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附件八深圳市醫療機構設置基本標準 目 錄第一部分 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綜合醫院(一)一級綜合醫院(二)二級綜合醫院二、中醫醫院(一)一級中醫醫院(二)二級中醫醫院三、中西醫結合醫院(一)一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二)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專科醫院(一)口腔醫院(二)康復醫院(三)醫療美容醫院(四)耳鼻咽喉科醫院(五)骨科醫院(六)心血管病醫院(七)皮膚病醫院(八)腫瘤醫院(九)精神病醫院(十)中醫專科醫院第二部分 門診部設置基本標準 一、綜合門診部二、中醫門診部三、中西醫結合門診部四、專科門診部(一)普通專科門診部(二)口腔門診部(三)醫療美容門診部(四)耳鼻咽喉專科門診部(五)中醫專科門診部第三
2、部分 診所、醫務室設置基本標準 一、普通診所二、口腔診所三、中醫診所四、中西醫結合診所五、醫務室第一部分 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級綜合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住院床位總數在20至9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預防保健科。(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檢驗科、醫學影像科(放射、B超、心電圖)、手術室、儲血室或血庫(可與檢驗科合設)、營養室、消毒供應室。(三)其他:醫務科、質量控制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一級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
3、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個床位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每個床位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護師占護理人數30%以上。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各專業科室負責人均為相應專業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其中臨床科室至少有5名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業醫師。麻醉科至少有1名從事麻醉專業工作10年以上的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五)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5%,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例不低于60%。(六)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四、選址 (一)一級綜合性
4、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10-15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
5、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的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醫院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3000(基礎面積)+ 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 (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
6、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應輔設防滑、防躁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ICU的位置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每間手術間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分
7、區及通道設計合理,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住院、門診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00平方米,中、西藥庫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他按業務要求另行設置。(十二)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
8、麻醉機、胃鏡、婦科檢查床、沖洗車、裂隙燈、牙科治療椅、牙鉆機、銀汞攪拌機、500MAX光機、彩色B超、冷凍切片機、紫外線燈。臨床檢驗設備:顯微鏡、血球計數儀、分析天平、離心機、接種器具、鉀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石蠟切片機、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酶標分析儀、光電比色計、超凈工作臺。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病區配有病床消毒器。(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
9、員服3套。(四)藥劑科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七、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顱腦外科、心臟外科、醫療介入手術等醫療項目的,應依照有關規定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二級綜合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住院床位總數在100至49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膚科、麻醉科、預防保健科。另外應設有1至2個以上重點專科,同時還
10、應設有綜合性加強監護病房,手術室要有復蘇室。其中,內科、外科至少各設3個二級科室。(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檢驗科、醫學影像科、手術室、血庫或輸血科、病理科、消毒供應室、營養室、手術室、功能科室(含心、肺電生理)。(三)其他科室:醫務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醫療質量控制科(含院內感染控制)。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二級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至少有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5名。所有護
11、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一級臨床科室和重點專科的主任必須是相應專業的主任醫師,二級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醫技科室正高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占25%以上。(五)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8%,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例不低于60%。(六)臨床營養師不少于1人。(七)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四、選址 (一)二級綜合性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30-50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的最短距
12、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
13、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業務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 (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
14、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應輔設防滑、防躁音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每間手術間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中、西藥房、藥庫應分開設置,住院、門診中、西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50平方米,中、西藥庫面積各不少于200平方米。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
15、業務的,應按要求另行設置。(十二)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2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中央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麻醉機、麻醉監護儀、高頻電刀、移動式X光機、8OOMAX光機、彩色B超、多普勒成像儀、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腦血流圖機、血液透析器、肺功能儀24小時血壓測量儀、纖維食道鏡、纖維胃鏡、纖維
16、支氣管鏡、纖維十二指腸鏡、纖維結腸鏡、纖維直腸鏡、纖維腹腔鏡、纖維膀胱鏡、纖維宮腔鏡、平板運動試驗、婦科檢查床、骨科牽引床、裂隙燈、渦輪機、牙鉆機、牙科治療椅、銀汞攪拌機、冷凍切片機、石蠟切片機。臨床檢驗設備:血氣分析儀、自動凝血分析儀、骨髓分類電腦處理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血細菌培養箱、顯微鏡、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低溫冰箱、低溫高速離心機、滲透壓計、超凈工作臺、急診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全自動電泳分析儀、1/10000分析天平、酶標分析儀、尿分析儀、化學發光或電子發光分析儀、細胞自動篩選器。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
17、 其他:中藥煎藥設備(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病區配備病床消毒器。(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四)藥劑科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七、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顱腦外科、心臟外科、醫療介入手術等醫療項目,應依有關法規和標準專門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
18、不少于50萬元。 一級中醫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床位在20張至7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設有急診科、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骨傷科、中醫針灸科或推拿科。 (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含西藥房、中藥房、煎藥室)、檢驗科、醫學影像科、營養室、消毒供應室。(三)其他:醫務科、質量控制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一級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
19、護師占護理人數30%以上,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各專業科室負責人均為相應專業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其中臨床科室至少有5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 (五)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中醫藥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5% 。四、選址 (一)一級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10-15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
20、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
21、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醫院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2000(基礎面積)+ 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三)各診室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院內部各功能作系統、科學規
22、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設有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每間手術間的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分區及通道設計合理,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藥房、藥庫、煎藥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機構“放心藥房”建設基本標準 建設
23、。中、西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00平方米,藥庫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如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按相應要求另行設置。(十二)門診、住院檢驗室面積分別不少于8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麻醉機、胃鏡、婦科檢查床、沖洗機、500MAX光機、彩色B超、紫外線燈。中藥熏蒸治療儀、電針儀等中醫診療設備。臨床檢驗設備:顯微鏡
24、、血球計數儀、分析天平、離心機、接種器具、鉀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石蠟切片機、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酶標分析儀、光電比色計、超凈工作臺。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煎藥室設備:煎藥機、包裝機、儲藥器、儲藥柜、冰箱、清洗設備等。(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四)藥劑科還應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
25、的其他設備及中醫診療設備。七、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等醫療項目,應依有關法規和標準專門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等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住院床位在80張至29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預防保健科,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骨傷科、中醫皮膚科、中醫針灸科、推拿科。其中,中醫內科、外科各設二級科室3個以上;設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2個以上;設有綜合加強監護病房,手術室要有復蘇室。(二)醫技
26、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含西藥房、中藥房、煎藥室等)、檢驗科、醫學影像科、血庫(可與檢驗科合設)、營養室、消毒供應室、手術室、功能科室(含心、肺電生理)。(三)其他科室:醫務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質量控制科(含院內感染控制)。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二級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其中至少有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5名。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一級臨床科室和重點專科的主任必須
27、是相應專業的主任醫師;二級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藥劑科、檢驗科、醫學影像科、病理科等醫技科室正高職稱的衛技人員占25%以上。(五)本科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和中醫藥人員占醫藥人員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8%。(六)臨床營養師不少于1人。(七)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 四、選址 (一)二級綜合性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30-50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
28、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體
29、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有為獨立樓房。(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業務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噪音的
30、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手術間的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藥房、藥庫、煎藥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機構“放心藥房”建設規范建設。中、西藥房分開設置,門診、住院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藥庫的面積各不少于200平方米。開展TP
31、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的,應按相應要求另行設置。(十二)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2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中央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麻醉機、麻醉監護儀、高頻電刀、肺功能儀24小時血壓測量儀、纖維食道鏡、胃鏡、纖維直腸鏡、婦科檢查床、沖洗機、移動式X光機、800MAX光機、彩色B超、骨科牽引床、紫外
32、線燈、冷凍切片機、石蠟切片機。中藥熏蒸治療儀、電針儀等中醫診療設備。臨床檢驗設備: 血氣分析儀、自動凝血分析儀、骨髓分類電腦處理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血細菌培養箱、顯微鏡、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低溫冰箱、低溫高速離心機、滲透壓計、超凈工作臺、急診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全自動電泳分析儀、1/10000分析天平、酶標分析儀、尿分析儀、化學發光或電子發光分析儀、細胞自動篩選器。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煎藥室設備:煎藥機、包裝機、儲藥器、儲藥柜、冰箱、清洗設備等。(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病區配有病床消毒器
33、。(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四)藥劑科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及中醫診療設備。七、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顱腦外科、心臟外科、醫療介入手術等醫療項目,應依照有關規定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等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一級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住院床位
34、在20至9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中西醫結合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科或推拿科。(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含西藥房、中藥房、煎藥室)、檢驗科、醫學影像科、手術室、儲血室或血庫(可與檢驗科合設)、營養室、消毒供應室。(三)其他:醫務科、質量控制科(可與醫務科合設)、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一級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且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0%。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
35、注冊。(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護師占護理人數30%以上。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各專業科室負責人均為相應專業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其中臨床科室至少有5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 (五)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六)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例不低于60%,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0%。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5%。四、選址 (一)一級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10-15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
36、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
37、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醫院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2000(基礎面積)+ 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
38、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院內部各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設有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醫院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手術間的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藥房、藥庫、煎藥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
39、局中醫醫療機構“放心藥房”建設規范建設。中、西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00平方米,藥庫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的,應按相應要求另行設置。(十二)門診、住院檢驗室面積分別不少于80和15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麻醉機、胃鏡、婦科檢查床、沖洗機、500MAX光機、彩色B超、冷凍切片機、紫
40、外線燈。臨床檢驗設備:顯微鏡、血球計數儀、分析天平、離心機、接種器具、鉀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石蠟切片機、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酶標分析儀、光電比色計、超凈工作臺。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煎藥室設備:煎藥機、包裝機、儲藥器、儲藥柜、冰箱、清洗設備等。(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四)藥劑科還應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
41、(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及中醫診療設備。七、開展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等醫療項目,應依照有關規定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住院床位在100張至349張。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中西醫結合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骨傷科,針灸科或推拿科,預防保健科、麻醉科。其中,中西醫結合內科、外科各設二級科室3個以上;設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2個以上;設有中西醫結合專科或專病研究室;設有綜合
42、加強監護病房,手術室要有復蘇室。(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含西藥房、中藥房、煎藥室等)、檢驗科、醫學影像科、血庫或輸血科、營養室、消毒供應室、手術室、功能科室(含心、肺電生理)。(三)其他:醫務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質量控制科(含院內感染控制)。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二級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9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其中至少有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5名。護士均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一級臨
43、床科室和重點專科的主任必須為相應專業的主任醫師,二級科室的主任至少50%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醫技科室正高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占25%以上。(五)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不低于60%,中醫、中西醫結合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0%。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8%。(六)臨床營養師不少于1人。(七)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四、選址 (一)二級綜合性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30-50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
44、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
45、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業務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 (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
46、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手術間的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藥房、藥庫、煎藥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機構“放心藥房”建設規范建設。中、西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藥庫面積不少于200平
47、方米。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的,應按相應要求另行設置。(十二)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2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中央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麻醉機、麻醉監護儀、高頻電刀、肺功能儀24小時血壓測量儀、纖維食道鏡、胃鏡、纖維直腸鏡、婦科檢查床、沖洗機、移動式X光機、800MAX光機、彩色B超、骨
48、科牽引床、紫外線燈、冷凍切片機、石蠟切片機。中藥熏蒸治療儀、電針儀等中醫診療設備。臨床檢驗設備:血氣分析儀、自動凝血分析儀、骨髓分類電腦處理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血細菌培養箱、顯微鏡、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低溫冰箱、低溫高速離心機、滲透壓計、超凈工作臺、急診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全自動電泳分析儀、1/10000分析天平、酶標分析儀、尿分析儀、化學發光或電子發光分析儀、細胞自動篩選器。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煎藥室設備:煎藥機、包裝機、儲藥器、儲藥柜、冰箱、清洗設備等。(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病區
49、配有病床單位消毒器。(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四)藥劑科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設備。(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七、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顱腦外科、心臟外科、醫療介入手術等醫療項目的,應依照有關規定申請批準。八、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等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九、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口腔醫院設置基本標準 一、床位、牙椅住院床位
50、總數在20張以上,牙科治療椅20臺以上。二、科室設置(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預防保健科、口腔急診科。(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檢驗科、儲血室或血庫、放射科、消毒供應室、營養室、麻醉科。(三)其他:醫務科、質量控制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三、人員(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一級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二)每臺牙椅平均至少配備1.03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三)醫師與護士之比不低于11.5,護師占護理人員數30%以上。所有護士應具有
51、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四)各專業科室應具有相應專業的、有副高以上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占全院比例8%以上。(五)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不低于60%。(六)臨床營養師1人。(七)修復醫師與技工之比為10.5。(八)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以上職稱的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九)有口腔專家參與醫院的籌建。四、選址 (一)專科醫院所在社區的服務人口為30-50萬人。 (二)新增醫院與診所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500米、與門診部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1000米,與醫院之間的最短距離不小于2000米。新增專科醫院與同類專科醫院或設有市級以上同類重點
52、專科的綜合性醫院之間的的最短距離不少于3000米。 (三)選址與周圍托幼機構、中小學校、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肉菜市場之間應物理分隔,符合衛生及預防疾病的要求。 醫院選址應為規劃的醫療用地或可以轉變為醫療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質原則上以商業、辦公、廠房類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區會所、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以及與餐飲、生產性廠房緊臨的房屋,不應用于醫療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質以房地產權證明文件為準)。 (四)選址相鄰權利人(業主/住戶和社區內現有醫療機構)無明顯反對意見(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公示和專門委員會收集的意見為準)。選址前,設置申請人應征詢相鄰權利人的意見。 五、建筑、設施與環
53、境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的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一)醫院用房應為獨立樓房。(二)醫院建筑面積不少于5000平方米。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3000(基礎面積)+ 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牙科治療椅建筑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院內綠化率至少達30%,按每臺牙椅平均配0.5個停車位。(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要經相應的
54、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躁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手術間使用面積至少達25平方米,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十一)住院、門診藥房面積各不少于80平方米,中、西藥庫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十二)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六、設備(一)基本設備臨床診療設備:呼吸機、電動吸引器、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手術床、麻醉機、麻醉監護儀、高頻電刀、多功能口腔綜合治療臺、銀汞攪拌機、超聲潔治器、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職業道德心得體會
- 碳化硅陶瓷密封件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養脫蠶用水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綠色耐火材料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天然氣裝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復卷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園林養護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發酵果酒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原生橄欖油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需求分析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即食餐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高中英語外刊-小貓釣魚50篇
- 礦山機械全套教學課件
- DL-T5706-2014火力發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導則
- 化學-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期中檢測試題和答案
- 幸福心理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新版王者榮耀答題闖關
-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
- 人際交往與溝通課件第五章 人際交往的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 人工智能倫理導論- 課件 第3、4章 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風險
- 護士團隊建設指南如何帶領和管理護理團隊
- 華為QSA審核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