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教案_第1頁
趣味物理教案_第2頁
趣味物理教案_第3頁
趣味物理教案_第4頁
趣味物理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 題“虛管懸液”實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唐代王冰注解黃帝內經素問時指出:“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意思是:用手指捏住空管的一端,將管中灌滿水后倒過來,水不會從管中流出。因為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管中,所以管里的水不會流出來。這就是“虛管懸液”實驗,它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當管中充滿水后,空氣不能進入管中。將管倒過來,管內壓強為水壓,其值通常小于管外的大氣壓強,故水“懸”在管中。這個實驗是從“瓶子倒水”實驗演繹過來的。早在南北朝成書的關尹子一書就已指出:“瓶有二竅,水實之則倒

2、瀉,開一則水不下,蓋不升則水不降。”意思是:在密封的瓶上開兩個小孔,瓶中灌滿水,水就會從瓶中倒出。若只在瓶中開一個小孔,水是倒不出來的。因為此時空氣不能在瓶中對流。很顯然,上下兩端開口的瓶子,下口上面壓強為一個大氣壓加水壓,下面壓強是一個大氣壓,這種情況下水會從下口流光。但將瓶的上口封住時,水向下滴落一點點后,瓶內氣體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當瓶內氣壓減小量與瓶中水柱產生的壓強相等時(有時只要水的下表面向外凸出一點點就行),水就不會流出來了。該實驗,常有教師在講到大氣壓作功時,用“試管履行”來演示。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紙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課 題“瓶子喝水”實

3、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宋代俞琰(12581314)所寫的席上腐談一書:“劇燒片紙納空瓶,急覆于銀盆水中,水皆涌入瓶,而銀瓶鏗然有聲,蓋火氣使之然也。又依法放入壯夫腹上,挈之不墜。”這段話的意思是:將劇烈燃燒著的紙片放入空瓶里,迅速把瓶倒扣在裝有水的銀盆中,水就會涌進瓶里,并且鏗然有聲。因為紙片的燃燒使瓶中空氣減少,待瓶內空氣冷卻后壓強降低的緣故。按這種辦法把瓶扣在人腹上,瓶子會吸住腹肌而不墜落。很明顯,紙在瓶中燃燒,瓶內空氣膨脹,空氣從瓶中“跑”掉一部分。把瓶扣在水中,氧氣燃盡,火焰也就熄滅,此時瓶內溫度降低,壓強減小,瓶外空氣壓迫盆里的水涌入瓶中。記載中盡管沒有說明這是大

4、氣壓作用的緣故,但能指出“蓋火氣使之然”,這在當時已是了不起的事情。古代記載大氣作功的實驗有許多,還在先秦時期,我國就用“角法”(今“撥罐療法”)治病了,可見“瓶子喝水”實驗并不“年青”。當今人們選擇泡菜壇子,先在壇外溝槽中倒水,然后把燃燒的紙片丟進壇中,蓋上壇蓋,看溝槽中水是否被吸入蓋內或壇腹,以此判別壇子是否漏氣。其檢測原理就是“瓶子喝水”的實驗原理。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紙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課 題“紙人共振”實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欲知其應者,先調諸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

5、其應弦,則紙人躍,他弦即不動。”4沈括的意思是: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應弦, 可以先把各條弦的音(依五音聲階)調準,然后剪紙人放在這根弦上。這樣一彈它的應弦,紙人就會跳動,彈其他弦,紙人則不動。這就是著名的“紙人共振”實驗。所謂共振,是指一個物體振動的時候,另一個物體也隨著振動的現象。發生共振的兩個物體,它們的固有頻率一定相同或成簡單的整數比。如彈動“哆”弦,別的“哆”弦也動,彈動“咪”弦,別的“咪”弦也動。其實,早在沈括以前,就已經有人做過“瑟弦相應”實驗,戰國時莊子(前365前286)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一個叫魯遽的人:“為之調瑟,廢(置)于一堂,廢于一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5只不

6、過“紙人共振”實驗更為直觀和有趣罷了。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紙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課 題“銅甕雷鳴”實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西漢劉安(前179前122)在淮南萬畢術中云:“銅甕雷鳴。”其注曰:“取沸湯置甕中,堅塞之,內于井中,則作雷鳴,聞數十里。”6意思是:把開水倒進銅甕里(但勿倒滿),將銅甕密封后丟入井中,聲似雷鳴,數十里也能聽到。銅甕怎能“雷鳴”?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銅甕在下沉過程中,甕內水面之上蒸氣遇冷降溫凝結,壓強減低,水的沸點隨之降低,水再次沸騰作響;第二,若甕壁極薄,當甕內壓強降低時,受大氣壓加水壓的作用,銅甕向內破裂,造成

7、爆炸,聲似雷鳴。上述兩種現象,都是通過空氣冷凝的方法達到做功的目的。現中學用鐵皮盒替代銅甕演示上述第二種現象,實驗時因條件限制不在水中而在空氣中進行。若演示上述第一種現象,則是將燒瓶內水燒開后稍冷卻,再在瓶外澆冷水降溫減壓來實現。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紙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課 題“循煙燃燭”實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姜岌在續古文苑一書中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今燃一燭在上,一燭在下,滅下燭使煙相當,則上燭之炎,循煙而下,燃下燭矣。此類相從也。”意思是:現在讓我們點燃兩支蠟燭,一支放在上面,一支放在下面,將下燭的火焰吹滅,使它產生的煙霧(即蠟

8、燭燃燒時產生的蠟蒸氣)正好對著上燭的火焰。此時,上燭的火焰會沿下燭煙霧傳遞過來把下燭點燃。這是因為固態的蠟燭和氣態的蠟蒸氣都屬于同一種物質。在中學物理實驗活動課中,常演示“空中飛火”、“火外生枝”兩個實驗,它們是從“循煙燃燭”中派生出來的。淮安曙光雙語學校中學部選修課教案紙學 科趣味物理年級八年級設計人黃成加課型選修課課 題“首澤浮針”實驗總課時1第 1 課時教 師 活 動教后記淮南萬畢術云:“首澤浮針。”其注云:“取頭中垢,以涂塞其孔,置水即浮。”張岱(15971667以后)在夜航船中指出:“取頭垢涂針,及塞針孔,水上自浮。上述兩種解釋,前一種僅指出用頭垢涂塞針孔,后一種則還指出應將頭垢涂針。其實,將頭垢涂針才是最重要的。通常,將密度大于水的物體放在水中,它會沉入水底,因為此時物體所受重力大于水對它的浮力。但由于液體具有表面張力,如果把像繡花針那樣小的物體小心地投放水面,針也能由于水的浮力以及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