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工氣道基本概念人工氣道分類人工氣道管理氣道濕化吸痰操作技術及注意事項大綱人工氣道護理人工氣道基本概念 人工氣道:為了保證氣道通暢而在生理氣道與空氣或其他氣源間建立的有效連接,是呼吸系統危重癥患者常見的搶救措施之一,也是機械通氣的前提條件。人工氣道基本概念建立人工氣道的目的保持患者氣道的通暢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進行機械通氣。 人工氣道分類非確定性緊急人工氣道(基礎氣道):即短時間內解決通氣問題的人工氣道包括手法開放氣道、口咽和鼻咽通氣道、面罩加簡易呼吸囊、喉罩、氣管食管聯合通氣管道等 確定性人工氣道:保證可靠的、有效的通氣并適宜長時間的使用的氣道。包括經鼻氣管插管術、經口氣管插管術、逆行氣
2、管插管術、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經皮氣管穿刺置管術 人工氣道 手法開放氣道 口咽和鼻咽通氣道面罩加壓簡易呼吸囊單手式或雙手托起病人的下頜角由兩人操作,操作者將接簡易呼吸囊的面罩放在病人的面部,用兩小手指捏起下頜角,中指與無名指于下頜骨處,食指與拇指壓面罩的上部,一助手雙手捏壓簡易呼吸囊放置時先濕潤一下,先弓背向上放入口腔,入口腔后翻轉放入口咽部,壓住病人的舌根部非確定性緊急人工氣道喉罩 氣管食管聯合通氣管非確定性緊急人工氣道確定性人工氣道確定性人工氣道經口氣管插管適應癥:各種先天性呼吸道梗阻、需立刻建立人工氣道的各種原因造成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需要抽吸、引流者各種原因導致呼吸功
3、能衰竭需要進行人工輔助呼吸者各種原因導致新生兒呼吸困難者各種藥物中毒反應性痙攣窒息者喉痙攣其他,如外科手術行全麻病人確定性人工氣道 人工氣道管理人工氣道管理-安全性評價氣管插管(ETT)深度 經口: 門齒22土2cm經鼻: 鼻孔27土2cm 兒童: 口唇12土(年齡/2) 氣管導管距隆突2-3cm人工氣道管理-安全性評價妥善固定氣管插管每班檢查氣管插管位置:氣管插管插入尖端應在氣管隆突上23cm(X線檢查是金標準)。充分濕化:保持機械通氣時適宜的溫度濕度及時正確吸痰心理護理一般護理ETT的固定:膠布法、繩帶、支架法氣管插管拔管的護理拔管指征:神志清楚肌張力恢復,手握力恢復正常,抬頭5度生命體征
4、平穩需要長期帶管改行氣管切開者需要拔管氣管插管拔管的護理耐心解釋,取得病人的合作吸凈氣管插管內的痰液吸凈口鼻腔內的痰液更換吸痰管放入氣管插管內并同時氣囊放氣再次吸引口腔并觀察口腔情況拔管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末梢的變化人工氣道管理意外拔管的搶救簡易呼吸氣囊加壓給氧輔助呼吸立即通知醫師,通知麻醉科并積極協助處理檢查病人的聲門、口咽部有無意外損傷,出血及口咽部有無滯留等情況,保證呼吸道通暢人工氣道管理意外拔管的搶救根據病人自主呼吸情況進行緊急處理a.如病人拔管后無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很弱,不能滿足病人的氧供,應立即雙手托起病人下頜角,簡易呼吸氣囊加壓給氧輔助呼吸,并積極準備二次插管b.如病人有自主呼吸
5、,同時病人呼吸頻率、節律、幅度正常,唇、指(趾)甲無嚴重缺氧現象,血氧飽和度90%改鼻塞或面罩給氧,繼續觀察病人生命體征C.如病人有自主呼吸,但由于病人肌張力暫時未恢復正常,病人呼吸時有舌后墜現象,可放置口咽通氣道,以保持病人通氣。氣囊的管理作用:固定插管、封閉氣道、防止反流氣囊壓力CP:25mmHg或30cmH2O是否需要常規放氣?建議:正壓通氣者,氣囊不行常規性 的氣囊放氣。最新規定:氣囊壓力: 25-35cmH2O人工氣道濕化濕化方法:氣道內持續滴注法;氣道內間斷滴注法;霧化吸入加濕法;電熱恒溫濕化裝置;人工鼻的應用人工氣道濕化濕化液種類與量的選擇: 一般認為長期濕化的患者每天的濕化量在
6、300-500ml,小于300ml起不到濕化作用,大于500ml則成為濕化過度。老年患者每天的濕化量在200-300ml為宜。確切的濕化量必須視室溫、空氣濕度、通氣量大小、體溫、病人的出入量、痰液的量和性質作適當調整。人工氣道濕化濕化液種類: 常用濕化液有蒸餾水、0.45%鹽水、1.25%碳酸氫鈉、加有抗生素的濕化液人工氣道濕化濕化效果的判斷判斷濕化滿意濕化過度濕化不足痰液稀薄、容易吸出或咳出過度稀薄,呈清水樣粘稠結痂聽診無干鳴音無痰鳴音痰鳴音多甚至誘發支氣管痙攣聞及干鳴音病人呼吸通暢,安靜頻繁嗆咳,呼吸急促刺激性咳嗽,聲音高亢吸痰定義 用吸痰裝置經口腔、鼻腔、人工氣道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以保
7、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窒息等并發癥的一種方法。吸痰目的保持氣道通暢清除氣道內分泌物便于留取檢驗標本吸痰途徑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管經鼻腔,口腔AARC臨床實踐指南1)氣管內吸痰僅僅是在病患有痰的時候,而不是常規性的。也就是說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時才吸痰2)如果病患在吸痰時,臨床上有明顯的血氧飽和度下降的問題,建議吸痰前提高氧濃度;建議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兒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向嬰兒提供基礎氧濃度的10%3)建議在給呼吸機上的病患吸痰時不要讓病患與呼吸機分離4)基于對嬰兒和兒童所做的研究證據,建議使用淺吸痰而不是深吸痰。主要是避免深吸痰有可能會造成氣管黏膜的損傷5)建議不要
8、在氣管內吸痰前常規的使用生理鹽水滴注。AARC臨床實踐指南6)建議對使用高濃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風險的成人和嬰兒采用封閉式吸痰7)建議對嬰兒采取封閉式的氣管內吸痰8)如果有急性肺損傷的病患發生由于吸痰導致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議避免將病患與呼吸機斷開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復張9)建議成人和兒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徑)要小于他們使用的氣管插管的直徑的50%,嬰兒則要小于70%10)建議每次吸痰的時間不要超過15秒鐘 美國呼吸治療學會2010年吸痰的程序正確評估有效地氣道濕化合理的體療與體位有效地吸引吸痰后評估人工氣道的凈化 -分泌物的清除氣管內吸痰:如何正確實施?氣管切開吸痰操作技術評
9、估病人是否需要氣管內吸痰。時機包括:1、聽診呼吸音粗糙,有痰鳴音2、咳嗽3、PaO2,SpO2降低4、呼吸頻率加快5、呼吸機氣道高壓報警6、翻身前7、主訴8、進食前氣管切開吸痰操作技術 充分評估病人 吸痰前給予吸純氧2-3分鐘,觀察SpO2 根據病人痰液情況判斷是否氣管內滴入藥液 檢查吸引負壓,檢查吸痰管有效期及包裝 右手帶無菌手套持吸痰管保持無菌 開放氣道,迅速并輕輕地插入直到遇到阻力,邊旋轉邊吸引,時間10-15秒,同時觀察生命體征及痰液性質、量、顏色。 吸痰后再給予2-3分鐘純氧或根據病人情況逐漸將吸入氧濃度調回至原參數 用水沖洗負壓吸引管,將吸痰管纏繞手中,翻折右手手套,扔入醫用垃圾
10、聽呼吸音,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 洗手并記錄吸痰注意事項吸痰應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每次均需更換無菌吸痰管。選擇使用合適型號的吸痰管。嚴格掌握吸痰時間,以免加重病人缺氧。每次吸痰不宜超過15秒。動作輕柔,鼓勵患者自主咳痰。吸痰同時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如有明顯的脈搏、SpO2下降或顏面紫紺要立即停止操作為防止或減輕吸痰時出現憋氣,吸痰前后給予高濃度吸氧,如果吸痰前后不給予高濃度氧會造成缺氧和低氧血癥。吸痰注意事項吸痰時先吸引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管內分泌物,更換吸痰管再吸引口、鼻腔內分泌物。抽吸過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決不可再吸氣道內分泌物。每次吸痰最多連續3次,且每次持續時間不超過10-15秒。通過觀察發現,如果吸痰超過3次或持續時間過長,SaO2會降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陽師范大學《專業英語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臨床寄生蟲學檢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感官分析方法 生咖啡感官分析的樣品制備 編制說明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一:荊軻刺秦王2教案
- 2025年交投集團所屬沈陽三鑫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泰安市泰山區泰供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安徽省泗縣鼎盛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山東東營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考試高頻題庫帶答案2025年
- 2024年山東臨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衡陽縣經濟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管理國內外文獻綜述》
- 井蓋管理應急預案
- 鵪鶉蛋脫殼機的設計
- 行為安全觀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復習過程
- 動火作業風險告知牌
- 鍋爐專業術語解釋及英文翻譯對照
- 綜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術措施
- 《小石潭記》作業設計
- 密封圈定位套零件的機械加工夾具設計說明書
- 旅行社等級評定申報材料完整版
- 大粒種子精播機的設計【玉米、大豆快速精密雙行播種機含9張CAD圖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