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_第1頁
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_第2頁
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_第3頁
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_第4頁
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v1.0可編輯可修改郭錫良古代漢語復習要點古代漢語復習要點一、文選部分復習要點:1 .重點篇目:第一冊: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蝸補天、螟蜥傳、巫山、巫峽王子坊、廬山草堂記、傳是樓記、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簟之戰、觸龍說趙太后、孫臏第二冊:諫逐客書、報任安書、答李翊書、逍遙游、秋水、許行、天論第三冊:登大雷岸與妹書、哀郢、風賦、氓、七月2 .復習辦法:A.熟悉課文,每一句話都要會翻譯,每一個字都要會解釋;B.注意特殊句型,如賓語前置、被動句等;C.注意字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D.注意關鍵詞語的古義、本義、特殊意義,尤其是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意義。、常用詞

2、部分復習要點:191.復習范圍:第一冊:(一)古今詞義不同辨析例(二)詞的本義探求例第二冊(三)引申義分析例(上)(四)引申義分析例(下)第三冊(五)同義詞辨析例2.復習辦法:A.注意每個詞的本義、古義;B.注意古今意義的不同;C.注意同義、近義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三、通論部分復習要點:復習通論部分的基本原則是,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在記住知識的要點的同時,一定要掌握書上舉出的例子,回答問題的時候,盡量結合例子。上冊(一)怎樣查字典辭書:1 .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筆畫排列;C.按號碼排列。2 .康熙字典作者,成書年代,214個部首,先注音,后釋義。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

3、法:反切法、直音法、葉(xie)音法;掌握每種注音方法的概念。認識到“葉音法”是一種不科學的注音方法,應當批判和否定。4 .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個,按()分卷,依()排列。5 .經傳釋詞的作者是(),收字()個,全書分()卷,按()排列。6 .詞詮作者是(),其他虛詞著作有裴學海的»,對唐以后漢語詞匯進行研究的著作有張相的。(二)漢字的結構和發展1 .什么是“六書”實際上漢字的結構只有()四種,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轉注,很難作出定論。2 .記住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即:“一日指事,;二日3 .記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概念和書上的古字形。4 .什么是“亦

4、聲”?5 .記住書上舉例的字,如:“難、權、而、忘”等字的本義。6 .掌握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概念和例字。(三)古今詞義的異同1 .關于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問題:古今詞義的異同有哪些情況)(1)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如:“綢”古代的意義是“纏繞”,現代的意義是“絲綢”;“該”古代的意義是“完備”,現在是“應當”。(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的。如:2 .古今詞義范圍的差異有:(問題:從詞義范圍看,古今詞義的不同有哪些)(1)詞義的擴大,如“菜”,古代專指植物類蔬菜,現在包括肉、蛋之類;再如“睡”,古代指坐著打盹,現在指一般的睡覺

5、。(2)詞義的縮小,如“宮”,上古泛指房屋,現在指少數公共場所。再如“瓦”,古義比今義要廣,古代指陶制品,現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3)詞義的轉移,如“暫”,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襲擊,今義指時間短暫;再如“湯”,本義指熱水,現在指菜湯、米湯之類。3 .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有哪些?答:(1)古代是褒義,現在是貶義的:如“復辟”,古代是“恢復君位”,現在是說“開歷史倒車”;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義,現在是“走狗”。(2)古代是貶義,現在是褒義的:如“鍛煉”,古代是玩弄法律誣陷別人的意思,現在指“練習、磨煉”,是褒義。(3)有的中性詞,后來有了褒貶色彩:如“謗”,古代指“議論”,中性;現

6、在指“誹謗”,貶義。4 .從詞義輕重的情況:(1)有些詞,古義輕,今義重。如“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后來是“誅殺”的意思。(2)還有寫詞,古義重,今義輕。如“感激”,古義是“憤激”的意思,現在一般是“感謝”義。5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長”的意思,再如“睡覺”,古代是“睡醒”的意思。(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1 .什么是詞的本義?答: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2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形體結構和意義有密切關系,因此,歷來文字學家都是從字形入手探求詞的本義,東漢人()就是這樣做的,他的就是一部講本義的書。而他講本義的辦法是()。3 .

7、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臨、臥”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造字方法。4 .所以,探求詞的本義時,不僅要分析字形,還必須要有語言材料來加以證實,這是檢驗本義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據。5 .什么是引申義?答: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6 .從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直接引申,一類叫間接引申;7 .直接引申是指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如“月”,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月”。再如“城”,本義是“城墻”,引申為“城市”。8 .間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謂“輾轉為它訓”。如“朝”

8、,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再引申為“朝廷”,再引申為“朝代”。再如“任”,。9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是本義發展為各種引申義的基本方式:如“網、踵、市、特”四字,掌握這四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五)詞類的活用1 .什么是使動用法?答: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2 .掌握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義,見到“使動用法”的詞,能夠識別出來。3 .什么是意動用法?答: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種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4

9、.掌握書上出現的每一個例子,體會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的意思,學會識別意動用法的詞。5 .掌握P281282頁“名詞用如動詞”的例子。6 .名詞用作狀語有幾種情況?答:(1)表示方位和處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據;如:(3)表示對人的態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問題時,要適當舉一、兩個例子。)7 .掌握P282284頁“名詞作狀語”的例子。8 .名詞活用的條件有哪些(即:判斷詞類活用的依據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頁。(六)古代漢語的詞序1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有幾種形式?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見P288)(2)否定句中,代

10、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見P290)(3) 一般句子中,代詞用“之、是”等代詞復指,如:。(見P292)(4)介詞賓語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當十。等等。(注意:本節的每個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哪些形式?答:主要有四種形式:(1)兩個名詞性詞組并列,如:荀卿,趙人。(2)不用判斷詞,句末有語氣詞“也”,如:張騫,漢中人也。(3)主語用代詞“者”復指,如:陳軫者,游說之士。(4)主語用代詞“者”復指,句末有語氣詞“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注意:本節的每個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2 .古代漢語也常常出現“是”字,但它往往

11、不是判斷詞,而是代詞。“是”作為判斷詞來用,漢代肯定就有了。3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有哪些?答:(1)不用判斷詞“是"。(2)句末往往有語氣詞“也”。(3)往往用代詞“者”復指主語。(八)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1 .古代漢語被動句式有哪些?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傷于矢。(2)“為”字式,如:道術將為天下裂。(3)“為所”式,如:衛太子為江充所敗。(4)“見”字式,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5)“見于”式,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2 .現代漢語表示被動的“被”字句,實際上在戰國末期就已經產生了。(九)副詞本章重

12、點以下一些特殊副詞的意義,尤其要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程度副詞:少、稍、頗2 .范圍副詞:但、徒、特、第、直、僅3 .時間副詞:曾、嘗、再、復、仍4 .情態副詞:且、固5 .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問:古代漢語否定副詞有哪些即回答這一條,加舉例。)6 .表敬副詞:有兩類:(1)表示尊人的有:請、幸、謹、敬、惠、辱;(2)表示自謙的有:竊、忝、猥;伏(如問:古代漢語表敬副詞有哪些即回答這一條。)(十)代詞人稱代詞部分:1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有哪些?答:(1)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而、若、爾、乃”等;(3)嚴格說來

13、,先秦時期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用指示代詞“其、之”代替。2 .先秦時期的“他”是別稱代詞,是“別的,別人的”意思。3 .先秦時期的人稱代詞沒有復數形式,有時在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后家“儕、等、輩、曹、屬”等表示不只一個人,但這些此詞是名詞,不是復數形式。4 .表示自謙的詞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詞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這些都是名詞,不是代詞。指示代詞部分:1 .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有哪些?答:古代漢語常用的指示代詞有“是、此、斯、茲、之、其、彼、夫”等,一般分為近指、遠指和旁指三類。“是、此、斯、茲、之”是近指代詞;(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這、這個、這些”

14、等。)“彼、夫”是遠指代詞;“他、它”是旁指代詞(意思是“別人、另的”)2 .指示代詞還有“若、然、爾”,“若”常用于定語;“然、爾”常用作謂語。3 .“焉”相當于“于是”;“諸”相當于“之于”、“之乎”等。疑問代詞部分:1.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有哪些?答: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指人、指事和指處所三類。常用于指人的疑問代詞有“誰”、“孰”;指事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什么”);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是“安”、“惡”、“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里”)“或”和“莫”部分:1.“或”和“莫”分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兩詞的區別是什么?答:“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

15、,一般指人,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語;“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什么東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圍,也可以沒有范圍或不指出范圍。“或”和“莫”的主要區別就在于“肯定性”與“否定性”的不同。“者”和“所”部分:1 .特殊代詞“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區別?答:“者”和“所”是兩個起輔助作用的代詞。它們都稱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必須放在其他詞或詞組的前面或后面,構成“者”字結構或“所”字結構,使整個結構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一般說來,“所”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之前,使之成為名詞性結構,表示動作

16、的承受者、被動者;“者”字放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之后,構成名詞結構,表示動作的發出者、主動者,這就是二者的區別。(H一)介詞、連詞介詞部分:2 .介詞“于”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處所和時間,如:;(2)介紹涉及的對象,如:;(3)表不比較,如:;(4)表不被動,如:。3 .介詞“以”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用”或“拿”,如:;(2)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當于“因”、“因為”、“由于",如:;(4)表示時間,相當于“于”、“在",如:。“以”的用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

17、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動詞之后。二是它的賓語的位置,介紹“以”的賓語,常常放在“以”的前面。連詞部分:1 .連詞“與”的用法:注意連詞“與”和介詞“與”的區別。2 .連詞“而”的用法主要有幾種?答:主要有三種:第一、用在聯合結構里,連接形容詞、動詞和形容詞性、動詞性詞組,表示兩種性質和行為的聯系,如:;這一用法里面,有順接和逆接兩種。第二、用在偏正結構里,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后語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沒有轉折的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謂結構里,連接主語和謂語,在意思上是一種逆接,如:。3 .連詞“則”的用法有幾種?答:主要有四種:(1)表示兩

18、事在時間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設,如:;(4)表示發現,如:。此外,“則”還可以表示“讓步”。4 .“然則”、“雖然”、“然而”三詞都是詞組。意思是。5 .連詞“之”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兩種:第一、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謂結構中間,使這個主謂結構變為名詞性偏正結構,如:。(十二)語氣詞和詞頭、詞尾語氣詞部分:1 .注意句末語氣詞“也”、“矣”的用法和區別。2 .注意疑問語氣詞“乎”、“與(歟)”、“邪(耶)”。3 .注意感嘆語氣詞“哉”。詞頭和詞尾部分:

19、1 .掌握名詞詞頭“有”。2 .掌握動詞和形容詞詞頭“其、言、于、薄”。3 .掌握詞尾“然、如、而、若”。(把書上的例句看懂、理解)中冊(十七)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1 .說文解字的作者、成書年代、體例、內容、所收字數。2 .說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每字先說字義,后釋形體。3 .許慎所說解的字義,實際上就是他認為的本義。4 .許慎對篆文的形體構造加以分析和歸納,從中概括出五百四十個偏旁作為部首。5 .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誰分別有什么著作?答: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6 .名詞解釋:經籍纂詁

20、(作者、年代、體例、內容)。(十八)古書的注解1 .名詞解釋:疏、正義、傳、箋。(P672)2 .閱讀673頁上半十三經注疏的書影,了解其中的內容和體例。3 .了解詩經、史記三家注、漢書、三國志、老子、莊子、楚辭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4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義、詩集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楚辭集注等。5 .名詞解釋:衍文、脫文。(P676)6 .古書注解的術語有哪些分別是什么意思?答:(1)曰,為,謂之使用這三個術語時,被解釋的詞語總是放在“曰、為、謂之”的后面。它們不僅用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三個詞語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叫做”。(2)謂用

21、“謂”的時候,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謂”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是指”、“是說”的意思。(3)貌,之貌這兩個術語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被釋的詞是表示事物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4)猶,猶言“猶”的作用是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猶”的時候,往往是用近義詞作注,或者是用引申義訓釋本義。略等于現代漢語的“等于說”。(5)之言,之為言,之猶言這三個術語的作用是表示“聲訓”,注釋時必然是用聲音相同或近似的詞來作訓解。聲訓也是古人尋求同源詞的一種方法。(6)讀為,讀曰,讀若,讀如這幾個術語都是用來注明音讀的,“讀為”和“讀曰”一般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讀若、讀如”主要作用是注音。7.本節通論部分所舉的例子都要看懂。(十九)古書的標點問題1 .句讀是古人讀書時候斷句用的符號。在一句話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邊加一個點或一個圓圈,這叫“句”,在一句話沒有完,但讀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停頓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個點,這叫“讀(d6u)。”合起來就叫“句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