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_第1頁
新祥旭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_第2頁
新祥旭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_第3頁
新祥旭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_第4頁
新祥旭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大,清華,人大,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考研輔導講義冷戰后國際關系第一講 冷戰的結束及其原因冷戰結束的標志:1、東歐劇變2、德國統一3、華約瓦解4、蘇聯解體1、東歐劇變(1)漸進的變化以波蘭為代表。(2)主動的變化以匈牙利為代表。(3)突發性的變化以捷克斯洛伐克為代表。(4)瘋狂性的變化以羅馬尼亞為代表。東歐劇變的原因:(1)由蘇聯的絕對控制所引發的東歐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導致了政治變動。(2)戈爾巴喬夫的自由選擇原則對東歐劇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與介入。2、德國的統一   東德的政治劇變是德國統一的必要條件。    

2、60;   1989年11月9日兩德邊界開放被看作是德國統一的序幕。     德國分裂了幾十年,但統一的過程歷時還不到一年,具體時間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德國統一的準備階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1989年11月13日,莫德羅提出了成立兩德“條約共同體”的建議。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總理科爾提出了關于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提出要建立聯邦國家。其中第5點指出,民主德國應建立一個“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這是發展兩個德國間的邦聯結構

3、并最終建成德意志聯邦的“絕對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東德各黨派舉行了兩次“圓桌會議”,多數人主張與西德統一。1月28日的“圓桌會議”決定,東德1990年3月18日舉行“自由選舉”。1990年2月1日,東德又提出了分4個階段實現統一的主張,但提出統一后的德國要保持中立??茽枌δ铝_的建議表示歡迎,但反對德國中立化的主張。 2月17日,兩德總理會晤時,科爾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馬克為基礎的兩德貨幣聯盟作為實現德國統一的決定性步驟的建議,但莫德羅表示反對。西德為東德的大選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和財政支持 ,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選舉中獲勝。第二階段:兩德的經濟

4、、貨幣統一階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國大聯合政府成立,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當選為總理。4月19日,德梅齊埃在發表施政綱領時提出民主德國同意與聯邦德國建立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使用西德馬克;同意在民主德國恢復州的建制,按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規定加入聯邦德國。這表明兩個德國在統一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很快,雙方就分別宣布將于7月1日建立兩個德國的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1990年5月18日簽訂貨幣經濟社會聯盟條約,這也被稱為德國統一的第一個國家條約。主要內容包括:(1)貨幣統一。(2)經濟統一。(3)社會和司法統一。 第三階段:兩個德國政治統一的階段(1

5、990年7月1日10月3日)1990年8月31日兩個德國簽訂了統一條約。這也被稱為德國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根據條約,民主德國廢除了原來的15個行政專區,恢復到5個州,按照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的規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這實際上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德國統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德國統一的外部因素問題: 1990年2月14日,在美國支持下召開了“2+4外長會議”。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會議又召開了4次,最后達成了關于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也被稱為莫斯科條約。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戈爾巴喬夫的政策起了關鍵作用。  3、華約瓦解東

6、歐劇變之后,東歐國家的黨和政府的領導人都相繼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可能坐在一起討論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問題了。 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一個委員會研究華約的性質、職能和行動。1991年2月25日,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在布達佩斯舉行會議,簽署了一個重要文件,內容是從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華約的軍事活動。 1991年7月1日,華約在布拉格舉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簽訂了華約停止生效的議定書,從此華約正式解散。 4、蘇聯解體  政治改革失控是蘇聯解體的大背景        蘇聯國內分離主義浪潮的高漲

7、0;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蘇聯的最后解體蘇聯解體的國內因素:        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脫節超越現實        戈爾巴喬夫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脫離了原來的設想         蘇共沒有解決好民族問題        戈爾巴喬夫在l外交上實行“外交新思維”蘇聯解體的國際因素:美國對蘇聯實行“超越遏制戰略”:    

8、0; 強調要把蘇聯納入國際社會,使蘇聯在參與國際合作中發生演變。         建立一個開放的、統一的和自由的歐洲。        推行“實力”政策,強調“必須在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保持強大”。第二講 冷戰結束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一、兩極體系瓦解與世界的多極化進程(一)兩極體系兩極體系的形成經過了三個階段:(1)1945年雅爾塔會議劃分勢力范圍;(2)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3)1955年北約和華約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兩極體系的核心是美蘇關系。美蘇之間展開的全面的對抗與斗爭主要表現為: 

9、       美蘇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軍事對抗是美蘇關系的核心。        美蘇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與斗爭 。      美蘇在地緣政治方面的斗爭爭奪第三世界。 美蘇在經濟領域的斗爭。   除美蘇對抗外,以美蘇為核心結成了政治、經濟、軍事集團,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和斗爭是兩極體系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世界的多極化進程 1、冷戰時期的多極化傾向    

10、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國際關系中開始出現了多極化傾向中美蘇大三角關系 、美歐日三個經濟中心 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論      在這一時期,多極化還只是一種傾向,遠未構成對兩極體制的挑戰。因為:       這種傾向是在兩極體制下發生的,受到了兩極體制的嚴密控制。        在當時,也還沒有別的國家或集團向美蘇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形成一極。2、冷戰后的多極化進程      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走向多極化的進程明顯加快,且

11、與六、七十年代的多極化傾向不同,主要表現在:        冷戰后的多極化進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極化傾向的繼續與發展;       冷戰后的多極化進程是在兩極體制解體后發展起來的,不再受兩極體制的制約;       對于各行為主體來說,冷戰后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不像冷戰時期更多地考慮的是集團的利益。在兩極格局終結之后,美、俄、歐、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場以爭奪構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導權為特征的競爭之中。具體表現為:      &

12、#160;美國一直想構筑單極世界。        歐共體要把歐洲恢復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       日本要以日美歐三極為主導來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羅斯要“重建大國地位” 。       中國要成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極。 到199697年間,多極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這主要表現為形成了幾個相互制衡的戰略三角,從而構筑了一個新的大國關系框架。這些戰略三角主要有:         美歐俄

13、軍事政治三角        美日中軍事政治三角        俄中美準軍事政治三角      歐亞美經濟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國間也都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 。       自兩極格局解體后,多極化進程的發展態勢良好,但1999年美國和北約空襲南聯盟事件使得多極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趨勢。        如果說科索沃戰爭使得多極化出現了很大的倒退的話,2001年的“911事件”則使得多極化進程更加弱化。 

14、0;      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后多極化進程有了明顯的發展。 二、冷戰后國際關系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1、新的國際關系逐漸形成,但與舊有的冷戰思維同時存在。2、在建立國際新秩序和處理國際關系的過程中,各國對自己的安全利益特別關注。3、冷戰結束后,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關于經濟因素作用的增強:“經濟外交” 指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經濟利益為出發點,來確定外交活動的目標,制定對外政策,并開展相應的外交活動。冷戰結束后,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勢在加強。經濟全球化的低級形式是區域化,高級形式是世界經濟一體化。

15、經濟一體化大概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各國、各地區更多地參與世界經濟,跨越邊界的經濟活動大大增加。其次,跨越邊界的經濟活動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各種貿易形成了互相溝通、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的整體性結構。 再者,全世界市場機制的發展使全世界經濟體制有一種趨同化。此外,世界經濟在區域化和集團化方面的進展也很快。冷戰結束前后,建立了一些國際組織以互助為目標,由鄰近的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        經濟集團化、區域化是經濟一體化的過渡階段。        區域化、集團化是一種趨勢,是發展的必然。   

16、    區域化、集團化會使發展中國家產生分化。 4、意識形態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仍不能低估。5、大國之間的核戰爭威脅已經明顯減少,但核擴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6、全球的緩和與局部沖突的加劇同時并存。 除如上問題外,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國際組織的作用問題、南北差距的擴大問題、文化因素影響的上升問題、國際恐怖主義問題等在冷戰后有了新的發展,并對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三講   冷戰后的戰爭與和平問題 第一節 核裁軍談判的進展 一、冷戰時期核裁軍談判的進程1、醞釀階段(1945-1958年)2、部分核軍控階段(1959-1968年)3、限制核武器數量階

17、段(1968-1984年)4、減少核武器數量階段(19851991年)二、1991年之后的核裁軍 (一)美俄雙邊領域1、在戰術核武器方面,美俄均宣布單方面削減。2、美俄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1993年)3、美俄簽署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2002年)(二)多邊領域1、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無限期延長 2、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3、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其銷毀公約(簡稱化學武器公約)4、禁止生物武器公約5、禁止殺傷性地雷公約6、制止核恐怖行為國際公約 第二節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限期延長一、冷戰后核擴散的危險性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延

18、長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主要內容:1、有核國家不進行擴散;(有核國家指的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生產和爆炸了一枚核彈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FaGuo和中國。無核國家指的是1967年1月1日之前還沒有生產和爆炸核彈的國家)。2、無核國家不能接收核技術和核武器;3、和平利用核能。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原則和目標宣言的主要內容有:1、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要加強對條約的審議過程,每5年召開一次審議會議;3、確立了一個裁軍的目標,認為堅持不擴散核武器是一項緊迫的重點任務,呼吁各國加入該條約,共同做出努力防止核武器擴散。第三節  冷戰后美國軍

19、事戰略的調整 一、美國制定軍事戰略的依據和目標二、冷戰后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 遏制戰略 19451952年大規模報復戰略 19531960 年靈活反應戰略 19611968年 現實威懾戰略 19691980年 新靈活反應戰略 19811988年 地區防務戰略 19921995年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 19951997年 營造反應準備戰略 19972001年先發制人的戰略 20012008年三、冷戰后美國軍事戰略的特點:1、軍事戰略的進攻性逐漸增強。2、軍事“參與”的廣度逐步擴大、程度日益加深、緊迫性日漸提高。3、實施軍事戰略日趨依賴高技術。4、推行軍事戰略更加倚重北約。四、俄羅斯軍事戰略的調整1、俄

20、羅斯制定軍事戰略的主要依據 :(一)政治因素 (二)經濟因素 (三)軍事因素 (四)科技因素 (五)其它因素 2、俄羅斯軍事戰略的調整:        “單純防御”戰略         “積極防御戰略”         “現實遏制戰略”         “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第四節 冷戰后的戰爭一、波黑戰爭1、波黑戰爭爆發的背景“波黑”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Herzegovina)的簡稱,是原南斯拉夫的6個共和國之一,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部分組成。 (1)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2)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境內的沖突2、波黑戰爭的爆發3、外部力量對波黑戰爭的影響波黑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許多外部力量介入了這場戰爭。不僅聯合國介入了波黑戰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許多國家都介入了波黑戰爭。外部力量的介入對波黑戰爭的發生、發展和最后解決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聯合國對波黑戰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