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生活體驗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_第1頁
運用生活體驗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_第2頁
運用生活體驗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_第3頁
運用生活體驗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_第4頁
運用生活體驗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觀察與生活體驗中豐富小學生習作素材的行動研究一、現狀與分析發現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陣地。但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我校學生的習作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題材陳舊缺創新。作文的事例不典型、不新鮮。在一次六年級綜合練習中,筆者曾以“愛”作為話題讓學生寫一篇作文,結果有不少學生還是以“半夜下雨了,我發高燒了,媽媽冒雨背我去醫院看病,自己卻被大雨淋病了,從而感受到媽媽對我的愛”作為題材。須知道,有些學生從三年級到六年級一直都是寫這個題材,好像除此以外,別的事例都不能感受到媽媽的愛了。而且細節描寫粗糙

2、,感受不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深度也并沒有因為年級的增加而得到提高。2、假話連篇欠真情。見識面的狹窄決定了學生作文內容的單調,空洞。寫“一件難忘的小事”,全班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寫扶老奶奶過馬路或撿到東西交給警察叔叔,這顯然是不真實的。又或者有些學生找來一些作文書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根本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有時還鬧出不少笑話,以下摘抄一些學生的習作片段,如“夏天,公園里瓜果飄香。荔枝樹、蘋果樹、梨樹、柿子樹等掛滿了燈籠似的果實。”(要知道荔枝、柿子是南方特有的水果,什么時候可以和北方的蘋果混種了。縱使現在的科學越來越發達,但據實,這個公園根本沒有蘋果,而且它們的成熟期也不一樣,一看就知道

3、是拼湊出來的文章,假話連篇)。3、千篇一律顯單調。如筆者曾經讓學生以“一處自然景觀或游覽過的一處景點”為內容進行作文,大部分的學生都寫了石門國家森林公園這一景點,而且大都是以“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景色優美,鳥語花香”作為文章的開頭,中間就寫“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全班四十幾個學生,竟然有接近四十個學生的內容只限于這個題材,可見學生經歷感受之單調、知識容量之匱乏。為此,筆者在2012年10月對我校中高年段部分學生進行了一項關于小學生習作現狀的問卷調查,并提出了“小學語文體驗式讀寫教學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現將調查問卷及其統計數據列出如下: 小學中高年段學生習作現狀調查問卷親愛的

4、同學: 你好!習作是表達自我想法和內心情感的一種良好途徑,那么,你喜歡寫作文嗎?你平時是怎么積累習作素材的呢?這份問卷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同學們在作文學習方面的有關情況,以便于老師更好地指導同學們學習作文。請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答案,將序號填在括號里。答案無所謂對和錯,請同學們放松心情填寫,謝謝!1、你喜歡寫作文嗎?( )很喜歡 一般喜歡 不喜歡2、你對自己所寫的作文滿意嗎?( )滿意 基本滿意 不滿意3、你的作文材料主要來自哪里?( )自己生活中經歷的或看到的 借鑒范文中的例子 自己胡編的 聽別人說的 其它:4、平時,你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嗎?( ) 有留意,記得很清楚 有留意,但印象不深 不

5、太留意,沒放在心上。5、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沒有 老師布置才寫 有時興趣來了就寫 經常寫6、通常你在日記里記些什么內容?( )一天的生活學習情況 每天發生的新鮮事 自己的心里話 感受特別深的事情7、你覺得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可多選)( )沒有材料可寫 語言不生動,缺少好詞句 離題 內容缺乏新意 其它:8、你喜歡讀課外書嗎?( )很喜歡 一般 不太喜歡 很不喜歡9、你讀書時是否有摘抄的習慣?( ) 經常摘抄 偶爾摘抄 在老師的要求下摘抄 從不摘抄10、你會在作文中運用摘抄過、見過、學過的好詞句嗎?( )經常會 有時會 不會通過調查統計,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作文寫得不理想的原

6、因不外乎三點:1、素材枯竭。學生生活空間狹小,生活積累的底子薄,整天學校、家庭兩點一線,作文教學被封閉在狹小的課堂內,與精彩紛呈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絕。而且學校為學生的安全著想,通常不敢組織學生出校園的課外活動,例如,春游、野炊活動等。而校園內的集體活動也很少組織,例如,拔河比賽、詩歌朗誦會等,學生在學校里不是寫作業就是上課。2、積累貧乏。不可否認,農村的學生在習作選題上和城市相比,或許少一點。但其實農村也是一個廣闊的空間,題材并不是少,只是我們不善于發掘、積累罷了,正如著名的藝術家羅丹在論藝術中說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睛。” 3、閱讀量少。一年中閱讀的課外書不到10本者

7、多達81%,其中還有4.5%的學生在過去的一年一本課外書都沒讀過,同時,小學生的閱讀內容也令人擔憂:有不少同學喜歡的書籍是爆笑校園漫畫、很多受訪者將漫畫、雜志和各種暢銷讀物納入計算范圍。72%的中學生選擇“同學之間流行和朋友推薦的書籍”,或是“時下暢銷的熱門書籍”,選擇“經典名著”和“父母老師推薦的書目”的人僅分別占18.2%和8.3%。對許多經典書籍,中學生普遍感到陌生。以中國四大名著為例,大部分中學生沒有完整閱讀過,只有15.5%的學生讀過。查結果顯示,擁有圖書證或閱覽證的同學占14.3%,68.5%的同學則沒有。在周末通常去的地方一題中,選擇走進圖書館或閱覽室的同學僅占28.7%;45.

8、3%的同學需要參加各種輔導班;選擇游樂場的占3.9%;另有21.6%的同學選擇其他。而就每天累積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一題而言,選擇半小時的占25.6%;選擇1小時的占20.9%;選擇1小時以上的占33.5%,還有5.9%的同學選擇沒有讀書時間。訪談中,眾多學生表示繁重的學業壓力使得他們無暇看課外書,即使偶爾看看也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根本沒有時間精品細讀。如今學生所讀精品甚少,幾乎沒有時間讀課外書,而是將大量時間投入了練習冊、輔導班等嚴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應試訓練中去。二、計劃與行動解決問題(一)計劃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從葉老的這

9、段話可見,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必須要有一個尋“源”取“材”的過程,這個“源”“材”應該來自于生活。所以說,重視小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引導他們獲取各方面的素材,并養成積累運用的習慣,學生才有傾吐真情的廣闊天地。這才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的研究主要循以下的步驟進行:第一階段:(2012年9月10月)通過調查問卷、學生習作、訪談等方式了解我校學生當前習作的現狀,分析習作中存在的核心問題,制定行動研究方案。第二階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從 “觀察生活、生活體驗、素材積累”等方面開展探究,建構策略并予以具體實施,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學生習作素材積累的相關策略。第三階段:(2013

10、年6月2013年8月)反思第二階段探究實施情況,從定性和定量角度觀察學生習作情況的變化,從收獲與困惑兩個維度梳理策略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并針對問題進一步修改操作方案,進入下一階段的實施工作。(二)行動1、觀察生活尋“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可是小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缺乏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能力。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生活”入手,要誘導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生活,對周圍的人、事、物等保持敏感和好奇,及時捕捉生活素材,讓他們從身邊的小事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切身感受到“生活處處是作文”。

11、同時要不斷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讓他們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確定觀察的目的、重點、順序,逐漸學會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所觀察的事物。具體做法有:(1)體味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校園生活猶如萬花筒一樣,有很多東西值得觀察,如激烈的拔河比賽、有意義的跳蚤愛心市場義賣活動、校歌合唱比賽、運動會等活動;校園的一草一木;有特色的文化長廊、宣傳欄;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難忘的精彩課堂等。課余時間,教師不妨多帶學生到校園走走、做做游戲、開展文體活動。(2)融入絢麗多姿的大自然。大自然變化莫測,一年四季,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景物的變化都會不一樣,帶領學生投進大自然的懷抱,去郊游、去野炊、去嬉戲把日出日落、風霜雨

12、雪、植物的生長變化等一一用相機拍下來,用筆描摹下來,進行觀察比較,讓大自然的畫卷盡現筆端、盡藏心底。(3)走進溫馨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就像一本書,在這本書中,有喜有悲,有笑有淚,每個家庭成員各自的特點、性格、工作,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是取之不盡的材料,為此,我有計劃地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家人一起做蛋糕、包餃子、大掃除、喝茶等,感受家庭的溫馨與愉悅。以上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點”,學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養成了觀察的習慣,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事情就會不自覺地成為學生習作的題材,日積月累,習作的素材就會越來越豐富,習作時也就變得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了。2、體驗生活掘“新”。接觸了生活并不定認識生活

13、。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小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給學生個親身體驗、親自實踐的機會,才能避免浮光掠影,片面簡單,缺乏真情,才能獲取深刻而細致的“觀感”,從而去挖掘出“新”的感受,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通過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四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趣事,學完課文之后,要求同學們寫出自己在觀察中新的發現。為了讓同學們有內容可寫,寫出感受與眾不同的習作,我在上這篇習作之前,提前1周布置同學們準備:即要求他們在家里用杯子或碗泡綠豆或者黃豆之類的東西,連

14、續幾天進行細致觀察并堅持寫觀察日記。任務布置以后,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回家準備。1個星期以后,我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適當指導,然后要求他們習作,發現除了少數基礎確實較差的孩子的文章寫得不夠理想之外,其他孩子的文章基本上都能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體驗,以下是從這些孩子的文章中篩選的一部分:同學1:(9月26日)今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泡豆子。回到家,我就馬上找來一個玻璃杯子,問媽媽要來了一些綠豆。綠豆圓圓的,小小的,硬硬的,顏色呈深綠色。我把綠豆放進杯子里,加了一些水,心想:又小又硬的綠豆怎么能發芽呢?(9月27日)今天是泡豆子的第二天,我發現沉睡的小豆子吸飽了水,變

15、大了,顏色也變淺了,有的綠豆中間還裂開了一條小縫,好像想脫掉綠色的衣裳一樣。綠豆居然發芽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細小的嫩芽,就像一個個小逗號。(9月28日)第三天,綠豆的芽長長了,有兩顆綠豆完全脫掉了外衣,換上了淡淡的白袍。(9月29日)第四天,綠豆芽又長長了一點點,好多顆綠豆都脫掉了綠色的外衣,換上了白袍,像一個個小蝌蚪,又像一組五線譜的音符。綠豆的生命力真強啊!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事物的奇妙。 同學2:第四天,我的豆芽已經有三四厘米長了,它們好像幾位嬌艷、高貴的公主手拉著手在杯子里嬉戲。后來豆芽公主周圍鼓起了小泡泡,我沒當回事。中午,豆芽公主沒有了往日的清香,反而變

16、臭了。奶奶告訴我:“豆子要放在避光的地方,不能接受陽光直射。” 同學3: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去看我的綠豆寶寶,我發現它們的皮裂開了一點點,探出了一個個小小的腦袋,好奇地看著這個奇妙的世界。到了第三天,綠豆寶寶的皮完全脫落了,露出了滑溜溜的小身子,別提有多可愛了! 同學4:這些白白的細細的根,逐漸長出了一條條白白嫩嫩的小尾巴,看起來像一個個正在舞動的小音符,正在演奏優美動聽的樂曲呢。我覺得自己真棒,還會種綠豆哦! 在這次泡豆子的實踐體驗過程中,同學們用短短幾天的時間就發現了一顆小小的綠豆或黃豆在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細微變化,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筆將它很形象地描述出來,可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所感,有所

17、悟,也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3、記錄素材歷練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要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還要對素材進行加工、重組,這需要老師平時要加強學生的練筆,練筆可以隨時隨地展開,練筆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為此,筆者讓每一個學生都設置一個小小的能放在口袋里的筆記本,并隨身攜帶,隨時記錄身邊的東西。另外設置一個周記本,記錄每一個星期布置的一項觀察任務或實踐體驗的作業,(2013年第一學期的周記任務表)如下:周次觀察項目觀察內容第1周學校榕樹的樹葉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第2周天上的云彩朝霞或晚霞的顏色、形狀、變化等第3周爬山虎葉子、腳的顏色、樣子,怎樣爬等第4周螞蟻或者蝸牛這一類的小動物螞蟻搬

18、家、蝸牛的活動等第5周泡豆子豆子的大小、顏色、芽兒的形狀、長度等的變化第6周泡茶茶葉在泡前、泡中、泡后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的變化,了解茶文化第7周家禽外形、生活習性等第8周家畜外形、生活習性等第9周學做一個菜做菜的原材料、過程、收獲等第10周包餃子包餃子的材料、過程、收獲等第11周學做一件家務事過程、收獲等第12周舉行拔河比賽比賽時運動員的神情、樣子、觀眾的表現等第13周參觀校園校園內最有特色的一角第14周參觀菜市場市場商品、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表現第15周動手制作一份送給長輩的禮物制作的材料、步驟、感受第16周護蛋行動方法、過程、感受第17周第18周剛開始,有些學生覺得寫周記是一種負擔,所以應

19、付式地馬虎完成任務,于是筆者告訴學生,寫周記不但能培養自已的寫作興趣和提高寫作能力,同時把自已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所苦所樂所悟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是一篇篇真實的生活寫照。以后閑來回味一下,那才是珍貴的財富呢?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外,筆者還努力挖掘讀寫訓練的結合點,尋求讀寫結合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寫,讀中練筆,實現讀寫的有效結合。三、總結與反思得出結論1、生活體驗觀世事,豐富素材。從心理過程來看,小學生寫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由感知到認知,再由認知到感知轉化的重要過程。學生習作時缺乏寫作素材,實際上是從感知向認知的第一重轉化出現問題。只有通過觀察和形象思維獲得與寫作有關的材料,才能完

20、成后邊的確定中心,取舍細節,安排結構等工作。而源頭枯竭,缺乏寫作素材仍是目前小學生習作的通病之一,因此豐富寫作素材是作文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素材來源于生活,首先作為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留心觀察,將尋找素材擴展到實際生活中去,“體驗生活”并形成“體驗了的生活”,獲取直接材料,頭腦里倉庫充實了,寫的文章才會材料厚實,質地好。其次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用心觀察,發現異同,發現平凡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寫作之源。2、一草一木皆入文,學會“轉化”。豐富寫作素材,讓孩子能夠有東西可寫是習作過程的第一步。可是很多同學觀察了,經歷了,還是寫不出來。這就說明一是學生觀察時可能還不夠認真細致,仍需要反復觀察,長時間觀察,有目的地觀察;二是生活或者活動本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