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備課筆記_第1頁
《蘭亭集序》備課筆記_第2頁
《蘭亭集序》備課筆記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蘭亭集序備課筆記一、課文悟讀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千百年來深受廣大讀者 的喜愛。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這么兩點: 1作者以簡潔、素雅的筆調,娓娓動人的語言,描述了一 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會。請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長鶯飛的 陽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嶺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親朋密友攜 手并肩而來,席地促膝侃侃而談,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 右,這真是人生的賞心樂事啊 !不僅如此, 作者所敘寫的是一 次規格很高的聚會: 從人員上說, 是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 從宴會的氛圍來看, 引 “清流激湍 ”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這里沒有 觥籌交錯,

2、猜拳行令的喧嘩,沒有絲竹管弦的熱鬧;有的是 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這顯然是古代文人學士及當今傳統知 識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艷的樂境,也是他們淡雅 人格性情的體現。2作者對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認為,文中流露出作 者“人生無常 ”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的悲觀情緒,這是作 品的消極因素。但我認為不可用 “悲觀 ”“消極”簡單概括,應 進一步具體分析。 “人生苦短 ”無論對凡夫俗子,還是英雄偉 人似乎都是一個萬古恒新的話題。且不必說古詩十九首 中的 “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 ”“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飆塵 ”;也不必說漢武帝的 “少壯幾時奈老何 ”;更不必說曹操的 “對酒 當歌,人生幾何

3、 ”;就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不也發出 “人生易老, 天難老 ”的感嘆嗎 ?可以說, “人生苦短 ”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心 態。那么王羲之對此感慨萬千, 有什么不可呢 ?何況, 作者并 沒有因人生短促、 “人生無常 ”就醉生夢死,及時行樂,了此 一生,而是以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暗含對人生 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在玄學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哲 學的東晉是難能可貴的。 誠如 古文觀止所云: “只為當時 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 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 之中, 自有無窮逸趣。 ”似乎正是這種 “雖蒼涼 ”的對人之生死 的感嘆,觸發了后世

4、眾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讓人“蒼涼 ”的經歷,演繹出新的對人之生死的蒼涼的感嘆。二、亮點探究 1作者依據什么說這次聚會 “信可樂也 ” ?信“可樂也 ”在第 1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 “信可樂也 ”能否改成 “信可樂矣 ”? 探究學習: 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 “群賢畢至, 少 長咸集 ”,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 “暮春之初 ”,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 “崇山峻嶺,茂 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 會之中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可謂情真, 是為四樂; 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 五樂

5、。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 所以認為這次聚會, “信可樂也 ”。“信可樂也 ”一句是對聚會 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 “樂 ”。“信可樂也 ”不可改為 “信可樂矣 ”。因為用 “也 ”語氣平緩,筆 勢沉穩;而用 “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 1 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 林寫竹,只言 “茂 ”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 雅致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 情并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2第 1 段中 “是日也,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一句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探究學習: 這句是

6、對天氣的描寫, 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上而言,上文有 “暮春之初 ”交待了聚會的時間,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正是對 “暮春之初 ”天氣的具體描寫。 還有, 上文所 寫人們的聚會,如果缺少了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這樣的好 天氣,便不會盡顯歡快的氣氛。就啟下而言,由“天”“氣 ”而及下文的 “宇宙”,又由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而及 “俯仰一世 ”。這些地方都可見作者行文勾連過渡之綿密。 3怎樣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 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這句話的意思和作用 ? 探究學習: “向之所欣 ”,意為先前所喜歡的事情,即先前的 “樂 ”事,具

7、體指上文所敘蘭亭集會這件事。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言其先前樂事,頃刻之間已成往事。 “猶不能不以之興 懷”是一個雙重否定句,意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 “況修 短隨化, 終期于盡 ”意為何況對于生命不論長短, 終究難免一 死呢?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的遞進關系的復句,可譯作:人們對于像蘭亭聚會這樣先前所喜歡 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尚且感慨萬千,何況對于生命無論 長短終難免一死這件事呢 ? 準確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會看出,作者這句話一是對從 蘭亭聚會聯想到的現今人們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 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 系之 ”兩種態度的看

8、法;二是以 “況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引 出“死生 ”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這個遞進關系的復句,宛如 一個鏈環,不僅把第 3 段與第 2 段,且把第 3 段與第 1 段連 成一個鏈條,使全文意脈相連,成為一體。 4為什么說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探究學習: “一死生 ”“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 在齊物論中說: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 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又說: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 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 與我為一。 ”莊子認為生和死、 壽命長與短沒有絕對界限, 是 相對的,這本不錯。但莊子夸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和 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活了 800 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 沒有區別,這就是荒謬的。這是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 莊子觀點的錯誤。若從文中內容看,作者在第 3 段鄭重引出 孔子的 “死生亦大矣 ”作為議論的發軔,而后連述古人、今人 和后人無不為人生無常而悲,對生死之事而嘆。既如此,莊 子的“一死生 '一'齊彭殤 ”之說就是荒誕之辭了。三、選題設計“書圣 ”王羲之研究。研究方法:(1) 查閱有關王羲之的資料,并作出摘錄。了解王羲之研習書 法的經歷及其刻苦學練,繼承創新的精神。(2) 收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如蘭亭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