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肝的生物化學_第1頁
第19章肝的生物化學_第2頁
第19章肝的生物化學_第3頁
第19章肝的生物化學_第4頁
第19章肝的生物化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第19章章 肝的生物化學肝的生物化學2肝臟的特點肝臟的特點 占體重的占體重的2.5%, 為人最大的腺體為人最大的腺體1. 雙重的血液供應:肝動脈、門靜脈雙重的血液供應:肝動脈、門靜脈2. 具有豐富的血竇:利于充分的物質交換具有豐富的血竇:利于充分的物質交換3. 兩條輸出通道:肝靜脈、膽道兩條輸出通道:肝靜脈、膽道4. 含有數百種酶,含有數百種酶,“人體化工廠人體化工廠”5. 參與代謝,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轉化功能參與代謝,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轉化功能3第一節第一節 肝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肝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4n作用:作用:一、肝在糖代謝中的作用一、肝在糖代謝中的作用維持血糖水平相對穩定,保障

2、全身維持血糖水平相對穩定,保障全身各組織,尤其是大腦和紅細胞的能量供各組織,尤其是大腦和紅細胞的能量供應。應。5n回顧:肝內主要進行的糖代謝途徑回顧:肝內主要進行的糖代謝途徑糖異生糖異生 肝糖原的合成與分解肝糖原的合成與分解糖酵解途徑糖酵解途徑 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徑磷酸戊糖途徑6n不同營養狀態下肝內如何進行糖代謝不同營養狀態下肝內如何進行糖代謝飽食狀態飽食狀態: 肝糖原合成肝糖原合成過多糖則轉化為脂肪,以過多糖則轉化為脂肪,以VLDL形式輸形式輸出出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以糖異生為主以糖異生為主脂肪動員脂肪動員酮體合成酮體合成 節省葡萄糖節省葡萄糖饑餓狀態:饑餓狀態:空腹狀態:空

3、腹狀態:7二、肝在脂類代謝中的作用二、肝在脂類代謝中的作用n作用:作用:在脂類的消化、吸收、合成、在脂類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與運輸均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與運輸均具有重要作用。8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體的生成;酮體的生成;膽固醇的合成與轉變;膽固醇的合成與轉變;脂蛋白與載脂蛋白的合成脂蛋白與載脂蛋白的合成 (VLDL、HDL、apo C);脂蛋白的降解脂蛋白的降解 (LDL)n回顧:肝內進行的脂類代謝途徑回顧:肝內進行的脂類代謝途徑9n肝在脂類代謝各過程中的作用肝在脂類代謝各過程中的作用 消化吸收消化吸收分泌膽汁,其中膽汁酸為脂類消化吸收所分泌膽

4、汁,其中膽汁酸為脂類消化吸收所必需必需肝內脂酸的代謝肝內脂酸的代謝肝一方面調節脂酸氧化與酯化的關系,肝一方面調節脂酸氧化與酯化的關系,另一方面調節乙酰另一方面調節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分解與合成酮體的關系。氧化分解與合成酮體的關系。 內質網中的酯化作用內質網中的酯化作用線粒體內的氧化作用線粒體內的氧化作用 10飽食后合成甘油三酯、飽食后合成甘油三酯、 膽固醇膽固醇 、磷脂,、磷脂,并以并以VLDL形式分泌入血,供其他組織形式分泌入血,供其他組織器官攝取與利用;器官攝取與利用;合成酮體的唯一器官:合成酮體的唯一器官:“肝內生酮肝外肝內生酮肝外用用”;肝是合成膽固醇最主要器官,

5、合成量占肝是合成膽固醇最主要器官,合成量占全身總合成量的全身總合成量的3/4以上。以上。合成合成11脂肪酸的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氧化分解;肝是降解肝是降解LDL 的主要器官;的主要器官;肝合成膽汁酸是肝降解膽固醇的最重要途徑;肝合成膽汁酸是肝降解膽固醇的最重要途徑;肝是體內膽固醇的重要排泄器官。肝是體內膽固醇的重要排泄器官。 分解分解運輸運輸合成與分泌合成與分泌 VLDL; HDL; apo C; LCAT;apo C是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是毛細血管內皮細胞LPL的激活劑;的激活劑;肝合成與分泌肝合成與分泌LCAT將血漿膽固醇酯化。將血漿膽固醇酯化。12n肝在調節機體膽固醇代謝平衡上起中心肝在調節機

6、體膽固醇代謝平衡上起中心作用作用 肝是合成膽固醇最活躍的器官,是血漿膽固肝是合成膽固醇最活躍的器官,是血漿膽固醇的主要來源;醇的主要來源; 膽汁酸的生成是肝降解膽固醇的最重要途徑;膽汁酸的生成是肝降解膽固醇的最重要途徑; 肝也是體內膽固醇的主要排泄器官;肝也是體內膽固醇的主要排泄器官; 肝對膽固醇的酯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肝對膽固醇的酯化也具有重要作用。13三、肝在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三、肝在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肝在人體蛋白質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肝在人體蛋白質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謝中起重要作用。 肝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合成與分泌血肝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合成與分泌血漿蛋白質;漿蛋白質;肝

7、還是清除血漿蛋白質(清蛋白除外)肝還是清除血漿蛋白質(清蛋白除外)的重要器官。的重要器官。 n肝在血漿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肝在血漿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 14肝是體內除支鏈氨基酸以外的所有氨基酸分肝是體內除支鏈氨基酸以外的所有氨基酸分解和轉變的重要場所。解和轉變的重要場所。肝通過鳥氨酸循環將有毒的氨合成無毒的尿肝通過鳥氨酸循環將有毒的氨合成無毒的尿素。素。肝還可將氨轉變成谷氨酰胺。肝還可將氨轉變成谷氨酰胺。 n肝也是胺類物質的重要生物轉化器官肝也是胺類物質的重要生物轉化器官 n肝在氨基酸代謝中的作用肝在氨基酸代謝中的作用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 15四、肝參與多種維生素和

8、輔酶的代謝四、肝參與多種維生素和輔酶的代謝肝在維生素的吸收、儲存、運輸及轉化肝在維生素的吸收、儲存、運輸及轉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6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維生素的儲存:肝是維生素的儲存:肝是Vit A、E、K和B12的的主要儲存場所;主要儲存場所;維生素的運輸:肝合成視黃醇結合蛋白、維生素的運輸:肝合成視黃醇結合蛋白、Vit D結合蛋白的合成;結合蛋白的合成;維生素的轉化:維生素的轉化: Vit D3 25-(OH)-Vit D3 B族維生素族維生素輔酶或輔基的組成成分輔酶或輔基的組成成分17五、肝參與多種激素的滅活五、肝參與多種激素的滅活激素的滅活激素的滅

9、活 (inactivation): 激素主要在激素主要在肝中轉化、降解或失去活性的過程稱為激素肝中轉化、降解或失去活性的過程稱為激素的滅活。的滅活。n主要方式:生物轉化作用主要方式:生物轉化作用18第二節第二節 肝的生物轉化作用肝的生物轉化作用19一、生物轉化的概念一、生物轉化的概念 機體將機體將非營養物質非營養物質經經氧化、還原、氧化、還原、水解或結合水解或結合等等代謝轉化代謝轉化,使其極性使其極性(或水或水溶性溶性) 增加增加,易于隨尿或膽汁排出。易于隨尿或膽汁排出。這種化學處理過程稱為這種化學處理過程稱為生物轉化作用生物轉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20非營養物質非營養物

10、質 既不能構成組織細胞的結構成分,又既不能構成組織細胞的結構成分,又不能徹底氧化供能的物質不能徹底氧化供能的物質生物轉化大部分生物轉化大部分解毒解毒; 小部分小部分致毒或致癌致毒或致癌體內代謝產生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體內代謝產生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外界進入人體的各種異物外界進入人體的各種異物 包括:包括:21(一)第一相反應(一)第一相反應 氧化反應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還原反應 水解反應水解反應二、生物轉化的反應主要類型二、生物轉化的反應主要類型 (二)第二相反應(二)第二相反應結合反應結合反應22參與肝生物轉化的酶類參與肝生物轉化的酶類 酶類酶類 輔酶或結合物輔酶或結合物 細胞內定位細胞內定位第一

11、相反應第一相反應 氧化酶類氧化酶類 細胞色素細胞色素P450 NADPH,O2 內質網內質網 胺氧化酶胺氧化酶 黃素輔酶黃素輔酶 線粒體線粒體 脫氫酶類脫氫酶類 NAD+ 線粒體或胞液線粒體或胞液 還原酶類還原酶類 NADH或或NADPH 內質網內質網 水解酶類水解酶類 胞液或內質網胞液或內質網 23 酶類酶類 輔酶或結合物輔酶或結合物 細胞內定位細胞內定位第二相反應第二相反應 轉葡糖醛酸酶轉葡糖醛酸酶 UDPGA 內質網內質網 轉硫酸酶轉硫酸酶 PAPS 胞液胞液 谷胱甘肽轉硫酶谷胱甘肽轉硫酶 GSH 胞液或內質網胞液或內質網 乙酰基轉移類乙酰基轉移類 乙酶乙酶CoA 胞液胞液 酰基轉移酶酰

12、基轉移酶 Gly 線粒體線粒體 甲基轉移酶甲基轉移酶 SAM 胞液或內質網胞液或內質網 241. 氧化反應氧化反應-最常見最常見1) 微粒體依賴微粒體依賴P450的加單氧酶系的加單氧酶系 又稱又稱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RH+O2 +NADPH+H+ROH+NADP+H2ONH2苯胺苯胺NHOH苯胲苯胲OHNH2對氨基苯酚對氨基苯酚羥化的二重性羥化的二重性: 解毒與致癌解毒與致癌25RCH2NH2+O2+H2O胺氧化酶胺氧化酶 RCHO+NH3+H2O22) 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線粒體單胺氧化酶(MAO)系系:存在于存在于肝細胞線粒體肝細胞線粒體中中,屬黃素蛋白酶屬黃素蛋白酶3) 醇脫氫酶

13、系與醛脫氫酶系醇脫氫酶系與醛脫氫酶系:CH3CH2OH CH3CHO 醇脫氫酶醇脫氫酶NAD+NADH+H+醛脫氫酶醛脫氫酶 H2O+NAD+NADH+H+CH3COOH存在于存在于肝細胞胞液肝細胞胞液及微粒體中及微粒體中262. 還原反應還原反應(肝微粒休)肝微粒休)參與還原反應的酶主要有參與還原反應的酶主要有:硝基還原酶硝基還原酶偶氮還原酶偶氮還原酶還原還原硝基還原酶硝基還原酶 氯霉素氯霉素氯霉素還原產物氯霉素還原產物酶存在于酶存在于 肝微粒體中肝微粒體中NADPH+H+27酯解酯解H2O3. 水解反應(肝細胞微粒體、胞液)水解反應(肝細胞微粒體、胞液)乙酰水楊酸乙酰水楊酸COOHOCOC

14、H3羥基水楊酸羥基水楊酸COOHOHOHCOOHOH水楊酸水楊酸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和微粒體酯酶、酰胺酶、糖苷酶分布于胞液和微粒體結合反應結合反應28 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 硫酸結合反應硫酸結合反應 酰基化反應酰基化反應 GSH結合反應結合反應 甘氨酸結合反應甘氨酸結合反應 甲基化反應甲基化反應(二二) 第二相反應第二相反應結合反應結合反應 (微粒體、線粒體、胞液)(微粒體、線粒體、胞液) 多數非營養物質經第一相反應所生成的產多數非營養物質經第一相反應所生成的產物,還需與某些小分子物質或化學基團結合才物,還需與某些小分子物質或化學基團結合才可被排出體外。可被排出體外。

15、29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GT)OHCOOH1. 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最普遍最普遍UDPGAUDP肝微粒體肝微粒體肝微粒體肝微粒體苯甲酸苯甲酸苯酚苯酚苯苯-葡萄糖醛酸苷葡萄糖醛酸苷(醚型醚型)苯甲酰苯甲酰-葡萄糖醛酸苷葡萄糖醛酸苷(酯型酯型)OCOOHCOOOCOOH30PAPSPAP2. 硫酸結合反應硫酸結合反應OHO3SOOHO硫酸轉移酶硫酸轉移酶雌酮雌酮雌酮硫酸酯雌酮硫酸酯31CH3COCOANH2SNH2OO乙酰轉移酶乙酰轉移酶COASH4. 乙酰基結合反應乙酰基結合反應氨苯磺胺氨苯磺胺乙酰氨苯磺胺乙酰氨苯磺胺NH-CCH3SNH2OOO溶解度反而溶解

16、度反而32 反應類型的多樣性反應類型的多樣性 解毒與致毒的兩重性解毒與致毒的兩重性生物轉化作用的特點生物轉化作用的特點 轉化反應的連續性轉化反應的連續性第二相反應第二相反應第一相反應第一相反應33三、影響生物轉化作用的因素三、影響生物轉化作用的因素 年齡年齡性別性別疾病疾病誘導物誘導物抑制物抑制物34第三節第三節 膽汁與膽汁酸的代謝膽汁與膽汁酸的代謝35一、膽汁一、膽汁 膽汁固體成分主要為膽汁固體成分主要為膽汁酸鹽膽汁酸鹽,占,占50%。還有還有膽固醇膽固醇、膽色素等代謝物膽色素等代謝物及及藥物藥物、毒物、毒物、重金屬鹽重金屬鹽等。等。分分肝肝膽汁和膽汁和膽囊膽囊膽汁膽汁分泌液分泌液排泄液排泄

17、液膽汁酸鹽與脂類消化有關膽汁酸鹽與脂類消化有關將某些代謝和生物轉化的產物將某些代謝和生物轉化的產物輸送到腸道排出輸送到腸道排出 36(一)膽汁酸的分類(一)膽汁酸的分類二、膽汁酸的代謝二、膽汁酸的代謝初級膽汁酸初級膽汁酸(primary bile acid )次級膽汁酸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游離膽汁酸游離膽汁酸(free bile acid )結合膽汁酸結合膽汁酸( conjungated bile acid )按來按來源分源分按結按結構分構分37游離膽汁酸游離膽汁酸結合膽汁酸結合膽汁酸初初級級膽膽汁汁酸酸膽酸膽酸甘氨甘氨膽酸膽酸牛磺牛磺膽酸膽酸鵝脫氧膽酸鵝脫氧膽

18、酸 甘氨甘氨鵝脫氧鵝脫氧膽酸膽酸牛磺牛磺鵝脫氧鵝脫氧膽酸膽酸次次級級膽膽汁汁酸酸脫氧膽酸脫氧膽酸甘氨甘氨脫氧脫氧 膽酸膽酸牛磺牛磺脫氧脫氧 膽酸膽酸石膽酸石膽酸甘氨甘氨石膽酸石膽酸 牛磺牛磺石膽酸石膽酸膽汁酸的分類膽汁酸的分類38B. 甘氨甘氨鵝脫氧膽酸鵝脫氧膽酸A. 脫氧膽酸脫氧膽酸C. 牛磺牛磺石膽酸石膽酸D. 牛磺牛磺脫氧膽酸脫氧膽酸下列哪種膽汁酸是初級結合膽汁酸下列哪種膽汁酸是初級結合膽汁酸39初級膽汁酸的生成初級膽汁酸的生成-清除膽固醇的主要方式清除膽固醇的主要方式 合成原料:合成原料:膽固醇膽固醇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肝細胞微粒體、胞液肝細胞微粒體、胞液 關鍵酶:關鍵酶:膽固醇膽固

19、醇 7-羥化酶羥化酶(二二) 膽汁酸的生成膽汁酸的生成40膽固醇膽固醇(27C)初級結合型膽汁酸初級結合型膽汁酸過程過程7-羥化膽固醇羥化膽固醇7-羥化酶羥化酶(限速酶限速酶)初級游離膽汁酸初級游離膽汁酸(24C)(膽酸、鵝脫氧膽酸膽酸、鵝脫氧膽酸)41 7-羥化酶羥化酶(限速酶限速酶)受腸道回收受腸道回收膽汁酸膽汁酸 含量的含量的負反饋負反饋調節調節4. 初級膽汁酸生成的調節初級膽汁酸生成的調節膽汁酸膽汁酸回收回收, 其生物合成其生物合成膽汁酸膽汁酸回收回收, 其生物合成其生物合成 423. 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可使可使7-羥化酶羥化酶2. 高膽固醇飲食高膽固醇飲食抑制抑

20、制 HMGCoA還原酶還原酶, 增加增加7-羥化酶基因的表達羥化酶基因的表達4. 甲狀腺素甲狀腺素使使7-羥化酶合成羥化酶合成,導致血導致血 漿膽固醇漿膽固醇43初級結合初級結合型膽汁酸型膽汁酸2. 次級膽汁酸的生成與腸肝循環次級膽汁酸的生成與腸肝循環隨膽汁入腸隨膽汁入腸, 腸菌作用水解腸菌作用水解牛磺牛磺 酸酸甘氨酸甘氨酸初級游離初級游離型膽汁酸型膽汁酸次級游離次級游離型膽汁酸型膽汁酸7羥基羥基腸菌作用腸菌作用(脫氧膽酸與石膽酸脫氧膽酸與石膽酸)44HO73HCOOHHOOH7123HCOOH脫氧膽酸脫氧膽酸石膽酸石膽酸45(95% 97%)膽固醇膽固醇結合膽汁酸結合膽汁酸(門靜脈門靜脈)被

21、動吸收被動吸收主動吸收主動吸收水解水解脫羧脫羧排泄排泄膽汁酸的腸肝循環膽汁酸的腸肝循環(0.40.6g/d)(合成合成0.40.6g/d)3%5%生理意義生理意義膽汁酸可反復利用膽汁酸可反復利用每日需每日需1232g膽汁酸池膽汁酸池35g/d(膽道膽道)461. 促進脂類的消化吸收促進脂類的消化吸收(三三) 膽汁酸的功能膽汁酸的功能膽汁酸有膽汁酸有親水親水基團基團: 羥基羥基,羧基羧基,磺酰基磺酰基膽汁酸有膽汁酸有疏水疏水基團基團: 烴核烴核,甲基甲基因此可因此可降低降低脂和水相之間的脂和水相之間的表面張力表面張力 可助于可助于脂類的消化脂類的消化, 吸收和維持吸收和維持膽汁中膽固醇的溶解膽汁

22、中膽固醇的溶解47甘氨膽酸的構象式甘氨膽酸的構象式482. 抑制膽汁中膽固醇的析出抑制膽汁中膽固醇的析出 膽汁中膽汁中膽汁酸鹽膽汁酸鹽和和磷脂酰膽堿磷脂酰膽堿, 可可防止膽固醇結晶沉淀形成結石防止膽固醇結晶沉淀形成結石 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易形成膽固有不吃早餐習慣的人,易形成膽固醇性結石,醇性結石,為什么?為什么?49第四節第四節 膽色素代謝與黃疸膽色素代謝與黃疸50 膽色素膽色素(bile pigment)是鐵卟啉類化是鐵卟啉類化合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產物的總稱合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產物的總稱. 膽紅素膽紅素(主要主要) 膽綠素膽綠素膽素原膽素原Hb(70%以上以上)鐵卟啉酶類鐵卟啉酶類膽素膽素51

23、一、膽紅素的生成一、膽紅素的生成血紅素血紅素膽綠素膽綠素珠蛋白珠蛋白膽紅素膽紅素(醇式醇式)血紅蛋白血紅蛋白O2血紅素加氧酶血紅素加氧酶NADPH+H+膽紅素膽紅素(酮式酮式)COFe微粒體微粒體膽綠素還原酶膽綠素還原酶NADPH+H+胞液胞液單核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巨噬細胞系統52CH2CH2HOOCNHCHONHCH2NHCHNHOMMMMVVCH2CH2COOHCH2CH2HOOCNHCHHONHCH2NHCHNHOHMMMMVVCH2CH2COOH膽紅素膽紅素(醇式醇式)膽紅素膽紅素(酮式酮式)M:-CH2V:-CH=CH253膽紅素空間結構示意圖膽紅素空間結構示意圖54 膽紅素膽紅素是

24、非極性的是非極性的脂溶性脂溶性物質,在血物質,在血液中以液中以膽紅素膽紅素-清蛋白清蛋白(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形式形式運輸運輸意義:意義:增加膽紅素的水溶性,利于運輸增加膽紅素的水溶性,利于運輸二、膽紅素在血液中轉運二、膽紅素在血液中轉運55血漿血漿 膽紅素膽紅素-清蛋白清蛋白 競爭性有競爭性有機陰離子機陰離子清蛋白清蛋白膽紅素膽紅素脂性膜脂性膜細胞細胞膽紅素膽紅素-脂類脂類膽紅素膽紅素56限制膽紅素自由透過生物膜,避免其限制膽紅素自由透過生物膜,避免其對細胞的毒性對細胞的毒性(如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如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清蛋白分子有膽紅素清蛋白分子有膽紅素高高和和低低親和力部位親和力部位

25、 每升血漿的清蛋白結合每升血漿的清蛋白結合 342427.5mol 膽紅素。膽紅素。而血漿膽紅素濃度而血漿膽紅素濃度3.417.1mol/L正常人正常人 尿中尿中無無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 Why?說明說明57三、膽紅素在肝細胞內的代謝三、膽紅素在肝細胞內的代謝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攝取 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結合結合(轉化轉化)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排泄排泄58(一一)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攝取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清蛋白清蛋白膽紅素膽紅素胞膜特異受體攝取胞膜特異受體攝取Y蛋白蛋白或或Z蛋白蛋白復合物復合物新生兒黃疸產生機制?新

26、生兒黃疸產生機制?肝血竇肝血竇苯巴比妥治療可以治療新生兒黃疸機制?苯巴比妥治療可以治療新生兒黃疸機制?59(二二) 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結合結合 膽紅素膽紅素-Y蛋白蛋白或或膽紅素膽紅素-Z蛋白蛋白運至運至滑面內質網后進入本階段滑面內質網后進入本階段60UDPGAUDPUDPGTCH2CH2HOOCNHCHONHCH2NHCHNHOMMMMVVCH2CH2COOHM:-CH2V:-CH=CH2HHHCH2CH2CONCHONCH2N HCHNOMMMMVVCH2CH2COOOOHHOCOOHOHOOHOHHOOCOHO膽紅素膽紅素雙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雙葡萄糖醛酸膽紅素61尿苷二磷

27、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1.受苯巴比妥誘導合成受苯巴比妥誘導合成)UDPGT結合膽紅素性質:結合膽紅素性質:極性增強,結果會極性增強,結果會 62(三三)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排泄排泄肝細胞中結合膽紅素肝細胞中結合膽紅素毛細膽管毛細膽管逆濃度梯度的逆濃度梯度的 主動轉運主動轉運2.苯巴比妥也可誘導此過程苯巴比妥也可誘導此過程 ,故可用于,故可用于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3d-尿膽素原尿膽素原中膽素原中膽素原糞膽素原糞膽素原葡萄糖醛酸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膽紅素膽紅素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2H+4H+6H+12H腸道細菌腸道細菌+8H-

28、2H-2H-2Hd-尿膽素尿膽素i-尿膽素尿膽素糞膽素糞膽素膽素膽素(有色有色)膽素原膽素原(無色無色)i:無旋光無旋光d:右旋右旋四、四、膽紅素膽紅素在腸道中的在腸道中的變化變化及膽色素的及膽色素的腸肝循環腸肝循環6410% 20%膽素原膽素原門靜脈門靜脈重新吸收重新吸收膽素原膽素原膽素膽素排泄排泄80%90%生理意義生理意義膽素原可大部排出膽素原可大部排出膽素原的腸肝循環膽素原的腸肝循環體循環體循環每天排每天排0.54mg原型原型尿膽素原尿膽素原尿膽素尿膽素65(95% 97%)膽固醇膽固醇結合膽汁酸結合膽汁酸(門靜脈門靜脈)被動吸收被動吸收主動吸收主動吸收水解水解脫羧脫羧排泄排泄膽汁酸的

29、腸肝循環膽汁酸的腸肝循環(0.40.6g/d)(合成合成0.40.6g/d)3%5%生理意義生理意義膽汁酸可反復利用膽汁酸可反復利用每日需每日需1232g代謝池代謝池35g/d(膽道膽道)66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血紅素血紅素膽綠素膽綠素膽紅素膽紅素珠蛋白珠蛋白NADPH+H+膽紅素膽紅素清蛋白清蛋白復合物復合物血液血液膽紅素膽紅素Y,Z蛋白蛋白膽紅素膽紅素-Y,Z蛋白蛋白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酯膽紅素酯膽素原膽素原膽素膽素排泄排泄葡萄糖醛酸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膽紅素膽紅素膽紅素尿膽素原尿膽素原尿尿尿膽素尿膽素FeNADPH+H+COO2單核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巨噬細胞系統UDPGA肝肝葡萄糖醛酸葡萄

30、糖醛酸膽素原膽素原腸肝循環腸肝循環腸腸管管滑面內質網滑面內質網67五、血清膽紅素與黃疸五、血清膽紅素與黃疸正常成人血清膽紅素為正常成人血清膽紅素為1.717.1mol/L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 占占80%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 占占20%高膽紅素血癥高膽紅素血癥(黃疸黃疸)隱性隱性黃疸黃疸: 17.134.2mol/L, 肉眼難于覺察肉眼難于覺察 顯性顯性黃疸黃疸: 34.2mol/L (2mg/dl)68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病毒性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炎患者)病毒性肝炎病人茶病毒性肝炎病人茶色尿液色尿液69未結合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的區別未結合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的區別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

31、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水中溶解度水中溶解度 小小 大大與葡萄醛酸結合與葡萄醛酸結合 未結合未結合 結合結合經腎隨尿排出經腎隨尿排出 不能不能 能能通透細胞膜對腦的毒性作用通透細胞膜對腦的毒性作用 大大 無無 與重氮試劑反應與重氮試劑反應 慢或間接反應慢或間接反應 迅速、直接反應迅速、直接反應 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肝膽紅素肝膽紅素別名別名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血膽紅素血膽紅素70根據發病機制黃疸可分三類根據發病機制黃疸可分三類1. 溶血性黃疸(肝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肝前性黃疸)2. 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3. 阻塞性黃疸(肝后性黃疸)阻塞性黃疸(肝后性黃疸)71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血紅素血紅素膽綠素膽綠素膽紅素膽紅素未結合膽未結合膽紅素紅素(0.8)結合膽紅結合膽紅素素(0.2)血液血液膽紅素膽紅素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膽素原膽素原糞膽素糞膽素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膽紅素膽紅素膽素原膽素原尿膽素尿膽素單核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巨噬細胞系統肝肝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膽素原膽素原腸肝腸肝循環循環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