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教案_第1頁
第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教案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上冊第8課教學建議、教學案例及參考答案【特別提示】導學案只是老師教學的一個輔助,千萬不能完全一成不變地依據導學案來教學,如果機械使用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將毫無生氣,也不會起到好的教學效果?!締卧治觥浚ㄒ唬┑诙卧奶攸c時段:從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點:本單元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說明由夏朝開始出現國家,到商與西周時期創造青銅文明、春秋戰國進入鐵器時代,先進技術推動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變革又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學術的繁榮。(二)第二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單元是以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與社會重要活動的側面相統一的方式來呈現主題的,其中含括從夏

2、到戰國的歷史時段的史實和鐵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銅器、分封、百家爭鳴等重要歷史內容。下設八課: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子目,重點是國家的產生與更迭。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三個子目,重點和難點都是分封制。第7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正文有齊桓公稱霸、問鼎中原、合縱連橫三個子目,重點是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爭霸(齊桓公稱霸)。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正文有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三個子目,重點是商鞅變法,難點是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第9課“甲骨

3、文與青銅器”,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第11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三課都是兩個子目,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銅器、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和編鐘都是每課的重點。第12課了解身邊的“歷史”也是一堂探究課。(三)第二單元要說明的幾個問題1如何理解國家的產生(1)國家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某個歷史事件作為標志。以往我們把禹傳啟、“父傳子”作為國家建立的標志,這只是歷史的一個“巧合”,而不是歷史的必然。(2)為了敘述的方便,本課中,我們把“禹傳子”只作為“家天下”的出現,作為“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標志。本課按國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斷,明確

4、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國作為中國最早國家的開始,作為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的開始。(3)“禪讓制”的存或廢不應以父子相傳作為依據。因為實行“禪讓”時有國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禹先按傳統辦法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說明要用禪讓的辦法來更換繼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權力不如啟,使啟能輕易地繼承了王位。同樣,國家建立后也有禪讓。如曹丕取代漢獻帝及宋太祖陳橋兵變也都應視為是“禪讓”。這就說明,不要把“禪讓”看得太理想、太簡單、太天真了。(4)夏朝歷史至今仍舊是傳說,因為尚未發現文字可靠的材料。但從二里頭文化的發掘來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緊密相連;又從甲骨文的

5、成熟與發達來看,似應有一個銜接點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為多數學者所接受。但不宜過分夸大,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2為什么只講奴隸制和封建制,而不講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1)教材在國家社會形態上避免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緣紐帶的情況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將血緣關系融入國家統治,對凝聚宗族、穩定等級秩序、維系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說法;更沒有強化社會形態,把夏商”看成是“奴隸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把“西周”說成是“強盛的奴隸制國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說成是“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也沒有把“春秋”作為“奴隸制的解體”,把“戰國”作為封建

6、社會的形成時期,而是表述為“與希臘、羅馬一樣,是東西方文明交相輝映”。這是有別于階級斗爭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2)課文中介紹了“貴族、平民與奴隸”,對當時的階級結構和社會地位進行定位,反映了當時存在奴隸制的社會現狀,但未肯定它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3)課文中也說到“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說明它們都是維護統治的工具,起了“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也未給予定性。(4)另外一方面,我們對于歷史上有爭議的封建社會源于何時的問題,不表示支持或反對哪一種說法,如西周“封建論”,或是戰國“封建論”等。同時這也說明初中學生沒有必要知道中國封建論定于何時。(5)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于社會階段劃

7、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學觀念的更新。比如,五種社會形態的說法并不是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曾經說過:“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幾個時代?!边@就是說,他并不認為人類社會都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還按照勞動資料和生產力類型將人類的歷史從宏觀上劃分為采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大時代;同時,從中國古代看,由于中國社會帶有明顯的血緣紐帶關系,阻礙了把本族人全部變成奴隸的趨勢,因此,中國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個完全的奴隸制形態和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階段。所以,新教材在社會分期上不使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概念,而只說是“奴隸”和“

8、封建”“奴役”和“剝削”等的表現。3為什么只講“分封制”(1)西周社會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國家制度,它的實行是受宗法制原則制約的。宗法制是社會的一種變革,帶有濃厚的血緣關系影響,且有濃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會變革與國家制度變革這兩個變革是緊密相關、互為表里的。但是,為了降低難度,只能講其中的一個,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講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2)課文從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內容和作用三個方面來介紹,說明分封制是通過血緣關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義務、權利和承諾,把政權與族權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維護了周朝的統治,

9、密切了與邊地區的關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3)講分封制的另一個目的還是為了說明它向“郡縣制”過渡,說明地域關系逐步取代血緣關系是國家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4“春秋”“戰國”中的社會變革。(1)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時期,爭霸斗爭是當時各國政治的主要內容。新興勢力不斷取代原有的舊勢力,是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主要趨勢。(2)爭霸戰爭體現了各國的政治和軍事特點,而且,各國都是通過變革實現富國強兵才取得勝利的。講清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明白政治與軍事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這一時代的特征有著重要的意義。(3)春秋的社會變革,主要講“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一是任用管仲

10、為相,改革內政、軍制,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有爭霸實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三是擁有山海漁鹽之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齊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稱霸中原。(4)戰國時期的爭霸,首先應講清背景,必須明確鐵器與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效率,改變了原有集體強迫耕作方式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也使個體農民從事農耕成為可能。這就是“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的反映,新的生產方式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在這里,教材避開了“井田制”是因為其太難,也說不清,也沒有必要為此費筆墨。教材在商鞅變法的內容中也只說“承認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來保護土地私有制”,而沒有說“廢井田,開阡陌”。這是必須把握的。(5)商鞅變法成

11、為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變革。課文分析了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由此說明變革中有進步,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反復,也說明社會就是在復雜的矛盾中不斷前進的。全面了解變法過程就能全面展現社會變革的全貌5 孔子與百家爭鳴都是重點內容,兩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講解孔子時主要圍繞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來講,并說明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百家爭鳴主要介紹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點明了各派爭論的焦點:例如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墨家以“兼愛”、儒家以禮、法家以法、道家以“無為而治”等主張相互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四)第二單元的教學方法建議1 這一時期的很多故事或成

12、語體現了變革的精神和過程,它又為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情況提供了條件,應成為教學的切入點。2 分封制與西周社會關系的問題是本單元較難理解的問題,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圖”和“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教師教學用書第59頁和62頁)來幫助理解,由此理解社會等級與社會穩定的關系。3 本單元的某些內容為教師的教學留有一定的空間,如商鞅變法、孔子、百家爭鳴4 本單元的教學既可以常規課進行講述,也可采用探索課講法【參考答案】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主備人:馬集中學陳延安參與者:城關鎮中學劉景元【認定目標】(心中有目標,你就會走向成功?。?.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廣泛使用。2. 分析“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

13、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3. 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咀灾鲗W習】請認真閱讀教材4142頁兩目內容,回答14題1. 西周時期,農業生產采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樣的耕作方式木制、石制;集體耕作(“千耦其耘”)2. 鐵器、牛耕的推廣使用是在什么時期產生了什么影響時期:春秋時期3. 戰國時期大大提高改革產力代風個體生產取革的目的集體富國強兵。4. 戰國時期,魏國首開變法之風,主要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改革、齊國耕作鄒忌改革等。請你認真閱讀教材4344頁“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一目的內容,回答56題【共同探究】前編制戶口,加強刑罰)3*統一度量衡容經過背景:生產力的發展、爭霸戰爭的

14、進行、各國變法的風潮等時間:5. 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打便治的并六國商法一鞅古道(1)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個體生產取代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戰國鐵農具戰國牛耕圖商鞅舌戰守舊貴族(2)隨著個體小農的發展,一個新興的階級一一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當然,地主階級的來源有多種),地主階級為了發展封建經濟,就要求取得統治地位,于是他們在各國紛紛改革。(3)商鞅變法就是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一次。注意:其實,本題就是考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學生能理解就理解,學生不理解我們老師知道就行了。2.商鞅后來被車裂而死,

15、你認為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歸納整理】填寫關于商鞅變法的表格(填寫變法內容序號即可)。富國措施: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強兵措施:獎勵軍功加強中央集權:編制戶口,加強刑罰建立縣制統一度量衡【拓展練習】(拾級而上,順達成功的頂峰?。?.(2010湖北宜昌)“千耦其耘”記載于詩經,描述了西周時期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場景,春秋時期可以看到一種新的耕作場景是()A使用耒耜B牛耕C使用耬車D使用曲轅犁2 .(2010江蘇南京)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為統一大業的實現奠定了基礎。讀右圖。該變法發生在何處()A.B.C.D.3 .(2010廣東東莞)戰國時期,各諸候國競相改革成為時代風潮。推動這一風潮出現的根

16、本原因是()A.鐵器的使用B.個體小農的出現C.百家爭鳴的影響D.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注意:本題考查的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4 .(2010貴州畢節)商鞅變法的哪項內容對后世行政制度影響最為深遠()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B.建立縣制C獎勵耕戰,廢除舊貴族的特權D變“任人唯親”的世卿制為“任人唯賢”的官僚制5 .(2010福建福州)戰國時期有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據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A齊國B楚國C燕國D秦國6 .(2010湖南岳陽)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A.禪讓制B.土地私有制C.王位世襲制D.

17、科舉制7 .(2010陜西)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其變法的直接目的是()A.促進生產力發展B.實現富國強兵C.緩和社會矛盾D.增強東周王室實力8 .(2010貴州畢節)春秋戰國時期,新舊制度更替,社會大變革,其根本原因是()A.戰爭頻繁B.諸侯爭霸C.百家爭鳴D.社會生產力發展,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本題與第3題考查的是同一知識點。9閱讀材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一賈誼過秦論請回答:材料反映的是哪次變法事件這次變法發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誰商鞅變法;

18、前356年;商楊。 寫出“內立法度”的具體內容。A編制戶口,加強刑罰B獎勵生產C獎勵軍功D承認土地私有E建立縣制F統一度量衡 用材料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商鞅變法的作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窘虒W案例1】I第八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探究預習提綱: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教學目標i知識與能力I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情況;理解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理解商鞅iI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i:!過程與方法:II:通過參與式學習法,實地調查,共同討論,獲取新知識。i情感態度與價值觀IiII通過設計改進農具,培養科學探索精神;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19、。I教學重點通過參與式學習,生成自己的新知識,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II教學準備II:ii多媒體。I教學方法i參與式學習法,調查了解法,討論法。:I教材分析I:IIIi本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而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如果教師過多挖掘理論,學生將難以接i;I受。因此,對本課內容的處理,要深入淺出,講現象,淡化理論,只讓學生對歷史現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i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理論性的內容難以接受。針對本班大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對小農具比較熟悉的特點,讓學生深入生活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并從中去吸取知識。i本教案設計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取新知識,把學習融入生活。對本課基礎知識的:I

20、掌握只作為一種知識儲備,而重點放在學生課上課下的參與過程,教師從過去的主導者轉化為平等Ii的參與者。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改進學習方法,學會討論,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在合作參與I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并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品質。I板書設計ijiIj:石器II骨器鐵農具一一個體農耕成為可能I:銅器II完全人力人力牛耕個體農耕成為可能I“工作則遲,分地則速”I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爭取政治權力進行變法商鞅變法III現實一一歷史一一現實I教學過程布置預習作業收集農村小型手工農具的種類,選擇一兩件,繪成簡圖。收集2001年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事件。講授新課教師導課:同學們,歷史的車輪

21、已駛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產工具的進步已進入智能化時代,但我們生活中還隨處可見一些簡單的手工農具。下面請同學們把收集到的農具用簡圖展示展示農具:每個同學先在組內展示,然后每組推選兩件,在全班展示(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并對簡圖進行解說;教師將自己準備的農具簡圖參與全班展示;推選最具代表性的農具一一鋤頭、鐮刀;說明其制作材料。教師設疑:對鐵工具進行分析。說明在鐵工具出現以前,人們使用的工具情況,把這些工具與鐵工具進行比較,突出鐵工具的優點及其作用。(這部分內容可分組進行討論,將各組討論的結果書寫在教師為每組準備的大白紙上,在班上交流)石器:粗糙、不精細、硬度不夠骨器:硬度不夠,不耐用銅器

22、:太珍貴,硬度不夠鐵器:蘊藏豐富,質地堅硬,便于制作工具明確鐵器的廣泛使用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教師導課:請同學們借用書上一句話來概括鐵工具出現以前,人們勞動的情況,引出“千耦其耘”,再回到鐵工具分析,從主客觀兩方面說明鐵工具的出現對生產的影響。(這段分析從奴隸主的愿望、奴隸勞動的熱情二者之間矛盾的解決為突破口)教師小結:從石器、骨器、銅工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革命,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牛耕是農耕動力上的革命,這就使個體農耕成為可能。“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又促使個體農耕成為現實,奴隸轉化為農民,奴隸主轉化為地主。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教師小結:石器骨器鐵農具一一個體

23、農耕成為可能銅器完全人力人力牛耕一一個體農耕一一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工作則遲,分地則速”教師導課(提問):為什么這一時期稱為戰國怎樣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運呢改革之路走得最成功的是哪一次呢教師導學:為了更好地展示商鞅變法的史實,請同學們自由選擇角色,進行辯論。秦孝公:發布招賢令商鞅:陳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具體措施反對派:陳述維護奴隸制,阻止變法的理由教師作為主持人,主持辯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破舊立新才能發展經濟,才能富國強兵。辯論結束后,由秦孝公和商鞅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再讓學生自己總結變法的作用)由教師用多媒體顯示:秦國從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內容如下:編制戶口

24、,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此法推行,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兼并六國打下基礎。教師:從秦國的商鞅變法中表現出來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世的政治家,而且這種改革創新的精神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必需的。請同學們穿越時空,聚焦當今的中國,請大家把收集到的2001年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事件展示出來。選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北京申奧成功;中國男足沖進世界杯;中國加入WTO。這些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例證。教師總結同學們,歷史和現實同時在我們的課堂上展開,我們親歷了秦國的商鞅變法的成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開放

25、的中國正在騰飛,我們應該牢記,改革和創新精神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巨大力量,我們應該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自我測評填寫關于商鞅變法的表格。建議(教師與學生互相反饋信息,使每個同學都能與老師平等交流)教師建議:寫一篇有關商鞅變法的歷史小論文;有設計愛好的同學,改進或設計簡單農具。學生建議:可以是作業建議;可以是對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創意?!窘虒W案例2】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鐵犁、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

26、,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機器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會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在了解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歸納并認識從石、木、骨、蚌農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革命;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農耕動力上的革命;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難點:分析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課件:教學掛圖,視頻材料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師講解教學過程導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又是什么呢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讓人難以想象古代的生產工具是怎樣的。指導學生回憶西周以前的古代農具都有什么它們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優缺點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歸納表格。制作材料工具優點與缺點木、石、骨、蚌耒、蚌鐮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銅、青銅很少用于農業生產銅珍貴,質地軟;青銅雖硬,但脆、易斷鐵耙、鐮、鐳、鋤、鏟等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原始生產工具的使用,勞動效率如何由于勞動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