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18第14章 生物(shngw)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生物(shngw)藥劑學定義(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 研究(ynji)藥物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 ,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過程,闡明藥物的劑型因素、機體的生物因素和藥物療效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吸收藥物用藥部位向體循環轉化的過程。分布指進入體循環的藥物隨血液向組織和臟器轉運。代謝指一種化學結構的物質轉變成另一種化學結構的物質。這個過程在酶的參與下進行,又稱生物轉化。排泄指藥物或代謝物排出體外。研究生物藥劑學的目的:正
2、確評價藥劑質量;設計合理的劑型、處方及生產工藝;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使藥物發揮最佳的治療作用生物藥劑學研究內容:固體制劑的溶出速率與生物利用度研究。研究改進藥物溶出速率與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生物藥劑學的研究方法。根據機體的生理功能設計控釋制劑。研究微粒給藥系統在血液循環中的命運,為靶向給藥系統設計奠定基礎。研究新的給藥途徑與給藥方法。第一節 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物的轉運(一)膜轉運(membrane transport) 藥物吸收必須通過生物膜(或細胞膜)稱膜轉運。 生物膜組成:磷脂質、蛋白質和少量糖。該模型仍為脂質雙分子層 。特點:、膜結構的不對稱性。 、膜的流動性:膜結構的不對稱性
3、和流動性與物質轉運、細胞融合、細胞識別細胞表面受體功能調節等有密切關系。(二)藥物生物膜轉運的機制 、被動擴散(passive transport) 被動擴散物質服從濃度梯度由高向低轉 運的過程。在被動擴散過程中,生物膜處于被動狀態對轉運沒有積極作用。被動擴散屬于一級數率過程。給藥部位藥物濃度與血中藥物濃度差為擴散的動力。而藥物的濃度受給藥劑量的影響。Dose越大,吸收越大。被動擴散特點(1)順濃度梯度(高低)(2)不需載體(3)膜對通過的物質無特殊選擇性,不受共存的類似物的影響,既無飽和現象和競爭抑制現象,一般也無部位特異性。(4)擴散過程與細胞代謝無關。故不消耗能量,不受細胞代謝抑制的影響
4、,也不會因溫度影響代謝水平而發生改變。被動擴散途徑(1)溶解擴散由于生物膜為類脂雙分子層,非解離型的脂溶性藥物可以溶于液態脂質膜中,因此更容易穿過細胞膜。對于弱酸或弱堿性藥物,解離程度受pH限制。脂溶性大易吸收,但太強時,滲入類脂層后與脂質強烈結合,不易向體循環轉運。()限制擴散通過微孔途徑轉運,細胞膜上有許多含水的蛋白質的細孔,孔徑0.41nm,孔徑帶負電荷,只有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質(最好不帶負電)和水可由此擴散通過 。2主動轉運(active transport) 生物體內一些必要的物質如 、a、葡萄糖、氨基酸等,通過生物膜轉時,借助載體或酶促系統,可以從膜的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 側轉運 ,
5、稱主動轉運 。 主動轉運特點 (1)逆濃度梯度轉運。(2)與細胞內代謝有關,故需消耗能量,可被代謝抑制劑阻斷,溫度下降使代謝受抑制可使轉運減少。(3)需要載體參與,對轉運物質有結構特異性要求,結構類似物可產生競爭抑制。(4)有飽和現象。() 有吸收部位特異性。3易化擴散(促進擴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由于人們不能用溶解擴散和限制擴散解釋一些速度很快的轉運,從而推測有載體參與的促進作用,并稱其為促進擴散。目前對載體的理化特性尚未十分明確。現已證明,單糖類,氨基酸,季銨鹽,糖等的轉運為促進擴散。特點(tdin)對轉運(zhun yn)物質有專屬性要求,有載體(zit)參與,可
6、被結構類似物競爭性抑制。有飽和現象(3)不耗能(4)順濃度梯度4胞飲作用(pinocytosis) 由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細胞膜可以變形而將某些物質攝入細胞內或從細胞內釋放到細胞外這個過程稱為膜動轉運。其中向內攝入為入胞作用,向外釋放為出胞作用,二者通稱胞飲。攝取固體顆粒時稱為吞噬。某些高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多肽類,脂溶性維生素和重金屬等,可按胞飲方式吸收。胞飲作用對蛋白質和多肽的吸收非常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異性,小腸下部較明顯5離子對轉運 某些高度解離的藥物如季銨鹽,磺酸和嗎啡衍生物可在生理條件下,其吸收機制不能由其它機制來解釋,這些陽離子化合物與胃腸道中內源性陰離子化合物粘蛋
7、白形成電中性的離子對復合物。故以被動方式轉運方式進入細胞膜吸收。二、藥物的吸收 吸收部位很多,胃腸道、口腔、直腸、陰道、肌肉、皮下、肺,但以小腸吸收最重要,因為小腸的生理結構適宜于藥物的吸收,同時,在各種給藥途徑中,口服給藥占絕大多數,因此我們重點討論消化道吸收。 (一)胃腸道吸收機理1胃腸道的結構胃腸道由胃,小腸和大腸三部分組成。胃的表面積較小但一些弱酸性藥物可在胃中吸收。液體劑型能與胃壁更好地接觸。有利于藥物在胃中吸收。液體劑型能與胃壁更好地接觸。有利于藥物通過胃粘膜上皮細胞。故吸收較好藥物在胃中吸收機制主要是被動擴散。小腸的結構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長度67m直徑4cm。小腸表面
8、有環狀皺壁、絨毛和微絨毛。故吸收面積極大約為200平方米。其中絨毛最多的是十二指腸,向下逐漸減少,根據FICK定律,被動擴散的速度與表面積成正比.因此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是藥物,食物等吸收的主要的部位.小腸中藥物的吸收以被動擴散為主.同時其它吸收機理也有存在.如小腸也某些藥物主動轉運的特異部位.2大腸的結構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大腸無絨毛結構,表面積小,因此對藥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大部分運行至結腸的藥物是緩釋制劑,腸溶制劑或溶解度很小的殘余部分。但直腸下端接近肛門部分,血管相當豐富,是直腸給藥(如栓劑)的良好的吸收部位。大腸中藥物的吸收也以被動擴散為主,兼有飽飲和吞噬作用。(二)其它部
9、位的吸收1、注射給藥:除血管給藥外,其他注射途徑均有吸收過程。但注射部位周圍一般有豐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吸收途徑短,影響因素少,所以注射給藥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較高。難溶性藥物皮下與皮內注射時由于皮下組織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藥物吸收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藥物的理化性質能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藥物主要通過毛細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過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緩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統慢。藥物采用非水溶劑、藥物混懸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組織形成貯庫,緩慢釋放。各種注射劑中藥物的釋放速率排序為:水溶液水混懸液油溶液O/W乳劑W/O乳劑油混懸液。注射部位的血液狀態也影響藥物吸收,如吸收速度:三角
10、肌大腿外側肌臀大肌。2、口腔粘膜給藥:口腔內不同部位粘膜結構、厚度和血流供應均不同,藥物的吸收速度(sd)與程度也不同。角化的上皮構成口腔保護屏障,外來物很難透過,頰粘膜和舌下粘膜未角化,滲透(shntu)能力強,面靜脈和后腭靜脈進入頸內靜脈,可繞過肝臟的首過作用,藥物生物利用度顯著提高。 藥物通過口腔粘膜吸收大多(ddu)屬于被動擴散,親脂性藥物由于分配系數大,膜滲透系數較高,吸收速度較快。親水性藥物由于分配系數小,很難透過細胞質屏障,大多數弱酸和弱堿類藥物的口腔粘膜吸收與其分配系數成正比,遵循pH-分配學說。3、鼻粘膜給藥:鼻粘膜給藥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取代注射給藥的全身給藥途徑。其優點有:
11、鼻粘膜內的豐富血管和高滲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開肝臟的首過效應、消化酶的代謝和藥物在胃腸道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時可與靜脈注射相當;鼻腔內給藥方便易行。鼻粘膜吸收對外界因素(溫度、濕度)或病理狀況(鼻炎、感冒)變化敏感。4、肺部給藥:肺部的吸收部位在肺泡,其表面積巨大,與小腸相當,加上肺泡首位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極小的轉運距離,決定了肺部給藥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不受肝臟首過效應影響。 呼吸道上皮細胞為類脂膜,藥物從呼吸道吸收主要為被動擴散過程。藥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數和分子量大小影響藥物吸收。脂溶性藥物易吸收、水溶性藥物吸收較慢;分子量小于1000的藥物吸收快,大
12、分子藥物吸收相對較慢。 氣霧劑或吸入劑給藥時,霧化粒子大小影響藥物到達的部位,大于10m的粒子沉積于氣管中,210m的粒子到達支氣管與細支氣管,23m的粒子可到達肺部。三、藥物分布 是指藥物從給藥部位吸收入血后,由血液循環運送到體內各臟器組織中的過程。研究分布的意義在于:理想制劑及給藥方法,應使藥物選擇性的送入欲發揮作用的靶器官內,在必要的時間內保持一定的血液濃度,然后迅速排出體外,保證高度安全性,有效性。分布與療效密切相關,同時也與藥物在組織中的蓄積和副作用等安全性問題有關。1、表觀分布容積 是將全血或血漿中的藥物濃度與體內藥量聯系起來的比例常數,是藥動學的一個重要參數。表觀分布容積不是指體
13、內含藥物的真實容積,也沒有生理學意義,但表觀分布容積與藥物的蛋白質結合及藥物在組織中分布密切相關,可以用來評價體內藥物分布的程度。2、影響組織分布的因素(1)供給組織的血流量 吸收的藥物向組織分布是通過血液循環進行的,組織血流量決定藥物向組織轉運速度。(2)組織細胞膜的透過性 藥物從循環系統向組織轉移,必須先從毛細血管中滲出,毛細血管壁具有微孔的類脂質屏障,管壁很薄,未與血漿蛋白結合的游離型及分子量在200-800的小分子藥物很容易透過。隨藥物分子量的增加,膜孔透過性變小,當分子半徑增大至3nm時,其透過變得極慢(3)組織細胞外液和組織細胞內液ph差異 組織外液的pH與血漿pH(7.4)相同。
14、組織內液pH因組織不同,各不相同。由于細胞內,外液存在pH差異,非結合型藥物濃度在血液內和組織細胞內是不同的。故在各組織中濃度不同。 (4)藥物與組織細胞內成分的結合 藥物分子與某組織內成分有特殊親和性,使該組織中藥物濃度很高。在體內與藥物結合的物質,除血漿蛋白外,其它組織細胞內存在的蛋白、脂肪、DNA、酶以及粘多糖類高分子物質亦能與藥物發生非特異性結合。這種結合的原理與血漿蛋白結合的原理相同。結合是可逆的,藥物(yow)在組織與血液中保持動態平衡。但結合物不易滲出,故組織濃度高于血漿濃度。(5)藥物與血漿蛋白(dnbi)的結合 血液(xuy)分紅細胞與血漿兩部分,血液中存在藥物,對藥物分布,
15、排泄起作用的部分仍為血漿中藥物。藥物進入血液后,一部分與血漿蛋白結合成結合型。一部分是非結合型的游離狀態游離態。游離態藥物可以自由的向血管外擴散,滲入到組織中。所以藥物轉運到組織決定于血漿中游離型藥物的濃度。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是一種可逆結合過程,血漿中藥物的游離型和結合型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關系,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也是藥物的一種儲存形式。物于血漿蛋白的結合有飽和性競爭性。當同時使用兩種藥物,其中一種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置換出另種藥物,使藥物分布發生變化,甚至出現毒副作用。(6)影響蛋白結合的因素 藥物的理化性質、給藥劑量、藥物與蛋白的親合力及藥物相互作用。動物種屬差別性別差別(水楊酸血漿蛋白結合
16、率女性高于男性)生理和病理狀態(年齡、病變。如肝、腎功能不全時,血漿內蛋白含量低,某些藥游離的增加,出現毒副作用。)(7)藥物的累積 當藥物對組織有特殊的親和性時,該組織往往就起了一種貯存的作用。此時常看到藥物從組織解離進入血液的速度要比進入組織的速度慢。這樣當連續用藥時,能引起組織中藥物濃度逐漸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稱為蓄積。藥物長時間滯留組織內的蓄積現象未必都是好事,由于蓄積過多而產生毒副作用,往往并不是所期望的。(8)藥物向腦內分布 藥物注射后,可迅速進入全身各組織,但向腦轉運少。這說明血液與腦組織之間存在著某種屏障血腦屏障。這種屏障有利于保護中樞神經系統,使他具有更加穩定的環境。藥物要進
17、入腦必須通過血腦屏障。影響血腦屏障中藥物轉運的因素 a與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 血漿蛋白結合率低,游離藥物多,則透過大弱堿性藥物較弱酸性藥物容易向腦脊液轉運脂溶性高易向腦轉運;b 局部腦血流量 當血液中藥物向腦內的轉運的表觀單向清除率與腦血流量相當時,攝入速率受腦血流量影響極大,血流量增加轉運增加四、藥物的代謝 藥物在體內被吸收,分布的同時,伴隨著藥物在化學上的轉化,稱為代謝。機體攝取的藥物或因某種原因在機體內生成異常成分時,必須轉變成容易排泄的形式,亦即降低脂溶性,變成極性大的物質便于排泄,這就是代謝的過程。藥物代謝可使藥物失去活性,也可使無活性藥物活化。代謝部位 1.肝肝細胞微粒體中有一些代謝
18、酶,對藥物體內代謝起催化作用。2.消化道胃腸中有酶,微生物,胃腸pH.3.肺與藥物相關的代謝酶濃度低,但肺血流量大,所以不可忽視肺對藥物代謝所起的作用。4.皮膚表皮也可以進行幾種藥物代謝反應。腎上腺固醇類,5-氟脲嘧啶可在皮膚代謝。5.腦代謝活性不高,但血腦屏障的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中代謝酶活性高。6鼻粘膜代謝酶活性低。但揮發性物質進入體內最初的接觸部位,應考慮。7.腎臟分布著細胞色素P-450的單氧化酶和前列腺素過氧化物合成酶。8.腸內細菌有些藥物的代謝物經膽汁排入腸中,經腸道菌叢轉變為原形后又被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作用時間延長,同時也增加了肝內藥酶負擔。影響代謝的生理因素 1.種屬差異2.
19、性別:雌性動物比雄性動物對藥物的感受性更強,因為雄性坳物的藥物代謝適應性比雌性高。3.年齡(新生兒代謝慢)4.個體差異:例如給異煙肼后,白種人中常出現多發性神經炎,而亞洲人極少見。因白種人中乙酰轉移酶活性較低。5.疾病:如果疾病引起肝功能障礙,則藥物代謝能力會出現下降。6.飲食:食物中脂肪或維生素缺乏時,藥物代謝酶的活性降低。7.合并用藥。五、藥物排泄體內藥物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通過排泄器官排出體外的過程。藥物排泄過程的正常(zhngchng)與否關系到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持續時間,從而嚴重影響到藥物的作用。排泄(pixi)途徑 :1腎臟(shnzng)排泄 機理復雜:包括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
20、,腎小管重吸收。(1)腎小球濾過 腎小球毛細血管內血壓高,管壁上微孔較大,故除血球和蛋白質外的一般物質均可無選擇地濾過。藥以膜孔擴散方式濾過,濾過率較高,但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則不能濾過。(2)腎小管分泌 指藥物由血管一側通過上皮細胞側底膜攝入細胞,再從細胞內通過刷狀膜向管腔一側流出。近曲小管中分別具備有機陰離子和有機陽離子輸送系統。這一過程主動轉運,逆濃度梯度,需載體能量,有飽和與競爭抑制現象。(3)腎小管重吸收 人體每天腎血流量約1700-1800L,腎小球濾過170-180L,但尿量約1.5L,可見濾過的水的絕大部分(99)被重吸收。大多藥從腎小管遠曲小管重吸收,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脂溶
21、性藥,非解離藥吸收多。藥物大多被動重吸收返回體內2 膽汁排泄 藥物及其代謝物除了主要為尿排泄外,通過膽汁排泄也是主要的消除途徑。機體中重要的藥物如維生素A、D、E、性激素、甲狀腺素及這些藥物的代謝產物從膽汁中的排泄非常顯著因此,膽汁排泄對藥物的血藥濃度、藥物療效的強度及持續時間無疑有重要的影響。過程: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生成后由膽管流出,經膽總管流至十二指腸,或由膽管轉運入膽囊管而貯存于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上部。成年人一晝夜分泌的膽汁約8001000ml藥物從血液向膽汁排泄時,首先由血液進入肝細胞并繼續向毛細膽管轉運。腸肝循環:結合的藥物代謝物從膽汁排泄至小腸后,經腸細菌
22、的水解、重新吸收,使藥物作用時間延長,但亦可造成副作用。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膽汁中排泄的藥物或其代謝物在小腸中移動期間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門靜脈血的現象。3 藥物從乳汁排 大多藥物能從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測出藥物濃度。一般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不足以引起嬰兒的治療效應。但是,有些藥物從乳汁排出較大,如紅霉素、卡馬西平、地西泮、和巴比妥酸鹽等。慎用一些藥物 雖然大多數藥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藥物量是小的,但由于嬰兒的肝、腎功能未發育完全,對藥物的代謝與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藥物在嬰兒體內累積,使嬰兒體內的血藥濃度達到具有臨床意義的水平。因此,乳母在哺
23、乳期應禁用或慎用一些藥物,如異煙肼、甲丙氨醋、氯霉素、氫氯噻嗪、甲硝唑、四環素、萘啶酸等。如果哺乳期需要服用一些比較安全的藥,最好在嬰兒哺乳后或下次哺乳前34小時用藥。 第二節 影響藥物制劑療效的因素一 影響藥物吸收的藥物本身理化因素1、PKa與pH由于細胞膜結構決定,非解離型的物質和脂溶性高物質吸收比較容易。而藥物解離程度又受環境pH及藥物本身pka脂溶性決定pH分配假設溶液中未解離型和解離型藥物之比與pka和消化道pH的關系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藥物pKa-pH=logCm/Ci分子型 /離子型pH有利酸性藥的吸收弱堿性藥物pKa-pH=logCi/Cm
24、pH有利堿性藥物的吸收例:阿斯匹林 pKa3.5胃PH=2.5 分子型/離子型=10倍(吸收好)腸中PH=6.5 分子型/離子型=1/1000 腸表面積大 ,吸收也好。2油/水分配系數 油/水分配系數是指藥物在有機溶媒中的溶解度與水中溶解度的比值。油/水分配系數脂溶性越易吸收但過大也不好,因為藥物滲入類質脂雙分子層中,與質脂強制結合,不易向體循環轉運。所以吸收不如的藥物可修飾結構,增加脂溶性。3藥物(yow)溶出速率 固體藥物首先崩解,藥物溶于胃液中,溶解(rngji)的藥物透過生物膜吸收,由此崩解,溶出為藥物吸收的限速過程,溶出快,吸收快。影響(yngxing)溶出的因素:(1)表面積 顆粒
25、越小表面積越大,溶出越快,吸收越好。通常溶解度小的藥,微粉化增加吸收。常用方法(機器粉碎法,微晶結晶法,固體分散法) (2)擴散層的溶解度擴散層的溶解度 擴散層溶解增加,則藥物吸收增加溶解度的方法:(1)制成高度親水性的弱酸鹽(青霉素)(2)在弱酸性藥物劑型中合用堿性物質如NaHCO3,CaCO3等 可使弱酸性藥物周圍PH 值升高,增加溶解度,減少對胃的刺激(3)提高溶出介質的PH ,服用大量抗酸劑(不可取) (3)多晶型 化學結構相同的藥物,不同的結晶條件下得到的不同晶型溶解度不同,吸收也不同。在多晶型中往往只有一種晶型是穩定的,其它是亞穩定型可以逐漸轉變為穩定型,但轉變是比較慢的。多晶型的
26、溶解度 亞穩定性穩定性;有機溶劑化合物無水物水合物;無定型結晶型(4)無定型 藥物可以以晶型存在,也可以以無定型存在。無定型通常比晶型易溶解,因而可能使兩者產生明顯的生物利用度差異。例 新生霉素和氯霉素棕櫚酸鹽 無定型 結晶型(5)溶媒化物 某種藥物帶有溶媒而構成的結晶稱為溶媒化物。溶媒是水則稱為水合物,無水稱為無水物。這些藥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為水合物無水物有機溶媒化物(6)制成鹽 制成鹽可增加藥物的溶解度,也可增加難溶藥物的吸收弱酸性藥物制成的堿金屬鹽、弱堿性藥物制成強酸性鹽后,它們的溶解度增大,溶解迅速。(7)固體分散物 難溶性藥物以分子狀態或極細微粒分散到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
27、是一種能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因此減小粒徑,增加溶解度,降低介質的黏度或升溫,均可增加溶出速率。3、影響藥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 胃腸液成分(chng fn)與性質 不同(b tn)部位的胃腸液有不同的PH值,胃pH為13,十二指腸(sh rzhchng)pH 45,空腸和直腸的pH為67,大腸pH為78。純胃液pH 1,空腹是pH為1.21.8。正常飲食后pH變為35。食物和藥品對胃腸道的pH有影響如(1)制酸藥使pH上升(2)抗膽堿藥(阿托品,普魯本辛)和脂肪,脂肪酸,能抑制胃液分泌。(3)十二指腸潰瘍時胃液pH值也下降。十二指腸以下pH逐上升。 pH低有利于酸性藥物吸收; pH
28、高有利于堿 性藥物吸收(2) 胃排空胃內容物從幽門向十二指腸排出,稱胃排空。是按一級速率進行的。其速率為胃空速率。藥物以小腸吸收為主,而胃空率反映了藥物到達小腸的速度,故對藥物起效快慢,藥效強弱和持續時間均有明顯影響。當胃空率增加時多速藥物吸收快,但有些藥物胃排空速率增加腸內運行的速率增加,故吸收減少。少數部位特異性主動轉運的藥物(VB2)吸收可 變差。胃空率增加對胃中不穩定藥物和希望速效的藥物(止痛片)更為有利。胃排出速率隨內容物體積的增加而增大胃的擴張可增加排空速率,當胃中充滿內容物時對胃壁產生較大的壓力,同時,胃所產生的張力也越大,從而促使胃的排空。所以飲大量水有利于吸收促使胃排空;稀溶
29、液進入腸液后又能充分與腸壁接觸,有利于腸壁吸收。例:人口服阿斯匹林飲水量75ml150ml吸收速度增加一倍,一般在空腹時胃空速率比飽腹時快.在空腹時用滿杯溫水服藥可以提供最好的溶解和吸收條件。但飽腹時雖食物使胃張力加大,血流量增加,但總的來說由于食物各種影響,飽腹時胃空速率慢于空腹. 食物要奪取水分使胃腸道內液體減少,因而延遲藥物的溶解、崩解食物還能引起內容物粘度增加,影響藥物向粘膜壁擴散。所以大多數藥物空腹服用吸收好。(除刺激性大,胃中不穩定,主動吸收藥外一般都盡可能空腹)例如:撲熱息痛,空腹20分鐘達峰;早飯后服2小時達峰。延遲胃排空的藥物 外源性或內源性鴉片類抗膽堿能制劑都能延遲胃排空。
30、抗膽堿藥(如阿托品)麻醉藥如嗎啡)止痛藥(如阿司匹林)-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如異丙腎上腺素)而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能加速胃排空。(3)藥物在循環系統的運行 肝臟首過作用胃腸道血液豐富,占心輸出量28%藥物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再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再進入全身循環。吸收的藥物隨血液首先到達肝臟。肝臟是藥物的主要代謝器官,因為藥物進入全身循環前首先受肝臟代謝稱“首過效應”。首過效應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療效有重要作用。血液速度 影響吸收正常情況下,吸收部位的藥物不會蓄積,一般藥物從劑型中溶出速度或化合物本身的可吸收性是藥物吸收的體內限制過程。然而,有些情況下,進入胃腸道血管內血流量會影響藥物吸收,若藥
31、物以主動轉運或其他特殊膜轉運,則藥物吸收需依賴于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如血流載氧量降低,細胞代謝產生的能量少,可能影響藥物的吸收。高強度體育鍛練可使胃腸道血流減少,甲基 葡萄糖在體育鍛練時吸收減少飲酒,血流加速,吸收量增加,引起中毒。吃飯同時服藥,血流量增加,按理有利吸收但融合其他因素,通常并不增加吸收,反而減少。高強度體育鍛練可使胃腸道血流減少,甲基 葡萄糖在體育鍛練時吸收減少。飲酒,血流加速,吸收量增加,引起中毒。吃飯同時服藥,血流量增加,按理有利吸收但融合其他因素,通常并不增加吸收,反而減少。淋巴循環(xnhun)淋巴循環由淋巴管,淋巴組織,和淋巴器官組成毛細淋巴管全身分布很廣,比毛細血管
32、更有通透性,合成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導管藥物吸收后隨淋巴液經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導管經胸鎖骨下靜脈注入大循環(xnhun)。淋巴循環不經門靜脈循環運行進入肝臟,故(無肝臟(gnzng)首過效應)腸道淋巴管是轉運脂肪,脂溶性維生素,膽固醇和酶的主要途徑。(4) 藥物在腸中滯留時間藥物在腸內運行 主要有兩種類型:推進(蠕動)與混合。蠕動-始終向前推進的運動。蠕動也以每秒鐘12cm的速度推動腸內容漸進向下移動。混合是由于腸收縮的結果。使腸內容物與腸上皮組織充分接觸,藥物被充分吸收。所以腸混合運動增加可促進藥物吸收:水溶性差的藥物,混合運動可增加其溶解速率,從而增加藥物的吸收程度 藥物的吸
33、收速度與腸內表面粘膜面積直接相關,混合增加了接觸面,從而促進了吸收。空腹時有利于藥物吸收加速胃排空;減少藥物在小腸內與食物發生相互作用;食物與藥物共存時會減少藥物與腸粘膜接觸的機會;此外,在食物存在下,腸內容物粘性增加也降低了藥物向腸粘膜表面擴散的速度藥物在腸中滯留時間由于小腸是藥物主要吸收部位,故滯留時間增大也吸收增大。尤其一些緩釋制劑或腸衣片更需在腸中滯留時間長飯后,胃腸反射導致蠕動增加從而加速內容物運行速度。(5)藥物在腸道內的代謝胃腸道內或粘膜內存在著各種消化酶及胃腸道pH環境。所有這些都使藥物在吸收之前就可能在消化道被代謝。結合或水解從而使藥物在從而使藥物活性消失。在胃腸道中滯留時間
34、越長,代謝越可能發生。代謝有酶的參與,故有代謝飽和現象。實驗證明藥物吸收愈快,代謝酶可能愈易被飽和,血藥濃度越高。(6)藥物在胃腸道中的穩定性 胃腸道中的pH或消化道中的細菌及其內皮細胞產生的酶的作用,往往會使藥物降解或失活。解決的方法:包衣、制成衍生物。二 劑型對藥物吸收的影響 不同給藥途徑吸收快慢:靜脈吸入肌肉皮下直腸或舌下口服皮膚。常用口服劑型的吸收順序:溶液劑乳劑、混懸劑散劑膠囊劑片劑丸劑包衣片劑制劑工藝:粉碎、壓片、制粒、制丸、包衣對藥物也有影響。中藥難溶性藥物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微粉化,或制成固體分散體,制成-環糊晶等可增加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輔料:對藥物吸收具有(jyu)明顯的
35、影響。許多新的制劑工藝技術和藥物劑型,如固體分散技術,-環糊晶包合技術,緩控釋制劑(zhj)等,和藥用輔料的應用密切相關。三、藥物(yow)相互作用 藥物的作用受另一種藥物影響,稱為藥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如一種藥物可以通過改變另一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而改變其藥動學。或者一種藥物通過與另一種藥物發生拮抗效應或加和、協同作用而改變其藥理效應。盡管大多數藥物的相互作用發生在吸收后進行的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中,但相互作用也可以發生在胃腸道。根據統計,因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達4%54%。藥物體內過程有吸收、分布、代謝、排泄。一種藥物體內過程受到另一種藥物的影響會造成該藥起效時間、效應持續時間、藥物效應強度及副作用。影響吸收過程的藥物相互作用 1.改變胃腸道的pH 胃腸道內液體的pH變化能影響弱酸、弱堿的溶解度及溶出速度。從而影響藥物吸收速度。2形成絡合物或復合物 有些藥物合用后,在胃腸道液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絡合物或復合物等而影響吸收。3.吸附作用 活性炭、自陶土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許多藥物如抗生素、生物堿等,使吸收率下降4胃排空速率 許多藥物在胃內吸收很少,主要在小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購買點展示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花卉項目可行性研究咨詢報告
- 轉變學習角度的藥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與行業標準的對接考試試題及答案
- 財務數據整合試題及答案
- 重點鞏固2025年計算機二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的有效復習技巧試題及答案
- 貴陽水務面試題及答案
- 激光工程師面臨的問題與建議考題試題及答案
- 細化2024年專利代理人考試中的法律工具使用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考研(英語一)真題及參考答案
- 《名片設計教程》課件
- 醫院培訓課件:《醫患溝通技巧》
- 綠色節能液冷數據中心白皮書 2023
- 手機支架供貨合同模板
- 金價走勢分析
- 人教版物理中考復習專題突破一作圖專題練習含答案
- 2024年高考化學真題完全解讀(全國甲卷)
- 客服人員儀容儀表培訓
- 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知識點
- 2024能源互聯網智慧電力云服務平臺建設規范及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