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_第1頁
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_第2頁
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_第3頁
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15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獲獎名次專家意見主創人員1廣州市越秀區解放中路舊城改造項目一期工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金獎在復雜而敏感的廣州老城中心,設計不僅保留了三棟民國時期的建筑,而且延續原有歷史街巷肌理和嶺南建筑文化特征,使新舊建筑巧妙地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低標準建設條件下,以其合理而緊湊的平面布局滿足了大多數回遷居民對住宅的要求,營造了恰如其分的建筑空間尺度。新建建筑底部的架空和鏤空加強了風的流動和視線的交流,與原有建筑和街巷產生了良好的對話與融合,適應了嶺南氣候環境。整個建筑群以親切的空間感受維系了鄰里之間的親密氛圍,具有濃郁的嶺南生活氣息和人

2、文情懷,創造了宜人宜居的老城居住環境,為舊城更新再利用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范例。該建筑群的設計所表達的社會關懷、對城市歷史環境的尊重以及多重因素約束下的現代創新,反映了當前嶺南建筑的正確價值取向和設計智慧,在表達嶺南建筑文化和環境等方面,特色鮮明,鑒于其杰出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金獎。1.何鏡堂2.劉宇波3.張振輝4.何正強5.陳曉虹2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室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金獎該工作室由原國立中山大學空置多年的教授住宅群改建而成。設計珍視其原有建筑上的抽象價值和形式特征,保留了較多的嶺南傳統建筑的材料、構造與細節,既保護了珍貴的歷史遺產 ,又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設計

3、在尊重原有建筑、地形綠化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組頗具嶺南園林特色、舒適宜人的活動空間。改造之后原本各自獨立的建筑全部環繞在庭園周圍,以連續的路徑貫通,從而在建筑之間、不同標高之間、室內與室外之間建立了微妙的視線和心理聯系。精心配置的植栽、輕輕晃動的水面和池底的游魚賦予庭園以生機,連綴的庭園與連廊使建筑整體上渾然一體,創造了空間上的流動感和景觀的縱深層次,呈現出令人激賞的獨特風致與嶺南神韻,令人留連忘返。該建筑群在建筑與園林和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方面,在適應嶺南氣候和結合地形等方面特色鮮明。鑒于該建筑群在多個維度上的杰出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金獎。1.何鏡堂2.郭衛宏3.鄭少鵬4.黃沛寧5.鄭

4、 炎6.李綺霞7.晏 忠3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學實驗樓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銀獎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學實驗樓采用了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立足于對嶺南氣候的分析,控制太陽輻射得熱,促進自然通風,并將氣候策略和技術措施貫徹到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利用平實的材料和簡明的空間技巧營造了令人愉悅的建筑環境。該建筑設計同時展示了建筑師的藝術造詣,建筑形式優美、現代,體現了輕盈、通透和明朗的嶺南性格。鑒于該設計在技術、環境和美學上的優秀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銀獎。1.覃 力2.李 一3.顏奕填4.杜曉鐘4惠州市中心體育場中建國際(深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銀獎惠州市體育中心可容納4萬名觀眾,其設計構思源于

5、客家傳統圍屋和客家婦女編織的草帽,注重挖掘源自生活的文化內涵。有別于一般體育場建筑的厚重,惠州市中心體育場用連續的多孔膜形成“窗簾”,在結構上同時也在視覺印象上減輕了建筑的重量,不僅在合理造價的前提下創造了簡潔、輕逸的形式感受,亦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風的引入。鑒于該設計在技術和美學上的優秀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銀獎。1.商 宏2.劉曉英3.孫文哲4.謝 芳5.楊先橋5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銀獎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位于校園的東湖、西湖之間,設計以謙遜而通透的體量實現了兩湖之間在視線和景觀上的銜接,建筑東、西兩面因應兩湖的特點而采用不同的界面和形體,屋頂設置可

6、調式遮陽百頁實現對不同角度陽光的遮擋或引入,建筑東、南兩側的水池烘托出了濃郁的人文氣息,總體上發掘了所處地點的潛在意義,探索了嶺南地域建筑設計的新途徑。鑒于該設計在環境、技術和美學上的優秀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銀獎。1.何鏡堂2.倪 陽3.郭昊栩4.林 毅6十香園建筑與景觀修復工程(廣州市海珠區)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銀獎十香園是清末嶺南著名畫家居廉、居巢的居所,十香園紀念館的設計在相對狹小的用地內巧于騰挪,利用現狀地形的高差關系,開辟了一條環繞在故居與紀念館之間的景觀水系,通過錯落有致的園林空間,將紀念館與故居、游客游覽與休憩空間進行了自然的融合與過渡,

7、創造出詩情畫意的空間意境,體現了紀念館的文化內涵。十香園的修復,不僅還原當時的建筑與園林庭園風貌,同時改善了該地區的環境,與周邊環境協調。形成以十香園原建筑為核心的人居環境。鑒于該建筑的文化意義、空間上的優秀表現及修舊如故的效果,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銀獎。1.陸 琦2.蔡曉寶3.廖 雄4. 葉先知5. 葉 青6. 李少云7. 李杜軍 7賽時管理中心(制證/制服中心)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銀獎賽時管理中心(制證/制服中心)位于廣州大學城,明朗、開敞的建筑與庭院相映成趣,庭院與廊、橋、梯、廳共同豐富了空間的意象和路徑的起承轉合,纖秀的結構和窗戶有意識地形成了觀賞周邊自然環境的景框。鑒于該建筑

8、在空間組織和形式上的優秀表現,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銀獎。1.盧筱藝2.林冬娜3.陳奧彥4.崔玉明5.楊馳馳8廣州鹿鳴酒家改造工程廣州中恒信德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廣州鹿鳴酒家位于麓湖之畔的風景絕佳處,該建筑的改造設計強化了建筑與水、岸的關系,以更加輕逸、靈動和空透的形象建立了建筑與周邊的景觀相互關聯,契合了環境的特質,塑造了契合嶺南特點的形式與空間氣質。可惜之處是未充分結合原有建筑。該建筑在空間組織和形式性格上具有嶺南特色,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陳海津2.何健翔3.陸秉雄4.才 奇5.林 海9美倫公寓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銅獎美倫公寓位于深圳蛇口半山,總體布局運用了抽象“山水

9、”具象“庭園”結合的概念,以十棟高低錯落的三至七層的房子圍合成園,園中鑿池為鏡,以橋為舟,營造臨水而筑的嶺南意象,體現出空間自由、流暢的特點。建筑色調淡雅,造型富有新意。該建筑探索了當代嶺南建筑設計的新途徑,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孟 巖2.劉曉都3.姚曉微4.何錦超5.陳朝陽10廣州美國人學校-科學城校區中學部廣州城建開發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廣州美國人學校科學城中學部臨近百畝200年以上樹齡的荔枝林,整體建筑依山就勢,布局合理,造型洗練、輕巧,以架空層、連廊、遮光棚等措施適應炎熱多雨的濕熱氣候,既提供了涼爽的交通空間,又豐富了空間的層次與趣味。該建筑在形式、空間特點上具有嶺南現代建

10、筑的特色,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王 濤2.李 煒3.陳希陽4.唐禎祥5.霍慶輝11凱云樓(蘿崗中心區會議及公共服務中心-D1組團)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凱云樓位于蘿崗區,建筑總體布局因應水邊地形的特點,形成漸次遞進、錯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建筑色調以深色、白色相搭配,清新淡雅而能喚起對傳統嶺南建筑的隱約聯想,材料與構造的細節考究、精美。該建筑在群體關系和建筑形式性格上體現了嶺南印象,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盧子敏2.伍煜樑3.呂 冬4.周 平5.何穗欣12佛山時代依云小鎮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銅獎佛山時代依云小鎮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小體量的建筑被安排在高低變化

11、的不同臺地上,空間形態豐富多樣,自然合理。每戶獨立住宅中心設空中花園,形成的開口三合院融入山水景色,通過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來追求生活的品質與深度。該建筑能夠精心處理環境,建立不同私密層次空間之間的良好關系,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冼劍雄2.傅毅舟3.梁文鋒4.鄭建東5.姚紹安13中國龍門農民畫博物館(惠州市龍門縣)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銅獎地處丘陵地帶的龍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龍門農民畫博物館以灰色調映襯農民畫的濃墨重彩,主要的展出空間圍繞場地上原有三棵大樹形成了庭院,且善用明快、通透的灰空間,具有濃郁的嶺南新鄉土氣息。 該建筑用新的方式延續了客家傳統的建造印象,建議授予嶺南

12、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吳家驊2.馬 越3.朱宏宇4.蔡瑞定5.于 兵14饒宗頤學術館擴建工程廣東中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銅獎饒宗頤學術館新館位于著名學者饒宗頤的故鄉潮州,新館設計繼承潮汕士大夫府第建筑宅、齋、園合一的特點,采用民居與庭園相結合的布局形式,以八個不同型格的庭園和類型豐富的建筑共同構成了一個用于收藏、展示和學術交流的建筑群,建筑形體和裝飾亦借鑒自傳統潮汕民居,頗具古風。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陸元鼎2.陸 琦3.廖 志4.胡 璟5.曹鎮江15廣州科學城綜合研發孵化區A1A6棟廣州市設計院銅獎本項目運用現代設計手法體現嶺南建筑注重通風、遮陽、避雨的建筑特點,從而形成具有現代

13、特色的嶺南建筑,并充分結合建筑所處的地域環境,努力創造生態節能、造型簡潔、不事鋪陳的孵化器建筑。該設計注重技術、功能與形式的結合,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周 茂2.林浩駿3.楊焰文4.鐘獻榮5.吳樹甜16明豐東江府(惠州市博羅縣)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銅獎在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中,通過南向庭院將江景引入室內,以及一梯兩戶錯位躍層式的戶型、方便老人鍛煉的外圍走廊等,營造出結合了嶺南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間,同時結合連廊形成簡潔大方、特色鮮明的造型,是一次探索嶺南居住建筑新模式的嘗試。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許 迪2.李敏浩3.梁敏全4.鄭少昌5.胡江平17廣州大學城華工大

14、二期體育場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銅獎廣州大學城華工大二期體育場館結合地形高差采用了半覆土的形式,削弱了體育建筑常有的壓迫感,加強了與周邊校園建筑的協調,其飄檐、反宇線屋面和柱廊與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內的文物建筑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也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能耗。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孫一民2.何鏡堂3.鄧 芳4.葉偉康5.黃凱昕18方圓鶴山項目1期商業(銷售中心)(江門鶴山市)深圳市筑博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銅獎方圓鶴山項目一期銷售中心建筑以大膽的水面處理、舒展的水平線條、飄逸的出檐和精致的細節設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南方印象,雖然功能簡單,建筑師卻能通過對景觀、材料、光線等更多因素的理解

15、而賦予其豐富的空間意象。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楊為眾2.楊 晉3.馬鎮炎4.龍 浩5.樊 銳19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銅獎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在三面環水的基地中努力營造融于山水、富有嶺南書院氣息的大學校園,創造了較多的開敞空間以契合交流共享的教育理念。該學院是同類大學校園的早期范例,因其對校園建筑的詮釋契合特定視角中的社會期望而引起較多的效仿。建議授予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銅獎。1.何鏡堂2.郭衛宏3.吳中平4.黃艷芳5.蔣邢輝嶺南特色鄉村民居獎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獲獎名次專家意見主創人員1乳源瑤族自治縣必背鎮必備口瑤族新村乳源瑤族自治縣城建水務局銀獎新村選址

16、、規模合理,建筑依山而建,層次豐富。環境空間布局滿足村民公共活動要求,景觀設計充分利用自然水體、坡地和地方材料進行營造,具有鄉土特色。建筑單體內部使用功能符合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外觀造型簡潔,傳承了當地民居吊腳樓和干欄式的風格,同時,在細部裝飾上吸收了瑤族風俗中吉祥符號,特色鮮明。1.陳贊民2.陳向前2大埔百侯農民新村(侯北新村)大埔百侯鎮人民政府銀獎侯北新村項目具有以下幾項優點:1、建筑就地取材,節能環保;2、立面造型新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形式;3、重點部位:如屋頂、入口、陽臺、欄桿等作了深入的刻畫處理,其余部分簡潔大方,把營造獨特建筑形式與經濟實用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4

17、、作為農民新村住宅,當地政府及居民在建造村民自己的住宅時能注重當地的文化傳承,利用當地的材料,注重經濟效益,在經濟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實屬難能可貴。1.溫偉達2.劉思慶3.陳文煒4.張偉興5.黃志勇3沙灣敬老中心(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人民政府銀獎本項目采用傳統嶺南民居形式及材料,能與周邊的沙灣古鎮風貌融為一體。同時,充分結合坡地地形巧妙布局,流線合理,并結合廊道、園林等傳統元素,為老人營造一個舒適、清雅、具有鮮明嶺南民居特色的人居環境。1.余建鋒2.陳永明3.任啟龍4.徐立新4順德龍江仁園佛山市順德區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銀獎本項目充分體現了古典嶺南園林建筑的特點,從整體布局到細部設計均做得較為巧

18、妙精致,注重山水建筑的巧妙結合、被動式微氣候的處理及人文空間的營造,同時運用了傳統的材料,中西合璧,古為今用,處處體現了深厚的文化氣息和雅致、清逸的園林神韻。1.梁昆浩2.蔡佰勵3.蔡爾雅4.蔣 漢5.潘 曉5梁氏家廟(佛山市禪城區)塘頭村村委銅獎梁氏家廟是在全毀原址上,2007年按原狀重建,建筑面積2600m2,三進兩廂布局,由當地工匠施工、村民積極參與。整座建筑按照原形制、原材料(石、磚、木、瓦)、原結構(穿斗抬梁相結合)、原工藝(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壁畫)施工,工程質量良好,能夠傳承嶺南廣府地區明清祠堂建筑藝術風格,適當反映當地鄉土文化。對嶺南廣府鄉村祠堂重建工程有示范作用。湯啟通6

19、從化市廣裕祠保護修繕從化市大平鎮錢崗村委會銅獎廣裕祠位于廣州市從化太平鎮錢崗村,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裕祠修繕工程的前期勘察工作認真充分,修繕設計方案遵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存了從明代、清代、民國的歷史信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物的前提下,適當運用現代技術加固承重墻的基礎和受力結構。使古老的祠堂“延年益壽”,為廣東省文物建筑修繕樹立了學習榜樣。1.陸元鼎2.魏彥鈞3.譚剛毅4.魏安能5.李 棟7沙灣古鎮(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人民政府銅獎沙灣古鎮是一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嶺南古鎮,傳統格局保存完好,并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古建筑。由于許多現代建筑的植入,傳統破壞很大,2003年后,鎮

20、政府加強了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和管理工作,對傳統祠堂、書院、民居投入了大量的力量進行重新修繕,并加強了非物質文化內涵的展現,并初步完成長度達5.2公里,共39條古街巷管線地埋,雨污分流的首期整治。重塑了沙灣中心地帶的繁榮景象。1.孫 立2.陳金富3.張國華4.曾志偉5.何裕康8惠州市惠陽區秋長周田村風貌改造惠州市惠陽區規劃建筑設計院銅獎秋長鎮周田村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也是北伐名將葉挺將軍的故里。為緬懷先烈,1986年,以葉挺將軍的故居建筑風格為要素,擴建新建了葉挺將軍紀念園。使以將軍故居為核心的客家建筑群得以擴展。在近幾年新農村示范區建設中,又將紀念園周邊的新建居民進行“穿衣戴帽”,使區

21、域環境及建筑風格更渾然一體,新舊民居及新建紀念建筑呼應統一,相得益彰,成為民居建筑“穿衣戴帽”改造的樣版。1.劉有偉2.金詠山3.陳 潔4.龐 瑒5.嚴通偉嶺南特色園林設計獎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獲獎名次專家意見主創人員1深圳市仙湖植物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金獎深圳市仙湖植物園完美體現了“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造園傳統,凝聚了北京林業大學兩代園林專家學者的設計智慧,創造性地將嶺南文化和園林藝術融匯于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觀之中,使植物園的科學內涵與市民游憩功能得到恰當兼容與表達。1.孟兆禎2.孫筱祥3.楊賚麗4.何 昉5.葉 楓2廣州珠江公園廣州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金獎廣州珠江公園以

22、中國傳統造園理念與手法為指引,通過合理塑造地形構成自然山水園骨架,巧于植物造景和建筑裝飾,力求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成為現代都市文明與傳統嶺南造園藝術的結晶。1.陶曉輝2.李 青3.金海湘4.劉 勇5.楊振宇3湛江市漁港公園湛江市城市綜合管理局銀獎湛江市漁港公園圍繞“漁人、漁港、漁船、漁家”主題展開規劃設計,表現雷州半島的漁民形象、漁港風情、漁船文化和漁家生活場景。公園景觀突出民族化、地方化、生態化和人性化特色,植物配置以濱海鄉土植物為主,充分表現了濃郁的湛江特色與熱帶風情。1.李 敏2.吳劉萍3.鐘 河4.易 雄4深圳灣公園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美國SWA GROUP集團、深

23、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銀獎深圳灣公園成功改變了原有填海場地的不良景觀,保護和恢復了海岸濕地生態系統,通過大量種植地帶性植物,形成寬闊而連續的海濱游憩綠帶,凸顯嶺南生態文化的精神,成為深圳市綠地游憩空間新地標。1.朱榮遠2.梁 浩3.KEVIN SHANLEY 4.胡 穎5.千 茜6.王 濤7.劉曉都8.邢 果5廣州市花城廣場廣州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德國歐博邁亞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集團銀獎廣州花城廣場和海心沙亞運公園是位于廣州城市新中軸的生態空間,通過綠地景觀設計,恰當協調市政交通、商業開發、公共建筑等不同功能

24、主體,充分體現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嶺南大都市風貌,塑造了優美的城市公共空間,成為花城廣州新地標。1.沈 虹2.劉 勇3.劉 飛4.易 帥5.李昌盛6.郭奕輝7.區惠霞8.川崎晴朗6深圳市蓮花山公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銀獎深圳蓮花山公園是都市生活與自然進程相互交錯而創造出的互利互惠園景例證,成為一個“活的博物館”。公園設計寓教育于休閑娛樂之中,利用綠色廊道加強公園與周邊綠地和社區的聯系,并充分體現了深圳特區文化的特色景觀要素。1.何 昉2.葉 楓3.WILLAM CALLAWB4.SURVRNB APTE7佛山市南海中軸線開放空間設計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銀獎佛

25、山南海(千燈湖公園)城市中軸線開敞空間巧妙利用原有河涌營造都市型濱水空間,為城市生物與景觀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生境,形成整體連貫、精致自然的公園綠地,在城市中心區再現嶺南水鄉的景觀意象,顯著提升了城市中軸線的空間品質。1.何 昉2.千 茜3.KENWEN SHANLEY4.ASHELEY SUTCH8清遠市云山詩意住宅小區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銀獎清遠市云山詩意住區庭園將徽派民居與傳統嶺南庭園風格融為一體,布局精巧,工藝精美,清新脫俗,體現了嶺南水鄉文化和藝術精髓。園林建筑形式新穎輕盈,清涼通透;植物配置講究鄉土化、生態性和舒適度,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和新穎性。1.黃慶和2.卓永恒3.黃鶴清4.黎小

26、田5.勞杰明9江門市無限極中草藥體驗園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櫚景觀規劃設計院銀獎江門市無限極中草藥體驗園通過深入研究中醫藥學的起源,引入中醫的哲學邏輯并貫穿整個設計。在展示藥用植物的同時表現陰陽、五行等東方式的空間生態學,構建中醫哲學的思索空間。通過特定景觀的塑造和隱喻,傳承宣傳了中草藥醫學的精華。1.張文英2.陳景茂3.劉偉祥4.趙青云5.謝海鋒10西關風情-廣州市荔灣綠道設計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銅獎廣州市荔灣綠道是現代都市綠道與傳統景點復蘇的融合體,通過線狀綠道串聯片段的景觀空間,融入廣州民俗文化,打開城市公園邊界,將綠地景觀滲入城市街巷空間,使公園綠地與周邊住區有機結合,是嶺南城

27、市生態化公共空間營造的范例。1.張 晶2.姚 睿3.曹 清4.龍 鱗5.李 敏11廣州市二沙島市民公園廣州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銅獎廣州市二沙島市民公園以自然式手法統籌布局場地空間,通過精巧的設計拓展公園的景觀空間,借景城市標志性建筑豐富公園的空間層次。同時,園區內引入色彩鮮艷的現代雕塑和動感活潑的綠道,強化了公園景觀的藝術性和實用性。1.陶曉輝2.梁曦亮3.李 青4.何冠華5.王昊茹12廣州市嶺南灣畔住區庭園廣東中科琪林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銅獎廣州市嶺南灣畔住區庭園聚山水之靈秀,集文化之神韻,是現代嶺南園林的優秀范例。全園布局因地制宜,因高就低,巧妙使用英石等嶺南本土材料堆山造池,景墻小品結合嶺南陶

28、雕和盆景藝術,淡雅通透。園內適地適樹,展現南亞熱帶植物風情。 1.鄭文錚2.張金華3.劉偉林4.葉小燕5.曾 明13惠州市孤山東坡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位于惠州市西湖的孤山東坡園,通過對名人史跡和嶺南傳統園林元素的挖掘提煉,采用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設計手法,充分體現了一代文豪蘇東坡的豪放灑脫之氣概、清曠超邁之意境,表現出精致、優雅的獨特風格,凸顯了惠州西湖的文化底蘊和品位。1.千 茜2.王 濤3.蔣華平4.章錫龍5.肖潔舒14深圳市中英街景觀改造及古塔公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深圳市中英街歷史街區及古塔公園充分發掘當地文化內涵,將現狀景觀資源重新整合

29、,突出街道、界碑、古樹等特征元素,強調地域場所特征,用簡潔精煉的手法表達質樸醇和的風格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歷史文化意境。1.何 昉2.千 茜3.葉 楓4.王 濤5.夏 媛15梅州市客天下旅游產業園客家小鎮景區城市建設研究院深圳分院、廣州市四季園林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銅獎梅州市客天下旅游產業園客家小鎮景區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充分發掘當地人文與生態資源,利用鄉土材料與植物,發揮客家傳統建筑和民間工藝特色,通過建筑、園藝、雕塑等手段,典型地表現了客家山區的文化景觀,具有鮮明的嶺南風格特色。1.李慶遠2.馮勁龍3.原帥讓4.李少勇5.袁自星16深圳市龍崗大運中心場地景觀及大運

30、自然公園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深圳市大運中心及自然公園在設計中將抽象的哲學元素轉換為具體的自然景觀,營造具有傳統嶺南文化內涵和現代景觀特色的大運之園,既考慮到賽時大流量、高密度的使用功能,又兼顧賽后運營與維護,較好運用了生態環保新技術與新材料。1.何 昉2.葉 楓3.千 茜4.蔡錦淮5.洪琳燕17廣州市蘭亭御苑居住宅庭園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銅獎廣州市蘭亭御苑住區庭園力求提煉表現傳統嶺南居民生活方式,突顯嶺南傳統住宅園林文化場景,小中見大,恬靜清幽,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豐富的景觀。植物配置絢麗多彩,建筑形式富有傳統珠三角民居形式,生動地展現了嶺南地域風情。1.黃嘉寧2.

31、何幼梅3.李 玲4.葉賀新5.杜逸逾18中山市名樹園中山市規劃設計院銅獎中山市名樹園采用嶺南傳統園林風格營造,保護利用舊城區改造遷移的大樹,展示具有本地特色的名樹名木風采,如土沉香、黃花梨、莎欏等珍貴樹種。全園布局合理,古樸精巧,清新自然,并運用現代水景技術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游賞景觀。1.吳 穎2.崔振南3.吳芝元4.董 睿5.楊中美嶺南特色規劃設計獎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獲獎名次專家意見主創人員1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銀獎小洲村歷史文化保護區具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廣州城區內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落,是廣州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規劃通過充分挖掘小洲村歷

32、史價值,運用有機更新理念,采用多種創新技術手段和有效的設計手法,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嶺南特色古村落保護的規劃編制方法,實現了保護小洲村的獨特風貌、弘揚地方文化、發展旅游產業、建設活力社區的目標,對傳承嶺南街區風貌做出了突出貢獻。1.蔡云楠2.李箭飛3.彭 濤4.陳 翀5.王建軍6.肖 翊2客家公園(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規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銀獎該規劃設計突顯客家文化特色,將公園設計為集文化交流、客家文化展示、愛國主義教育及城市居民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化型公園。本項目以仿古與現代手法相結合,通過塑造建筑與環境,主體建筑的設計注意展示客家文化,把公園打造成客家文化的“展示中心”及“創新平臺

33、”。1.孫一民2.張春陽3.汪奮強4.黃燁勍5.申永剛6.葉偉康3廣州市信義會館及周邊區域綜合景觀規劃設計 序號3原項目名稱為:中西結合,古今交融廣州市信義會館及周邊區域綜合景觀規劃設計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銀獎信義會館地區是廣州首例成片工業遺產改造實施案例,為落實廣州市“中調”發展戰略,給舊城改造以及工業廠房改造提供了新思路。規劃設計尊重歷史,發揚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傳承嶺南文化精髓。項目建成后,成為珠三角地區為數不多,但擁有一定規模的loft形態創意產業園,成為繼沙面、白天鵝賓館、白鵝潭酒吧街之后廣州市的又一城市亮點。1.焦耀明2.胡展鴻3.楊 楊4.姚 睿5.鄒 楠6.黎 松4開平

34、市赤坎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銀獎開平市赤坎鎮完整地保存著大量中西合璧式的騎樓建筑,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規劃為古鎮的保護制定了宏觀的保護框架,確定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提出了“生命細胞”的模型理念作為保護規劃理念。規劃突出對歷史建筑群的保護,把核心保護范圍設計為一個完整的步行公共空間,通過對公共空間的場地、公共設施、小品以及重要節點的控制,引入相關歷史文化內涵,強調空間層次和場所精神,打造了嶺南文化特征濃厚的旅游、休閑小鎮。1.溫春陽2.許險峰3.張 翔4.王 磊5.陳智波6.譚國昭、5韶關市石塘鎮鎮區重點地段保護規劃及城市設計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銀獎

35、規劃堅持對石塘鎮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真實的整體保護,重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延續,突出了雙峰寨紅色紀念意義。規劃注意結合地方實際,較好地體現了原生態、原真性的鄉土景觀,不僅使古村落的風貌有了較大的改觀,核心區重要歷史建筑得到搶救性修復,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地方傳統工藝和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其保護措施和發展模式可以作為此類項目的典型案例。1.朱雪梅2.林垚廣3.王國光4.王 平5.邱代勝6.覃正思6廣州大學城嶺南印象園工程序號6原項目名稱為:嶺南印象園工程廣東省國際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廣東中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銀獎項目根據上層次規劃的定位,結合項目周邊自然風貌,鄉土特征

36、,嶺南地方特色,圍繞“嶺南印象”元素進行了總體規劃設計和空間布局。規劃構思立足于完善村落街、巷、院組成的“枝狀”布局肌理,利用形式多樣手法改造修繕傳統祠堂、廟宇、民居,并重組空間序列引導人流,重構了“粵海水鄉、院落高街”特色。根據項目地塊總用地及功能,規劃布局了休閑旅游、文化展覽、娛樂消費等,功能相對完整,布局合理,富有特色。1.廖 志2.陸 琦3.曹 勁4.張東秀5.詹國慶6.李慧琦7沙面歷史文化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銅獎規劃重點保護了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整體風貌,包括文物建筑、非文物建筑、全島及周邊環境風貌、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等;對不同層次的保護范圍分別提出保護原則

37、和規劃控制要求;提出沙面歷史風貌和環境要素保護要求及非文物建筑物的整治與控制要求和多項專項規劃內容。通過規劃的實施,沙面成為亞運期間向外界展示廣州保護歷史文化的名片。1.朱志軍2.蔡云楠3.袁奇峰4.林兆璋5.郭冠頌6.朱毅藝8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更新改造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銅獎設計抓住可園舊城騎樓、水鄉、人文背景、舊城街巷肌理、嶺南商貿、居民生活的特點,從歷史保護、空間開發和自然、社會、經濟資源重整等方面對片區進行綜合更新改造,實現“整合區域資源、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展示莞城深厚歷史;打造嶺南本土文化區;實現老城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目標。1.何鏡堂2.郭衛宏、3.何正強4.陳曉虹5.劉立欣

38、6.林余銘9東莞寮步牙香街、解放西街保護及整治工程廣東省建科建筑設計院銅獎規劃提出適當調整道路寬度,拆除部分違章房屋和坍塌的房屋等措施,在維持傳統街巷肌理的同時也增加了街巷中的停留空間,形成若干區域活動中心,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同時,規劃提出所有規劃設計均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適度的更新和整治,從而達到再現繁華香市往日風貌的目的。1.曹 勁2.邱 麗3.潘建非4.曹大燕5.陳 茜6.張 海10新城市中軸線北段核心地區(燕嶺公園珠江新城電視塔南廣場)城市設計廣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美國HELLER MANUS建筑事務所、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所銅獎該設計結合亞運城市和宜居

39、城市的建設目標,充分體現了亞運之軸、生態之城、宜居之城的具體要求。選擇了山-水-城三個重要的空間元素進行構思,不但與廣州老城區的傳統結構形成呼應,又強調了山水城之間的聯系,增加城市自然元素的引用,使其煥發新的活力。1.Jeffret Heller 2.孫一民3.呂傳廷4.劉名瑞5.夏 晟6.賀崇明11順德嶺南風情美食展示中心修建性詳細規劃佛山市順德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銅獎規劃在充分分析現有用地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與周邊的交通、商業、住區、景觀環境的關系,確保該項目在商業經營上具有全天候的生命力。而項目作為展現順德餐飲文化、嶺南風情的載體,在規劃布局的空間與形態上充分吸收了嶺南村落、建筑的

40、肌理與造型元素,使其成為一張展示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1.陳霖峰2.劉文輝3.張詠梅4.葉玉英5.馮家雯6.郭潤明12湛江市霞山“歐陸風情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銅獎規劃以湛江法租界時期留存下來的歷史街區與歷史建筑為設計切入點,通過歷史街區的保護來帶動周邊地塊的活力,通過周邊地塊的發展反過來促進歷史街區的再振興,從而達到整個地區雙贏共建的最終目的。1.周 儉2.張 愷3.陳 飛4.王兆聰5.許昌和6.陳文彬13古黃埔港歷史風貌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及景觀節點設計廣州市城市規劃自動化中心、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所、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銅獎規劃通過“村落歷史格局-公共空間形態-重點建筑

41、整治-景觀小品建設”的研究脈絡,以旅游線路和策劃、重要景觀節點整治與設計、開發時序與建設指引、拆遷安置、河涌水系整治等實施措施推進改善了村落環境品質,并呈現了古黃埔港歷史文化價值。1.王 玉2.馮 江3.許松輝4.沈 慷5.黎亦眾6.楊 颋14中山市長堤路鳳鳴路片區改造規劃中山市規劃設計院銅獎規劃采用“延續-再生”的總規劃設計理念,綜合考慮了自然、歷史、文化及交通容量等元素,充分提煉區域的文化特色及建筑風格、元素,在山水之間創造網絡狀商業街區空間,體現傳統空間的延續與再生。1.周建云2.吳青苗3.劉錦賢4.梁耀文5.黃小飛6.鐘振遠15廣州市海珠區南華西二期舊城更新改造規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

42、研究院銅獎設計提出以“拆除抽疏”為主基調,盡量不新建建筑,減少對南華西歷史街區的影響。目前,南華西一期項目采用了原地經濟平衡的模式,所有拆遷戶都得到回遷,效果良好。1.王世福2.張智敏3.馮志堅4.梁志偉5.陳達良6.唐瑋鴻嶺南特色街區獎序號項目名稱申報單位獲獎名次專家意見主創人員1荔枝灣及周邊社區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金獎既為歷史街區,又是普通社區,河涌重新挖開帶動整體整治,歷史及特色凸顯,建筑、濱水空間、街廓與綠化輝映,文化與市民生活提升,是以嶺南文化帶動社區發展的優秀范例,推廣價值極大。1.晏擁軍2.陳建華3.賴壽華4.馮 江5.江偉輝6.羅遠翔2臺山市臺西路商

43、業步行街臺山市城鄉規劃局銀獎臺西路商業步行街集中展示了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嶺南地方建筑特征,地方風貌和歷史印象突出。今天,臺西路商業步行街的城市功能得以延續和提升,豐富的建筑元素得以很好地保存,人文意向與生活環境相結合,歷史文化傳承和現代城市功能相結合,賦予了城市恒久的魅力和新的生命力。1.李文斌2.黃偉華3.鄭達暉4.譚 葵5.李紅暉6.蔡柏滋、3龍川縣佗城歷史街區景觀保護與修復龍川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銀獎佗城作為早期中原客家人南遷的聚居地,城中遺存的舊房舊居彌散著秦漢古風、唐宋遺韻。佗城歷史街區景觀的修復,以“再現歷史,修舊如舊”為原則,根據歷史遺產的特點確定不同區域的工作重點,其中北門景區以部分恢復古城遺跡景觀為重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