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三維設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_第1頁
2020三維設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_第2頁
2020三維設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_第3頁
2020三維設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_第4頁
2020三維設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7頁 共7頁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世界地理概況、選擇題36*15,瞅ar讀世界某區域圖,完成 13題。對w1 .圖中甲被稱為“西方的香港”,使其成為國際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A.地處國際航道的要沖B.天然港灣有利于停泊C.周邊地區的經濟發達D.陸地交通線稠密便捷2 .圖中乙流域河谷地區是優質葡萄產區,其主導區位因素是()A.地形B.光照C.熱量D,水源3 .丙所在國被稱為“烈日下清涼的國土”,對其影響較小的是()A.地形地勢B.海陸位置C.緯度位置D.大氣環流甲地位于直布羅陀海解析:1.A 2.D 3.C 第1題,從圖中經緯度與海陸分布可知, 峽東端,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水運航線,優越的地理位

2、置是其成為國際性海港的主要因素,A項正確。天然港灣利于停泊,不是成為國際性海港的主要因素,B項錯誤。直布羅陀海峽南部為非洲,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C項錯誤。甲位于向南凸出的半島,聯系內地的交通線路單一,D項錯誤。第2題,乙流域及其南部屬于地中海氣候,光熱條件充足,但 雨熱不同期,不利于農業發展。圖中乙地處河谷地區,河流為葡萄種植提供灌溉水源,因此成為優質葡萄產區。第3題,丙所在國是摩洛哥。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信風控制, 降水少,晴天多,因此太陽輻射較強;地處非洲西北部阿特拉斯山脈,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沿岸加那利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因此“烈日下清涼”。下表表示1962年和2016年某

3、糧食主要輸出地的糧食輸出量及其輸出流向變化對比。讀 表,完成46題。輸出地1962 年2016 年輸出量/億噸輸出流向輸出量/億噸輸出流向歐盟0.08主要為內部流通0.36歐盟內部、北非美國0.34西歐、印度、日本、巴西0.97墨西哥、日本、中國、韓國加拿大0.10西歐、中國、日本0.25西歐、美國、日本、中國阿根廷0.05西歐0.42巴西、越南、埃及巴西0.01古巴0.37伊朗、越南、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0.07西歐0.33中國、印尼、日本、韓國4.主要糧食輸出地中()A.均為發達國家和地區B.輸出量增量最大的是巴西C.主要輸往人口稠密地區D.輸出量增幅最大的是美國5.加拿大糧食輸出量增幅

4、低的主要原因是()1 . 土地面積小B.國內糧食需求旺盛C.單產和商品率低D.宜耕土地面積小6 .巴西糧食輸出的主要運輸方式是()A.鐵路B.公路C.海運D.空運解析:4.C 5.D 6.C第4題,在糧食輸出地中,巴西和阿根廷不是發達國家;輸出量增量最大的是美國,輸出量增幅最大的是巴西;糧食主要輸往東亞、 東南亞、歐洲西部等人口稠密地區,故選C。第5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加拿大大部分地區緯度高, 熱量不足,不適宜發展耕作業,后備宜耕土地面積小,糧食增產的潛力不如其他國家大,從而導致加拿大糧食輸出量增幅低,故選 D。第6題,巴西糧食輸出的國家和地區與巴西均相隔海洋,且巴西糧食出口量大,運距長,

5、適宜水運,則主要的運輸方式應為海運,故選Co候鳥遷徙多出現在春秋季節,春季從越冬地遷往越夏地,秋季從越夏地遷往越冬地。 研究發現,許多候鳥秋季飛行位置與 0 c等溫線相近,涉禽類候鳥尤為明顯。 涉禽是指那些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鳥類, 最主要特征是嘴長、 頸長、腳長、適于涉水行走,不適合游泳。78題。迂椎力向D 20 km卜圖示意經過某平原地區的涉禽類候鳥的位置與飛行方向。據此完成7 .秋季氣溫主要影響涉禽類候鳥遷徙過程中的()A.天敵數量C.飛行速度8.圖示區域位于(A.北半球大陸東側C.南半球大陸東側B.食物來源D.飛行高度)B.北半球大陸西側D.南半球大陸西側解析:7.B 8.A 第7題

6、,涉禽類候鳥生活在沼澤和水邊,以魚蝦等為食,溫度降低影 響生命活動,而且 0 C以下水體結冰,鳥類難于獲取食物,迫使鳥類開始向低緯方向遷徙。故秋季氣溫主要影響涉禽類候鳥遷徙過程中的食物來源。第8題,圖中顯示候鳥往南遷徙,候鳥秋季從越夏地遷往越冬地,說明向南緯度降低,可判斷為北半球。根據0C等溫線西側向南(低緯高溫方向)偏離緯線,可判斷同緯度氣溫向西遞減,因此西側為內陸方向,該地區位于大陸東側。如圖示意“一帶一路”沿線能源型高收入經濟體人口規模與人口結構,讀圖,完成 911題。計算公式是:老注: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數與少年兒童人口數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少比=('65周歲人口數 小14周歲

7、人口數)X100%。9 .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國家是 ()A.卡塔爾B.阿聯酋C.科威特D.沙特阿拉伯10 .除文萊外,其他國家外籍人口占比較高,大量的外籍人口會使所在國()A.就業困難B.文化多元化C.城市化受阻D.人口容量變大11 .從長遠來看,為促進圖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途徑是()A.擴大能源輸出量B.提高能源加工深度C.提高能源價格D.積極開展多種經營解析:9.C 10.B 11.D 第9題,依據圖中信息,科威特老少比的數值最小,說明該國014周歲人口比重最大,人口結構最年輕。第10題,外籍人口來自不同的種族和民族,大量的外籍人口涌入,會促進民族、種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使文化

8、呈現多元化,則B正確。第11題,能源型高收入經濟體,主要收入來源是能源輸出,產業結構單一,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應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則 D正確。二、非選擇題12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海水鹽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受極地冷空氣影響盛行偏北大風,夏季較干燥。西部有狹長的沙嘴(從陸地凸入海中的狹長沙灘)與錫瓦什灣相隔(如圖)。錫瓦什灣海水鹽度很高, 大部分水體深度在 0.51 m之間,海底有厚達 5 m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臭的氣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蘇俄紅軍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木半島的白軍自

9、恃為“天險”的錫瓦什灣,打響了解放克里木半島的戰役。簡析圖中狹長沙嘴的成因。(2)說明“錫瓦什灣常散發出腐臭的氣味,夏季尤臭”的自然原因。推斷當時白軍自恃錫瓦什灣為“天險”的原因。解析:第(1)題,根據圖示及材料可知,沙嘴大體呈南北走向,與冬季風和沿岸海流方 向一致,因此其形成與河流攜帶泥沙入海、海流搬運、冬季風有關,加上錫瓦什灣海底低平 水淺,泥沙沉積后出露海面。第 (2)題,由“海底有厚達5 m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臭的氣味”可知,臭味主要來自水中有機沉積物的腐爛。該區域屬于大陸性氣候,夏季蒸發量大,降水少,灣內水位淺;夏季風力微弱,海流緩慢,加上沙嘴阻擋了灣內外海水的交換,

10、稀釋作用弱,臭味濃度大,難以擴散。因夏季氣溫高,微生物分解活躍,所以“尤臭"。第(3)題,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錫瓦什灣被稱作“天險”,說明該海灣有許多不利于蘇俄紅軍涉水的因素。由材料可知,灣面寬闊, 涉水強渡難度大;灣內淤泥黏重深厚,不利于行軍;冬季風強勁且寒冷,水體溫度低;水位淺,不利于運兵船通行;氣味腐臭,不利于人員長時間逗留等。答案:(1)半島河流不斷攜泥沙入海沉積;錫瓦什灣海底低平、海水淺,海流挾帶泥沙 易沉積;堆積的泥沙不斷隨海流遷移,冬季的偏北風與海流方向大體一致,起到推動作用, 慢慢形成狹長的沙嘴。(2)沙嘴阻擋了灣內外海水的交換;灣底淤泥厚,有機質多

11、,微生物分解產生甲烷等“臭氣”;夏季氣溫高,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強;夏季干燥,灣內水位下降;夏季風力弱,水體 的流動性更差。(3)灣面水域寬闊,渡海時間長;冬季寒冷大風,水溫低,風浪大;灣內水淺不利于船 只通行;灣底淤泥厚,不利于行進;散發腐臭氣味,不利于長時間停留。13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馬爾馬拉海位于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之間,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地中海相連,是亞歐大陸之間斷層下陷形成的內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 183 m,水下地殼破碎,地震、火山噴發頻繁。在亞洲的海岸上,綿延不斷的小山,一列挨著一列,形成里亞斯型海岸,即海岸線的

12、總方向與山脈構造線走向 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下圖為馬爾馬拉海地理位置及里亞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圖。(1)指出馬爾馬拉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簡析馬爾馬拉海亞洲海岸分布著綿延不斷的小山的主要原因。(3)簡述馬爾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亞斯型海岸的主要過程。(4)說明馬爾馬拉海冬、夏季均利于船舶航行的主要條件。解析: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重要地理位置。馬爾馬拉海位于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是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第(2)題,本題主要考查山脈地形的形成原因。馬爾馬拉海亞洲海岸在地質時期由于內力作用形成一列列山脈,后被外力不斷侵蝕而形成綿延不斷的小山。第 (3)題,本題主要考查海岸的形成過程。里亞斯型海岸是板塊碰撞擠壓隆起形成的一列列山脈,山脈之間凹陷形成谷地,后發生地殼運動,馬爾馬拉海斷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谷地,海浪不斷侵蝕山脈,形成陡峭的海岸斷崖。第(4)題,本題主要考查交通運輸條件。馬爾馬拉海夏季多晴天,風浪小,能見度高;冬季,周圍陸地阻擋西風,風浪較??;海域較深,灘礁較少;海流較慢,利于航行;終年不凍,利于全年航行。答案:(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之一;黑海與地中海(愛琴海)之間的唯一通道。(2)地質時期,非洲板塊不斷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