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別舍弟宗一隋唐 HYPERLINK /view/2521.htm t _blank 柳宗元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12韓醇詁訓柳集卷四十二:“萬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詩是年春作。”宗一:宗元從弟,事不詳。零落:本指花、葉凋零飄落,此處用以自比遭貶漂泊。黯然:形容別時心緒暗淡傷感。雙:指宗元和宗一。越江: HYPERLINK /view/236223.htm t _blank 唐汝詢 HYPERLINK /view/3264411.htm t _b
2、lank 唐詩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詳所指,疑即柳州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粵江,這里指柳江。去國:離開國都長安。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極言貶所離京城之遠。唐時從柳州到長安有4245里。萬死:指歷經無數次艱難險阻。投荒:貶逐到偏僻邊遠的地區。桂嶺:五嶺之一,山多桂樹,故名。柳州在桂嶺南。 HYPERLINK /view/566088.htm t _blank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七嶺南道賀州載有桂嶺縣:“桂嶺在縣東十五里。”荊、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百家注柳集引孫汝聽曰:“荊、郢,宗一將游之處。” HYPERLINK /view/216135.htm t
3、 _blank 何焯 HYPERLINK /view/5745385.htm t _blank 義門讀書記曰:“ HYPERLINK /view/2770.htm t _blank 韓非子: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得相見,敏便于夢中往尋。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白話譯文生離死別人間事,殘魂孤影倍傷神;柳江河畔雙垂淚,兄弟涕泣依依情。奸黨弄權離京都,六千里外暫棲身;投荒百越十二載,面容憔悴窮余生。桂嶺瘴氣山林起,烏云低垂百疫行;欣聞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會惟賴南柯夢,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荊門現,云煙繚繞恍若真。23創作背景此詩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夏之交。柳宗元
4、再貶柳州時,他的從弟 HYPERLINK /view/225003.htm t _blank 柳宗直和柳宗一也隨同前往。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柳宗元為其撰志從父弟宗直殯,柳宗一住了一段時間便離開柳州,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詩人十余年來充滿坎坷和不平,歷盡艱辛和磨難,驚魂零落。同來的兩從弟一死一別,凄然之情可知。34作品鑒賞詩的一、三、四聯著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敘兄弟惜別之情。“越江”,即粵江,這里是指柳江。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心靈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加倍黯然神傷。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舍。第
5、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在今廣西賀縣東北,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桂嶺瘴來云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彌漫,天空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詩的最后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后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宋代 HYPERLINK /view/7053.htm t _blank 周紫芝曾在 HYPERLINK /view
6、/708662.htm t _blank 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清代馬位則認為:“既云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人 HYPERLINK /view/942329.htm t _blank 高步瀛也說:“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復,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遠。”( HYPERLINK /view/1376671.htm t _blank 唐宋詩舉要)后二說有理。“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這首詩所抒發的并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
7、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郁結于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里,就已經包藏著詩人的抑郁不平之氣,怨憤凄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機會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夸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憤慨的
8、。4此詩是傷別并自傷之作,深得后世詩評家稱賞。唐汝詢唐詩解曰:“此亦在柳而送其弟入楚也。流放之余,驚魂未定,復此分別,倍加黯然,不覺淚之雙下也。我之被謫既遠且久,今又與弟分離,一留桂嶺,一趨洞庭,瘴疬風波,爾我難堪矣。弟之此行當在荊郢之間,我之夢魂常不離夫斯土耳。” HYPERLINK /view/10741.htm t _blank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曰:“語意渾成而真切,至今傳誦口熟,仍不覺其爛。”4南宋 HYPERLINK /view/118362.htm t _blank 嚴羽在 HYPERLINK /view/33482.htm t _blank 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
9、、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于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1答案(1)長期被貶到“蠻荒”之地,受盡磨難忠而見斥,內心悲憤與堂弟離別(2)“云似墨”是說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闊天長,相思綿長,相見很難。(3)抒發了與從弟弟的依依惜別之情。表達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夢中和宗一于江陵相會。餞別王十一南游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蘋)。1-22注釋譯文 HYPERLINK /view/383371.ht
10、m?fr=aladdin o 編輯本段 編輯餞別:設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詳,排行十一。煙水:茫茫的水面。飛鳥:比喻遠行的人。沒何處:側寫作者仍在凝望。沒:消失。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當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這里指太湖。此句與下面“誰見”兩句均出自梁朝 HYPERLINK /view/130929.htm t _blank 柳惲 HYPERLINK /view/246754.htm t _blank 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汀(tng)洲:水邊或水中平地。白蘋:水中浮草
11、,花白色,故名。3-45白話譯文望著你的小船駛向茫茫云水,頻頻揮手惜別淚水沾濕佩巾。你像一只飛鳥不知歸宿何處,留下這一片青山空對著行人。江水浩浩一葉孤帆遠遠消失,落日下你將欣賞著五湖之美。誰能見我佇立汀洲上懷念你,望著白蘋心中充滿無限愁情。44作品鑒賞這是首送別詩,寫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煙水迷蒙的遠方駛去,但詩人還在向他灑淚揮手送別。漸漸地,看不見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鳥在飛著,不知它們要飛往何處;遠處只有青山默默地對著詩人。朋友乘坐的船兒沿長江向遠處去了,詩人在斜陽里佇立,想象著友人即將游五湖的情景。就這樣離別了,不知有誰知道詩人對朋友的悠悠相思。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
12、來表達離愁別恨,手法新穎,不落俗套。詩題雖是“餞別”,但詩中看不到餞別的場面,甚至一句離別的話語也沒有提及。詩一開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詳)已經登舟遠去,小船行駛在浩渺的長江之中。詩人遠望著煙水空茫的江面,頻頻揮手,表達自己依依之情。此時,江岸上只留下詩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讀者已無從知道,但從詩人送別的舉動,卻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別的情景。筆墨集中凝煉,構思巧妙。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他沒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別處長江兩岸的壯闊景物入詩,用一個“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讓江中煙水、岸邊青山、天上飛鳥都來烘托自己
13、的惆悵心情。第三句是虛實結合,詩中“飛鳥”隱喻友人的南游,寫出了友人的遠行難以預料,傾注了自己的關切和憂慮。“沒”字,暗扣“望”。“何處”則點明凝神遠眺的詩人,目光久久地追隨著遠去的友人,愁思綿綿,不絕如縷。真誠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當面應酬,而在別后思念。詩人對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這別后的獨自久久凝望上。這使人聯想到 HYPERLINK /view/2372.htm t _blank 三國演義描寫 HYPERLINK /view/6213.htm t _blank 劉備與 HYPERLINK /view/18335.htm t _blank 徐庶分別時的情景。然而,目力所及總是有
14、限的。朋友遠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別后更誰相伴?只見一帶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個“空”字,不只點出了詩人遠望朋友漸行漸遠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時烘托出詩人此時空虛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見出詩人借景抒情的功力。五六兩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遠行的起止:友人的一葉風帆沿江南去,漸漸遠行,抵達五湖(當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詩句所包含的意境卻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長江盡頭,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詩人的心卻追隨友人遠去一直伴送他到達目的地。在詩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陽燦照的太湖畔觀賞明媚的春色。詩的最后,又從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別的現場來。詩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
15、,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應,離思深情,悠然不盡。5(1)空字不僅寫出了被送的人漸行漸遠 ,同時烘托出詩人空虛寂寞的心境。(2)詩人運用借景抒情(“虛實結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煙水、飛鳥、青山和白蘋等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想象別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為一體,來表達離情別緒。霽夜孔平仲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云猶未醒。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注釋:霽,有雨后放晴之意,霽夜可譯為下雨之后明朗的夜晚。作者:孔平仲,北宋詩人。字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1065年(治平二年)進士。為秘書丞,集賢校理。
16、出知衡州,轉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為戶部員外郎,遷金部郎中,提舉永興路刑獄,任職于鄺延、環慶。因朝廷黨爭被罷免。與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稱“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續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等。賞析:這首詩寫秋夜雨霽的清靜景色,表現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而發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詩中稱“秋興逸”,劉禹錫說“勝春朝”。霽夜表現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種逸興。“霽夜”,這里是指雨霽之夜。但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意境,不僅將時間延展了,而且將順序交叉著。最先觸發作者詩情的,是闖入夢境的墻上響鈴。然而詩的開頭卻先寫從簾櫳透入室內的明亮夜色。即先寫
17、醒后所見,次句再寫夢醒。看夜色在前,而夢覺在后,這是一種倒敘;頷聯出句又先寫雨霽前風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寫眼前“淡月籠云”的景色,又是一種回敘;頸聯仍先寫雨前秋風掃落葉,再寫雨霽螢火橫飛,仍然是回敘;末聯由夜推想到朝,懸想經過雨洗之后的廬山,必然是蒼翠欲滴。詩境不限于雨霽,而是回敘霽前的風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這種時間的交叉和延展,不僅避免了平直,而且擴大了容量。清爽的秋興是通過秋夜景物的描寫來表現的。詩的核心是一個“清”字,“清興”融化在在“清景”之中。這清景,就是秋月、秋聲、秋葉和秋螢。古人說,“秋風清,秋月明”,清風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葉飄落伴隨著秋聲,再加上閃閃發亮的點點流
18、螢,更為秋夜增添了清涼之意。描寫這種清秋之景,詩人采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點染,其藝術效果要強得多。訴諸視覺的朦朧月色,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尤其顯得“寂歷”,接著以訴諸聽覺的“戍墻鈴”的清冷之聲與之映襯,即所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便更顯得清寂。在提起“狂風送雨已何處”時,暗示讀者,雨霽之前有一陣狂風暴雨。這狂風暴雨和詩人眼前清寂的霽夜,恰又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便加強了雨過天晴的切身感受。秋聲是聽出來的,墮葉也是聽出來的,在夜里,落葉不是肉眼觀察到的。這里用秋聲墮葉的聽覺動態和月夜飛螢的視覺動態交相輝映,對于引動清秋逸興,也很有藝術效果。總之,用對比映襯手法描寫秋夜景色,從而很好地表現
19、出清秋逸興,也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色。1頷聯描寫景物運用什么表達技巧?對比。作者將雨前的“狂風送雨”和雨后的“淡月籠云”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雨后景色的清幽。2面對秋景,一些文人常發悲秋之感,但這首詩卻反其意而用之,簡要分析。在詩中,作者描寫了秋月、秋聲、秋葉和秋螢等景物,吐出了秋夜雨停后的清靜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秋夜清靜景色的贊美,表現了詩人閑靜、愉悅的精神世界。章臺夜思【唐】韋莊韋莊詩章臺夜思(黃仲金書)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 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1)章臺:即章華臺,宮名,故址在今陜西長安。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左傳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
20、華之臺。”(2)瑟:古代弦樂器。多為二十五弦。弦樂器,這里指樂聲。清瑟,即凄清的瑟聲。遙夜:長夜。連下兩句是說,凄清的瑟聲,在長夜發出哀怨的音調;而伴隨這哀怨樂曲的,又是秋夜悲鳴的風雨聲。(3)楚角:楚地吹的號角。其聲悲涼。(4)下:落下。這句是說,殘月從章臺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5)芳草: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經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詞,有“又”義。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華已逝。(6)殊:竟,尚。(7)鄉書:指家書,家信。不可寄:是說無法寄。(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鳥,秋天從此南來,春天又飛往北方。古時有雁足寄書的傳說,事書漢書蘇武傳。連上兩句是說,我寫的家書,已無法寄回去
21、了,因秋雁南回,無雁可托。1 譯文 (1)幽怨的琴聲在長夜中回蕩,弦音悲切,似有凄風苦雨繚繞。孤燈下,又聽見楚角聲哀,清冷的殘月徐徐沉下章臺。芳草漸漸枯萎,已到生命盡頭.親人故友,從未來此地。鴻雁已往南飛,家書不能寄回。(2)長夜中清徹的琴瑟撩人幽怨;好象風雨繞弦無盡凄楚悲哀。孤燈之下聽到楚地號角凄愴;西邊一鉤殘月巳經落下章臺。韶花宛若芳草經秋業已衰落;當年深交老友也都絕跡不來。寄給親眷家書正愁難以發出,盡管傳書秋雁又從北塞南回!1 3作品鑒賞賞析一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鄉的詩。秋夜一片凄涼,詩人在孤燈下想念著老朋友,滿腹愁腸,家書無法寄到,更加重了憂傷的情緒。全詩一氣呵成,感情真摯,幽怨清晰
22、,感人至深。這首詩是懷人思鄉之作。詩以“夜思”為題,開篇卻不寫思,而寫秋夜所聞所見,寫盡寄居他鄉的孤獨、悲涼。詩的后半,寫“思”的內容: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最后點出時當秋節,更令人愁思不斷。詩中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恨,讀來不勝悲涼凄楚,叫人腸斷。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和次北固山下中的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意思很相近。賞析二這首五言律詩是懷人思鄉之作,大概是寄給越中家屬的。首聯借清瑟以寫懷。泠泠二十五弦,每一發聲,恰似凄風苦雨,繞弦雜沓而來。長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詩人諦聽著這樣凄神寒骨的音樂,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其聲悲怨。相傳“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
23、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古詩中,瑟是一個常見意象。多與別離之悲相聯系。如錢起歸雁“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是說瑟的音樂魅力使雁不勝清怨飛來了。古代別離、行旅、閨怨、邊塞詩中,“瑟”與“雁”這兩個意象,常常連帶著出現。瑟曲中有歸雁操,脫胎于湘靈鼓瑟之神話,即湘江女神為表達對死于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潛先生說“寫景必顯,寫情必隱”,這兩句托傷情于瑟曲,此為隱;且詩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強調、凸顯,使之為全篇定調。頷聯以繁筆鋪陳,用“孤燈”“楚角”“殘月”“章臺”等常見意象加以層層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寫詩人困守寓所,孤燈獨坐,又聽到蒼涼悲
24、切的“楚角”聲,可以想見其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鄉之曲極易勾起游子的鄉愁。唐詩中,“角”與“雁”這兩個意象亦常連帶出現。如李涉晚泊潤州聞角詩云“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連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聞此角聲而驚飛,可見其聲之凄惻!一樣的,這一聯竭力不提聽者感受之如何,而徑直以實景烘托“殘月下章臺”,寫一鉤殘月掛柳梢,那清幽、昏黃的光在地上篩下班駁的影子。詩人望月懷人,多么渴望能與親人故舊團聚啊!殘月未圓,更增幾許凄涼。這一聯對仗工穩,用詞平易而有余味。“章臺”是唐詩之通用意象,原為漢代京城長安街道名,街多柳樹,唐時稱為“章臺柳”,以后章臺成了“柳樹”的代稱。如李商隱贈柳:“章臺從掩映
25、,郢路更參差。”沈伯時樂府指迷說“煉句下語,最是緊要,如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如詠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此說未免極端,但也說明隱喻是唐詩語言的一個鮮明特點。頸聯點題,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來”。詩人用“芳草已云暮”起興,襯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遲暮”之意。芳草綠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來,可見詩人的失落與悵惘。“芳草”亦是唐詩常見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韋莊詩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時光之難永駐。如其殘花詩云:“江頭沉醉泥斜暉,卻向花前痛哭歸。惆悵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兩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襯托美人遲暮,韶華不再。又如臺城詩:“江雨霏
26、霏江草齊,六朝如夢烏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以江草依舊喻指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兩字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詩人內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尾聯承“故人”一句遞進一層,揭出思鄉之苦。“殊未來”,長期不知“故人”音訊,兇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寫家書;可是山長水遠,“鄉書不可寄”,這就更添幾分悲苦。結句以景收綰。“秋雁又南回”,點出時當冷落的清秋節,每每看那結伴南飛的大雁,詩人內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結。著一“又”字,說明這樣郁郁寡歡的日子,他已過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無可奈何;這就將悲情推到了一個高潮。這兩句意境,與李白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一樣,空靈幽
27、邈,含情無際。全詩擅用音樂造境,以景象寓情,前兩聯著意蓄勢,曲盡其妙;后兩聯一吐衷腸,酣暢淋漓。俞陛云說此詩之佳處在“前半在神韻悠長,后半在筆勢老健”,實為肯綮之言。8.“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賞析其作用。9.詩題為“章臺夜思”,有人認為這首詩全篇未見一個“思”字,卻“秋思”不斷,令人回味,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具體內容進行闡述。答案:8.“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怨”字,賦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聲撩人幽怨,讓人徹夜難眠,就好像風雨繞弦使人生出無盡悲哀。這樣寫,既為“思”設計了背景,渲染了氣氛,又為全詩奠定了深夜思鄉的凄涼的感情基調。
28、9.同意。本詩以“夜思”為題,全篇雖未現一個“思”字,卻選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遙夜”“孤燈”“殘月”“故人”“秋雁”等,展現了“思”的意境。詩的三、四聯更是直接描寫“思”的內容:時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來,秋雁又回,家書難寄。詩人將自己的無限秋思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無盡的懷人思鄉之情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1寒山轉蒼翠2,秋水日潺湲3。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4。渡頭余落日5,墟里上孤煙6。復值接輿醉7,狂歌五柳前8。1-2 詞句注釋輞川:水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后歸王維。王維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
29、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蒼翠:青綠色,蒼為灰白色,翠為墨綠色。潺湲(chn yun ):水流聲。這里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聽暮蟬:聆聽秋后的蟬兒的鳴叫。暮蟬:秋后的蟬,這里是指蟬的叫聲。渡頭: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可以是倚門看到的第一縷村煙。值:遇到。接輿:陸通先生的字。接輿是春秋時楚國人,好養性,假裝瘋狂,不出去做官。在這里以接輿比裴迪。五柳:陶淵明。這里詩人以“五柳先生”自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白話譯文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
30、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散。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1 3作品鑒賞此詩所要極力表現的是輞川的秋景。一聯和三聯寫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詩人選擇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蒼翠的寒山、緩緩的秋水、渡口的夕陽,墟里的炊煙,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和諧幽靜而又富有生機的田園山水畫。詩的二聯和四聯寫詩人與裴迪的閑居之樂。倚杖柴門,臨風聽蟬,把詩人安逸的神態,超然物外的情致,寫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則把裴迪的狂士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
31、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這一“轉”字,便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渡頭余落日
32、,墟里上孤煙。”頸聯寫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墟里上孤煙”,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
33、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并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里,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有幾分相似。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
34、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頷聯和尾
35、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門之外,這是自然而然的。3-6 轉,改變。日,天天。(1分)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1分)勾勒出一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謐和諧而又富有生機)的山中秋色圖。(1分)陶詩是以擬人手法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緩緩飄動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詩卻以白描手法分寫夕陽和炊煙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詩借曖曖、依依兩個疊字形容詞傳情,王詩以余、上兩個動詞繪態寫意,表現出落日將盡未盡和孤煙悠然直升的動態。(4分)(加點部分為得分點,下同
36、)尾聯詩人以陶淵明自況,在自況中表達了詩人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而將裴迪比作楚狂接輿,表達了對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贊揚以及薄暮時分遇見友人的由衷喜悅和歡迎之情。(3分)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翻譯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注釋(1)銀漢:即銀河。玉盤:指月亮。2蘇軾的中秋月賞析主旨和寫作手法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
37、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此夜推想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狀物的兩句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 ”,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
38、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 。“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今宵明月顯得格外團 ,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此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抒情的兩句明月團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 ”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 ”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在即,又不能不令詞
39、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 ,“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 ”的意思,是抒“ 離憂”。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全文解析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
40、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 ”,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 。“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今宵明月顯得格外團 ,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此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
41、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團,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 ”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 ”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在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 ,“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 ”的意思,是抒“ 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
42、“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并且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1)請寫出“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所描繪的優美意境。(2分)(2)這首詩寫法上由景入情,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參考答案:15、晚霞漸漸消逝,深秋的寒氣籠罩夜晚,襲人肌體,天上的星斗隨著夜色加深逐漸旋轉,銀盤似的圓月也
43、無聲的移動。(2)抒發了作者與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離別,不知以后何時才能再相聚的哀傷與感慨。過分水嶺(唐)溫庭筠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1 【注釋】分水嶺:漢水與嘉陵江之分水嶺。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動的樣子和聲音。2 【譯文】溪水本是無情的,但入山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邊就是分頭之處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3作品鑒賞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陜西略陽縣東南的嶓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
44、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感受。此詩語言樸素而似散文,然而卻頗富情趣。不僅把一條山間溪流擬人化了,而且擬的還是個癡情的小女生,她不辭辛苦的送行三日,離別前夜終于忍不住嗚咽起來,給人感覺既可愛,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溫言而又輕柔的替飛卿去撫慰她。可以想象,此條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溫婉的,而且和飛卿一路相處愉快,否則飛卿大概也不會有這般佳興。首句就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里,“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
45、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或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于強調、坐實,可是能夠肯定并強調溪水的有情,賦予溪水一種動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
46、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和清脆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讀者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見出。“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
47、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是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這里,溪水的“有情”已經臻于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過這條溪水的旅人,何止萬千,但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平凡景象中發現美,發現詩。由于溫庭筠對羈旅行役生活深有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并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這里,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詩意美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化無情為有情,前提是詩人自己有情。1再宿武關遠別秦城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無菌灌裝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無店鋪零售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新生兒護手套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代碼審查最佳實踐-第1篇-洞察闡釋
- 2025-2030中國數字孿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醫療信息系統的教育與實踐高職生的成長路徑
- 2025-2030中國微濾濾筒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廢金屬行業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基于多模態優化的啟發式近似算法研究-洞察闡釋
- 2025-2030中國工程監理行業市場前景趨勢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研究報告
- 江蘇省南通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統編版質量測試((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工作總結)業擴報裝技術工作總結范文
- 中建全套雨季施工方案
- 青春期異性之間的交往課件高中上學期心理健康主題班會
- 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 6-31-01-03 電工 人社廳發2018145號
- 猩紅熱課件完整版本
- 肌肉骨骼康復學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高三英語一輪復習備考實踐經驗分享 課件
- 農業保險理賠服務操作流程手冊
- 《交換與路由技術》 課件全套 曹炯清 第1-9部分 學習環境的搭建- 綜合實訓與技能比賽
- 第30屆WMO初測2年級B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