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必背的問答題_第1頁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必背的問答題_第2頁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必背的問答題_第3頁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必背的問答題_第4頁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必背的問答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上策歷史期中考試問答題1、有人說“勞動創造了人”,這句話對嗎?為什么?(請你舉例說明)答案 對。中國原始社會的北京人能夠使用工具勞動,已經是人了,他們會打造石器,制造木棒這些人類最早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 別。到了山頂洞人,懂得磨制石器、懂得鉆孔、懂得人工取火。這樣,在勞動過 程中,他們的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創造了人”。2、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普遍發現了稻谷、谷 殼、稻桿和稻葉等堆積物,厚度從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 最厚處達七八十厘 米。從完整谷粒外形看,屬于栽培的粕稻稻谷,距今約67006900年,比號稱世界最

2、古老的稻谷一一泰國奴奴塔克遺址出土的稻谷還要早數百年。這些遺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圍內,說明這時有豐富的糧食儲存物。材料二:在半坡遺址中也發現有谷物的皮殼,是比較耐旱的粟的皮殼。關于 粟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起源與埃及或印度。但許多學者認為后兩種說法 缺乏考古證據。墨西哥和歐洲雖有粟的發現,但年代均較中國晚。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二說明了什么問題?2、會引發原始居民生活發生哪些變化?答案:1、說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2、水稻和粟的出現會引發原始居民的生活發生變化表現在:原始居民可以不再靠打獵和漁業為生,而可以種植水稻或粟等農作物,生活 所需食物可以有穩定來

3、源;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游牧為主,而可以定 居下來;糧食收獲后需要儲存,陶器等手工業就可以獲得初步發展;3、謎語競猜:千頭萬尾一條蟲(打一歷史人物)山下有條蟲,像龍不是龍(打一傳說中人物名)答案:禹 蚩尤4、.黃帝和炎帝為什么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答案:因為黃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傳,黃帝建造宮室、 車船等;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走向聯合,形成以后的華夏族主體,黃帝和炎帝被 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5、請你找資料探究,為什么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答案:因為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是多種動物形象的復合體,龍的形象喻示著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

4、向聯合,進而構成華夏族 主體的歷程,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形象.所以,海內外華人自稱是“龍的傳人”. 6、陶器產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答案:陶器是伴隨著農業生產的形成而逐漸發明的。一方面收獲的糧食多了,需要儲存,另一方面植物的種子也需要保存至來年。定居生活使人們要有生活炊 具。7、“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之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币灰恢芤?原文大意:上古時代,人們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來圣人建造房屋,改變了居 住環境,人們住進去躲避風雨。分析回答:什么時期什么人開始造房屋?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 意義?答案:氏族社會時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意義:擺脫了對自然的 依賴,改善了生

5、存環境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8、請閱讀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 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成果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是謂小康。請回答:1 、上述資料所講的兩個時代有什么不同?2 、文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指的哪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3 、從第二段資料看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有了什么變化?4、兩者相比你認為哪一種是進步的?

6、你喜歡哪一種?答案:(1 )材料一反映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的狀況。材料二描述了階級社會產生后“天下為家”和王位世襲的社會現象。(2)禪讓制。(3)世襲制。(4)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9、“大禹治水”是造福于炎黃子孫的偉大功業,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談談大禹治水給你的啟小。答案:只要說出其中一種意思就可得滿分, 其他合理的、有意義的說法也可酌 情得分:(1)解決問題,處理矛盾要靈活地變換思維角度,不能抱著老一套的做法 死死不變。(2)當今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時代呼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 才。平時學習要注重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3)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種堅持不

7、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只要確定了 目標,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應一往無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業的成(4) 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護,最終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人 類與環境應和諧地相處,做到可持續發展。那么,作為每一位炎黃子孫,應樹立 環保意識,盡自己的一份力,去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10、請你寫出半坡 半地穴式”制作過程,并說明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答:先從地表向下挖出一個方形或圓形的穴坑, 在穴坑中埋設立柱,然后沿坑 壁用樹枝捆綁成圍墻,內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設屋頂,屋內平整,中間灶坑,睡 覺地方高于地面。過著定居生活。11、材料分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

8、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 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 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 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周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一一禮記1、材料一講的是哪一個時期?材料二講的是哪一個時期?2、這兩個時期有什么不同?答案:堯舜禹時期;夏朝時期;提示:天下為公,禪讓制;王位世襲制。12、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王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你是如何看 待這種現象的?答案:禹的兒子啟用武力繼承了父親禹的王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

9、成了 “家天下”。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 會的標志。從此以后,世襲制在我國歷史上沿襲了將近四千年。13、材料分析: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 原文大意:將同姓子 弟親戚分封為地方諸侯,作為保護周王室的屏障。b.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眾, 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一一史記 原 文大意:周朝分封了許多同姓子弟為諸侯, 但是后代疏遠了,諸侯之間象仇敵一 樣彼此進攻,就連周天子都不能禁止。讀了這兩段材料后,你認為分封制能不能保證周天子對廣大疆域實行長久牢固的統治?你認為我們國家今天的政治制度與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答案: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打破了大

10、大小小的諸侯國自然存在的狀態, 授士授民, 用新的統治者取代了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領,加強了周王室對占領區的控制。但是, 實施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的影響,諸侯國的經濟實 力很有可能超過王室,大夫采邑的經濟實力很有可能超過諸侯。 諸侯強,就不可 能聽命于王室;大夫強就不可能聽命于諸侯。這就造成了政治分裂、戰亂頻仍的 局面?,F在我們實行中央領導下的行政區劃制度,中央統一領導,穩固統治。14、材料一 在河南安陽發掘出十一個商朝王陵,王陵里埋著很多陪葬的人, 武官村里陪葬的人有300人,還有大量牲畜。材料二 在安陽,發現了 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絕大多數是 15歲到35

11、歲的青壯年男女。他們死得很慘,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斬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商朝的什么事實?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當時奴隸怎樣的生活處境?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商朝的"人殉"和"人祭"。奴隸過著悲慘的 生活。他們赤身裸體地在烈日下從事農業勞動。 夜里,奴隸主用木枷把奴隸的雙 手鎖起來。每次祭祀祖先,奴隸主都要屠殺大量奴隸做供品。奴隸主死了,還要 把奴隸殺死或活埋,做殉葬品。15、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禮儀 規范,比如清明節我們都要去掃墓,表達我們對先人的追思。現在請你去采訪 周圍的長輩,找一找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禮

12、儀規范,將你所了解的禮儀規 范和同學進行交流,議一議這些禮儀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什么作用。答案:中國歷來被稱為 禮義之邦”。禮儀在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 其重要的地位。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 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范的龐大的概念。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巴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 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孔子儒家的這套仁學'理論雖不能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部問題,但它作為一種建 立在道德上的 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3、的準則,能使人 們和諧相處無疑有其一定的意義。16、”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閱讀材料回答: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時期的歷史事實?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答案:春秋。管仲幫助齊桓公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 發展齊國勢力。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首先稱霸。17、試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分析戰國時期農業生產能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 答案:戰國時期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由于各國的變法改革,新的封建 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隸制,農民地位有所提高,勞動積極性大大增強,這是農業 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上 的

14、進步,如農民重視使用肥料,注意選種、因地制宜和適時耕種。各國統治者 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普遍興修了水利工程,使農田灌溉有保障,如秦國太守李 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類兩千多年。18、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吳起在楚國變法, 最后被反對者射死在楚王的尸體前;商鞅在秦國變法,最后被反對者處以極刑。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現象?又如何認識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這些歷史事實對 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啟示呢? 答案:商鞅變法的意義: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過 打下堅實的基礎。但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對商鞅恨之入骨,慘遭車裂。說明任 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

15、出血的代價。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推 動了社會進步,商鞅為現實抱負不怕犧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19、都江堰你能說出“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幾部分的作用嗎?答案:江中修建“分水魚嘴”,使江水從兩邊分流。東邊的內江用于灌溉,西邊的外江用于分洪?!帮w沙堰”是都江堰泄洪排沙設施,夏季雨水大時,內江 的水可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內江灌溉渠免受水災。內江的水通過“寶 瓶口”引入支流,用來灌溉農田。20、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有什么不同 ?根據你對三 種思想的看法,就學生拉幫結派現象如何遏制問題給學校教導處寫一份建議書。(100字左右)答案:(1)儒家強調“仁”和“禮

16、”,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張用“刑罰” 加強統治,主張強化專制統治,強化中央權力。道家即反對“禮”治,也反對法“治”,他們主張“無為而治”。(3分)(2)想要好的校風,應該采用外法內儒的思想。紀律是良好校風的保障。(4 分)(3)學生可建議分別用品德教育、紀律約束、自我覺悟等觀點。也可融合使用。(3分)21、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探究制作材料代表性生產工具優點與缺點木、石、骨、蚌銅、青銅很少用于農業銅珍貴、質地軟、青 銅雖硬,但比較脆, 易斷鐵填上表后,分析: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時,奴隸怎樣才能完成繁重的生產任務?古書上把這種大規模的耕作叫做 “丁鐵制工具和 使用并推廣后,生產效率提高,還需要奴隸們進行大規模的耕作么?如果奴隸主仍然殘酷剝削奴隸,奴隸們會有生產積極性么?如何調動奴隸的積極性呢?奴隸主開始改變剝削方式為 承租人對小部分收入支配了,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史書上把這種情況叫做 ,??梢?,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使 逐漸取代大規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