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導學案_第1頁
《故都的秋》導學案_第2頁
《故都的秋》導學案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號:長沙縣一中高一語文備課組故都的秋導學案學習目標1. 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2. 品味文章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 些技巧。3. 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贊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憂思及 落寞。學習重點學習目標1、2學習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學習方法1. 美讀法。反復誦讀,體味意境。2.比較賞析法。3.組織討論法。如對“清,靜,悲涼”等秋的特點的深層把握。 學習時間:一課時預習案一、積累字詞,夯實基礎導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

2、于是, 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于是,便產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 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達到了極致而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下面,我們來賞析美文一一故都的秋。(一)默看課文一遍,打記你認為精美的詞句。(8分鐘)(二)讀讀記記下列字詞,并在課文相應地方做些批注。1 單音字1) 柘(zh e )落蕊(ru i ) 著涼(zh co ) 馴養(x tn )2 多音字 泡 水泡(p e泡影(p co折 折耗(sh e 折疊(zh e 折騰(zh e3 .辨形組詞嘶(嘶叫)綴(點綴) 廝(廝打)輟(輟學) 二、預習自測理清思路再讀課文,完成下列

3、問題。細膩頹廢蕭索1 )鱸魚(I u )e )混沌(d tn )卷 卷 曲 (ju an ) 開卷有益(ju cn )落 落枕(I oo ) 落差(lu 0 ) 落在后面(I 0 )蕊(花蕊)凋(凋謝) 芯(芯片)雕(雕塑) (10分鐘)tuxi(5分鐘)椽子(chu cn ) 譬如(p i ) 廿四橋(ni cn )干 干戈(g m ) 干練(g cn)啼(啼叫) 諦(諦聽)1. 讀第1段,我們可找到文眼: 。讀出郁達夫筆下故都秋的特點: 、2. 讀第2段,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寫江南之秋的目的是: 3. 讀第3段,我們會讀出作者用無聲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 圖。4. 第4段是一幅 圖,第5段是

4、一幅 圖,第610段是一幅 圖,第11段是一幅圖。三、知識鏈接拓展視野釋題、作者及背景簡介(2分鐘)“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 很深沉。作者沒寫北平的秋,而寫故都的秋。“故都”其實是指北平,但“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名,它使人聯想到北平幾百年來所積聚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二,“故都”二字含有一種滄桑感,使人容易聯想到北平在近代史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含著一種淡淡的憂郁, 令人低回。第三,“故”字使人聯想到故國故土故鄉,暗含著一種深切的眷戀之情。從“故”字來看,應當是一種眷戀、熱愛的情感。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

5、說家、散文家。出生于 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1932年12月發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詞,1935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 答臘,堅持抗戰。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邊年戰亂,民生凋敝,讀

6、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 了謀生,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 痛。這段時間,作者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散文。本文寫于1934年8月。四、我思我疑積累提升自主學習之后,你有哪些疑惑,請描述出來寫在下面的空白處。學習案【自主學習】一、激活思維(8分鐘)(一)把握學習目標(讀一遍)。(1分鐘)教師出示 ppt,顯示課題與學習目標。(二)讀、背預習案中的字音、字形、詞組。(5分鐘)(三)看投影搶答,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故都的秋。(2分鐘)請用含“秋”字的詞組概括這幾幅寫景畫面。二、美文美讀(5分鐘)請用低沉,緩慢的語調朗讀 311段。感受故都的秋的“清”“

7、靜”“悲涼”。【合作探究】三、品讀入境 (25分鐘)“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作者在文章中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現的故都的秋的“清”“靜” “悲涼”的特點呢?請同學們完成下面探究題。探究(一)文章寫到了五幅圖景,選出你最喜歡的畫面多讀幾遍思考,它是怎樣體現“清、靜、悲涼”的故都秋味的?(請你結合具體語段賞析)學號:提示:哪些語句或詞語從什么角度寫出了清、靜、悲涼,用了什么手法。游人如探究(二)故都的秋景本應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探究(三)故都

8、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也會因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呢?為什么?訓練案(7分鐘)(一)填空題(A BC)仔細閱讀故都的秋前兩段,回答下列問題。1. 第1自然段中寫作者從杭州趕上北平的目的是: 。他這樣做的原因是:。2. “不遠千里”這個成語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3. 第2自然段中描繪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 4. “落蕊”的“蕊”字讀音是()(二)選擇題(A BC)1.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壩是()A.凋謝(di a)o潭柘寺(zh a一椽(chu(&)頹廢(tu i )B.細膩(n )平平仄仄(z e橢圓(tu ®歧韻(q jC.文鈔(ch橄欖(I a

9、)n嘶叫s )普陀(tu 0D.鱸魚(IQ鮭珍(xi §馴鴿(x tn)譬如(p )2.下列詞語書與正確的一項()A.苦澀屋檐蕭索 落蕊B.幽遠混鈍落寞平仄C.訓鴿細膩凋謝意境D.點綴頹廢賞玩蟋摔3 作者寫對故都之秋的想念時,突出寫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時的所見所聞,而對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等名勝,只用一筆帶過。作者這樣寫的原 因是 ()A 作者是浙江省富陽縣人,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 產生一種想走異地,飽嘗故都之秋的心情。B 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體現不出故 都之秋來。C 作者在住所的話中寫過“在家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 看閑書,不愿意將行動和平時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不愿去陶然亭等處,當然就寫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D.寫租住破屋時所見所感,更能體現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出作 者的主觀感情。4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