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23頁)_第1頁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23頁)_第2頁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23頁)_第3頁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23頁)_第4頁
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23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論述類文本練習和規律總結一、(2007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現在不斷有人提問,為什么我們這個堪稱偉大的時代卻出不了偉大的作家?對此我的想法是,現在是一個無權威的、趣味分散的時代,一個作家很難得到全民集中的認可。事實上,要成為一位大家公認的偉大作家,需要時間的考驗,甚至包括幾代人的閱讀和篩選。而且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消費與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種具有巨大原創力的作品很難產生。當然,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除了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體弱化的問題。比如市場需求之多與作家生活體驗不足的矛盾,市場要求產出快與創作本身求慢求精的

2、矛盾等等。而這當中,正面精神價值的匱乏或無力,無疑是當下文學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缺失。 所謂正面精神價值,指的就是那種引導向善、呼喚愛、爭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這種價值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與作家對民族的精神資源的利用密切相關。我們民族的精神資源很豐富,但是也還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轉化,才能化為作家內心深處的信仰,運用到創作中去。還有一些作家表現出“去資源化”的傾向,他們不知如何利用資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與轉化,以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會寫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讓人看不到一點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僅要能揭露和批判,還要有正面塑造人的靈魂的能力。還有另外一種主題精神弱

3、化的現象。很多作品沒完沒了地寫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缺少一種人文關懷。作家的責任是把敘事從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當他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創作變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產的時候,文學就不會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將長篇小說大明湖濃縮成月牙兒,篇幅幾近短篇,卻也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中公認的經典。他幽默地說:“我在經濟上吃了虧,在藝術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這種苦功,那么消費的時代再洶洶然,我們仍然可以對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現滿懷期望。1.從原文看,下列不屬于“當代中國缺少偉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項是( )A現在是一個缺乏權威的時代,也是一個受眾欣賞趣味分散的時代

4、。B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認。C在今天,消費與享受往往會消磨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作家對生活的體驗還不夠,同時文學創作本身的規律是求慢求精。2.從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一項是 ( )A我們的民族精神資源很豐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創作中。B所謂“去資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生活的資源。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學作品使人看不到一點希望,這是正面精神價值缺失的結果。D作品中有油鹽醬醋和一地雞毛這樣的描寫,表明作家沒有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匱

5、乏或無力,是當代中國文學創作中最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B是否善于利用我們民族豐富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夠體現。C要保持文學生命,作家就應該對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堅持把敘事從趣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濃縮成月牙兒,說明下苦功夫創作,才能出現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二、(2008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所謂“變形”,是相對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顯示生活中客觀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態;“變形”是指客觀物象反映到藝術中的形態的改變。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物象的形態有時會出現變異,例如兩頭蛇、三腳雞等,這種“變形”雖然怪異,但不是藝術美學研究的對象。藝術美學所研究

6、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態在藝術表現中所發生的變化及其美學意義。藝術上的“變形”氛圍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上說,任何種類和流派的藝術,不論其創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較之原形都會有某些強調、選擇、集中乃至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變形乃是藝術反映生活的一種普遍現象。不過一般地說,藝術上關于“變形”的觀念是指狹義的“變形”,它表現為客觀物象的幾何圖形所發生的改變。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宋代科學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圍乃是徑七尺,無乃大細長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藝術變形的美學意義。比沈括稍晚的王觀國有所不同,他:“四十圍、二千尺者,

7、姑言其大且高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較之,則過矣。”其實,湖帶詩歌中這類“變形”甚多,諸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白發三千丈”等等都是。當然古代詩人很懂得運用夸張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覺的“變形”觀念。宋元以來,“變形”的美學觀念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到明清戲曲中,舞曲程式和臉譜等都是對生活常態的改變。如臉譜中用紅表忠誠,白表奸詐,舞蹈動作鳴冤叫屈時甩發,生離死別時跪步等,這些“變形”大大豐富和增強了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力。藝術作品中的“變形”是創作者主觀感受的一種強化,因此藝術家們常用“變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魚鴨圖卷,魚、鴨的眼眶變

8、成了圓形,眸子有的畫成綠豆小點,有的畫成圓弧線,傳達出“白眼看天”的蔑視情緒。這種“變形”美學的本質,是對于傳統道德,特別是對于理學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標,個性的張揚。(摘編自曾祖蔭、曾新怪異:明清啟蒙美學之特征)1.下列關于“變形”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客觀物象在顯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態,藝術上所謂的“變形”,是指客觀物象在藝術中表現出來的形態的改變。B.在現實生活中客觀物象的形態偶然會出現變異,由于這一現象不是藝術美學研究的對象,所以人們并不把它稱為“變形”。C.關于“變形”,藝術美學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態在藝術表現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美學意義。D.藝術上所說的“變形

9、”往往是指狹義的“變形”,即指在藝術表現中客觀物象的幾何圖形所發生的改變。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杜甫詩“黛色參天二千尺”、李白詩“白發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張手法,不見得是自覺的“變形”觀念。B.相對于現實生活,明清戲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臉譜是一種典型的“變形”,這種“變形”有利于戲曲的發展。C.藝術上的“變形”是創作者主觀感受的強化,藝術家們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D.清初八大山人的魚鴨圖卷表現了一種蔑視情緒,反映了他對于傳統道德,特別是對于理學的反叛意識。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藝術上的“變形”是相對于客觀物象的“

10、常形”而言的,可以說“變形”來源于“常形”,有時甚至“變形”就是“常形”。B. 在藝術上,廣義層面上的“變形”是藝術反映生活的普遍現象,而狹義層面上的“變形”只是前者的一種特殊現象。C. 王觀國認為沈括對于杜甫詩的批評是“拘拘然以尺寸較之,則過矣”,看來王觀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形”美學觀念。D大致上,中國古代的“變形”美學觀念在宋元時代受到人們注意,而到明清時候這種觀念在實踐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三、(2009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唐詩現在又開始讓人感覺真切和親切了,這是經歷了和傳統文化分別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內心感覺。經歷了千年,唐詩還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當時的創作盛況。那么多唐

11、詩顯然不可能都是為了功名而寫作的。它是一種流行的東西,是社會場合的一種交流方式,更多時候就像現在的歌詞。王之渙和高適、王昌齡幾個去歌臺舞榭,聽歌女唱他們的詩。幾輪下來,獨獨聽不到王之渙的詩。王之渙指著歌女中最美的一個,對在座的詩人們說,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詩,他從此就不寫詩了。那個最美的歌女出場唱的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那一首。這說明我們所景仰的唐詩,在當時很可能多是傳唱的歌詞。當時寫詩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過小李杜和溫庭筠吧?杜甫的詩,可能文本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十年后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從這個意義

12、上說,三十年來中國內地流行歌詞的長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經歷著,悲歡冷暖,酸甜苦辣,都會感動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內容就是人的現實和夢想,譬如生命、愛情、母親、故鄉、離別、重逢、游歷和從軍等等。這些在唐詩里也都寫遍了。李谷一首唱的鄉戀,對于故鄉的依戀和懷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靜夜思是一樣的精致平實。谷建芬作曲的燭光里的媽媽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敵,思念和李商隱的無題詩,美感是相通的。還有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比,也是不見遜色的。 把現在的歌詞和唐詩比較,只是想說明兩者是同樣的東西。盡管不在同一時空,兩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樣的。雖然兩個時代的作品也無

13、法混淆,同樣的留別的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羅大佑的追夢人就不一樣。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詩無愧于時代,羅大佑的歌詞同樣無愧于時代。至于說歷代的歌唱同樣珍貴,為什么唐詩讓我們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詩總覺得要比現在的歌詞好多了?且以唐三彩為例。唐人見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們見到的不一樣。我們見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時間和距離產生了美。當時的唐三彩和唐詩一樣流行,時尚。時時面對的東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會滋潤和鼓舞同樣歌唱著的心。 (摘編自陳鵬舉詩與歌詞)1. 下列對于唐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讓人們感到真切和親切的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

14、國人的情感所難以割舍。B在唐朝,人們盛行寫詩和傳唱詩,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詩并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創作的。C現在人們所景仰的唐詩,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種社交方式,又被作為流行歌曲的歌詞,其中尤以后者為多。D即使是大詩人李白的詩的傳唱,到晚唐也就漸漸不再流行了,唐朝詩人之多,于此可見一斑。2. 下列關于現在的流行歌詞和唐詩的比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史上唐詩最終為宋詞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來中國的流行歌詞卻能長盛不衰,這是值得欣喜的。B現在的流行歌詞和唐詩一樣,寫的都是人的現實和夢想,都會使人感動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鄉戀和李白的靜夜思,在表現對故鄉的依戀和懷念方面可謂異曲同工

15、。D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歌我和你顯得更為出色。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之渙說,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詩,從此就不寫詩了。這說明王之渙的詩當時曾被廣泛傳唱。B杜甫的詩,可能表現得文本一些,這應該跟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難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詩一樣也是流行的、時尚的東西,因而當時的人們是不會把它看得很珍貴的。D時間和距離能夠產生美,可以想見,現在流行歌曲的歌詞在若干年后應該也會被人們推崇的。四、(2009年遼寧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在古代文論中,我們常常見到“文”和“質”這一對詞語。它們被用來評論

16、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時代的文學風貌,還被用來說明文學的發展等,因此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十分重要。“文”字的本義是指線條交錯或者色彩錯雜,由此引申出華麗、有文采的意思。而“質”字,凡事物未經雕飾便叫做“質”,猶如器物的毛坯、繪畫的底子,因此含有質樸、樸素的意思。這一對詞語最初不是用于評論文學,而是用來評論人物的。論語·雍也記載,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話。這段話中的“文”、“質”,人們一般解釋為:“質”是指“誠”一類內在的道德,“文”則是指文化知識一類外在的東西,“文”和“質”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其實按孔子原意,這里的“文”、“質”是指文華和質樸,都是就一

17、個人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禮儀節操而言的。一個人若是缺少文化修養,言辭拙樸,不講禮儀,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過分地文飾言辭,講究繁文縟禮,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辭禮儀的史官了。這里不存在本末內外的關系。以“文”、“質”二字論文學、論社會政治生活,與用它們來論人物有著密切關系。韓非子·難言論述向國君進諫之難:“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這句話可能就是本諸論語。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質信言”即“質”,分別指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再后來,東漢班彪說史記“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從論語的話而來。“質而不俚”是說文風質樸而不至于俚俗鄙

18、野。“文質相稱”是說文飾潤色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之弊。魏晉以后文論中用“文”、“質”二字,多數情況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風貌而言;只有少數場合可理解為近似于今日所謂的形式和內容。總之,古代文論中經常出現的“文”、“質”這對詞語,大致上具有一以貫之的含義。古代批評家要求文學作品能夠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當他們不滿于文壇風氣過于靡麗時,便強調“質”的方面;而當文風過于質樸時,又有人出來強調“文”的方面。“文”、“質”這對概念,體現了古人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和他們對文學發展規律的認識。(摘編自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1.下列有關“文”和“質”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19、文”和“質”這一對概念在評論作家作品、概括時代文學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須準確理解它們的含義。B.在中國古代,“文”是華麗有文采之意,“質”含有質樸、樸素之意,這兩個字從一開始就是用來評論人物的。C.人們一般認為,“文質彬彬”就是形式和內容互相協調,其中“質”是指內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現。D.孔子認為,“文”有文華之意,“質”是質樸之意,“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華與質樸相配得當才能成為君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里“文”和“質”是就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沒有本末內外的關系。B.韓非子說“以質信

20、言,則見以為鄙”,其中“以質信言”是指以質樸的語言進諫,“鄙”則與孔子話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說史記“文質相稱”,這可能是借用了論語的意思,從文學角度對史記外部風貌作出了高度評價。D.魏晉以后文論中“文”、“質”二字的含義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數場合可以大體理解為形式和內容。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非子·難言指出,如果分別采用“文”或“質”不同風格,就無法達到向國君進諫的目的。這是“文”、“質”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個例子。B.“文”和“質”這一對概念的含義,不但在古代文論中大致上是一以貫之的,它跟最初評論人物時的意義也是一脈相承的。C.從

21、古代文論來看,如果人們在文學創作中兼用華美和質樸的語言,那就會使文學作品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D.當古代批評家不滿于文壇風氣,要求加強“文”或“質”的時候,就意味著當時文壇可能已經過于質樸或過于靡麗了。五、(2010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書”本是指文字符號,現在提到的“書”不是從文字符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六書”來講,而是從書法藝術講。書法對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書”與“金”、“石”與“畫”并稱,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的漢字剛一出現,寫字的人就有“寫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雖然字形繁難復雜,

22、但是不論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要好看。可見,自從有寫字的行動以來,就伴隨著藝術的要求,美觀的要求。不論是秦隸還是漢隸,都是剛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所以到了晉朝后,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出現并逐漸定型。真書雖然各家寫法不同、風格不同,但字形的結構是一致的。在歷史上篆書、隸書等使用的時間都不如真書時間長久,真書至今仍在運用,就是因為它字形比較固定,筆畫轉折自然,并且可以連寫,多寫一筆少寫一筆也容易被人發現。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草書另一個來源是從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草書,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到東晉以后與真書變來的草書合流。真書的書

23、寫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態的作品不斷涌現,藝術風格多樣,出現了各種字體,比如顏體、柳體、歐體、褚體等。在這以前沒有人專門寫字并靠書法出名的,就連王羲之也不是專門寫字的人,古代也沒有“書法家”這個稱呼。當時許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寫的,到了唐朝開始文人寫碑成風。唐太宗愛寫字,寫了晉詞銘溫泉銘兩個碑,還把這兩個碑的拓本送外國使臣。當時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及后來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寫碑,這樣書法的流派也逐漸增多,他們的碑帖一直流傳至今。其實,今天看見的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書、寫經等,其水平真有超過傳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書里,也有書法比晉詞銘溫泉銘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寫出來的就被

24、人重視,許多無名書法家的作品就不為人所知了。古代稱好的書法作品為“法書”,是說這件作品足以為法,“書法”、“書道”、“書藝”是指書寫的方法;現在合二為一了,一律叫做“書法”。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書法作品、藝術裝飾到書信往來都要用到書法,同時書法活動既可以培養藝術情操,又可以調心養氣,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經說過:“尺牘素書,千里面目”。看到一封來信,感到很親切,如見其人。書法被人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摘編自啟功金石書畫漫談)1.下列關于“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漢語中,“書”既可以指文字符號,也可以是文字學的“六書”之“書”,

25、本文則是從書法藝術上來講,所謂“書”就是書法。B. 在歷史上,“書”與“金”、“石”與“畫”并稱,它們同樣因為影響深遠,而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論是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已經很好看了,可見漢字剛一出現,就有了“書”這一方面的要求。D.真書書寫方便,千姿百態的作品不斷出現,形成顏體、柳體等不同的字體,這些字體是依據“書”的藝術風格劃分出來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秦隸和漢隸都是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于是到了晉朝后,真書應運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 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行書再快一點就是草書,這是草書的一個來源。草

26、書的另一個來源是章草,是用漢隸筆法寫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沒有專門寫字并且因為書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寫碑成為風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由此成為書法家。D.在古代“書法”是指書寫的方法,“法書”是指好的書法作品,到現在則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都稱為“書法”。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在字形的繁難復雜方面,秦隸和漢隸要超過真書,甲骨文又要超過秦隸和漢隸,可以說這是真書使用時間特別長久的根本原因。B.古時候書法流派不多,當時甚至沒有“書法家”這一稱呼,而到唐代書法大盛,流派逐漸增多,看來書法的發展跟社會的崇尚有很大的關系。C. 在唐代有些無名書法家的水平也

27、很高,唐人碑版的書法其實并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水平,只是因為它們是皇帝、大官所寫,才為世人所推崇。D. 中國人自古就把書法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謂“尺牘素書,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謂“見字如見其人”的意思。六、(2010年遼寧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詩經、楚辭都是不朽的作品,說他們不朽,無非是說他們比一般文學作品享有更長的壽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學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來說,漢朝初年的賈誼被感動的痛哭流涕,今天,試找一位大學中文系的青年來讀一下,他們的感受總難達到賈誼的程度,即使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悶,滿腹牢騷。紅樓夢也是一部名著,和詩經、楚辭一樣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28、。“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識分子沒有讀過紅樓夢的占少數,現在青年讀紅樓夢的比例雖然要少得多。以上現象,借用電訊通訊的概念,可以稱作“文化影響衰減”現象。遠距離的通訊聯絡,訊號逐漸衰減,距離越遠衰減越明顯。為了防止衰減,中國設有接力站,使訊號得到增益。衰減現象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古人的處境與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與今人相同之處,也有與今人不同之處。世代相去越遠,古今人感受的差別越大。中國哲學有極豐富的文化遺產,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還有影響。我們常聽人說孔子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要發揚孔子的哲學。也有人認為孔子的思想與今天中國的現代化關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

29、是孔子哲學造成的。這兩種看法都有根據,現在從文化影響衰減現象來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種文化現象兩千多年永遠長壽而不衰減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影響長久不衰,完全是憑借了兩次接力站的補充,得到增益的結果。第一次增益,西漢的董仲舒抬出孔子為號召,增加了韓超流行的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說,建立了宗教神學,在他的帶動下,中國哲學史上出現了全國性的第一個高潮。思想史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革而變革的,當董仲舒的哲學不能應付佛教、道教的沖擊,孔子獨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晉隋唐時期已經趨于衰減的儒家振興起來。朱熹把儒家學說變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經學。為了壯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養

30、內容,從而豐富了儒家經學。經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響會隨著時易世變而衰減,但對經典的解釋卻可以隨時改變、充實,使他免于衰減,記載孔子言行的可靠經典是論語,這部書不過一萬多字,他對后市的影響主要來自各家的解釋、闡發。朱熹的四書集注就經常用注釋的形式來崇高、闡發自己的思想,為了取得權威性的理論根據,不得不抬出孔子作為招牌,以述為作,是古代學者通用的辦法。辨明這個事實,就不難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漢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時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魯國的孔丘,而是經過朱熹改造的鞏固封建社會的儒教。長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兩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個招牌。 (摘編

31、自任繼愈文化遺產的壽命 )1 下列表述的內容,不屬于“文化影響衰減”現象的一項是 ( )A .詩經、楚辭雖然被人們稱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實上它們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學作品存世的時間更加長久一些罷了。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漢初的賈誼感動的痛哭流涕,但是無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樣深切的感受,盡管這個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C.“五四”時期,紅樓夢在青年男女知識分子當中曾經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但是現在,紅樓夢在青年中的影響則要小得多。D .古人的處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時代距離越遠,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別就越大。2 . 下列關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內容的

32、一項是 ( )A .雖然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和后代都有影響,但是實際上按 “文化影響衰減”的說法來看,單憑孔子思想自身,影響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小。B 孔子的思想在秦漢之際出現了衰減,西漢董仲舒把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學說加進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學說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高潮。C 魏晉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現了第二次衰減,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學說變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養內容,大大豐富了儒家經學。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論語一書中,由于這部書只有一萬多字,不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造成深遠影響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釋和闡發。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 當我們說孔子思想影響了中國

33、兩千多年的時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響也一起考慮在內而這樣說的。B 有人說,今天中國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學造成的,其實這種保守思想應該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當初 魯國孔丘原來的思想。C 以述為作,就是通過注解古代經典的形式來闡發自己的思想,為了獲得權威性的理論根據,朱熹四書集注一書就采用了這種辦法。D 中國哲學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樣長壽,當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樣存在著后人的接力作用。七、(2011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明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治階級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從西周

34、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宗和“替獻曲”或“脧賊”、“曚誦”并提。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

35、臺和詩經·泰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區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給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級的耳中。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賊詩”來表達愿望和態度。“賊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賊詩言志”。這種“賊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

36、僅是把賊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寰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展就賊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展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一個叛臣。詩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 ,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為純粹的語文言文藝術 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 在社會上的實際 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

37、漸把詩的意義 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系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 道:“國群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后,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 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1、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 ,并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治階級卻把它尊為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 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 曾經作為一種配樂

38、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目。C、所“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俊美或者諷諫的目的。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志出現 ,是因為猛士做詩以后,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有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來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文言文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

39、183;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 ,請晉侯不要聽信。D、到了孔子時代 ,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的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 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 社會生活 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懷到平常語文所無法 達到的效果 。B、上古暑假 ,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 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主詩三百篇 中,不然則仍名是沒有曲調的“徒歌”。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 是現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 清楚,所以能夠通過

40、 詩歌 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 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八、(2011年遼寧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現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觀象授

41、時,即以星象定季節。比如尚書·堯典記載,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圖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天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從西漢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

42、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了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把它看成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為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秀,連續使用了360年,達到中國歷法的顛峰;觀測數

43、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身,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后,中國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是側重幾何學的。對中國明清時代的天文學進行

44、反思是痛苦的,但卻有助于我們今天的發展。 (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1下列對于天文學早期情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發現它的一些知識和觀念。B為了農業生產的需要,人們很早就已經能夠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情況甚至到上一世紀中葉在某些民族中還存在。C上古時期的人們根據太陽的運行,以及初昏時南方子午線不同星辰的出現,來確定仲春和仲秋等等,這種觀象授時比物候授時更加精確。D對于天文規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歸年長度的掌握,推動了古代歷法的產生,標志著此時的古代天文學已經能

45、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學在西漢到五代時期發展得更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劉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計算方法,西漢落下閎、唐代李淳風等人采用了新的觀測手段。C唐代大衍歷的產生說明中國古代歷法已經發展成熟,新唐書·歷志的記載表明,大衍歷的內容共分為七篇,結構也為后世的歷法所效仿。D宋元時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數據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星觀測最勤,且多有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者。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

46、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史料記載表明,我國夏商時期已有歷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時期歷法的具體內容還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體測量精度來,古代帝王更關注奇異天象,因為他們認為上天是有意志的,從天象觀測能夠得知上天預示的禍福,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兇。C在明代,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產生于歐洲,這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國古代天文學擅長代數計算,未能從幾何結構進行研究,因此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兩者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討。九、(2012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黑箱”是控制論中的概念

47、,意為在認識上主體對其內部情況全然不知的對象。“科技黑箱“的含義與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的存貯知識、運行知識的設施或過程,使用者如同面對黑箱,不必打開,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識,只需按規則操作即可得到預期的結果。例如電腦、手機、攝像機、芯片,以及藥品等,可以說,幾乎技術的全部中間和最終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產過程中,科學知識是基礎,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則對科學知識進行選擇。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還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會的知識,并且或多或少滲透了企業文化和理念。這樣,在電腦或手機中就集成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經濟學、美學,以及對市場的調研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等知識。科技黑箱是特殊的傳

48、播與共享知識的媒體,具有三大特點。首先,它使得每一個使用者不僅牛頓,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繼續前進。試想,如果要全世界的電腦使用者都透徹掌握電腦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電子理論,那需要多少時間?知識正是通過科技黑箱這一途徑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計算機天才、黑客的年齡越來越小,神童不斷出現,他們未必理解計算機的制作過程就能編寫軟件、破譯密碼。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現,就為相對“無知識”的年輕一代的崛起與趕超提供了機會。其次,處在相對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與語境和主體無關,而處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則需滿足特定主體在特定場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們很少能對一把錘子做什么改進,而使用一個月后的電腦則已經深

49、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這就說明,在認識變得簡單易行之時,實踐變得復雜和重要。最后,當科技為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門的時候,我們能拒絕它的誘惑不進去嗎?而一旦進去,我們的行為能不受制于房間和走道的形狀嗎?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卻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使用者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是說使用者被生產方對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識被使用者廣泛共享之時,也往往使這部分知識因共享而貶值甚至被人遺忘。那么還要不要學習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經貶值的科技知識,例如電磁理論、牛頓力學,甚至四則運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技術所構成的平臺還有一個歷史維度。時至今日,歷史上的很

50、多技術已經失傳或過時,但是也有相當多的技術流傳至今,例如中國的針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這提示我們,對于歷史上存在過的知識應予寬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從頭學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發生對科技黑箱的濫用。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技黑箱無疑會使得雙刃劍的哪一刃都變得更為鋒利。 (摘編自呂乃基行進于世界3的技術)1下列對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黑箱,在認識上主體對其內部情況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則至少它的設計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識。B.與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徹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規則操作即可得到預期的結果。C

51、科技黑箱是一種特殊的存貯知識、運行知識的設施或過程,在科技黑箱的生產過程中,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對科學知識進行了修正。D幾乎技術的全部中間成果和最終成果,如電腦、手機,都集成了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知識,可以說,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當今世界,每一個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頓一樣“站在巨人的肩上”繼續前進,這個“巨人”就是科技黑箱。B.知識通過科技黑箱這一途徑達到最大限度的共享,這是現在計算機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斷出現的根本原因。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體對它的干預就越大;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上,實踐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著科

52、技黑箱,但實際上他們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潛移默化的影響。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夠為相對“無知識”的年輕一代提供崛起和趕超的機會,他們即使沒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識,也可以享用這些知識。B.要不要學習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經貶值的科技知識,作者并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們,應當對這些知識予以寬容。C.科技黑箱不僅包括當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很多技術,如中國的針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簡單方便,于是就可能發生濫用的現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這把雙刃劍的哪一刃都變得更加鋒利。十、(2012年遼寧卷)閱讀

53、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自然作為環境與自然作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樣的。自然作為其自身以自身為本位,與人無關。而自然作為環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體性,成為人的價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對象,相對于實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當它參與人的價值創造時,就不是人的對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人的另一體,在這個意義上,環境與人不可分。自然當其作為人的價值物時,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作為資源,二是作為環境。資源主要分為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人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向自然獲取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但是必須有個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個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或某些資源的枯竭。一般來說,環境比資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

54、是,資源是人掠奪的對象,而環境是人的家園。從自然界掠奪資源,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而將自然界看出環境,不管這里的自然條件如何,人總是力求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對于當今人類來說,重要的是要將自然看成我們的家。家,不只是物質性的概念,還是精神性的概念。環境美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家園感主要表現為環境對人的親和性、生活性和人對環境的依戀感、歸屬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宜居、利居、樂居。當前各地都在創建人類的宜居環境,提出建設花園城市,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等諸多主張,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層次中,只是基礎,重在環境保護。而“利居”任然沒有擺脫將環境當作資源的觀念。環境一旦成為利用的對象,它與人的關系就存在某種對立。只有“樂居”,人與環境的關系才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的,而且這種和諧具有親緣性、情感性、文化性。親緣性,說明環境與人共生的關系。情感性,說明環境與人的內在心理的關系。文化性,說明樂居具有豐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濃縮提煉了人類文明的精華,真正體現了家園感。家園感的實現離不開對環境進行建設。環境建設有兩種指導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則,二是審美的原則。兩個原則必須是統一的,且應以審美原則為主導,也就是說可以將工程建設轉行為景觀建設,讓工程既有利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又有利于人類的審美。此外,家園感的實現也離不開環境保護。環境保護一是需要科學技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