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一綠色建筑的定義 二二綠色建筑發展史 三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 四綠色建筑基本理念 五建筑業10項新技術中的綠色施工技術 六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解讀 七建筑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50640-2010解讀 一綠色建筑的定義 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關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 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因素; 施工過程中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運營階段能為人們在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空間;拆除后又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并盡可能再循環利用; 適應自然
2、條件,保護自然環境 創建適用與健康的環境 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減輕環境負荷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二綠色建筑發展史 1世界綠色建筑發展史 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了生態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國建筑師伊安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志著生態建筑學的正式誕生。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各種建筑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先導。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
3、時節能建筑體系逐漸完善,并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在英國發布 1992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筑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1993年美國創建綠色建筑協會; 1996年香港地區推出自己的綠色建筑標準; 1999年臺灣地區推出自己的綠色建筑標準; 2000年加拿大推出綠色建筑標準。 2中國綠色建筑發展史中國綠色建筑發展史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政府相續頒布了若干相關綱要、導則和法規,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20
4、04年9月建設部 “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2005年3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暨技術與產品展覽會(每年一次),公布“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獲獎項目及單位,同年發布了建設部關于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筑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2006年3月,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簽署了“綠色建筑科技行動”合作協議,為綠色建筑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奠定基礎。 2007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步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2008年,住
5、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推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和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節能與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對外以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的名義開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國政府發布了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2009年11月底,在積極迎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召開之前,我國政府做出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 2009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境測控優化研究中心成立,協助地方政府和業主方申
6、請綠色建筑標識 2009年、2010年分別啟動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工作。 2010.11.2世界綠色建筑大會在上海召開。 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 2011年4月28安徽省綠色建筑協會成立。 未來世界九大綠色建筑 1.阿布扎比垂直海水農場 2.海水溫室:讓撒哈拉沙漠變成綠洲海水溫室:讓撒哈拉沙漠變成綠洲 3.迪拜金字塔之城迪拜金字塔之城 4.韓國綠色韓國綠色“能量中心能量中心” 5.保加利亞黑海花園保加利亞黑海花園 6.深圳摩天塔深圳摩天塔 7.變石油鉆井為度假勝地變石油鉆井為度假勝地 8. 漂浮的城市漂浮的城市 9. 莫斯科水
7、晶島莫斯科水晶島 1、迪迪拜拜太太陽陽能能垂垂直直村村 2、西西班班牙牙泡泡泡泡形形淡淡水水工工廠廠 3、土耳其、土耳其One& Ortakoy建筑建筑群群 4、法國綠屋頂中學、法國綠屋頂中學 5、蘇蘇丹丹摩摩天天水水塔塔 6、集集雨雨摩摩天天樓樓 7、法法國國第第戎戎多多功功能能生生態態區區 8、分分散散式式可可持持續續社社會會 9、英國薩里地下綠化帶酒店、英國薩里地下綠化帶酒店 10、北北京京創創意意區區綠綠化化帶帶 11、馬馬斯斯達達 爾爾 可可 持持 續續 城城 市市 12、巴巴西西巨巨型型發發電電塔塔 三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三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 1發展綠色建筑是解決我國
8、資源能源問題的重要戰略 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000萬噸標準煤: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多平方公里;從材料上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新增鋼材、水 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6億噸。 只要維持每年新增100個綠色建筑項目,“十二五”期間蔣節能8.5億千瓦時,將近3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氣體76.6萬噸,節約水資源0.3億噸,可循環的材料1.1億噸, 2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CO2污染 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 3綠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綠色建筑是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能夠提供更
9、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筑本體,也包括建筑內部以及建筑外部環境生態功能系統及建構社區安全、健康的穩定生態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 四綠色建筑基本理念 1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節約能源節約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 空調的使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當地氣候
10、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節約資源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的節約用水。 回歸自然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2關于節地: 人均居住用地指標:低層不高于43、多層不高于28、中高層不高于24 、高層不高于15。 常
11、出現居住用地人均用地指標突破國家標準的問題,與節地要求相悖。國外偏干用戶均指標來評價,在用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是與其他規范一致的。 3關于施工, 施工現 場是典型的污染源。 施工常會引起大氣污染、 土壤污染、噪聲影響、水 污染、光污染等影響,是 過程控制中的重要環節。 4關于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指一個地區(主要指城市內)的氣 溫高于周邊郊區的現象,可以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城市中某地溫度與郊區氣象測點溫度的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由于受規劃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空調排熱、交通排熱及炊事排熱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也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以1.5作為控制值。可通過熱島
12、模擬預測分析或運行后的現場測試取得數據。 5關于風環境: 自然通風是亞熱帶地區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由于建筑單體設計和群體布局不當而導致行人舉步維艱或強風卷刮物體撞碎玻璃等的事例很多。建筑物周圍人行區距地1.5m高處風速 V小與5m/ s是不影響人們正常室外活動的基本要求。因此,對住區建筑與公共建筑均提此要求,鼓勵用軟件對室外的風環境作模擬預測分析。 6綠色建筑應走出三大誤區綠色建筑應走出三大誤區 綠色并不等于高價和高成本 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并不是現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綠色的,要突破這樣的認識誤區。 綠色建筑不僅局限于新建筑 新建建筑在設計階段執行強
13、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階段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總共每年可節約700萬噸左右標準煤。難度在于我國現在既有的400億建筑的節能改造,如何讓既有建筑成為綠色建筑。 建筑節能不只是政府的職責- 綠色建筑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綠色建筑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1、減少能源使用約30-50%; 2、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 3、減少水資源40%; 4、減少廢物70%。 綠色建筑對于運營的影響: 1、運營成本減少8-9%; 2、建筑物升值7.5%; 3、投資回報增長6.6%; 4、使用率提升3.5%。 五建筑業五建筑業
14、10項新技術中的綠色施工技術項新技術中的綠色施工技術 5.1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 5.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術 5.3預拌砂漿技術 5.4外墻自保溫體系施工技術 5.5粘貼式外墻外保溫隔熱系統施工技術 5.6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 5.7硬泡聚氨酯外墻噴涂保溫施工技術 5.8工業廢渣及(空心)砌塊應用技術 5.9鋁合金窗斷橋技術 5.10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 5.11供熱計量技術 5.12建筑外遮陽技術 5.13植生混凝土 5.14透水混凝土5.1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是指采用基坑側壁帷幕或基坑側壁帷幕+基坑底封底的截水措施,阻
15、截基坑側壁及基坑底面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同時采用降水措施抽取或引滲基坑開挖范圍內的現存地下水的降水方法。 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宜采用地下連續墻或護坡樁+攪拌樁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閉措施。北方內陸地區宜采用護坡樁+旋噴樁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閉措施。河流階地地區宜采用雙排或三排攪拌樁對基坑進行封閉同時兼做支護的地下水封閉措施。 封閉深度:宜采用懸掛式豎向截水和水平封底相結合,在沒有水平封底措施的情況下要求側壁帷幕(連續墻、攪拌樁、旋噴樁等)插入基坑下臥不透水土層一定深度,深度情況應滿足下式計算: bhLw5 .02 .0 5.2施工過程水回收利用技術 (一)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基坑施工降
16、水回收利用技術,一般包含兩種技術:一是利用自滲效果將上層滯水引滲至下層潛水層中,可使大部分水資源重新回灌至地下的回收利用技術;一是將降水所抽水體集中存放,用于生活用水中洗漱、沖刷廁所及現場撒水控制揚塵,經過處理或水質達到要求的水體可用于結構養護用水、基坑支護用水,如土釘墻支護用水、土釘孔灌注水泥漿液用水,以及混凝土試塊養護用水、現場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術。 (二)雨水回收利用技術與現場生產廢水利用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1)雨水回收利用技術是指在施工過程中將雨收集后,經過雨水滲蓄、沉淀等處理,集中存放,用于施工現場降塵、綠化和洗車,經過處理的水體可用于結構養護用水、基坑支護用水,如土釘墻
17、支護用水、土釘孔灌注水泥漿液用水,以及混凝土試塊養護用水、現場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術。 (2)現場生產廢水利用技術是指將施工生產、生活廢水經過過濾、沉淀等處理后循環利用的技術。 5.3預拌砂漿技術1主要技術內容 預拌砂漿是指由專業生產廠生產的,用于建設工程中的各類砂漿拌合物,預拌砂漿分為干拌砂漿和濕拌砂漿兩種。 濕拌砂漿是指由水泥、細骨料、礦物摻合料、外加劑和水以及根據性能確定的其他組分,按一定比例,在攪拌站經計量、拌制后、運至使用地點,并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完畢的拌合物。 干混砂漿是指由水泥、干燥骨料或粉料、添加劑以及根據性能確定的其他組分,按一定比例,在專業生產廠經計量、混合而成的混
18、合物,在使用地點按規定比例加水或配套組分拌和使用。2.技術指標 預拌砂漿應符合預拌砂漿JG/T2003等國家現行相關標準和應用技術規程的規定。3.適用范圍 適用于需要應用砂漿的工業與民用建筑。 5.4外墻體自保溫體系施工技術 1.主要技術內容 墻體自保溫體系是指以蒸壓加氣混凝土、陶粒增強加氣砌塊和硅藻土保溫砌塊(磚)等制成的蒸壓粉煤灰磚、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和陶粒砌塊等為墻體材料,輔以節點保溫構造措施的自保溫體系。即可滿足夏熱冬冷地區和夏熱冬暖地區節能50的設計標準。 2.技術指標 主要技術性能參見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GB/T11968和蒸壓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17的標準要求。 5.5粘貼
19、保溫板外保溫系統施工技術 (一)粘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保溫系統主要技術內容 粘貼保溫板外保溫系統施工技術是指將燃燒性能符合要求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粘貼于外墻外表面,在保溫板表面涂抹抹面膠漿并鋪設增強網,然后做飾面層的施工技術(圖)。聚苯板與基層墻體的連接有粘結和粘錨結合兩種方式。保溫板為模塑聚苯板(EPS板)或擠塑聚苯板(XPS板)。系統應符合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JGJ144,膨脹聚苯板薄抹灰外墻保溫體系JG/T149標準要求。粘貼保溫板外保溫系統示意圖混凝土墻,各種砌體墻聚苯板膠粘劑模塑或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抹面砂漿耐堿玻璃纖維網格布或鍍鋅鋼絲網機械錨固件抹面砂漿涂料、飾面砂漿或飾面磚等
20、(二)粘貼巖棉(礦棉)板外保溫系統主要技術內容 外墻外保溫巖棉(礦棉)施工技術是指用膠粘劑將巖(礦)棉板粘貼于外墻外表面,并用專用巖棉錨栓將其錨固在基層墻體,然后在巖(礦)棉板表面抹聚合物砂漿并鋪設增強網,然后做飾面層,其特點是防火性能好。 該系統應符合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JGJ144和建筑用巖棉、礦渣棉絕熱制品GB/T19686要求。 基本構造如圖 基層墻體膠粘劑巖(礦)棉抹面膠漿增強網錨栓外飾面 圖巖(礦)棉外保溫系統基本構造 5.6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 (一)TCC建筑保溫模板施工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TCC建筑保溫模板體系是一種保溫與模板一體化保溫模板體系。該技術將保溫板輔以特制
21、支架形成保溫模板,在需要保溫的一側代替傳統模板,并同另一側的傳統模板配合使用,共同組成模板體系。模板拆除后結構層和保溫層即成型。 保溫材料為XPS擠塑聚苯乙烯板,保溫性能和厚度符合設計要求,燃燒性能等技術性能絕熱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符合GB/T10801.2要求; 安裝精度要求:同普通模板,見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混凝土墻體無需保溫一側普通模板及支撐保溫板TCC保溫模板支架錨栓 建筑保溫模板體系構造圖 (二)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 1.主要技術內容 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是指在墻體鋼筋綁扎完畢后,澆灌混凝土墻體前,將保溫板置于外模內側,澆灌混凝土完畢后,保
22、溫層與墻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聚苯板可以是EPS,也可以是XPS。當采用XPS時,表面應做拉毛、開槽等加強粘結性能的處理,并涂刷配套的界面劑。按聚苯板與混凝土的連接方式不同可分二種: (1)有網體系:外表面有梯形凹槽和帶斜插絲的單面鋼絲網架聚苯板(EPS或XPS),在聚苯板內外表面及鋼絲網架上噴涂界面劑,將帶網架的聚苯板安裝于墻體鋼筋之外,用塑料錨栓穿過聚苯板與墻體鋼筋綁扎,安裝內外大模板,澆灌混凝土墻體,拆模后有網聚苯板與混凝土墻體連接成一體。 (2)無網體系:采用內表面帶槽的阻燃型聚苯板(EPS或XPS),聚苯板內外表面噴涂界面劑,安裝于墻體鋼筋之外,用塑料錨栓穿過聚苯板與墻體鋼筋綁扎,安裝
23、內外大模板,澆灌混凝土墻體,拆模后聚苯板與混凝土墻體連接成一體。 5.7硬泡聚氨酯噴涂保溫施工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外墻硬泡聚氨酯噴涂施工技術是指將硬質發泡聚氨酯噴涂到外墻外表面,并達到設計要求的厚度,然后作界面處理、抹膠粉聚苯顆粒保溫漿料找平,薄抹抗裂砂漿,鋪設增強網,再做飾面層。基本構造如圖。 5.8工業廢渣及(空心)砌塊應用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工業廢渣及(空心)砌塊應用技術是指將工業廢渣制作成建筑材料并用于建設工程。工業廢渣應用于建設工程的種類較多,兩種,一是磷銨廠和磷酸氫鈣廠在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渣,制成磷石膏標磚、磷石膏盲孔磚和磷石膏砌塊等;二是以粉煤灰、石灰或水泥為主要原料,摻加適量石膏、
24、外加劑、顏料和集料等,以坯料制備、成型、高壓或常壓養護而制成的粉煤灰實心磚。 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塊是以粉煤灰、水泥、各種輕重集料、水為主要組分(也可加入外加劑等)拌合制成的小型空心砌塊,其中粉煤灰用量不應低于原材料重量的20%,水泥用量不應低于原材料重量的10%。 5.9鋁合金窗斷橋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隔熱斷橋鋁合金的原理是在鋁型材中間穿入隔熱條,將鋁型材斷開形成斷橋,有效阻止熱量的傳導,隔熱鋁合金型材門窗的熱傳導性比非隔熱鋁合金型材門窗降低4070%。中空玻璃斷橋鋁合金門窗自重輕、強度高,加工裝配精密、準確,因而開閉輕便靈活,無噪聲,密度僅為鋼材的l3,其隔音性好。 斷橋鋁合金窗指采用隔熱斷橋鋁
25、型材、中空玻璃、專用五金配件、密封膠條等輔件制作而成的節能型窗。主要特點是采用斷熱技術將鋁型材分為室內、外兩部份,采用的斷熱技術包括穿條式和澆注式兩種,其構造如圖 5.10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建筑太陽能一體化”是指在建筑規劃設計之初,利用屋面構架、建筑屋面、陽臺、外墻及遮陽等,將太陽能利用納入設計內容,使之成為建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分為太陽能與建筑光熱一體化和光電一體化。 太陽能與建筑光熱一體化是利用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的利用技術,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利用太陽能空氣集熱器進行供暖;利用太陽能熱水器提供生活熱水;基于集熱-
26、儲熱原理的間接加熱式被動太陽房;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產生的熱壓增強建筑通風。 太陽能與建筑光電一體化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將白天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由蓄電池儲存起來,晚上在放電控制器的控制下釋放出來,供室內照明和其他需要。光電池組件有多個單晶硅或多晶硅單體電池通過串并聯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轉化為電能。 5.11供熱計量技術 1.主要技術內容 供熱計量技術是對集中供熱系統的熱源供熱量、熱用戶的用熱量進行計量。包括熱源和熱力站熱計量、樓棟熱計量和分戶熱計量。 熱源和熱力站熱計量應采用熱量計量裝置進行計量,熱源或熱力站的燃料消耗量、補水量、耗電量應分項計量,循環水泵電量宜單獨計量。 2.技術指標 供熱計
27、量方法按供熱計量技術規程JGJ173進行。 3.適用范圍 適用于我國所有采暖地區。 5.12建筑外遮陽技術主要技術內容 建筑遮陽是將遮陽產品安裝在建筑外窗、透明幕墻和采光頂的外側、內側和中間等位置,以遮蔽太陽輻射:夏季,阻止太陽輻射熱從玻璃窗進入室內;冬季,阻止室內熱量從玻璃窗逸出,因此,設置適合的遮陽設施,節約建筑運行能耗,可以節約空調用電25%左右;設置良好遮陽的建筑,可以使外窗保溫性能提高約一倍,節約建筑采暖用能10%左右。 根據遮陽產品的安裝的位置分為外遮陽,內遮陽,中間遮陽,中置遮陽。 5.13植生混凝土主要技術內容 植生混凝土是以多孔混凝土為基本構架,內部是一定比例的連通孔隙,為混
28、凝土表面的綠色植物提供根部生長、吸取養分的空間,是一種植物能直接在其中生長的生態友好型混凝土。基本構造由多孔混凝土、保水填充材料、表面土等組成。主要技術內容可分為多空混凝土的制備技術、內部堿環境的改造技術及植物生長基質的配制技術、植生噴灌系統、植生混凝土的施工技術等。 5.14透水混凝土主要技術內容 透水混凝土是既有透水性又有一定強度的多孔混凝土,其內部為多孔堆聚結構。透水的原理是利用總體積小于骨料總空隙體系的膠凝材料部分地填充粗骨料顆粒之間的空隙,及剩余部分空隙,并使其形成貫通的孔隙網,因而具有透水效果。 (1)透水混凝土的制備 (2)透水混凝土的施工 (3)透水混凝土養護、維護 六綠色建筑
29、評價標準六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2006解讀解讀1概述 綠色建筑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建筑領域的結果,將成為未來建筑的主導趨勢。 2006年的時候,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正式問世 2008年初的時 候,開始按照國家 標準進行綠色建筑 評價工作。 綠色建筑評價 的必備條件是:應全 部滿足本標準中控制 項要求。按滿足一般 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 度,綠色建筑劃分為 三個等級 2編制原則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 重點突出“四節”與環保要求。 體現過程控制。 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系統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3標準簡介 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建筑、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30、以下六大指標: 1)節地與室外環境;2)節能與能源利用;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5)室內環境質量;6)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 4標準的內容 1 總總 則則 1.0.1 為貫徹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家技術經濟政策,推進可持續發展,規范綠色建筑的評價,制定本標準。 1.0.2 本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建筑、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 1.0.3 綠色建筑的建設與評價應因地制宜,統籌考慮并正確處理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滿足建筑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 1.0.4 綠色建筑的建設與評價應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與相關的標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
31、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 術術 語語 2.0.1 綠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0.2 熱島強度 熱島效應是指一個地區(主要指城市內)的氣溫高于周邊郊區的現象,可以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城市中某地溫度與郊區氣象測點溫度的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本標準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熱島強度T hi(居住區室外氣溫與郊區氣溫的差值,即8:0018:00之間的氣溫差別平均值)作為評價指標。2.0.3 可再生能源 指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
32、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2.0.4 非傳統水源 指不同于傳統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2.0.5 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變所回收物質形態的前提下進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經過再組合、再修復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環材料 - 3 基本規定基本規定 3.1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3.1.1 本標準著重評價與綠色建筑性能有關的內容,實施本標準時,尚應符合經國家批準或備案的有關標準。 3.1.2 應以節約和適用的原則確定建筑標準。 3.1.3 綠色建筑的建設應對規劃設計、施工與竣工階段進行過程控制。 3.1.4 綠色建筑建設應選用質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產品,嚴禁使用
33、國家或地方管理部門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產品。 基本規定,這也是我們使用綠色評價標準中間最關鍵的- 第二條里面對評價時間做了規定- 第三條是對做綠色建筑,如果要評綠色建筑- 第四條就是過程控制的要求 - 3.2 綠色建筑評價與等級劃分綠色建筑評價與等級劃分 3.2.1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公共建筑)六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所需基礎數據較為缺乏,例如我國各種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數據、C02排放量,各種不同植被和樹
34、種的CO2固定量等缺少相應的數據庫,這就使得定量評價的標準難以科學地確定。 3.2.2 綠色建筑的評價原則上以住宅或公共建筑為對象,也可以單棟住宅為對象進行評價。評價單棟住宅時,凡涉及室外環境的指標,以該棟住宅所處住區環境的評價結果為準。 住宅建筑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共有76項,其中控制項27項,一般項40項,優選項9項。公共建筑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共83項,其中控制項26項、一般項43項、優選項14項。除控制項應全部滿足外,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還應滿足表中對一般項和優選項的要求。等級 一般項(共40項)優選項(共6項)節地與室外環境(共9項)節能與能源利用(共5項)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共
35、6項)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共7項)室內環境 質量(共5項) 運營 管理(共8項) 4 2 3 3 2 5 _ 6 3 4 4 3 6 2 7 4 6 5 4 7 4等級 一般項(共43項)優選項(共21項)節地與室外環境(共8項)節能與能源利(共10項)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共6項)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共5項)室內環境 質量(共7項) 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共7項) 3 5 2 2 2 3 _ 5 6 3 3 4 4 6 7 8 4 4 6 6 13 3.2.3 對新建、擴建與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評價,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進行。 3.2.4 綠色建筑評價的必備條件應為全部滿足本標準第四章住宅建筑
36、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項要求。按滿足一般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度,綠色建筑劃分為三個等級確定。 3.2.5 本標準中定性條款的評價結論為通過或不通過;對有多項要求的條款,各項要求均滿足要求時方能評為通過。定量條款的要求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認定。 4 住宅建筑住宅建筑 4.1 節地與室外環境節地與室外環境 控控 制制 項項 4.1.1 建筑場地選址無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電磁輻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 綠色建筑建設地點的確定,是決定綠色建筑外部大環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本條主要對綠色建筑的選址和危險源的避讓提出要求. 眾所周知,洪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建筑場
37、地會造成毀滅性破壞. - 本條的評價方法為審核設計圖紙和日照模擬分析報告。 4.1.2 住區建筑布局保證室內外的日照環境、采光和通風的要求,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中有關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要求。 為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降低后的住宅日照標準均“不得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準 ” 4.1.3 綠化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選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病蟲害少,對人體無害的植物。 鄉土植物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種植鄉土植物可確保植物的存活,減少病蟲害,能有效降低維護費用。 4.1.4 住區的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1-2/人。 “綠地率”是衡量住
38、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根據我國居住區規劃實踐,當綠地率達30時可達較好的空間環境效果。該指標經綜合分析居住區建筑層數、密度、房屋間距的相關指標及可行性后確定。 公共綠地應滿足日照環境要求:應有不少于13的綠地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以利于人們的戶外活動。 一般項一般項 4.1.5 選用已開發且具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或在廢棄場地上進行建設;若為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需要對污染土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 4.1.6 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配建,采用綜合建筑并與周邊地區共享。 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相關規定,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也稱配套公建)應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
39、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九類設施。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是滿足居民基本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所需的設施,也是保證居民居住生活品質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本條提出相應要求,其主要意義在于:- 4.1.7 住區內部及附近無污染散發源。 4.1.8 住區環境噪聲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的規定。 環境噪聲是綠色住宅的評價重點之一。根據不同類別的居住區,要求對場地周邊的噪聲現狀進行檢測,并對規劃實施后的環境噪聲進行預測,使之符合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 3096中對于不同類別住宅區環境噪聲標準的規定。對于交通干線兩側的住宅建筑,需要在臨街外窗和圍
40、護結構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隔聲措施。 本條的評價方法為審核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以及運行后的現場測試報告。 4.1.9 住區室外日平均熱島強度不高于 1.5 。 “熱島”現象在夏季的出現,不僅會使人們高溫中暑的機率變大,同時還形成光化學煙霧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調能耗,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于住區而言,由于受規劃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空調排熱、交通排熱及炊事排熱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也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 熱島強度的特征是冬季最強,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年均氣溫的城鄉差值約1。本標準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熱島強度(居住區室外氣溫與郊區氣溫的差值,即8:001
41、8:00之間的氣溫差別平均值)作為評價指標。以1.5作為控制值,是基于多年來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夏季氣溫狀況的測試結果的平均值。 4.1.10 住區風環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適及過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風。 近年來,再生風和二次風環境問題逐漸凸現。- 夏季、過渡季自然通風對于建筑節能十分重要,此外,還涉及室外環境的舒適度問題。夏季大型室外場所惡劣的熱環境,不僅會影響人的舒適感,當超過極限值時,長時間停留還會引發高比例人群的生理不適直至中暑。4.1.11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點,栽植多種類型植物,喬、灌、草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喬木量3株/ 100m 綠地面積。 植物的栽植應能體現地
42、方特色。- 4.1.12 選址和住區出入口的設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網絡,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 500m 4.1.13 住區非機動車道路、地面停車場和其他硬質鋪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園林綠化提供遮蔭。場地透水指標符合以下規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蓋率) 透水率:開發后基地透水面積基地總面積 增強地面透水能力,可緩解城市及住區氣溫逐漸升高和氣候干燥狀況,降低熱島效應,調節微小氣候,增加場地雨水與地下水涵養,改善生態環境及強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滲透能力,補充地下水量,減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減輕排水系統負荷,以及減少雨水的尖峰徑流量,改善排水狀況。- 優選項優選項 4.
43、1.14 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如利用地下空間作公共活動場所、停車庫或儲藏室等用途。 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城市節約用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應注意的是,利用地下空間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地下水位的高低等),處理好地下室人口與地面的有機聯系、通風、防火及防滲漏等問題。 4.2 節能與能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 控制項控制項 4.2.1 住宅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符合國家和地方居住建筑節能標準的規定。 住宅建筑熱工設計和暖通空調設計的優劣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很大.-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要求是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最主要的內容。住宅圍護結構熱工性能主要是指外墻、屋頂、地面的傳熱系數,外窗的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窗墻面積比
44、,建筑體形系數。 4.2.2 當設計采用集中空調(含戶式中央空調)系統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應符合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中的有關規定值。 對于用電驅動的集中空調系統,冷源(主要指冷水機組和單元式空調機)的能耗是空調系統能耗的主體,因此,冷源的能源效率對節省能源至關重要。性能系數、能效比是反映冷源能源效率的主要指標之一,為此,將冷源的性能系數、能效比作為必須達標的項目。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于2004年8月23日發布了國家標準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 19577,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
45、級GB 19576等三個產品的強制性國家能效標準,規定2005年3月1日實施。- 4.2.3 設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采取室溫調節和熱量計量設施。 如果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機組向住宅供熱(冷),這會涉及用戶支付采暖、空調費用問題。作為收費服務項目,用戶能自主調節室溫是必須的,因此應該設置室溫可由用戶自主調節的裝置;然而,收費與用戶使用的熱(冷)量多少有關聯,作為收費的一個主要依據,計量用戶用熱(冷)量的相關測量裝置和制定費用分攤的計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項一般項 4.2.4 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建筑體形、朝向、樓距和窗墻面積比,采取有效的遮陽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
46、天然采光。 住宅建筑的體形、朝向、樓距、窗墻面積比、窗戶的遮陽措施不僅影響住宅的外在質量,同時也影響住宅的通風、采光和節能等方面的內在質量。 - 4.2.5 選用效率高的用能設備,如選用高效節能電梯。集中采暖系統熱水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集中空調系統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和冷熱水輸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的規定。 需要對所有用能系統和設備進行節能設計和選擇。 - 4.2.6 當設計采用集中空調(含戶式中央空調)系統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比國家標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中的有關規定值高一個等級。 4.2.7 公共場所和部位的照明采
47、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燈具,并采取其它節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的規定。在自然采光的區域設定時或光電控制的照明系統。 需要對所有用能系統和設備進行節能設計和選擇。 - 4.2.8 設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統(裝置)。 設置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如設置集中新風和排風的系統,由于采暖空調區域(或房間)排風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觀,在技術經濟分析合理時,集中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節能效益和環境效益。- 4.2.9 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5%。 可再生能
48、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根據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情況,比較成熟的是太陽能熱利用,即應用太陽能熱水器供生活熱水、采暖等;以及應用地熱能直接采暖,或者應用地源熱泵系統進行采暖和空調。- 條文中提出的5可以用以下指標來判斷:(1)如果小區中有25的住戶采用太陽能熱水器提供住戶大部分生活熱水,判定滿足該條文要求;或(2)小區中有25的住戶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判定滿足該條文要求;或(3)小區中50的住戶采用地熱水直接采暖,判定滿足該條文要求。 優選項優選項 4.2.10 采暖和(或)空調能耗不高于國家和地方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 4.2.11 可
49、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10%。 4.3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控制項控制項 4.3.1 在方案、規劃階段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統籌考慮傳統與非傳統水源的利用。 對住宅建筑,除涉及到室內水資源利用、給水排水系統外,還涉及到室外雨、污水的排放、再生水利用以及綠化、景觀用水等與城市宏觀水環境直接相關的問題。結合城市水環境專項規劃以及當地水資源狀況,考慮建筑周邊環境,對建筑水環境進行統籌規劃,是建設綠色住宅建筑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前應結合區域的給水排水、水資源、氣候特點等客觀環境狀況對建筑水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增加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減少市政供水量
50、和污水排放量。- 4.3.2 設置完善的供水系統,水質達到國家或行業規定的標準,且水壓穩定、可靠。 4.3.3 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采用建筑自身優質雜排水、雜排水作為再生水源的,實施分質排水。 4.3.4 用水分戶、分用途設置計量儀表,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 為避免管網漏損,可采取以下措施:- 小區管網漏失水量包括:室內衛生器具漏水量、屋頂水箱漏水量和管網漏水量。 4.3.5 采用節水器具和設備,節水率不低于8。 本著“節流為先”的原則, - 可選用以下節水器具: 1節水龍頭:加氣節水龍頭、陶瓷閥芯水龍頭、停水自動關閉水龍頭等; 2坐便器:壓力流防臭、壓力流沖擊式6L直排便器、3L6L兩
51、擋節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6L以下直排式節水型坐便器或感粵式節水型坐便器,缺水地區可選用帶洗手水龍頭的水箱坐便器,極度缺水地區可試用無水真空抽吸坐便器; 3節水淋浴器:水溫調節器、節水型淋浴噴嘴等; 4節水型電器:節水洗衣機,洗碗機等。 另外采用給水系統減壓限流措施也能取得可觀的節水效果,如使得生活給水系統入戶管表前供水壓力不大于0.2MPa。 一般項 4.3.6 合理規劃地表與屋面雨水徑流途徑,降低地表徑流,采用多種滲透措施增加雨水滲透量。 4.3.7 綠化用水、景觀用水等非飲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 4.3.8 綠化灌溉采取微灌、滲灌、低壓管灌等節水高效灌溉方式。 綠化灌溉鼓勵采用噴灌、微灌、
52、滲灌、低壓管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鼓勵采用濕度傳感器或根據氣候變化的調節控制器;為增加雨水滲透量和減少灌溉量,對綠地來說,鼓勵選用兼具滲透和排放兩種功能的滲透性排水管;采用再生水作為綠化用水時,應盡量避免采用易形成氣溶膠的噴灌方式。- 4.3.9 在缺水地區,優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廠的再生水;附近沒有集中再生水廠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選擇其他再生水水源和處理技術。 對年平均降雨量在800mm以上的多雨但缺水地區,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住區地形、地貌等特點,除采取措施增加雨水滲透量外,還應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處理、儲存、利用等配套設施,對屋頂雨水和其他非滲透地面地表徑流雨水進行收集、利用。 - 雨
53、水處理方案及技術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經多方案比較后確定。雨水單獨處理宜采用滲水槽系統,滲水槽內宜裝填礫石或其他濾料;南方氣候適宜地區可選用氧化塘、人工濕地等自然凈化系統,并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等,選用本地生的一些水生植物或挺水類植物。 4.3.10 在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區,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雨水處理及利用方案。 4.3.11 使用非傳統水源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4.3.12 采用非傳統水源時,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小于10。 非傳統水源利用率指的是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傳統水源代替市政自來水或地下水供給景觀、綠化、沖廁等雜用的水量占總用水量的百分比。-
54、 優選項優選項 4.3.13 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4.4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控制項控制項 4.4.1 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滿足相應產品質量國家或行業標準;其中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滿足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室內有害物質的釋放規律非常復雜。本條可定量評價裝飾裝修過程中建筑材料對室內環境的污染程度。選用有害物質含量達標、環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由于選材不當造成室內空氣污染。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釋放限量GB 18580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溶劑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內墻涂
55、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 18582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GB 18583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質限量GB 18584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壁紙中有害物質限量GB 18585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6 4.4.2 采用集約化生產的建筑材料、構件和部品,減少現場加工。 一般項一般項 4.4.3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至少20%(按價值計)的建筑材料產于距施工現場500公里范圍內。 本條款鼓勵使用當地生產 的建筑材料,提高就地取材制 成的建筑產品所占的比例。建 材本地化是減少運輸過程的資 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 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本地材 料使用率還可
56、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4.4.4 使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如高強度鋼、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等。 在綠色建筑中應采用耐久性和節材效果好的建筑結構材料。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等結構材料在耐久性和節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于建筑工程而言,使用耐久性好的材料是最大的節約措施。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可以解決建筑結構中肥梁胖柱問題,增加建筑使用面積。在鋼筋混凝土主體結構中使用HRB400級鋼筋和(或)滿足設計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可認為滿足本條文要求。 4.4.5 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中可循環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分離回收和再利用。在保證安全和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
57、,可再利用的材料(按價值計)占總建筑材料的5;可再循環材料(按價值計)占所用總建筑材料的10。 在施工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利用建設用地內拆除的或其他渠道收集得到的舊建筑的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廢棄物等,延長其使用期,達到節約原材料、減少廢物、降低由于更新所需材料的生產及運輸對環境的影響的目的。 建筑中可再循環材料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環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時能夠被再循環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環材料主要包括:金屬材料(鋼材、銅)、玻璃、鋁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 4.4.6 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優先使用利用工業或生活廢棄物生產的建筑材料。 廢棄物主要包括建筑廢棄
58、物、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可作為原材料用于生產綠色建材產品。在滿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勵使用利用建筑廢棄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塊、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勵使用利用工業廢棄物、農作物秸稈、建筑垃圾、淤泥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墻體材料、保溫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勵使用生活廢棄物經處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 4.4.7 使用可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功能性裝飾裝修材料。 4.4.8 結構施工與裝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避免重復裝修與材料浪費。 土建和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要求建筑師對土建和裝修統一設計,施工單位對土建和裝修統一施工。土建和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可以事先統一進行建筑構件上的孔洞預留和裝修面層固
59、定件的預埋,避免在裝修施工階段對已有建筑構件打鑿、穿孔,既保證了結構的安全性,又減少了噪聲和建筑垃圾;一體化設計施工還可減少擾民,減少材料消耗,并降低裝修成本。土建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施工需要業主、設計方以及施工方的通力合作。 優選項優選項 4.4.9 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結構體系。 4.5 室內環境質量室內環境質量 控制項控制項 4.5.1 每套住宅至少有1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當有4個以上居住空間時,至少有2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 日照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住宅的日照又受地理位置、朝向、外部遮擋等許多外部條件的限制,不是很容易達到理想的狀
60、態的。尤其是在冬季,太陽的高度角比較小,樓與樓之間的相互遮擋更加嚴重。 設計綠色住宅時,應注意樓的朝向、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和相對位置、樓內平面的布置,通過精心的計算調整,使居住空間能夠獲得充足的日照。 4.5.2 臥室、起居室(廳)、廚房設置外窗,窗地面積比不小于1/7。當一套住宅設有1個以上衛生間時,至少有一個衛生間設有外窗。 充足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有利于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時也有利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用采光系數評價住宅是否獲取了足夠的天然采光比較科學,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T50033明確規定了居住建筑各類房間的采光系數最低值。 衛生間是住宅內部的一個空氣污染源,衛生問開設外窗有利于污濁空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管理學崗位設置
- 法醫臨床檢驗規范
- 電商退換貨快遞服務協議
- 鐘表店翻新拆舊協議
- 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創新方案
- 家政安保居間服務協議
- 股東向公司借款合同范本
- 2024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鋼材采購合同協議
- 八音的分類教學課件
- 挖掘機的基礎知識-挖掘機的結構及特點
- 長江防汛抗旱方案
- 茶葉加工工理論試卷及答案
- 電力行業從業人員技能等級認證考評員理論知識考試題(附答案)
- 《幼兒園健康》課件精1
- 國企統戰工作調研報告
- 嫦娥奔月英文版簡短50字
- Python語言程序設計 課件全套 清華 第1-12章 計算機科學基礎 - 其他常用庫介紹
- 蔬菜大棚鋼結構施工組織設計
- 無人機航拍技術理論考試題庫(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