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9-2020年高二語文第五單元教案示例三(I)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歸納積累:鼓、殆、何、莫、發五個多義詞的義項。2. 掌握:臨、鳴、扣、適、向、識、考7個實詞的意義及用法。3. 了解:蘇軾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能力目標1. 辨析名詞作狀語的現象,掌握其規律。2. 學習借記游以闡述自己的見解,把議論、記敘、描寫和抒情有機結合的寫作方法。3. 背誦課文。德育目標1. 學習古人反對主觀臆斷、有疑必察的求實精神。2. 領悟文中闡明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1. 課內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掌握5個多義詞和7個實詞的意義和用法。2. 辨析名詞活用。3. 學習本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既有駁論文的
2、某些特點,又有一般游記的特點,二者有機結合的藝術特點。教學方法1. 介紹一些有關石鐘山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如湖口石鐘山、李渤的辨石鐘山記及古代樂器在本文中的“鐘磬”類。2. 繼續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自學古文的能力。3. 運用提問、點撥、比較法,通過與游褒禪山記比較,理解課文的特點。教具準備圖片、資料、錄音機、投影儀或多媒體、投影膠片、教學磁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要點閱讀課文,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結構,研習課文。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剛學習過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不同于一般游記,其特點是即事明理,敘議結合。而蘇軾的石鐘山記在寫法上同游褒禪山記有類似之處,不僅以說理透辟見
3、長,而且以景物描寫的形象生動見勝,行文緩急有致,抑揚頓挫,詼諧風趣。清人方苞、劉大櫆都認為這是“坡公第一首記文”。二、聽錄音1.輕聲跟著錄音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2.指名三人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的讀音。蠡11聆ling鏗keng硿kong鶻hu鸛guan罅xia噌吰chenghong竅坎kuankan鏜tangta“莫”通“暮”mii;“識”通“志”zhl;無射yl三、掛出石鐘山的彩色圖畫和地理位置示意圖(多媒體演示更好)1. 提問:石鐘山在哪里?為什么叫石鐘山?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明確: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石鐘山由石
4、灰巖構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蝕沖刷。加上水位變化大,形成了所謂溶洞,“空中而多竅”,形如覆鐘,當江湖之水浸灌洞內,涵淡澎湃,聲如鐘鳴。這就是石鐘山的“鐘形”“鐘聲”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鐘山。作者帶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鐘山,對他人有關石鐘山命名原因的說法有懷疑,引出游山動機,經過游覽解決疑問,并得到觸發、感想。進行評論,所以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把記游、議論、描寫三者緊密結合起來。2. 作者簡介同學們結合注釋指出。教師補充:蘇軾在政治上同革新派王安石等意見不合,多次被貶官,當地方官時,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如營建蘇堤;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散文汪洋恣
5、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題材廣泛,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四、研習課文提問:蘇軾游覽了石鐘山,游山歸來寫下了歷代傳誦的散文石鐘山記是何情、何景、何事,縈繞激蕩在詩人心中。使詩人迫不及待地投筆抒懷呢?明確:“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秉c撥:作者并非留連于山光水色之美,也無意獵奇覽勝,只是因為有感于事理。而借機查勘,終有所得,于是慨然感嘆兩種關于石鐘山命名緣由的說法一“簡”一“陋”。因此寫下此文。1.指名閱讀第一段提問:關于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傳統說法。有“簡”“陋”之嫌,那么,酈道元和李渤是怎么樣釋惑解難的呢
6、?明確:酈道元為水經作注,首先對石鐘山命名緣由進行探索,他認為山: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到了唐朝,李渤親自探訪石鐘山,潭上有兩塊石頭,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這石頭就是石鐘的來由。憑什么此石此山獨獨用鐘來命名,對其有疑惑,于是對酈道元所持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所持態度“余尤疑之”。學生總結這一段內容: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提問:“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這個句子有何特點?一學生先翻譯這一句子。明確:這里的“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命名”解?!笆H然有聲者”,是定語后置句,應是“鏗然有聲之
7、石”。2.指名閱讀文章第二段討論:夜游石鐘山,作者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實地考察,有沒有遇難而退?結果如何?并總結第二段內容。明確:(出示投影)(1) 景物有高空的棲鶻,水上有鸛鶴。(2) 靜態大石,動態棲鶻。(3) 用比喻繪形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4) 直接繪聲棲鶻、磔磔云霄間。(5) 比喻擬聲鸛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作者實地考察,見此情狀、聲音令人毛骨悚然,氣氛陰森可怖,探訪困難,心動欲還,忽然噌吰如鐘鼓不絕之聲卻吸引了作者“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鎮靜而堅忍的探索精神。發現“山下曾石穴罅,不知其深淺,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8、,終于搞清了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第二段的內容: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提問:“古之人不余欺也”,這個句子有何特點?明確:“古之人不余欺也”,是個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是古之人不欺余。點撥: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當賓語是代詞時,一般就會提到動詞前面。賓語前置有兩個條件:一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二是代詞作賓語。提問:閱讀全文,看看本文共用了幾處“笑”?體會作者笑什么?明確:本文共用了四處“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因笑渭邁曰”“而笑李渤之陋也”,有三處寫作者笑。一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為;二是對“邁”的笑是愉快的笑,反映探得山名由來的興奮;三是笑李渤,是嘲笑,嘲笑
9、李渤不實地考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提問:李渤真的可笑嗎?(學生討論)明確:李渤不應該被笑,因為他能夠對酈道元的觀點提出質疑,并且考證它,得出新的結論,這和蘇軾同樣可貴,而且蘇軾笑李渤也是不對的。如果這樣,后人同樣可以笑蘇軾,因為在后人看來,蘇軾的觀點也是錯誤的。點撥:學習石鐘山記就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而且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質疑是很可貴的科學精神。3. 提問:第三段寫什么?主旨句是什么?明確: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主旨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
10、是作者的心得。提問:世人不能準確知道山名由來的原因是什么?結尾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各持什么態度?明確:酈道元言之不詳,人常疑之。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不能夜泊),故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為文);“陋者”(李渤)斧斤考擊,自以為得其實,主觀臆斷,以訛傳訛。最后一句對酈道元既肯定又嘆其太簡略,對李渤是否定并譏笑其淺陋。表明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4. (出示投影)解釋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目”,用眼看;“耳”,用耳聽,表動作行為和方式,名詞用作狀語。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坐船,名詞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用
11、的工具。大石側立千尺“側”,在旁邊,名詞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特征。五、課堂小結本篇是帶有考察性質的游記,敘議結合以說明一個道理,它不同于單純以寫景為主、情景交融的一般游記,因而閱讀學習中,要弄清文章的結構及各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作者是怎樣通過記游來說明事理的。六、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2)總結名詞用作狀語。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 弄清議論、記敘、描寫和抒情如何有機結合、環環相扣。2. 鑒賞作者變幻多姿的文筆,并總結課文。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蘇軾的石鐘山記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在寫法上有類似之處,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有機而巧妙地結合起來,或事理交匯,或情景融合,其描摹生動精美,哲理上
12、深刻蘊藉,語言雋永洗練,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美。二、背誦課文三、提問根據文章三個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談談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見聞和看法編織成一個整體的。明確:課文第一、三兩段是議論部分,第二段是描寫、記敘部分。在第二段中寫“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與首段李渤的“扣而聆之”照應;“余固笑而不信”與首段的“余尤疑之”照應,為最后一段笑“陋”埋下伏筆。又如“鐘鼓不絕”與首段“聲如洪鐘”照應;“微波入焉”照應首段“微風鼓浪”;“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照應首段“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處處與酈說印證,又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為末段嘆“酈元之簡”作好鋪墊。文末一“嘆”一“笑”與開頭緊密照應。由此
13、可見作者把描寫、記敘、議論有機結合,絲絲入扣。渾然一體。文章開頭提出兩“說”、兩“疑”,用事實和事理作反駁,用親游石鐘山所見所聞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推翻了李說,最后得出凡事必須耳聞目見,不可主觀臆斷的結論,交代了寫作意圖。四、分組討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在寫法上的異同:(討論后指名發言,其他同學補充)(1) 明確游褒禪山記與石鐘山記兩文的相同點:兩文都是游記,在表達時都綜合運用了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方式,都是通過記游來說明道理的,敘議緊密結合,前后呼應。事理渾然一體。(2) 明確游褒禪山記與石鐘山記兩文不同之處:敘議結構順序不同:石分為議論、記游、議論三部分,先議論,后帶出記敘,最后以
14、議論抒發感想。即先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提出質疑,通過考察探究解疑,得出凡事必須目見耳聞,不可主觀臆斷的結論。游分為記游和議論兩部分,前面記游山,后面發議論。側重不同:石議論事理中側重記敘,在此基礎上有感而發,釋疑得出事理極為簡明。即要“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游借記游內容為喻,對事理深入嚴密地闡釋,重在說理。記游描述側重不同:石記游波瀾起伏,敘事、描寫交相烘托,夜泊石鐘山一段既貫穿了考察的完整過程,又有議論兼抒情的感慨。游扼要交代記敘游山,概括敘寫景物,記敘簡要明白。石緣事說理。游借端說理。五、提問蘇軾對石鐘山的命名提出疑問,體現了他獨特的思維方式,他是繼歐陽修之后北宋文壇的領袖,他在
15、文學的許多領域都有建樹,那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能取得如此高的評價?討論后發言,教師點撥明確:蘇軾主要在詩、賦、詞、古文、書法、文論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點撥:蘇軾的詩賦中題西林壁最富哲理?!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腕w現了觀察點的變化,而所得結果各異的哲理。當人們為了認識事物而陷入其中的時候,殊不知這種陷入或許正是阻礙人們捕捉事物全貌的原因。這似乎又是與常識相反的。在常人的意識中,事物總是離得越近,看得越清,其實這正是一種常識的誤區。微觀固然有利于局部的細致觀察,卻不利于對事物作整體的判斷。詩人在看山的感受中發現生活的哲理,給人啟發。又如:飲湖上
16、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鼻轫嵶罴选F渲小皾鈯y淡抹總相宜”一句中的“總”字充分體現了情景交融,達到了景為情設,情因景生,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在古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獨有景趣;詞作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浮想聯翩。這一切除了想象極佳外,思維方式也極其新穎。正是他憑借“立異以求勝”的思維方式,奠定了自己在北宋文壇的地位,被后人稱為“千古一人而已”“古今文人一人而已”。石鐘山記體現了他由果索因,立意求勝的思維方式。六、課堂小結石鐘山記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之處,在于它有很重的議論成分。作者撰寫此
17、文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記敘石鐘山的山水風光,而在于談“游山”的體會,所以開頭擺出有關石鐘山名稱來源的兩種不同說法,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更不相信。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于是他決定親臨其境,查個水落石出。經過一番努力,果然酈的說法是對的,但由于說得太簡單,所以不能令人理解;對于李渤的解釋,那簡直就是胡鬧了。最后他引申出一條結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是一條普遍真理,耐人尋味。石鐘山之名究意為何,是件極小的事,只要肯駕上小船去實地考察、體驗一下就能解決。但“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于是就以訛傳
18、訛,一誤再誤,使這個小問題長期得不到正確圓滿的答案。這就使讀者自然聯想到:小事是這樣,大事何嘗不是這樣呢?以上是這篇文章所發的主要議論: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事不目見耳聞”,就不能憑空臆斷其有無。其次,文章還告訴我們,要想獲得真知,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不調查研究不行;怕麻煩、圖省事、潦潦草草地作些調查也不行。李渤何嘗沒作實地調查呢?結果落了個大笑柄。探求真理,如同登山探海,必須有一種堅韌不拔、敢于吃苦、敢于冒風險的精神,而蘇軾父子正是如此。馬克思說:“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碧K軾父子正是這樣做的。從“徐而察之,
19、則山下皆石穴罅”。到“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說他們排除猶豫,戰勝怯懦,終于使石鐘山名稱來歷真相大白,舊疑冰釋。馬克思說:“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笔娚接浉嬖V我們的正是這種思想。七、布置作業蘇軾在親訪石鐘山命名的由來之后,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請以此為論題,以小組展開討論,談談實踐的重要性。并寫一篇600字以內的讀后感。題目自擬。板書設計(交代位置:彭蠡之口質疑丿兩種說法酈元: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李渤:扣雙石,聲如鐘、提岀懷疑:駁李說疑酈說探訪的時間、同行者、緣由訪寺僧解疑丿石鐘山記結論丿景物陰森、恐怖噌眩者:無射竅坎鎮轄者:歌鐘
20、得岀結論點明主旨:目見耳聞(不詳(酈元)不肯(士大夫)不能(漁工水師)主觀臆斷(陋者)實地考察得名原因分析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寫作目的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體現“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二、抓住以“賂”為行文的線索,借助注解,整體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一)導語吸引學生的興趣。(二)從宏觀上把握課文。2019-2020年高二語文第五單元教案示例三教學設計設計思路一、三維目標:1、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2、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拳拳愛國之心。3、背誦課文,品味本文語言豪邁的氣勢。二、整體思
21、路挖掘一個“賂”字領會六國衰亡的原因,把握借古諷今的寫法。三、教學流程(一)導語:“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賈誼論述了作為“戰國七雄”之首的秦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其余六國相繼滅亡的原因何在呢?今天,我們跟隨蘇洵的筆觸去分析一下六國論。(板書:蘇洵六國論)(二)整體感知:1、解題、背景介紹(多媒體展示要點)六國論意思即論六國?!罢摗睘榉治鲈u論之意。作者在分析六國滅亡的情況時,從反面否定與正面肯定兩個方面提出結論:六國“非兵不利,戰不善”其滅亡的原因“弊在賂秦”。作者從“弊在賂秦”人手論證,強調了割地事秦一一“賂”這一關鍵性
22、的政治因素,為其針砭現實服務。北宋建立之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嚴令將帥不得專兵,致使軍隊戰斗力衰弱,加之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腐敗,便造成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對不斷進犯東北、西北邊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協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統治者為求茍安,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其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為諷諫北宋王朝以六國為,奮起御侮,蘇洵寫下了本文。其實,六國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蘇洵抓住賂秦來立論,是為針砭實際服務的。2、作者簡介(
23、多媒體展示要點)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山人。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率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深得歐陽修賞識與力薦,一時朝野爭相傳誦,文名大振。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犀利,明快酣暢,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后人將他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并稱他為“老蘇”。著有嘉佑集十五卷。3、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有感情的背誦課文,正音,營造學習本文的氛圍。請大家粗讀課文,結合注解,把握課文的大致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歸納。(板書:結構思路)學生自由交流,教師邊引導邊板書:(鼓勵學生的意見)(多媒
24、體展示)本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自然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第三自然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史實,論證賂秦之“弊”;第四自然段,議論兼抒情,向“為國者”提出不要“為積威之所劫”第五自然段,點出作者撰寫此文的主旨,諷諫宋王朝要改變賄賂妥協政策,奮起抗戰。(三)研讀課文。1、學生自由熟讀課文后,分組討論。(三)重視語言積累,便于舉一反三。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把學生按原有的座位,分成四組,第一段由老師引路,其余的每組各負責一段,主要圍繞疏通文意、積累基礎展開討論。每組推薦一個中心發言人,發言人要作好記載。內容是:自己的理解,特別是關鍵詞語的落
25、實;提出疑問。2、交流討論結果,主要由中心發人發言,其余的同學可作補充,疑問首先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然后由老師提示、指導解決。舉例歸納如下:(多媒體展示)(1).一詞多義廣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詞)兵斯用兵之效也(戰爭,名詞)而秦兵又至矣(軍隊,名詞)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形容詞)故V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所以,因此,連詞)此言得之(對,說得對,動詞)得t誠不得已(能夠,動詞)較秦之所得(得到、獲得,動詞)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喪失、丟失,動詞)亡L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滅亡,動詞)暴秦之欲無厭(兇暴,兇惡殘酷的,形容詞)J暴暴霜露(暴露,動詞,讀pu)終繼五國遷滅(終于,副詞)彳終I
26、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用到底,堅持到底,動詞)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前者“為”意為“治理”J動詞;后者“為”是“被”,介詞)為以荊卿為計(作為,動詞)邯鄲為郡(成為,動詞)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起初,副詞)彳始L始速禍焉(才,副詞)向使三國務愛其地(假使,如果,連詞)彳向L并力西向(對著,這里有“對付”的意思,動詞)(2).古今異義率賂秦耶(古義:一概,全都。今義:率領;不慎重)至于顛覆(古義:終究,到結局,今義:表示另提一事,連詞)其實百倍(古義:那實際情況。今義:實在的,事實上)思厥先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后秦擊趙者再(古義:兩次。今義;表示又一次)可謂智力孤危(古義:智謀
27、和力量。今義;指理解事物的能力)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義:先例,舊事。今義:指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3)詞類活用李牧連卻之(卻: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始速禍焉(速:形容詞用作動詞,招致)早割月削(日,月;時間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禮遇)(4)文言句式 判斷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被動句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讒誅。 倒裝句趙嘗五戰于秦。(介詞結構后置)文章中還有很多以上文言現象,同學們自己要學會歸納、積累。(四)探究1、文段之間邏輯聯系探究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本文的大致內容,文章抓住那一個中心內容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的
28、?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發言的情況進行總結:課文圍繞一個“賂”字展開論證,具體思路可以這樣解說:(四)理解的升華。開篇一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焙靡粋€“賂”字!點明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也開門見山道出了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賂所得土地與侵占所得土地的事實和六國賂秦割地的事實作了鮮明比較對照,讓讀者進一步明白,六國因賂秦而力虧。又由于六國賂秦頻繁無度,使秦變成了一只餓虎,所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對于野心勃勃的侵略者來說,“以土地換和平”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美景。有趣的是,作者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在這些問題上糾纏,筆峰一轉,重點剖析“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這個問題。很顯然,六國并沒有都在“用土地換和平”。比如齊國“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這恐怕更令讀者感興趣。作者首先肯定,齊、燕、趙的滅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楚、韓、魏永無休止的割地,而使齊、燕、趙失去強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勢單力孤而亡,這種禍根仍然是由于'賂秦'所致。作者接著進一步假定,“向使三國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液壓與液力技術在地質勘探設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派遣員工關系管理考核試卷
- 租賃設備選型與配置考核試卷
- 紡紗工藝對紗線柔軟性的調控考核試卷
- 上海高三語文各區作文題
- 毛皮制品的工傷保險制度考核試卷
- 毛皮制品加工車間布局設計考核試卷
- 有機化學原料的綠色化學標準制定考核試卷
- 電視設備智能安全防范技術考核試卷
- 胰島素皮下注射團體標準解讀
- 不予受理反訴民事上訴狀(標準版)
- 高中英語語法之虛擬語氣(課件3份)
- 國際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課件
- 花的生長過程課件
- 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工作檢查記錄
- TSG 81-2022 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規程
- 客戶生命周期管理理論分析報告(共17頁).ppt
- 事業單位同意報考證明
- 音調控制電路課件
- N-TWI日產標準作業的設定課件
- 醫療機構雙向轉診登記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