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試題32生物群落的構成練習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高二生物試題32生物群落的構成練習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高二生物試題32生物群落的構成練習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高二生物試題32生物群落的構成練習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高二生物試題32生物群落的構成練習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節 生物群落的構成第3節 生物群落的演替(時間:5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1從光裸的巖地上演替出森林的過程中,由草本植物階段演替到灌木階段所需的時間相對 較短,其原因是 () 草本植物階段,土壤中有機物較豐富,通氣性好灌木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 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強的獲得陽光的能力灌木階段,群落內競爭激烈 A B C D 解析:題中、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優勢種的主要原因。而是灌木形成后 的特點。 答案:A2(精選考題·蘇北四市)某山區的坡地被濫墾,當狂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山崩。在 較短的一段時間后,該處出現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

2、的是 () A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比較低 B該群落形成過程中先出現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C該群落中生物多為草本植物,有垂直結構 D若有人類活動,則該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變 解析:裸巖上群落演替過程中先出現的生物才可能是地衣,因為土壤還未形成,但當狂 風暴雨侵襲時,局部山坡發生山崩,土壤條件仍然存在,所以先出現的可能是草本植 物。 答案:B3如圖表示兩個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的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歷時長 C甲中、處的物種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氣候條件適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題圖中甲曲線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線表示初生演

3、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 速度快、歷時短;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演替為次生演替,但火災前的物種與火災后演替 產生的物種不一定相同;當氣候條件適宜時,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B4(精選考題·浙江寧波聯考)四個生物群落分別包含若干種群,下圖中給出了這些種群的密度 (每平方米的個體數),當受到大規模蟲害襲擊時,哪個群落不易受到影響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群落丁含有的物種多,受到大規模蟲害襲擊時,群落不易受到影響。 答案:D5(精選考題·遼寧沈陽聯考)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是指生產者制造的有機物總量。有學者以“生產力假說”來解釋生物多樣性的

4、原因,認為是高生產力造成高的物種豐富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區研究,繪出海拔高度與物種數目的關系圖(如圖),并發現其生產力隨著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由此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海拔1 000 m處物種豐富度低而生產力高 B生產力最高的地區是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 C高海拔地區的生產力比低海拔地區的高 D此研究結果支持“生產力假說” 解析:由題意知,低海拔地區的生產力比高海拔地區的高,因此海拔1 000 m處生產力 高;結合圖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左右物種數目最多,海拔1 000 m處物種數目少;“生 產力假說”認為高生產力造成高的物種豐富度,與題中研究結果矛盾,所以此研究結果 不支持“生產力假

5、說”。 答案:A6(精選考題·北京海淀期末)如圖是對某地種植的廣東松種群年齡結構調查結果,該種群的最終發展趨勢是 () A總能量增加 B種群密度上升 C環境阻力不變 D營養級能量降低 解析:本題考查種群特征中的年齡組成。圖示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該種群密度將會下 降,該種群生物所處的營養級能量降低,環境阻力下降。 答案:D7(精選考題·青島模擬)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數字1到8表示的8個物種,每個物種的種群密度不同,下表給出了這些物種的種群密度(個/m2)。請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群落種種2種3種4種5種6種7種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

6、20103200 A. 當受到大規模害蟲襲擊且危害程度逐漸增強時,這些群落中受影響最小的是乙 B當受到大規模害蟲襲擊且危害程度逐漸增強時,這些群落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種之間最可能的關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種之間最可能的關系是捕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別、概括和判斷能力。生物群落是由若干個種群組成的有 機結構,群落的種類越多,個體間數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動,其穩定性越 大,反之,則越小,因此A、B選項正確。分析群落丙種群中物種數目基本呈現數量金 字塔形,最可能的關系是捕食關系。 答案:C8(精選考題·揚州市第一二次調研)下列關于群落的空

7、間結構特征的生態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B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間結構緩解了種間競爭 D導致這種結構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溫度和水分 解析: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具體表現,都是長期自然選擇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 應,生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配置,使群落中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緩解了 種間競爭,引起這種結構特征的因素很多,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陽光、溫度等。 答案:D9為了研究第、兩類細菌的種間關系,某同學將這兩類細菌放入適宜培養液中混合培 養,實驗測定了混合培養液中第類細菌在第一代Zt時所占總數的百分比與第二代Zt1時

8、所占總數的百分比之間的關系。如圖表示實驗觀察到的Zt1和Zt的關系,虛線表示Zt1Zt時的情況。請據圖推測,混合培養數代以后,第類和第類細菌數量的變化趨勢是 X() A第類與第類都減少 B第類與第類都增加 C第類增加,第類減少 D第類增加,第類減少 解析:由題圖中曲線上點對應的Zt1和Zt的值可以看出,在橫坐標大于0時Zt>Zt1,說 明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第類細菌所占百分比逐漸減少,是競爭的失敗者,第類細 菌逐漸增加。 答案:D10下列關于實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 樣 B許

9、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C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收集樣土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 D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應記錄下它們的特征 解析:標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動能力強的較大的動物。 答案:B11為了調查廢水污染對農田土壤動物類群的影響,在距受污染河流一側不同距離進行了 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多選) ()離污染河流的距離(km)0.10.51.02.04.0動物類群數(類/m3)2023375058動物個體總數(個/m3)3656657501 9832 490 A. 土壤小動物活動能力很強,一般用標志重捕法調查

10、其豐富度 B土壤污染物濃度與動物類群數的豐富度呈正相關 C受污染的農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動物,說明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 D水污染會降低土壤動物類群數和個體總數 解析: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干擾;離污染越遠, 污染物越少,動物類群數的豐富度越大;土壤小動物活動能力雖然較強,但個體微小, 因此不適宜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答案:AB12(精選考題·江蘇)科研人員對江蘇某地沿海灘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灘的大型底棲(土壤)動物 豐富度進行了對比研究精選考題取樣條件下,利用一種常用底泥采樣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動

11、物類群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如下表。下列有關本研究的敘述,正確 的有(多選) ()招潮蟹類厚蟹類沙蠶類泥螺類蛤類物種數個體總數物種數個體總數物種數個體總數物種數個體總數物種數個體總數裸露泥灘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 A. 裸露泥灘的大型底棲動物物種豐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棲動物種群密度高于裸露泥灘 C改用另一規格的常用底泥采樣器會影響對比研究的結論 D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 解析: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有關知識。由表中數據不能推測某物種的種群密度大小。 樣本的大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較小,不會改變結論。 答案:AD二、非選擇題(共

12、40分)13(20分)如圖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觀,乙表示物種數與面積的關系。請分析回答: (1)物種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的最重要因素。為了統計群落的植物種類組成,在群落的 中心部位選取樣地,用隨機法取樣,首先要確定樣方面積。系列取樣統計結果如圖乙。 試寫出該研究的課題名稱:_ _。這種研究方法叫做_。 圖乙顯示:在一定范圍內,隨樣方面積的增大,_。 調查該森林物種數的樣方面積最好是_m2。 若選取3個合適的樣方對某種喬木計數的結果分別是n1、n2、n3,則該喬木的種群密 度為_株/m2。 (2)導致景觀圖中植物分層現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對太陽能的利用率 高于農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復雜

13、的_結構。若要調查景觀圖中森林群落的結 構,請寫出主要的調查項目(調查設備略): _; 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種組成,樣方法不僅可用于種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種 豐富度的研究,且物種豐富度的計算方法與種群密度的計算方法一樣,也只求平均值。 群落的結構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決定,而植物的分布又決定了動物的分布,在 結構調查中,既要注意物種組成,又要注意不同種群的密度。 答案:(1)某森林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給分)樣方法物種數 迅速增多,并逐漸達到最多后保持穩定S0(n1n2n3)/3S0 (2)光垂直垂直結構:動植物的分層,不同層次上生物的種類和種群密度等 水平結

14、構: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種組成和種群密度等14(20分)(創新預測)入侵物種會對當地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產生災難性影響。某課外探 究小組的同學在一塊荒地中,對某種入侵植物和幾種本地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 年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如表所示(單位:株/m2)。20012002200320042005A10.09.28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E3.22.81.71.30.5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在所調查的AE五種植物中,你認為入侵物種是_,請在給出的坐標中繪出 該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曲線。 (2)通過調查分析知道,入侵種群在原產地時,AA個體為24%,aa個體為4%;侵入該 地區后,Aa個體為48%,aa個體為16%。則該物種在入侵后的基因頻率_。(填 增大、減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