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31148_第1頁
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31148_第2頁
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31148_第3頁
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31148_第4頁
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3114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第一章 免疫學概論1.免疫(immunity):是指機體識別“自己”與“非己”抗原,對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發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免疫功能失調時,會產生對機體有害的反應2.固有免疫應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稱非特異性或獲得性免疫應答,是生物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機制。此免疫在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對外來病原體迅速應答,產生非特異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時在特異性免疫應答過程中也起作用。3.適應性免疫應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稱特異性免疫應答,是在非特

2、異性免疫基礎上建立的,該種免疫是個體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后,主動產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動獲得的。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機體排斥外來抗原性異物的一種免疫保護功能。該功能正常時,機體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產物的感染和損害,即抗感染免疫;異常情況下,反應過高會引起超敏反應,反應過低或缺失可發生免疫缺陷。5.免疫自穩(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機體免疫系統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該功能正常時,機體可及時清除體內損傷、衰老、變性的細胞和免疫復合物等異物,而對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該功能失調時,可發生生理功能紊亂或自身免

3、疫性疾病。6.免疫監視(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機體免疫系統及時識別、清除體內突變、畸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生理功能。該功能失調時,有可能導致腫瘤發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現持續感染。7.免疫應答:是醫學免疫學的核心內容,免疫應答是指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抗原的全過程。8.醫學免疫學:專門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免疫相關疾病發生機制以及免疫學診斷與防治方法的科學。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組織1.免疫細胞(immune cells):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如T細胞、B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2.淋巴細胞歸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

4、巴細胞的不同亞群從中樞免疫器官進入外周淋巴組織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區域,稱為淋巴細胞歸巢。其分子基礎是淋巴細胞歸巢受體與內皮細胞上地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3.淋巴細胞再循環(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細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間反復循環,稱為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細胞在機體內的遷移和流動是發揮免疫功能的重要條件。4.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即黏膜關淋巴組織。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細胞下的無包膜的淋巴組織。除執行固有免疫外,還可執行局部特異性免疫。第三章 抗原1.抗原決定簇(anti

5、gen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集團,又稱抗原表位(epitope)。它是與TCR/BCR及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基本結構單位,通常由5-15個氨基酸殘基或5-7個多糖殘基或核苷酸組成。2.胸腺依賴性抗原(TD-Ag): 是一類必須依賴T細胞輔助才能誘導B細胞產生抗體的抗原,既有T細胞表位又有B細胞表位。絕大多數蛋白質類抗原為TD-Ag。3.異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為一類之間與種屬無關,存在于人、動物、及微生物的共同抗原。4.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I-Ag):是一類不需要T細胞輔助即可誘導B細胞產生抗體的抗原,而且產生的抗原主要是IgM,不引起細胞

6、免疫應答,也無免疫記憶。5.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抗體與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間出現的反應。如某些抗原不僅可與其誘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反應,還可與其他抗原誘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反應,其原因是在這些抗原分子中常帶有多種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間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稱為共同抗原表位,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對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應,則稱為交叉反應。6.B細胞表位:為構象決定簇或順序決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轉折處,呈三級結構,可直接與BCR結合,無須加工變性,無需與MHC-類分子結合。7.T細胞表位:為順序決定簇,需經APC加工處理,并與其MHC-類分子

7、結合后,才能被T細胞識別。8.佐劑(adjuvant):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預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機體,能增強機體對該抗原的免疫應答或改變免疫應答的類型。9.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一類可直接結合抗原受體激活大量T細胞或B細胞克隆,并誘導強烈免疫應答的物質,主要包括細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產物等。10.抗原(antigen):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的免疫應答產物在體內或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具有兩個重要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應性。11.半抗原(hapten):能與相應的抗體結合而具有免疫效應,而不能誘導免疫應答,即無免疫原性。當半抗原與蛋白質載

8、體結合后即可成為完全抗原。12.類毒素:外毒素經0.3%0.4%甲醛處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部分稱為類毒素。13.共同抗原:抗原分子中常具有多種表位,不同抗原之間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稱為共同抗原表位,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的抗原稱為共同抗原。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抗體(Antibody) : 是B 細胞特異性識別Ag后,增殖分化成為漿細胞,所合成分泌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結合片段,每個Fab段由一條完整的輕鏈和重鏈的VH和CH1功能區構成,可以與抗原表位發生特異性結合。3.Fc片段

9、(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結晶片段,相當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區,無抗原結合活性,是抗體分子與效應分子和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由抗原結合片段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可分為分泌型和膜型兩類。5.高變區(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內,某些區域的氨基酸組成、排列順序與構型更易 變化,這些區域為超變區。6.可變區(V區):在Ig多肽鏈氨基端(N端),L鏈1/2與H鏈1/4區域內,氨基酸的種類、排列順序與構型變化很大,故稱為可變區。7.單克隆抗體(

10、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識別一個抗原決定簇的B淋巴細胞雜交瘤分裂而成的單一克隆細胞所產生的的抗體。特點,純度高,特異性強,效價高,少活無血清交叉反應,制備成本低。8.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是指表達Fc受體細胞通過識別抗體的Fc段直接殺傷被抗體包被的靶細胞。NK細胞是介導ADCC的主要細胞。9.FC調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體(特別是IgG1和IgG3)的Fc段與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上的IgG Fc受體結合,從而增強吞噬細胞的吞

11、噬作用。10.J鏈(joining chain):是由漿細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條多肽鏈。J鏈可以連接Ig單體形成二聚體、五聚體或多聚體。11.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稱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含糖肽鏈,以非共價形式結合到二聚體上。具有保護分泌型IgA的鉸鏈區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導IgA二聚體從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轉運。12.Ig功能區(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鏈折疊成的球形結構。每個功能區約由110個氨基酸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13.Ig折疊(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區的二級結構是由幾股多肽鏈折疊一起形成

12、的兩個反向平行的片層,兩個片層中心的兩個半胱氨酸殘基由一個鏈內二硫鍵垂直連接,形成一個“桶狀”結構。具有穩定功能區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鏈的這種折疊方式稱為免疫球蛋白折疊。14.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補決定區。VH和VL的三個高變區共同組成Ig的抗原結合部位,該部位形成一個與抗原決定基互補的表面,故高變區又稱為互補決定區。15.抗體獨特型(Id):即使是同一種屬、同一個體來源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其免疫原性亦不相同,稱為獨特型。16.多克隆抗體:大多數天然抗原分子具有多種表位,可刺激多個B細胞第五章 補體系統1.補體(complement

13、):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不耐熱的、經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包括30余種可溶性蛋白和膜結合蛋白,故稱補體系統。2.補體經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體復合物為主要刺激物,使補體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順序發生酶促連鎖反應,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體活化途徑。3.補體旁路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經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參與下,直接由C3b與激活物結合啟動補體酶促連鎖反應,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體活化途徑。4.補體MBL激活途

14、徑(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體內分泌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MBL)和C反應蛋白。MBL與細菌表面的甘露糖殘基結合,然后與絲氨酸蛋白酶結合形成MASP,MASP繼而水解C4和C2啟動后序的酶促連鎖反應,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體活化途徑。5.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擊復合物,由補體系統的C5b C9組成。該復合物牢固附著于靶細胞表面,最終造成細胞溶解死亡。6.補體介導的調理作用:補體裂解產物(C3b、C4b)與細胞或其他顆粒性物質結合,可促進吞噬細胞對其吞噬,稱為補體的調理作用。7.膜攻復合體(MHC):補體激活經典途徑膜

15、攻擊階段形成的產物,可使靶細胞裂解,失去通透屏障作用。8.C3轉化酶:活化的C1依次裂解C4、C2形成的的,具有酶活性,C4b2a,可裂解C3形成C5轉化酶。9. C5轉化酶:C4b2a3b三分子復合物.10.C3正反饋環(C3b正反饋環):C3b既是C3轉化酶的組成成分,又是C3轉化酶的作用產物,形成了替代途徑的正反饋放大環路。11.免疫黏附作用(immune adherence):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后,可通過C3b或C4b黏附于具有CR1的紅細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細胞上,形成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清除。第六章 細胞因子1.細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免疫原、絲裂

16、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細胞所產生的具有調節適應性和固有免疫應答,促進造血,以及刺激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質,為生物信息分子。2.干擾素(interferon,IFN):最早發現的細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擾病毒感染和復制的能力而命名 。3.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類能引起腫瘤組織出血壞死的細胞因子,分為TNF-和TNF-兩類。前者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又稱惡病質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細胞產生,又稱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殺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免疫調節作用;促進和參與炎癥反應;致熱作用;引發惡病質。4.集落刺激因子(colon

17、y stimulating factor,CSF):CSF是指能夠刺激多能造血干細胞和不同發育分化階段的造血祖細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體培養基中形成相應細胞集落的細胞因子。5.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是一個蛋白質家族,這些蛋白質氨基端多含有一或兩個半胱氨酸。根據其排列方式,將該類細胞因子分為四個亞家族。作用是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以及淋巴細胞起趨化作用。6.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GF):是具有刺激細胞生長作用的細胞因子,包括轉化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7.白細胞介素:白細胞及其他特殊細胞產生又在這些細胞間發揮調節作用的細胞因子。8.細胞因子受體:

18、均為跨膜分子,由胞膜外區,跨膜區,和胞質區組成,和細胞因子特異性結合,啟動細胞內的信號傳導,調節細胞功能。9. 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可結合細胞因子,與相應的膜型受體競爭結合配體而起到抑制細胞因子的功能。10.自分泌效應(autocrine action):某種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其靶細胞也是其產生細胞,該細胞因子對靶細胞表現出的生物學作用稱為自分泌效應。11.旁分泌效應(paracrine action):某種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其產生細胞與靶細胞并非同一細胞,而是其產生細胞鄰近的細胞,該因子對靶細胞表現出的生物學作用稱為旁分泌效應。第七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1.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

19、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存在于大多數脊椎動物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家族,是指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一組緊密連鎖的基因群。這些基因彼此緊密連鎖、位于同一染色體上,具有控制同種移植排斥反應、免疫應答和免疫調節等復雜功能。 2.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由于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首先在白細胞表面被發現,故稱其為人類白細胞抗原。3. HLA復合體:將人類的MHC,及編碼HLA的基因群稱為HLA復合體,位于人第六號染色體,共有224個基因座位。4.MHC限制性:只有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細胞間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5.HLA I 類抗原(HLA class

20、 antigen):是由輕、重兩條多肽鏈借非共價鍵連接組成的異二聚體分子。重鏈(即鏈)為多態性糖蛋白(分子量4400ODa),是由人第6號染色體HLA I類基因編碼的產物;輕鏈為非多態性微球蛋白(2m,分子量12000Da),是由人第15號染色體相應基因編碼的產物。HLA I 類抗原分子可分為四個區,即抗原肽結合區、免疫球蛋白樣區 (Ig 樣區)、跨膜區、胞內區。HLA I抗原廣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細胞、血小板和網織紅細胞表面,而在神經細胞、成熟的滋養層細胞表面尚未檢出;HLA I類抗原也存在于各種體液中。功能是,對CD8+T細胞的抗原識別孤男功能起限制作用。6. HLA I I 類抗原(HLA

21、class I I antigen) :由非共價連接的兩條多肽鏈組成,均由HLA復合體編碼。功能是,在免疫應答的始動階段將經過處理的抗原片段提呈給CD4+T細胞,主要參與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在一些條件下也可呈遞內源性抗原。多基因性(polygenic) :指MHC由一組位置相鄰的基因座位組成,各自的產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第八章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因子1. 白細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造血干細胞在分化成熟不同譜系、各個譜系分化不同階段以及成熟細胞活化過程中,出現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志。2. 分化群(CD分子)(cluster of di

22、fferentiation,CD):應用單克隆抗體鑒定為主的聚類分析法,將不同實驗室所鑒定的同一白細胞分化抗原歸為同一分化群(CD),即以CD代替以往的命名。3. 細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是眾多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分子的統稱。第九章 T淋巴細胞1.陽性選擇:雙陽性T細胞TCR與胸腺皮質內上皮細胞表達的pMHC分子有效結合該T細胞繼續發育,否則發生凋亡;結果:使T細胞獲得MHC限制性識別抗原的能力。2.陰性選擇:經歷陽性選擇的T細胞,其TCR可與皮髓質交界處及髓質區的DC和M表達的自身肽:MHC類或MHC類分子高親和力結合該

23、T細胞凋亡或無能。結果:使T細胞獲得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3.TCR雙識別:指T細胞表面的TCR同時識別抗原肽MHC復合物中的抗原肽和MHC分子。4.協同刺激分子:表達在APC上的一些粘附分子,與表達在T細胞上的相應受體相互作用后,可為T細胞的活化提供第二活化信號。5.初始T細胞(naive T cell,Tn):未受抗原刺激的表達CD45RA的T細胞,其TCR結構表現為高度的異質性。6.記憶性T細胞(memory T cell,Tm):是一群在抗原驅動下發生寡克隆擴增、TCR結構相對均一并具有識別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群體,參與增強的再次免疫應答,表達CD45RO分子。7. T細胞抗原受體(T c

24、ell receptor,TCR): 是T細胞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結構, 通常與CD3分子呈復合物形式存在于T細胞表面。大多數T細胞的TCR由和肽鏈組成,少數T細胞的TCR由和肽鏈組成。8.TCR-CD3復合物的構成及功能:在免疫學中,CD3( 分化簇 3)T細胞的共受體是一種蛋白質復合物,它由四個不同的鏈。 在哺乳動物中,該復合物含有一個CD3鏈,CD3鏈,和2 CD3鏈。 這些鏈具有被稱為一個分子副T細胞受體 (TCR)和-鏈以產生激活信號的T淋巴細胞 。 該TCR,鏈和CD3分子一起構成的T細胞受體復合物。功能,使得T細胞活化第十章 B淋

25、巴細胞1.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BCR): 是鑲嵌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mIg), 可以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相應的抗原分子,啟動免疫應答。BCR通常與Ig、Ig結合, 以復合物形式存在于B細胞表面。 成熟B細胞可以同時表達mIgM和mIgD。2.BCR復合體:B細胞表面最重要的分子,是由識別和結合抗原的膜性免疫球蛋白和可轉導抗原刺激信號的Iga、Igb異二聚體組成。3.B1細胞(B1 lymphocyte): 又稱CD5B細胞, 其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只表達mIgM而不表達mIgD; 產生抗體不依賴T細胞,無免疫記憶; 對TI抗原應答, 產生的抗體類別為低親和性IgM。4.

26、B2細胞(B2 lymphocyte): 為CD5-B細胞, 其主要特征是: 膜表面同時表達mIgM和mIgD; 產生抗體依賴T細胞,有免疫記憶; 對TD抗原應答, 產生IgG和IgM等類型抗體。5.漿細胞(plasma cell or antibody forming cell): 是B細胞接受相應抗原剌激后, 在 IL-2、4、5、6等細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終未細胞,可合成分泌抗體。6. 抗體親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只有那些表達高親和力抗原受體的B細胞,才能有效地結合抗原,并在抗原特異的Th細胞的輔助下增殖,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稱為抗體親和力成熟??贵w親

27、和力成熟與體細胞高頻突變有關。7.類別轉換(class switch):又稱同種型轉換。即B細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然后轉為合成IgG等類別的抗體。8.模式識別受體PRR:固有免疫細胞表面或胞內器室膜上能夠直接識別病原微生物或凋亡細胞表面共有的特定的分子結構的受體9.病原相關模式分子PAMP: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高度保守的分子結構或凋亡細胞表面共有的特定的分子結構。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細胞(APC)與抗原的處理及提成1.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并能將抗原信息提呈給淋巴細胞的一類細胞。2.抗原提呈(anti

28、gen present)是指抗原提呈細胞將抗原加工、降解為多肽片段, 并與MHC分子結合為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而轉移至細胞表面,再與TCR結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體,提呈給T淋巴細胞的全過程。3.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即來源于細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細菌或細胞等。4.內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即由細胞內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細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腫瘤細胞內合成的蛋白。第十二章 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1.細胞免疫應答: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轉化為效應T細胞、釋放淋巴因子,所發揮的特異性免疫效應,分為抗原識別、淋巴細胞活化、增殖、

29、分化及效應三個階段。2.共受體:所有表達TCR的成熟T細胞同時表達CD4或CD8分子,他們統稱為共受體。3. 協同刺激信號:能同時提供活化信號給T細胞的分子。4.協同刺激信號(co-stimulatory signal):免疫活性細胞活化需要雙信號刺激。第一信號是抗原提呈細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與淋巴細胞表面抗原識別受體結合、相互作用后產生的;第二信號即協同刺激信號,是抗原提呈細胞表面協同刺激分子與淋巴細胞表面協同刺激分子受體結合、相互作用后產生的。5.免疫突觸(immunological synapse)(超分子激活簇SMAC):當TCR識別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后,T細胞與APC

30、接觸的物理位點6.穿孔素(perforin):是儲存在致敏Tc細胞胞漿顆粒內的一種蛋白物質,又稱C9相關蛋白。當與靶細胞密切接觸相互作用后,致敏Tc細胞可發生脫顆粒作用,釋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狀通道,導致靶細胞溶解破壞。7.顆粒酶(granzyme):是儲存在致敏Tc細胞胞漿顆粒內的一種物質,脫顆粒時可隨穿孔素一道釋放。其作用是通過激活內切酶系統,使靶細胞DNA斷裂,導致細胞凋亡。第十三章 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1.體液免疫應答:是機體接受抗原性物質刺激后,B細胞通過抗原識別受體對抗原進行特異性識別后而導致其本身活化、增生分化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通過漿細胞分泌的抗

31、體發揮免疫學效應的過程。2. 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有漿細胞產生的抗體介導,抗體通過多種機制識別抗原,中和抗原的感染性或毒性,消滅病原微生物。3.抗體親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表達高親和力BCR的B細胞與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抗原結合,攝取并把抗原加工成多肽片段,再把抗原肽:MHC II 分子復合物提呈給生發中心周圍的或“侵入”生發中心的活化的Th細胞。在此過程中,活化Th藉細胞表面的CD154(CD40L)與B 細胞表面的CD40分子間的作用,向B細胞提供必不可少的輔助刺激信號只有那些表達高親和力抗原受體的B細胞,才能有效地結合抗原,并在抗原特

32、異的Th細胞的輔助下增殖,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稱為抗體親和力成熟。4. Ig類別轉換(immunoglobulin class switch):B細胞在IgV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細胞均表達同一個IgV基因,但IgC基因(恒定區基因)的表達,在子代細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過程中是可變的。每個B細胞開始時均表達IgM,在免疫應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隨后即可表達和產生IgG、IgA或IgE,盡管其IgV不發生改變。這個變化即為類別轉換。5.初次免疫應答(primary response):機體初次接受適量抗原免疫后, 需經一定潛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現抗體,該種抗體含量低,持續時間短(抗體以IgM

33、分子為主,為低親和性抗體)。這種現象稱為初次免疫應答。6再次免疫應答(secondary response):初次應答后,機體再次受同一抗原刺激引起的抗體產生,其抗體產生的潛伏期短,含量高,維持時間長(抗體以IgG分子為主,為高親和性抗體)。這種現象稱為再次應答或回憶應答 (anamnestic response)。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應答1.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生物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防衛機制。此免疫在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對外來病原體迅速應答,產生非特異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時在特異性免疫應答

34、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2.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在非特異性免疫基礎上建立的,該種免疫是個體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后,主動產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動獲得的,又稱適應性或獲得性免疫(adaptive or acquired immunity)。3.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即NK 細胞,又稱大顆粒淋巴細胞,來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鑒別意義的表面標志。NK 細胞表面沒有抗原識別受體,可以直接或通過 ADCC 效應非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nuclear phagocyte s

35、ystem,MPS):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具有非特異性吞噬殺傷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特異性免疫應答各階段也起重要作用。5.T細胞:表達TCR-CD3復合物的T細胞稱為T細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組織中,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具有抗感染、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6.反應性氧中間產物(rea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s):是指在吞噬作用激發下,通過呼吸爆發,激活細胞膜上的還原型反應輔酶(NADH氧化酶)和還原型輔酶(NADPH氧化酶),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陰離子、游離羥基、過氧化氫和單氧態氧產生殺菌作用的系統。7.反應性氮中間產物(

36、rea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s):是指巨噬細胞活化后產生的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還原型輔酶或四氫生物喋呤存在條件下,催化L-精氨酸與氧分子反應,生成胍氨酸和一氧化氮,產生殺菌作用的系統。8.防御素:主要由中性粒細胞和小腸潘尼細胞產生,是一組耐蛋白酶,富含精氨酸的陽離子小分子多肽。對細菌、真菌和有包膜的病毒具有直接殺傷作用。9.模式識別受體PRR:固有免疫細胞表面或胞內器室膜上能夠直接識別病原微生物或凋亡細胞表面共有的特定的分子結構的受體第十五章1.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指在一定條件下,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后產生的對該抗原的特異性免

37、疫應答或無反應答狀態。免疫耐受是機體免疫系統識別自己于非己的基礎,即免疫系統在建立對自身抗原耐受的基礎上,才能識別并排斥異己抗原,從而維持自身環境的穩定。2.低帶耐受:低劑量抗原物質誘導形成的免疫耐受,如低劑量TD抗原誘導的T細胞耐受。3.高帶耐受:高劑量抗原物質誘導形成的免疫耐受,如高劑量TI抗原誘導的B細胞耐受。4.中樞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與B細胞發育過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5.外周耐受:成熟的T、B細胞遇內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產生免疫應答。6.耐受分離:是指口服Ag,經胃腸道誘導派氏集合淋巴結及小腸固有層B細胞,產生分泌型IgA,形成局部黏膜免疫,但卻致全身免疫耐受。這種現象稱為耐受分離。第十六章1.免疫調節(immune regulation):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系統內部各種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通過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使機體對抗原刺激產生的最適的復雜生理過程。2.獨特型:抗原分子超變區所具有的獨特氨基酸順序和空間構型而表現出抗原決定簇作用。3.抗原內影像:即為型的獨特型抗體(Ab2)。Ab2因其結構與抗原表位相似,并能與抗原競爭性地和Ab1結合,故稱其為抗原內影像。Ab2能模擬相應抗原的功能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