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第二十六課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_第1頁
(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第二十六課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_第2頁
(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第二十六課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_第3頁
(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第二十六課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_第4頁
(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第二版)第二十六課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 案 首 頁授課時間年 月 日課次時數課型新授課課題(章節、標號和本課的題目)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教學目標(從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兩方面說明):一、了解本文是一片題畫記,但實際上是一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卻又不同于一般的記人散文的寫法。本文巧妙的從“畫竹”談起,又以“畫竹”貫穿始終,而在“畫竹”的深層蘊藏著作者對文與可的深厚情誼與敬仰、痛惜之情。二、把握本文從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入手,著重總結文與可的文藝創作思想與構思過程:一是“胸有成竹”,二是“心手相應”。三、體會本文通過記敘文與可的繪畫逸事,如將求畫者送來的白絹稱為作襪材料,又寫到和蘇軾書信往來、作詩唱和時的戲笑辯談,失笑噴飯等,生動地表現

2、了文與可率真、爽朗、風趣的性格和淡泊名4四、掌握本篇似乎是信筆寫來,漫無邊際,實際上卻中心明確,結構嚴密,正體現了蘇軾散文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而又意蘊深切的特色。重點、難點:重點: 了解本文是一片題畫記,但實際上是一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卻又不同于一般的記人散文的寫法。難點:掌握本篇結構嚴密,蘇軾散文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而又意蘊深切的特色。教學方法(講授法、練習法、講練綜合法、討論法、實驗觀察法、模擬法)及教具應用:教學方法:講授法、講練綜合法、討論法教具:PPT課件 圖片板書設計(主板書標題、層次、圖形位置、分欄區個數、副板書位置等):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文體-雜文;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

3、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三段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并表明二人關系感情深厚、親密無間。作業: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后記(經驗、不足):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一、導入新課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做“胸有成竹”,亦稱“成竹在胸”。講的就是北宋時期,有個擅長畫竹的人,也是蘇軾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與可。據有關史料說,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圍種了許多竹子,無論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細觀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

4、季節、不同天氣里的變化和姿態。時間久了,他墨繪的竹子,幅幅動人,富有生氣。他的一個好友曾題詩贊嘆:“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說,與可在落筆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蘇軾自己不擅作畫,但文章卻從“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從觀察到構思,從學習到實踐,再到表達這一藝術創作的主要環節和基本過程。其實,文章并非僅僅在告訴人們該如何去作畫,“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這里面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二、板書課題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一)關于作者蘇軾(10371101,出生于公元1036年12月19日)

5、,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漢族。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余(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蘇軾是蘇洵的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

6、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

7、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二)題解 文與可(10181079),是蘇軾的表兄,比蘇軾大18歲。文與可以善畫竹聞名于世,是當時墨竹畫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寧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陳州(今山東諸城)

8、 。 元豐二年三月,蘇軾任湖州知州,這時文與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蘇軾在晾曬書畫時,發現亡故的文與可送給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圖,見物生情,就寫了這篇雜記。本文莊諧相襯,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體現蘇軾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特點的優秀散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同,字與可,蘇軾的從表弟。蘇軾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對他的追懷、悼念。文與可畫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

9、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筼筜谷偃竹記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種,生長在水邊,竹竿粗大,竹節間的距離也長。筼筜谷是盛產筼筜竹的一處山谷,在今陜西洋縣縣城西北五里。洋縣在宋代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到熙寧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觀察竹子,因而畫竹益精。筼筜谷偃竹就是這個時候畫的。 文體-雜文; (三)學習課文1.朗讀課文2.翻譯課文竹子開始生出時,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節、葉都具備了。從蟬破殼而出、蛇長出鱗一樣的狀態,直至象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長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

10、這樣哪里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畫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動手作畫,一氣呵成,以追上他所見到的,如兔子躍起奔跑、隼俯沖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與可告訴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這樣,但心里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這樣,是由于內外不一,心與手不相適應,沒有學習的過錯。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構思,但是作起來不熟練的,平常自己認為很清楚,可事到臨頭忽然又忘記了,這種現象難道僅僅是畫竹有嗎?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

11、!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寫了篇墨竹賦,把它送給與可,說:“丁廚子,是殺牛的,但講求養生的人從他的行動中悟出了道理;輪匠扁,是造車輪的,但讀書的人贊成他講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蘊在這幅竹畫上,我認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難道不是嗎?”子由沒有作過畫,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蘊。象我這樣的人,哪里僅僅是得到他的意蘊,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子由為墨竹賦以

12、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與可畫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們,帶著白絹來請他作畫的,在他的門口腳與腳互相碰踩。與可討厭他們,把白絹丟在地上罵道:“我將用這些白絹做襪子!”文人們傳道著他的話,作為話柄。等與可從當洋州太守回來,我正任徐州太守。與可把信寄給我說:“近來告訴文人們說:我們畫墨竹這一流派的人,已傳到近在徐州的蘇軾,你們可去求他畫。做襪子的材料會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寫了一首詩,它的大概意思說:“打算用一段鵝溪絹,畫出寒竹萬尺長。

13、”我對與可說:“竹子長萬尺,必須用絹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懶得動筆,希望得到這些絹罷了。”與可無話可答,就說:“我的話錯了,世上哪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就證實它,回答他的詩說:”世上也有八千尺長的竹,月光灑落空庭照出竹影這么長。”與可笑起來說:“蘇先生真會說呀!但二百五十匹絹,我將用它們買些田回家養老啊。”即把所畫的筼筜谷傾斜的竹子送給我,說:“這竹子只有幾尺高,但有萬尺的氣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還令我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詩說:“漢水的高竹賤如蓬草,斧頭哪曾放過竹子?估計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里。”與可當天與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筍晚上吃,打開信得到了這首

14、詩,忍不住笑起來,噴飯滿桌。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

15、”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在陳州去世了。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曬書畫,看到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畫卷痛哭失聲。從前曹孟德祭橋玄文,有不祭祀墳墓、車過腹痛的話頭;我的文章也記載了與可以往跟我戲笑的話,以見與可跟我這樣親密無間啊。3.結構層次第

16、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說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畫者的絹于地,并言當襪穿,傳為笑話。 第2件 書信往來各自表述藝術創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學觀點。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詩令文夫婦為之噴飯。 第三段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并表明二人關系感情深厚、親密無間。4.分析課文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蘇軾這篇筼筜谷偃竹,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

17、文章,是表現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打破了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寫法。 作者所要追懷、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親戚,而是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況且這追懷、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繪畫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懷、悼念,就莫過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藝術上的杰出的創造和成就。這篇文章一開始也就從介紹文同對于畫竹的藝術見解落筆。 文同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于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再經過反復的醞釀、構思,心目當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

18、藝術創作的規律的。開頭幾句是就實際生活中的竹子來說的,指出竹子從發出寸把長的幼芽開始,就具備了竹節和竹葉,經過竹筍階段,最后成為聳立幾丈高的竹子,它的竹節和竹葉都是在開始生長時就有了。這意思是說,竹子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形成、發展的,不是按不同部位而個別出現的。現實的竹子是如此,在反映現實的繪畫中所要表現的竹子理所當然地也應是如此,也就是要注意竹子的完整形象。然而,一般作畫的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而是一節一節地添加,葉一葉地堆疊,是指當時流行的先用細筆鉤勒,然后逐層上色的竹子畫法。這種畫法,依靠添枝加葉的方式而拼湊成竹子,當然顯得支離破碎。“豈復有竹乎!”就是說沒有完整的竹子形象。與此相反的是水墨畫

19、法。“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這是說經過平常認真仔細的觀察,掌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握了竹子的形態和神態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實際上是在想象中醞釀成熟竹子的形象,到提筆作畫的時候,凝神注視,這竹子的形象就全部呈現在眼前,于是奮筆揮寫,毫不間斷,照著這樣的形象飛快地畫去,仿佛兔子突然躍起和鷹一類的鶻鳥突然降落似的,一刻都不停頓,要是稍為一放松,這呈現在眼

20、前的竹子形象轉眼就消失了。這里強調的是藝術構思,也強調創作靈感,因而畫來的竹子就神完氣足,饒有風韻。文章開頭這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人所共知的“胸有成竹”的著名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但是,議論又不能發揮過多,否則便離開了追懷、悼念逝者的主題。所以下面緊接著指出:“與可之教予如此。”點明被追懷、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這么告訴蘇軾的。蘇軾也是詩人而兼書畫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誼,不只因為是朋友、親戚,也不只因為彼此的政治傾向一致,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愛好,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而且在畫竹方面屬于同一流派。文同關于畫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蘇軾的主張。蘇軾曾在郭祥正家

21、醉畫竹石壁上詩中描寫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畫的過程,“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龜壁。”意思是說喝下一點酒后,情緒興奮起來,引起了作畫的興致,好像肚子里生長了竹子、石頭,橫七豎八地往外冒,非表現出來不可,于是就把它們畫在友人雪白的墻壁上。這是在講“胸有成竹”,而且有創作沖動,靈感所至,不能自已。蘇軾還在臘日游孤山詩中說過“作詩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認為寫詩要像追趕逃犯那樣緊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繪下來,略有遲緩,景色一消失,就沒法描畫了。這如同畫竹的“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一樣,必須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時加以表現。其實繪畫作詩,原理本來相同,都講求

22、形象的氣韻生動,而不追求外在體貌的形似。我們以前講過,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他指出繪畫上注重外形相似,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見識。如果寫詩也這么要求,那么,這個人就一定不懂得詩。畫竹的鉤勒法,“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畫法的主張“胸有成竹”,然后揮而就,則是力求神似,通過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現出竹子的神態來。從這些藝術見解來看,蘇軾這篇追懷、悼念文同的文章,無異就是一篇文藝短論。蘇軾的雜文、小品,往往具有這種特點。當然,蘇軾很謙虛,他說這些藝術見解是文同告訴他的。而且,他還說:“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表示自

23、己雖然懂得了文同所說的道理,但在實踐上還做不到。為什么呢?蘇軾這樣解釋:“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這里,“內外不一”與“心手不相應”是一個意思。“內”,指人的意念,心里所想的,懂得了某種道理;“外”指人的意念的表現,即手里所畫的,按照理解了的原則去做,把通過觀察、構思而形成的形象,再見之于筆墨。想的與做的統一不起來,就是“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其原因在于“不學”,即缺乏鍛煉與實踐。這就是下文說的“操之不熟”。蘇軾緊接著指出:“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有見于中”指內心中有所理解,“操之不熟”,指做起來不能運用

24、如。“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其結果必定是“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平常自以為對某一事物了解得很清楚,但臨到做起來時,卻完全不能把握著它,忽然什么也沒有了。只要“不學”,不實踐,做任何事清都會是這樣的結果,豈止畫竹呢!蘇軾在這里講的實際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關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認識論原理上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議論的補充與深化,也是一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有著極深造詣的藝術家的甘苦之言。蘇軾從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學”而“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那言外之意,還是在肯定文同的藝術理論的同時,進一步肯定其藝術實踐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應手、揮灑如意。

25、文章總是緊扣著追懷、悼念文同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贊揚文同的話來加以印證。“子由為墨竹賦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墨竹賦是蘇轍為文同所畫的墨竹而寫贈文同的一篇賦。賦中以“客”的口吻,舉了兩個古代技藝高超的的事例來說明文同的精于畫墨竹是表觀了他懂得事物發展的普遍法則。這兩個人,一個叫庖丁。庖,是掌

26、握廚房事務的人,丁,是這個人的名字。據莊子養生主記載,庖丁善于宰牛,他非常熟悉牛體的骨骼筋脈,拿起刀來分割牛體,聲音很好聽,動作很好看,既不損害工具,又不花費氣力,文惠君看到他的操作,又聽了他一番談話,就領悟了關于“養生”的道理。另一個人叫輪扁。輪,是用刀斧砍木頭制造車輪的人,扁,是這個人的名字。據莊子天道記載,輪扁善于做車輪,他知道怎樣運用刀斧來砍木頭,但只有自己心領神會,而無法表達出來;依據這樣的體驗,他認為桓公讀的書,上面寫的都是古人的糟粕,意思是某些道理只能從親身實踐中才能領會。桓公開始聽不進去,后來還是承認他說得對。在這篇墨竹賦中,蘇轍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來比喻文同,認為文同具有高超

27、的畫竹才能,但畫竹只是作為寄托,他實際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規律的人。蘇軾引用蘇轍這幾句話,是把文同畫竹的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來認識,而不停留在繪畫技巧本身。不過,蘇軾還指出:“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因為蘇轍不會作畫,所以他只能從一般意義上來評論,而蘇軾自己也是畫家,他除了通過畫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還能掌握文同畫竹的方法。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結了前面關于畫竹的議論。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評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于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而高度評價文同的畫品、畫德,

28、并且歸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上來。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文章的第二段開始說:“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縑素,是供寫字畫用的白而細的絹綢。躡,是用腳踩。口實,即話柄。這幾句是說文同對自己的畫竹,開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請求,就答應為之作畫。其后四面八方拿著絹綢請求作畫的人腳踩著腳,越來越多,文同便厭煩了,把絹綢投擲在地,說是用來做襪子,表示極端輕視。文人官僚之間把他這件事當作談話的資料。蘇軾通過求畫人的“足相躡于其門”,寫出文同畫竹的為人們所喜愛和貴重,又通過文同把縑素“投諸地而罵”

29、,寫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畫匠,以畫竹作世俗應酬,沽名釣譽。文同不肯輕易為人畫竹,卻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去找蘇軾畫竹。蘇軾是這樣敘述的,“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日,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曰: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的冬天,文同在洋州知州任滿之后,回到北宋都城汴京。而這時蘇軾正在彭城即徐州做知州。文同從汴京寫信給徐州的蘇軾,說他自己告訴當時的文人,官僚,他的墨竹一派畫法,最近傳到了彭城。文人、官僚要墨竹的畫,可去請求蘇軾。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到蘇軾那里去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但由

30、此卻可以看出文同與蘇軾之間關系的親密,而且說明了蘇軾對文同的精于畫墨竹確實是“并得其法”的。蘇軾略舉文同信后附詩的兩句,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鵝溪絹,是鵝溪出產的絹綢。鵝溪在四川鹽亭縣,那里出產的絹綢潔白、均勻、細致,很適宜于作畫。掃取,是揮寫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經冬不凋的長長的竹枝。這兩句詩體現了文同的墨竹畫法:竹子是一揮而就的,即“掃取”,畫在短短的一段絹綢上,卻具有直節云霄之勢,所謂“萬尺長”。蘇軾也故意跟文同開玩笑,“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意思是畫萬尺長的竹需要二百五十匹絹綢。當時一匹絹綢大約長四丈。蘇軾告訴文同:知道您懶得提筆作畫了,那就把

31、用來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畫萬尺長竹的二百五十匹絹綢送給我吧。“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文同承認自己說錯了。世間并沒有萬尺長竹,當然用不著那么多絹綢來畫,于是這些絹綢蘇軾也就要不到手了。但蘇軾硬是要。“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蘇軾抓住文同所說的“萬尺長”來予以證實,認為世間確有八九千尺長的竹子,你看偏西下落的月亮照著竹竿,那留在空庭中的竹影不就有這么長嗎?言外之意是二百五十匹絹綢還是需要的。這

32、樣,文同更是答不上來了,便采取近于抵賴的手法。“與可笑曰: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他承認辯不過蘇軾,但這二百五十匹絹還是不給,要留著購買田地以備自己退休養老。蘇軾原先提出不要畫竹,只要絹綢,現在文同不給絹綢,可還是給了蘇軾一幅畫竹。“閱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文章至此點山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兩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之間,為了二百五十匹絹綢的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調笑,實際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談論著畫竹的藝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與“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其精神實質完全一致,都說明了生活與創作的源與流關系,說明了藝術美不

33、同于自然美,說明了詩人畫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對現實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提煉、集中、夸張、渲染。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就是如此,所謂“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因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對這個地方作一交代。但蘇軾不是孤立地進行介紹,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文同在洋州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曾就各處景物逐一題詠,寫了守居園池雜題詩共三十首。蘇軾也逐一和了詩,這就是洋州三十詠,蘇軾詩集作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其中

34、第二十四首題為筼筜谷,即這里所引的詩,詩中扣著筼筜谷產竹,描寫文同愛山愛竹并喜歡吃竹筍。漢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漢水上游。籜,是筍殼。竹子一名龍孫,所以稱竹筍為籜龍。渭,指陜西的渭水。史記·貸殖列傳曾記載“渭川千畝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當于“干戶侯”。這里借用“渭濱干畝”,來表示洋州盛產竹子。全詩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竹筍被用斧頭砍去了,想來清貧而貪吃的洋州太守文同吃了這些竹筍,那大片土地上的竹子就全都裝進了他的肚子里去了。這也是開玩笑的話,所以文同打開信封讀完這首詩,那時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燒竹筍進晚餐,不由得大笑起來,口中的飯噴了一桌子。這一段簡短的

35、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系,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通過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主張。第三段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并表明二人關系感情深厚、親密無間。文同于元豐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縣。文同去湖州上任,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陳州的宛丘驛。這年七月七日、繼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筼筜谷偃竹

36、,感傷故舊不禁痛哭失聲。他放下畫卷,便寫下這篇記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橋公,指橋玄。曹操年輕時,橋玄對他多有鼓勵幫助,后來他們的情誼日益加深,曾約定無論誰死了,活著的人路過墓地而不用雞酒祭奠,那么車過三步就要鬧肚子疼。這不過是說著玩的話,但顯示了二人關系的不同尋常。蘇軾引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年與文同的“戲笑之言”,也為的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么,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出來了。教 案 內 容教學過程(講授內容、專業案例、職業案例、育人案例、提問內容與方法、導入方法、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時間把握、作業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劃、結束方式):重點環節提 示人們向來評論蘇軾的散文風格如“行云流水”,這篇筼筜谷偃竹記正是這樣。作者好像文同畫墨竹“振筆直遂”,那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