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老莊生命哲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馬蘭(XX理工大學XXXX430063)摘要:先秦道家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之一,主要以老子,莊子作為代表人物。他們從道的視角來論述生命的奧妙,深刻剖析生命的本質和價值,通過“個人與宇宙”,“名利與生命”等事物的舉例對比,論證了豁達的養生思想,借以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不僅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精粹,對現代社會來講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既有利于當代社會重新認識和尊重生命本身,也有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做出理想的人生選擇。在人類通向未來的進步中,老莊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和價值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識,在當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出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積極影響。關鍵詞:老
2、莊;生命哲學;當代社會;價值Thevalueoftheoryofzhuangzislifephilosophyincontemporarysociety中國傳統哲學中先秦道家以老莊為代表,從“道”的視角,系統的闡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上,無論是論述生命的本質還是生命的價值,甚至是生命的超越,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挖掘老莊思想的精髓,有利于當代社會以獨特的眼光正確的審視生命本身。老莊生命哲學所蘊含的生存智慧,為當代社會在妥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社會,人與自身心靈之間的關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養。一、老莊生命哲學的X疇淺析由老莊開創的道家生命哲學,主要由三個部分構
3、成:生命觀、生死觀、養生觀。這三部分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長期以來是一個被人忽視而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下面就這三個X疇進行淺析,從而得出其中的內在聯系及其所具有的意義。(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觀在生命哲學這一命題上,道家將人的命運軌跡與自然的無形而化聯系起來,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生命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莊子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在老莊的生命觀里,沒有超乎“自然”、“道”之上的神秘東西支配人的命運,而即使是“自然”、“道”也是可“法”的。1因此,“道法自然”的生命觀的積極意義在于充分地發揮人的能動作用。一般說來,老莊的生命觀不強
4、調把個體的現世遭遇看作是由某種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主宰,而是極為重視個體對可法的“自然”、“道”的遵循與否,只要遵循“道”,就可以“段身不殆”(老子十六章)。莊子雖然講“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充符),但這并不是宿命論的意思,這種“命”只是一種未被認識的自在之“道”。莊子所向往的是“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的真人,這樣的人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2莊子提出的“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天與人不相勝”的觀點,可以代表道家的天人關系說,將天與人作為不同的認識對象,而以人的認識符合“天”、“道”、“自然”為最高準則,從而提出“道法自然”的生命觀,并直接引導
5、人們對生命的現象進行認識。(二)豁達的生死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從“道法自然”的生命觀,到“氣之聚散”的生死觀,是老莊生命哲學命題的內在必然。老子把生死過程看得十分自然,“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離開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老予新譯),并對生死的狀態作了形象的描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老子七十六章)更可貴的是,老子沒有把死的現象神秘化,他形象地把天地之間萬物的生生滅滅,比作一個大風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同時,莊子發展了老子的生死論的思想,明確地提出了“氣之聚散”的生死觀,這種生死觀,遠非是科學的認識,但把生死看作是一種自然
6、之氣的變化過程,尤其是看到生命之氣具有“陰陽”的特性,這為進一步思考生命現象,揭示生命的奧秘,提供了一條比較可行的認識路線。在老莊的生死觀,乃至于整個道家的文化中,都有一種強烈的貴己重生的傾向,這是由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觀決定的。他們超脫于生死的困惑,對生死現象的認識有一種比較接近于科學的理性認識,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違背了“天道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法則,從而破壞了自然的原則。因此,他們提出了貴人輕物,貴己保身的重生論思想,這既針對一般人的貪物喪性,也針對統治者的貴物輕人,具有比較廣泛而深刻的批判意義。老子面對“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難得之貨”等外物對人性的
7、擾亂,提出了“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的疑問,將生命存在的意義擺到“名”與“貨”之上。3這充分體現出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已突破生死障礙,從宇宙大道流行中感悟生死循環,不喜生不憂死,生死隨順,表現出境界的高遠,超凡脫俗的品性。4(三)自然的養生觀早期道家的代表老子十分注重對人的精神的節儉,也就是少私寡欲的豁達境界,從而以養神達到養形的目的。“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即是“愛惜精神,積蓄力量的意義”(任繼愈老子新譯),而做到了“嗇”,便叫“深很,固抵,長生久視之道”(老子五十九章)。老子養生達到的最理想狀態便是“復歸于嬰兒”(老子二十八章)的高度純潔的精神境界,老子自己說這是“貴食母,”也就是得道
8、的緣故,因而能“獨泊兮,其末兆,如嬰兒之末孩(笑)”(老子第二十章)。總的說來,“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是老子養生的主要方法,即要通過凈化心靈,頤養精神,從而達到精神與形體兼養的目的。莊子在蓄養精神方面,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了“心齋”、“坐忘”的凈慮精神的方法,使自己不“與物相刃相靡”(齊物論)。莊子的養生更是以德性的保養為重心,主X以德塑行,以德立行,養神是養生的關鍵,養形從屬于養神,甚至形體的保養就是為精神的保養服務的。雖然莊子的養生思想與老子的養生思想有所不同,但老莊生命哲學思想的基本命題都是自然無為。但是,老子的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只是達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徑,“無不為”
9、才是真正的目的。而莊子的無為則是逍遙無為,沒有任何現實的目標或追求,實質上也就是安然順道,逍遙自由。5二、當代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日益完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和精神生活的極大提高,使人們的思想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日益多元化。同時,人們在接受社會優秀的文化環境熏陶時,也受到了許多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及時行樂、輕視生命等錯誤的價值觀。而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轉型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這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大致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
10、析:(一)個人主義思想的泛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文明水平與社會和諧有了重大的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強調集體主義的同時,個人主義思想日益盛行。個人意識的畸形發展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利己主義的泛濫,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尤其是在個性X揚的一片燥熱聲中形成了社會價值的虛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集體主義受到很大侵蝕,這些必然造成個人與社會,國家的疏遠和離心。因此,個人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它的危害很大,是導致一切社會丑惡現象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11、以上可見,個人主義以自主為中心,對社會的危害是及其嚴重的。在當代社會中,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盛行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它從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上造成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經濟建設的離心力、分散力、對抗力,從而使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淡化,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缺失,這是當前社會意識形態面臨的嚴重的挑戰之一。(二)社會功利主義的傾向改革開放以來,國門大開,各種思想紛紛涌入,魚目混雜,良莠不齊。市場經濟的競爭和等價交換原則,既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和獨立意識,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得一些人走上了唯利是圖的極端。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一些人在面對紛復雜的社會現象時難免不知所措
12、,失去評判標準。西方的和平演變,部分官員貪污腐敗現象的曝光,社會貧富差距的繼續拉大,物質財富的日益繁榮,“金錢至上”的思想甚囂塵上,這些社會現實問題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形成了金錢,權利高于道德,責任的錯誤現象。社會功利主義思想的存在,表現在教育、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教育方面,雖然當代的教育工作提倡素質教育,但學校在具體的操作上沒有很好的落實,多數學校依舊采用應試教育政策,缺乏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在經濟方面,人們過多的注重經濟效益,特別是在物質利益領域對商品和金錢的崇拜,許多商家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更大的利潤,甚至偷工減料,生產不合格產品。近幾年來,食品安全等產品
13、質量問題日子突出,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正是過度的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所帶來的危害。不可否定的是,功利主義宣揚了人類的主體性,自覺性,突出了實踐的目的性,效用性。6因此,把功利主義精神貫注于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三)社會不平等現象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做出進一步的分析,特別是近幾年來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的日益嚴重。這些不平等現象,主要表現在教育的不平等,性別歧視,貧富分化差距的
14、拉大等。教育的不平等。中國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進行整體分割,形成“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巨大差別。在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教育階段實行內部分割,形成“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兩個世界,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經費向城市學校和各級學校中的“重點”傾斜,從而使不同的社會成員及其子女必然面對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性別歧視。我國憲法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個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平等是一個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性別歧視的現象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我國重男輕女的現象依舊存在,尤其是在農
15、村更為根深蒂固,在工作中,很多企業仍然有性別歧視,無論是在工資,還是工作分配等方面,都有著性別偏離的傾向。貧富差距的拉大。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物質財富迅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兩級分化現象也日益明顯,大量的物質財富只集中到了少數富人手中,貴尊卑劣,群落差分的意識越來越強化,階層之間的層級區分越來越明顯,地位尊嚴的差別越來越強化。貧富分化差距的拉大,會增強人們的不公平感,引起社會動亂,不利于創造一個良好,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三、老莊生命哲學在當代社會的積極作用(一)樹立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當代社會群體在價值觀念上有個突出特點就是個人主義,即只顧個人利益,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長此以
16、往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工作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當代社會要轉變人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培養集體主義的寬廣胸懷。這里要提及的是老莊的生命之“德”。“德”也做“得”,顧名思義是對外物的獲取,是社會對個人的需求和滿足,也就是這里講的個人利益。在老莊看來,真正的“德”是無己無私、無思無慮、自然而然、無心之德方為真德。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為了獲取生命之德,個體應該像水一樣博愛萬物而不苛求個人之利,即為善又自善,愛他人愛集體也愛自己,自然而然的實現個人價值。老莊哲學強調空間的浩淼無垠,個人與浩瀚宇宙相比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偏執的強調個人利益是狹
17、隘和淺薄的。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集體之間的關系。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要胸懷集體和社會,因此,對于社會而言,每個人都要進行思想的解放,把那些已經形成的偏狹自私的的利己主義觀念打碎,學會分享和奉獻,這是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的必修課。(二)追求“少私寡欲”的精神境界老莊道家從個體精神生活的角度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他們認為私欲是妨礙人體認大道,妨礙人精神守靜及導致禍害的根本原因。不去掉人們的私欲,人的心就不能恢復正常,人們必然就會被外在名利富貴所引誘而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主宰自己,失去人的本性。少私寡欲,保持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對于保持高尚的人格,清醒的頭腦,健
18、全的精神和自由的生活,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少私寡欲,儉樸自然,是道家為個體生活所制定的一個根本法則。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人文因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大大的增加了。在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人們越來越注重和講究物質生活。同時,人與人之間交往方面的虛情假意,共事相處時的勾心斗角等,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素樸,誠實,自然等美好的品質,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同時,現代社會人的私欲似乎比任何時代都顯得旺盛,這勢必會造成越來越多的社會沖突,造成人們精神的扭曲。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人們想要淡泊寧靜,保持健康長壽,呵護自身生存,就必須以真樸之性去充實自己的生命精神,通過自身內在的精神充實,來調節理想與現實的
19、矛盾。(三)培育“道通為一”、“萬物一齊”的平等觀念道家以“道”作為宇宙根源,認為萬物皆由“道”生出。萬物由道生成后,雖然形態各異,卻無高下,貴賤之分。這一觀點富有“萬物平等論”的思想,生物之間有著一種互利共生的利益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互利共生的利益關系,才構成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生命共同體。因此,自然萬物的本性及其變化,關乎人類生命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人們的活動應與自然萬物的機制保持協調統一。宇宙中的生命體非獨立自存,彼此相互依賴,只有遵循人與自然,才能維護好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因此,人類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萬物,以慈悲的胸懷去善待生命,跳出一味以人類為中心的自大狂妄態度,
20、承認地球上的一切。老莊的生死觀告訴人們生命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位成員,應該尊重一切生物,無所歧視。萬物彼此存在,互相依賴,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協調性與和諧性是必要的,這不僅構成人類生命,社會機體存在的前提,也是自然界中其它生命體的共同目的。老莊道家生命哲學站在宇宙觀的高度上,從整體上揭示出天地、萬物與人類的統一性、和諧性以及相互依賴性。(四)領悟由輕生到重生、生死齊一、無生無死的超然智慧道家哲學之所以能夠在生死問題上持有如此的超然態度,在于他們將生死視為同一,在主觀上消解了生死之別。認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齊一,本無差別,從而成功的跨越了構成其生命困境的首要界限即生與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可見,從齊物的立場看,個體生命所面臨的永遠無法跨越的生死之自然大限實際上并不存在。8老莊道家齊生死的目的是要達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通過精神修養來達到“與道相輔而成”的境界,通過精神修養來超越必然性的生命困境,通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地航拍合同協議
- 塑膠地面售賣合同協議
- 商用豆漿供貨合同協議
- 商鋪合同更改協議范本
- 土地項目代建合同協議
- 土壤普查勞務合同協議
- 園林植被采購合同協議
- 塘廈肉制品配送合同協議
- 商鋪出租托管合同協議
- 土地置換住房合同協議
- 浴池出兌合同協議
- 2025年遼寧能源控股集團所屬鐵法能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跨境物流部門管理制度
- 防空掩體知識培訓課件
-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招聘筆試真題2024
- 【MOOC】工程材料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自動化立體倉庫倉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煤礦安全規程執行說明
- 患者隨訪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對策
- DB32∕T 2349-2013 楊樹一元立木材積表
- 首屆上海科技期刊編輯技能大賽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