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沉積學與地層學期末復習(共10頁)_第1頁
古生物沉積學與地層學期末復習(共10頁)_第2頁
古生物沉積學與地層學期末復習(共10頁)_第3頁
古生物沉積學與地層學期末復習(共10頁)_第4頁
古生物沉積學與地層學期末復習(共10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橫向堆積作用、縱向堆積作用和生物(shngw)筑積作用。2.筆石屬于半索動物門動物門,是O時代的標準(biozhn)化石。3.橫板珊瑚(shnh)的聯接構造主要有聯接孔、聯接管和聯接板。4.地層層序律,又稱地層疊覆律,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原始水平律、原始連續律、疊置律。5二疊紀末期絕滅的生物包括:蜓、三葉蟲、筆石等多種類型。6.腕足動物的腕骨有四種基本類型,為:腕基、腕棒、腕環和腕螺。7.年代地層單位單位可以分為宇、界、系、統、階。8.通過沉積環境和沉積厚度恢復沉積盆地的構造性質,可將盆地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補償型、非補償型和超補償型。9.根據古植物的演化特點,中

2、生代可稱為裸子植物時代;新生代可稱為被子植物時代。10.中國二疊系分布廣泛,發育齊全,化石豐富,華北以陸相沉積為主,華南以海陸交互相為主。1.物種具有共同起源,能夠交配或有可能雜交并能產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們與其它類似的機體在生殖上是隔離的。2.集群絕滅在一定地質時期,許多門類的生物近乎同時絕滅,使生物滅絕率突然升高3.瓦爾特相變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鄰的相和相區才能原生的重疊在一起(或相鄰沉積相在縱向上的依次變化與橫向上的依次變化是一致的)。4.小殼動物群是個體微小,具外殼的多門類海生無脊椎動物,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及分類位置不明的棱管殼等,是劃分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界線

3、的最好標標志。5.沉積相是特定的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即在特定的沉積環境中形成的巖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綜合。6.磨拉石磨拉石,又稱磨拉石建造,板塊碰撞(陸陸碰撞或陸洋碰撞)大陸邊緣褶皺隆升,在山間盆地或山麓前緣形成的巨厚的砂,礫巖占優勢的陸相沉積。巖石成熟度差(分選,磨圓巖差,礦物成分復雜),相變急劇,是一種快速堆積。9.標準化石標準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廣、數量豐富、特征明顯,易于識別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既可以鑒定地層的時代,也可以用于地層年代對比。11.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攜帶著大量砂泥質碎屑的河流進入海(或湖)盆,在河海(湖)水動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區形成的尖頂指向陸地的三角形的沉積體

4、,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響程度的差別,形態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自陸向海(湖)可分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12.岡瓦納古陸。岡瓦納古陸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代早期(聯合古陸解體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統一的大陸,它包括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巴次大陸,澳大利亞、南美和南極大陸。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齒植物群”而得名。岡瓦納植物群與歐美區植物群相對立,凡歐美區植物,在岡瓦納都未發現。13.復理石復理石又稱復理石沉積,復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陸邊緣(陸間區),大陸鈄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濁積巖或等深積巖,深海,半深海泥巖,有規律的或韻律性的交互組成的巨厚地層。1

5、、古生物:地質歷史時期出現的生物2、地質歷史時期:地球形成到全新世以前3、古生物學:研究古生物的形成和發展的一門科學4、化石:保存在巖石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5、指相化石:指示生物生活環境的生物化石6、生長(shngzhng)節律:生物生活(shnghu)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態的周期變化現象7、標準(biozhn)化石:具有分布廣、演化快、特征明顯、延續時間短的化石8、筆石頁巖相:黑色頁巖,所含化石幾乎都為浮游筆石,為缺氧、海水寧靜、含硫量達7%的還原環境9、混合相:頁巖為主,也有砂巖、灰巖,筆石與腕足類、三葉蟲等伴生,為正常海的沉積環境10、牙形石的自然集群:不同牙形石自然成對

6、成行地有規律地排列在一起,人們認為這些牙形石是同一動物的骨骼,他們的排列方式能體現其在動物體內的原始狀態,因此,人們將這種牙形石的自然集合體稱為自然集群11、孢粉分析:通過對地層中的孢子花粉的離析、鑒定、統計來研究孢子花粉在地質歷史中的發展和變化,以此來確定地層時代,進行地層劃分對比,恢復古地理、古氣候及植被類型。12、世代交替:在有孔蟲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無性世代交替出現的現象13、雙形現象;由于有孔蟲具有世代交替現象,造成了同一物種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具有不同的形態。14、疊層石:一類特殊的紋層狀生物沉積構造,它是生物作用和無機沉積作用的共同產物。1張夏組張夏組時屬中寒開世晚期,分布于華北及

7、東北南部,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張夏鎮。張夏組為一套淺海鮞狀灰巖為主的碳酸鹽巖沉積,具波痕交錯層理,屬高能環境,含細粒海綠石。2沉積相沉積相是指特定的沉積環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連系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總合。3象州型“象州型”是華南泥盆系一種近岸,富氧環境下的淺海臺地沉積類型。分布廣泛,以廣西中部象州,二塘、橫縣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統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統為代表。巖性以泥巖,泥灰巖,灰巖,白云巖及砂泥質巖為主,化石豐富,多為底棲固著類型,如層孔蟲,珊瑚、腕足類,苔蘚蟲,海百合等,伴生有鸚鵡螺,腹足類,介形蟲,竹節石等。5板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是一種沉積巖的沉積構造,由直脊型波痕遷移形成的沉積巖內部

8、層理構造,上,下層面在可觀察的露頭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內部紋層與其相交切。1.簡述雙殼類與腕足類硬體構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雙殼綱腕足動物門1、殼瓣兩側對稱2、兩瓣大小一般相等3、瓣分左右4、對稱面位于兩殼接合面上5、有足絲凹缺(凹口),無肉莖孔6、同一瓣殼上有齒及齒窩7、有韌帶及外套膜附著構造,無腕的支持構造1、殼瓣兩側不對稱2、兩瓣大小不等3、瓣分背、腹4、對稱面垂直于兩殼接合面5、無足絲凹缺(凹口),有肉莖孔6、齒在腹殼、齒窩在背殼7、有支腕構造,五韌帶及外套膜附著構造相同點:均具有兩瓣殼,形態(xngti)相似2.簡述(jin sh)化石保存的主要類型。實體化石:經石化作用保存下來(xi

9、li)的全部生物遺體或一部分生物遺體的化石。模鑄化石:生物遺體在巖層中的印模和鑄型。遺跡化石:保存在巖層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動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化學化石:地史時期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受破壞未能保存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機成分仍殘留在巖層中。3.古板塊的恢復方法。地縫合線追蹤法:蛇綠巖套、混雜堆積、高壓變質帶古大陸邊緣的識別古地磁學方法生物古地理古氣候分析巖漿巖組合特征4.什么是年代地層單位。它可劃分為哪幾個等級?并寫出與其相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以地層形成的時代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可以分為:宇、界、系、統、階,相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是:宙、代、紀、世、期。5.簡述脊椎動物的主要演化階段和特點(1)

10、魚形動物的發展低等的脊椎動物,呈魚形,水生,冷血,以鰓呼吸,分為無頜類和有頜類。(2)兩棲動物的發展兩棲動物實現了由水生到陸生的第一步,肺;四肢;骨甲或者硬質皮膜,能防止皮膚表面(3)羊膜卵的出現和爬行類的發展正是有了羊膜卵,能夠擺脫對于水的依賴,成為完全的陸生動物。(4)鳥類體表覆以羽毛,有翼,恒溫和卵生,骨骼致密,輕巧,髓腔較大,許多部分骨骼愈合,肋骨發達。(5)哺乳動物胎生、哺乳5.簡述地層劃分的主要依據1根據地層的屬性和特征,可以進行不同的地層劃分,因此地層劃分具有多重性,這里簡單介紹巖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的劃分。A巖石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巖石地層單位是根據地層的巖石學

11、特征進行劃分的,包括組成地層的巖石的顏色,礦物組分,結構構造,組構。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們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別要強調是互層的,夾層的,有序的或無序的,單一的或復合的等地層結構上的特征。巖石地層單位強調巖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時的也可以是穿時的,更多的情況下是穿時的。B生物地層單位的劃分依據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為依據而劃分的地層單位。它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根據化石的所有種類,或只根據某一特殊種類的化石;有的根據作為某一地層間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單位組合或僅根據所選定的化石分類單位;有的根據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組合;有的根據一個化石分類單位,或更多的化

12、石單位延伸范圍;有的根據化石的形態特征;有的根據化石所顯示的習性和方式;有的根據生物進化發展階段等等,一個生物地層單位的建立一定要說明其依據。基本的生物地層單位叫做生物地層帶或簡稱生物帶,生物地層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不同,有時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層單位與巖石地層單位不同,有的兩者界線一致,有時兩者相互穿越。C年代地層單位劃分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屬性(地質年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一地質年代表中的年代單位互相對應,年代地層單位之間的界線應為等時面。6.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有幾種,特征是什么?(1)縱向堆積作用,特征:沉積底層的時間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它與巖

13、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2)橫向堆積作用,特征:沉積底層的時間界面一般是非水平的,地層的時間界面與巖性界面一般是不一致或斜交的。(3)生物筑積作用,特征:地層巖性界面的與時間界面基本上是一致的。1地縫合線的識別(shbi)標志有哪些?蛇綠巖:有代表(dibio)洋殼組分的超基性巖基性巖,枕狀玄武巖和遠洋沉積組成三位一體(sn wi y t)共生綜合體。混雜堆積:它是海溝,俯沖帶的典型產物,成分復雜,其中既有一系列逆沖斷裂切碎和推覆上來的洋殼構造殘片。高壓變質帶:在海溝,俯沖帶部位,受到強烈的擠壓應力,但溫度不高,出現藍閃石片巖為標志的高壓低溫變質帶。19.簡述古代珊瑚的生態環境?類似現代礁

14、相瀉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溫度1628度,水體清澈、動蕩、富氧,陽光充沛、泥質少。畫出菊石縫合線的類型并表明其繁盛時期?2什么是巖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巖石地層單位主要根據地層的巖性特征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等級的地層系統,組為基本單位。群,組、段、層。年代地層單位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分為宇,界、系、統、階,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相對應。年代地層單位:其以地層形成的時代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分為宇,界,系,統,階,時。3泥盆紀華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上述剖面位于廣西橫縣六景和象州大樂一帶

15、,代表華南正常濱一淺海沉積。即象州型沉積。蓮花山組與下伏中寒武統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早古生代廣西(加里東)運動。蓮花山組以紫紅色碎屑巖沉積為特色,向上粒度變細,見有槽狀交錯層理,含魚類、雙殼類和介形類化石,并見腕足類Linggula等,反映干熱氣候條件下的河一湖及濱海沉積,蓮花山組底部礫巖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那高嶺組以細碎屑巖夾灰巖為特征,內含珊瑚、腕足類化石,屬正常淺海沉積,下部碎屑巖代表海侵開始,中部石灰巖代表海侵擴大,(海進體系域)上部碎屑巖沉積代表海平面相對穩定的高水位體系域,那高嶺組為層序I,反映一次明顯的海平面升降。郁江組總體上碎屑巖向上變少,粒度變細,反映海

16、平面持續上升屬海進體系域,四排組以厚層臺地碳酸鹽巖沉積為特征代表高水位體系域,上述兩組屬層序II,同樣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總體上看早泥盆世華南板塊發生初始沉降后,迎來兩次海平的升降。中泥盆統應堂組泥質沉積趨于增多,以灰巖、泥質灰巖夾頁巖,屬濱海沉積的(TST);東崗嶺組下部為泥灰巖夾頁巖向上變為巨厚層狀生物屑灰巖(HST),與應堂組一起組成層序III。東崗嶺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層灰巖到灰巖夾硅質巖,代表新的一次海進,至凝縮段(TST)。上泥盆統谷閉組以厚層含生物灰巖為主,內含腕足、珊瑚及牙形類化石,屬臺地碳酸鹽巖沉積(HST),與東崗嶺組上部組成層序IV。融縣組下部為厚層塊狀生物和生物屑灰巖、藻

17、灰巖、含腕足類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為白云質灰巖、白云巖(HST)構成層序V。以上五個層序均屬二級超層序,并共同組成一個二級超層序群,代表泥盆紀一次大型的二級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間發生多次的生物大規模集群絕滅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為重要。F-F是顯生宙以來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絕滅事件之一。加里東運動使東南加里東造山帶隆升,揚子板塊主體上升為陸。泥盆紀初期除桂東南欽(州)防(域)地區殘存海槽和滇東一帶見有陸相泥盆系與志留系連續過渡外,華南其余地區皆為遭受剝蝕的古陸或山地。從早泥盆世開始海侵從滇桂逐漸向外擴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達湘南一帶,中晚泥盆世海侵更為廣泛,可達黔中、湘中、贛

18、西一帶。早泥盆世后期廣西開始出現臺地(象州型)和臺間海槽(南丹型)沉積分異,這種分異到晚泥盆世擴展到湘黔地區,川鄂地區中泥盆世也開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與南北海域相連。下揚子區以近海河一湖沉積為主,中夾海相層可能與北側海槽相連。華南欽防一帶,以暗色泥巖硅質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內含筆石、竹節石、菊石、介形類、三葉蟲等浮游生、屬深水海槽環境。顯然與華南板塊古特提斯特相連。簡述疊層石的形成環境和條件生長于潮間帶藍藻藻叢的生長發育有一定數量的沉積顆粒提供給藻類吸附水底的底流不太強烈,水底物質的位置相對穩定生長速度大于剝蝕速度在生長過程中疊層石能被迅速加固4華北板塊二疊紀的地層序列和古地理。華北板塊主體自

19、二疊紀起已基本脫離海洋環境,僅局部地區遭受短期海侵影響,因此,二疊系以陸相沉積為主。位于華北中部的山西太原地區二疊系發育最好,研究歷史悠久,是公認的華北地區二疊系標準剖面。該剖面下二疊統包括太原組中,上部,中二疊統包括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二疊統包括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太原(ti yun)組中上部與石炭系連接接觸,主要巖性為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巖,泥質巖,及煤層下部夾蜓灰巖。山西組下部為含礫石英砂巖,上部又可采煤層。代表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pngyun)泥炭沼澤環境。石盒子組已屬紅色地層,化石(hush)稀少,偶加石膏,代表干旱氣候條件下的內陸河湖沉積。反映了氣候有潮濕逐漸變為干旱,地形由近

20、海三角洲平原沼澤逐漸轉變為內陸盆地和構造分異逐漸增強的演變過程。5中國三疊紀的古地理和古構造輪廓早、中三疊世繼承了古生代以來的構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嶺海槽為界,顯示出“南海北陸”的特征,南部海區以龍門山康滇古陸為界,東為華南穩定的淺海;西為活動的多島洋盆地,晚三疊世華南為海陸交互和沉積,隨著江南古陸為主體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華南分為東西兩個濱淺海沉積區。西部龍門山,滇黔桂一帶早期為淺海海灣,晚期海退為近海盆地。晚二疊世末,北方華北陸塊與塔里木陸塊,兩伯利亞及勞亞古大陸連成一體,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內陸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寧武沁水,此外,還有東北零星分布

21、的小型的山間盆地。6簡述華北板塊的形成和演化階段特征(1)陸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噴發為主,中太古代火山巖以中、基性為主,晚太古代沉積巖比例明顯增大,火山巖以夾層形式出現,沉積巖有明顯分帶現象。硅鋁殼不斷擴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鋁殼已初具規模,形成華北板塊的雛形陸核。(2)陸核增生和原始板塊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陸核經歷了拉張裂陷閉合抬升及大量花崗巖體侵入,呂梁運動使初期分裂的陸核重新拼接,并使地殼進一步固結,原始板塊的最終形成。早、中期發育了規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積序列,晚期出現的山麓磨拉石堆積代表基底沉積。(3)裂陷槽發育階段進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發育階段

22、,在華北板塊范圍內形成三個沉積區,燕山海槽;豫西陸棚海;膠遼深海槽這一階段,沉積層巨厚,達上萬米,且有成熟較高的陸源碎屑沉積,被稱為似蓋層沉積。(4)華北陸殼板塊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的芹峪運動使華北地區整體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積范圍縮小,青白口群無火山物質,厚度變薄,屬真正穩定類型沉積。中上元古界之間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華北陸塊的形成。7簡述新生代古地理、古生物和古構造的基本特征。生物界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為特征,第四紀人類出現,人類時代。古地理和古構造的重要變革發生在中國古大陸的西南,東南緣。西南印度板塊和古亞洲板塊碰撞,青藏高原抬升,世界屋脊形成。東南大陸邊緣裂陷和擴張形成大規模盆地。

23、8海陸過渡環境沉積相主要類型是什么,其由幾個部分組成及各部分特征?三角洲,1三角洲平原:以分支河道砂質沉積為主,也包括泛濫平原和湖沼沉積的粉砂,粘土和天然堤和決口扇沉積。2三角洲前緣:;浪基面以上的三角洲水下部分,主要包括河流砂壩,遠砂壩,分流間灣和三角洲前緣席狀沉積。3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緣的前方,處于浪基面以下,以泥質沉積為主,水平層理和均勻質層理發育。9根據沉積厚度分析沉積盆地構造性質時,沉積盆地可以分為哪三種類型?一是沉積盆地基底下降速率和沉積速率大體一致,致使古水深不變,巖相類型不發生較大變化,這種盆地稱為補償盆地。補償盆地的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積物的厚度。二是沉積基底下降速率(

24、sl)高于沉積速率,致使水深加大,得不到沉積物補償充填,雖然地質時間很長,但沉積物很薄,這種盆地稱為非補償盆地。非補償盆地的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加上盆地水體所加深的厚度值。三是沉積物的沉積速率高于沉積基底(j d)下降速率,則海水水深變淺,沉積物厚度大于沉積基底下降的幅度,這種盆地稱為超補償盆地。超補償盆地的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積物厚度減去盆地水體變淺的深度。10論述(lnsh)威爾遜旋回的六個階段及其主要特征(1)胚胎期在陸殼基礎上因拉張開裂而形成大陸裂谷,但尚未出現海洋環境,如東非裂谷帶。(2)初始洋盆期陸殼繼續開裂,開始出現狹窄的海灣,局部已出現洋殼,如紅海。(3)成熟大洋期

25、由于大洋中脊向兩側的不斷增生,海洋邊緣又未出現俯沖、消減現象,所以大洋迅速擴大,如大西洋。(4)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雖然繼續擴張增生,但大洋邊緣一側或兩側出現強烈的俯沖、消減作用,海洋總面積漸趨縮小,如太平洋。(5)殘余洋盆期隨著洋殼海域的縮小,終于導致兩側陸殼地塊相互逼近,其間僅存殘留的內陸海,如地中海。(6)消亡期最后兩側大陸直接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夕轉化為高峻山系,如喜馬拉雅造山帶。11保存在沉積物中被埋藏起來的生物遺體,在沉積物成巖作用過程中所發生的石化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加以說明。石化作用: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生物遺體在沉積物的成巖作用過程中經物理化學的改造礦物填充作用:一些空隙通過石化

26、作用被一些礦物質沉積填充使得生物變得致密和堅實。置換作用:原來生物物質被溶解,逐漸被外來物質填充,如果速度相當,以分子形勢置換碳化作用:生物體中不穩定的成分經過分解和升餾作用而揮發消失,僅留下穩定的碳質薄膜而保存為化石。12喜馬拉雅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定義及其意義印支運動1934年法國地質學家J.Fromaget)將印支半島,晚三疊世前諾利克期與前瑞替克期的兩個造山幕,命名為印支褶皺,1945年黃汲清首先將阿爾卑斯旋回劃分為印支,燕山,喜馬拉雅三個亞旋回,以印支旋回稱呼我國中生代初期的地殼運動,目前一般認為印支運動在時間上包括三疊紀期間到早侏羅世之前的地殼運動,空間上分布于我國西部特提斯帶

27、,發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嶺及南秦嶺的印支褶皺帶。同時印支運動是我國東部構造古地理格局的轉折點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構造體制演化的新階段。翁文灝于1927年以燕山為標準地區創名,目前認為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育于我國境內的重要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巖漿噴發、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區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是我國重要的變形期與成巖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燕山運動以后,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側巖漿活動較侏羅紀減弱,且向東遷移。白堊紀中、晚期出現松遼、華北、江漢、蘇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線以西的大型盆地趨向萎縮。川滇地區更為明顯。燕山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

28、都有重要影響。古太平洋板塊與古亞洲大陸東緣和對美洲大陸西緣的俯沖,形成環太平洋火圈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變成巨大的山脈,更新統的湖泊,河流沉積物隆起高度達2000多米。喜馬拉雅運動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隨著強裂褶皺,斷裂及中酸性巖漿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巖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逆沖斷層的推覆構造,導致大幅度的隆起、巖漿侵入;第三幕從更新世到現在,主要表現為高原的急劇隆升,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一部分地區火山活動。喜馬拉雅運動之后中國大陸全部固結,并形成自西向東逐步降低的

29、地勢。21.舉例說明性雙形現象?由于性別的差異,同一物種不同(b tn)性別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形態的現象。如介形蟲雄性個體:長、矮;雌性個體:短、高,后部膨大,具有卵囊22.介形蟲的演化(ynhu)趨勢?鉸合構造(guzo)從一元型到四元型閉肌痕數目由多到少,其分布由不規則到規則邊緣毛管帶由窄變寬,邊緣毛管由少變多,由簡單到分叉13簡述什么是呂梁運動已經呂梁運動的意義。呂梁運動:古元古代后期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古元古代后期的主體地層遭受褶皺,區域變質和廣泛巖漿侵入形成磨拉石堆積,而后磨拉石沉積也發生褶皺隆起和變質。意義:至新元古代進一步固結、擴大形成穩定的華北板塊。南部地區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

30、些相互分離的地塊從中元古代起,圍繞一些較大的地塊發育邊緣海和島弧帶,使地塊不斷擴大,震旦紀之前揚子地區已達到全部固結。形成面積較小的揚子板塊。14試述早古生代生物特征。以小殼動物群的大量繁盛為起點,各種生物迅速發展,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時期,幾乎所有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門類都已經出現,又稱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15寒武紀華北板塊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間變化)華北板塊主體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風化剝蝕,早寒武是晚期開始海侵。寒武紀華北板塊為穩定的陸表海碳酸鹽沉積,其南緣以活動邊緣與秦嶺洋毗鄰。山東張夏為代表:下寒武僅發育饅頭組,中寒武統: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上寒武統:長山

31、組,鳳山組。16簡述脊椎動物、古植物的主要演化階段和特點植物:1菌藻植物階段,前期絲狀藻為主,后期葉狀為主,并可造礁。2早期維管植物階段,以原蕨植物為主3蕨類和古老裸子植物階段,植物群極度發育,是重要的聚煤期。4裸子植物階段,重要的聚煤階段5被子植物階段,植物界面貌與現在植物界相似。動物:(1)魚形動物的發展低等的脊椎動物,呈魚形,水生,冷血,以鰓呼吸,分為無頜類和有頜類。(2)兩棲動物的發展兩棲動物實現了由水生到陸生的第一步,肺;四肢;骨甲或者硬質皮膜,能防止皮膚表面(3)羊膜卵的出現和爬行類的發展正是有了羊膜卵,能夠擺脫對于水的依賴,成為完全的陸生動物。(4)鳥類體表覆以羽毛,有翼,恒溫和

32、卵生,骨骼致密,輕巧,髓腔較大,許多部分骨骼愈合,肋骨發達。(5)哺乳動物胎生、哺乳17.地層形成的沉積作用有幾種,特征是什么?(1)縱向堆積作用,特征:沉積底層的時間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它與巖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2)橫向堆積作用,特征:沉積底層的時間界面一般是非水平的,地層的時間界面與巖性界面一般是不一致或斜交的。(3)生物筑積作用,特征:地層巖性界面的與時間界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原地埋藏:化石保存相對較完整,不具分選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環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異地埋藏:化石不同程度破碎,分選較好,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地質時期的生物混雜,且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蟲筳”的演化趨勢

33、及階段性?大小:小大形態:短軸等軸長軸旋壁:單層三層四層或具蜂巢層具副隔壁壁:平直褶皺旋脊:大小18.試比較四射珊瑚與橫板珊瑚?20.頭足類的演化(ynhu)趨勢?殼形:直平選;殼飾:簡單復雜;隔壁(gb)頸:后伸前伸;縫合線:鸚鵡螺式無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齒菊石式菊石式23.比較腕足類與雙殼類的殼體的形態、結構(jigu)差異?雙殼類腕足動物殼形分左、右殼,兩殼大小相等,形態相似,每瓣殼前后不對稱分背、腹殼,兩殼大小不等,形態不同,但每瓣殼左右對稱鉸合構造發育發育殼子開合機制閉殼肌、韌帶閉殼肌、開殼肌殼飾生長紋放射脊、生長紋、中褶、中槽21.對比樹形筆石與正筆石的形態結構差異名詞解釋:1.物種(

34、wzhng):具有共同起源,能夠交配或有可能雜交并能產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們與其它類似的機體(jt)在生殖上是隔離的。2.集群絕滅(ju mi):在一定地質時期,許多門類的生物近乎同時絕滅,使生物滅絕率突然升高3.瓦爾特相變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鄰的相和相區才能原生的重疊在一起(或相鄰沉積相在縱向上的依次變化與橫向上的依次變化是一致的)。4.小殼動物群:是個體微小,具外殼的多門類海生無脊椎動物,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及分類位置不明的棱管殼等,是劃分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界線的最好標標志。5.沉積相:是特定的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即在特定的沉積環境中形成的巖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綜合

35、。1鮑馬序列:鮑馬序列是一種濁流沉積的典型層序,由自下向上變細的五個層段組成,最底部由遞變層理的雜砂巖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溝模等沖刷鑄模,往上為b段,具有平行層理的砂巖;c段為具小波痕交錯層理,變形層理的粉砂巖,d段為具有水平紋理的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最頂部為塊狀泥巖。2沉積相:沉積相是指特定的沉積環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連系的沉積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總合。3南丹型”是華南泥盆系中、上統臺內裂陷槽深水、滯流,貧氧沉積的代表,空間上呈北北東或北西向的帶狀分布,明顯受同沉積斷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巖,泥灰巖、硅質巖組成,含菊石、竹節石及無眼三葉蟲等化石。4地層層序律:地層層序律,又稱地層疊復律,于16

3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強強裂構造變動的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后形成的地層疊復其上,即上覆地層比下伏地層新。5復理石:復理石又稱復理石沉積,復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陸邊緣(陸間區),大陸鈄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濁積巖或等深積巖,深海,半深海泥巖,有規律的或韻律性的交互組成的巨厚地層。3:磨拉石,又稱磨拉石建造,板塊碰撞(陸陸碰撞或陸洋碰撞)大陸邊緣褶皺隆升,在山間盆地或山麓前緣形成的巨厚的砂,礫巖占優勢的陸相沉積。巖石成熟度差(分選,磨圓巖差,礦物成分復雜),相變急劇,是一種快速堆積。同源器官:來源相同,構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態機能不同的器官。同功器官:形態機能相近,而來源不同

37、的器官。5板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是一種沉積巖的沉積構造,由直脊型波痕遷移形成的沉積巖內部層理構造,上,下層面在可觀察的露頭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內部紋層與其相交切。1垂向加積作用:在水流運動能量較低或靜水條件下,主要是懸移物質從水體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積學上把這這種沉積作用稱為垂向加積。2筆石頁巖相以黑色頁巖及硅質頁巖為主,含豐富的筆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見底棲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滯流的非補償海環境。3標準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廣、數量豐富、特征明顯,易于識別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既可以鑒定地層的時代,也可以用于地層年代對比。指相化石:能夠指示古生物生存環境的化石。疊層石一類特殊的紋

38、層狀生物沉積構造,它是生物作用和無機沉積作用的共同產物。適應趨同是指一些類別不同、親緣疏遠的生物,由于適應相似的環境而在形體上變得相似。適應輻射是指一些類別相同、親緣較近的生物,由于適應不同的環境而在形體上變得不同4層理構造,沉積巖內部由于成分、顏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顯示出紋層狀的構造,根據形態和成因主要可分為水平層理、交錯層理及平行層理。均勻(塊狀)層理、遞變層理。5非補償指盆地基盤沉降速率大于沉積物堆積速率,使盆地水體加深。1張夏組時屬中寒開世晚期,分布于華北及東北南部,命名地點在山東長清縣張夏鎮。張夏組為一套淺海鮞狀灰巖為主的碳酸鹽巖沉積,具波痕交錯層理,屬高能環境,含細粒海綠石。2沉積相是指特定的沉積環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連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