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放水設計說明教材_第1頁
探放水設計說明教材_第2頁
探放水設計說明教材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陽泉市舊街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探放水設計說明舊街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科二 0 一 0 年元月目錄第一章 概況 . 4第一節位置及交通 4第二節自然地理 5第三節周邊礦井及小窯 6第二章 礦井地質 . 7第一節區域地質簡況 7第二節礦井地質 8第三章 水文地質 . 11第一節區域水文地質 11第二節井田水文地質條件 12第三節礦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16第四節礦井涌水量預算 18第五節供水水源 18第一章 概 況第一節 位置及交通一、井田位置與交通 陽泉市舊街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陽泉市舊街鄉田家莊村東約 300m,行政區劃隸屬陽泉市郊區舊街鄉管轄,其井田地理坐標為:東 經 113°

2、2439113°2608,北緯 37°5106 37°51 37。該礦東距陽泉市區約 18.5km,太舊高速公路、 307 國道及石太鐵 路緊鄰井田南界通過,工業廣場距太舊高速公路陽泉西坡頭入口 1.5km,距石太線坡頭車站 1.5km,工業廣場與上述交通線均由水泥、 柏油硬化路連接,交通極為便利。詳見圖 1-1 。二、井田范圍根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 2006年 12月換發的 號采 礦許可證,批采煤層為 3、8、9 號,井田范圍由以下坐標拐點圈定。3 號煤層:1. X=4194775 Y=197121802. X=4194834 Y=197143303. X=419

3、4059 Y=197143594. X=4194154 Y=197136485. X=4194124 Y=197135586. X=4194067 Y=197135187. X=4194020 Y=197133888. X=4194067 Y=197133859. X=4193958 Y=1971305310. X=4194045 Y=1971295011. X=4194101 Y=1971243812. X=4194580 Y=197123658、9 號煤層:1. X=4194775 Y=197121802. X=4194834 Y=197143303. X=4194204 Y=197143

4、474. X=4194080 Y=197142005. X=4194154 Y=197136486. X=4194106 Y=197135467. X=4194067 Y=197135188. X=4194020 Y=197133889. X=4194032 Y=1971338710. X=4193899 Y=1971310411. X=4194101 Y=1971243812. X=4194580 Y=19712365井田東西長約 2050m,南北寬約 900m,面積 1.5052km2。第二節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翼,系舟山南側,屬侵蝕型中低山地貌,地 表經長期風化侵蝕,

5、溝谷縱橫,梁嶺綿延,地形比較復雜,其總的地 勢為北高南低,地形最高點為北部山梁處,標高 1035m,最低點為東 南角桃河北岸,標高 805m,地形最大相對高差 230m。二、河流水系桃河是區域內最大的河流, 發源于壽陽芹泉一帶的土徑嶺。 該河位于井田南部界外, 緊鄰井田南界由西向東經過, 井田附近河床 寬度 3080m,多年平均流量 0.33m3/s ,最大洪峰流量 2200 m3/s(1959 年 8 月)。井田內河流不發育,沖溝較為發育,主干沖溝多沿南北向展布, 各沖溝內平時無水,僅在雨季匯集地表徑流形成山洪向南排入桃河。井田范圍地表水屬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三、氣象地震 井田位于太行山區

6、,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風, 夏秋炎熱,多雨潮濕。年平均氣溫 8.7 ,1 月最冷,最低氣溫-20.5 , 7月最熱,最高氣溫 37.5 ,7、8、9月為雨季,平均年降水量為 585.9mm, 平均年蒸發量為 1873.8mm,為平均年降水量的 3 倍。霜凍期為 9 月下 旬至翌年 4 月下旬,全年無霜期 157天,最大凍土深度 0.88m。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 本井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g ,地震烈度屬 VII 度區。第三節 周邊礦井及小窯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陽泉礦區三礦擴大區(舊街)精查南部邊緣, 北部與陽煤集團新景煤礦相鄰,

7、東部與陽泉市郊區坡頭煤礦相鄰, 南部與陽煤集團二礦隔桃河相望, 西部為國家規劃區, 無生產礦井。新景煤礦:2井田面積 3 號煤層為 46.0034km2, 6、8 上、8、9、12、13、15 號煤層均為 64.4477km2。批采所有可采煤層,現主采 3、8、 15 號煤 層。礦山建設規模為特大型礦井, 2005年核定生產能力 580萬 t/a 。 礦井采用主斜井、 副立井的綜合開拓方式, 全井田共劃分為南北兩個 條帶共四個分區,礦井分兩個水平開采,第一水平為 +525m,第二水 平為+420m,目前開采水平為 +525 水平。礦井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長 壁后退式采煤方法,采空區處理方法為全部

8、跨落法。 15 號煤層采用 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采煤法,其它煤層均采用普通綜合機械化采煤法。 礦井正常涌水量: 45m3/h ,礦井最大涌水量: 80m3/h 。與本井田北界相鄰處有 3、8 號煤層采空區。坡頭煤礦:井田面積為 1.0669km2,批準開采 3、 8、15 號煤層。井田采用 斜井開拓,設計生產能力 15 萬 t/a 。現采 3 號煤層。礦井最大涌水 量為 10m3/h ,正常涌水量為 5m3/h 。根據調查及本礦目前采掘資料, 周圍相鄰礦井未對本礦形成越界 開采行為。第二章 礦井地質第一節 區域地質簡況一、區域地質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端的陽泉礦區西部, 陽泉礦區在大地構造 上位于華

9、北地臺山西臺背斜沁水拗陷東北隅, 沁水大向斜東翼, 太行 隆起帶之西,五臺地塊之南。陽泉礦區的地層沉積與華北其它地區基本相似, 從中奧陶世之后 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地殼上升,長久剝蝕,因而缺失奧陶系上統、 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下統,直至中石炭世才有本溪組沉積。此后 繼續沉積有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 統上石盒子組和石千峰組。 整個中生代礦區又為漫長的剝蝕期, 第四 系更新統開始在河流、溝溪中沉積有砂礫層和紅色、黃色土等,在現 代河溝中沖積層廣泛分布。二、區域含煤特征 陽泉礦區含煤地層主要為古生代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 統山西組,在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和二疊系下統下石

10、盒子組底部也有煤 層分布,一般呈線狀賦存, 但皆不穩定也不可采。太原組和山西組含 煤地層共含煤 15層左右,從上至下編號為 115號,其中 16 號賦 存于山西組, 715 號賦存于太原組,主要可采煤層為 2、3、6、8、9、12、13、15號,一般 3、8、9、15 號為區域性穩定較穩定可采 煤層, 2、6、12、13 號煤層為局部可采煤層,其它煤層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層。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端的陽泉礦區西部,井田內可采煤層為 2、3、8、9、12、13、15 號,其余煤層為不可采煤層。第二節 礦井地質一、地層井田內大面積基巖出露, 局部黃土覆蓋, 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上統 上石盒子組, 現據鉆

11、孔資料結合區域資料, 井田內發育的地層自老到 新有:奧陶系中統峰峰組( O2f )、石炭系中統本溪組( C2b)、上統太 原組( C3t )、二疊系下統山西組( P1s )、下石盒子組( P1x )、上統上 石盒子組( P2s)、和第四系( Q)。自下而上分述如下:(一)奧陶系中統峰峰組( O2f ) 埋藏于井田深部,為煤系之基盤,主要為厚層海相石灰巖, 巖性堅硬,致密,頂部常因鐵質浸染而呈淡紅色,區域厚度大于 100m。(二)石炭系中統本溪組( C2b) 井田內及臨近鉆孔很少揭露該組。 據區域資料, 本組底部平行不 整合于下伏奧陶系中統峰峰組之上,巖層為灰黑色、黑色砂質泥巖、 泥巖、灰白色細

12、中砂巖、 灰色的鋁質粘土巖以及 23 層石灰巖組成, 夾薄煤層,大致分兩個層段,下部層段以鋁質巖為主,上部層段以砂 泥巖為主,總厚度 36.20 68.40m,平均 48.50m。(三)石炭系上統太原組( C3t ) 為海陸交互相沉積,以其底部 K1 砂巖底與本溪組分界,本組由 砂質泥巖、泥巖及砂巖組成,中夾 3 層海相石灰巖。含煤 6 層,成煤 環境穩定,沉積回旋明顯,可分為三層段:1. K 1 砂巖底至 K2石灰巖底。巖性以灰黑色粉砂巖、砂質泥巖及 泥為主,底部 K1 砂巖為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巖, 其厚度和巖性不甚 穩定,厚度 4.95 10.00m,平均 8.45m,有時相變為砂質泥巖。

13、其上 為黑灰色粉砂巖及砂質泥巖,再上為 15下號煤及 15 號煤層,系瀉湖 潮坪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泥炭沼澤沉積環境下形成的穩定煤層, 屬全區 穩定可采煤層。其上為黑色泥巖,及砂質泥巖。 K2 灰巖下偶見不可采 的 14 號煤,本巖層段厚度 20.25 33.40m,平均 28.10m。2. K 2 灰巖底至 K4石灰巖頂。巖性以石灰巖、泥巖、砂質泥巖為 主。K2灰巖(俗名四節石)全井田普遍發育,厚度 9.20 12.30m,平 均 11.03m,該灰巖較其它灰巖為特殊,由 2 4 個分層組成,其間由 泥巖、砂質泥巖相隔,灰巖含泥量較高,局部為泥灰巖。 K2 石灰巖之 上為砂質泥巖,細砂巖及 13

14、 號煤層。13 號煤層之上覆蓋有 K3 灰巖(俗 名錢石),厚度 3.00 9.80m,平均 5.16 m ,該灰巖較太原組其它灰 巖為純。 K3 灰巖之上為泥巖、細砂巖、砂質泥巖及 12 號煤層,該煤 層在本井田為零星可采煤層。 再上 10 余米為 K4灰巖(猴石),中間為 泥巖及細砂巖。本段厚度 44.58 58.20m,平均 54.18m。3. K 4 灰巖頂部到 K7砂巖底,以中細砂巖為主,夾泥巖,粉砂巖 及煤層,為三角洲相沉積,發育 8 號、9 號兩層穩定可采煤層,本段 一般發育有兩層砂巖,其中下部的較為穩定,舊稱第一砂巖,中部的 砂巖舊稱第二砂巖,發育不穩定,常相變為砂質泥巖。本層

15、段厚度 36.70 49.86m,平均 43.22m。井田內太原組厚度 105.00 118.00m,平均 112.00m。(四)二疊系下統山西組( P1s ) 本組為三角洲平原環境下一套碎屑巖和煤層組成的含煤巖系。 與 太原組地層整合接觸, 底部 K7 為深灰色中細粒砂巖, 該砂巖發育穩 定,舊稱第三砂巖,厚 4.50 21.00m,平均 11.80m,。其上主要為灰 黑色粉砂巖、砂質泥巖、泥巖、和煤組成,厚度為 52.00 66.50m, 平均 60.70m。含煤 6層,編號為 1、2、3、4、5、6號,其中 3 號為 穩定可采煤層, 2 號為較穩定大部可采煤層,其余均為不可采煤層。(五)

16、二疊系下統下石盒子組( P1x) 井田內及臨近鉆孔該組及其以上多為無巖心鉆進,因此根據區域 資料對該組進行描述: 與下伏山西組呈連續沉積,為一套陸相碎屑巖沉積。主要由灰、 灰黃、灰綠色泥巖、砂質泥巖與灰白、黃綠色砂巖組成,下部有時含 12 層薄煤線。頂部夾一層淺灰、紅紫等雜色鋁質泥巖,俗稱“桃花 泥巖”。底部以一層灰白色厚層中粗粒砂巖( K8)與山西組分界。本組 厚度 115.00 118.10m,平均 138.65m。(六)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 P2s) 連續沉積于下石盒子組之上,井田內廣泛出露。主要為灰、黃綠、 紫紅色泥巖、砂質泥巖間灰白、黃綠色中粗粒砂巖組成,其中部砂巖 帶稱“獅腦峰砂

17、巖”,厚度可達 3550m,因堅硬不易風化,常形成砂 巖陡坎,野外極易辨認。本組底部以一層灰白色厚層中粗砂巖(K10)與下石盒子組分界,其上部多被風化剝蝕,最大殘留厚度370m左右。(七)第四系中、上更新統( Q2+3) 不整合覆蓋于二疊系地層之上, 厚度 015.00m 左右,主要為中 上更新統馬蘭、離石黃土及近代山坡堆積,黃土中富含鈣質結核,垂 直節理發育。(八)第四系全新統( Q4) 主要分布于桃河河床及其兩岸階地上, 由各粒度級的砂、 礫及粉 砂土組成,厚度 0 30.00m,平均 15.00m。二、構造 根據鉆孔及井下采掘控制,井田構造形態為一軸向北東的向斜 (簸箕掌向斜)構造,向斜

18、表現為寬緩褶曲,北西翼地層傾角6°10°,南東翼地層傾角 8° 11°。井田內目前未發現斷層和陷落柱,10沒有巖漿侵入現象,地質構造屬簡單類型第三章 水文地質 第一節 區域水文地質 區域內地表河流主要為桃河和溫河,大致由西向東經娘子關流入 河北省境內,屬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區域含水層主要有奧陶系石灰巖、上石炭統太原組石灰巖和二迭 系山西組、石盒子組砂巖及第四系近代沖積層。其中奧灰含水層為區 域主要含水層,淺部巖溶裂隙發育,含水豐富。太原組灰巖巖溶裂隙 亦較發育,局部含水性稍強。二疊系砂巖含水層含水性較弱,地表偶 見有小泉出露。第四系近代沖積層分布于較大河

19、谷處,含豐富潛水, 為重要農用水源。井田位于娘子關泉域北部,泉域范圍包括陽泉、平定、昔陽、盂 縣、壽陽等縣市。總面積 4667km2, 其中半裸露與全裸露可溶巖面積 2100 km, 全裸露可溶巖面積 1882 km 。泉域的東部邊界基本為隔水層邊界, 由 O1 白云巖相對隔水層組成,該邊界由泉域南端沿地層走向北北東方 向延伸到平定柏井以南。該邊界以東為寒武系可溶巖組成的東固壁泉 域和威州泉域;泉域南部以泊里地下分水嶺為界,該分水嶺由O2 灰巖組成,走向東西,其南屬于辛安泉域;泉域西部以碎屑巖組成的地表 分水嶺為界,由于西部非可溶巖蓋層厚度巨大,深部巖溶發育微弱, 下伏可溶巖不具備巖溶發育條件

20、,因此西邊界是地表匯水邊界而不是 巖溶地下水流場邊界。泉域西北部邊界較為復雜。過去將西邊界劃在 桃河與白馬河之間、西煙盆地東緣。經近期在壽陽及太原東山勘探表 明,壽陽一帶應屬娘子關泉域,該區處于沁水大向斜北部撓起端,O2灰巖埋藏較淺,巖溶仍較發育。因而泉域還應向南推到O2 灰巖埋深超過 1000m 處。然后向西與東山背斜相交,大約在胡家煙平頭附近,11沿東山背斜向北東至西煙盆地東緣,該邊界以西屬蘭村泉域。 泉域的形態受構造控制,本區處于沁水凹陷東北端,具體構造形 態為一北東撓起的大向斜, 這一構造形態不僅控制了 O2 含水層的分布 , 同時也控制了作為區域相對隔水層的 O1 弱巖溶地層的分布,

21、從而形成 了巨大的巖溶地下水盆地。在巖溶高原區,相對隔水層對地下水運動 的控制和泉域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下奧陶統構成了泉域大部分邊界, 該地層在南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西,在北部由北向南傾,沿桃河 下游及溫河一帶大致為復向斜軸,地下水運動方向也是由向斜兩翼向 斜軸部匯集,使得沿桃河溫河一帶巖溶最為發育。匯集后的地下水 沿北東東向運動,在娘子關一帶由于下奧陶統相對隔水層隆起,并被 桃河侵蝕而出露地表,由于下奧陶統的阻水作用,造成地下壅水,溢 出地表形成泉群。泉群出露標高在360 392m 之間,多年平均流量12.13m3/s ,近期流量 9.07m3/s ,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巖溶泉。泉域地下水的補給

22、主要為東部和東北部大面積奧陶系灰巖裸露區 的大氣降水,除此之外,還有泉域內各河流進入灰巖裸露區的滲漏補 給、各河床上游沖積層中地下水潛流進入灰巖區下滲補給、泉域西部 石炭、二疊系碎屑巖中層間巖溶水及風化裂隙水通過一些構造通道向 下越流補給、水庫的滲漏補給。經補給后地下水沿地層傾向運移,并 在陽泉市娘子關一帶匯集,最終在程家葦澤關一線以群泉的形式 排泄。區域巖溶地下水位一般在 360 880m范圍內,從補給區到排泄區 水力坡度變化為陡緩較陡,補給徑流區水力坡度為 7.6 9,匯 集區為 0.9 1,排泄區為 3.5 。第二節 井田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 井田內無常年性地表水體及河流, 桃河在井田

23、南邊界外經過。 桃12 河在本井田附近河床坡度約 1°左右,河床寬度 3080m。根據陽泉 市水文站多年觀測資料,年均流量 0.33m3/s 左右,夏季一般 35m3/s , 最大洪峰流量 2200 m3/s ( 1959 年 8 月)。井田附近此河受季節影響 明顯,由坡頭陽泉一段,在干旱季節一般干涸無水,只有潛流。礦井工業廣場位于桃河北岸山底,地勢較桃河河床為高,高于 桃河河床 10m左右,工業廣場附近桃河最高洪水位標高為 810 815m, 低于最低井口標高(副井口) 7m左右,各井口不受桃河洪水威脅。2、含水層(1)奧陶系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由深灰色的厚層狀石灰巖夾薄層泥灰巖

24、和中厚層角礫狀石灰巖 組成,裂隙和溶孔比較發育。 本含水層主要含水層段為上馬家溝組上 段及下段幾層角礫狀灰巖, 據三礦豎井取水巷的鉆孔取水和礦務局醫 院后和文化宮后的桃河鉆孔深井取水,每眼深井出水量可達10002000m3/d 。1960年 119隊曾進行過陽泉礦區奧灰巖溶水水源勘探, 在 桃河中施工 11 個鉆孔,全部鉆孔均穿過奧陶系灰巖 200 300m。經 注水試驗及水文物探獲得資料,其滲透系數為 0.9 2.4m/d ,單位涌 水量為 0.5 2.5L/s ·m,水位標高 421448m,西部較高,東部較低。 根據以上數據結合區域水文地質資料推測,本井田奧灰巖溶水位約 500

25、m左右。(2)石炭系上統太原組碎屑巖夾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本組含水層主要有 K2(四節石)石灰巖、 K3(錢石)石灰巖、 K4 (猴石)石灰巖及上部的第一砂巖和第二砂巖。 K2 石灰巖位于太原組 的下部,厚度 912m,常被 23 層泥巖所分隔,形成多層。 K2 石灰 巖位于 15 號煤層之上,屬于 15 號煤層老頂。在三礦探放 12號煤層 采空區積水的過程中, 當放水鉆孔打到此層時, 曾出現小型流水但時 間較短,數日后全部消失。在開采 15 號煤層當 K2石灰巖為其直接頂13 時,常有淋水現象出現。在三礦勘探中,少數鉆孔打到 K2 石灰巖時, 發生沖洗液消耗量較大, 甚至沖洗液全部漏失現象

26、, 其余鉆孔消耗量 均不大,一般在 0.01 0.13m3/h 。據三礦濟 -1 鉆孔抽水試驗結果, 單位涌水量為 0.00001 0.0018L/s.m ,滲透系數為 0.00267 0.0123m/d。K3、K4石灰巖由于厚度較薄,雖然含水或透水,但水量較 小。據三礦擴區 370、680 孔和一礦檢 1 號鉆孔,對本組三層灰巖進 行混合抽水試驗結果,單位涌水量 0.00011 0.18L/s.m ,滲透系數 0.0027 0.0123m/d ,水位標高 710.0m 水量很小。從本區有關水文資料來看,太原組三層灰巖以及砂巖富水性不 強,從物探水文擴散資料證明也確無含水層存在,但在鄰區局部地

27、 區其富水性仍是較強的, 如馬家坪、 文化宮附近桃河河床內所施工的 6 號孔與地 2 號孔經抽、注水及水文物探資料, 其滲透系數為 5.847 18.4m/d ,南部平定貴石溝 514 號孔打穿 K2時經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 為 9.5L/s.m ,滲透系數為 173m/d。據分析,這些局部富水現象主要 發生于向斜軸部或低洼地區,這些部位溶洞、裂隙發育,且埋藏淺、 接近河床,地表水補給容易等因素所致。(3)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碎屑巖裂隙含水層 本組主要含水層有 K7砂巖(第三砂巖)和 S4(6 號煤老頂)、S5 (3 號煤老頂)砂巖。此三層砂巖裂隙均不太發育, 因此含水性較差, 在鉆探過程中, 沖洗

28、液消耗量變化均較大。 據三礦 686 號鉆孔抽水試 驗單位涌水量 0.002L/s.m ,滲透系數 0.001m/d 。因此認為本井田三 層砂巖含水層富水性較差。(4)二疊系石盒子組碎屑巖裂隙含水層 本組在井田內大面積出露, 主要含水層有砂巖 (下石盒子組基底 砂巖)、砂巖(黃色巖層段的底部砂巖) 、K11 砂巖(紅黃色巖層段的中 間砂巖)、K12砂巖(上石盒子組的獅腦峰砂巖)等四層。 K8 砂巖厚度14 一般 710m,為中粗粒砂巖,層位穩定。 K9 砂巖與 K8砂巖間距 80m 左右。厚度一般在 10m左右,層位穩定,為中粗粒砂巖,膠結比較疏 松,易風化。據 686 號鉆孔(在神堂咀的向斜

29、軸部)對 K8 、K9 混合 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 0.0251L/s.m ,水頭高出地表 6.28m,顯示承 壓,水位標高 796.67m。K11 砂巖位于上石盒子組紅黃色巖層上段與下段之間,平均厚度 10m左右,層位穩定,由中粗粒砂巖組成,由于膠結性好,不易風 化,在地表常形成斷崖。 砂巖底部為一層灰色的砂質泥巖, 透水性差, 頂部為黃紅色的砂質泥巖層,由于層位較高,多裸露于地表,因此風 化裂隙發育,大氣降水沿裂隙補給砂巖,砂巖含水性相對較好,在地 表多形成下降泉。K12 砂巖位于上石盒子組的中上部,本井田出露,由一套灰白色 粗粒砂巖和礫巖組成,厚度 25 35m左右,屬硅質較結,由于耐蝕

30、性 強,不易風化, 在地表常形成險要的陡壁和斷崖,在獅腦山地區發育 最好,故名獅腦峰砂巖。砂巖的上部為一套較 易風化的紅黃泥巖, 風化后多形成平臺,風化裂隙發育,大氣降水直接沿風化裂隙補給。 砂巖巖底部是一層灰色泥巖,屬不透水層,因此本層含水較好,但由 于裸露地表,因此含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泄出地表,但水量不大,多在 0.1 1.0L/s.m 。這些泉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受季節影響明 顯。雨季泉水出露較多,旱季水量減少,部分泉水干涸。5、第四系全新統砂礫層孔隙含水層 本含水層主要位于井田南部外桃河河床, 含水層主要由河床沖洪 積物砂、礫、卵石組成。在自然條件下,該含水層水面埋深一般為 0.5

31、 3.0m,在開采條件下水面埋深 511.5m,其補給來源主要為大 氣降水的面狀滲入補給及支流的地表水、 相鄰的風化裂隙水的側面補 給。單位涌水量 5.24 9.24L/s.m ,受季節影響較大。153. 隔水層井田內各含水層之間有較多的優良隔水層段, 使各含水層之間呈 相近平行的儲水系統,井田內起主要作用的隔水層段有:(1)石炭系中統本溪組粘土泥巖、泥巖隔水層 本溪組主要由灰黑色砂質泥巖、 泥巖、灰白色的中砂巖、 灰色的 鋁質粘土以及 23 層石灰巖組成,其間夾薄煤層,其泥巖,鋁質泥 巖起到良好層間隔水作用。(2)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及二疊系下統山西組泥巖隔水層 太原組中含有多層泥巖, 為相對良

32、好的隔水層, 使太原組灰巖巖 溶裂隙含水層之間成相對獨立儲水空間,互不影響,無水力聯系。山 西組中泥巖為相對良好的隔水層, 使山西組碎屑巖裂隙含水層與太原 組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之間無水力聯系。第三節 礦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一、 礦井充水因素 井田內地表水體不發育,對礦井充水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為大 氣降水通過下滲補給地下含水層進而影響礦井涌水。3 號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為山西組砂巖裂隙孔隙含水層, 8、 9 號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為山西組 k7 砂巖含水層,一般情況下由于此 兩含水層富水性均弱, 補給條件差, 因此對礦井生產影響不大。 煤系 下部的奧陶系巖溶含水層為各煤層的間接充水含水層,

33、此含水層富水 性強,水位標高大約為 500m左右,井田內向斜軸部的 3、8、9 號煤 層局部帶壓。 9 號煤層最低處底板標高 380m,從隔水底板起算, 底板 隔水層承壓水頭最大 120m,9 號煤層與奧陶系地層之間隔水層厚度約 145m,采礦對底板隔水層的擾動破壞厚度,取經驗值 17m,采用突水 系數計算公式 Ts= P 計算,突水系數為 0.009Pa/m,小于煤炭工M -CP16 業技術政策(試行)( 1979年 9月)規定的構造破壞區 0.06 Pa/m, 井田內 3、8、9 號煤層沒有奧灰突水危險。綜上所述,井田水文地質條件應屬簡單類型。二、水害及防治措施 本井田從建礦至今未發生過水害。對于可能發生的水害的隱患 主要為臨近礦井中的采空積水以及本礦 3 號煤層采空積水對 8、9 號 煤層的影響。井田內 3 號煤層已大部分采空,其向斜軸部采空區中約有 6000m3 采空積水,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積水量還有增大的可能性, 就其積水位 置來說,對本井田 3 號煤層開采已無大的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