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第三部分二、現代中國專題二十一一、選擇題1(福州三模)在“一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長,但物價指數的年均上漲幅度卻只有11%,這主要是因為(A)A統購統銷政策的實施B民生商品供應充足C蘇聯等國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現【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期間是指1953年1957年;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由于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的實施,才出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而物價上漲不大的狀況,故A項正確;新中國剛剛建立,民生商品供應不足,故B項錯誤;C項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三大改造是1956年底完成的,故D項錯誤。2(呼和浩特二模)下表是國家統計局對
2、19491952年全國4 億農民收入支出情況的統計(單位:元)。據此可以推知(C)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人均貨幣收入14.518.723.626.8人均消費品支出14.217.321624.6A農業改造已經基本完成B落后的農業面貌發生轉變C工業品的農村市場廣闊D富裕農民的比重顯著增加【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從1949年到1952年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人均消費品支出也在增加,但尚有節余,說明工業品的農村市場廣闊,故C項正確;農業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農民收入支出情況,而不是農業發展情況,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富裕農民的比重的信息,而是反映農民收入支出
3、情況,故D項錯誤。 3(曲靖)“一五”計劃期間,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財經委擔負計劃任務,綜合編制自身計劃,受國家計劃委員會指導,而區、市財委的計劃局受同級財委和上級計劃機構的雙重領導。這一體系的形成(C)A有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B有助于新生政權的鞏固C為工業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D標志著國家機構改革的開始【解析】由材料“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結合所學,“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材料體現為我國工業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故選C項;“一五”計劃的背景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新生政權的鞏固,排除A、B兩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國家機構的改革,
4、排除D項。 4(湖北仿真模擬)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決議中規定,社員個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資料和存款,永遠歸社員所有。這一決議(D)A推動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進程B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C克服了黨內的盲進思想D有利于減緩“共產風”的蔓延【解析】材料強調的是社員個人所有的生活資料等仍然歸“個人”所有而不是集體所有,這樣是能制約“共產風”的,即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而非社會主義改造,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這一決議是符合實際的,并未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克服了”的說法過于絕對,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5(銀川三模)中共八大上,政務院副總理
5、陳云系統地提出了改進經濟體制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設想,即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補充一定的個體經濟;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為主補充一定的自由生產;在市場方面,國家市場為主補充一定范圍的自由市場。由此可見陳云主張(C)A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B建設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C社會主義經濟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D社會主義經濟以國營和集體為主【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個主體”就是要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三個補充”就是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因此陳云主張社會主義經濟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故C項正確;A項不符合“三個主體”,B項是1984 年提出的,故A、B兩項排除;D
6、項沒有體現材料的主旨,排除。6(邯鄲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國19611962年生產指標變化情況,這說明當時(D)年份鋼產量煤產量基本投資積累率1961年750萬噸2.5億噸59.5億元19.2%1962年600萬噸2.39億噸46億元10.4%A全國工業產量急劇下滑B政治斗爭抑制了經濟發展C國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D中央對“左”傾錯誤進行了糾正【解析】1960年開始國民經濟調整,我國經濟出現緩和機會,表格顯示我國19611962年生產指標變化逐漸呈上升趨勢,D項正確;A項明顯不符合材料信息;B項“抑制了”表述不當,排除;C項中優化不符合事實。7(開封三模)20世紀80年代初,“傻子瓜子”由小作坊發展成
7、100多人的大廠,被人認為是資本家復辟,向上級反映,結果驚動安徽省委乃至中央,最后鄧小平親自批示讓其繼續經營。這表明(C)A改革開放出現停滯B民營企業發展迅速C思想解放任務艱巨D市場經濟目標確立【解析】“傻子瓜子”被認為是資本家復辟,這體現出當時人們思想中還存在著階級斗爭的內容,解放思想的任務任重道遠,因此本題選C項;A選項錯誤,鄧小平親自批示讓其繼續經營代表著沒有停滯;B選項錯誤,材料中只反映出一個公司的情況,不能得出整體的趨勢;D選項錯誤,這是1992年才提出的。8(廣東二模)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說:“我在法國看到一座低水頭的水電站,全部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節假日沒有工人上班,
8、照樣運行發電。聯想到國內的經濟技術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緊迫感。”谷牧這番話旨在強調(D)A總結經濟建設教訓B中西方技術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產力D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解析】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前夕,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指出法國與中國的經濟技術水平的差距,意在強調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和科技的必要性,故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對中國經濟建設教訓的總結,故A項錯誤;“中西方技術的差距”是進行改革開放的客觀原因,故B項錯誤;“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1988年鄧小平提出,故C項錯誤。9(武邑中學一模)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干部人人會背一段列寧援引的恩格斯語錄,“消滅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滅地租。”若有人前來質
9、問土地出租,他們就流利地背誦給那些人聽。這主要反映了改革開放(A)A深受意識形態的干擾B以新經濟政策為模板C考驗領導人的政治智慧D遭到大多數國人反對【解析】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質問土地出租,這說明當時意識形態對改革開放的干擾,故A正確;深圳的干部會背列寧援引的恩格斯語錄,并不能說明改革開放以新經濟政策為模板,故B錯誤;材料未涉及改革開放考驗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故C錯誤;改革開放順應了民心,沒有遭到大多數國人反對,故D錯誤。10(濱州二模)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曾明確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
10、濟。”這一論斷(D)A標志著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成熟B明確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推動了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提出D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束縛【解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闡明了社會主義的實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選項A、B、C,與題干時間不符;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1979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取得了重大突破。11(南充三模)1998年6月,國務院決定,黨政機關停止實行40多年的實
11、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商品化。7月1日,在中國一直延續實行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結束。此改革(B)A實際上有所減弱社會公平B適應了市場經濟需要C擺脫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D改變了按勞分配原則【解析】材料“停止實行40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商品化”反映出此項改革使住宅建設市場化和住房消費貨幣化,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社會的公平,故B項正確,A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錯在“擺脫”;住房制度改革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故D項錯誤。12(商丘三模)鄧小平說:“上海人就很務實上海人富于技巧和操作精神,只要讓他們干,他們肯定會干出一片新天地來的。”下列選項可以佐證鄧
12、小平“讓他們干”的是(D)A上海成為通商口岸B上海世博會的舉行C上海合作組織成立D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解析】上海成為通商口岸是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后果,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在2010年,不是鄧小平執政時期,故B項錯誤;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于2001年,也不符合題意,故C項錯誤;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屬于鄧小平執政時期,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17全國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
13、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國“一五”計劃指出:“礦產資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進度,資源供應的保證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計劃的先決條件。”為此,國家要求“有計劃地展開全國礦業的普查工作”,“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據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
14、知識,分析清政府與雍正年間與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的差異及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清代礦業政策相比,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礦業政策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答案】(1)差異:雍正年間:限制開礦,政府壟斷。19世紀70年代:允許開礦,官督商辦。原因:雍正年間: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廷認為開礦影響社會穩定;政府謀取礦利。19世紀70年代: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的推動;煤鐵等關系到國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點:列入國家發展計劃;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獨立自主開發;特別重視當時缺乏的礦產資源的勘探。意義:奠定了新中國礦業發展的初步基礎;促進“一五”計劃順利完成;有利于國家工業體系
15、的建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析】本題以中國的礦業政策為切入點,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中“嚴行封禁”“官督商辦”等信息回答差異;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分別分析雍正年間與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差異的原因。第(2)問,根據材料中的“一五計劃”“資源供應的保證”“工業建設計劃”“有計劃地展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促進新中國工業化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來回答意義。14(江西八所重點中學4月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時間會議主要內容1950年6月七屆三中全會不要四面出擊,國家發展需
16、要一個過渡時期1957年9月八屆三中全會重新提階級矛盾1977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九屆三中全會則因林彪事件擱淺)給“四人幫”定性,并確立華國鋒的領袖地位,以及決定鄧小平的復出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大門打開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1988年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為深化改革掃清道路1993 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1998 年10 月十五屆三中全會建設新農村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會議最大的突破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2013年11
17、月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標志著從1978年開始的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入到新階段閱讀上表并結合所學,自選三個時間節點,自擬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示例:觀點:三中全會折射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探索過程。論述:1950年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主要是因為新中國剛成立,還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實力有限,所以國家急需一個過渡時期來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奠定基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主要是因為文革后“左”傾思想依然嚴重,急需思想解放,將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逐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主要是因為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探究與展望:公共資源交易中的合同管理制度
- 退休人士合作協議
- 初中數學認識三角形第2課時課件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
- 13美麗的冬天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東北秧歌的舞蹈風格特點
- 幼兒舞蹈的分類
- DERBY世界品牌箱包連鎖店項目運營實施要義
- 構成藝術概論課件
- 房地產項目合同融資協議書
- 信貸資金監管合同協議書樣本
- GB/T 16823.3-2010緊固件扭矩-夾緊力試驗
- FZ/T 81010-2018風衣
- 語言學-Chapter-4-Syntax復習進程
- 系統生物學-第三講-轉錄組學課件
- 2023年中荊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護士節趣味運動會主持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課件 心理健康
- 2023年軟件正版化工作總結八篇
- 酒店報銷水單經典模板
- 給水泵檢修方案
- 《運營管理》第2版題庫與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