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分類鑒賞_第1頁
古典詩歌分類鑒賞_第2頁
古典詩歌分類鑒賞_第3頁
古典詩歌分類鑒賞_第4頁
古典詩歌分類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寫景抒情 (山水田園)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二、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三、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地

2、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四、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

3、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基本特征:常用意象:田園、山水、林木、莊稼、家禽、家畜。 常見感情:不滿現實,追求淡泊,安貧樂道。 常用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虛實結合。 常見風格:沖淡寧

4、靜、平實質樸。【鑒賞示例1】雙調壽陽曲山市晴嵐 馬致遠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四圍山一竿殘照里,錦屏風又添鋪翠。這首曲子可謂“曲中有畫”,視野開闊。除重點寫“晴嵐”外還寫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在曲中有何作用?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參考答案】提示:除重點寫“晴嵐”外還寫了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景色;這些景色的作用是共同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景色優美、恬靜清新的“山市晴嵐”(山間暮景)圖。這幅畫面體現了作者恬淡平和、向往寧靜的生活心態。【高考示例12008天津】 山居即事 王維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1)簡析“遍”

5、字在頷聯中的表達效果。(2)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答:(1)“遍”字表現松樹多,鶴多,“稀”字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 (2)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二)詠物言志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

6、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二、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

7、己為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

8、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愿,“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愿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

9、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基本特征:常見意象:松、竹、梅、荷、芳草、精衛等。常見感情:(1)表達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堅持個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3)表現自己的某種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寫自己悠閑舒適、不慕富貴的心境。寫作技巧:整體上說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高考示例12008安徽】小孤山 宋謝枋得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

10、軍事要地。 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問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也要勇敢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三)懷古詠史一、弄清史實 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二、要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

11、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三、領悟感情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

12、來。”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和杰作。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基本特征: 常用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常見感情:或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

13、,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統治昏庸和社會時弊,或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常見技法:或借古諷今、或因古抒懷;有以景襯情的,有古今對比的,有側面烘托的,有用典的。【鑒賞示例1】汴河曲李益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汴河懷古 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閱讀上面兩首詩,說說兩詩在內容和表達技法上的異同。答:兩首詩都是詠史詩。汴河曲借詠史來抒發昔盛今衰之情,通過古今對比的景物描寫,曾經“無限春”,而今“已成塵”,滿堤的楊柳讓回顧昔日繁盛的行人滿腹愁緒。汴河懷古借詠史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與眾不同的

14、見解。詩歌以議論起筆,從通常所說“隋亡為此河”說開,認為如果排除隋煬帝南巡的奢華行為,單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高考示例12008湖北】華清宮 過華清宮吳融 李約四郎飛雪晴去端, 君王游樂萬機輕,惟此宮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綠樹碧檐相掩映, 玉輦升天人已盡,無人知道外邊寒。 故宮惟有樹長生。(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伯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兩首詩都應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血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成陰,溫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時間

15、):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2)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的興衰。(四)即事感懷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一、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這類詩用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所以鑒賞這類作品,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懷鄉思親:杜甫的月夜是在戰亂離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國破身囚、歡夢醒來的景況中痛悼故國。朱弁的春陰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陰冷的環境中盼望返鄉。由此引發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

16、抒發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的感情和采用的筆法也不一樣。二、賞析“事”與“懷”的結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三、體味詩人所抒之“懷”的深摯感人。特別是思鄉、念親、懷友、離別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絕不矯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一首抒懷詩,詩人于吟詠尋常的事情之中,潛伏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容。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字里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

17、這“喜”的背后,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前兩句是當年上流社會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憶。后兩句是說四十多年后,這兩位歷盡滄桑的老詩人和藝術家又在流落長沙時不期而遇,不勝感慨。短短的四句,時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這兩句不僅點明了重逢的時節,而且是樂景寫哀,“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與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襯;下句“落花時節”則另有寄托:國勢日衰,盛年已過,流水落花,好景難再,不禁凄然相問,潸然淚下。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世運之沉亂,年華之盛衰,彼此

18、之凄涼,俱在其中。(1)贈友送別1、審視詩題 2、熟識詩人 3、抓關鍵詞 (1)找準詩眼;(2)找感情詞; (3)找特殊詞表示顏色的詞、表示時間的詞、氣候物象特征的詞、動詞、形容詞 4、捕捉形象 (1)抓意象的特殊內涵。如柳惜別 楊花漂泊 明月思鄉、愁緒 (2)人物形象 5、理解感情 6、明辨手法基本特征: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淚、云、南浦、灞橋、長亭、古道。 常見感情:或依依難舍、纏綿傷懷、或相期祝福、感奮勵志;表達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畫。常見風格:語深情切、或纏綿哀感、或灑脫曠放。【鑒賞示例1】謝亭送別 許 渾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

19、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1、這首詩的前兩句與后兩句描寫的是否同一時間的事?作者這樣處理,表達了什么感情?2、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參考答案】答1:不是同一時間,中間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間隔。作者這樣處理是為了強化送別的感傷,酒醒以后,才意識到朋友已經離得很遠,倍感凄涼孤寂。答2:前者描寫紅葉青山的美景是樂景襯哀情,反面襯托對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描寫滿天風雨是正面襯托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高考試題12006湖南】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飲菊花酒。 吹梅:吹奏

20、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參考答案】答: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答: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2)羈旅思鄉分析人們思鄉緣由。 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游不歸;漂泊在外; 貶官異地; 雁歸故鄉; 逢年過節。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征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表達思鄉之情方式 觸景傷情:何事吟

21、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 日暮思歸。托物傳情:月、雁、笛、柳。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妙喻傳情: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基本特征:常見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節、羌笛、關山等常見情感:思念、離愁、哀怨、厭惡戰爭、渴望團聚常見寫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虛實結合等。【鑒賞示例1】旅次寄湖南張郎中戎昱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么?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答:同意。寫夢中返鄉是那么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觸景生情

22、。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高考試題12005廣西】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1) 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 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

23、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五)邊塞征戰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的興衰。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其基調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可憐無定

24、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但是不管什么時期的邊塞詩都回旋著愛國的主旋律。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詩的思想內容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有報效祖國的激情;有抒寫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對帝王開邊的不滿和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因此,我們在鑒賞要注意區別。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