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其業,專其攻_第1頁
精其業,專其攻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nii學朮友叢網論文發表專家一l精其業,專其攻摘要: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應當是關注語文形式。忽略了語文形式,只重視課文內容的語文教學,是偏離了語文學科本質的教學。根植于語文形式,語文教學才能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目的。關鍵詞:語文教學根本任務語文形式我們的語文課究竟給了學生什么?一堂種樹郭橐駝傳可以上成種樹原理課;一堂林黛玉進賈府可以上成建筑設計課;一堂別了,司徒雷登可以上成歷史課在追問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節課時,教師擺出來的理由大同小異:深究文章內容,讓學生讀懂文章的同時,思想情感得到熏陶,能力素養得到提升。然而,教師們苦心投入,深入地研讀課文,

2、可最后的結果卻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不見提升,就連語文學科最基本的尊嚴和存在意義也被丟掉了。語文教師做其事,卻大多不能精其業,專其攻。要想改變這尷尬現狀,筆者認為語文界必須先要明確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語文課堂怎樣才能更具語文味。追思前輩們對語文學科教學根本任務的認識,在延續發展中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當代語文學科教育教研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是呼吁對語文學科根本任務進行思考的第一人。他非常清楚地指出:“不論國文、英語,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找,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后繼者張志公先生匸交發表專家一LB國學朮發叢網說:“要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一個來回,也就說,要通過弄

3、清語文形式,理解語文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弄清為什么用這種語文形式表達這個內容。”王尚文先生也認為:“啟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這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否則,就不能打給及格分數。”這些學界泰斗都在高呼:語文學科的根當是語文形式的學習!何謂語文形式?葉圣陶老先生是這樣認為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靠講明語言的運用和作者的思路一一思維的發展來講內容。要知道為什么這么說,而不那么說,要知道為什么要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為什么要用這個口氣,而不用那個口氣,所有的這些都跟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換言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既要關注課文“寫什么”,更要關注是“怎么寫”。細究其原因,至少包

4、括以下兩點。1.語文課文的內容包羅萬象,所以以內容學習為根本任務是行不通的舊式的教育思想認為:語文教師得成為雜家。因為語文課本上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無所不有,假如教師不懂,就沒辦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可是,試想一下語文教師的政治、地理或是歷史等能比專業教師更專嗎?學生從語文課上所獲得這些專業知識能有多大用處?所以,要語文教師成為一個雜家,以內容學習為根本任務的教學思路,是極其不實際的,極其不科學的,極其荒謬的。匸交發表專家一LB國學朮發叢網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國文誠然是這方面的有關學科,卻不是獨當其任的惟一學科。所以,國文教學,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

5、,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這里,葉圣陶老先生早已提醒我們,對課文內容情感懂與不懂,懂多少,對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沒有多大影響,因為這是語文教學任務之外的事情。語文課堂只要能完成分內的事情,即“怎么寫”就夠了,而對內容而言只有內化為形式,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2.開設語文學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日常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看看我們先行教育制度下培養出的那些大學畢業生,那些天之驕子,那些祖國未來社會的棟梁吧,說出話來卻顛三倒四,寫篇文章錯字連篇。難道要把所有的錯都歸結到學生的頭上嗎?那對學生來講就太不公平了。我們的教育者首先得擔負起這個責任。新課標里已經非常清楚地指出

6、語文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人文性只是其表征屬性,工具性才是語文的本質屬性。何謂工具性?就是有實用的價值。而我們現實的課堂大多又是怎么做的呢?夸大人文性,縮小工具性。筆者最近聽了一節課伶官傳序(第二課時),授課者花了將近30分鐘的時間大談:李存勖怎么復仇,怎么失去天下,得出了什么樣的啟發。在我看來這是一篇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生只要在疏通好匸交發表專家一LB國學朮發叢網字詞后,應該是不難讀懂本文內容并獲得啟發,且對于高中生而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是不難理解的,何不將朗讀或是與同類文體的比較中得出一般的議論文結構作為本課的主要目的,讓學生學完這課,真正有得,而不是似乎讀懂

7、了一個道理而已。語文課堂的工具性,即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了有用,這樣的學科設置才能長久且有意義、有價值地存在。不運用,用不上,就談不上什么工具性,人文性就更無從談起。這種現狀如果不盡快改變,長此以往,“誤盡蒼生”就可能不再是個別人的一句憤激之辭了。“語文”,是一門基礎之基礎、工具之工具性的學科,把握住了這點,也就把握住了語文教學的根,也就帶上了語文課自身的味。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著眼于語文形式呢?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首先關注以下兩個方面。1.關注詞語朱光潛先生認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聯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

8、嚴。”的確,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定是不會濫用語言,因為語言是緊隨思想,它可以辭藻不華麗,可以平淡,但必須妥帖。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傳中有一句“吾戴吾頭來矣!”新唐書轉錄時刪去后一“吾”字,林紓認為刪得無理,雖表達的內容一樣,但因為被刪去的“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則哂全匸交發表專家一LB國學朮發叢網軍之不武,一則示己身之有膽。”如果只知道作者“說什么”卻不思考其“怎么說”,那定然辜負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苦心,當然更不可能學得遣詞造句的真本領。2.關注節奏節奏,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詞語的編排停頓。節奏的準確編排,不僅能使文章語言通順、脈絡清楚,而且對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有著語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

9、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臨終時,作家是這樣設置句子節奏的:“寶玉!寶玉!你好”兩個!寫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個將黛玉百感交集、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復雜心情和神態刻劃了出來。句子省略的部分可以讓讀者充分想象,這樣更能打動人的心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省略號起到了許多文字不能起到的妙用。此外,還應關注文章的句式、修辭、文體等方面的應用,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做一個稱職的、問心無愧的教育者,就應當明確自己的根本任務,分清自己的職責,那就是要在教學中轉變舊有的“重內容,輕形式”的教學思想,著眼于語文形式的教學,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內容,才能找回真正語文課的味道,也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目的。語文教師當精其業,專其攻,才能挽回語文學科的尊嚴和存在意義!參考文獻:匸文發表專家一B國學朮jSMwww.qikanwangmt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