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與國際貿易_第1頁
供求與國際貿易_第2頁
供求與國際貿易_第3頁
供求與國際貿易_第4頁
供求與國際貿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第7章章 供求與國際貿易供求與國際貿易7.1 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7.1.1 早期關于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的主要早期關于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的主要論點論點 1. 斯密的剩余出路說斯密的剩余出路說 斯密的貿易理論包括兩個重要部分: “絕對利益說”: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基點 “剩余出路說”:隱含規模收益遞增的條件 在斯密看來,參加國際貿易的各個國家都是出口本國土地和勞動的剩余部分,這些東西如果不輸出國外,就沒有任何價值。而國際貿易使這些沒有價值的剩余產品具有價值并得以實現,從而增加了各國的福利。同時,使各國市場擴大,刺激了各國努力增加生產,改進技術,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

2、0d58b4b8 劍動山河 馬歇爾的規模經濟論馬歇爾的規模經濟論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1938)中,明確提出“規模經濟”概念。 馬歇爾把分工及生產專業化與規模經濟聯系起來。馬歇爾認為報酬遞增是由于企業擴大其不動產而獲得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生產經濟,從而在相對低廉的成本上增加了產量,同時他系統論證了大規模生產對工業的意義。 馬歇爾從企業的角度把規模經濟劃分為兩類:內內在經濟在經濟和外在經濟外在經濟。 外在經濟:有賴于整個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 內在經濟:有賴于從事這工業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的經濟 馬歇爾把論述的重點放在內在經濟:如果廠商的成本曲線是向下傾斜的,且是可逆轉的,那么隨著產量的增

3、加,將導致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趨于下降;隨著產量的減少,平均成本又會回復到原有水平(亦即是可逆轉的)。這種產量的增加所帶來的成本節省而產生的經濟效率,他稱為廠商的內在經濟或內在規模經濟。 將馬歇爾內部規模經濟的觀點與國際貿易的聯系:存在內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國際貿易使一國的市場擴大,廠商通過提高產量得以實現規模經濟利益,消費者可以得到更低價格的消費品;同時,廠商在尋求差異產品的過程中增加了產品的品種數量,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7.1.2 內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內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傳統貿易理論假設:產品的規模報酬不變。 在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前工業化時代,這樣的假設基本接近現實。現代工業生產

4、中,許多產品的生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即存在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也可以說:產出的增加速度快于成本的增加速度。 產品的長期平均成本會受到生產規模的影響。隨著規模的擴大,產量的增加,單位投入的產出會增加,產品的平均成本會下降。 隨著產量的增加,遞增的規模報酬會達到頂點,即最佳規模。 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可能出現規模不經濟,規模報酬遞減。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現出U形。圖圖7-1 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規模經濟可分為:內部與外部的規模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由于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或由于企業內部分工產生的

5、生產規模擴大和單位產品成本降低的效率收益。或簡單地說,是廠商的平均成本隨自身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 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一般都為大企業、大公司、多集中于設計、管理、銷售成本較高的制造業和信息產業,例如汽車、飛機、鋼鐵、電腦軟件行業。圖圖7-2 內部規模經濟與貿易內部規模經濟與貿易7.1.3 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外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行業內企業數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產業規模的擴大。行業內企業的增加與相對集中,在信息收集、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成本會下降。如:硅谷、中關村。好來塢經濟學好來塢經濟學: 美國最重要的出口部門是好來塢。例如,在1994年,娛樂業為美國在海外取得了超過8

6、0億美元的收入,美國制作的影片和電視節目在世界各地上映,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好來塢財政收入的支柱之一。 一個重要原因:娛樂業公司在好來塢的大量集中。好來塢產生了兩種外部經濟:專業化的供應商和勞動力市場基礎。一方面,電影是由獨立制片人、演員挑選、演員代理人、法律公司和特技效果專家等諸多方面形成的復雜網絡共同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一部電影的制作中,需要大量的電影制作人員,需要一支巨大而臨時性的工作隊伍,包括攝像師、化妝師、音樂家、特技演員等,這樣存在著對勞動力資源的共享的需求。 假定、兩國兩產品(部門)模型,在X、Y兩產品部門中至少有一個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假設是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而Y部門規模

7、收益不變。再假定是完全競爭,兩國相同部門的生產函數、要素比例、消費者偏好、以及市場規模均相同。因此在封閉條件下,達到均衡時兩國相對價格完全一致,不存在比較優勢。 假設現在是一條凸向原點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如圖7-3中TT。這意味著,對于任何一種產品來說,隨著產量的增加,每個產品的相對成本下降。 封閉條件下,一般均衡點為E,該點的相對價格線(PX/PY)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交而非相切,因為X部門存在外部規模經濟,所以X部門廠商所面對的相對價格要低于社會機會成本 。圖圖7-3 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在開放條件下,均衡點E不再是穩定的。假設國專業化生產,國專業化生產,又因為的

8、生產存在規模經濟,兩國會發現分工與貿易可改善各自福利。 兩國都將自己專業化生產的一部分與另一國交換,兩國的消費點都超出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在圖7-3中TT線上的C點。 圖7-3中兩國新的消費點重合(意味貿易利益均等)只是一種巧合,實際情況會有所不同。 圖圖7-4 外部規模經濟與貿易利益分配外部規模經濟與貿易利益分配 如圖7-4,如果兩國一開始都希望消費更多的X,那么意味著A國的X出口供給要小于B國的X進口需求,于是X價格會上升,Y價格下降。隨著價格變化,A國的X出口供給會增加,B國的X進口需求減少,最后達到貿易平衡,此時的國際均衡價格PW=(PWX/PWY)要高于圖7-3中的國際均衡價格(即T

9、T線的斜率絕對值)。兩國的消費點如圖-所示,A國位于CA,B國在CB。通過CA點的與國際相對價格線PW相切的無差異曲線高于通過CB點的無差異曲線,表明A國的到更多的貿易利益。 國家的大小與市場規模直接相關: 一般而言,如果兩國國內市場存在差異,而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則大國將完全專業化生產具有規模經濟的產品X,小國將只能生產完全專業化規模收益不變的產品Y。 原因:在封閉條件下,大國由于國內市場較大,可為X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從而X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對更低,相對價格也低于小國。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由于價格的差異,大國將選擇出口X,并因為存在規模經濟而完全專業化于X生產;而小國家將出口Y,并且也專業化

10、于Y的生產。雖然小國完全專業化于規模收益不變的Y的生產,并不降低成本,但放棄X的生產而只從大國進口,要比自己生產X的代價更小。7.2 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 7.2.1 市場結構市場結構 1. 完全競爭完全競爭 2. 完全壟斷完全壟斷 3. 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7.2.2 壟斷競爭條件下的貿易利益壟斷競爭條件下的貿易利益 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數目有限,且每個廠商的產品是有差異的,產品的差異是壟斷廠商競爭的重要方式。壟斷廠商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決定產量,成為價格的影響者或操縱者。 另外,壟斷廠商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于內部規模經濟,及其在國內外市場的開拓能力。圖圖7-5 壟斷競爭與國

11、際貿易:短期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短期 自給自足時,某廠商在壟斷競爭下的均衡狀況是:平均成本(AC)隨產量增加而遞減,即存在內部規模經濟;壟斷廠商面臨的國內市場需求曲線為D,邊際收益(MR)與邊際成本(MC)相交確定均衡產量Q*,均衡價格為P*,均衡點為國內需求曲線(D)與平均成本曲線的切點E,此時,P*=AC,沒有超額利潤。 進行貿易后,即加進外國市場,需求擴大到D1,使得邊際收益曲線提高到MR1,現在以MR1=MC確定邊際產量和價格,均衡點移到E1,均衡產量是Q1,價格現在是P1。但此時的平均成本在AC1,P1AC1,產生相當于陰影部分的超額利潤。比較貿易前后的情形: 貿易后廠商面臨更大的市

12、場,即國內需求加上國外需求,而由于存在規模經濟,成本降低,邊際收益率從MR提高為MR1;出口產品的價格比自給自足時的價格更為低廉,即P1P2; 產量增加:Q*Q2AC2; 福利(消費者剩余)上升。7.3 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 7.3.1 早期對產業內貿易的解釋早期對產業內貿易的解釋 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或稱同產業貿易:在同一時期內既進口又出口屬于同一產業的產品。 由于行業內貿易能夠讓各國從更大的生產規模中獲益,由此從國際貿易中可以獲取額外的收益,且比從比較優勢中獲取的更多。 實際上,一國通過從事行業內貿易,能夠在減少自產商品品種的同時,增加國內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種類。由于自產品種的減少,可以在

13、更大的規模上從事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減低成本。另外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廣泛的選擇,提高其福利水平。 1960年,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多恩(P. J. Verdoorn) 分析了“比荷盧同盟”形成對三個國家的影響:三個國家專業化分工發生在同一產業的不同分支之間。 1966年,巴拉薩(B. Balassa) 對歐共體的成員國貿易現狀進行分析:歐共體各國的貿易增長大部分發生在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的商品組內,而不是在商品組之間。 格魯貝爾和勞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最早系統地從理論上研究同產業貿易現象的經濟學家。1975年,格魯貝爾和勞埃德出版同產業貿易一書,對同產業

14、貿易理論作了較系統的說明,他們把產業內貿易分為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和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兩大類。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 在1983年發表了一篇題為工業國家間貿易的新理論的論文,提出:傳統的比較利益模式都以規模報酬不變以及完全競爭假設為前提,這只能解釋各國在不同產業按各自的比較利益分工的情況,而無法解釋要素稟賦以及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同一種產業內的分工和貿易規模為什么會這樣大。他主張:把規模經濟和比較利益相結合作為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 同質產品同質產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產品,或相同產品生產區位不同或制造時間不同。 主要類型: (1)大宗原材料的國際貿易。 (2)轉口貿易和再出口貿易活動。

15、 (3)產量的季節性差別導致的國際貿易。 (4)由于合作生產和特殊的技術條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質的服務進行國際貿易,如金融服務貿易中常常同時存在“進口”與“出口”。 差異產品差異產品(異質產品):產品具有差別性特征。 產品差別的具體表現: 同類產品的質量性能差別、規格型號差別、使用材料的差別、色彩及商標牌號的差別、包裝裝潢的差別、廣告、售前、售后服務的差別、企業形象與企業信譽的差別等等方面。 垂直差異產品:垂直差異產品:僅僅在質量上存在差異的產品。 水平差異產品:水平差異產品:有著同樣質量,但其特色或特質不同的產品。 格魯貝爾和勞埃德認為差別產品的同產業貿易可以根據產品的相互替代性的和生產投入

16、相似性來分別進行統計: (1)能完全替代但生產投入很不同的產品,如木制和鋼制家具,可用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優勢來解釋,因為投入的不同從生產上來看必須視作不同的商品,產業內貿易只是一種現象; 2)投入相似但不大能替代的產品,甚至當中有一些屬于“相關產品”,這也可用資源優勢來解釋,因為其效用的不可替代性從需求角度看就是不同的商品; (3)投入相同的完全能替代的產品,傳統貿易理論就無法解釋,只能取消不變成本的假定,用規模經濟效益這一因素來解釋 格魯貝爾和勞埃德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7-4) 或者表示為 (7-5)%100)(|)(iiiiiiiMXMXMXIITiiiiiMXMXIIT

17、|1 當該產業出口量等于其進口量時, 即,達最大值,即全部貿易都是同產業貿易; 反過來,當 ,則 ,達最小值,完全沒有同產業貿易。 0|iiiiMXMX1iIIT1|iiiiMXMX0iIIT 一國所有行業的同產業貿易指數為: %100)(|)(111iiniiiniiiniiMXMXMXIIT 產業內貿易指數受三個主要因素的影響: 與某種產業部門的產品特性有關:因為有些產業部門的產品生產和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難以發生大規模的產業內貿易; 與該產業部門的成熟程度有關:高度發達成熟的產業部門容易發生產業內貿易,幼稚工業部門就難以發生產業內貿易; 與產業部門的劃分有關,如果產業部門的劃分細致,產

18、業內貿易的指數就比較小,如果產業部門的劃分很粗略,產業內貿易指數就比較大。 7.3.2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相互傾銷模型相互傾銷模型 相互傾銷模型: 假設:只有兩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一個由少數企業組成的產業,企業之間按照古諾的雙頭壟斷模式進行競爭,這樣在均衡狀態下價格會高于邊際成本;并且假設這種產品在兩個國家自給自足的條件下國內的均衡價格相同。 最簡單的雙頭壟斷的情形: 兩國兩廠商生產同質產品; 產量是決策變量,每個廠商決定他的產品在國內外各出售多少(假定全部在國內生產)。用Xij表示生產者i為市場j生產的產量,國內市場的總供給等于X11+X21,國外市場的數量為X12+

19、X22。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產品銷往國外還要有運輸成本,在寡占模型中通常是假定有一定比例的出口產品由于運輸費用而被吸收 也就是說,當國內企業出口X12數量的產品時,其中一部分在到達國外市場之前就消失掉了,最終只有gX12的產品(0g1)到達目的地。 假定需求函數是線性的, 考慮運輸成本后,兩個企業的利潤函數表示為:)(21111XXbaP)(22122XXbaPFXgXcXXXbaXXXba1)()(12111222121121111FXgXcXXXbaXXXba1)()(22212222122121112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7-11) (7-12) (7-13

20、) (7-14) 022111111cabXbXX0/22212121gcabXbXX0/21121212gcabXbXX021222222cabXbXX 上述(7-11)和(7-13)可從(7-12)與(7-14)中分離出來,單獨解出X11和X21,得到國內企業和外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出售的均衡數量。由此可以得到在國內市場的國內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古諾反應函數,分別為圖7-9中的R1R1以及R2R2線 。交點E為國內市場均衡狀態。 圖7-9中表示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任何偏離都會引起系統向E復歸。 在國內市場國內企業對外國企業的反應函數: (7-15) 古諾均衡解: (7-16) (7-17)bcg

21、caXXEE322211bgccaXXEE321221bcaXX2212111 發生國際貿易的前提條件:0,即g2c/(a+c)。這表明,運輸成本必須低于某一臨界值,才有可能產生貿易。當運輸成本趨近于零時(g1),故諾均衡解為: (7-18)EX21bcaXXEE32111 相互傾銷模型的結果分析: 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原因只在于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產品成本差別進而是要素稟賦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同時,相互傾銷基礎上國際貿易的利益來自于各國企業通過“傾銷”所獲得的壟斷利潤和在本國市場上銷售價格保持不變情況下所獲得的壟斷利潤總和。

22、7.4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7.4.1 潛在出口潛在出口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S. B. Linder)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論貿易與轉型(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中提出的。 林德爾假設:一國的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費者”的需求傾向決定:當收入提高時,消費將轉向更多的奢侈品,形成社會需求的轉移。這樣,本國的工業品和奢侈品的生產會增加,并激勵生產者進一步改進技術、擴大生產,結果:產量增加的速度快于需求增加的速度,從而使該國有能力向其他國家出口,但所生產的產品只有收入與之相近的國家才會有需求,因此,進口工業產品的國家也是收入較高的國家。 林德爾認為,一種產品要成為出口品,首先必須是滿足本國需求的產品,然后再出口,及產品被本國生產和消費是其成為出口產品的必要條件。原因在于: (1) 出口是市場擴大的結果。 (2) 產品發明來自于國內市場需求。 (3) 出口的工業品必須先有一個國內市場,才能獲得相對優勢。 7.4.2 收入彈性與恩格爾法則收入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