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模式_第1頁
生態農業模式_第2頁
生態農業模式_第3頁
生態農業模式_第4頁
生態農業模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態農業模式概述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我國十大模式為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2002年,農業部向全國征集到了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通過專家反復研討,遴選出經過一定實踐運行檢驗,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模式,并正式將這十大類型生態模式作為今后一個時期農業部的重點任務加以推廣。 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是: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

2、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 這種生態模式是依據生態學

3、、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顫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種養生態模式。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同地塊土地上將節能日光溫室、沼氣池、畜禽舍、蔬菜生產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產氣、積肥同步,種養并舉,能源、物流良性循環的能源生態系統工程。 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高產高效的優質農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生態農業模式類型 (1) 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

4、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 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

5、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 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1.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

6、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工程設計:包括日光溫室設計、沼氣池工程設計、豬舍建筑設計等。基本要素:建一個座北朝南、200600平方米的日光溫室;溫室內部西側、東側或北側建一個20平方米的畜禽舍和一個1平方米的廁所;畜禽舍下部為一個610立方米的沼氣池。核心技術:沼氣池建造及使用技術;豬舍溫、濕度調控技術;豬舍管理和豬的飼養技術;溫室覆蓋與保溫防寒技術;溫室溫、濕度調控技術;日光溫室綜合管理措施等。配套技術:無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產栽培技術;畜、禽科學飼養管理技術;食用菌生產技術等。2.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該

7、模式是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采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園(或蔬菜、魚池等)面積、生豬養殖規模、沼氣池容積必須合理組合。工程技術:豬舍建造技術、沼氣池工程建設技術、貯肥池建設技術、水利配套工程等。基本要素:“戶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運作方式:沼氣用于農戶日常做飯點燈,沼肥(沼渣)用于果樹或其他農作物,沼液用于拌飼料喂養生豬,果園可以套種蔬菜和飼料作物,從而保證了育肥豬的飼料供給。農戶除養豬外,還包括

8、養牛、養雞等養殖業;果業也可包括糧食、蔬菜、經濟作物等種植業。核心技術:養殖場及沼氣池建造、管理技術,果樹(蔬菜、魚池等)種植和管理等。3.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 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規律,按照草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草地管理、保護和利用技術,在牧區實施減牧還草,在農牧交錯帶實施退耕還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區實施種草養畜,在潛在沙漠化地區實施以草為主的綜合治理,以恢復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產力,遏制沙漠東進,改善生存、生活、生態和生產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1、牧區減牧還草模式針對我國牧區草原退化

9、、沙化嚴重,草畜矛盾尖銳,直接威脅著牧區和東部廣大農區的生態和生產安全的現狀。通過減牧還草,恢復草原植被,使草原生態系統重新進入良性循環,實現牧區的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使草原真正成為保護我國東部生態環境防止沙配套技術:1飼草料基地建設技術,水源充足的地區建立優質高產飼料基地,無水源條件的地區選擇條件便利的旱地建立飼料基地,滿足家畜對草料的需求,減輕家畜對天然草地的放牧壓力,為家畜越冬貯備草料。2草地圍封補播植被恢復技術,草地圍封后禁牧2-3年或更長時間,使草地植被自然恢復,或補播抗寒、抗旱、競爭性強的牧草,加速植被的恢復。3半舍飼、舍飼養技術,牧草禁牧期、休牧期進行草料的貯備與搭

10、配,滿足家畜生長和生產對養分的需求。4季節畜牧業生產技術,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對當地飼養的家畜進行改良,生長季劃區輪牧和快速育肥結合,改善生產和生長性能。5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應用小型風力發電機,太陽能裝置和暖棚,滿足牧民生活、生產用能,減緩冬季家畜掉膘,減少對草原薪柴的砍伐,提高牧民的生活質量。2、農牧交錯帶退耕還草模式在農牧交錯帶有計劃地退耕還草,發展草食家畜,增加畜牧業的比例,實現農牧耦合,恢復生態環境,遏制土地沙漠化,增加農民的收入。配套技術:1草田輪作技術,牧草地和作物田以一定比例播種種植,2-3年后倒茬輪作,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和牧草產量。2家畜異地育肥技術,購買牧區的架子羊、架

11、子牛利用農牧交錯帶飼料資源和秸稈的優勢,進行集中育肥,進入市場。3優質高產人工草地的建植利用技術,選擇優質高產牧草建立人工草地用于牧草生產或育肥幼畜放牧,解決異地育肥家畜對草料的需求。4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在風能、太陽能利用的基礎上增加沼氣的利用。3、南方山區種草養畜模式我國南方廣大山區1000m海拔以上地區,水熱條件好,適于建植人工草地,飼養牛羊,具有發展新西蘭型高效草地畜牧業的潛力。利用現代草建植技術建立“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人工草地,選擇適宜的載畜量,對草地進行合理的放牧利用,使草地得以持續利用,草地畜牧業的效益大幅度提高。配套技術:1人工草地劃區輪牧技術,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人工草地在

12、載畜量偏高或偏低的情況下均出現草地退化,優良牧草逐漸消失,適宜載畜量并實施劃區輪牧計劃可保持優良牧草比例的穩定,使草地得以持續利用。2草地植被改良技術,南方草山原生植被營養價值不適于家畜利用,首先采取對天然草地植被重牧,之后施入磷肥,對草地進行輕耙,將所選牧草種子播種于草地中,可明顯提高播種牧草的出苗率和成活率。3家畜宿營法放牧技術,將家畜夜間留宿在放牧圍欄內,以控制雜草、控制蟲害、調控草地的養分循環,維持優良牧草比例。4家畜品種引進和改良技術,通過引進優良家畜品種典型案例對當地家畜進行改良,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畜的生產性能,提高草畜牧業生產效率。 4、沙漠化土地綜合防治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區因開

13、墾和過度放牧使沙漠化土地面積不斷增加,以每年2000km2速率發展,嚴重威脅著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安全。根據荒漠化土地退化的階段性和特征,綜合運用生物、工程和農藝技術措施,遏制土地荒漠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恢復土壤肥力和草地植被。配套技術:1少耕免耕覆蓋技術,潛在沙漠化地區的農耕地實施高留茬少耕、免耕或改秋耕為春耕,或增加種植冬季形成覆蓋的越冬性作物或牧草,降低冬季對土壤的風蝕。2喬灌圍網,牧草填格技術,土地沙漠化農耕或草原地區采取喬木或灌木圍成林(灌)網,在網格中種植多年生牧草,增加地面覆蓋。特別干旱的地區采取與主風向垂直的灌草隔帶種植。3禁牧休耕、休牧措施,具潛在沙漠化的草原或耕地采取圍封

14、禁牧休耕,或每年休牧3-4個月,恢復天然植被。4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風能、太陽能和沼氣利用。5、牧草產業化開發模式在農區及農牧交錯區發展以草產品為主的牧草產業,種植優良牧草實現草田輪作,增加土壤肥力,發行中低產田,減少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有利于奶業和肉牛、肉羊業的發展。運用優良牧草品種、高產栽培技術、優質草產品收獲加工技術,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民進行牧草的產業化生產。配套技術:1高蛋白牧草種植管理技術,以苜蓿為主的高蛋白牧草的水肥平衡管理,病蟲雜草的防除。2優質草產品的收獲加工技術,采用先進的切割壓扁、紅外監測適時打捆、烘干等手段,減少牧草蛋白的損失,生產優質牧草產品。3產業化經營,以企業為龍

15、頭,實行“基地+農戶”的規模化、機械化、商品化生產.4.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術或資源利用在時空上的互補性所形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或組分的復合生產模式(所謂接口技術是指聯結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的連接技術,如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飼草,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其中利用秸稈轉化飼料技術、利用糞便發酵和有機肥生產技術均屬接口技術,是平原農牧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平原農區是我國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和畜產品乃至蔬菜、林果產品的主要產區,進一步挖掘農林、農牧、林牧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能力,對于我國的食物安全和農業自身

16、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糧飼豬沼肥”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基本內容包括:一是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生產一元結構或糧食、經濟作物生產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三元結構發展,飼料飼草作物正式分化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為農區飼料業和養殖業奠定物質基礎。二是進行秸稈青貯、氨化和干堆發酵,開發秸稈飼料用于養殖業,主要是養牛業。三是利用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用于種植業生產。四是利用畜禽糞便進行沼氣發酵,同時生產沼渣沼液,開發優質有機肥,用于作物生產。主要有糧豬沼肥、草地養雞、種草養鵝等模式。 主要技術包括秸稈養畜過腹還田、飼料飼草生產技術、秸稈青貯和氨化技術、有機肥生產技術、沼氣

17、發酵技術以及種養結構優化配置技術等。配套技術包括作物栽培技術、節水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等。2、“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該模式國際上統稱農林業或農林復合系統,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間在時空上利用資源的差異和互補關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間開闊地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藥材乃至瓜類,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林復合種植模式,也是立體種植的主要生產形式,一般能夠獲得較單一種植更高的綜合效益。我國北方主要有河南蘭考的桐(樹)糧(食)間作、河北與山東平原地區的棗糧間作、北京十三陵地區的柿糧間作等典型模式。主要技術有立體種植、間作技術等。配套技術包括合理密植栽培技術、節水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

18、。我國“農田林網”生態模式與配套技術也可以歸結為農林復合這一類模式中。主要指為確保平原區種植業的穩定生產,減少農業氣象災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條件,通過標準化統一規劃設計,利用路、渠、溝、河進行網格化農田林網建設以及部分林帶或片林建設,一般以速生楊樹為主,輔以柳樹、銀杏等樹種,并通過間伐保證合理密度和林木覆蓋率,這樣便逐步形成了與農田生態系統相配套的林網體系。 主要技術包括樹木栽培技術、網格布設技術。配套技術包括病蟲害防治技術、間伐技術等。其中以黃淮海地區的農田林網最為典型。3、“林果畜禽”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該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園內放養各種經濟動物,放養動物等,以野生取食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飼

19、養,生產較集約化養殖更為優質、安全的多種畜禽產品,接近有機食品。主要有“林魚鴨”、“膠林養牛(雞)”、“山林養雞”、“果園養雞(兔)”等典型模式。主要技術包括林果種植和動物養殖以及和種養搭配比例等。配套技術包括飼料配方技術、疫病防治技術、草生栽培技術和地力培肥技術等。以湖北的林魚鴨模式、海南的膠林養雞和養牛最為典型。5.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2007年06月08日 星期五 08:19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是利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和清潔生產思想、理論和方法進行畜牧業生產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達到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生產優質的畜產品。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的特點是在畜牧業全

20、程生產過程中既要體現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生產優質、無污染和健康的農畜產品;其模式的成功關鍵在于實現飼料基地、飼料及飼料生產、養殖及生物環境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及畜牧業糞便循環利用等環節能夠實現清潔生產,實現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生產過程。現代生態畜牧業根據規模和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分為復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1、綜合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畜禽動物養殖為主,輔以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通過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分為以豬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以草食家畜(牛、羊)為主生態

21、養殖場生產模式,以禽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和以其它動物(免、貂)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技術組成:(1)無公害飼料基地建設:通過飼料(草)品種選擇、土壤基地的建立,土壤培肥技術,有機肥制備和施用技術,平衡施肥技術,高效低殘留農藥施用等技術配套,實現飼料原料清潔生產目的。主要包括禾谷類、豆科類、牧草類、根莖瓜類、葉菜類、水生飼料。(2)飼料及飼料清潔生產技術:根據動物營養學,應用先進的飼料配方技術和飼料制備技術,根據不同畜禽種類、長勢進行飼料配方,生產全價配合飼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殘體(纖維性廢徑物營養價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飼料。但是如果將它們進行適當處理,即可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

22、可消化性。目前,秸稈處理方法有機械(壓塊)、化學(氨化)、生物(微生物發酵)等處理技術。國內應用最廣的是青貯和氨化。(3)養殖及生物環境建設:畜禽養殖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生物環境建設,達到畜禽生產的優質、無污染,通過禽畜舍干清糞技術和疫病控制技術,使畜禽生長環境優良,無病或少病發生。(4)固液分離技術和干清糞技術:對于水沖洗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其糞尿采用水沖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環境量肥水資源,也不利于養分資源利用。采用固液分離設備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固液部分進行高溫堆肥,液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同時為減少用水量,盡可能采用干清糞技術。(5)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分離出液體部

23、分在非種植季節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放或者進行畜水貯藏,在作物生產季節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資源進行農田灌溉。(6)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制備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固體部分利用高溫堆肥技術和設備,生產優質有機肥和商品化有機無機復混肥。(7)沼氣發酵技術:利用畜禽糞污進行沼氣和沼氣肥生產,合理地循環利用物質和能量,解決燃料、肥料、飼料矛盾,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全面、持續、良性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案例:陜西省隴縣奶羊奶牛農牧復合型生態養殖場、江蘇省南京市古泉村禽類實驗農牧復合型生態養殖場、浙江杭州佛山養雞場、西安大洼養雞場等2、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主要以大規模

24、畜禽動物養殖為主,但缺乏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場所,因此需要通過一些列生產技術措施和環境工程技術進行環境治理,最終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規模化養豬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牛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雞場生產模式。技術組成:(1)飼料及飼料清潔生產技術:根據動物營養學,應用先進的飼料配方技術和飼料制備技術,根據不同畜禽種類、長勢進行飼料配方,生產全價配合飼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殘體(纖維性廢棄物)營養價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飼料。但如果將它們進行適當處理,即可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稈處理方法有機械的(壓塊)、化學的(氨化)、生物的(微生

25、物發酵)等等處理技術。國內應用最廣的是青貯和氨化。(2)養殖及生物環境建設:生態生產的內涵就是過程控制,畜禽養殖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生物環境建設,達到禽畜生產的優質、無污染,通過禽畜舍干清糞技術和疫病控制技術,使畜禽生長環境優良,無病或少病發生。(3)固液分離技術:對于水沖洗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其糞尿采用水沖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環境量肥水資源,也不利于養分資源利用。采用固液分離設備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固體部分進行高溫堆肥,液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同時為減少用水量,盡可能采用干清糞技術。(4)污水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液體部分利用污水處理技術如氧化塘、濕地、沼氣發酵以及其它

26、好氧和厭氧處理技術在非種植季節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放。在作物生長季節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資源進行農田灌溉。(5)畜牧業糞便無害化高溫堆肥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固體部分利用高溫堆肥技術和設備,生產優質有機肥和商品化有機無機復混肥。(6)沼氣發酵技術案例:天津寧河規模化肉豬養殖場、上海市郊崇明島東風規模化生態奶牛場等。3、生態養殖場產業開發模式生態養殖場產業化經營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態養殖場生產的一種科學組織與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形式。商品化和產業化生態養殖場生產主要包括飼料飼草的生產與加工、優良動物新品種的選育與繁育、動物的健康養殖與管理、動物的環境控制與改善、畜禽糞便無公

27、害化與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的防治、畜產品加工、畜產品營銷和流通等環節構成。科學合理地確定各生產要素的連接方式和利益分配,從而發揮率禽產業化各生產要素專業化和社會化的優勢,實現生態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6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該模式是遵循生態學原理,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按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保持和改善生產區域的生態平衡,保證水體不受污染,保持各種水生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食物鏈網結構合理的一種模式。包括以下幾種模式及配套技術。 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 池塘混養是將同類不同種或異類異種生物在人工池塘中進行多品種綜合養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間具有互相依存、競爭的規則,根據

28、養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養殖品種與數量,合理利用水域、飼料資源,使養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協調生存,確保生物的多樣性。1、 與魚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 (1)常規魚類多品種混養模式。常規魚類指草魚、鏈魚、鳙魚、青魚、鯉魚、羅非魚等。主要利用草魚為草食性、鏈(鳙)魚為濾食性、青魚與鯉魚為吃食性、羅非魚為雜食性的食性不同和草魚、鏈、鳙在上層、鯉魚中層、青魚、羅非魚中下層的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品種進行養殖。本模式適宜池塘、網箱養殖,由于所養殖的魚類是大宗品種,因此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2)常規魚與名特優水產品種綜合養殖模式。 本養殖模式一般以名特優水產品種為主,以常規品種為輔,采用營養全、效

29、價高的人工配合飼料進行養殖。其特點是技術含量較高,經濟效益好。核心技術:斑點叉尾魚回池塘混養技術;加州鱸、條紋鱸池塘混養技術;美國紅魚池塘混養技術;鱖魚池塘混養技術;胭脂魚池塘混養技術;藍鯊池塘混養技術。 2、魚與漁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 (1)魚與鱉混養技術。如羅非魚與鱉混養模式主要利用羅非魚和鱉生長溫度、食性相似、底棲等的生物學特點,將兩者進行混養的模式。在這一養殖模式中利用羅非魚“清道夫”功能,主養鱉。其特點比單一養殖鱉經濟效益高。(2)魚與蝦混養技術。主要有淡水魚蝦、海水魚蝦混養兩種類型。淡水魚蝦混養多為常規或名特優淡水魚類與青蝦、羅氏沼蝦混合養殖和海水魚類與對蝦混養殖模式。淡水混養中

30、的“魚青混養”,一般以魚類為主,青蝦為輔;“魚羅混養”,則以羅氏沼蝦為主。在海水魚類與對蝦混養中以蝦類為主。特別是中國對蝦與河魚屯、鱸魚混養值得一提,在養殖過程中以中國對蝦為主,同時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魚類(河魚屯或鱸魚),河魚屯、鱸魚攝食體質較弱、行動緩慢的病蝦,避免了帶病毒對蝦死亡后釋放病源體于水中的可能,從而阻斷了病毒的傳播途徑。 (3)魚與貝混養技術。一般包括淡水魚類與三角帆蚌、海水魚類與貝類(縊蟶、泥蚶)混養模式。在三角帆蚌育珠中,配以少量的上層魚類如鏈魚、鳙魚和底棲魚類羅非魚,可以清潔水域環境,減少雜物附著,提高各層養殖質量;在縊蟶、泥蚶等貝類養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鱸魚、大黃魚進行混養,

31、由于鱸魚、大黃魚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同時攝食體質較弱的貝肉。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濾食性的貝類所利用,從而達到生態平衡。(4)魚與蟹混養技術。通常指梭子蟹與鱸魚、鯛魚或對蝦混養。梭子蟹為底棲生物,以動物餌料為食,適合在透明度為30厘米的水中生長,鱸、鯛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的作用,為梭子蟹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應注意的是鱸、鯛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為避免捕食蛻(換)殼蟹,散養時應投喂足夠的餌料或采用小網箱套養。7.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

32、)、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等技術構成的新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其典型模式與技術如下: 設施清潔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 主要內容:(1)設施生態型土壤栽培。通過采用有機肥料(固態肥、腐熟肥、沼液等)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同時采用膜下滴灌技術,使作物整個生長過程中化學肥料和水資源能得到有效控制,實現土壤生態的可恢復性生產;(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通過采用有機固態肥(有機營養液)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采用作物秸稈、玉心芯、花生殼、廢菇渣以及爐渣、粗砂等作為無土栽培基質取代草炭、蛭石、珍珠巖和巖棉等,同時采用滴灌技術,實現農產品的無害化生產和資源

33、的可持續利用;(3)生態環保型設施病蟲害綜合防治模式。通過以天敵昆蟲為基礎的生物防治手段以及一批新型低毒、無毒農藥的開發應用,減少農藥的殘留;通過環境調節、防蟲網、銀灰膜避蟲和黃板誘蟲等離子體技術等物理手段的應用,減少農藥用量,使蔬菜品種品質明顯提高。 技術組成:(1)設施生態型土壤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有機肥料生產加工技術,設施環境下有機肥料施用技術,膜下滴灌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等;(2)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有機固態肥(有機營養液)的生產加工技術,有機無土栽培基質的配制與消毒技術,滴灌技術,有機營養液的配制與綜合控制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等;(3)以昆蟲天敵為基礎的生物防治技術;(4)以物

34、理防治為基礎的生態防病、土壤及環境物理滅菌,葉面微生態調控防病等生態控病技術體系等。 設施種養抓結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通過溫室工程將蔬菜種植、畜禽(魚)養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質能互補、良性循環型生態系統。目前,這類溫室已在中國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北和寧夏等省市自治區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 該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l)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釋放出的CO2。供給蔬菜作為氣體肥料,畜禽糞便經過處理后作為蔬菜栽培的有機肥料來源,同時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生的O2等有益氣體供給畜禽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實現共生互補;(2)溫室“魚萊”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利用魚的營養水

35、體作為蔬菜的部 分肥源,同時利用蔬菜的根系凈化功能為魚池水體進行清潔凈化。技術組成:(1)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包括“畜菜”共生溫室的結構設計與配套技術,畜禽飼養管理技術,蔬菜栽培技術,“畜菜”共生互補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術,溫室內NH3、H2S等有害氣體的調節控制技術;(2)溫室“魚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包括:“魚菜”共生溫室的結構與配套技術,溫室水產養殖管理技術,蔬菜栽培技術,“魚菜”共生互補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術,水體凈化技術。 設施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目前有三種主要形式:(l)溫室“果萊”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溫室果樹的休眠期、未掛果期地面空間的空閑階

36、段,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進行間作套種;(2)溫室“菇萊”立體生態培養模式,通過在溫室過道、行間距空隙地帶放置食用菌菌棒,進行“菇菜”立體生態栽培,食用菌產生的CO2可作為蔬菜的氣體肥源,溫室高溫高濕環境又有利食用菌生長;(3)溫室“萊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與葉菜類蔬菜空間上的差異,進行立體栽培,夏天還可利用藤式蔬菜為喜陰蔬菜遮陽,互為利用。 技術組成:(1)設施工程技術:包括溫室的選型,結構設計,配套技術的應用,立體栽培設施的工程配套等;(2)脫毒抗病設施栽培品種的選用;(3)“果菜”、“菇菜”、“菜菜”品種的選用與搭配;(4)立體栽培設施的水肥管理技術;(5)病蟲害綜防植保技術8.

37、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該模式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態農業園、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生態觀光村和生態農莊等4種模式。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園主要以設施農業(連棟溫室)、組配車間、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轉基因品種繁育、航天育種、克隆動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或技術示范為基礎,并通過生態模式加以合理聯結,再配以獨具觀光價值的珍稀農作物、養殖動物、花卉、果品以及農業科普教育(如農業專家系統、多媒體演示)和產品銷售等多種形式,形成以高科技為主要特點的生態農業觀光園。技術組成:設施環

38、境控制技術、保護地生產技術、營養液配制與施用技術、轉基因技術、組培技術、克隆技術、信息技術。有機肥施用技術、保護地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節水技術等。典型案例:北京的錦繡大地農業科技園、中以示范農場、朝來農藝園和上海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園。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通過生態關系將農業的不同產業、不同生產模式、不同生產品種或技術組合在一起,建立具有觀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一般包括糧食、蔬菜、花卉、水果、瓜類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精品生產展示、傳統與現代農業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種動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魚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種觀賞圖案與造型,形成綜合觀光生態農業園區。技術組成: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生態設計技術,園藝

39、作物和農作物栽培技術,草坪建植與管理技術等。典型案例:廣東的綠色大世界農業公園。生態觀光村專指已經產生明顯社會影響的生態村,它不僅具有一般生態村的特點和功能(如村莊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綠化美化環境衛生清潔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氣、太陽能或秸稈氣化,農戶庭院進行生態經濟建設與開發,村外種養加生產按生態農業產業化進行經營管理等),而且由于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已經具有較高的參觀訪問價值,具有較為穩定的客流,可以作為觀光產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技術組成:村鎮規劃技術、景觀與園林規劃設計技術、污水處理技術、沼氣技術、環境衛生監控技術、綠化美化技術、垃圾處理技術、庭院生態經濟技術等。典型案例:北京大興區的留民營

40、村、浙江省藤頭村。生態農莊一般由企業利用特有的自然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科學規劃和建設,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承辦會議等綜合功能的經營性生態農莊,這些農莊往往具備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狩獵、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技術組成:自然生態保護技術、自然景觀保護與持續利用規劃設計技術、農業景觀設計技術、人工設施生態維護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生物籬笆建植技術等。典型案例:北京郊區的安利隆生態旅游山區、蟹島度假村。十大生態農業模式之-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及配套技術 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及配套技術 生態種植模式指依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綜合運

41、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高效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成為今后種植業的一個發展重點。 1“間套輪”種植模式 “間套輪”種植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發展有效的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技術是進行生態種植的主要模式之一。 間作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地上同時或同一季成行的間隔種植。套種是間前作物的生長后期,于其株行間播種或栽植后作物的種植方式,是選用兩種生長季節不同的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前期和后期的光能和空間。合理安排間作套種可以提

42、高產量,充分利用空間和地力,還可以調劑好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強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 典型的間作套種種植模式有:北京大興縣西瓜與花生、蔬菜間作套種的新型種植方式;河南省麥、煙、薯間作套種模式;山東省章丘市的馬鈴薯與糧、棉及蔬菜作物的間作套種;山東省農技推廣總站推出的小麥、越冬菜、花生棉花間作套種等輪作倒茬是土地關于養用結合的重要措施。可以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且可以防治病蟲害,減輕雜草的危害,從而間接地減少肥料和農藥等化學物質的投入,達到生態種植的目的 典型的輪作倒茬種植模式有:禾谷類作物和豆類 作物輪換的禾豆輪作;大田作物和綠肥作物的輪作;水稻與棉花、甘薯、大

43、豆、玉米等旱作輪換的水早輪作;以及西北等旱區的休閑輪作。 2 保護耕作模式 用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通過減少耕作防止土壤結構破壞,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劑、高效低毒農藥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栽培技術。保護性耕作通過保持土壤結構、減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達到增產目的,是一項把大田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技術,俗稱“免耕法”或“免耕覆蓋技術”。國內外大量實驗證明,保護性耕作有根茬固土、秸稈覆蓋和減少耕作等作用,可以有效地減少土壤水蝕,并能防止土壤風蝕,是進行生態種植的主要模式之一。 配套技術:中國農業大學“殘茬覆蓋減耕法”,陜西省農科院旱農所“旱地小麥高留茬少耕全程覆蓋技術”,山西省農科院“早地玉

44、米免耕整稈半覆蓋技術”,河北省農科院“一年兩熟地區少免耕栽培技術”,山東淄博農機所“深松覆蓋溝播技術”,重慶開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農作物秸稈返田返地覆蓋栽培技術”,四川蒼溪縣的水旱免耕連作,重慶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的稻田壟作免耕綜合利用技術等。 3 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模式 旱作節水農業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資源,通過工程、生物、農藝、化學和管理技術的集成,把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技術。其主要特征是運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緩解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提高經濟效益。 配套技術: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引種和培育;關鍵期有限灌溉、抑制蒸騰、調節播栽期避旱、適度干

45、旱處理后的反沖機制利用等農藝節水技術:微集水溝壟種植、保護性耕作、耕作保墑、薄膜和秸稈覆蓋、經濟林果集水種植等;抗旱劑、保水劑、抑制蒸發劑、作物生長調節劑的研制和應用;節水灌溉技術、集雨補灌技術、節水灌溉農機具的生產和利用等。 4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模式 發展生態種植業,注重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在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主產區,推廣優質農作物清潔生產和無公害生產的專用技術,集成無公害優質農作物的技術模式與體系,以及在蔬菜主產區,進行無公害蔬菜的清潔生產及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模式。 配套技術:平衡施肥技術如中國農科院土肥所推出并推廣的“施肥通”智能電子秤;新型肥料如包膜肥料及階段性釋放肥

46、料的施用;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農藥污染控制技術如對靶施藥技術及新型高效農藥殘留降解菌劑的應用;增加膜控制釋放農藥等新型農藥的應用等。 典型案例:廣東農科院蔬菜所粵北山區夏季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四川農科院無公害水稻生產;河北大廠縣無公害優質小麥生產技術;吉林市農業環保監測站清潔生產型菜籃子生態農業模式;吉林省通化市農科院水稻優質品種混合稀植與有機栽培技術;黑龍江綏化市綠色食品水稻栽培技術、虎林市綠色食品水稻產業化技術等。六、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是利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和清潔生產思想、理論和方法進行畜牧業生產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達到保護環境

47、、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生產優質的畜產品。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的特點是在畜牧業全程生產過程中既要體現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生產優質、無污染和健康的農畜產品;其模式的成功關鍵在于實現飼料基地、飼料及飼料生產、養殖及生物環境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及畜牧業糞便循環利用等環節能夠實現清潔生產,實現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生產過程。現代生態畜牧業根據規模和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分為復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 1 復合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 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畜禽動物養殖為主,輔以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通過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優質畜產品。根

48、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以豬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以草食家畜(牛、羊)為主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以禽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和以其他動物(兔、貂等)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 技術組成: (1)無公害飼料基地建設:通過飼料糧(草)品種選擇,土壤基地的建立,土壤培肥技術,有機肥制備和施用技術,平衡施肥技術,高效低殘留農藥施用等技術配套,實現飼料原料清潔生產目的。主要包括禾谷類、豆科類、牧草類、根莖瓜類、葉菜類、水生飼料。 (2)飼料及飼料清潔生產技術:根據動物營養學,應用先進的飼料配方技術和飼料制備技術,根據不同畜禽種類、長勢進行飼料配伍,生產全價配合飼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殘體(纖維性廢棄物)

49、營養價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飼料。但如果將它們進行適當處理,即可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稈處理方法有機械(壓塊)、化學(氨化)、生物 (微生物發酵)等處理技術。國內應用最廣的是青貯和氨化。 (3)養殖及生物環境建設:畜禽養殖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生物環境建設,達到畜禽生產的優質、無污染,通過禽畜舍干清糞技術和疫病控制技術,使畜禽生長環境優良,無病或少病發生。 (4)固液分離技術和干清糞技術:對于水沖洗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其糞尿采用水沖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環境浪費水資源,也不利于養分資源利用。采用固液分離設備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固體部分進行高溫堆肥,液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

50、同時為減少用水量,盡可能采用干清糞技術。 (5)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分離出液體部分在非種植季節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放或者進行畜水貯藏,在作物生長季節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資源進行農田灌溉。 (6)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制備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固體部分利用高溫堆肥技術和設備,生產優質有機肥和商品化有機無機復混肥。 (7)沼氣發酵技術:利用畜禽糞污進行沼氣和沼氣肥生產,合理地循環利用物質和能量,解決燃料、肥料、飼料矛盾,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全面、持續、良性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案例:陜西省隴縣奶牛奶羊農牧復合型生態養殖場、江蘇省南京市古泉村禽類實驗農

51、牧復合型生態養殖場、浙江杭州佛山養雞場、西安大洼養雞場等。 2 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 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主要以大規模畜禽動物養殖為主,但缺乏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場所,因此需要通過一系列生產技術措施和環境工程技術進行環境治理,最終生產優質畜產晶。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規模化養豬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牛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雞場生產模式。 技術組成: (1)飼料及飼料清潔生產技術:根據動物營養學,應用先進的飼料配方技術和飼料制備技術,根據不同畜禽種類、長勢進行飼料配伍,生產全價配合飼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殘體(纖維性廢棄物)營養價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飼料。但如果

52、將它們進行適當處理,即可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稈處理方法有機械的(壓塊)、化學的(氨化)、生物的(微生物發酵)等等處理技術。國內應用最廣的是青貯和氨化。 (2)養殖及生物環境建設:生態生產的內涵就是過程控制,畜禽養殖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生物環境建設,達到畜禽生產的優質、無污染,通過禽畜舍干清糞技術和疫病控制技術,使畜禽生長環境優良,無病或少病發生。 (3)固液分離技術:對于水沖洗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其糞尿采用水沖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環境浪費水資源,也不利于養分資源利用。采用固液分離設備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固體部分進行高溫堆肥,液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同時為減少用水量,盡可能采用干清糞技術。 (4)污水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采用先進的固液分離技術、液體部分利用污水處理技術如氧化塘、濕地、沼氣發酵以及其他好氧和厭氧處理技術在非種植季節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排放。在作物生長季節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資源進行農田灌溉。 (5)畜牧業糞便無害化高溫堆肥技術:采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