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句式常式句 敘述句/判斷句 肯定句 否定句 疑問句變式句 定語后置 狀語后置 賓語前置 主謂倒置 被動句式敘述句敘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行動變化的。注意: 謂語詞性:動詞 語義特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古今漢語敘述句的相同點 冬,晉文公卒。晉侯秦伯圍鄭。初,鄭武公娶於申。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公賜之食。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馬逸不能止。虎求百獸而食之。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到:相同之處:語序均為SVO差異表現在:引進地點的狀語的位置,如“於申”。另外,有差異的句式還有:雙賓語句動量表達形式雙賓句雙賓語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直接賓語是謂語動詞的承受者,間接賓語表示謂語動作的方向
2、(對誰做)或動作的目標(為誰做),間接賓語緊接在謂語動詞后,但它不能單獨存在。它和直接賓語組成雙賓語。 古今漢語雙賓語的共同點動詞:告謂類動詞、給予類動詞帶雙賓語。賓語所指:直接賓語指物,間接賓語指人。兩個賓語的位置: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方言中情況不同)古今漢語雙賓語的共同點舉例公賜之食。左傳隱公元年多予之重器。戰國策趙策四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古今漢語雙賓語的不同點 主要表現在動詞方面: 1、古代漢語不僅告謂類動詞、給予類動詞帶雙賓語,普通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 2、有經常帶雙賓語的動詞“為”普通及物動詞的雙賓語句式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萬章下
3、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孟子告子下天生民而立之君。左傳襄公十四年動詞“為”的雙賓語句式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公元年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僖公三十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左傳宣公二年重為之禮而歸之。左傳成公三年吾不忍為之民也。戰國策趙策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古代漢語雙賓語句式的翻譯(一)與現代漢語相同的古代漢語雙賓語句式,翻譯時句式、語序不需要改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古代漢語雙賓語句式,翻譯時句式、語序要作變化。古代漢語雙賓語句式的翻譯(二)變化方式: 普通及物動詞的雙賓語句式翻譯時,通常會借助介賓短語,句式變化為“介賓動詞”這樣的狀中結構。 動
4、詞“為”的雙賓語結構翻譯時,“為”的意義要隨上下文而定,同時要么在直接賓語前面添加合適的動詞,句式變化為兼語結構;要么句式變化為“介賓動詞”這樣的狀中結構。古代漢語動量表達的形式(一)基本形式:數詞+動詞 “數詞”做狀語 三進及溜,而后視之。左傳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古代漢語動量表達的形式(二)強調形式:動詞者,數詞 數詞作謂語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國策趙策三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古今漢語動量表達形式的不同1、動量
5、詞的有無2、數(量)詞與動詞的位置不同3、強調形式不同古代漢語動量的強調:V者,Num現代漢語動量的強調:動詞+數詞+量詞注意:量詞產生的比較晚;名量詞的產生比動量詞早;量詞泛化使用的情況古今都有判斷句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句子。用以判定兩者是否屬同一事物,判定主語所指的屬性或類別。例如: 我是中國人。 他是好學生。 制,嚴邑也。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注意:“是”不是古代漢語的判斷詞現代漢語用判斷系詞“是”表示判斷,先秦漢語中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有時“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斷詞,但仔細分析一下,能夠發現它仍然是指示代詞。例如: 至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其不義又甚於攘人 犬
6、豕雞豚者, 何故也?先秦時,“是”的常用用法為指示代詞,相當于“此”,在句子中做判斷句的主語或謂語。“是”做判斷句的主語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 公曰:是吾寶也。 是吾師也。常用判斷句式1.在判斷句的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也”例如: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王,人君也。斶,人臣也。張騫,漢中人也。 2.在主語后面,可以加語氣詞“者”提頓,然后再句末加語氣詞“也”。“者,也。”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吾所欲者,土也。 陳勝者,陽城人也。 計者,所以定事也。3.有時句末語氣詞“也”可以省略,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者,。”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 虎者,戾蟲。 夫禮者,民之紀。 陳軫者,游說之士。
7、4.“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構成判斷句。“,。”例如: 荀卿,趙人。 趙,秦之深仇。 劉備,天下梟雄。判斷句的省略式主語承前省略。句末“也”字必不可少。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對話中。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沛公之驂乘樊噲者也。 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加強肯定的判斷句古代漢語判斷句用“乃”“即”(副詞)“惟”“維”(語氣詞)等字加強肯定。例如: 是乃狼也。 吾乃燕人張翼德。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往往帶有辯白或聲明的口氣。注意:用“乃”的句子可以翻譯成“就是”、“便是”,但“乃”不等于“就是”、
8、“便是”,“乃”相當于“就”、“便”。活用的判斷句1.采用判斷的形式來打比方。 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夫魯,齊晉之唇。2.用判斷的形式來解釋原因。例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3.表示某種曲折復雜的關系。例如: 夫戰,勇氣也。 百乘,顯使也。 小結:判斷句形式表達的語義關系基本語義:判斷派生語義:其一,解釋原因。其二,表示比喻。其三,其他復雜的語義關系。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例如:朽木不可雕也。(論語公冶長)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小人有
9、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分為三類:1.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2.否定動詞,“無”;3.否定代詞,“莫”。判斷句的否定在名詞謂語前加否定副詞“非”就可以構成否定判斷。“非”譯為“不是”。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管仲非仁者與?疑問句在古代漢語里,句子一般須有疑問詞的幫助,方能發出疑問。有時候用疑問代詞,有時候用疑問語氣詞,有時候是二者都用例如: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孰為夫子?(論語微子)子見
10、夫子乎?(論語微子)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疑問詞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疑問代詞;第二類是疑問語氣詞。幾種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不亦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何以為”。例如: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定語后置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11、愚公移山列子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狀語后置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用來引入時間、地點、工具、比較對象等。例如:“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促織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孟子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荀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
12、愈賓語前置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蘇軾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彼且奚適也? 彼且惡(何)乎待哉?沛公安在?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
13、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不然,籍何以至此?奚以知其然也?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例如:夫晉,何厭之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兄嫂是依。主語后置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被動句的概念古代漢語敘述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的被動者,受事者。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君能補過,袞不廢
14、矣。左傳晉靈公不君 諫行言聽。孟子離婁下 益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被動句的分類意念上的被動句特點:沒有特殊的語法標記。被動關系靠語義來體現。并沒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動的句式。注意:此類被動句出現及早,意念被動句一般不認為是真正的被動句。這種被動表示法直到現代漢語中還廣泛運用。被動句的分類被動句式:1.“於字式2.”為”字式3.“見”字式4.“被”字式“於”字式先秦時比較常見。例如: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鞍之戰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孫子兵法行軍篇 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漢書項羽傳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懷
15、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注意:“於”字式的被動句,句子中“於”字本身不能表示被動。動詞已經用于被動的意義,“於”字只是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使全句的被動意義更加明確了。同古代漢語 不同,現代漢語引進行為主動者的介賓詞組位于動詞前。“為”字式用為(w i)放在動詞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使主語的被動性明顯地表現出來。“為”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被”。例如: 止,將為三軍獲左傳襄公十八年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 卒為天下笑。戰國策趙策三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子五蠹“為”后亦可不出現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韓厥獻丑
16、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 左傳成公二年“為”“所”式在動詞謂語前用 “為”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在主動者與動詞謂語之間加 “所” 構成“為所”式。這個句式產生的比“為”字式要晚。這種句式產生于戰國末期,盛行于漢代。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書面語里。例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 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史記項羽本紀 征和二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 漢書霍光傳“為”“所”式,“為”后亦可不出現行為的主動者。構成“為所”句式。例如: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恐為所并。 史記淮南衡山王傳范增起,出謂項莊曰:“君王為人不忍,汝入
17、以劍舞,因擊沛公,殺之。不者,汝屬且為所虜。” 漢書高帝紀用此,其將數困辱,及射猛獸,亦數為所傷云。 漢書李廣蘇建傳“見”字式古代漢語也可以在動詞謂語前加“見”構成被動句。例如: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孟子盡心下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楚辭漁父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見”“于”在動詞謂語前加 “見”,在動詞謂語后用介詞“于”(或于)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構成“見于”式。這種句式產生于戰國,但直到漢代才逐漸多起來。例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史記管晏列傳“被”字式在動詞謂語前用“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句式就是現代表被動的“被”字句的源頭,其產生的時代較晚,戰國末期已經開始出現,但比較少見。大約在東漢末年出現的多一些。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了唐代以后的接近口語的詩文中,“被”字句的使用日漸增多,最終取代了其它被動句式。例如:例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羽毛球教練員合作合同
- 租賃合同中的房屋維修責任劃分
- 施工項目勞務分包合同增訂版
- 房地產業共同投資合同協議書
- 植物學考試題(含參考答案)
- 銷售合同履約保證金范本
- 企業員工餐廳廚師服務合同范本
- 水利工程合同:咨詢服務指南
- 老年危重病的護理
- 商品房買賣合同協議書
- 班組工程量結算書
- 生產件批準申請書
- 環境監測考試知識點總結
- 爵士音樂 完整版課件
- 嘉興華雯化工 - 201604
- 冀教版七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第8章 8.2.1 冪的乘方
- XX公司“十四五”戰略發展規劃及年度評價報告(模板)
- 計算機輔助設計(Protel平臺)繪圖員級試卷1
- 除法口訣表(完整高清打印版)
- 河北省城市建設用地性質和容積率調整管理規定---精品資料
- 講課實錄-洛書時間數字分析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