13層,底部也可見灰巖透鏡體, 含故。時代屬晚二疊世。連縣九陂蓮塘一大洞剖面,九陂組以淺灰色頁巖、粉 砂巖為主,夾灰、灰白色細砂巖及煤層,厚度273m。陽山軍田、連南寨崗一帶 厚250300m,連縣朝天 大路邊厚僅3570m。含煤性以連縣地層小區西南 側較好。韶關地層小區的九陂組由淺灰及灰黑色石英砂巖、粉砂

15、巖、粉砂質頁 巖、頁巖及煤層組成。具有4個由粗變細的沉積旋回,含煤1124層(可采煤 34層),以含多層具鮞狀結構的鋁土質巖(鋁土質泥巖)為特征,總厚度120 180m。含植物及少量腕足類,時代亦屬晚二疊世。格頂組Pgd44-0711P2指整合于童子巖組與九陂組兩套含煤碎屑巖之 間的一套泥質巖地層體。巖性以灰黑色頁巖為 主,夾薄層粉砂巖及細砂巖、泥灰巖、生物灰 巖,含黃鐵礦結核。底、頂均以碳質頁巖或煤 層的出現而為界。正層型為仁化縣格頂寨剖面(113 36, 25 03),徐光洪等1979年測制。格頂組主要出露于韶關地層小區,巖性基本為頁巖,局部含較多的細砂、粉砂, 普遍夾有菱鐵礦結核(或條帶

16、),中下部常夾灰巖或泥灰巖薄層。厚度變化不大, 一般為7090m。含腕足類、菊石及雙殼類等,時代屬晚二疊世。水竹塘組P s44-0705P2指整合于童子巖組與九陂組兩套含煤砂頁巖之 間的一套碳酸鹽巖的地層體,以灰巖、硅質灰 巖為主,夾硅質巖。頂、底界均以砂巖、碳質 頁巖的出現分界。正層型為連縣蓮塘一水竹塘公路剖面(114 22,24 36),侯鴻飛等 1979年測制。水竹塘組僅分布于連縣、陽山地層小區內。本組在連縣地層小區以含硅質、砂 質及泥質較多為特征,硅質巖、粉砂巖與灰巖呈互層狀,總厚度100343m (三 江口最后)。南部陽山山豬坪一帶一深灰色含燧石結核生物灰巖為主,總厚65 80m。東

17、部朝天橋、大路邊也以含燧石灰巖、硅質灰巖為主,總厚120m。本組 含類;珊瑚;腕足類等;地質時代屬晚二疊世。童子巖組Pt44-0709P2在福建指整合于文筆山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 翠屏山組之下的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建 造。常劃分為三段,上、下段為含煤段;中段 為泥巖段,常含磷鐵質結核。廣東引用童子巖 組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孤峰組灰巖或茅口組 含磷結核頁巖之上的一套含煤碎屑巖。巖性為 頁巖與細砂巖、粉砂巖互層,夾中粒砂巖、碳 質頁巖及煤層。底以砂巖出現為標志;頂與水 竹塘組(灰巖)、格頂組(灰黑色泥巖或泥灰巖) 呈整合接觸,與翠屏山組(或沙湖組)粗砂巖 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選層型為福建省龍巖市毛

18、桃坑剖面。本省次 層型為興寧縣四望嶂剖面(115 45,24 28),廣東煤田152隊1972年測制。梅縣地層小區的童子巖組以興寧四望嶂為代表,由砂質頁巖夾碳質頁巖、細砂 巖、粉砂巖及煤層組成,以夾多層安山玢巖為特征;底部以灰白色砂巖為標志 整合于孤峰組之上,上覆為翠屏山組,總厚度150300m。河源柳城一連平一 帶該組巖性與興寧一梅縣地區相似,底部可見火山角礫巖(23m),總厚度約 200m,含煤性較差。梅縣地層小區及和平一新豐地層小區以含植物化石為主, 也見腕足類、頭足類,反映為海陸交替沉積。植物主要有Pecopteris tenuicostata 等,下部及底部含腕足類;雙殼類,和頭足類

19、等;時代屬早二疊世晚期。陽春 一花都地層小區以廣州夏茅剖面為代表,童子巖組中下部為灰灰白色粉砂質 頁巖、粉砂巖與細砂巖呈互層夾煤層及碳質頁巖;中上部夾鈣質泥巖、泥灰巖 及硅質透鏡體,含菊石、珊瑚、腕足類等化石;上部為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巖及 灰色頁巖含鐵質結核及菱鐵礦條帶,含腕足類、頭足類化石。底部以含火山巖 屑的砂巖為標志整合于孤峰組之上,上覆為沙湖組;總厚度150300m。韶關 地層小區的童子巖組過去稱斗嶺組,以灰灰黑色粉砂巖、頁巖、細砂巖為主, 夾煤層及碳質頁巖和菱鐵礦薄層,總厚度250340m。生物化石以植物為主, 見少量腕足類及雙殼類。連縣及陽山地層小區的童子巖組過去稱谷田組,以灰 白色

20、細砂巖及灰黑色頁巖為主,夾薄層狀煤及碳質頁巖和灰巖。底部以粘土質 頁巖或褐鐵礦風化殼為標志平行不整合于茅口組灰巖之上,上覆水竹塘組灰巖。 總厚度7.450m。孤峰組Pg44-0708P1在安徽指位于棲霞組之上、龍潭組之下,巖性 為薄層硅質巖、硅質頁巖夾粉砂質泥巖,下部 頁巖含錳及磷結核。含腕足類、菊石、雙殼類、 放射蟲等化石。廣東引用孤峰組指整合于棲霞 組(灰巖)與童子巖組之間以粉砂巖和頁巖為 主夾細砂巖及硅質頁巖,底部為硅質巖或硅質 頁巖的地層體,含磷質、菱鐵質、硅質結核為 特征,局部夾灰巖透鏡體。選層型為安徽省涇縣孤峰鎮胡家村剖面。本 省次層型蕉嶺縣油坑剖面(116 09,24 32),廣

21、東區調隊1975年測制。梅縣地層小區蕉嶺一帶,孤峰組下部錳、磷結核富集成層,風化后形成錳礦, 油坑剖面以頁巖為主夾粉砂巖及細砂巖,厚度278m。梅縣寶坑可見泥灰巖透鏡 體,總厚235m (到丙村增厚為406m)。平遠白泥坑一帶,孤峰組巖性以頁巖為 主,夾細砂巖和磷結核,底部硅質巖稍厚,總厚減為154m。興寧北部為多層粉 砂巖及細砂巖,有多層磷結核及硅質層,厚度達345m。連平一新豐一帶,本組 下部由灰、灰黑色含磷結核的碳質頁巖與淺灰色泥質頁巖組成,夾少量細粒石 英砂巖;上部以粉砂巖為主,夾細砂巖及鈣質頁巖;總厚度100390m。在韶 關地層小區,仁化格頂剖面的孤峰組,下部以硅質頁巖和硅質巖為主

22、夾灰巖透 鏡體,中上部以粉砂巖為主夾粉砂質頁巖及細砂巖(含菱鐵礦透鏡體),總厚度 191.6m;西部厚度變小,硅質巖和灰巖增多。陽春一花都地層小區,孤峰組總 體以粉砂巖為主夾頁巖,龍門平陵以頁巖為主夾粉砂巖、細砂巖及硅質頁巖, 總厚約500m。肇慶一廣州厚200305m,向西南厚度明顯變小。臺山一恩平一 帶下部為硅質巖、硅質頁巖,上部以頁巖為主,總厚度80180m。陽春以粉砂 巖為主,下部夾灰巖透鏡體、鐵質結核及薄層硅質巖,厚度80m。廉江地層小 區孤峰組出露甚少,為灰白色硅質巖、硅質頁巖及薄層狀頁巖、粉砂質頁巖, 可見厚度10m。本組含以Paraceltites為代表的菊石以及腕足類和等。時

23、代屬 早二疊世晚期。下統孤峰組棲霞組陽新組茅口組Pm44-0703P1在貴州指棲霞組與峨眉山玄武巖或龍潭組之間 的一套淺灰、灰色灰巖、白云質斑塊灰巖及深 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巖。下以白云質斑塊狀灰巖 與棲霞組整合接觸;上與峨眉山玄武巖或龍潭 組黃色粘土巖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廣東引用茅 口組系指整合于棲霞組與童子巖組(局部地區 為平行不整合關系)之間的一套碳酸鹽巖;下 部以淺灰色、上部以深灰色灰巖為主,常含硅 質、燧石團塊,局部夾薄層煤層及頁巖。選層型為貴州省郎岱一灑志公路剖面。本省 次層型為連縣月光下剖面(112 19,24 46),廣東煤田201隊1963年測制。茅口組僅出露于連縣及陽山地層小區,

24、基本為灰巖,一般上部色深下部色淺。 連縣三江口一帶,該組上部夾有硅質巖及薄煤層,總厚度達163.6m。含豐富的 類等。南部陽山山豬坪一帶僅見該組下部淺色灰巖,厚度減為37m左右,含 類。 三江口以東的朝天橋、大路邊以硅質巖、硅質頁巖為主。該組由北往南變薄, 并缺失上部巖性,表明其頂部存在風化剝蝕面。總的時限屬早二疊世晚期。棲霞組Pq44-0702P1在江蘇指船山組與孤峰組之間一套碳酸鹽巖。自下而上:碎屑巖夾煤線,臭灰巖層為灰黑色 瀝青質中厚層泥晶灰巖;下硅質層為灰黑色薄 層硅質層夾灰巖;中部灰巖為深灰色厚層含燧 石結核微晶灰巖;上硅質層為灰黑色中薄層硅正層型為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剖面。本省次 層

25、型為蕉嶺油坑剖面(116 09 ,24 32),廣東區調隊1975年測制。蕉嶺油坑剖面的棲霞組厚240m,以含燧石結核(或條帶)灰巖為主,常夾鈣質 頁巖或碳質頁巖。梅縣地區該組整合于船山組之上,厚度相對較穩定,變化在 200250m之間。陽春一花都地層小區的棲霞組以灰巖為主,常含燧石結核或 硅質,夾鈣質頁巖、含碳質灰巖及硅質巖,由于出露不良,與下伏石炭紀地層 關系不清。據鉆孔資料,南海官窯棲霞絹有底礫巖,與晚石炭世地層之間有斷質巖夾灰巖。底以細碎屑巖、泥灰巖薄層平行 不整合于船山組之上;頂以硅質白云巖與孤峰 組含錳或磷質結核頁巖整合接觸。廣東引用棲 霞組指平行不整合或整合覆于船山組灰巖(或 梁

26、山組碎屑巖)之上,整合于茅口組硅質灰巖 (或孤峰組硅質巖)之下的一套深灰色灰巖。以含燧石結核、常夾鈣質或磷質頁巖及薄層硅 質巖為特征。面;佛岡水頭的棲霞組整合于梁山組之上;總厚度120350m。韶關地層小區 本組下部以深灰灰黑色厚層狀燧石結核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為主,上部夾泥 質灰巖、碳質頁巖;總厚度190300m,整合于產山莊之上。連縣及陽山地層 小區的棲霞組以含燧石(結核或條帶)灰巖為主,部分含較多的白云質(連縣 三鴨口、飛鵝坪),局部含硅質較多,甚至以硅質頁巖為主(連縣三江口);與 下伏黃龍組或產山莊呈平行不整合接觸,為三口江礦區個別鉆孔見與下伏梁山 組呈整合接觸。總厚度一般3050m,最

27、厚142m。廣東棲霞組總體巖性特征相 似,但厚度及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因地而異。含化石豐富,主要有類及珊瑚 及腕足類等;時代屬早二疊世早期。梁山組Pl44-0706P1在陜西指平行不整合于新灘組或羅惹坪組之 上,以黑色含鐵質頁巖為主,夾劣質煤層及粘 土巖、砂巖等組成的地層,與上覆陽新組灰巖 呈整合接觸。廣東梁山組指平行不整合于船山 組灰巖之上,整合于棲霞組(灰巖)之下的一 套深灰色泥質粉砂巖夾鈣質粉砂巖、泥灰巖、 頁巖及煤線的地層體。正層型為陜西省南鄭縣梁山剖面。本省次層 型為佛岡縣水頭剖面(113 39 ,23 51),馮少南、林甲興1979年測制。佛岡水頭的梁山組以泥質粉砂巖為主,夾含鈣質粉

28、砂巖、石英粉砂巖、灰巖、 碳質頁巖及煤線,總厚度28.3m。連縣三口江僅于鉆孔中見數米厚的含碳質、 鈣質粉砂巖。該組未見化石,時代暫歸早二疊世。石炭系上、中統船山群壺天群CH44-0611C3在湖南指位于梓門橋組之上、棲霞組之下,包 括下部大埔白云巖,上部馬平灰巖的地層。在 廣東引用壺天群指整合于大埔組(或曲江組) 與棲霞組之間的一套難以進一步劃分的碳酸鹽 巖;巖性為灰白、灰、灰黑色厚層狀灰巖夾白 云質灰巖和白云巖,含少量燧石結核或條帶, 含及珊瑚化石。正層型為湖南省湘鄉縣壺天鎮剖面。本省次 層型為連縣盤海剖面(112 32 ,25 06),南嶺區測隊7分隊1957年測制。廣東省壺天群主要分布

29、于粵北及粵中一帶,其厚度以韶關地層小區最大,曲江 楓灣騎馬石的厚度大于633m;廣州、花縣一帶厚度小于200m。在巖性方面, 西北部白云質含量較高,常夾白云質灰巖或白云巖;向東南泥質含量增高(肇 慶一花縣一帶以含燧石結核或夾硅質灰巖為特征)。在古生物組合方面,北部以旅 含 類,等為主,反映出地層的時代為中石炭世到晚石炭世。而中部廣州、肇 慶一帶化石稀少,偶見少量類及珊瑚等,沉積時限似乎較北部短。壺大群黃龍群船山組C c44-0610C2在廣東指由以灰灰黑色、厚層塊狀、微晶 泥晶生物碎屑灰巖夾白云質灰巖及白云巖組成 的一套碳酸鹽巖,部分含燧石結核或條帶。底 以較深色的灰巖(灰灰黑色)或角礫狀灰巖

30、 為標志與下伏淺色(淺灰、灰白肉紅色)的 黃龍組呈整合接觸,上被棲霞組平行不整合覆 蓋 rm。正層型為江蘇省句容縣東昌街船山剖面。本 省次層型為連縣外洞剖面(112 37,24 43),南嶺區測隊7分隊1958年測制。船山組在廣東分布較廣泛但出露零星,局部被下二疊統超覆,厚度差異較大, 甚至有所缺失。如連一陽山一帶厚僅百余米,普遍缺失Pseudoschwagerina帶, 地質時代大致為晚石炭世。翁源、龍門和粵東北地區厚度普遍增至200m左右, 晚石世兩個 化石帶基本完全,如蕉嶺白湖船山組含有Pseudoschwagerina等。 Pseudoschwagerina帶及Triticites帶的

31、一些分子在上覆棲霞組(深灰色燧石結核 灰巖夾硅質巖)以及下伏黃龍組(淺色灰巖)之中也有產出,反映出本區的沉 積時限較西部地區短。總的來說,廣東船山組的時代屬晚石炭世。黃龍組Chl44-0609C2在廣東指整合于船山組與大埔組之間的一套淺 色碳酸鹽巖。巖性為淺灰、灰白、肉紅色厚層 狀灰巖夾白云質灰巖和白云巖,往往含燧石結 核或條帶。底界止于大套白云巖的出現。化石 以珊瑚、類、有孔蟲為主 益新層型為江蘇省江寧縣金絲崗剖面。本省次 層型為連縣外洞剖面(112 37 ,24 43),南嶺區測隊7分隊1958年測制。黃龍組在廣東境內分布較廣泛,巖性變化不大;但厚度變化較大,粵西地區普 遍較厚,最厚為陽春

32、盆地可達531.4m (朱籠坳剖面),往東厚度變小。但其與 上覆船山組的分界,各地標志有所不同。粵西區主要靠顏色深淺來區分,以淺 色調為主的黃龍組,頂界止于深色調灰巖的大套出現;而在粵中區東部及粵東 區,其頂界主要止于角礫狀灰巖的出現,當缺少角礫狀灰巖時亦以深色調灰巖 的大套出現為標志;但當兩種標志都不明顯難以進一步劃分時即統稱壺天群。 黃龍組化石組合以 類最為重要。粵西及粵西北含Fusulina等,時代為中石炭 世早期;但在局部地區尚含有中石炭世晚期的分子(陽山背、馬嶺),反映 其沉積時限較長。粵東北以Fusulinella等最常見,而Profusulinella則多見于下 伏的大埔組中。這

33、反映出東部地區黃龍組的層位較西部地區高,大致為中石炭 世,總的沉積時限相對較短。大埔組Cd44-0608C2在廣西指羅城組灰巖之上、黃龍組灰巖之下的 一套灰白灰黑色厚層塊狀白云巖。在廣東引 用大埔組代表整合于黃龍組(或壺天群)與梓 門橋組(或曲江組)之間的一套含鎂質碳酸鹽 巖;巖性以灰、深灰、灰白色及微紅色厚層 塊狀白云巖為主,不同程度地夾白云質灰巖或 灰巖;化石較稀少,僅有少量珊瑚、腕足類和 有孔蟲。正層型為廣西柳城縣大埔鎮楊柳村剖面。本 省次層型為陽山縣黎埠、背剖面(112 27,24 30),廣東區調隊1975年測制。大埔組巖性比較單一,常可作冶金、化學、建材等工業用白云巖礦床,白云巖

34、中Cu、Pb、Zn等金屬元素含量偏高(是相對富集層),其底部是熱液改造多金 屬礦床成礦的有利地段。大埔組在廣東除東南沿海外全省都有分布,主體巖性也差別不大。總厚度 由粵西北往粵東南有減薄的趨勢。粵西北及粵北的大埔組厚度一般大于100m, 最厚達435m (乳源樂古坳以西)。在陽山黎埠瀉 背剖面下部灰質白云巖夾層中 含珊瑚,硅質巖夾層中含腕足類等。前者常見于早石炭世晚期,反映其沉積時 間較早。粵東北蕉嶺白湖一帶的大埔組厚度減薄為171.7m;在白云巖化灰巖夾 層中含豐富的中石炭世早期的化石,沉積時限顯然晚于粵西北。羅定、陽春一 帶本組厚度減少到幾十米,陽春朱籠坳Profusulinella sp

35、.,由此可以推斷本省當 時的海侵方向是由西北往東南侵漫,西北部接受沉積較早,東南部接受沉積較 晚,總之沉積時限為早石炭世最晚期中石炭世早期。下統大塘階梓門橋段(組)曲江組Cq44-0612C1指粵北及粵東北一帶整合于測水組(或忠信組) 與大埔組(或壺天群)之間以碎屑巖為主夾硅 質巖及灰巖的地層體;底界常以硅質巖為標志 與下伏測水組分界,頂界止于大套白云巖或白 云質灰巖的出現。正層型為曲江縣大塘黃嶺剖面(113 42,24 45),湖北地科所3室(現宜 昌地礦所)1976年測制。曲江組在曲江縣大塘黃嶺剖面總厚度達181.6m。上部為淺灰或淺紅色砂巖、 泥灰巖和灰巖;中部為淺灰色厚層砂巖,往上為雜

36、色泥巖夾砂巖(局部含礫)、 硅質巖、灰巖,有0.2m的煤層,含植物、腕足類及雙殼類等化石;下部為淺灰 深灰色硅質巖、硅質泥巖、泥巖夾砂巖,含腕足類及珊瑚等化石,底以硅質巖 的首次出現作為曲江組的底界標志。粵東連平、平遠一帶本組厚度變薄,一般 厚40m左右,巖性以紫紅、灰紫色碎屑為主,局部夾含鈣質粉砂質頁巖,底亦常以硅質巖(或石英巖狀砂巖)為標志。廣州一帶本組厚度亦在40m左右,巖 性以灰灰黑色細碎屑巖為主,亦以夾薄層硅質巖為特征。含有珊瑚、腕足類、 苔蘚蟲等化石。沉積時間相對較晚。粵西郁南附近曲江組為一套變質砂巖、粉 砂質板巖和絹云母石英片巖,夾硅質巖透鏡體,含腕足類及珊瑚等。本組與梓 門橋組

37、的顯著差別是以碎屑巖為主體,常夾硅質巖,部分地區(如曲江(雖夾 較多的灰巖,但不占主要地位。其中除含海相化石外,植物化石占有主要地位, 植物化石中豐富,該屬在國外均見于中石炭世早期,我國僅于河北開平的本溪 群中有報導,在廣東產出于早石炭世晚期地層中尚屬首次發現。曲江組總的沉 積時限暫定為早石炭世維憲期晚期。梓門橋組Cz44-0607Ci指粵北及粵東北一帶整合于測水組(或忠信組) 與大埔組(或壺天群)之間以碎屑巖為主夾硅 質巖及灰巖的地層體;底界常以硅質巖為標志 與下伏測水組分界,頂界止于大套白云巖或白 云質灰巖的出現。正層型為曲江縣大塘黃嶺剖面(113 42,24 45),湖北地科所3室(現宜

38、 昌地礦所)1976年測制。曲江組在曲江縣大塘黃嶺剖面總厚度達181.6m。上部為淺灰或淺紅色砂巖、 泥灰巖和灰巖;中部為淺灰色厚層砂巖,往上為雜色泥巖夾砂巖(局部含礫)、 硅質巖、灰巖,有0.2m的煤層,含植物、腕足類及雙殼類等化石;下部為淺灰 深灰色硅質巖、硅質泥巖、泥巖夾砂巖,含腕足類及珊瑚等化石,底以硅質巖 的首次出現作為曲江組的底界標志。粵東連平、平遠一帶本組厚度變薄,一般 厚40m左右,巖性以紫紅、灰紫色碎屑為主,局部夾含鈣質粉砂質頁巖,底亦 常以硅質巖(或石英巖狀砂巖)為標志。廣州一帶本組厚度亦在40m左右,巖 性以灰灰黑色細碎屑巖為主,亦以夾薄層硅質巖為特征。含有珊瑚、腕足類、

39、 苔蘚蟲等化石。沉積時間相對較晚。粵西郁南附近曲江組為一套變質砂巖、粉 砂質板巖和絹云母石英片巖,夾硅質巖透鏡體,含腕足類及珊瑚等。本組與梓 門橋組的顯著差別是以碎屑巖為主體,常夾硅質巖,部分地區(如曲江(雖夾 較多的灰巖,但不占主要地位。其中除含海相化石外,植物化石占有主要地位, 植物化石中豐富,該屬在國外均見于中石炭世早期,我國僅于河北開平的本溪 群中有報導,在廣東產出于早石炭世晚期地層中尚屬首次發現。曲江組總的沉 積時限暫定為早石炭世維憲期晚期。測水段(組)測水組Cc44-0606Ci指整合于石磴子組與梓門橋組(或曲江組)之 間的以石英砂巖、粉砂巖為主,夾黑色頁巖和 無煙煤層的地層。主要

40、巖性為灰深灰色、灰 黃、灰白色及雜色砂巖及頁巖夾碳質頁巖及煤 層,局部夾灰巖、泥灰巖、鐵質砂巖、粘土巖、 菱鐵礦、黃鐵礦(結核)化泥質粉砂巖、砂礫 巖等。正層型為湖南省雙峰縣梓門橋鎮灣頭公路東側剖面。本省次層型為韶關市芙蓉山剖面(113 33,24 47),湖北地科所(現稱宜昌地礦所)1976年重制。測水組在韶關地層小區普遍可以中部一層含礫石英砂巖(或石英砂巖(為標志 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砂巖、泥巖碳質泥巖及23層煤,富含植物化石, 底部尚有腕足類及雙殼類化石;上部為含礫砂巖、砂巖、泥巖夾鈣質或碳質泥 巖及灰巖,局部含煤34層,總厚度130300m。連縣、陽山地層小區的測水 組以灰白色及黃

41、褐色石英砂巖和砂質頁巖為主,中下部夾碳質頁巖、薄層灰巖 及泥灰巖;含煤性差,總厚度25123m。羅定、廉江地層小區的測水組以灰黃 色泥質頁巖為主,夾灰白色石英砂巖,上部夾碳質頁巖,總厚度185225m。 陽春花都地層小區的測水組以陽春朱籠坳剖面為代表,由雜色砂巖、粉砂巖、 頁巖組成,以夾硅質巖、灰巖及薄層劣質煤為特征,一般厚在100m以下,廣 州郊區厚可達240m。惠陽地層小區以荷坳剖面為代表,測水組下部以雜色粉砂 質頁巖、細砂巖為主,夾碳質頁巖、劣質煤層及灰巖透鏡體;上部以含礫石英 砂巖為主,夾粉砂巖及粉砂質頁巖;總厚度可達400m。綜上所述,測水組在廣 東西部以潮坪相為主,下部常夾薄層灰巖

42、及泥灰巖;曲江仁化、翁源、陽春 等地以海灣沼澤相為主,含煤性相對較好。含有植物、珊瑚、腕足類、頭足 類及有孔蟲等化石,重要分子有植物和腕足類,及珊瑚等。地質時代為早石炭 世維憲期中晚期。石磴子段(組)石磴子組C s44-0605Ci在湖南指整合于天鵝坪組之上、測水組之下的 一套以厚層狀灰巖為主夾頁巖、泥灰巖的地層。 在廣東系指整合于連縣組或大賽壩組之上、伏 于測水組之下的一套碳酸鹽巖;由中厚層狀 深灰黑灰色生物碎屑粉晶泥晶灰巖夾白云質 灰巖、白云巖、燧石灰巖、薄層泥質灰巖組成, 有時尚夾薄層狀泥質頁巖、碳質頁巖或鈣質砂巖L正層型為湖南省湘鄉縣棋梓橋鎮石磴子村 剖面。本省次層型為清遠縣石潭石角村

43、北側 剖面(112 45,24 09),廣東 706 隊 1988年測制。粵北地區石磴子組以深灰灰色生物碎屑灰巖、泥晶灰巖為主,富含硅質團塊 及生物化石。在連縣、陽山地區一般厚250456m,最大厚度在羅定金雞,達 742.9m )飯甑石剖面),但往陽春一帶即減薄至226.8m (羅察村)。區內石磴子 組化石甚為豐富,尤以珊瑚、腕足類和有孔蟲居多。有珊瑚及腕足類以及有孔 蟲,等。粵中地區亦以灰巖為主,但其泥質成分相對較高,夾層以泥質頁巖及 粉砂巖為主,并具有由北往南逐漸減少的趨勢。越過佛崗一五華東西構造帶以 南,石磴子組出露較差,厚度降至百余米(從化靈山一石坑),甚至幾十米(高 要古劉村九化石

44、亦相當豐富,基本面貌與粵西地區相似。石磴子組在廣東的延 展具穿時性,如在北部的乳源大橋姚家村和樂昌長坊大賽壩等地,其下部含珊 瑚,與共生的牙形刺帶關系十分密切,時代應屬杜內期;其上部的牙形刺則顯 示了維憲期的面貌,說明石磴子組實際包括了杜內晚期一維憲晚期的沉積在內。 而廣東北部沉積時限較長,包括杜內期晚期的沉積;而東南部沉積時限較短只 限于維憲期早期。巖關階孟公坳組大賽壩組Cds44-0604Ci指整合于長坊組與石磴子組兩套碳酸鹽巖之間 的砂泥質碎屑巖夾灰巖的地層體。其底以泥質 云母石英砂巖或灰質泥巖的出現作為與長坊組 (灰巖)的分界標志;頂則以灰質泥巖或泥巖 的消失和含硅質結核的生物屑泥晶灰

45、巖的出現 為與石磴子組的分界標志。正層型為樂昌縣長坊剖面(113 24,25 06)(長坊鄉大賽壩東北715廠的后山上), 趙汝旋、秦國榮1988年測制。(副層型選自 樂昌慶云鄉大坪村西南)在大賽壩剖面該組下部為灰、黃綠、紫紅色中薄層狀粉砂質泥巖和泥質粉砂 巖及泥巖,中部為灰色厚層塊狀生物屑泥晶灰巖夾薄層鈣質泥巖,上部為黑 灰黑色鈣質泥巖夾薄層狀泥巖,總厚度96.1m。樂昌大坪剖面下部為灰黃褐 黃色鈣質泥巖,中部為中巨厚層塊狀灰巖,上部為黃灰色薄層狀鈣質泥巖夾 泥灰巖透鏡體,總厚度90m。乳源大橋以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為主,中部為灰巖、 泥灰巖夾粉砂質頁巖,上部為灰紫色粉砂質頁巖,總厚度147m。

46、粵中地區以龍門縣龍江下羅洞剖面為代表,大賽壩組以淺黃色鈣質粉砂巖及砂巖為主,中部 夾深灰色含硅質團塊或結核的灰巖,厚度86.1m。向南中部灰巖厚度漸減薄甚 至消失。該組以含珊瑚為特征;此外尚有牙形刺帶、S -obsoleta帶、S -eurylobata 帶,碗足類及介形中、孢子等,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連縣組Cl44-0603C1指整合于石磴子組(灰巖)與長坊組(灰巖) 之間的一套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層厚層狀 白云質灰巖和白云巖;中部夾薄層狀灰黑色泥 質灰巖,層面間常夾灰黑色泥巖或碳質泥巖, 底界止于豹皮狀泥質灰巖和疙瘩狀灰巖的出 現。選層型為連縣城東半嶺村剖面(112 17, 24 43),

47、吳望始等1980年測制。連縣組主要分布于連縣、陽山、懷集和羅定地層小區。以連縣陽山一帶厚度 最大,可達403m。清遠石潭一帶厚度大于240m。羅定飯甑石以白云巖、白云 質灰巖為主,夾厚層狀灰巖及泥質灰巖,厚度大于351m。向廉江及陽春一帶, 明顯變薄,厚僅30m。本組普遍含珊瑚及腕足類等,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帽子峰組長垓組DC c l44-0519D-C指整合于帽子峰組與大賽壩組下段兩套碎屑巖 之間的一套碳酸鹽巖。它以生物碎屑泥晶灰巖 為主,夾有亮晶、顆粒生物屑灰巖或薄層泥灰 巖。在粵北和粵中地區,長坊組與帽子峰組相 伴展布,厚度17293m,由西北向東南變薄。 在粵西北地區整合于榴江組(或融

48、縣組)與連 縣組之間,巖性主要為泥質灰巖。正層型為樂昌縣大賽壩剖面(113 25, 25 06),趙汝旋、秦國榮、馮鵬飛1988 年測制。樂昌長場鄉大賽壩剖面的長場組以深灰色中厚層狀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巖為主 間夾泥灰巖薄層,總厚249.7m。曲江芙蓉山黃沙坪剖面厚114.7m,以灰色中 厚層狀含生物粉屑微晶泥晶灰巖為主夾鈣質粉砂巖、碳質泥質頁巖薄層及燧 石條帶。翁源周陂余屋由灰、灰黑色薄中層狀灰巖與薄層粉砂質頁巖及碳質 頁巖組成,總厚度52m。陽春花都地層小區以春灣馬獅田剖面為代表,長坊 組厚僅16.6m,由青灰色中層狀泥質灰巖及泥質頁巖、粉砂巖組成。于龍門龍 江下羅洞剖面由深灰色厚層微粒細粒白

49、云巖、白云質灰巖夾鈣質泥巖組成, 總厚度17.4m。長坊組總的沉積時限為晚泥盆世法門期末期至早石炭世杜內期 早期,隨著厚度的變化向東向南逐漸縮短或變晚,樂昌大坪和洞背為法門期末 期至早石炭世杜內期早期;樂昌大賽壩和韶關石角咀為法門期末期;廉江、陽 春、花縣、龍門和始興等東南邊緣地帶為早石炭世杜內期甚至進入維憲期。帽子 峰組DCm4 4-051 5石角咀段DC S44-0518D-C指整合于帽子峰組北門段之上,伏于長坊長坊 組(灰巖)之下的一套砂泥質碎屑巖夾薄層碳 酸鹽巖,由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粉砂質 生物屑泥晶灰巖組成。正層型為韶關市石角咀剖面(113 34, 24 50),趙汝旋等198

50、6年測制。在韶關市北門石角咀剖面,石角咀段以土黃及黃褐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 為主,夾細粒石英砂巖、石英粉砂巖及泥晶灰巖,厚度100.7m。區域變化見帽 子峰組描述。泥盆系上統北門 段DCb44-0517D-C趙汝旋、秦國榮(1986)以韶關升平路剖面命 名,趙汝旋等(1990)介紹。指位于帽子峰組 中部(即整合于升平路段與石角咀段之間)的 一套較粗的碎屑巖,由細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 砂巖組成。局部夾有長石石英砂巖或含礫石石 英砂巖,甚至夾有煤線。正層型為韶關市北門帽子峰(升平路)剖面 (113 35,24 50)趙汝旋 1986 年測制。生平路剖面的北門段為淺灰、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巖夾波曾泥質

51、粉砂巖及粉砂質 泥巖,含植物化石,厚度16.2m .仁化胡坑北門段由灰白及黃灰色細粒砂巖、粉 砂巖、粉砂質泥巖組成,厚度241.6m。區域變化見帽子峰組描述。升平路段DC Sp44-0516D-C趙汝旋、秦國榮(1986)以韶關市北門帽子峰 (升平路)剖面(帽子峰西側公里)命名,趙 汝旋等(1990)介紹。指整合于天子嶺組韓瀧 段與帽子峰組北門段之間的一套鈣泥質碎屑 巖,由鈣泥質或鐵泥質粉砂巖、含粉砂或鈣質 泥巖、粉砂質泥質泥晶巖和泥質泥晶灰巖呈互 層或夾層組成;底部以鈣泥質粉砂巖為主,中 部以粉砂質泥質泥晶灰巖為主夾薄層砂巖,往 上鈣質成分逐漸減少,與北門段呈漸變過渡關 系。正層型為韶關市北

52、門帽子峰(升平路)剖面 (113 35,24 50)趙汝旋 1986 年測制。生平路段于生平剖面厚度140.7m。曲江仙人廟剖面厚度達250m。區域變化見 帽子峰組描述。錫礦山組天子嶺組榴江組 余田橋組天子嶺組Dr韓瀧 段Dh44-0514D3指整合于天子嶺組十里亭段(中一厚層含生物 碎屑泥晶灰巖)與帽子峰組生平段(鈣泥質粉 砂巖夾薄層粉砂質泥晶灰巖)之間的一套薄層 條帶狀泥晶灰巖(俗稱皺紋灰巖)。選層型為韶關市北門帽子峰(生平路)剖面 (113 35,24 50)趙汝旋 1986 年測制。韓瀧段在樂昌、乳源、韶關、仁化、始興一帶最為發育。巖性均以薄層狀泥晶 灰巖為主,具發育的條帶狀水平微層理

53、。巖石中的生物碎屑含量自西而東逐漸 減少,而粉砂質含量則逐漸增加,始興等東北部地區還含有少量白云質,反映 了逐漸想陸緣靠近的沉積特征。沉積厚度5134.8m,瑤山以西均在100m以上; 向東逐漸減薄,如韶關帽子峰67m,始興后塘11m,仁化龜頸8.9m。總的沉積 時限屬于晚泥盆法門期,但自西南至東北,沉積時間范圍隨厚度的減少也有逐 漸縮短的趨勢。十里亭段D S44-0513D3趙汝旋、秦國榮(1990)以韶關天子嶺十里亭 剖面命名。指整合于東坪組之上、伏于韓瀧段 之下的一套以中一厚層生物碎屑泥晶灰巖為 主,夾少量白云質灰巖和鈣質頁巖的地層體。 巖石常含泥質、粉砂質,在某些層段中常富集 核形石、

54、層疊石,花斑狀、瘤狀構造發育。正層型為韶關市天子嶺十里亭剖面(113 32,24 49)廣東地科所1983年測制。在韶關十里亭剖面,十里亭段的下部為灰綠色生物碎屑灰巖、粉砂質條帶灰巖; 中部為灰色薄一中厚層狀泥質灰巖、含泥質灰巖夾核形石灰巖及粉砂質灰巖; 上部為厚層狀含白云質灰巖、灰巖,一具瘤狀構造為特征;總厚度171.3m。在 曲江寶嶺本段下部為灰褐、黃褐色泥質灰巖;中上部以灰色厚層瘤狀灰巖為主, 夾生物碎屑灰巖、條帶狀灰巖、核形石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等;總厚達 982.8m。樂昌西寨崗的十里亭段,以白云巖、白云質灰巖、泥晶灰巖為主夾生 物碎屑,總厚675m,粵中地區見于陽春春灣,其十里

55、亭段為白云巖、白云質灰 巖家泥晶灰巖,總厚550.5m。高要欄塘為致密灰巖夾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總 厚 79.6m。融縣組Dr44-0504D3廣西指位于巴漆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英塘組選層型為廣西桂林市奇峰-華僑農場剖面。本廣東的融縣組是指位于東坪組之上,伏于長坊組之下的一套具厚-細晶質灰巖、之下的一套淺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球粒一砂屑 灰巖、藻砂屑(球粒)灰巖夾藍藻微晶灰巖、 鮞粒灰巖、礫屑灰巖等組成的地層。廣東飲用 融縣組指整合于東坪組泥板巖或巴漆含碳灰巖 之上的一套灰巖及白云質灰巖,與上覆長坊組 鈣質泥巖旱整合接觸。省次層型為英德縣小深塘剖面(112 57, 24 17),廣東地科所198

56、3年測制。白云質灰巖夾白云巖。它主要分布在懷集、連縣地層小區東部及陽山地層小區, 前者巖性比較單純,后者常含碳泥質并具紋層和條帶構造。由于在融縣組的分 布區內,東坪組厚度不大,而且易為浮土掩蓋,因而下界的確定往往不易掌握。 融縣組的厚度383-683m,略有向東增厚趨勢。總的沉積時限為晚泥盆世。薄質連。般含上組上。,頁 含榴江組Dl44-0505D3廣西指東崗嶺組與五指山組之間的一套灰黑色 -棕色薄層硅質巖、硅質泥巖為特征的組合序 歹U。廣東引用榴江組系指整合于巴漆組之上、 長坊組之下的一套含磷、錳的硅質巖及粉砂巖 和灰巖地層體。其頂、底均以灰巖的出現為標 志劃分。正層型為廣西鹿寨縣寨沙剖面。

57、本省次層型 為連縣新橋-大土嶺剖面(112 20,24 59),廣東區調隊1972年修側。廣東的榴江組是位于巴漆組之上,付于坊組之下的一套含磷及錳的硅質巖、硅 質頁巖、硅質鈣質砂巖、頁巖、粉砂巖、灰巖和泥灰巖等呈不等厚互層組合的 地層體。它分在連縣地層小區西部和云浮石門等局部地區,組西北而東南,硅 質巖和碳酸鹽巖的分量逐漸減少,而頁巖、粉砂巖逐漸增多。總厚度32礦596m, 亦向東南變薄。其中含少量竹節石化石,總的沉積時限為晚泥盆世,據上覆和 下伏地層所含化石椎論,有自西北向東南時縮短、變晚的趨勢。東坪組Ddp44-0571D3趙汝旋(1994)以乳源縣東坪剖面命名東坪組, 是指整合于棋梓橋組

58、與天子嶺組十里亭段兩套 一厚層狀致密碳酸鹽巖地層體之間的一套含 鈣、泥、碳及粉砂質的細碎屑巖。巖石以灰質 泥巖、鈣質粉砂質泥巖為主,夾有灰巖碳質泥 巖、泥質粉砂質泥晶灰巖或生物屑泥晶灰巖透 鏡體等。正層型位于乳源縣東坪剖面(113 12, 24 54),廣東省地科所1983年測制。復層 為乳源縣南水電站剖面(113 16, 24 47)廣東706隊1986年測制。東坪組只要分布于韶關、英德、陽山等地。在英德紅寨、土倫坪和連縣鳳頭嶺 一帶,以含粉砂質泥巖為主,往西南出縣細砂巖。乳源附近則普遍含鈣質,并 夾泥質粉砂質泥晶灰巖或生物碎屑灰巖薄層或透鏡體。在樂昌西崗寨主要為鈣 質粉砂質泥巖,往東出現鈣

59、質粉巖,總厚度2269m,以英德土倫坪一帶最厚 (269m)。向西至乳源南水電站厚度40m,連縣鳳頭嶺厚僅2m,具明顯減薄趨 勢。東坪組總色沉積時限為中泥盆世晚期一晚泥盆世早期。在樂昌西崗寨、英 德紅寨、乳源東坪等均含,在英德紅寨和乳源南水電站剖面色上覆或下伏地層 中還見有等。中統東崗嶺組棋子橋組棋梓橋組Dq44-0506D2在湖南指整合于易家灣組之上、龍口沖組之下, 巖性以厚-巨厚灰巖為主夾白云質灰巖和少量白 云巖的地層。廣東引用棋梓橋組是指整合于東崗 嶺組(泥灰巖)或老虎頭組(泥巖)之上,伏于 東坪組(泥巖)之下的一套厚層灰巖、白云質灰 巖和白云巖,巖石以普遍含白云質為特征。正層為湖南省湘

60、鄉縣棋梓橋萬羅山剖面本省 次層為樂昌縣西崗寨剖面112 22, 25 10),廣東地科所1983年測制。連縣鳳頭嶺的棋梓橋組,下部為灰、灰黑色厚層狀白云質灰巖夾白云巖,中部為 層狀灰巖,上部以厚層狀白云巖為主,總厚度大i370m。英德紅巖棋梓橋組是黃 鐵礦賦存層位,厚240670m.。羅定一浮云一帶,棋梓橋組厚67-1271皿含珊瑚、 腕足類、層孔蟲和菊石等化石。其沉淀時限為中泥盆世早期。由于巖石中的白云 大布分為巖期后白云巖化的產物,并不完全反映巖石的沉積環境,故本組厚度及側 變化無明顯規律性。巴漆組Db44-0503D2在廣西指位于東崗嶺組與融縣組之間的一套深灰 色薄層灰巖夾燧石條帶組合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