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_第1頁
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_第2頁
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_第3頁
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_第4頁
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文】澳門醫療衛生發展概況2009年10月29日一、澳門簡介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于中國廣東省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與香港相距60公里,距離廣州145公里。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曾經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澳門特別行政區由澳門半島、曲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總面積共平方公里,其中澳門半島平方公里、曲仔平方公里、路

2、環平方公里、路由填海區平方公里。澳門人口約有544,200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兩個離島人口較少。澳門居民以華人為主,葡籍及其它國籍人士只占6吐右。二、澳門醫療環境澳門的公共衛生設施在亞洲各國及地區中,居已發展之列。澳門的氣候適中,并無地區性的疾病。澳門地區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來自多方面的,主要可分為政府及非政府的兩大類。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以提供初級保健為主的衛生中心和提供專科服務的仁伯爵綜合醫院(俗稱山頂醫院)。非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的又可分為接受政府和團體資助的醫療單位如鏡湖醫院、科大醫院,工人醫療所,同善堂醫療所等,以及各類私人診所及私人化驗所。除西醫外,澳門還有不少中醫師。

3、三、澳門的醫療衛生歷史簡介澳門第一任主教(D.MelchiorCarneiro)加利諾在1575年寫給耶穌會會長的信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我剛一到此,便開了一間醫院,收容很多基督徒和異教徒為病人。,加利諾的行動在中國建立了最早的歐洲式醫院。該醫院最初被命名為“救貧醫院”,其后改名為這幾個世紀以來人所共知的“白馬行(S.Rafael)醫院”。現時,該醫院已不存在,人們只能從其位于市中心現已辟作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的美麗建筑物懷緬過去。加利諾在信中還提到他在抵澳后的最初幾年中在慈善救濟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的這番話以及他按(D.Leonor)利安娜女王創立的模式在澳門所建立的慈善體系,肯定了葡萄牙

4、人在中國口岸定居初期在澳門醫療及慈善援助方面所扮演的先鋒角色。在該醫院成立之初,亦設立了第一個為最需要保護和幫助的麻瘋病人服務的部門,原因是當時這種疾病十分普遍,但病者卻不為家人和社會所接納。已有報導指,早在十七世紀圣保祿(S.Paulo)修院內設有一間醫療所,幫助修院內的信徒及外來的病人。這間醫療所主要是為基督徒服務,但卻缺乏運作條件。據估計,當時的醫療所設有六十張病床,并由只若干基本的外科和藥物經驗或只對輕傷和小病有點兒認識的修士料理。其中一名藥劑師在1625年12月21日寫給會長的報告書上為其失職作出懺悔說:“雖然我能成功地進行某些治療,但由于知識不足,亦犯上許多錯誤,且其中一些還是十分

5、嚴重的。本人深感難過,特別是那三宗我已告知閣下的事件。”“在那些年間,澳門仍然沒有一位具有權威的正式專業醫生,可對治療中的錯誤作出補救,或向死者家屬或監護人解釋病人致死的原因。”在十九世紀中葉,澳門有三間葡萄牙人的醫院:仁慈堂醫院(后被稱為白馬行醫院),瘋堂醫院和軍人(JoseCaetanoSoares)紀登努醫院。在十九世紀時,由于當時流傳著“中國人若在葡萄牙人的醫院去世會給城市帶來災難”的謠言,因此,華人經常被拒諸門外。至此,除瘋堂醫院接受麻瘋病患者外,其它的醫院幾乎都只接納基督徒入院。其實,這種對待上的差異只是由當時的官員為一己之欲望而定下之不明文規則,以及城市和地方勢力的劃分所造成的。

6、隨著香港同類活動的開展,澳門的華人社團亦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最初的社會慈善機構。1868年,同善堂慈善會成立。(四年后),1872年,澳門的第一所華人醫院-“鏡湖醫院”成立。“鏡湖醫院”最初只提供中醫服務,與葡萄牙人的醫療服務從不沾上關系。由商人團體創立的這種慈善組織為其開展的其它形式的慈善活動帶來了不少方便,如教育、濟貧和抵抗流行病,以及振濟中國國內居民等。其實,早在1667年澳門開始常駐軍隊的時候,就已經有為軍人建立專門醫院的需要。最初,所有患病軍人、士兵和軍官都被送往仁慈堂的“救貧醫院”接受治療。但是,由于醫院不能接納驟然增加的病人而發生沖突。正如1787年仁慈堂行政會就曾向印度總督投訴

7、道:“救貧醫院由本會創立和主持,已幾乎不能再接納更多的貧困病人而只能讓他們忍受痛苦。”經過多年的請求、申訴和協商,最后終于決定為該院興建附屬的軍人病房,軍人遷到改作此用途的崗頂舊修道院(Sto.Agostinho)。這座與崗頂教堂相鄰,曾用作營房的舊大樓可容納68張病床。數年后,接待人數每年達700人次,而且全都是軍人。1874年,仁伯爵軍人醫院成立,這宏偉的建筑物座落于加思欄的山丘上,可容納80張病床。這所醫院落成啟用時正適逢圣若憲子爵(S.Januario)管治澳門,因此當局隨即引用總督的名字來命名醫院。隨后便將1857年在崗頂興建的舊軍人醫院的財產和病人轉移到這所新醫院來。仁伯爵軍人醫院

8、的啟用是舊有設備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結果。它經常被引用在愛國豪言之中,正如它在1874年1月6日大樓的移交儀式上的某段講詞中被形容為“我們的殖民地中最宏偉的醫院建筑”。這座宏偉的建筑物由加華路(DiasdeCarvalho)工程師上尉及伯朗男爵(BaraodoCercal)共同負責設計。伯朗男爵是市政廳副主席,也是當時澳門日常生活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據設計者所言,這醫院的設計靈感來自比利時的一所醫院。該醫院有三個病房,共可容納60張病床,此外,還有為囚犯和軍官而設的隔離病房、治療室及房間等,合共有100張病床,從一開始已能完全滿足軍隊的需要。當時,替代舊軍人醫院的政府總醫院開始接受葡籍市民和中

9、國病人,雖然病人仍以軍人為主。在該時期,政府亦致力于重組澳門的醫療服務,以便能照顧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即使如此,政府部門和華人醫院上實際仍無任何聯系,華人仍然不理會西方醫學及其設施。地區內的沖突,為逃避中日戰爭而蜂涌入澳的難民及后來日本侵占香港使情況更形惡化。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各所醫院和慈善組織都盡其所能以減輕這場災害帶來的痛苦。戰后時期,在醫療衛生領域內領略到一種新的哲學。在政府的積極參與下,徹底擺脫過去只有的慈善救濟,提供大量的醫院及醫療服務。隨著政府在1984年的施政方針中決定建立一個綜合的醫療衛生體系,政府醫療衛生體系踏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這些都通過衛生司新組織法及有關使用醫療衛生服

10、務的法令得到實現。這項政策落實了一個基層護理網絡的建立及仁伯爵醫院的重建。四、澳門衛生局衛生局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一個具有行政、財政及財產自治權的公共機構,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監督,亦是執行政府的醫療衛生政策和具有法定職責的部門,我們透過協調衛生領域內公共及私人機構之活動,提供專科及初級衛生護理服務、執行預防疾病及衛生推廣等工作,保障市民的健康和預防疾病、提供醫療護理及康復服務、培訓衛生專業人員、輔助并監督私人醫療機構,以及提供法醫服務。衛生局主要包括提供專科醫療服務的仁伯爵綜合醫院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衛生中心。具有超過130年歷史的仁伯爵綜合醫院具備現代化的醫療設備,以急診、住院及門

11、診之形式提供專科診治及康復護理;初級衛生保健網絡由分布于小區的6間衛生中心及2所衛生站組成,主要致力于為澳門居民提供免費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另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則肩負著流行病監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食物衛生、結核病防治、病媒控制、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和小區衛生監察等公共衛生范疇的職責。1、公立醫院一仁伯爵綜合醫院于1989年11月29日正式啟用的一所新近建成的醫療單位,座落在仁伯爵山山頂上一塊長方形的地段,東北-西南走向。交通方便。擁有直升機停機坪。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平方米,由四幢樓宇相聯而成。仁伯爵綜合醫院為本澳513,427名居民服務,擁有一個以職能劃分的組織結構。目前的仁伯爵綜合醫

12、院為一所具備現時最先進設備配套的現代化醫院。隨著離島預期人口的增長,以及根據多年來的意向,正研究在凼仔興建一所醫院。澳門繼承四個世紀以前葡萄牙人在中國領土建立的第一間歐洲式醫院的醫學傳統,以一個適當的衛生醫療體系邁向二十一世紀。醫療部門住院:醫院現時的住院床位有472張,分配于22個科室,或53個分科內。住院流動率方面,符合此類醫院單位的醫療數值,病床入住率近年來持續增長,達%,平均住院日數為天。門診:門診包括下列專科共53個分科,2006年總門診人次為256,274,較2005年增加了2%。2、初級衛生保健一衛生中心設立衛生中心是衛生局為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倡議“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而進行

13、的,“公元二千年全民健康”的目標之一是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免費或可以負擔的初級衛生保健。衛生中心正是為向全澳居民提供完善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而設立的。至一九九三年下半年黑沙環衛生中心落成啟用,完成整個以衛生中心為單位的初級衛生保健網絡系統。從此,全澳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衛生中心提供基本的衛生保健。凡本澳合法居民,不論年齡、職業,到衛生中心接受的服務及由衛生中心轉介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進行的輔助檢查,均不必繳費。(為申請或換領駕駛執照而作的身體檢查除外)。如非本澳居民要使用衛生中心服務,則需按照衛生局訂立之收費標準繳付費用。“仁伯爵綜合醫院”所提供的服務,除政府規定的特定人

14、士外,均需繳付費用。本地居民的收費較低,非本地居民收費較高。五、私立醫院一鏡湖醫院、科大醫院1、鏡湖醫院鏡湖醫院是澳門較大規模的民辦慈善機構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一間非牟利綜合醫院。創五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草創時期是一所廟宇式傳統中醫院。百余年來貫徹服務社會宗旨,為眾療疾,堅持贈醫施藥。孫中山先生開創鏡湖西醫先河1892年孫先生在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畢業后,即應邀來鏡湖擔任義務西醫,以醫為業,借醫術為入世之媒。他是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開始了醫生兼革命家的生涯,這位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驅,不僅吹響了我國民主革命的號角,同時也為鏡湖醫院帶來了變革之風,開始引入了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本地同胞從此得

15、以分享醫學發展的成果。從此,鏡湖陸續聘請西醫,市民就診日眾,遂于1919年興建留醫所,此乃鏡湖首座西醫留醫大樓;1923年創辦護士學校,發展至今成為護理學院。初步發展抗日戰爭初期,各地來澳民眾大增,醫療業務負荷極大。鏡湖聘請柯麟、吳鳴等12位著名醫生組成西醫顧問團,大大增強鏡湖的技術力量,促進醫務發展,創辦手術室。由于澳葡當局歧視華人醫生,規定華人醫生不能為病人進行手術。值理會和顧問團據理力爭,1946年終于向澳葡當局爭取了華人醫生手術權。該年共施手術323例,痊愈318例,市民反應極佳。華人醫生享有手術權,這不僅使鏡湖手術室可以開展工作,為病人服務,而且在澳門醫療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上世紀四

16、十年代后期,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曙光,鼓舞了鏡湖員工。當時慈善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困難。1946年林炳炎先生榮任本會主席,慈善會由值理制改革為董事制,并設立院長制,任命柯麟醫生為本院首任院長,推行全面改革。隨著新中國成立,在祖國的關懷下,在何賢、馬萬祺前后兩位主席的領導下,鏡湖開始了穩步發展的階段。遇向現代化綜合醫院中國開放改革大潮流,在澳門和鏡湖引起極大的回響。以馬萬祺主席為首的董事會積極進取,進行全面的整頓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其中,梁秀珍秘書長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改革員工退休制度,實施公積金儲蓄辦法;整頓物業管理,扭轉混亂狀況,增加了租務收入。同時改造和發展物業,由1984

17、年至1999年,共拆建新廈33棟,大大增加慈善會的收益,為醫院的生存、發展,及保證繼續贈醫施藥提供了財政條件。這階段,本院進行了必要的基本建設,發展一些專科項目,填補澳門醫療空白。先后設立CT室、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消毒中心、眼科中心、導管室,擴建心功能室、內窺鏡中心,為了配合澳門回歸祖國、建設澳門特區,在回歸前后與建了規模較大的醫務大樓,擴建透析中心、新門診樓、新贈醫樓,開辦高壓氧療中心,和衛生局、社工局合辦康寧中心等等。同時,醫院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并開展眼科、耳鼻喉科、婦科、高血壓病的免費普查活動。所有這些工作,為鏡湖醫院向現代化醫院邁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澳門回歸祖國

18、,鏡湖發生了巨大變化鏡湖醫院現在已發展成為一所現代化的綜合性教學醫院,擁有576張各類病床,目前醫院員工約1500多名(包括醫生300多名,護士420多名,醫技人員240多名)。專科醫療技術得到較大發展;必要的大型基建大大改善了就醫環境;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方針,醫療服務廣泛受到歡迎,鏡湖醫院成為本地區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104萬人次,出院病人萬人次。2008 年門急診病人數“鏡湖醫院霍英東博士專科醫療大樓”“鏡湖醫院”繼續深化醫療質量改善與病人安全工作,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為病人提供更加優質與安全的醫療服務。同時配合專科大樓的建立,強化專科建設。“鏡湖醫院霍英東博士專科醫療大樓”于2009年投入服務。新的專科醫療大樓涵蓋一系列高級專科醫療服務,配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