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_第1頁
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_第2頁
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_第3頁
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_第4頁
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一章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種植(5.0萬字)第一節東南丘陵秋播玉米生產(0.5萬字)寫作提示:一、自然條件 地勢地形東南丘陵是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東至大海,西至云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即雪峰山以東)的總稱。地理位置20°28°N,110°120°E。包括安徽省、江蘇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600m,其中主要的山峰超過1500m。丘陵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丘陵與低山之間多數有河谷盆地。東南丘陵的主要山嶺有黃山、九華山、衡山、丹霞山、武夷山、南嶺等。地形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脈盆谷交錯分布。東南丘

2、陵主要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三部分。其組成又可細分為以下部分:南嶺以北,長江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丘陵(湖南和江西兩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稱為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廣東、廣西的丘陵稱為華南丘陵(兩廣丘陵);另外,在浙閩邊境的仙霞嶺和閩贛邊界的武夷山,是長江與東南沿海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這一列東北西南走向山脈以東, 浙江和福建境內的丘陵,則稱為浙閩丘陵。 氣候東南丘陵氣候上地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江南丘陵和閩浙丘陵屬于中亞熱帶,降水充沛,熱量豐富,年均溫16°20,最冷月平均氣溫3°8,最熱月平均氣溫27°30,10積溫5000°

3、7000。無霜期230300d。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具春多雨、夏酷熱的氣候特征。華南丘陵屬于南亞熱帶,年均溫21左右,最冷月氣溫12°14,低溫平均值為2,10積溫7300°8300,無霜期360天左右,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具“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氣候特征。屬于短日照地區。實照時數較少,可照時數(日長或光周期)也較少。以東南區各省氣候進行具體介紹如下:1、廣東省廣東省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全年太陽總輻

4、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

5、雨年的2倍以上。也是我國多熟制地區。2、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北以賀州東蘭一線為界,此界以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各地年平均氣溫16.0-23.0,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北向南遞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各地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累年最低氣溫為-8.42.9。全區大部地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干濕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冬少夏多。各地年降水量均在107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其地域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的特點。而且降水量的季節

6、變化不均,干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為干季,降水量僅占年降水量的15-30%。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3601-5304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00-1800小時,各地無霜期差異也較大,在284 -365天之間,廣西各地10積溫5000-8000,是全國最高積溫省區之一。豐富的熱量資源,為發展多熟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3、江西省江西省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較豐富。年均溫約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遞增。贛東北、贛西北山區與鄱陽湖平原,年均溫為16.3-17.5,贛南盆地則為19.0-19.5。

7、夏季較長,7月均溫,除省境周圍山區在26.9-28.0外,南北差異很小,都在28.0-29.8。極端最高溫幾乎都在40以上,成為長江中游最熱地區之一。冬季較短,1月均溫贛北鄱陽湖平原為3.6-5.0,贛南盆地為6.2-8.5。全省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達240-307天。日均溫穩定超過10的持續期為240-270天,活動積溫5000-6000;江西為中國多雨省區之一。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地區分布上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4057-4794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73.3-2077.3小時。4、湖南省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光、

8、熱、水資源豐富,但氣候年內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年平均溫度在15-18之間,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無霜期長達260-310天,大部分地區都在280-30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間,雨量充沛,為我國雨水較多的省區之一,積溫分布湘東高于湘西北,醴陵、株洲、衡山、東安等縣以南的湘江河谷地區10活動積溫多在5500以上。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3599-4563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00-1800小時,以洞庭湖為最多。5、安徽省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

9、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4000-55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20-1980小時。6、福建省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

10、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區內水熱條件和垂直分帶較明顯,氣候復雜多樣利于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年平均氣溫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溫暖;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季節分配不均,有較明顯雨季和干季;3-6月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內陸無霜期260-300天 ,閩東南沿海300-360天;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00-2300小時。7、浙江省浙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沿

11、海,處于歐亞大陸與西北太平洋的過渡地帶,該地帶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制多樣,氣象災害繁多。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8、江蘇省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于13-16.5,其中蘇南高于15.0 ,江淮為14.0-15.0,淮北為

12、13.0-14.0,年平均氣溫等值線呈緯向分布。10的積溫,淮北大多介于4600-800,江淮間大多在4800-4900,蘇南在4900以上。全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水資源充足,其地區分布的大體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同緯度地區山地多于平原,沿海稍多于內陸。全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4604-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80-2000小時。江蘇省的種植制度基本是一年兩熟制或兩年三熟制。 土壤紅壤(包括黃壤)。紅壤和黃壤是東南區大部分省份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以江西省為例,紅壤和黃壤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 且以紅壤分布最廣,總面積13966萬畝,約占

13、江西總面積的56%,根據紅壤的發育程度和主要性狀,大致可劃分為紅壤、紅壤性土、黃紅壤等三個亞類。黃壤面積約2500萬畝,約占江西總面積的10%,常與黃紅壤和棕紅壤交錯分布,主要分布于山的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間。土體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較高,很于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最為重要,面積約3000萬畝左右,其次為紅壤旱地約為1200萬畝左右。湖南省的土壤類型與江西省土壤類型相近,紅壤和黃壤是其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另外浙江省的丘陵地區土壤以紅壤為主,黃壤為次,占浙江省面積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紅壤、黃壤也是福建省主要土壤類型,其也有磚紅壤性土與磚紅壤化紅壤;安徽省

14、南部與浙、贛兩省毗連皖南丘陵山地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也是紅壤、黃壤本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二、東南丘陵玉米生產 種植制度多熟制。從一年兩熟到三熟或四熟制。常年都能種植玉米,但主要作為秋播或冬播栽培。秋玉米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常作為兩熟制的第二季作物或三熟制的第三季作物,兼有水旱輪作或作物之間輪作的效果。水稻茬口是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秋玉米種植的主要茬口,由于種植戶對水稻種植觀念的改變,由雙季稻改為單季中稻種植,從而利用中稻后空閑稻田種植鮮食甜、糯秋玉米;另外,受季節性干旱等因素的影響,早稻茬也是種植鮮食甜、糯秋玉米的主要茬口。一年兩季鮮

15、食玉米種植也是這些省份鮮食玉米種植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春玉米收獲后種植秋玉米。蔬菜茬口、西瓜茬口、甜瓜茬口種植鮮食秋玉米也廣泛存在。煙后種植秋玉米,可充分利用烤煙收獲后煙田的光、熱、水資源,有效地解決煙稻連作中寒露風危害晚稻的問題,為煙農減工降本增收,烤煙茬口種植秋玉米在江西、湖南均有一定的面積。玉米在多熟制中是固定作物,也是水旱輪作的重要作物。 玉米生產地位2013年中國農業年鑒的數據,東南丘陵各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水平具體如下表。2013年東南丘陵各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水平省份面積(千公頃)單產(千克/公頃)總產(萬噸)江西省28.1448512.6福建省45.439

16、7118.0廣東省172.5462079.7安徽省822.55197427.5江蘇省418.95495230.2浙江省62.0470129.1湖南省342.05768197.3廣西壯族自治區580.54317250.6種植的玉米品種類型除安徽省、江蘇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普通玉米種植比重較大以外,其他東南省份以糯玉米、甜玉米等鮮食特用玉米為主,同時江蘇省、浙江省是糯玉米主產省份之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福建省是甜玉米主產省份之一。玉米生產的發展趨勢分析。南方丘陵地區包括安徽省、江蘇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部分或全部。種植玉米類型有普通玉米、甜玉

17、米、糯玉米等,其中廣東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種植鮮食玉米比重較大;安徽省、江蘇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種植普通玉米面積較大,但是也重要鮮食玉米主產省份。甜玉米發展方向方面,甜玉米主要用途鮮食(包括是直接生食或蒸煮后食用)、脫粒或整穗加工速凍以及真空包裝等,其中品質性狀是甜玉米最重要的育種目標,主要品質性狀包括糖分含量、籽粒質地類型及果皮厚度等,選育的方向要求甜玉米籽粒要嫩、果皮要薄、渣少、甜度高、口感好、貨架期盡可能長等;營養品質方面要求含糖量、淀粉含量達到各類甜玉米的要求,籽粒氨基酸含量要高,且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鮮食甜玉米外觀品質要求果

18、穗好和感官好,成熟時苞葉新鮮嫩綠,穗型、粒形一致,基本無禿尖,籽粒飽滿、排列整齊、色澤光亮;加工品質的要求主要包括:籽粒顏色(一般選育乳黃色)、籽粒深度(1厘米)、色澤一致且蒸煮前后籽粒顏色差異不明顯,穗粗4.5厘米、有效穗長19厘米、行數12-16、穗軸白色、穗形一般為筒形等。同時,耐逆境能力強是今后對甜玉米品種的新要求,甜玉米綜合要求優質、高產、抗逆性之間的矛盾應有較好協調。糯玉米發展方向方面,糯玉米主要用途食用(包括鮮食、加工速凍、真空包裝)、專用加工(淀粉、醫藥等)等,培育專用型新品種是滿足消費差異化發展的需求是今后發展趨勢,加工整棒的產品要求穗部外觀好, 穗型中等、條直, 子粒皮薄、

19、適口, 不禿尖; 加工切粒產品要求穗為圓筒形, 易機械操作, 子粒深、軸細、皮脆、漿濃、出籽率高; 加工型品種的果穗苞葉長短、松緊適中為宜。食用型糯玉米要求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達到國家標準的二級或二級以上標準。主要外觀商品性好,營養達標、口感適宜。口感主要包括氣味、色澤、甜(糯)性、風味、柔嫩度及皮厚薄等6 項指標。另外利用遺傳改良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創新選育的甜糯玉米(雙隱或三隱基因), 其實現既甜又糯的雙重風味, 符合消費者鮮食的喜好,將是糯玉米發展趨勢之一。育種方法方面除傳統的雜交選育法、回交轉育法、直接選系法外,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加速育種進程是今后發展趨勢,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生物技

20、術手段逐漸被應用于玉米育種領域,開辟了玉米育種的新途徑。如單倍體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手段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玉米育種的效率,加速了玉米育種進程。還有轉基因技術和誘變技術等也逐漸在玉米育種中得到研究和應用,相信一些新的生物技術手段也會逐漸被發現及應用。產業發展趨勢: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消費量增大,種植地區擴大,由沿海省份逐漸擴大至全國各地種植,但是我國鮮食玉米種植品種繼續存在南北差異明顯,南方地區主要種植甜玉米,北方地區主要種植糯玉米。鮮食玉米優良新品種將不斷涌現,為適應我國鮮食玉米生產發展需要,通過供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優質新品種,為各地區適應性、豐產性、商品性方面最適于當地種植的甜、

21、糯玉米新品種。 新品種選育、生產及栽培技術逐步標準化,主要包括鮮食玉米雜種優勢利用技術、抗性育種技術、輪回選擇與群體改良技術,高密度育種等育種、生產、栽培新技術逐步標準化。鮮食玉米產業化快速發展,我國逐漸成為鮮食甜、糯玉米的生產和出口基地。鮮食玉米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紡織、造紙、粘合劑、制藥業等工業部門,還可以用來喂豬、奶牛, 具有明顯增加體重和產奶量的作用。鮮食甜、糯玉米的莖葉還被用作青貯或青飼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第二節東南丘陵玉米品種(1.0萬字)寫作提示:一、適宜的品種類型適應于多熟制和秋播的要求,選用品種的熟期類型應以早熟類型為主。從種植需求考慮,以甜玉米和糯玉米等鮮食玉米為主,生

22、育期可適當長一些。二、品種更新換代以具體省、區為例(如江西、福建),介紹從新中國成立到目前,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情況。三、優良新品種簡介一、糯玉米1、京科糯2000(外文名:Jkn 2000)選育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品種來源:京科糯2000是以“京糯6”為母本,“ BN2”為父本選育而成糯玉米品種,2005年通過韓國審定,2006年通過國家審定, 2010年分別通過北京市和福建省審定,2008年通過吉林省審定,2009年通過上海市審定。特征特性熟期類型屬中熟品種;在西南地區出苗至采收期85天左右,與對照渝糯7號相當,成株葉片數19片;株型半緊湊,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綠色;

23、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15厘米,花藥綠色,穎殼粉紅色,花絲粉紅色;果穗長錐型,穗長19厘米,穗行數14行,百粒重(鮮籽粒)36.1克;籽粒白色,穗軸白色;經西南鮮食糯玉米區域試驗組織專家品嘗鑒定,達到部頒鮮食糯玉米二級標準,經揚州大學檢測支鏈淀粉占總淀粉的98.52%,皮渣率8.31%。;中抗大斑病和紋枯病,感小斑病、絲黑穗病和玉米螟,高感莖腐病。產量表現2004、2005年兩年產量均居全國西南區試第一位,所有試點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879.5公斤,比對照平均增產32.1%。適宜種植地區: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韓國均可種植。2、蘇玉糯5號選育單位: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品種來源: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以

24、“通系5”為母本,“366”為父本選育的高產、優質鮮食深加工兼用型糯玉米新品種,2003年11月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2004年2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特征特性(以東南區為例)熟期屬中早熟類型;春播出苗至成熟9495天,與蘇玉(糯)1號相似,需有效積溫2200,成株葉片19片;株型半緊湊,苗期葉鞘紫紅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株高204厘米,穗位95厘米;花藥淡黃色,穎殼青色,花絲紫紅色,雄穗發達,雌雄協調,結實性好;果穗圓錐型,穗長17-18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數14行,出籽率88%,穗軸白色,籽粒白色,粒型為硬粒型,百粒重30g左右;據農業部谷物品質

25、監督測試中心測定:干籽粒粗蛋白含量為10.79%, 粗脂肪含量為4.5%, 粗淀粉含量為75.74%, 賴氨酸含量為0.32%, 支鏈淀粉占粗淀粉的99.28% 。達部頒糯玉米二級標準(NY/T524- 2002);經中國農科院品資所兩年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高感莖腐病,高感矮花葉病,高感玉米螟,抗倒性強,皮薄無渣,口感細膩。產量表現2001、2002年兩年畝產量779.2公斤,比對照平均增產10.9%。一般畝產鮮果穗8001000公斤,高產田可達1250公斤以上;或畝產鮮籽粒600650公斤,高產田可達700750公斤。適宜種植地區:全國玉米種植地區春、夏、秋播均可以。3、美玉8號

26、選育單位: 海南綠川種苗有限公司品種來源:母本M是蘇玉(糯)1號經8代自交選育出的白色糯玉米自交系。父本980nct是以衡白522糯玉米自交系為父本,廣西桂林農家白糯玉米(熱帶種質)為母本,雜交構建的選系素材自交到第7代時出現雙隱性糯質甜玉米基因突變,選取甜粒自交育成的白色糯超甜玉米自交系(有50熱帶種質),屬于甜糯類型的糯玉米。分別于2005年、2006年、2009年通過浙江省與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等省份審定。特征特性(以浙江省為例)熟期屬中熟類型;播出苗至采收92.0天,比對照“蘇玉糯1號”長0.7天,秋播72-82天,與蘇玉糯1號相當;總葉片數18片;株型半緊湊, 葉鞘紫色;

27、株高204.8厘米,穗位高87.6厘米;雄穗發達,花藥黃色,雌穗花絲紅色; 果穗圓筒型,穗長20.9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數14.3行,行粒數36.0粒,鮮籽千粒重308.6克,單穗重272.8克;籽粒白色,排列整齊,直鏈淀粉含量3.1%,皮較薄,風味佳,果穗籽粒中3/4糯質型,1/4甜質型;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莖腐病,高感玉米螟。產量表現20042005年浙江省糯玉米區試平均鮮穗畝產804.2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15.0%,2005年浙江省糯玉米生產試驗平均鮮穗畝產815.9公斤,比對照增產23.6%。適宜種植地區: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鮮食主產區。4、浙鳳糯2號選育

28、單位: 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所、浙江省農業廳農作物管理局品種來源:以糯213為母本、,以衡選99為父本選育而成的早熟、優質、高產鮮食和加工兼用型白糯玉米雜交種,并2001年通過浙江省審定。熟期屬中早熟類型;春播出苗至采收89天左右,比對照蘇玉糯1號早熟3天,夏、秋播73天左右,比對照早熟4天;株型半緊湊,具有多穗性,雙穗率在80左右,幼苗葉鞘紫紅色,植株下部葉片稍披, 中上部葉片上舉;春播株高206.7 厘米,穗位高86.5厘米,59.8厘米,夏播株高177.6厘米,穗位高69.0厘米,劍葉長37.4厘米,秋播株高165.6厘米,穗位高64.6厘米;雄穗頸節外露,雄穗上竄,散粉性好;穗

29、長18厘米,穗粗4.2厘米左右,穗行數12-14行,行粒數33粒左右,單穗鮮重160克左右,千粒重250克;果穗禿尖少,籽粒排列較緊密,外形較美觀,籽粒純白,商品性好。果穗蒸煮具有甜、糯、香的特點,鮮食風味佳,浙鳳糯2號在糯性、皮厚度和口味3項指標均優于蘇玉糯1號;浙鳳糯2號抗性較強,高抗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產量表現春播鮮果穗平均畝產833.1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7.7;夏秋播鮮果穗平均畝產641.4公斤,比對照增產3.1。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在浙江省及其周邊地區種植。5、浙鳳糯5號(原名:甜糯20051)選育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30、、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品種來源: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03SN-70”為母本,“ZCN-203”為父本合作選育而成的中早熟、優質、高產鮮食和加工兼用型甜糯玉米類型糯玉米品種。2008年通過浙江省審定。特征特性熟期屬中早熟類型;春播生育期(出苗至采收)83.7 天,比對照蘇玉糯1號短3.5天,秋播76天左右;株型半緊湊型,葉鞘紫紅色, 植株下部葉片稍披, 中上部葉片上舉;株高202.4厘米,穗位高69.6厘米;雄穗頸節外露,,雄穗上竄;穗長17.3厘米,穗粗5.0厘米,禿尖長0.9厘米,穗行數14.9行,行粒數31.5粒,鮮籽千粒重294克,

31、出籽率69.8%,單穗鮮重209.4克,雙穗率高達13.5%;籽粒白色,糯質粒與甜質粒比例為3:1,排列整齊;果穗錐型,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直鏈淀粉含量3.0%。省區試感官品質、蒸煮品質綜合評分84.8分,比對照蘇玉糯1號高1.3分,果穗具有糯質和甜質籽粒, 其分離比例為31 , 鮮果穗蒸煮口感甜糯風味突出, 糯性較好, 皮薄;經東陽玉米研究所抗病蟲性接種鑒定,中抗大、小斑病,高感莖腐病、玉米螟。產量表現2006-2007年兩年平均鮮穗畝產810.0公斤,比對照增產16.5%。2008年省生產試驗鮮穗平均畝產775.5公斤,比對照蘇玉糯2號增產3.5%。適宜種植地區:適

32、應浙江省及其周邊地區種植6、渝糯7號選育單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品種來源: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以S147為母本、S181為父本雜交育成的高產、優質、多抗糯玉米新品種,2000年通過重慶市審定,2003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全國玉米三大區(西南、東南、黃淮海)國家審定的糯玉米品種。特征特性(以東南區為例)熟期屬中熟類型;春播生育期94天左右,比蘇玉糯1號晚3天,需有效積溫2200、植株總葉片數19;株型為半緊湊型,葉鞘紫色,葉色深綠,葉緣綠色;株高232厘米,穗位高105厘米,雄穗主軸明顯,側枝發達,花藥淺紫色,穎殼淺紫色,花絲紅色,雌雄協調;果穗長錐型,長1820厘

33、米,穗行1416,行粒34.4,穗軸白色,籽粒白色,粒型為硬粒,百粒重30克;蛋白質含量高16.2%,可溶性糖高55.1%,維生素C高27.3%,總淀粉含量高13.1%,支鏈淀粉高16.6%,賴氨酸含量高19.5%,而且口感好,糯性強,回味較甜;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含量9.63%,粗脂肪含量5.52%,賴氨酸含量0.3%,粗淀粉含量70.64%,全部為支鏈淀粉。達到糯玉米標準(NY/T524-2002);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莖腐病,高感矮花葉病,中抗紋枯病,感玉米螟。產量表現20012002年參加東南鮮食糯玉米品種

34、區域試驗,2001年平均鮮果穗畝產858.2公斤,比蘇玉糯1號增產16.1%;2002年平均鮮果穗畝產799.1公斤,比蘇玉糯1號增產19.8%。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浙江、上海、廣西、安徽南部種植。矮花葉病重發地塊慎用,還適宜在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湖北的平壩或淺丘地區和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陜西夏玉米區作鮮食糯玉米種植。7、渝糯930選育單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品種來源: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和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以“Y407”為母本,“DN830”為父本選育而成、優質、高產鮮食和加工兼用型甜糯玉米類型糯玉米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審

35、定。特征特性渝糯930 屬中早熟類型。東南地區春播,出苗至鮮穗采收85.7天,比對照蘇玉糯5 號僅長0.7天,全株總葉片數20.8片;株型半緊湊,幼苗葉鞘紫色,第一葉尖為尖到圓,葉片綠色,葉緣淺紫色,葉片寬,葉姿為輕度下披;株高222.2厘米,穗位高94.2厘米;花藥黃色,穎殼紫綠色,雌穗花絲呈淺粉紅色;果穗長錐型,穗柄短,穗長18.2厘米,穗行數15.5 行,行粒數36.4,出子率66.95%;穗軸白色,籽粒白色,糯質硬粒型,果穗苞葉花青苷顏色,苞葉長度適中;籽粒排列整齊; 蒸煮后糯性強,皮薄、細膩、清香、甜味明顯,口感好,食味品質優良;品質品嘗評分優于對照蘇玉糯5號0.7分,經揚州大學農學

36、院測定,支鏈淀粉/總淀粉平均為99.32% ,皮渣率10.25% ,達到部頒糯玉米標準( NY/T524-2002);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抗性接種鑒定,YN930 抗病性好,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和腐霉莖腐病,感大斑病。產量表現20102011年參加東南鮮食糯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鮮穗850.9千克,比對照蘇玉糯5號增產18.3%。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江蘇中南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安徽中南部鮮食糯玉米區種植。8、彩甜糯6號選育單位: 湖北省荊州市恒豐種業發展中心品種來源: 品種來源:湖北省荊州市恒豐種業發展中心用“T37”作母本,“818”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糯玉米

37、品種。2011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特征特性(以湖北為例)熟期屬中熟類型;。全生育期85天,成株葉片數19片左右;株型半緊湊,幼苗葉緣綠色,葉尖紫色;株高221 cm,穗位高95 cm;雄穗分枝數13個左右;穗長19.9 cm,穗粗4.9cm,禿尖長2.2 cm,穗行數13.6,行粒數34.4,百粒重37.6 g,果穗錐型,苞葉適中,禿尖略長,穗軸白色,子粒紫白相間;品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支鏈淀粉占總淀粉含量的97.8%,鮮果穗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優,屬于甜糯類型;區試田間抗性表現經中抗大、小斑病,高抗莖腐病,中抗玉米螟,中抗紋枯病。產量表現200920

38、10年參加湖北省鮮食糯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商品穗平均公頃產11 563.95 公斤,比對照渝糯7號增產0.17%。其中:2009年商品穗公頃產11876.85 公斤,比對照減產0.16%;2010年商品穗公頃產11 250.90 公斤,比對照增產0.51%。在南方大部分省份種植產量表現較好、品質突出,為甜糯類型糯玉米。適宜種植地區為南方地區鮮食玉米主產區。8、蘇玉糯8號選育單位: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品種來源:母本為通354,來源為克W112×通系5;父本為通137,來源為衡白522×滬糯1號。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通354 為母本、通137為父本組配白

39、色糯玉米雜交種,并2004年通過國家審定,2010年通過國家審定。特征特性(以東南區為例)熟期屬中熟類型;生育期82天;成株葉片數18片;株型半緊湊,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株高200厘米,穗位高76厘米;花藥紫色,穎殼紫色,花絲粉紅色;穗長17.8厘米,穗行數15行,穗軸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28.5克;果穗筒型,經東南鮮食糯玉米品種區域試驗組織的專家品嘗鑒定,達到部頒鮮食糯玉米二級標準;經揚州大學檢測,支鏈淀粉占總淀粉的97.96%,達到部頒糯玉米標準(NY/T524-2002);經中國農科院品資所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矮花葉病。產量表現2002-2003年參加東

40、南鮮食糯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兩年鮮果穗平均畝產730.1公斤,比對照蘇玉糯1號增產6.9%。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蘇、廣西作鮮食深加工兼用型糯玉米種植。二、甜玉米1、先甜5號(英文名Sugar75、國外代號:SK0005)選育單位: 先正達種子泰國公司品種來源:先正達種子泰國公司育成,母本為TWS7906,父本為TWM-32,分別于2003年、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通過審定。而后在南方江西省、江蘇省、湖南省、云南省等長江流域以及以南和西南地省份通過審定。特征特性(以廣東省為例)先甜5號屬于甜玉米單交種,熟期類型為中熟品種;全生育期7879天,比穗甜1號遲熟

41、46天成株葉片數1517葉;株型半緊湊;株高217248厘米,穗位高5776厘米;果穗長18.720.2厘米,穗粗4.75.4厘米,禿頂長1.22.2厘米,單苞鮮重296438克;粒形為硬粒型、粒色為黃色、千粒重339415克;品質為優質,可溶性糖含量達到17.7419.09%,皮薄,果穗粗大,穗型美觀,籽粒飽滿,甜度較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抗大、中抗小斑病和紋枯病。產量水平。以廣東省區試為例,畝產鮮苞分別為兩年平均1046.8公斤,比對照種穗甜1號分別增產18.07%和53.84%,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生產試驗畝產鮮苞1301.5公斤。適宜種植地區為南方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種植。2、

42、華珍選育單位: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品種來源:母本為 “ky188,”父本為“ky99。”,分別于2004年、2007年浙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審定。而后在南方廣東省、福建省等長江流域以南部分省份和西南地區部分省份通過審定。特征特性(以浙江省為例)中晚熟類型;生育期92.3天;株高228.7厘米,穗位高89.7厘米;果穗長筒型,禿尖少,穗長19.4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數12.6行,行粒數40.2粒,鮮籽千粒重345.1克。籽粒淺黃色,排列整齊,種皮薄,食用品質好。可溶性總糖含量(干基)40.7%。高抗大小斑病和莖腐病,高感玉米螟。  浙江省區試產量表現:區試平均鮮穗畝產7

43、13.0公斤,比對照超甜3號增產17.3%。生產試驗,平均鮮穗畝產814.9公斤,比對照增產27.4%。  適宜種植地區南方地區以及西南部分積溫高的地區3、粵甜16號選育單位: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品種來源:以自育的自交系華珍-3 為母本、C5 為父本組配成黃粒超甜玉米雜交種,并2008年通過廣東省審定,2010年通過國家審定。特征特性(以東南區為例)熟期屬中熟類型;生育期84天、成株葉片數1820 片;株型半緊湊、幼苗葉鞘綠色、葉片與葉緣綠色;,株高210.09229.00 厘米,穗位高92.199.9 厘米;花藥黃綠色、穎殼綠色,花絲淺綠色;穗長18.118.3

44、厘米、禿尖0.21.1 厘米;粒型為硬粒型甜質、籽粒黃色、百粒重(鮮籽粒)34.235.1 克,出籽率71.271.6%;果穗外型美觀,籽粒排列整齊、致密,光澤度好,口感爽脆、甜度高、皮薄無渣,經檢測水溶糖含量平均為18.45%,品質評分為87.6分,達到農業部甜玉米二級標準;區試抗性表現經中抗到感大、小斑病,高抗莖腐病,感到高感矮花葉病,抗到高感玉米螟,中抗到感紋枯病。產量表現、西南區: 兩年平均每667 m2 鮮穗產量為931.95公斤,比對照種綠色超人增產7.25%;、東南區:兩年平均每667m2 鮮穗產量為912.69 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 號增產6.55%。廣東省甜玉米生產試驗, 平

45、均每667 m2 鮮穗產量為1 137.0 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 號增產13.34%。適宜種植地區東南和西南地區鮮食玉米主產區。4、新美夏珍選育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鮮美種苗發展有限公司品種來源:以“XM-06”為母本,以“XM-18” 為父本組配成黃粒超甜玉米雜交種2005年通過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審定,特征特性(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熟期類型屬于中早熟類型;生育期81天;株型平展類型;株高213厘米,穗位高81厘米;穗長18.1cm,穗粗4.5cm,禿尖長1.6cm,穗行數10-14行,行粒數38;粒型為硬粒型甜質、籽粒黃色、百粒重(鮮籽粒)37.1克;后期保綠度特別好,果穗美觀,籽粒淡黃色

46、、飽滿、排列整齊、商品性好,色澤佳,風味好,甜度較高,柔嫩性好,皮很薄,可溶性糖含量18.5%18.8%;抗性表現抗性強,抗大、小斑病,高抗莖腐病,抗紋枯病,抗玉米螟;適宜種植地區南方地區以及西南部分積溫高的地區5、金鳳5號選育單位:廣州市種子進出口公司品種來源:金鳳5號是廣州市種子進出口公司以自選自交系Z995B為母本、Z993A為父本雜交育成的超甜玉米單交種,2005年廣東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 特征特性熟期類型屬于中晚熟類型;秋植生育期75-77天,比穗甜1號遲熟2-5天;株型半緊湊;植株高215-222厘米,穗位高68-70厘米;穗長20.8-23.0厘米,穗粗5.0-5.2厘米,禿

47、頂長1.3-1.4厘米,單苞鮮重348-359克,千粒重373-378克,出籽率74.9%,一級果穗率90%。籽粒淡黃色,可溶性糖含量17.8%-18.5%,皮厚71.8微米,適口性85.3分。植株整齊壯旺,生長勢強,株葉形態好,穗型美觀,籽粒均勻飽滿,排列整齊,著粒深,商品性好。抗小斑病,中抗紋枯病,田間調查高抗莖腐病,適應性和穩定性好,抗倒性較強。豐產性突出。適宜廣東省各地及其周邊地區春、秋季種植。6、正甜68選育單位:廣東省農科集團良種苗木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品種來源:正甜68是以自選自交系自選粵科06-3為母本、UST為父本雜交育成的超甜玉米單交種,2009年廣東省農作物品

48、種審定, 特征特性熟期類型屬于中晚熟類型;秋植生育期7480天,比對照種粵甜3號遲熟34天;株型半緊湊;株高213215厘米,穗位高7276厘米,穗長20.5厘米左右,穗粗5.15.4厘米,禿頂長1.61.8厘米,單苞鮮重339376克,單穗凈重271294克,千粒重355385克,出籽率71.96%73.47%,一級果穗率88%。果穗長粗,籽粒黃色,甜度高,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較優。可溶性糖含量24.4%29.2%,果皮厚度測定值74.574.8微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8.5分和86.8分。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小斑病;田間表現高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產量表現2007、2

49、008兩年秋季參加廣東省區試,6個試點均比對照種增產,平均畝產鮮苞分別為1085.31公斤和1073.78公斤,分別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6.18%和14.66%,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秋季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苞1077.1公斤,比對照種粵甜3號增產13.78%。適宜廣東省各地及其周邊省份春、秋季種植。7、金中玉選育個人:王玉寶(身份證號420102600209281)品種來源:金中玉是用“YT0213”作母本,“YT0235”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甜玉米新品種。分別于2008年、2012年通過湖北省、廣東省審定。特征特性(以廣東省為例)熟期類型屬于中熟類型;秋植生育期72-75天

50、,與對照種新美夏珍相當,比對照種粵甜16號長3天;株型略緊湊,莖基部葉鞘綠色;雄穗綠色,花藥黃色,花絲白色;株高187188厘米,穗位高5455厘米,穗長19.220.2厘米,穗粗5.15.2厘米,禿頂長1.61.9厘米,單苞鮮重334372克,單穗凈重267292克,千粒重382412克,出籽率65.62%66.37%,一級果穗率82%86%。(湖北種植植株高210cm,穗高90cm,穗長18-21cm,穗粗5.1cm,每穗14行,每行37粒,千粒重329g。)果穗筒型,籽粒黃色,果皮較薄,適口性較好,品質與對照種相當。可溶性糖含量21.64%24.38%,果皮厚度測定值72.7181.5微

51、米,適口性評分分別為86.52分和86.0分。抗病性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和小斑病;田間表現抗紋枯病、莖腐病和大、小斑病。適宜湖北省、廣東省各地及其周邊省份春、秋季種植。8、贛科甜6號選育單位: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品種來源:贛科甜6號是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自交系 “T14-6-6”為母本,自交系“T1-2-4”為父本,于2011年組配選育而成的甜玉米單交種,2015年通過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特征特性熟期類型屬于中早熟類型;春播生育期為83.4天、秋播生育期75天左右,植株總葉數18葉;株型半緊湊,莖基部葉鞘白色;苗期葉片窄長且披垂;株高195.1厘米,穗位高60.2厘米;果穗筒

52、形,穗長19.3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1.4厘米,穗行數15.6,每行粒數34.4粒,鮮出籽率73.6%,鮮百粒重37.3克單穗凈重為255.1克;穗軸為白色,籽粒淺黃色,色澤亮麗,外觀好;品質綜合評分87.9分,優于對照粵甜16號,經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檢驗,“贛科甜6號”含糖量(果糖、葡萄糖、蔗糖合計)為11.2%,優于對照品種“粵甜16號”含糖量9.1%(果糖、葡萄糖、蔗糖合計),尤其蔗糖含量特別高;適口性好,甜度高,鮮脆可口,高抗紋枯病、莖腐病、大小斑病,對心葉玉米螟抗性也較好。產量表現2013、2014年兩年平均畝產鮮穗752.23公斤,比對照“粵甜16號”平均減產

53、2.45%,大田生產一般畝產800-1000公斤,高產可達1200公斤。適宜種植區域:適宜江西省各地及其周邊省份春、秋季種植。三、普通玉米1、鄭單958選育單位: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鄭單958是用“鄭58”作母本,“昌7-2”作父本配組育成的雜交普通玉米新品種。于2000年先后通過河北省、山東省和國家品種審定,于2012年通過浙江省審定。特征特性(以浙江省為例)。熟期類型屬于中熟類型;生育期102.5天,比對照農大108短3.2天;株型緊湊,耐密性好,幼苗葉鞘紫色,葉色淡綠,葉片上沖,穗上葉葉尖下披;株高208.7厘米,穗位高78.6厘米;穗長16.5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3厘米,穗行

54、數14.8行,行粒數34.2粒,單穗重139.3克,千粒重268.3克,出籽率86.6%;籽粒黃色,半馬齒型,軸白色,果穗筒型;品質優良:該品種籽粒含粗蛋白847%、粗淀粉7342%、粗脂肪392%,賴氨酸037%;為優質飼料原料;感玉米螟,抗小斑病、莖腐病、高抗大斑病。產量表現:2010年-2011年省玉米平均畝產450.4公斤,比對照增產16.2%。201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0.9公斤,比對照增產4.3%。適宜種植區域:適宜在南方大部分省份種植。第三節栽培要點(3.0萬字)寫作提示:一、茬口銜接東南丘陵地區光、溫資源充足,雨量豐沛,熟制多種,從一年兩熟到三熟或四熟制,常年都能種植玉米。

55、由于熟制多、作物種類豐富,其秋玉米前茬作物種類也多樣化,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西甜瓜等,也有少數地區將煙草作為秋玉米茬口。秋玉米的前茬作物類型在不同省、區間略有差異。江蘇為充分利用水、土和光熱資源,提高單位面積復種指數及種植效益,大力推廣設施西瓜茬口秋玉米,在西瓜收獲后種植一茬甜玉米,每hm2產量可達22500-30000kg。春糯玉米茬口秋糯玉米,7月初播種,1O月中旬采收,一般可收青果穗11250-15000 kghm2。此外,夏橄欖茬口秋甜玉米在江蘇也有一定的種植面積。浙江地區采用春豇豆做茬口種植秋玉米,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又能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取得較好的經濟

56、效益和社會效益。夏糯玉米收獲前10天種植秋糯玉米在浙江地區也有一定的種植面積。水稻茬口是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秋玉米種植的主要茬口,由于種植戶對水稻種植觀念的改變,由雙季稻改為單季中稻種植,從而利用中稻后空閑稻田種植鮮食甜、糯秋玉米;另外,受季節性干旱等因素的影響,早稻茬也是種植鮮食甜、糯秋玉米的主要茬口。一年兩季鮮食玉米種植也是這些省份鮮食玉米種植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春玉米收獲后種植秋玉米。蔬菜茬口、西瓜茬口、甜瓜茬口種植鮮食秋玉米也廣泛存在。煙后種植秋玉米,可充分利用烤煙收獲后煙田的光、熱、水資源,有效地解決煙稻連作中寒露風危害晚稻的問題,為煙農減工降本增收,烤煙茬口種植秋玉米在江西、

57、湖南均有一定的面積。 二、播前準備播種前整地是種植秋玉米的關鍵步驟,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秋玉米的生長、發育和種植收益。東南區秋玉米種植地形復雜、茬口多樣,前茬地為水田和旱地兼有,不同的前茬地整地要求不盡相同。水稻茬種植秋玉米,由于涉及到水田改旱地,對秋玉米播種前整地質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低割禾蔸,采取齊泥割或留5cm以下的禾樁,防止再生苗的發生,水稻收割后及時把稻草搬出稻田。如果整地前田間積水嚴重應搞好排水溝,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濾,確保水改旱后土壤疏松、不濕、不潮。遇雜草較多應進行播前除草,在播種前8-10d選用高效、安全除草劑噴于田間稻樁再生稻苗和雜草,除草劑使用的原則是草多重噴,草少

58、輕噴或人工拔除。每667m2用10%草甘膦15002000ml加百草枯200g,兌清水5060kg噴施。整地要精細,耕后反復耙地,要耙碎、耙平、耙細,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氣性,促使潛在肥力活化,為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整地后應開溝做廂播種,廂面寬1-2.5m,廂溝深20cm,溝寬20-30cm,做到旱能灌、澇能排。稻田秋玉米免耕栽培也是南方丘陵區稻田秋玉米種植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整地要求在清茬、除草等方面與傳統稻茬秋玉米栽培相同,與傳統稻茬秋玉米整地要求不同的是其不用耕地,按規格直接在未經翻耕犁耙的稻田打洞種植,與傳統稻茬秋玉米栽培相比,稻田秋玉米免耕栽培省時、省錢、省力,操作簡便,老人、婦女皆宜,因其輕簡化的特點,在南方稻區廣受歡迎。玉米茬種植秋玉米,在秋季玉米整地前首先清除地上部分的玉米秸稈和雜草(除草可在在播種前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