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共10頁)_第1頁
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共10頁)_第2頁
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共10頁)_第3頁
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共10頁)_第4頁
兒科護理學復習重點(共10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10第一章 緒論(xln)兒童(r tng)年齡分期:1、胎兒(ti r)期:從受精卵形成至胎兒娩出止;2、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后28天;胎齡滿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稱圍生期。3、嬰兒期:出生后到1周歲;此期為兒童出生后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4、幼兒期:自滿1周歲到3周歲;5、學齡前期:自滿3周歲到67歲;6、學齡期:自67歲到進入青春期前;7、青春期:以性發育為標志;體格發育的第二個高峰,第2性征出現。各年齡小兒呼吸、心率(脈搏)次數年齡 呼吸(次/分)心率(脈搏)(次/分)新生兒 4045 1201401歲以內 3040 11013023歲 2530 10012047歲

2、 2025 80100814歲 1820 7090第二章 兒童生長發育生長:指兒童各器官、各系統和整個身體的長大,是量的增加。發育:指細胞、組織、器官功能上的分化與成熟,是質的改變。生長發育規律:連續性和階段性、順序性、個體差異、各系統器官發育的不平衡性。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營養:合理的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疾病、孕母情況、生活環境)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兩個最基本因素。出生至青春前期體格生長規律(一)體重:是身體各器官、組織及體液的總重量。關鍵年齡 實際體重(kg)體重增長(kg)出生 33月 6 312月 9 324月 12 32歲至青春期前體重增加2kg/年體重

3、發育的規律:兒童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為非勻速增長;生后第1年體重增長最快,為第一個生長高峰;體重增長可有波動;出生體重受宮內影響大后與營養、疾病有關。(二)身高(長):指頭、軀干(脊柱)與下肢長度的總和。3歲以下兒童仰臥位測量,稱身長;3歲以后立位測量,稱身高。年齡 實際身長cm 身長增長cm出生 503月 6162 111212月 75 121324月 85 102歲身長平均增長57.5cm/年身高(長)發育的規律:為非勻速增長; 第一年增長最快;出生時身長受宮內影響大,2歲后受遺傳、內分泌影響(三)坐高:指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3歲以下取仰臥位測量,稱頂臀長。(四)頭圍:指自眉弓上緣

4、經枕骨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年齡 實際頭圍cm 頭圍增長cm出生 343月 40 612月 46 62歲 48 25歲 50 2頭圍增長的規律:2歲頭圍增長與體重、身高的增長一致2歲以后頭圍增長緩慢,頭圍大小、頭型與遺傳、疾病有關。(五)胸圍:指自乳頭下緣經肩胛骨角下繞胸1周的長度。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cm,32cm。1歲時胸圍約等于頭圍,1歲后胸圍發育開始超過頭圍。青春期體格生長特點:身高增長高峰(PHV)女孩約早男孩2年,女孩平均年增高810cm,男孩平均年增高911cm。在第二生長高峰期,身高增長值約為最終身高的15%體格生長評價(一)體格生長評價常用方法1、均值離差法:以X2SD(包含

5、95%的總體)為正常范圍;2、中位數、百分位數法:以P3P97(包含總體的94%)為正常范圍。如:P97 上等。(二)體格生長評價內容1、生長水平:將兒童某一年齡時點的某一項體格生長指標測量值與參照人群值進行(橫向)比較,即得到該兒童該項體格生長指標在同質人群中所處的位置,但不能預示其生長趨勢。2、生長速度:定期連續測量兒童某項體格生長指標(縱向觀察),獲得該項指標在某一年齡階段的增長值,即為該兒童該項指標的生長速度。3、勻稱程度:評估兒童體格發育各項指標間的關系。1)體型勻稱:身高的體重W/H反映兒童是否過胖或過瘦;2)身材勻稱:以坐高(頂臀長)/身高(長)的比值與參照人群值比較,反映兒童下

6、肢發育狀況。 個體比值人群參數比值 正常(勻 稱)個體比值人群參數比值 異常(不勻稱)。(三)體格生長評價注意事項:1、采用規范的測量工具及正確的測量方法;2、選擇合適的參照人群值;3、定期連續的縱向觀察,以了解兒童的生長趨勢;4、體格測量的評價結果應與臨床相結合;兒童神經心理發育及評價(一)感知的發育感知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從環境中選擇性地獲取信息的能力,對兒童運動、語言、社會適應能力的發育起著重要促進作用。視感知:新生兒視覺最佳焦距20cm ,視線和頭可隨物移動,能辨大小形狀顏色34月 喜看手,頭眼協調好;8月 視深度覺發育 ;6歲 視深度覺充分發育視力達1.0(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在3月-6歲

7、)聽覺:新生兒聽力發育良好,能尋找聲源,辯音量,音調,音色語音和非語音3月 轉向聲源(定向反應);7月 對語氣敏感 ;12月 聽懂自己名字;2歲 能聽懂簡單吩咐;4歲 聽覺發育完善味覺:出生時味覺發育已很完善,可對不同味道產生不同的面部表情。45月的嬰兒對食物味道的輕微改變已很敏感,為味覺發育關鍵期。嗅覺:出生時嗅覺中樞與神經末梢已發育成熟。34個月時能區別愉快和不愉快的氣味;78個月開始對芳香氣味有反應,皮膚感覺:包括觸覺、痛覺、溫度覺和深感覺。新生兒觸覺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為敏感;痛覺較遲鈍;溫度覺很靈敏,對冷比熱更敏感。知覺:為人對事物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映。5月 知伸手取物;8月

8、 知尋找物體;1歲 空間和時間知覺萌芽;3歲 辨上下;4歲 辨前后、早晚、今明昨天;5歲 辨左右、前后天等(二)運動的發育大運動發育(口訣):二抬 四翻 六坐 八爬 十站 周歲走 二歲跑 三歲獨腿跳;精細運動發育(口訣):三握 五抓 七換手 九十對指 一歲畫 二歲折紙 三歲搭橋;運動發育遵循自上而下、由近至遠、從不協調到協調、先正向動作后反向動作的規律。(三)語言的發育兒童語言發育是兒童全面發育的標志。語言發育的條件: 聽覺:接受信息;發聲器官:發音;CNS :理解與表達發音階段:新生兒啼哭;12月開始發喉音;67月發唇音,無意識地發“papa、mama”;89個月時喜歡模仿成人的口唇動作練習

9、發音。語言理解階段:在發音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語言;6個月語言理解萌芽,開始理解名詞(媽媽),9個月理解動詞(再見),1歲理解關聯詞(代詞、介詞、冠詞)和短語。理解語言的關鍵期:724個月表達語言階段:12個月可有意識說“ma ma”或“da da”18個月可重復別人的詞,可指認自己身體的部位,會說12個字的簡單話2歲會簡單句子,懂代名詞“你、我”表達語言繼理解語言而發展,需經34個月會話的能力是先理解后表達,先名詞、動詞,后代名詞、形容詞、介詞等。1歲半以后詞匯量迅速發展,23歲增加更快,56歲后減慢表達語言的關鍵期是24歲語言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亂語:歲口吃:歲自言自語:是小兒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

10、言轉化的過渡形式,歲以后消失(四)個人- 社會能力的發育:是各年齡階段心理行為發展的綜合表現,其發展受外界環境、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是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的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個人- 社會能力的發育(口訣):二笑 六認生 九月做再見 一歲示需要 二歲做游戲 三歲會穿衣。神經心理發育的評價:篩查性測試: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DST;圖片詞匯測驗PPVT;繪人測驗HFD;診斷性測試:Bayley嬰兒發育量表;esell 發育量表;Wechsler學前及初小兒童智能量表;Wechsler兒童智能量表。DDST:適用于06歲兒童,包括:個人-社會能區、精細動作-適應性能區語言能區、大運動能區。

11、第四章 兒童營養一、能量的需要:基礎代謝率、食物的熱力作用、活動消耗、生長所需、排泄消耗。總能量需要量:1歲:95kcal/kg/d二、營養素的需要(一)宏量營養素:蛋白質:占總能量的8%15%,1歲內嬰兒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為1.53g/kg/d;+組氨酸;脂肪:占總能量的35%50%,隨年齡的增長,脂肪占總能量比例下降,年長兒為25%30%;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55%65%,為能量的主要來源;6月嬰兒CHO主要來自乳糖。為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首先應保證能量供給,其次是蛋白質。宏量營養素應供給平衡,比例適當。(二)微量營養素:維生素:脂溶性:VitA、D、E、K;水溶性:VitB族、C礦

12、物質:常量元素:Ca、P、Mg 、Na 、 Cl、K、S微量元素:Fe、I、Cu、Zn、 F、Cr、(三)其它膳食成份:膳食纖維、水(150ml/kg/d,以后每3年減少25至成人需4045ml/kg/d)嬰兒喂養的方式有母乳喂養、部分母乳喂養及人工喂養3種。一、母乳喂養(一)母乳喂養的優點1、母乳中不僅含有適合嬰兒消化且比例適宜的營養素,還具有多種免疫物質,可增強嬰兒的抗病能力;2、母乳喂養經濟、方便(fngbin)、溫度及泌乳速度適宜;3、母乳新鮮(xn xin)無污染(wrn);4、母乳喂養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嬰兒心理及身體健康;5、母乳喂養可加快乳母產后子宮復原,減少再受孕的機會;(

13、二)、母乳成分的變化初乳(分娩后45日以內的乳汁):量少,呈淡黃色,含蛋白質高而脂肪低,堿性;過渡乳(610日):脂肪最多; 成熟乳(11日9個月的乳汁):成分較穩定;晚乳(10個月以后的乳汁):分泌量減少,營養價值下降。(三)母乳喂養的護理建立良好母乳喂養的三個條件:1)充足的乳汁分泌,供嬰兒生長發育;2)有效的射乳反射,讓嬰兒在短期內獲得較多的乳汁;3)嬰兒有力的吸吮,乳頭得到滿意的刺激,產生乳汁。1、指導哺乳技巧:1)盡早開奶,按需哺乳;2)乳頭和嬰兒嘴的含接良好;3)盡量吸凈一側乳房,再吸另一側;4)喂后豎抱拍背。2、評估喂養情況:1)了解喂哺時間、次數、夜間是否哺乳,有無添加其它乳制

14、品及水;2)觀察喂哺時母嬰體位是否舒適、正確;3)了解母嬰的一般情況:乳母膳食安排、液攝入量;嬰兒體重、睡眠及排泄情況。4)評估嬰兒攝乳量是否足夠3、防治乳房、乳頭疾患:1)乳頭凹陷或扁平乳頭的母親,及時提供幫助;2)哺乳后可擠出少許乳汁均勻地涂在乳頭可防止乳頭皸裂;3)乳腺炎時患側暫不哺乳,并定時排空乳房。4、保持心情愉快、保證合理的營養5、指導斷乳:斷離母乳:配方奶(800ml/d)完全替代母乳,2月定時;4-6月斷夜間奶;培養對其他食物的興趣;進食技能的培養。母親可繼續哺乳的情況:患一般的感染性疾病;感染HBV (生后12h給HIG, HBV疫苗);CMV(+)的母親;TB感染,無臨床癥

15、狀。不宜哺乳的情況:感染HIV;嚴重疾病。二、部分母乳喂養1、補授法:母乳喂哺次數一般不變。4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而添加配方奶;2、代授法:46月內齡兒準備斷離母乳,開始引入配方奶或其他乳品時采用。三、人工喂養:配方奶、牛乳。 嬰兒配方奶粉約20g/kg/d可滿足需要。食物轉換的原則:引入食物的質與量應循序漸進,從少到多,從稀到稠,從粗到細,從一種到多種,逐漸過度到固體食物。第五章 兒童體液平衡特點及液體療法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由血漿和間質液組成)。年齡越小,體液總量相對越多。細胞內液以鉀、鎂、磷酸鹽和蛋白質為主,細胞外液以鈉、氯、碳酸氫鹽為主。水代謝的特點:1、水的需要量相對較大;2、

16、交換率高:嬰兒每日水的交換量為細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僅為1/7;3、不顯性失水多;4、體液平衡調節功能不成熟:腎濃縮和稀釋功能不足。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一)脫水脫水是指水分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所引起的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量的減少。判斷有無脫水:皮膚黏膜干燥程度、皮膚彈性、前囟眼窩凹陷程度、末梢循環(心率、血壓、脈搏、肢溫、體溫、尿量)。脫水程度判斷:輕度 中度 重度失水量 50ml/kg 50100ml/kg 100120ml/kg(占體重) 5% 5%10% 10% 精神狀態 稍差或略煩躁 萎靡或煩躁 淡漠或昏迷 皮膚 稍干、彈性稍差 干、蒼白、彈性差 干燥、花紋、彈性極差 粘膜

17、稍干燥 干燥 極干燥或唇前囟和眼窩 稍凹陷 凹陷 明顯凹陷 眼淚 有 少 無 口渴 輕 明顯 煩渴尿量 稍少 明顯減少 極少或無尿四肢 正常 稍涼 厥冷脫水性質的判斷:脫水性質 低滲性 等滲性 高滲性主要原因 營養不良伴慢性腹瀉 嘔吐、腹瀉 腹瀉時補含鈉液過多血鈉(mmol/L) 150水與鈉丟失的比例 鈉水 鈉=水 鈉水病理生理 細胞外脫水 細胞內外無水移動 細胞內脫水臨床表現 脫水征+循環衰竭 一般脫水征 口渴、煩躁、高熱、驚厥(二)代謝性酸中毒:正常血液pH為7.357.45。1、常見原因:1)嘔吐、腹瀉丟失大量堿性物質;2)攝入熱量不足引起體內脂肪分解增加,產生大量酮體;3)血容量減少

18、,血液濃縮,血流緩慢,使組織缺氧致乳酸堆積;4)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堆積體內。2、臨床表現:輕度酸中毒癥狀不明顯;精神萎靡、嗜睡和煩躁不安,呼吸深快,口唇呈櫻桃紅色,惡心嘔吐,呼氣有酮味等。(三)鉀代謝異常正常血清鉀濃度為3.55.5mmol/L,低于3.5時為低鉀血癥,高于5.5時為高鉀血癥。1、低鉀血癥臨床表現:1)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如精神萎靡、呼吸肌無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2)心臟損害:如心肌收縮無力、心音低鈍、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衰。心電圖顯示ST段下降、T波低平、QT間期延長出現U波等。2、高鉀血癥臨床表現:1)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如精

19、神萎靡、嗜睡、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呈遲緩性癱瘓;2)心臟損害:如心肌收縮無力、心律失常。心電圖顯示T波高尖。(四)低鈣(1.75)、低鎂(4mm,平均7mm睪丸已降至陰囊,大陰唇覆蓋小陰唇達到或超過指、趾端足紋遍及整個足底絳紅、水腫和胎毛多頭更大,占全身比例13細而亂軟、缺乏軟骨、耳舟不清楚無結節或結節15秒 或 15秒伴心率100次/分并出現發紺及四肢肌張力的下降)(2)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易發生肺透明膜病;(二)循環系統1、出生后血液循環動力學發生變化:(1)臍帶結扎,胎盤臍血循環終止;(2)隨著呼吸建立和肺膨脹,肺循環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3)從靜脈回流到左心房的血流顯著增加,壓力增

20、高,使卵圓孔功能性關閉;(4)動脈導管功能性關閉。2、心率:波動較大 平均120140次/分 早產兒:偏快3、血壓:足月兒: 平均為70/50mmHg 早產兒:偏低(三)消化系統1、足月兒:(1)易溢乳、嘔吐: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較發達(2)胎便:生后1012h開始排,約23天排完,24h未排應檢查是否消化道畸形;(3)出現生理性黃疸::新生兒肝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較低;2、早產兒:(1)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嗆奶(2)胃賁門括約肌松、容量小胃食道返流和溢乳(3)消化酶不足、膽酸分泌少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4)腸蠕動乏力胎糞排出延遲(5)肝功能不完善:葡萄糖醛酰

21、轉換酶活性低生理性黃疸重、長核黃疸肝糖元儲備少低血糖蛋白質合成不足低蛋白水腫凝血因子不足顱內出血(四)血液系統1、足月兒:(1)胎兒血紅蛋白占70%,以后逐漸下降,缺氧時紫紺不明顯;(2)維生素K1儲存少,凝血因子活性低,生后常規注射維生素K1;2、早產兒(1)紅細胞生成素水平低下,生理性貧血出現早,胎齡越小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2)維生素k儲存不足 易肺出血及顱內出血。(五)泌尿系統1、足月兒:(1)腎小球濾過率低,濃縮功能差水腫、脫水(2)生后24h內排尿,少數48h,一周內每日20次2、早產兒:(1)腎濃縮功能更差低鈉血癥(2)腎小管排酸能力差 晚期代謝性酸中毒(六)神經系統1、共同

22、特點:(1)大腦皮質興奮性較低,睡眠時間長;(2)有原始反射:吸吮反射;擁抱反射;覓食反射;握持反射;2、早產兒:(1)原始反射較差(2)易缺氧,易發生缺氧缺血性腦病(3)胚胎生發層組織易顱內出血(七)免疫系統1、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2、早產兒免疫功能更不成熟(八)體溫調節1、共同特點: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易散熱早產兒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且常因寒冷而導致硬腫癥的發生;適中溫度:指能維持正常體核及皮膚溫度的最適宜的環境溫度,在此溫度下身體耗氧量最少,蒸發散熱量最少,新陳代謝最低。(九)能量及體液代謝總熱量:生后第一周5075kcalkgd100 1

23、20kcal(kgd )早產兒生后數周內常需腸道外營養(十)常見特殊生理狀態生理性體重下降;生理性黃疸;乳腺腫大;“馬牙”和“螳螂嘴”;假月經;粟粒疹正常足月兒的護理(一)常見護理診斷有窒息的危險:與嗆奶、嘔吐有關有體溫改變的危險:與體溫調節不完善有關有感染的危險:與免疫功能不足有關(二)護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暢 迅速清除口、鼻部的黏液及羊水;保持新生兒舒適體位,如仰臥時避免頸部彎曲;避免物品阻擋新生兒口鼻腔或按壓其胸部。2、維持體溫穩定 保暖;新生兒室條件:保持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在55%65%。床間距宜1m以上。3、預防感染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保持臍部清潔干燥;做好皮膚護理。4、

24、合理喂養(1)喂養:原則:早哺乳,按需哺乳;無母乳者選配方奶方法:3小時1次,每日78次奶量:根據所需熱量及嬰兒耐受情況計算,從小量漸增標準:奶后安靜、無腹脹、體重增長理想;(1530gd,生理性體重期除外)(2)監測體重:定時、定稱測量。5、確保安全 避免讓新生兒處于危險的環境;照顧者指甲要短要鈍。6、健康教育 促進母嬰感情建立;宣傳有關育兒保健知識;新生兒篩查早產兒的護理(一)常見護理診斷體溫過低:與體溫調節功能差有關 營養失調:與吸吮、吞咽、消化功能差有關有感染的危險:與免疫功能低有關 自主呼吸受損:與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有關(二)護理措施1、維持體溫穩定 暖箱保暖、輻射床保暖;維持室溫在

25、2426;相對濕度在55%65%;2、合理喂養 提倡母乳喂養,無法母乳喂養者以早產兒配方乳為宜3、維持有效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暢;發紺時吸氧嚴格控制吸氧濃度;呼吸暫停者給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膚等,反復發作者可遵醫囑給予氨茶堿靜脈推注;4、密切觀察病情 體溫、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進食情況、精神反應、哭聲、反射、面色、皮膚顏色、肢體末梢的溫度等情況;加強補液管理,嚴格控制輸液速度;5、預防感染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強化洗手意識;嚴格控制醫源性感染;6、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支持;指導早產兒保健知識;新生兒篩查;7、發展性照顧 是一種適合每個小兒個體需求的護理模式。可以促進早產兒體重增長、減少哭鬧

26、和呼吸暫停的次數;模擬子宮環境。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窒息是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以致生后1分鐘內無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性呼吸,而導致低氧血癥和混合性酸中毒。臨床表現:(一)胎兒缺氧 早期有胎動增加,胎兒心率增快,160次/分;晚期胎動減少甚至消失,胎心率變慢或不規則,5h;監測:持續動態心電監護,同時觀察患兒的面色、反應末梢循環情況,總結24h的出入液量);早起康復干預。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MD)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多見于早產兒,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PS所致。臨床表現:升后6h內出現呼吸窘迫、呼吸急促(60次/分)、鼻翼扇動、呼氣性呻吟、吸氣

27、三凹征、發紺。呼吸窘迫呈進行性加重是本病特點。可出現肌張力地下,呼吸暫停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生后第2、3天病情嚴重,72h后明顯好轉。護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體位頭稍后伸,使氣道伸直;及時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必要時可給予霧化吸入后吸痰);供氧(PaO2維持在5070mmHg;SaO2維持在85%95%,注意避免氧中毒);保暖(環境溫度維持在2224,膚溫在3636.5,相對濕度在55%65%,減少水分消耗);喂養(保證營養供給,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飼法或靜脈補充營養);預防感染;健康教育。新生兒黃疸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膽紅素生成較多(新生兒8.8mg/kg,成人3.8mg/kg);運轉

28、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發育未完善;腸肝循環的特性。新生兒黃疸的分類:(一)生理性黃疸:特點: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到34周。(二)病理性黃疸1、特點:1)黃疸在生后24h內出現;2)黃疸程度重,血清膽紅素205.2256.5mol/L,或每日上升85mol/L;3)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w,早產兒4w);4)黃疸退而復現;5)血清結合膽紅素 26mol/L。2、原因:1)感染性: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癥及其他感染;2)非感染性:新生兒溶血癥、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治療要點:1、找出原因,治療基礎疾病;2、降低血

29、清膽紅素,給予藍光療法;3、提早喂養誘導正常菌群的建立,減少肝腸循環;4、保護肝臟,不用對肝臟有損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藥物;5、控制感染、保注意暖、供給營養、糾正酸中毒和缺氧;6、適當用肝酶誘導劑、輸血漿和白蛋白,降低游離膽紅素。新生兒溶血病(HDN)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發生同種免疫反應導致胎兒、新生兒紅細胞破壞而引起的溶血。ABO血型不合最常見,Rh血型不合較少見。臨床表現:1、黃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h內出現黃疸并迅速加重,ABO溶血大多在生后23天出現;2、貧血 Rh溶血者一般貧血出現早且重;ABO溶血者貧血少;3、肝脾腫大 Rh溶血病患兒多

30、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腫大,ABO溶血病患兒則不明顯;4、膽紅素腦(核黃疸) 一般發生在升后27天,早產兒尤易發生。分期表現持續時間警告期反應低下,肌張力下降,吸吮力弱0.5-1.5d痙攣期肌張力增高,發熱、抽搐,呼吸不規則0.5-1.5d恢復期肌張力恢復,體溫正常,抽搐減少2W后遺癥期聽力下降,眼球運動障礙,手足徐動,牙釉質發育不良,智力落后終生治療要點(一)產前治療:孕婦血漿置換術、宮內輸血;(二)新生兒治療:換血療法、光照療法、糾正貧血及對癥治療。黃疸或溶血病護理措施:1、觀察病情,做好相關護理2、針對病因的護理,預防核黃疸發生:實施光照療法和換血療法,并做好相應護理;遵醫囑給予白蛋白和酶誘導

31、劑,糾正酸中毒;合理安排補液計劃,切忌快速輸入高滲性藥物第七章 營養障礙疾病患兒的護理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不能維持正常新陳代謝而導致自身組織消耗的營養缺乏性疾病。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主要表現為體重減輕,皮下脂肪減少和皮下水腫,常伴有各器官系統功能紊亂。臨床常見3種:以能量供應不足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質供應不足為主的水腫型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消瘦水腫型。病因:1、膳食供給不足:我國兒童營養不良主要是因喂養不當所致;2、疾病因素:消化道畸形,急慢性傳染病,嚴重、心、肝腎疾病等造成營養素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臨床表現:體重不增

32、(最早的癥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變薄;皮膚干燥;身高正常;精神狀態正常;但隨著病情加重,身高亦低于正常;皮下脂肪消失、皮膚干燥、蒼白、逐漸失去彈性、肌張力減低、肌肉萎縮。重度營養不良可有精神萎靡,反應差,腹瀉、便秘交替,心臟功能下降,呼吸淺表等。蛋白質嚴重缺乏時,可有凹陷性水腫。皮下脂肪消耗的順序首先是腹部,其次為軀干、臀部、四肢,最后為面頰。常見的并發癥有營養性貧血,維生素A、D缺乏,感染(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中耳炎、鵝口瘡),自發性低血糖。根據患兒體重及身高(長)減少情況,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1、體重低下 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為體重低下

33、。體重低于均值減23 SD為中度;低于均值減3 SD為重度。2、生長遲緩 身高(長)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為生長遲緩。身高(長)低于均值減23SD為中度;低于均值減3SD為重度。3、消瘦 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長)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為消瘦。體重低于均值減23SD為中度;低于均值減3SD為重度。治療原則:調整飲食,補充營養;消除病因;控制感染;促進消化。護理診斷: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有感染的危險;生長發育遲緩;知識缺乏;潛在并發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低血糖、維生素A缺乏。護理措施:1、調整飲食,補充營養物質 飲食調整的原則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漸進,逐漸增加

34、飲食,直至恢復正常。()能量的供給()蛋白質的供給:攝入量從每日1.52g/kg開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補充()注意喂養方法:母乳喂養:按需哺喂;人工喂養:從稀釋奶開始,適應后逐漸增加奶量和濃度食欲差、吞咽困難、吸吮力弱者:鼻飼或靜脈高營養2、促進消化、改善食欲 1)藥物:消化酶、B族維生素、苯丙酸諾龍、胰島素;2)中醫治療3、預防感染 做好口腔、皮膚護理;保護性隔離4、觀察病情 觀察有無低血糖(立即靜脈推注25%50%GS)、酸中毒等臨床表現,定期測量體重;心力衰竭(嚴格控制輸液量及輸液速度)。5、健康教育 宣傳喂養、護理知識并評估。VitD缺乏性佝僂病營養

35、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失常,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主要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VitD的來源:母體胎兒的轉運;食物;皮膚的光照合成(人類VitD的主要來源)。病因:圍生期VitD不足;日光照射不足;生長速度快;VitD攝入不足;疾病及藥物影響。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部位的骨骼改變,肌肉松弛及神經興奮性改變。1、初期(早期):主要為非特異性神經精神癥狀2、活動期(激期):1)頭部:6月:以骨樣組織堆積表現為主:前囟閉合延遲, 出牙延遲;2)胸部:佝僂病串珠、郝氏溝、雞胸、漏斗胸3)四肢:手足鐲、 O、X、K型腿由于低血磷致肌肉糖代謝

36、障礙,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如蛙腹、豎頸無力。3、恢復期:癥狀、體征逐漸減輕或消失。4、后遺癥期:多見于2歲以后的兒童。骨骼畸形。輔助檢查:1、X線檢查 初期X線檢查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激期X線長骨片顯示鈣化帶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樣、杯口狀改變,骨骺軟骨帶增寬,骨質疏松。治療23周后出現不規則的鈣化線,骨骺軟骨盤逐漸恢復正常。后遺癥期骨骼干骺端病變消失。2、血生化檢查 初期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激期除血清鈣稍低外,其余指標改變更加明顯。恢復期血鈣、磷逐漸恢復正常,堿性磷酸酶約需12個月降至正常。后遺癥期血生化正常。治療要點: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病情

37、活動,防止骨骼畸形。以口服VitD為主,一般劑量為每日50100ug(2000-4000IU),預防量10ug(400IU)護理措施:1、戶外活動 生后23周每日戶外活動,12小時。盡量暴露皮膚。2、補充(bchng)維生素D 維生素D制劑(zhj);注意(zh y)維生素D過量的中毒表現。中毒處理:立即停服VitD,限制高鈣食物攝入,加速鈣排泄:口服Al(OH)3或依地酸二鈉。3、預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衣著柔軟、寬松,床鋪松軟,避免早坐、久坐、早站、久站和早行走;避免強力牽拉;主動和被動的方法矯正,如俯臥抬頭展胸運動、下肢肌肉按摩。4、健康教育 疾病的預防、護理知識,鼓勵孕婦多進行戶外活動,選

38、擇富含維生素D、鈣、磷和蛋白質的食物;新生兒出生2周后每日給予維生素D400800IU。VitD 缺乏性手足搐搦癥又稱佝僂病性低鈣驚厥,VitD缺乏性佝僂病的伴發癥狀之一,多見于6個月以下小嬰兒。臨床表現:典型發作:血清鈣低于1.75mmol/L可出現驚厥、喉痙攣和手足搐溺。1)驚厥:多見于嬰兒期;多為無熱驚厥2)手足搐搦:多見較大嬰幼兒,“助產士手”、“芭蕾舞足”3)喉痙攣:嬰兒多見,呼吸困難,窒息死亡治療要點:1、急救處理 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驚厥2、鈣劑治療 盡快給予10%葡萄糖酸鈣510ml+10%GS1020ml靜脈緩推3、VitD治療護理措施:1、控制驚厥及喉痙攣:1)靜脈推

39、注安定應緩慢,注意觀察呼吸;2)靜脈推注鈣劑時需緩慢推注(10分鐘);并監測心率,避免藥液外滲。2、防止窒息: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備齊急救用品;喉痙攣:立即將舌頭拉出口外,同時將患兒頭偏向一側,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對已出牙的患兒,應在上、下門齒間放置牙墊,必要時行氣管插管。3、健康教育:教會家長驚厥、喉痙攣發作的處理方法,如使患兒平臥,松開衣領,頸部伸直,頭后仰,切忌搖晃患兒,同時呼叫醫護人員。第八章 消化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嬰幼兒腹瀉嬰幼兒腹瀉是指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嚴重者可引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發病年齡以6個月

40、2歲多見,其中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病因:(一)易感因素1、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2、生長發育快 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3、機體防御功能差 4、腸道菌群失調 5、人工喂養(二)感染因素1、腸道內感染:1)病毒感染: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輪狀病毒常見。2)細菌感染:以致腹瀉大腸埃希菌為主,包括致病性、產毒性、侵襲性、出血性和黏附集聚性大腸埃希菌。3)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多見。4)寄生蟲感染:鞭毛蟲、阿米巴原蟲。2、腸道外感染:當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膚感染時,可伴有癥狀性腹瀉。(三)非感染因素1、飲食因素:1)食餌性因素:食物的質和量不適宜、過早

41、給予淀粉類或脂肪類食物;高糖高滲性;刺激物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2)過敏因素:牛奶、大豆及某些食物成分過敏。3)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2、氣候因素:冷:腸蠕動增強。熱:消化液分泌減少或口渴喝奶過多誘發消化功能紊亂。發病機制:(一)滲透性腹瀉:腸腔內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臨床特征: 腹瀉癥狀突出,容易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繼發乳糖不耐受。大便特征: 外觀呈水樣、蛋花樣,糞便電解質含量較低,呈酸性,大便鏡檢正常。(二)分泌性腹瀉(腸毒素性腸炎):腸腔內電解質分泌過多;臨床特征:腹瀉明顯,容易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 大便特征:水樣便,量大,糞便含有大量電解質,糞便中電解質與血漿接近。糞便

42、偏堿性,大便鏡檢正常;(三)滲出性腹瀉(侵襲性腸炎):炎癥所致的液體大量滲出;臨床特征:全身中毒癥狀重、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數極多,但每次量不多;大便特征:粘液膿血明顯,大便鏡檢有較多的白細胞、紅細胞,甚至吞噬細胞;(四)食餌性腹瀉:腸道功能異常性腹瀉;臨床特征:腹瀉輕,無脫水,無中毒癥狀;大便特征:水樣便或蛋花便、有酸味、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臨床表現:病程在2周以內的腹瀉稱為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2個月的腹瀉為遷延性腹瀉;病程超過2個月的腹瀉為慢性腹瀉。(一)急性腹瀉1、共同臨床表現1)輕型腹瀉:多由飲食因素或腸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

43、稀便或水樣便,呈黃色或黃綠色,有酸味。偶有嘔吐,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重型腹瀉: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癥狀(腹瀉頻繁,常伴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缺乏等,可有粘液血樣便)外,還有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癥狀(煩躁不安或萎靡,意識朦朧,甚至昏迷)。2、幾種常見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1)輪狀病毒腸炎:好發于秋、冬季,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無明顯中毒癥狀。嘔吐常先于腹瀉出現;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少量白細胞。常并發脫水(多為等滲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8天。2)產毒性細菌引

44、起的腸炎:多發生在夏季。起病較急。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粘液,鏡檢無白細胞。常伴嘔吐;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37 天。3)侵襲性細菌性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惡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甚至休克。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空腸彎曲菌常侵犯空腸和回腸,腹痛劇烈;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可引起淋巴結腫大,可發生腸系膜淋巴結炎。兩者均需與闌尾炎鑒別。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結腸炎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癥型,新生兒和1歲嬰兒易感染,新生兒多為敗血癥型,常引起暴發流行,可排深綠色黏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

45、。4)真菌性腸炎:多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常并發于其它感染如鵝口瘡或使用大量抗生素后,與菌群失調有關。大便次數增多,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和菌絲。(二)遷延性腹瀉和慢性腹瀉:以人工喂養、營養不良兒多見。(三)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表現為除腹瀉外,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育;添加輔食后,大便即逐漸轉為正常。近年發現此類腹瀉是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腹瀉的治療原則為調整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合理用藥、控制感染,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護理診斷:體液不足;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體溫過高;有皮膚完整性

46、受損的危險;知識缺乏;焦慮/恐懼;潛在并發癥:酸中毒/低鉀血癥/低鈣血癥。護理措施:1、調整飲食 母乳喂養者可繼續哺乳,減少哺乳次數,縮短每次哺乳時間,暫停輔食;人工喂養者可喂米湯、酸奶、脫脂奶半流質,少量多餐正常飲食;嘔吐嚴重者,可禁食4-6小時(不禁水);病毒性腸炎多有雙糖酶(乳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改用酸奶豆漿等。2、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1)口服補液:ORS用于腹瀉時預防脫水及糾正輕、中度脫水。2)靜脈補液:用于中、重度脫水或吐瀉嚴重或腹脹的患兒。根據不同的脫水程度和性質決定補給溶液的總量、種類和輸液速度。準確記錄出入流量。3、控制感染 遵醫囑選用針對病原菌的抗生素;消毒隔離,防止

47、交叉感染。4、保持皮膚完整性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破損,促進愈合。5、密切觀察病情 觀察生命征、大便情況、全身中毒、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癥狀。6.提供情感支持,促進舒適,減輕焦慮7.健康教育 指導家長防止感染傳播的措施;指導家長配置和使用ORS溶液;指導合理喂養;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加強體格鍛煉;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腸套疊腸套疊是指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內造成的一種絞窄性腸梗阻。回盲型最常見。病因:95%為原發性,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活動度大。臨床表現:(一)急性腸套疊1、腹痛:由于腸系膜受牽拉和外層腸管發生強烈收縮所致。突然發生,哭鬧不安,屈膝縮腹,持續數分鐘后腹痛緩解,間

48、歇10-20分鐘又反復發作。2、嘔吐:晚期為梗阻性嘔吐,可吐出糞便樣液體。3、血便:為重要癥狀,在發病后612小時發生。果醬色血便。4、腹部包塊:多位于右上腹部。5、全身情況:脫水、高熱、嗜唾、昏迷及休克等。(二)慢性腸套疊:以陣發性腹痛為主要表現。嘔吐少見,血便發生也較晚。治療要點:1、非手術治療 灌腸療法適用于病程在48小時以內,全身情況良好,無腹痛、明顯脫水及電解質紊亂者。首選空氣灌腸2、手術療法 用于灌腸不能復位的失敗病例、腸套疊超過4872小時、疑有腸壞死或腸穿孔以及小腸型腸套疊的病例。手術方法包括單純手法復位、腸切除吻合術、腸造瘺術等。護理措施:1、密切觀察病情 觀察腹痛的特點及部

49、位2、非手術治療效果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腹痛、嘔吐、腹部包塊情況。灌腸復位(f wi)成功的表現:1)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帶臭味的黏液血便或黃色糞水;2)患兒安靜入睡,不再哭鬧及嘔吐;3)腹部平軟,觸不到原有的包塊;4)復位后給予口服0.51g活性炭,68小時后可見(kjin)大便內炭末排出。3、手術(shush)護理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狀態,患兒排氣、排便后可拔出胃腸引流管,恢復由口進食。先天性巨結腸(HD)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于直腸或結腸遠端的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在近端結腸而使該段腸管肥厚、擴張。臨床表現以便秘為主的一種的先天性消化道發育畸形。在形態上可分為痙攣段、移行段和擴張段。根據病變腸

50、管痙攣段的長度,可分為常見型、短段型、長段型和全結腸型。臨床表現:1、胎糞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和腹脹 生后23天內出現腹脹、拒食、嘔吐等急性低位性腸梗阻表現。數日排便一次,腹脹明顯,糞便奇臭,嚴重者必須依賴才能排便。2、嘔吐、營養不良、發育遲緩。3、并發癥 小腸結腸炎。4、直腸指檢:直腸緊縮感 直腸空虛。護理措施:(一)術前護理1、清潔腸道、解除便秘 生理鹽水進行清潔灌腸(迥流灌腸)2、改善營養3、觀察病情 有無高熱、腹瀉、排出奇臭糞液、脫水、電解質紊亂。4、做好術前準備 清潔腸道、口服抗生素、檢查臟器功能。(二)術后護理1、常規護理 禁食;胃腸減壓;傷口護理;營養支持;藥物使用。2、觀察病情

51、 體溫、大便情況、腹部情況。3、肛門護理 觀察肛門處有無滲血,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排便后用1/1000新潔爾滅清洗肛門;氧氣吹肛門46次/日,每次15分鐘左右;有結腸夾者應穩妥固定,臀部下墊小軟墊,使結腸夾懸空,避免接觸床面引起腸穿孔。4、健康教育 指導術后2周開始擴肛,堅持6月,訓練排便,定期隨診。先天性膽道疾病一、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膽道閉鎖是先天性膽道發育障礙導致膽道梗阻,是新生兒膽汁淤積最常見的原因。肝內和(或)肝外各級膽管閉鎖所致的進行性膽汁性肝硬化師本病的特點。臨床表現:1、黃疸 為本病特征性表現。一般出生時并無黃疸,12周后出現,呈進行性加重,鞏膜、皮膚由黃轉為暗綠色,皮膚瘙癢

52、嚴重。糞便漸成白陶土樣;尿色隨黃疸加深而呈濃茶樣。2、肝脾腫大 隨病情發展而呈進行性腫大,質地由軟變硬,23個月即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 3、發育遲緩治療要點: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方法。Kasai根治術(肝門空腸吻合術)仍然是膽道閉鎖的首選手術方法,而肝移植適用于晚期病例和Kasai根治術失敗的患兒。二、先天性膽管擴張癥先天性膽管擴張癥CBD是膽總管和胰管連接部發育異常導致的先天性膽道畸形。臨床表現:典型臨床表現為腹痛、黃疸和腹部腫塊3個基本癥狀,合并急性感染時可有畏寒、發熱等。三、先天性膽道疾病的護理:(一)術前護理:改善營養狀況;做好腸道術前準備;心理護理。(二)術后護理:常規護

53、理;保持引流通暢(妥善固定,觀察并記錄,保持膽管通暢);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心理護理。先天性直腸肛管畸形臨床表現:1、一般表現:生后24小時無胎糞排出,或僅有少量胎糞從尿道、會陰口排出,正常肛門位置無肛門開口。患兒早期即有惡心、嘔吐,嘔吐物初為膽汁,以后為糞便樣物。2、無瘺型表現:閉鎖位置較低者,通過原肛門位置薄膜隱約可見胎糞存在,啼哭時隔膜向外膨出。閉鎖位置較高者,在原正常肛門位置皮膚略顯凹陷,色澤較深。3、有瘺型表現:直腸會陰瘺者,會陰部有細小裂隙,有少量胎糞排出;直腸尿道膀胱瘺者,胎糞從尿道排出;直腸陰道瘺者,從陰道排便。常伴會陰部反復紅腫、局部炎癥,腹部多可觸得硬結的糞塊。護理措施:

54、1、有腹脹、嘔吐者置胃腸減壓。2、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如有會陰部感染用1/5000PP液坐浴治療,或局部暴露,用TDP照射2次/日。3、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監測體溫,預防呼吸道感染,指導術前禁食禁飲時間及注意事項。4、術后傷口護理(1)保持切口清潔、干燥,大小便后用1/1000新潔爾滅清洗。(2)局部暴露,采取側臥位或俯臥蛙式位(3)激光照切口部位2次/日(4)監測體溫,注意切口局部有無感染跡象5、造瘺者注意腸造瘺口的護理。6、飲食指導:術后腹脹緩解,胃管拔出后可進食,根據年齡及病情給予恰當飲食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腹瀉和便秘。7、健康教育:指導術后2周開始擴肛,堅持6月,門診定期隨訪。第九章 肺

55、炎肺炎是由不同病原體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癥。肺炎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病理分類: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和間質性肺炎;病程分類:急性肺炎(3月);病情分類:輕癥肺炎、重癥肺炎(主要區別點:有無呼吸系統外的表現)。低出生體重兒以及合并營養不良、VitD 缺乏性佝僂病、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病情嚴重,常遷延不愈,病死率較高。常見的病原體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細菌(肺炎鏈球菌多見,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肺炎支原體。臨床表現:支氣管肺炎:為嬰幼兒最常見的肺炎。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及氣溫驟變時多見。輕癥肺炎臨床表現:發熱(多為不規則熱);咳嗽(初為刺激性干咳);氣促;紫紺;肺部固定的

56、中、細濕羅音。重癥肺炎臨床表現:1、循環系統(心肌炎、心力衰竭、微循環衰竭(休克)及DIC)2、神經系統(腦水腫,中毒性腦病)3、消化系統(中毒性腸麻痹,消化道出血)如何從臨床表現判斷心力衰竭:1、呼吸突然加快超過60次/分; 2、心率突然增快超過180次/分;3、心音低鈍、奔馬律;4、驟發極度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發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時間延長;5、肝臟迅速增大; 6、尿少或無尿。并發癥:膿胸、膿氣胸、肺大泡。 提示發生并發癥:在肺炎治療過程中出現:中毒癥狀或呼吸困難突然加重,體溫持續不退,體溫退而復升。毛細支氣管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是最常見的病毒性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

57、肺炎:金葡菌能產生多種毒素與酶,使肺部廣泛性出血壞死和多發性小膿腫。臨床特點:多見于新生兒及嬰幼兒。起病急,進展快,中毒癥狀明顯。肺部體征出現較早。容易并發肺膿腫、膿胸、膿氣胸。治療: 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可用萬古霉素。肺炎支原體肺炎:由肺炎支原體(MP)感染所致。臨床特點:起病緩慢,除發熱外,刺激性干咳為突出表現,有的類似百日咳樣咳嗽治療: 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可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輔助檢查:1、外周血檢查:病毒性肺炎WBC大多正常或降低;細菌性肺炎WBC及N增高,并有核左移,胞質中可見中毒顆粒。2、胸部X線檢查:早期可見肺紋理增粗,以后出現大小不等的斑片狀陰影,可融合成片。3、血氣分析

58、:判斷酸中毒及類型,呼吸衰竭類型治療原則:采用綜合的治療措施,控制炎癥,改善通氣功能,對癥治療,防止和治療并發癥。抗生素使用原則:根據病原菌選藥;早期治療;聯合用藥;足量、足療程。重癥宜靜脈給藥。護理措施:一、環境調整與休息1、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 2、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二、氧療1、給氧:鼻導管、面罩。出現呼吸衰竭時,應使用人工呼吸機。氧濃度一般不超過40%2、經常檢查導管是否通暢,缺氧癥狀是否改善,及時調整氧療方法。三、保持呼吸道通暢1、體位:斜坡體位,頭頸適度后仰。經常變換體位,以減少肺部淤血和防止肺不張。2、濕化氣道及吸痰超聲霧化、高頻霧化,可加入化痰藥,支氣管

59、解痙劑。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時吸痰。3、胸部物理療法:體位引流、拍背、胸壁振動、輔助咳嗽。四、降低體溫:高熱者及時給予降溫處理。如冰枕,冰敷,退燒藥。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五、補充營養及水分:1、給予足量的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少食多餐。2、呼吸急促喂哺時要小心嗆咳,以免引起誤吸。3、進食確有困難者,可按醫囑靜脈補充營養。4、對重癥患兒應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六、密切觀察病情:有無呼衰、心衰、中毒性腦病、膿胸、氣胸的發生。七、健康教育第十章 循環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小兒循環系統解剖生理特點心臟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是胚胎2-8周:第2周開始形成原始心臟,第4周開始有循環作用,

60、第8周即成為具有四腔的心臟。出生后血液循環的改變:臍胎循環終止;卵圓孔關閉;動脈導管關閉。心臟位置:小于2歲嬰幼兒的心臟多呈橫位,心尖搏動位于左側第4肋間、鎖骨中線外側。37歲心尖搏動已位于左側第5肋間、鎖骨中線處,心臟由橫位轉為斜位。7歲以后(yhu)心尖位置逐漸(zhjin)移到鎖骨中線(zhngxin)以內0.51cm。血壓:新生兒收縮壓平均6070mmHg,1歲時7080mmHg,2歲以后收縮壓=年齡*2+80。收縮壓的2/3為舒張壓。收縮壓高于此標準20mmHg為高血壓,低于此標準20mmHg為低血壓。先天性心臟病CHD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致心血管的畸形,是小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