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97年第八屆國際生學奧賽試題解析1(1997)在有花植物(被子植物)雌配子體很小,請問它含有A20至25個細胞核B18至20個細胞核C7至9個細胞核D1至2個細胞核解析:被子植物的雌配子體也稱胚囊,在胚珠內形成,是由珠心中的大孢子發育而來。其過程是:胚珠的珠心中的胞原細胞(2n)直接轉化或分化為大孢子母細胞(2n)。在被子植物中一般只有一個大孢子母細胞,大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四個大孢子,其中三個退化消失,只有一個經三次有絲分裂產生雌配子體,即八個核(n)或七細胞的胚囊,其中卵細胞1個、助細胞2個反足細胞3個,還有1個中央細胞(其中有2個極核)。中央細胞高度液泡化,其中兩個極核在受精前可
2、能融合為一個,稱為次生核。答案:C2(1997)下列哪類植物的配子體占優勢?A紅藻植物B苔蘚植物C石松植物D松類植物E木賊植物解析:紅藻植物中大多數種類的生活史都有世代交替,如紫菜屬,其絲狀體階段為孢子體,葉狀體階段為配子體。二者都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石松、木賊為蕨類植物。蕨類植物為異型世代交替,孢子體發達,是具有根、莖、葉的植物體。而配子體稱為原葉體,原葉體是具背腹性的綠色葉狀體,腹面生有很多單細胞的假根,是能獨立生活的,但是弱小,沒有孢子體發達。在生活史中,孢子體占優勢。松類的孢子體極其發達,一般為常綠喬木,配子體高度退化,生活在孢子體上。而苔蘚植物生活史中,配子體占優勢,是具有莖葉和假
3、根的植物體,能獨立生活,而孢子體寄生配子體。答案:B6(1997)單子葉植物的莖(如玉米),沒有皮層和髓的明顯劃分,這類植物具有皮層和髓的功能的那一部分被稱為: 解析:絕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的莖,只有初生結構,所以結構較簡單,如玉米。玉米莖的結構,在橫切面上看由三部分組成:表皮、基本組織和維管束。 (1)表皮:在最外方,細胞排列整齊,但細胞長短不一,長細胞角質化,短細胞分為木栓化的栓質細胞和含有二氧化硅的硅質細胞,還包含氣孔。 (2)基本組織:整個基本組織除與表皮細胞相接的部分外,都是薄壁細胞,愈向中心,細胞愈大,維管束散布在它們之間,因此,不能劃分出皮層和髓部,而基本組織具有皮層和髓的功能。 答
4、案:B16(1997)根的多細胞分枝是在哪里產生的?A表皮B皮層C內皮層D管胞E中柱髓解析:根的多細胞分析根即側根。不論是主根、側根或不定根所產生的枝根統稱為側根。種子植物的側根,不論它們是發生在主根、側根或不定根上,通常總是起源于中柱鞘,而內皮層可能以不同程度參加到新根原基形成的過程中。當側根開始發生時,中柱鞘的某些細胞開始分裂,最初的幾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結果是細胞層數增加,因而新生的組織新產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括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是多方向的,這就使原有的突起繼續生長,形成側根根原基,這是側根最早的分化階段。以后根原基的分裂、生長,逐漸分化出生長點和根冠。生長點的細胞繼續分裂、增大和
5、分化,并以根冠為先導向前推進,依次穿越內皮層、皮層和表皮,而露出母根之外,進入土壤。答案:E35(1997)下列哪種(組織)構成兩年以上木本植物的內樹皮?A初生韌皮部B次生韌皮部C初生木質部D次生木生部E髓解析:就植物解剖而言,維管形成層或木質部外方的全部組織,皆可稱為“樹皮”。在較老的木質莖上,樹皮可包括死的外樹皮(硬樹皮或脫落層)和活的內樹皮(軟樹皮)。外樹皮包含新的木栓和它的外方的死組織;內樹皮包括木栓形成層、栓內層(如果存在)和韌皮部(次生韌皮部)部分。所以在次生狀態中的樹皮 ,包括次生韌皮部和可能存留在它外方的初生組織、周皮以及周皮外的一切死組織。答案:B36(1997)下列關于上表
6、皮和下表皮的敘述中,哪一個是正確的?A下表皮細胞是活的薄壁細胞,上表皮不是B葉的外緣部分的上表皮細胞壁比其他部分上表皮細胞壁厚,下表皮細胞不是這樣C上表皮細胞相對透明,下表皮具葉綠體D上表皮細胞具有比下表皮厚的角質層E下表皮水多具毛狀體,上表皮不具毛狀體解析:就葉片來講,都有三種基本結構,即表皮、葉肉和葉脈。表皮是由覆蓋在葉上下表面的一層表皮細胞所構成的,分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細胞一般是生活細胞,無葉綠體,故A、C錯誤。葉的上下表皮上,特別是下表皮上時常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表皮毛(毛狀體),毛的有無、類型、疏密因植物種類而不同,其存在加強了表皮的保護作用,故E錯誤。 表皮細胞外壁加厚,常具有角質
7、層,具上表皮比下表皮厚,可控制水分蒸騰,防止病毒侵入葉的葉緣部分,故D正確。答案:D38(1997)從一個具多心皮的單花形成的果實被稱為:A附果B聚合果C干果D復果E單果解析:果實類型可能以從不同方面來劃分。聚合果也稱聚心皮果,在一朵花內有多枝離生的雌蕊(心皮),每一個雌蕊形成一個小單果,許多小單果聚生在同一花托上形成的果實,如草莓,故B正確。復果,即花序果(也稱聚花果),是由整個花序發育成的果實。 單果,也稱單花果。一朵花如果只有一枚雌蕊,由此形成的果實稱單果,大多數被子植物的果實都屬單果。根據單果的質地、結構特點,可分為若干類型:答案:B74(1997)一般情況下,下列哪個長得最慢?A面包
8、酶B地衣C酵母D蘑茹解析:這四類植物中,地衣的生長是極緩慢的。一般來說,地衣每年只長幾毫米,干旱時進入休眠狀態,待有水分時,很快恢復生長。答案:B第二部分“植物”1(1997)果實的生物學定義是受精子房,下列哪組是果實(a、b、c中)?a b cA2 3 1B1 3 3C3 2 2D5 4 3E1 4 3解析:草莓、黑莓都屬于薔薇科、草莓屬植物,其一朵花中有許多離生雌蕊,以后每一個雌蕊形成一個小果,相聚在同一肉質花托上,所以它們的果實為聚合果,且為聚合瘦果。圖上,1為果實、2為種子、3為花托部分、4為苞片、5為聚合果。b圖上,1與2均為花托部分、3為瘦果、4為聚合果。番茄為真果中的單果,它的花
9、中只有一枚雌蕊。C圖上,1為種子、2為胎座、3為果實。答案:B13(1997)下圖是一個非木本植物的綠色橫縱切面的一部分,它顯示其維管束,有理由認為:A在區域可以有淀粉B有區域來自原形成層C在區域可被番紅染成紅色D在區域是束間形成層解析:該圖顯示的是雙子葉草本植物莖,一般只有初生結構。 為表皮,在莖最外面,從原表皮的細胞分裂、分化發育而來,是一層活組織,細胞排列緊密,外壁常加厚并角質化,是保護組織。 為皮層,是表皮以內、維管柱以外的部分,由多層細胞構成,是由基本分化組織分裂、分化而來。主要為薄壁組織,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內皮層細胞中,含有較多淀粉粒,用碘液染色,可直接觀察到。 莖的維管柱可分為維
10、管束、髓射線(v表示部分)和髓三部分。維管束呈束狀,在橫切面上許多維管束排列成一環。每個維管束都是由初生韌皮部、束內形成層和初生韌皮部組成,為外韌皮維管束,維管形成層不發達。為韌皮纖維。 為木質部細胞,包括原生木質部和后生木質部。根據導管分子口徑的大小和番紅染色的深淺可判斷,靠近中 心的為原生木質部,其外方是后生木質部。 為髓射線,是維管束間的薄壁組織,是中央髓部作幅射狀向外引伸的部分。功能是貯藏和橫向運輸,是由原形成層束之間的基本分生組織分化而來的。草質層有些雖有發達的束中形成層,但無束間形成層。據此,只有C正確。答案:C36(1997)下列哪種是無性孢子?A接合孢子B子囊孢子C分生孢子D擔
11、孢子E卵孢子解析:植物所產生的一種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細胞,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孢子一般微小,單細胞。由于它的形狀不同,發生過程和結構的差異而有種種名稱。 植物通過無性生殖產生的孢子叫“無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動孢子等;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擔孢子、子囊孢子等;直接由營養細胞通過細胞壁加厚和積儲養料而能抵抗不良環境條件的孢子叫“后垣孢子”、“休眠孢子”等。 孢子有性別差異時,兩性孢子有同形和異形之分。前者大小相同;后者在大小上有區別,分別稱大、小孢子,并分別發育成雌、雄配子體,這在高等植物較為多見。答案:C37(1997)下列哪種植物中的可動精子細
12、胞不游泳穿過雌配子的外膜層?A被子植物B蕨類植物C石松植物D木賊植物解析:石松植物和木賊植物都屬蕨類植物。蕨類植物的有性生殖仍離不開水,所以蕨類植物的精子仍具有鞭毛(多條或兩條)。在有水的條件下,精子游至頸卵器內與卵結合形成合子。完成受精作用,合子不經休眠,繼續分裂形成胚,以后發育成孢子體 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不僅是產生種子,而且產生了花粉管,這是種子植物特有的結構。其功能是吸收和傳送精子到卵細胞附近,從而完成受精作用。這種受精作用稱為管配。受精不需精子細胞的游動即可完成,這就使雌雄性細胞的結合完成擺脫了水的限制,這是高度進化水平的表現。但少數原始的裸子植物,精子仍有鞭
13、毛,在精子到達頸卵器之前仍需要有一個短暫的游動期,這種情況是游配現象的殘遺。答案:A38(1997)下列各類植物中,哪種具有種子?A石松植物B苔蘚植物C銀杏D裸蕨E上面都不對解析: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上述植物中只有銀杏(裸子植物)具有種子。答案:C植物生理3(1997)一株自黑暗中萌發長出的橡樹幼苗,在收到一側光線(燈泡)照射后,向燈泡的方向彎曲,如果用一塊濾色片放在燈泡與幼苗之間,光照的效果仍然相同,試問試濾色片的顏色是什么?A紅色B綠色C黃色D藍色E上述結論不可能成立,因為必須有白光才能有上述效應。解析:植物界存在的第二類光形態建成是受藍光調
14、節的反應。藻類、真菌、蕨類和種子植物都有藍光效應。如引起燕麥胚芽鞘向光性第一個正反應最有效的光是藍光,而紅光則無效,其作用光譜和-胡蘿卜素及核黃素的吸收光譜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如下圖: 因此,有人認為向光性的光受體是與-胡蘿卜素及核黃素類似的物質,有人甚至認為這兩種色素就是向光性的受體。從上圖可知,引起向光性的光波長在400-500nm(藍光區域)之間。若在燈泡與幼苗之間放一塊藍色濾色片,即能吸收大量橙紅光,又能透過400-500nm波長的藍紫光,幫光照的效果仍然相同。答案:D4(1997)二氯酚靛酚(DCPIP)是一種藍色染料,被還原后成為無色,下面哪種條件可使DCPIP產生最大的顏色變化
15、?A分離葉綠體,置于暗中B分離葉綠體置于光下C葉綠體提取液,置于暗中D煮沸過的葉綠體,置于暗中E煮沸過的葉綠體,置于光下解析:1937-1939年,英國學者Hill(希爾)發現含葉綠體的葉片提取液(離體的葉綠體)在人工電子受體(氫受體)存在下照光,將發生如下反應:光能葉綠體 2H2O2+2A 2H2A+O2 式中A代表非生物電子受體如Fe3-、醌類、醛類和多種有機染料,他們也常稱為希爾試劑或希爾氧化劑。一種希爾試劑,燃料2,6-二氯酚靛酚,處于氧化態(A)時為藍色,還原態(H2A)時為無色。當葉片提取液加上這種燃料在無二氧化碳存在下照光時,則可觀察到提取液由藍色變為無色,并釋放出O2;但放在暗
16、處,則既無二氧化碳釋放,也無燃料被還原(仍為藍色),這類反應統稱為希爾反應。希爾的發現第一次明確地把光合作用總過程區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答案:B5(1997)光敏色素(遠紅光Pfr)抑制哪類植物開花?A中日照植物B春化植物C長日照植物D短日照植物E衰老植物解析:光敏色素是植物本身合成的一種調節生長發育的色蛋白。有2種類型:一種為紅光吸收型(Pr),最大吸收峰為666nm;另一種為遠紅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峰在730nm,兩者可以很快地相互轉化。Pfr為生理活躍型。X660nm730nm合成前體 Pr Pfr Pfr.X生理反應(此式中缺兩個彎箭頭) Pfr.X為復合物,引起的種
17、種生理反應之一就是控制開花。短日照植物開花刺激的形成要求Pfr/Pr比值低。在光期末,光敏色素絕大部分是Pfr型,Pfr/Pr比值高;當轉入暗期后,由于Pfr發生暗逆轉,變為Pr,使Pfr/Pr比值降低。當暗期達到一定長度,使Pfr/Pr比值降低到一定水平時,就導致短日照植物體內開花刺激物形成而促進開花,如果在暗期中給以紅光閃光,Pr Pfr使Pfr/Pr比值提高,短日植物就不能開花。答案:D15(1997)在質外體的水運輸過程中,哪種結構控制礦質鹽進入木質部?A細胞半滲透膜B胞間連絲C內皮層D皮層薄壁細胞E中柱鞘解析: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如下; 步驟1:通過交換吸附把離子吸附到根部細胞表面;
18、 步驟2:被根表面吸附的離子進入根細胞內部。這有兩條途徑:(1)共質體(指物體內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胞間連絲和內質網膜系統相連而成的連續的整體)途徑,離子由質膜上的載體或離子通道運入細胞質,通過內質網在細胞內移動,又由胞間連絲進入相鄰細胞;(2)質外體(由細胞壁、細胞間隙、導管構成的允許礦質元素、水分和氣體自由擴散的非細胞質開放性連續系統)途徑,離子通過質外體擴散,當到達內皮層時,由于內皮層存在凱氏帶,離子與水分都被陰擋而不能同通過。這樣離子和水分最終必須轉入共質體途徑才能繼續向內運送主導管。 步驟3:離子進入導管。離子是經共質體途徑最終從導管周圍的薄壁細胞進入導管。 全過程如下: 答案:C68
19、(1997)夏季,森林中什么時間是一天之中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A日出之前B中午C日落之前D午夜解析:CO2濃度最高的應該在日出之前,夜間森林植物只有呼吸而沒有光合作用,O2被大量吸收,CO2大量釋放并積累。答案:A83(1997)下列植物激素中哪類可以延緩植物體的衰老過程?A生長素B細胞分裂素C乙烯D赤霉素E脫落酸解析:可延緩植物衰老過程的激素是細胞分裂素(細胞激動素)。細胞分裂的功能是促進細胞的分裂,延緩植物體的衰老,這已經被很多實驗證實。其延緩衰老的原因可能是能夠誘導營養物質向細胞分裂素濃度高的部位運輸;此外,還能夠抑制核酸酶、蛋白酶,特別是可以抑制與衰老有關的一些水解酶的mRNA的合成,
20、延緩葉綠素和蛋白質的降解速度,能在轉錄水平上起防止衰老的作用。答案:B91(1997)在檸檬酸循環中,兩分子的乙酰CoA分子被代謝,生成:A2CO2+2ATP+2NADPH2+2FADN2B4CO2+6NADH2+2FADN2+2ATPC果糖1.6二磷酸D葡萄糖+2CO2+2NADPH2+2FADN2+2ATP解析:從葡萄糖經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經氧化脫羧生成2分子乙酰CoA,進入TCA循環,徹底氧化,其過程如下圖: 檸檬酸循環的總反應方程式可用下式表示: CH3COCoA+3NAD+FAD+PiCoA.SH+2CO2+3NADH+3H+FADH2+ATP 1個乙酰CoA經循環產生1個AT
21、P,3個NADPH,2個CO2和1個FADH2;1個葡萄糖分子產生2個乙酰CoA,所以,一個葡萄糖分子在檸檬酸循環中要產生2分子ATP、6分子NADP、4分子CO2和2分子FADH2。 答案:B97(1997)以下哪種氨基酸可以轉變為酮戊二酸進入三羧酸循環?A2-碳氨基酸B3-碳氨基酸C4-碳氨基酸D5-碳氨基酸解析:三羧酸循環是糖、脂肪、蛋白質徹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徑,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在進入TCA循環之前,由多種酶系參與其氧化分解,由于參與氧化的酶系不同,分解途徑各異,這就使得這些氨基酸都集中形成5種產物進入檸檬酸循環,最后氧化CO2和水,下圖是20種氨基酸進入檸檬酸循環的全過程: 從
22、圖中可知,這20種氨基酸通過轉變為乙酰CoA、-酮戊二酸、琥珀酰CoA、延胡羧酸以及草酰乙酸5種物質才能進入檸檬酸循環,而精氨酸、組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以及谷氨酸這5種是先分解形成-酮戊二酸,再進入檸檬酸循環的。答案:D96(1997)下列哪種有關CAM(景天酸代謝)植物的說法是錯的?A少于5%的植物具景天酸代謝B因為如果酸在細胞質中積累,細胞無法正常代謝,所以整個晚上產生愈來愈多的蘋果酸并貯藏在液泡中形成一個CO2庫C蘋果酸在白天被分解成CO2和丙酮酸,CO2然后被固定D景天酸代謝將光反應和CO2固定(卡爾文循環)分開,從而保存寶貴的水分解析:景天酸代謝途徑是干旱地區生長的景天科、仙人掌科
23、等植物的特殊的CO2同化方式。晚上氣孔開放。吸進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于PEP結合,形成OAA(草酰乙酸),進一步還原為蘋果酸,積累于液泡中,形成一個CO2庫。白天,氣孔開放,液泡中的蘋果酸進入細胞質,在NADP蘋果酸脫氫酶作用下,氧化脫羧放出CO2,參與卡爾文循環,形成淀粉等。其途徑如下圖: CAM途徑與C4途徑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別在于C4植物兩次羧化反應(即CO2的固定)在空間上(葉肉細胞和維管束鞘細胞)是分開的,而CAM途徑在時間上(黑夜和白天)是分開的,CAM途徑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答案:C2(1997)在下列情況下測定了不同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4種實驗條件): (1
24、)0.10% CO2 在30 (2)0.10% CO2 在20 (3)0.03% CO2 在30 (4)0.03% CO2 在20右圖顯示了每一實驗的結果,從以上實驗可對限制因子得出什么結論?實驗1 實驗4 P點A光強度CO2% 溫度BCO2% 光強度 溫度C溫度 光強度 CO2%D溫度 CO2% 光強度E光強度 溫度 CO2%解析:曲線2與曲線1的不同,使由于溫度的限制,曲線3與曲線1的不同是濃度的限制。曲線4與曲線2的不同是由于CO2濃度相對較低的限制,P點光合速率低是由于光照強度低造成的。答案:D14(1997)兩種相似的被子植物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植物接受全日照光照,植物僅接受到7%
25、的光照,土壤是相似的,水分和礦質營養也相同。在實驗結束時,將兩種植物的葉進行橫切,并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下,有理由相信:A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比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低。B植物的呼吸速率比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低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相似的速率D高光強度使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降解析:葉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強弱的影響,也就容易反映在他們的形態、結構上。就是同一種植物,生長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中,葉的結構也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 植物和植物由于接受的光照強度不同,致使葉的結構特點不同。從圖中可知:植物的葉的氣孔多位于下表皮,葉肉組織分化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表現為陽生植物的特點;植物沒有柵欄組織
26、和海綿組織的分化,細胞間隙發達,類似于陰生植物的葉。 陰生植物生活在隱蔽環境中,其光補償點和飽和點都很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較低,所以在白天的大多數時間內光合速率維持不變;而呼吸速率在白天的大多數時間內也維持不變,因為呼吸主要受到溫度的影響。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有相似的速率。答案:C26(1997)在一個組織中P和Q兩個細胞相鄰,他們的溶質勢s和壓力勢p為:細胞P細胞Qs-630-540p380320水的流向如何,它對細胞P的壓力勢的影響如何? 水流向 p細胞PAPQ 增加BPQ 降低CQP 增加DQP 降低解析:水分流動的方向是從高水勢到低水勢。相鄰兩個細胞之間水分的移動方向取
27、決于細胞水勢的高低。典型細胞水勢w是由3個水勢組成的:p=s+p+ms是溶液的水勢,是由于溶質顆粒的存在,降低的水勢,為負值(純水水勢為0,最高);p是由于細胞壁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勢,往往是正值;m是襯質勢,是細胞膠體物質親水性而引起的水勢降低值,以負值表示,襯質勢很小,只占整個水勢的較小部分,通常省略不計。所以:細胞P的水勢=s+p=-250細胞Q的水勢=s+p=-220所以,水應從Q流向P,使細胞P的水勢增加。答案:C23(1997)以下哪項描述了能量和物質在生態系統中流動的情況?A食物鏈B生物量金字塔C數量金字塔D食物網EA、B、C、D解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是食物鏈。能量
28、在沿著食物鏈流動過程時由于傳遞效率很低,大多都轉化為生物的呼吸熱,故流動中逐級遞減,越流越少,這就使得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分布呈金字塔形,這就是生態金字塔,用此來形象的描述食物鏈各個營養級之間的關系。生態金字搭可是能量、生物量,也可是生物體的數量。答案:E58(1997)典型的r對策生物是 ;K對策生物是 。A鼠、象B象、鼠C鼠、兔D兔、蛇E兔、鼠解析:r和K,是描述種群動態模型中使用的兩個重要參數,它們分別代表了種群的瞬時增長率(或內稟增長率)和環境容納量,這兩個參數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們所代表的生物學含義,表現了生物進化生態中兩類不同的適應對策。 每一種動物都有特定的出生率、壽命、大小和存活率等
29、一系列生態特征,有些動物出生率高、個體小,存活率低;有些動物出生率低、壽命長、個體大,存活率高。這些相互關聯的生態特征是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由動物和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們是組成不同種群動態類型的基礎。因此,在進化生態中,按種群動態類型劃分,把生物分為r-對策者和K-對策者兩大類,也稱r-選擇者和K-選擇者,分別代表兩類具有迥然不同的生態對策的生物。 屬于r-對策者的生物,在自然選擇中的進化方向是趨于提高r值。因此它們的r值往往很大,即繁殖能力很強,個體小、壽命短,死亡率高。種群密度很不穩定,很少達到K值,大部分時間保持在“S”型曲線的上升段。這類動物通常具有較大的擴散能力,比較適應于多變
30、的棲息生境,如一些易于造成大規模危害的害蟲、害鼠等屬于r-對策者。 屬于K-對策者的生物的種群比較穩定,密度常處于K值上下,這兩類動物通常出生率低,壽命長、個體大,具有較完善的保護后代的機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具有較強的擴散能力,它們一般適應于穩定的棲息生境,如鷹、獅、虎等大型鳥獸就屬于此類。答案:A59(1997)哪一項是在自然狀態中最少出現的分布類型,但在同源環境的情況下可以出現?A聚集分布B成群分布C均勻分布D密度制約分布E隨機分布解析:該題考查種群的空間結構,即內分布型,是指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種群的內分布型大致可分為三類:均勻性、隨機性、成群型。 成群型是
31、最常見的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因是:(1)環境資源分布不均勻,富饒和貧乏相嵌; (2)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為擴散中心; (3)動物的社會行為使其結合成群。 隨機分布中每一個個體在種群領域中各個點上出現的機會是均等的,并且某一個體的存在不影響其他個體的分布。隨機分布比較少見,因為在環境資源分布均勻一致;種內個體之間沒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時才易產生隨機分布,例如森林地被層中的一此蜘蛛,面粉中的黃粉蟲。但這種情況在自然狀態中資源分布不可能均勻,個體之間在有限的資源下,不可能沒有競爭。答案:E64(1997)遠洋區域的浮游植物濃度(密度)比沿海區域少得多,一般認為其直接原因是:A礦質元素不夠B二
32、氧化碳的溶解濃度不夠C混合水不多D大量出現以浮游植物為食的魚E鹽分太高解析: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大部分,但它的初級生產量卻比陸地生態系統少得多,海洋生產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植物只能生活在海洋表層的透光地帶內;開闊大洋海水中的營養物的含量極低,而且缺乏營養物的儲備。死亡的浮游植物和其他生物最終都將沉降到透光帶以下的深水中,這些有機沉降物雖然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能量來源,但卻造成了表層海水的能量和營養損失。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沿海淺水水域和海水上涌區與遠洋區相比生產力最高,原因是:鹽度比大洋或深海更容易發生變化,這主要是經常有大量淡水從大河注入。海水上涌區把深海富含營養物質的海水帶到光照充足、溫暖,但
33、缺乏營養物的海洋表層。答案:A65(1997)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在哪一種環境中最常見?A熱帶雨林B稀樹干草原C溫帶草原D泰加林(寒溫帶針葉林)解析:終年高溫、多雨、高濕,使得熱帶雨林在外貌上具有很多獨特的特點: (1)種類組成特別豐富,大部分都是高大喬木,植物生長十分密集; (2)群落結構復雜,樹冠不齊,分層不明顯; (3)樹干高大挺直,常具有板狀根和支持根; (4)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極豐富; (5)寄生植物很普遍; (6)莖花現象很常見; (7)植物終年生長。答案:A66(1997)地衣中與藻類共生的生物為:A僅子囊菌B螺旋體C僅擔子菌D僅接合菌EA和C對解析:地衣是一類特殊的生物,它是由真
34、菌類和某些藻類或原核藻類形成的共生體,二者相互依存,互惠共生。多數地衣是由1種真菌和1種藻類共生,少數為1種真菌和2種藻類共生。共生的真菌絕大多數為子囊菌亞門的盤菌類和核菌類;少數為擔子菌門的幾個屬。地衣中共生的藻類為原核生物藍藻和真核藻類中的綠藻約20多屬,其中最多的是藍藻中的念珠藻屬和綠藻中的共球藻屬和橘色藻屬,這3屬約占地衣中的共生藻類的90%。答案:E67(1997)邏輯斯諦方程:A是一個S-型生長曲線模型B考慮了載荷能力C表示了連續的指數增長DA和B EB和C解析:在一定的空間中,種群由少數個體發展到數量很高或達到飽和過程稱為種群的增長型。一般分為“J”型增長和“S”型增長兩類。種群
35、數量按等比級數(如2、4、8、16)增長的過程稱指數增長或“J”型增長,指數增長,只能在相對無限的環境中出現。在有限的環境里增長時,隨著種群密度的上升,數量的增加,對有限空間資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條件的種內斗爭必將加劇,其必然會影響到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使種群增長率下降,直至增長率為0,甚至下降到0以下,于是出現了“S”型增長過程。描述“S”型增長的最簡單模型為邏輯斯蒂增長模型,它具有一個環境容納量,即該環境允許的最高種群數量值。數學表達式為邏輯斯諦方程:。 用語言表示邏輯斯蒂方程的意義就是:種群增長率=種群可能的最大增長率×最大增長率的實現程度。 式中K為環境容納量,r為種群的瞬
36、時增長率或內稟增長率最大生殖潛能。答案:D70(1997)臭氧層季節性減少最多的區域在:A北極上空平流層的中間層B南極上空平流層的中間層C北極上空對流 層D南極上空對流層E北極上空的巖石圈解析:在地面空氣中的臭氧層是一種污染物,對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大氣層的上部,位于地球上空25-4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是地球上的一個保護層,能阻止過量的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 紫外線輻射能被蛋白質或核算吸收,并被破壞其化學鍵。因此對生物有極大的沙殺傷力,并可能引起突變。在美國每年能引起20-60萬皮膚癌病例。因此,如果沒有臭氧層的屏障,對地球上的生物界和人類來說都是災區難性的。 近年來的觀察研究表明,平流層
37、臭氧濃度正在減少,1985年發現上空出現臭氧“空洞”,并經雨云7號衛星證實。紫外線 臭氧減少使人類活動造成的,主要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層的平衡受干擾,其反應過程為:CFCl3 自由氯原子(Cl)Cl+O3 ClO+O2 除此還有核爆炸和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等原因造成。這是全球重大環境問題之一。答案:B75(1997)以下哪項代表的是低溫雪較多,沒有樹或很少有樹的環境?A泰加林B稀樹干草原C凍原D沙漠解析:泰加林為寒溫帶針葉林。稀樹干草原,亦稱薩王納,是熱帶亞熱帶具有季節性干旱地區出現、散生有矮生樹木的高草草地,這里降雨不多并且降雨集中,這里干旱季節較長,有利于草本植物,不利于喬木生長。面積最
38、大的稀樹草原在非洲中部和東部。凍原出稱苔原,分布于寒帶針葉林以北的環北冰洋地帶。主要植物是苔蘚地衣,還有一些多年生的喬木科和莎草科植物,以及杜鵑花科的低矮小灌木。答案:C77(1997)熱帶雨林的特點是:A植物密度大,但土壤養分差B植物密度大,土壤養分豐富C由于土壤養分差所以植物密度低D植物密度低,但土壤養分豐富E以上無一正確解析:熱帶雨林分布區域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溫度26以上,年降水量2500-4500,全年均勻分布,無明顯旱季。多在中午降大雨,常年多云霧。這里風化過程強烈,母巖崩解層深厚;土壤強烈淋溶,留下三氧化物(Al2O3、Fe2O3)即硅紅壤化過程。土壤養分極為貧瘠,而且是酸性的。
39、雨林所需要的營養萬分,幾乎全儲備于植物量中,每年一部分植物量死去,很快礦質化(濕熱引起的分解過程速度很快),并直接被根系所吸收,形成一個幾乎封閉的循環系統。生物種類極其多樣,據統計,組成熱帶雨林的高等植物在45000種以上,且絕大部分是木本的。熱帶雨林中,植物生長十分密集,在巴西,曾記錄到每平方米至少有一株樹木。所以雨林也有“熱帶密林”之稱。答案:A17(1997)以下哪條個體數量曲線反映了自然環境中果蠅種群在一年內的情況?解析:上圖為動物的存活曲線,果蠅應是C圖情況,其幼年個體死亡率很高,以后逐漸降低,接近老死時死亡率增加。因為它們受環境影響很大,靠高繁殖率取勝,屬于-對策者。答案:C動物學
40、27(1997)在某些陸棲動物中,體表已經進化為一種呼吸結構,其特征是:A身體表面出現深的凹痕,以便于氣體深深滲進身體中B直接在所有的體細胞和大氣之間進行氣體交換C有特殊的酶使氧氣有效地轉運進入體內,而二氧化碳運出體外D二氧化碳與氧氣的逆流交換在空氣與黏液覆蓋的動物體表面之間進行E出現了接近體表的血管以獲得氧氣,并運送到身體其他部分解析:從演化上看,比較低等的動物氧氣可以通過體表表面擴散人體內,體內二氧化碳也可通過體表面擴散到環境中。若動物體積大,擴散距離長是不容易滿足機體需要的,因此,一方面有特殊的呼吸器官的演化,一方面在呼吸表面上由豐富的血液和體液循環,把氧氣帶到動物體的各部分。水呼吸的器
41、官有腮、書鰓、水肺、氣管鰓等。空氣呼吸的器官有氣管和肺、書肺等。但是,即使在一些比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上,皮膚在呼吸中還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陸棲動物是與空氣進行交換。若體表進化為呼吸結構,為完成氣體交換,必會出現接近體表的血管。答案:E29(1997)比較后腎管與前腎管,下面哪一種說法是不真實的?A后腎管有一簇纖毛使液體向前運動,而前腎管只有一根鞭毛B后腎管兩端均開口C后腎管被毛細血管圍繞,這些血管使有用的物質被再吸收,并返回循環D有用物質在后腎管中被再吸收解析:除腔腸動物和棘皮動物沒有發現排泄器官外,其他動物都有排泄器官。無脊椎動物主要由原腎管、后腎管或馬氏管進行排泄;脊椎動物的排
42、泄器官為中腎(魚類和兩棲類)和后腎(羊膜動物)。 原腎管主要見于沒有真體腔的無脊椎動物如:扁形動物、紐形動物和線形動物。原腎管是外胚層內陷的盲管。一個動物可以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原腎管,這些原腎管往往高度分支(如渦蟲),封閉的末端膨大,腔內有一條或幾條長的纖毛(或鞭毛)。若有一條鞭毛,這個末端細胞稱為管細胞,若有許多(往往幾十條)纖毛突出到腔內,這些纖毛有點像蠟燭的火焰,故稱焰細胞。 環節動物,由于體腔的產生,他們的腎管,一端腎口通體腔,一端通體外腎孔,這兩端開口的腎管又被稱為后腎管,其特點是不分枝。后腎管只見于有體腔的動物。后腎管結構比較復雜,可分為許多段,周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纏繞,以便于排泄
43、和重吸收。其功能如上圖。答案:A33(1997)一些哺乳動物沒有肩帶也沒有鎖骨,這些哺乳動物的一個典型的特征是A樹棲B水生C能夠高飛或靈敏的飛行D前肢的運動限制在一個平面E不存在于上述特征中解析:哺乳動物肩帶中的鎖骨變化很大,凡前肢具有多樣性活動(攀巖、掘土、飛翔等)的種類,鎖骨較發達;凡善于快速奔跑,跳躍的種類,鎖骨大多退化,如有蹄類。答案:D39(1997)下列哪一門動物具有下述所有特征:輻射對成、真體腔、完全的消化道和觸手冠?A軟體動物門B扁形動物門C節肢動物門D多孔動物門E上面門類都不對解析:軟體動物門:(1)體制為兩側對稱,但腹足綱由于在發育過程中發生扭轉而變的不對稱; (2)具有真
44、體腔,但其體腔不如環節動物那樣寬大,而是退縮局限于圍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內空。初生體腔和次生體腔同時出現。由于組織間隙充滿的不是體腔液而是血液,故名血腔; (3)完全消化管,口在前端,肛門通常在后端,消化管分為三段,即前腸(口腔或口球或食道)、中腸(胃)和后腸(腸本身)。 扁形動物門:(1)兩側對稱;(2)無體腔;(3)不完全消化管,有口無肛門,通向外界的開口是口,又作肛門,與腔腸動物頗為相似。 節肢動物門:(1)兩側對稱;(2)有真體腔;(3)有完全消化管(有口有肛門),消化管分為前腸、中腸、后腸。 多孔動物門:(1)無對稱;(2)不具有體腔;(3)胞內消化,無消化系統。 帚蟲動物、外肛
45、動物以及腕足動物,都有一個體壁延伸形成的馬蹄形或環形的觸手冠,作為它們的捕食以及呼吸器官,其觸手冠環繞著口而不環繞肛門。故把這三門成為觸手冠動物。答案:E55(1997)所有脊索動物在它們的生命的某些階段中具有:A脊髓B鰓C脊索D脊椎骨E毛解析:脊索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個體發育的全過程或某一時期,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包括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脊索是脊索動物身體背部起支撐作用的一條棒狀支柱,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經管的腹面,具彈性,不分節。脊索是由內部富有液體的細胞組成,外面圍有厚的結締組織脊索鞘。一切脊索動物都有脊索,但是只有在一部分低等脊索動物中才終生保
46、留,如文昌魚。尾索動物的多數種類只在幼體時期有脊索,脊椎動物(圓口類除外)則只在胚胎時期有脊索,后來被脊椎骨所替代。 中空的背神經管是一切脊索動物所特有,頭索動物中樞神經系統是神經管,幾乎無腦和脊髓的分化,且有鰓裂而無鰓。 毛是哺乳動物特有的構造。答案:C61(1997)一動物對外激素能產生反應,它必須:A有一特定的感受器B能夠看到外激素的出現C能夠嗅到外激素D有薄的毛皮或毛發以便外激素的滲入E與產生外激素的個體的性別相反解析:外激素有稱信息激素,是一種由動物釋放到外界的化學物質,一般通過嗅覺感受器引起同一種群動物內的另一些個體產生特殊反應,故又稱為化學通訊。 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都會分泌外激
47、素,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的外激素影響昆蟲的許多行為活動是研究的比較多的。 動物感受外激素刺激的是化學感受器中的嗅覺感受器 一種特化的神經細胞。對于昆蟲來說,它是生于觸角上嗅毛。答案:A85(1997)開始形成頭部的現象首次在什么動物中看到?A缽水母綱動物B多孔動物C扁形動物D線蟲動物解析:動物界首次看到頭部的是扁形動物,如渦蟲,前端為頭部,呈三角形。頭部有一對腦神經節,由此分出一對腹神經索通向體后,之間還有橫神經相連,構成梯形。頭部背面有兩個黑色的眼點,是由色素細胞和視覺細胞所構成,能辨別光線和明暗。耳突在頭部兩側,有許多感覺細胞,司嗅覺和味覺。口在腹面,近體后1/3處。答案:C60(1997)
48、一些動物長成為成體后,要從繁殖地出發作長距離遷移來避開惡劣天氣 ,引發這類信號是:A條件刺激B日照長度C負強化作用D隨機刺激解析:引發信號為日照長度,即光周期,在脊椎動物中,鳥類的光周期現象最明顯,很多鳥類的遷移都是由日照長短的變化所引起的,由于日照長短的變化是地球上嚴格、最穩定的周期變化,所以是生物節律最可靠的信號系統,鳥類在不同的年份遷離某地和到達某地的時間都不會相差幾日,如此嚴格的遷移節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溫度、食物)都不能解釋的,因為這些因素各年差異很大。同樣,各種鳥類每年開始生殖的時間也是由日照時間長度的變化決定的。溫帶鳥類的生殖腺在冬季最小,處于非生殖狀態,隨著春季的到來,生殖腺開
49、始發育,隨著日照長度的增加,生殖腺的發育越來越快,直到產卵后開始萎縮,直到來年春季才再次開始發育。鳥類生生殖腺的這種年周期發育是與光周期變化完全吻合的。在鳥類生殖期間人為控制光周期可以控制鳥類的產卵量。 日照時間長度的變化對哺乳動物的生殖和換毛,也有十分明顯的影響。魚類的生殖和遷移也與光有密切的關系,而且也常表現為光周期現象,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層水的魚類。昆蟲的冬眠和滯育主要和光周期有關,但溫度、濕度和食物也有一定影響。答案:B30(1997)在蜂群中,蜂王的統治是由什么維持的?A蜂王提供的卵B蜂王分泌的外激素C啟動工蜂的性別發育D以上全錯解析:靠蜂王的外激素。外激素也稱信息激素,蜜
50、蜂的蜂王產生的“母蜂物質”也屬于外激素,它通過蜜蜂之間的相互接觸,而沾染到幼蜂身上,從而抑制雌性幼蜂的卵巢發育,使這些幼 蜂喪失生殖能力,成為工蜂,其化學機構尚不清楚。答案:B69(1997)影響聚集分布的典型因素是:A社會行為和家族的情況B植物或無脊椎動物的無性生殖C植物中可傳播的種子很少D有多種分布方式E以上所有都是解析:集群現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種群中。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或多或少都會在一定時期內生活在一起,從而得以保證種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種重要的適應性特征。 植物的集群分布常受植物繁殖方式和特殊環境需要的影響。橡樹和雪松的種子沒有散布能力,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植物的無
51、性繁殖也常導致集群分布;對棲息地生存條件的共同需求,如陰生植物只能生活在隱蔽的環境中。 產生動物集群分布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1)對棲息地的食物、光照、溫度、水等生態因子的共同需求,如潮濕的生境,使一些蝸牛在一起聚集成群; (2)對晝夜天氣或季節氣候的共同反應。如過夜、遷徙、冬眠等群體; (3)繁殖的結果。這是由于親代對某環境有共同的反應,將后代(或卵)產于同一環境中,如鰻鱺,產卵于同一海區,幼仔一起聚為洄游性集群,從海區游回江河。家族式的集群也是由類似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家族中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 (4)由于個體之間的社會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結果。集群生活的動物,尤其是永久性集群的動物,通
52、常有一種強烈的集群欲望。這種欲望也是由于個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引起的。動物群體的形成可能完全由環境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社會吸引力所引起的。根據這兩種不同的形成原因,動物群體可分為兩大類,前者稱為集會,后者稱為社會,社會動物主要包括一些昆蟲(如蜜蜂、螞蟻、白蟻)和高等動物(如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社會動物群體中,個體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社會性特征,從而共同維持群體這一組織。答案:E78(1997)以下哪個配對是不正確的?A行為,對環境的反應B行為能力,是學習的結果C行為,可以改變D行為不斷改變,學習E行為,有利于生存的適應解析:動物行為是指動物對環境條件(包括內、外環境)刺激所表現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見動作或反應。即行為是動物在個體層次上對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工程全包合同書
- 凈化車間裝飾裝修合同
- 國際航空運輸合同
- 互聯網汽車租賃服務合作合同
- 大型貨物運輸合同
- 19大象的耳朵第二課時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房屋抵押私人合同范本
- 清表工程合同范本
- 沿海運輸合同范本
- 鹵菜合同范本
- 工程項目管理第六版課后部分參考答案
- 除塵工程設計手冊(第三版)
- 安慶興達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4萬噸聚苯乙烯(PS)和19萬噸可發性聚苯乙烯(EPS)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2022-2023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12-2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 第2課時 教學設計
- 橢圓的光學性質證明及應用
- 《全套可編輯地圖》
- 02J331地溝及蓋板圖集
- 智能控燈上課課件
- 兒童貧血的防治
-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大全目錄
- 2021高考數學上海卷真題及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