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臨床全面總結及應用_第1頁
艾灸臨床全面總結及應用_第2頁
艾灸臨床全面總結及應用_第3頁
艾灸臨床全面總結及應用_第4頁
艾灸臨床全面總結及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灸灸 療療 臨臨 床床 應應 用用 艾灸的起源 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黃帝內經 艾灸,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當人類知道了用火之后,在以火取暖、燒烤食物時,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當身體某一部位產生疼痛時,以燒灼之法來治療疼痛,特別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緩解。并不斷積累了經驗,萌生了灸法。灸法的最早記載見于左傳,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候有疾,醫緩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脈法,以上出土的4種帛書的成書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甚至更早,說明春秋戰國之際已萌生了灸法。艾灸治病的原

2、理 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名醫別錄 艾灸產生于遠古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從原始人發明火就出現了灸法的使用,在人類文明進程及醫學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中醫學認為艾屬溫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經脈,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苛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正也認為“艾葉,能通十二經脈,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艾灸治病的原理 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 孟子 之滯,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熨敷可

3、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說明艾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在灸治過程中艾葉進行了燃燒,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 一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

4、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二、通經活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于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后,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三、扶陽

5、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四、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

6、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五、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

7、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六、扶正祛邪六、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西醫證實,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艾灸的作用艾灸的作用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皇帝內經七、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

8、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康復。艾灸分類 一、艾炷灸直接灸: (1)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臨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術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然后將艾炷放上,從上端點燃,當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燙時,用鑷子將艾炷挾去,換炷再灸,一般灸37壯,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因施灸后皮膚不致起泡,不留瘢痕,故名。此法適用于慢性虛寒性

9、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艾灸分類 (2)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灸前先在施術部位上涂以少量大蒜汁,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從上端點燃,燒近皮膚時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減輕疼痛。應用此法一般每壯艾炷須燃盡后,除去灰燼,方可換炷。按前法再灸,可灸79壯。灸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消炎藥膏,大約1周可化膿形成灸瘡。灸瘡56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稱瘢痕灸。臨床常用于治療哮喘、慢性胃腸病、瘰疬等,但由于這種方法灸后遺有瘢痕,故灸前必須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艾灸分類間接灸: (1)隔姜灸(Moxibustion on Ginger):用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

10、3cm,厚約0.20.3cm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的部位,然后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可易炷再灸。一般510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此法應用很廣,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外感表證等。艾灸分類 (2)隔蒜灸(Moxibustion on Garlic):用鮮大蒜頭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然后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此法多用

11、于治療瘰疬、肺結核、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瘍等。此外,尚有一種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鋪敷蒜泥一層的鋪灸法(長蛇灸),民間用于治療虛勞、頑痹等證。 艾灸分類 (3)隔鹽灸(Moxibustion on Salt):因本法只用于臍部,又稱神闕灸。用純凈干燥的精制食鹽填敷于臍部,使其與臍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也可于鹽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一般灸59壯。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但需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待脈起、肢溫、證候改善。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艾灸分類 (4)隔附子餅灸(Moxibustion on Aconite Cake):以附子片或附

12、子藥餅作間隔物。藥餅的制法,是將附子研成細末,以黃酒調和,制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點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多于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遺精、宮寒不孕和瘡瘍久潰不斂的病證。艾灸分類 二、 艾條灸懸起灸 : (1)溫和灸(Mild Moxibustion):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處進行熏烤(見圖628),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的手指

13、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艾灸分類 (2)雀啄灸(Bird-pecking Moxibustion):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施灸,以給施灸局部一個變量的刺激 。 (3)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艾灸分類實按灸: 施灸時,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處墊上布或紙數層,然后將藥物艾卷的一端點燃,乘熱按在施術部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或者以布67層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

14、熄滅,再點再熨。最常用的為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適用于風寒濕痹、痿證和虛寒證艾灸分類 三、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針刺留針,又須施灸的疾病。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針尾上搓捏少許艾絨點燃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針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使其發揮針和灸的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艾灸分類 四、溫灸器灸 (1)、溫灸盒灸 將適量的艾絨置于灸盒的金屬網上,點燃后將灸盒放于施灸部位灸治即可。適用于腹、腰等面積較大部位的治療。 (2)

15、、灸架灸 將艾條點燃后,燃燒端插入灸架的頂孔中,對準選定穴位施灸,并用橡皮帶給予固定,施灸完畢將剩艾條插入滅火管中。 艾灸的臨床應用 一、內科 感冒 感冒:感冒是由于衛外不固,外邪侵襲人體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因為艾灸有著天然的溫陽實衛、祛風散寒、避穢解毒的功效,所以艾灸應用于治療感冒效果顯。 應用機制:選大椎、合谷兩穴。 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灸之可以增強衛氣的功能,疏風散寒,解表退熱。合谷有開通的作用,可以治療發熱惡寒、無汗多汗、頭痛齒痛、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等許多疾患。感冒時灸合谷對鼻塞流清涕效果明顯。一、內科 感冒感冒艾灸操作及選穴: 風熱感冒:大椎、曲池、合谷可以采 用雀啄灸的手法,

16、風寒感冒:可以在大椎、肺俞、風門采用隔 姜灸。 提高免疫力:大椎、風門、足三里、腎 俞、神闕、肺俞、關元,采用 隔姜灸。艾灸的臨床應用 二、婦科 痛經痛經:指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 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影響生活。應用機制:痛經主要是因“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 。多數是寒脹痛或鎮痛屬氣滯,劇痛,有血塊屬瘀,刺痛屬熱,冷痛屬寒,喜按者屬虛,拒按者屬實,痛經以治本為主。艾灸治療痛經通過燃燒的艾草將熱力和藥力滲入經絡腧穴,到達祛濕散寒,通經活絡,理氣活血,暖宮強腎從根本調理臟腑功能從而緩解和治療痛經。艾灸的臨床應用 二、婦科 痛經艾灸操作及選穴: 氣滯血瘀型氣滯血瘀型:中極、太

17、沖、足三里、三陰交,采用艾條灸寒凝胞中型:寒凝胞中型:歸來、地機、足三里、三陰交,采用隔姜灸。氣血虛弱型氣血虛弱型: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采用隔鹽姜灸。肝腎不足型肝腎不足型:氣海、百會、足三里、三陰交,采用隔姜灸。艾灸的臨床應用 三、兒科 泄瀉泄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的病證 。機制應用:小兒腸胃嫩弱,脾胃運化不足,易感受外邪、飲食內傷、濕熱蘊郁等致脾胃運化失常而發生泄瀉。艾灸治療泄瀉通過燃燒的艾草將熱力脾俞、天樞穴艾灸具有溫中祛寒、調理氣血、健脾固腎、促進脾胃運化功能。艾灸的臨床應用 三、兒科 泄瀉艾灸操作及選穴:選穴:天樞、脾腧、神闕、關元穴。操作方法:患者俯臥,充分暴露背部俞穴周圍,醫者點燃兩根清,分別對準兩側脾俞穴艾灸,距離患者皮膚高度約 3 cm,先回旋灸1 min,繼以循經往返灸 1 min,再雀啄灸 1 min,最后溫和灸 15 min每日1次,7 d 為1 程,共治療 2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2 d 艾灸的臨床應用 四、外科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導致腰部氣血運行 不暢,或失于濡養,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機制應用:腰疼發病常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