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室結構布局_第1頁
影像科室結構布局_第2頁
影像科室結構布局_第3頁
影像科室結構布局_第4頁
影像科室結構布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公司公司徽標徽標醫學影像設備管理 第二章醫學影像科室的結構布局第二章 醫學影像科室的結構布局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X線設備磁共振設備CT核醫學設備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 操作人員的工作空間 診斷人員的工作空間 病人的登記空間 病人的候診空間 病人的緩沖空間 設備的安裝、維修空間影像科布局應考慮以下方面:影像科布局應考慮以下方面: 設備種類繁多,機房要求各異 不同設備的工作頻度不同 除機房外,還有各個輔助房間 合理布局要求:維持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患者就診、達到資源共享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一、房間布局的一般原則一、房間布局的一般原則 登記室工作:登記、劃價

2、、預約、發報告、 借還片等(入口) 普通平片和透視數量較大(靠近入口處) 胃腸與特殊檢查,患者較少。(位置靠里或相對獨立,保證運輸道路方便、通暢) 激光打印機、CR室應距攝影室較近,且避免干擾 CT和MRI機房應獨立(一樓) 輔助房間可靈活安排,但應保證防護質量(辦公室、閱片室、資料室等) 良好的通風環境能將設備產生的熱量及時散發出去,并且防止交叉感染 增加灰塵污染設備的機會,并且避免機械固定部件松動,造成故障及事故防潮防塵防震通風 機械部件銹蝕和電器元件絕緣性降低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二、對機房的要求二、對機房的要求 對于光學部件影響其光學性能防防 鼠鼠 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二、對

3、機房的要求二、對機房的要求機房大小: 小型X線機: 2025m2 中型X線機: 40m2 X線CT設備:40m2 MRI設備: 40m2 ECT設備: 40m2輔助設備較多或配有心血管造影裝置時:5060m2 機房高度:一般2.83.5m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三、布局舉例(公共樓內放射科布局)三、布局舉例(公共樓內放射科布局)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三、布局舉例(雙廊結構布局)三、布局舉例(雙廊結構布局)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三、布局舉例(復式雙廊結構布局)三、布局舉例(復式雙廊結構布局)第一節 總體布局的指導思想三、布局舉例(三廊結構布局)三、布局舉例(三廊結構布局)一、一、 X線

4、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一)機房的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放射科建在遠離病房和人員集中的地方,與門診樓連體時在一層或一層一端 。1.通風原則: X線機工作時要產生大量的熱量,通風散熱。 X線與空氣作用產生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超過一定濃度對人體有害,通風換氣 2.機房選擇符合防潮、防塵、防震原則3.有利于病人就診原則(靠近工作密切的臨床科室)4.有利于防護原則(一般為五個面)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不做防護不做防護(地面)(地面) 做防護(左側) 做防護(前面) 做防護(后面) 做防護(右側) 做防護(天花板) 做防護(天花板) 做防護做防護(地面)(地面) 做防護(左側) 做防護(前面) 做防

5、護(后面) 做防護(右側) 做防護(天花板)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二)機房的面積與高度:1.機房的面積:滿足國內外X線機管球移動范圍的要求( 3.5m 4.5m)2.機房的高度:2.8m3.5m 2.8m3.5m3.5m 4.5m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三)機房的防護:1.墻壁的厚度: 依據最大管電壓的大小而決定: 管電壓越高,X線的穿透能力越強,要求墻體的厚度越厚,反之,管電壓越低,X線的穿透能力越弱,要求墻體的厚度越薄。(詳見表2-2)管電壓(kVp)鉛當量(mm)混凝土(mm)含鋇混凝土(mm)磚(mm)2.4g/cm32

6、.7g/cm31.6g/cm365651.01.060601313120-150120-15075751.01.0808015151751751001001.51.512012038382002001501502.52.521021058583003002002004.04.02202201001003403403003009.09.0240240140140425425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不同管電壓下常用建筑材料的鉛當量不同管電壓下常用建筑材料的鉛當量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2.地面的要求: 水泥或水磨石地面:平坦、光潔、無塵 木板地面:防潮、防電擊3.控制室

7、門及觀察窗要求: 各部分應滿足X線機最高千伏相應的鉛當量 門要有鉛皮包裹,且要留有觀察窗口,其大小應以方便觀察為原則 門與墻體之間要有重疊,不要留有間隙,防止X線向外擴散。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四)X線機在機房中位置的設計:反復斟酌、周密計劃,力求達到最佳 1.位置適當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充分利用、整齊美觀原則: (1)以檢查床為中心布置其它機件的位置 (2)便于病人的檢查 (3)X線投照方向應有利于維護 (4)操作、維修方便:往返次數、緊密程度 (5)有利于合理布線:長度、交叉、信號干擾等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2.機件定位準備

8、“變距” 部件和“定距” 部件 “變距”部件包括如高壓發生器油箱、控制臺和某些輔助裝置(監視器) “定距” 部件如天地軌、懸吊裝置、診視床等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1)基準線的確定:以床體的中心或地軌的中心為基準線 一般靠近機房中心里側,以便留出活動空間(2)確定地面“定距”的方法:兩點定直線法(3)確定天花板“定距”的方法:利用鉛墜定位法, 保證地面與天花板基線平行(4)認真復核:定位后,復合一次,保證準確 優點:組件平整,無明顯盤繞,無雜亂感但建造機房時要一并做出地槽的三種形式:封閉式、敞開式、地板下走線 用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槽,沿機房墻邊走行,頂面加蓋,多用

9、于接線較多機型。優點:施工簡單 缺點:雜亂、不安全、有時需要接線 用于中小型X線機,集中捆扎,控制分路位置 留有活動件的導線,過長導線置于隱蔽處 要有一定的負重能力,空間大,線路外套有一定直徑的管套(使用于吊架式X線機)地槽式地槽式板槽式板槽式明線式明線式天棚式天棚式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一、一、 X線機的布局線機的布局3.機房內合理走線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二、二、 X線線CT的布局的布局(一)機房的選址 1.有利于病人就診 大多數病人情況危急,需要立即檢查和治療,基本上應該放在一樓。 2.有利于醫學影像設備集中和網絡形成 使各種影像設備之間具有互補性,便于進行比較,提高診斷水平;便于教學和

10、科研;便于醫學影像網絡的形成,實現資源共享。 3.有利于CT機的安裝和維護 選擇底層可減少樓的負重和機房的造價,同時也方便安裝。 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二、二、 X線線CT的布局的布局(二)結構與防護的要求(三)實際功能的設計 準備室和急救室以CT主機為中心,周圍留一定的空間。1.控制室:計算機、激光相機、打印機等2.閱片室:分析、評判、討論3.準備室:枕頭、床單、病號服4.搶救室:聽診器、血壓計、氧氣袋、除顫器、各種藥物。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二、二、 X線線CT的布局的布局(四)機房的環境要求:(1)溫度:18 22 安裝空調設備,保證元器件與周圍環境熱交換良好。(2)濕度: 濕度過低:造

11、成元件幾何變形,如扭曲、斷裂、同時還易產生靜電,造成元器件性能損害和精密度下降,從而降低設備壽命。 濕度過高:會凝結水蒸氣,通風后方可正常工作。南方應使用除濕器,一般應保持在4065第二節 X線設備的布局二、二、 X線線CT的布局的布局(四)機房的環境要求:(3)防塵:靜電感應會使灰塵附著于元件表面,影響散熱,使之性能下降。病人及家屬和工作人員進入機房時,需穿好鞋套,以免帶入灰塵。()電源:足夠大的電源功率,并且保持電源穩定。因此采用獨立的變壓器、專門的電源和電纜線。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三種磁場:.主磁場 .梯度磁場 .射頻磁場影響的設備:

12、計算機類:視頻終端、磁盤、 磁帶、磁卡 其它影像設備:X線管、超聲設備 CT設備、照相機 常見醫療設備:心臟起搏器 電子顯微鏡等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20406020403.0mT0.05mT1.0mT0.5mT0.2mTXYZ理想曲線磁場強度為磁場強度為0.5T的的MRI系統雜散磁場分布情況系統雜散磁場分布情況核磁共振屏蔽室核磁共振屏蔽室應用領域:MRI型屏蔽室適用于永磁和超導核磁共振設備的射頻屏蔽、核磁共振掃描成像儀(MRI),防止外界電磁場干擾MRI正常工作以及和MRI產生的磁場泄漏至外場干擾其它設備正常工作的場所。 根據用戶需要,可設

13、計磁場屏蔽和射頻屏蔽雙重功能的屏蔽室。 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制造工藝:1、結構:MRI型屏蔽室設計有拼裝式和焊接式兩種結構。2、焊接工藝:0.5mm紫銅板作射頻屏蔽層,焊接采用氬弧焊或銅焊,高導磁率鋼板作磁屏蔽層,焊接采用CO2氣體保護焊。3、龍骨架支撐采用鋁合金,并與墻體間作絕緣處理。手動鎖緊屏蔽門,可拆卸式銅簧片。4、高性能屏蔽觀察窗雙層銅網經特殊工藝制作,透光率好。5、其它:電源濾波器、信號轉接板,空氣供應及通風系統的屏蔽接口處理、同軸連接器、光纖轉接盒、醫療氣體波導接口、氣體滅火截止波導管、心電監護系統接口或其它醫療設備接口以及室內

14、照明。 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心臟起搏器: 其患者必須遠離MR系統, 否則極易引起失效 或功能異常。常見故障原因:1.持續供電:10Gauss 2.射頻磁場的影響:擾亂頻率 3.發生位移:嚴重時可拉出胸壁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 金屬物質: 1.金屬異物 2.金屬物品(戒指、耳環、項鏈、硬幣等) 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一、磁場對外界環境的影響NRPB(英國放射線防護委員會): 主磁場強度:2.

15、5 T 10MS交變磁場: 20 T/S 引起人體體溫變化: 1 平均吸收功率: 70 W FDA(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委員會): 主磁場強度:2.T 10MS交變磁場: 3 T/S 平均吸收功率: 0.4 W/Kg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二、外界環境對磁場的影響二、外界環境對磁場的影響 建筑物的鋼鐵結構、移動的鋼鐵物品以及外環境中各種電磁信號的干擾。 影響磁場的均勻度,使成像質量下降。 鋼鐵結構合理分布,遠離干擾源:包括直流電驅車、地鐵、電力變壓器、高壓輸電電纜、無線電廣播、電視、通訊信號等。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三、工作室設計與建筑材料的選擇三、工作室設計與建筑材料的選擇 面積大小適中

16、,適合制冷、采暖空調和通風管道的要求 建議高度3.5m(0.5T) 、m(1.5T) (主磁體下面的混凝土底座應盡可能少用鋼筋,應選擇塑料加強筋) 天花板木制泡沫板 水管紫銅或黃銅 空氣凈化器鋁制品 照明燈白熾燈聯接方法:經自身電源濾波后再與市電相連,調光器接在射頻屏蔽之外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四、進出通道及液態氣體的供應四、進出通道及液態氣體的供應產生主磁體:超導線圈-273.15=0K(充滿液氦4.2K) 真空層 包圍超導容器:液氮容器 真空層在正常工作狀態下:氮和氦的蒸發量一定,需要定期補充,避免“失超”現象 預防性措施: 不可采用電纜管孔結構, 地板不能有接縫 架高于地板幾厘米加以

17、覆蓋,或天花板下 采用局部濃度檢測和限值報警的方法 每小時換氣5次 在地板和天花板分別設置室內空氣排出裝置液氦液氮真空層第三節 磁共振設備的布局 五、電能源、水源及室內環境要求五、電能源、水源及室內環境要求電能源: 0.5T 50kVA 1.5T 70kVA 50Hz或60Hz水源: 0.5T 60L/min 進水溫度16 散熱20kw 1.5T 兩個交換器 MRI區域:223 相對濕度: 4060 塵埃顆粒:10m濾除90 5m濾除80 第四節 核醫學成像設備的布局 一、核醫學成像設備的選址一、核醫學成像設備的選址(一)有利于防護(相對獨立并采取相應的隔離措 施)(二)有利于設備的維護和放射

18、性廢物的處置(三)有利于工作程序:放射性儲藏室、給藥室、候診室、檢查室二、空間布局與二、空間布局與射線防護射線防護第四節 核醫學成像設備的布局 (一)核醫學成像設備工作空間布局核醫學成像應分為三個區: 控制區(紅):受照計量年限值的30區域如制備、分裝放射性藥物的操作室、給藥室、治療病人的床位區等。 監督區(黃):受照計量年限值的30區域如放射性核素的標記實驗室、顯像室、診斷病人的床位區、放射性核素或藥物的貯存區、放射性廢物貯存區等。 非限制區:受照計量年限值的10區域如工作人員辦公室、未給藥病人候診區和走廊等核醫學成像設備應放在監督區(黃)工作場所的防護要求1 .按照工作場所分級對活性實驗室、病房、洗滌室、顯像室等場所室內表面及裝備結構的防護要求。2 .生產和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藥物的通風櫥,在半開的條件下風速不應小于1m/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