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試題第六單元練習題 蘇教版_第1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試題第六單元練習題 蘇教版_第2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試題第六單元練習題 蘇教版_第3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試題第六單元練習題 蘇教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練習題班級姓名成績一、聯系語言環境,給下面句子中的拼音標上正確的聲調。(8分)在學習中,總會碰到一( y i )些困難,但只要我們不( bu )怕困難,迎難而上,一( y i )切困難都不( bu )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你說是不( bu )是?如果不( bu )信的話,你可以親自試一( y i )試,通過實踐,你會認識這一( y i )真理。二、多音字組詞(6分)         zi (      )  &

2、#160;    li (      )     hén (      )  載                  累      

3、             橫         zài (      )     lèi (      )     hèn (   

4、   )三、填字組成成語,再根據要求歸類。(8分)拔苗(  )長   完(  )歸趙   亡羊補( )   負(  )請罪  守(  )待兔   三顧茅( )   (  )假虎威   指(  )為馬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_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_四、選擇恰當的關聯詞填空。(4分)只有才

5、0;        盡管還是        無論都只要就         不但而且        寧可也不 邱少云(      )犧牲自己,(     )破壞革命紀律。 (   &

6、#160; )你刻苦學習,(      )一定能把琴彈好。 (      )上課專心聽講,(      )能把功課學好。 (     )周強今天身體不舒服,他(     )堅持來廠里上班。五、修改病句。(6分) 小麗的語文沒有考好,心情十分繁重。             

7、;                                                  

8、;    我們必須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好方法。                                           &#

9、160;                       這次聯歡會開了足足兩小時不到才散會。六、按要求填空。(4+4+4+618分)1、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_。_,路轉溪橋忽見。”這首詞寫的是_,表達了詞人_的感情。2、史記的作者是_(朝代)的史官_,這部巨著記載了從_到_這2600年間的歷史。3、負荊請罪的主要人物是_和

10、_,如果分別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兩個人的主要特點,可以用_和_。4、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寫到:千山鳥飛絕,_。孤舟蓑笠翁,_。這是一首描寫冬天的詩。你還讀過哪些寫冬天的古詩,選擇一首默寫下來,要寫題目: _。七、閱讀短文,完成練習。(3+6+3+3+3+220分)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很快,但總是囫圇(hú lún)吞棗。他讀過的書一本又一本,花(費  廢)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沒留下什么印象。這使他很苦(惱  腦),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學者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他的讀書

11、的過程后,給了他一番忠告,說:“以后不要只圖快,哪怕一句話,也要重復多遍,總比一味往前趕效果好。讀書一定要用腦想,用心記。”聽了朱熹的忠告,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記憶力不好,而是讀書的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草草了事般讀書,不但不能消化書的內容,而且不能重點地進行記憶,因此讀的效果很差。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讀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什么,有幾個要求,并留心把重點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于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1、 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號里不恰當的字詞用“ ”劃去。2、 請根據意思找出文中相應的成語,寫在

12、括號中。A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對所學的東西并不理解。  (          )B形容不斷積累。                             (   

13、;       )C形容馬馬虎虎將事情辦完。 (          )3、 陳正之為什么一開始讀書沒有留下什么印象?請你找出短文中能夠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句子,用“”劃出來。4、 請寫出一句關于讀書的名言或警句。_5、 讀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_6、 給本文加一個合適的題目:_八、習作(30分)材料:小芳去學校閱覽室借了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拿回家后發現里面好幾頁有點破,如果再不補好,就有可能掉下來而變得殘缺不全,

14、如果補好的話,同學們又會誤認為是她把書搞壞的,怎么辦呢?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展開合理想象,寫一篇記敘文。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比較優秀的文章,還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選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背誦一些優秀篇目、精彩段落,對提高學生的水平會大有裨益。現在,不少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把文章解體的支離破碎,總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結果教師費勁,學生頭疼。分析完之后,學生收效甚微,沒過幾天便忘的一干二凈。造成這種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的關鍵就是對文章讀的不熟。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或細讀、默讀、跳讀,或聽讀、范讀、輪讀、分角色朗讀,學生便可以在讀中自然領悟文

15、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可以在讀中自然加強語感,增強語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和語感就會自然滲透到學生的語言意識之中,就會在寫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創造和發展。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后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么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范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給學生的腦海里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