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_第1頁
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_第2頁
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_第3頁
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_第4頁
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和預防控制 背背 景景 什么是傷寒、副傷寒什么是傷寒、副傷寒 傷寒傷寒(Typhoid)(Typhoid)和副傷寒(和副傷寒(Paratyphoid Paratyphoid FeverFever)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及甲、乙、丙)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及甲、乙、丙型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型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長程發熱、全身中毒癥狀、相臨床特征為長程發熱、全身中毒癥狀、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等。副傷寒與傷寒有什么不同?副傷寒是由甲、 乙、 丙型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三個型與傷寒桿菌同屬于沙

2、門氏菌屬,因此在臨床上看成同一類傳染病,副傷寒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與傷寒很相似,但在癥狀上,副傷寒的病程較短,癥狀較輕,并發癥少,預后也較好。 WHO WHO把傷寒作為一個全球性衛生問題。把傷寒作為一個全球性衛生問題。世界上總的發病趨勢是下降的,發達國家世界上總的發病趨勢是下降的,發達國家如美國、西歐、日本等的發病率已降到如美國、西歐、日本等的發病率已降到0.43.7/100.43.7/10萬,重點在輸入病例的控制。萬,重點在輸入病例的控制。WHOWHO估計,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可高達估計,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可高達540/10540/10萬。萬。 傷寒副傷寒是我國法定為乙類傳傷寒副傷寒是我國法定

3、為乙類傳染病,是我國重點防制的傳染病染病,是我國重點防制的傳染病之一。之一。慈溪地處沿海,河道和水井較多,慈溪地處沿海,河道和水井較多,且群眾有生食海鮮的習慣,是傷且群眾有生食海鮮的習慣,是傷寒副傷寒高發的地區。所以傷寒寒副傷寒高發的地區。所以傷寒副傷寒一直是我市衛生部門重點副傷寒一直是我市衛生部門重點控制的疾病之一。控制的疾病之一。基層防保工作者在傷寒副傷寒防制工作中的主要作用與職責1、疾病的監控和預警 開展網絡監控和院內主動搜索,出現情況及 時報告。2、出現散發病人時的疫情處置 (48小時內)對病家及污染過的環境進行消毒 對病人開展個案調查,并將個案調查表及時上報到市CDC,做好病人的隔離

4、工作。3、出現疫情后開展初步的原因分析,協調醫院、 政府、群眾,配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落實疾病的各項防治工作 。4、疫情結束后做好回顧和總結工作,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病 原 學 傷寒、副傷寒甲、乙、丙均為沙門氏菌屬,傷寒、副傷寒甲、乙、丙均為沙門氏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長約革蘭氏陰性桿菌,長約1313m m,無芽孢,無莢,無芽孢,無莢膜,有周身鞭毛能運動。需氧或兼性厭氧菌,膜,有周身鞭毛能運動。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即能生長,最適溫度為在普通培養基上即能生長,最適溫度為3737,pHpH為為6.87.86.87.8。傷寒桿菌電鏡照片傷寒桿菌電鏡照片 生存能力:生存能力: 傷寒桿菌在

5、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強,耐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強,耐低溫,在水面中可存活低溫,在水面中可存活1-31-3周,在糞便中周,在糞便中可存活可存活1-21-2月,在牛奶、肉類、蛋類中可月,在牛奶、肉類、蛋類中可生存數月,對陽光、熱、干燥、及酸敏生存數月,對陽光、熱、干燥、及酸敏感,陽光直射數小時死亡,感,陽光直射數小時死亡,6060度水中度水中1010余分鐘或煮沸可滅菌。余分鐘或煮沸可滅菌。傷寒副傷寒的病理變化 其病理組織改變主要是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尤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病變最明顯。典型傷寒病例的臨床特征為持續發熱、全身中毒癥持續發熱、全身中毒癥狀、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與白狀、

6、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與白細胞減少細胞減少等。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癥。腸道病變流 行 病 學 傳染源 病人病人及帶菌者帶菌者為主要的傳染源。 病人從潛伏期即可從糞便排菌,一般從病程第一周末開始經尿排菌,故整個病程中均有傳染性,尤其以病程的第24周內傳染性最大。少數病人可成為長期或終生帶菌者。 帶菌者帶菌者 潛伏期帶菌者: 即在臨床癥狀明顯出現前排菌。 恢復期帶菌者:即在臨床癥狀消失后仍有23月的排菌過程。 健康帶菌者:即無病史(可能為亞臨床感染)而間歇排菌。 慢性帶菌者:即病后三個月仍繼續排菌者。慢性帶菌者危害最大,不易被發現,特別是接觸食品、食堂、兒童工作的慢性帶菌者,是最危險的傳染

7、源,要有流行病學意義。 傳播途徑 直接傳播:病原體隨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后,通過污染的水或食物可造成直接傳播。 間接傳播:經過手和蒼蠅、蟑螂等間接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可造成間接傳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暴發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暴發和流行,而散發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觸傳播為主。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再次發病者極少。潛伏期傷寒:潛伏期為1-3周,平均10天。副傷寒:潛伏期為8-10天,有時短至3-6天。流 行 特 征 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見。飲食飲水條件差的地區可引起流行。我國以散發為主,但有的地區時有暴發流行,其中以水型

8、暴發為主,食物型暴發約1015%, 寧波地區屬高發病地區,1988-2003年16年間累計報告15711例,發病率波動在6.7865.64/10萬之間,年平均發病率18.89/10萬。 2 2、時間分布、時間分布 季節:終年可見,以夏秋季居多。寧波地區季節分布有2-5月春季高峰和7-9月秋季高峰的特征。 寧波地區1988-2003年的16年間共出現三次高強度流行峰,即1990、1993、2000年,報告發病率分別為65.64/10萬、26.80/10萬、21.38/10萬。010203040506070年份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寧波市1988-2004

9、年傷寒、副傷寒發病率時間分布發病率/10萬年份地點暴發 時間發病 人數罹患率 (%)主要傳播途徑暴發菌型1983江北區某專科學校12203.07水型,自備水源傷寒桿菌1987鎮海城關鎮2月22食源性,南街菜場牡蠣 傷寒桿菌1988奉化某鎮78月482.86水型,渠水作生活用水傷寒桿菌8889鄞縣某鎮1211430.21食源性,與生食毛蚶有關。傷寒、副傷寒桿菌1990寧波五區、鄞縣、奉化4-5月18750.076食源性,與生食毛蚶有關。傷寒、副傷寒,以甲型副傷寒為主。 1992江北區某廠8-9月4315.14水型,自備水源被糞便污染傷寒桿菌1995江東某廠2-3月4210.37食源性,與食堂熟食

10、有關。傷寒桿菌 1995慈溪某鎮某鄉6-11月2001.71水型,自備水源被糞便污染傷寒桿菌1995余姚市某鎮351530.50水型,自備水源被糞便污染所致。甲型副傷寒1996鄞縣某鎮某廠1011203.7水型,自備水源被糞便污染所致。甲型副傷寒1998余姚市某鎮891170.078食源性,與市銷熟食有關。甲型副傷寒1999余姚市某校1011373.4水型, 井水被污染傷寒桿菌2000奉化某鎮某村89250.76水型,飲用河、溝水甲型副傷寒2000北侖區某鎮1101年1月830.17食源性,與生食毛蚶等海水產有關甲型副傷寒2001奉化某鎮某村8月2323食源性,滿月酒聚餐甲型副傷寒2003寧海

11、縣某鎮6月8713.41水型,自備水源被糞便污染甲型副傷寒2004、2005慈溪市傷寒發病時間分布0 05 510101515202025251月1月3月3月5月5月7月7月9月9月2005年2005年2004年2004年2004、2005慈溪市副傷寒發病時間分布0 05 510101515202025251月1月2月2月3月3月4月4月5月5月6月6月7月7月8月8月9月9月10月10月2005年2005年2004年2004年 3、人群分布 男女發病率無差別;兒童及青壯年居多,暴發疫情中也以青壯年居多。 傷寒副傷寒傷寒副傷寒 的預防和控制的預防和控制一、發現和報告 通過有效的傷寒監測系統和疫

12、情分析,是及早發現傷寒副傷寒病人和傷寒副傷寒暴發疫情的主要途徑。 (一)病人發現 1、發熱病人監測 在流行早期,對原因不明的發熱3天以上的病人和傷寒疑似病人進行登記,采集血液或糞便標本進行培養和血清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傷寒病人。 2、重點人群監測 包括:密切接觸者、傷寒恢復期病人、飲食行業從業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糞管人員、清潔工人等,重點人員以病原菌培養檢驗為主,必要時結合采用血清學方法進行監測。(二)疫情報告 傷寒和副傷寒屬于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規定責任報告人發現傷寒和副傷寒病人,城市應在6小時內,農村在12小時內,通過網絡報告。 1 1、暴發疫情報告、暴發疫情報告 在實踐工作中,

13、在一個局部地區,舉例如一個村、單位等,在一個月內發現3例及以上病例,即為傷寒局部暴發疫情。應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內容包括疫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發病人數、年齡、病人主要癥狀和體征、發病原因、采取性別和職業分布措施,現況及趨勢等。 2、重大疫情報告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對傷寒疫情的分級如下: 在縣(市、區)范圍,如一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為嚴重重大疫情;如一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為較嚴重重大疫情;重大疫情采用分級管理。 重大疫情發生后,所在單位和個人以及收治病的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必須以最快聯系方式報告當地衛生

14、防病機構,最遲不得超過6小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或接到有關重大疫情報告后,應立即以最快通訊方式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最遲不得超過6小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重大疫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發生重大疫情由省衛生廳向衛生部和省政府報告。二、核實診斷 1、個例調查和暴發疫情調查 個例病人核實個例病人核實:接到疫情后,首先要核實診斷,通過詢問病人和查看臨床診治記錄,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診治檢查記錄,結合流行病學資料,予以確診,并做好個案調查記錄。 傷寒、副傷寒可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經過及免疫學檢查結果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則以檢出致病菌為依據。2

15、、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60011995)對傷寒、副傷寒診斷作出明確規定,主要內容如下:1)臨床診斷標準 在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下列之一者可作出臨床診斷。 持續性高熱: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可在5-7天內達40-41及以上,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一般為時1-2周。 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 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2)確診標準 臨床診斷病例如有以下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 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 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0”抗體凝集效價1:80,傷寒或副傷寒

16、鞭毛抗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 3)對診斷標準的說明以及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傷寒是常見的傳染病,因此,流行病學資料在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流行地區(傷寒、副傷寒)如有持續一周以上發熱不退的病人,則一定要想到傷寒的診斷,即使不是傷寒流行地區,如在一個局部地區(一個村、鄉、鎮、街道、單位等)在一個月內,有多數(十幾例到幾十例)持續一周以上“不明原因發熱”的病人出現時,也應先想到傷寒的診斷。當前,臨床醫師在傳染病診斷時忽略流行病學資料的情況還十分普遍,應引起重視。 持續發熱,這一點是必須強調的癥狀,從發病機理上看,傷寒的主要病理特點是全身網狀內皮系統的增生性反應,傷寒

17、桿菌在肝、脾、膽囊、骨髓等大量繁殖,再次入血,產生第二次菌血癥時,釋放大量內毒素,因此,持續較長時間發熱是肯定的。當然,由于現在傷寒的輕癥狀和癥狀多樣化的發展,典型的高熱不十分強調(輕癥化病人中,體溫大多數在38左右),但持續一周左右的熱程,這一點是千萬不可忽視的,應在診斷中充分考慮到 。 傷寒在臨床上以多系統癥狀和體征群為特征,在診斷時,應注意到這個群體綜合分析。其中,除持續發熱外,消化系統的癥狀和肝脾腫大(尤其是脾腫大)應特別注意,在輕癥化的病人中,中樞神經系統的癥狀往往較輕或缺如,不應作為重點來強調。 血常規化驗中,白血球總數下降不是特異性的,有些傷寒確病人而白血球總數不下降、有的正常,

18、甚至升高。應該理解成,末梢白血球減少對診斷有參考價值,而末梢白血球數的升高,也不說明就不是傷寒,特別是,嗜酸性白細胞數的減少和消失對傷寒的診斷來說意義是大的,甚至認為這是傷寒的具有特征性表現之一。 細菌培養陽性,是確診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根據。傷寒的細菌培養,不同病程的不同樣品的培養陽性率也不同,一般來說,骨髓、血培養以病程第1-2周陽性率最高,達80-90%,大便培養以第3-4周陽性率較高,可達80%,尿培養也以第3-4周陽性率較高,可達25%。什么是肥達氏反應肥達氏反應是診斷傷寒病時,抽病人血所做的傷寒血清凝集試驗。也是幫助確診傷寒或副傷寒比較簡便而可靠的方法之一,試驗中所用的抗原有傷寒桿菌

19、菌體 O抗原及鞭毛 H抗原以及副傷寒的甲、乙、 丙鞭毛抗原,用凝集的方法來測量病人血清中各種抗體的凝集效價。隨著體內抗體的增長,一般病后第2 周出現陽性反應,但有些嬰幼兒常常呈現陰性,或凝集效價始終不高,但也不能根據這一試驗就排除本病。 三、疫點(區)處理 根據傳播因素和傳播途徑,劃定疫區(點)范圍,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發生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盡快撲滅疫情。 在有傳染病暴發或重大傳染病疫情時,應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并在12小時內迅速組織有關醫務人員對疫區采取緊急措施,搶救病人,以控制疫情的蔓延發展。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一)控制傳

20、染源 1、隔離治療病人 所有傷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糞檢2次陰性(2次糞檢之間隔2-3天),方可解除隔離。在傷寒暴發或流行期間,具以上綜合性醫院要設立傳染病區,流行地區的鄉(鎮)衛生院應設立隔離病房,在暴發村應設立臨時隔離病房。 2、疑似病人 對疫區內“持續發熱”的疑似病人,也應進行治療或隔離治療,并且應盡快明確診斷。 3、密切接觸者的處理 對與傷寒病人有過密切接觸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發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以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傷寒23天,副傷寒15天。醫

21、學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早期癥狀及體溫測量等。對已有癥狀的人要作血、糞培養,以便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間可用SMZco或氟呱酸進行預防用藥。(二)切斷傳播途徑 是預防控制本病的關鍵性措施。采取以三管一滅(管水、糞、飲食和滅蠅)為重點內容以及衛生宣教的綜合性防制措施。 1、全面開展飲用水消毒與管理,對疫區內被污染的和懷疑可能被污染的飲用水源要消毒處理后才能飲用,教育群眾不飲用生水。 2、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 做好飲食行業、食品攤點的衛生管理,加強食品衛生法執法檢查,取締無證攤販,對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特別是生冷食品,小水海產品,要加強管理。疫區內要勸阻群眾聚餐。 3、

22、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尿、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 4、大力開展衛生健康教育與愛國衛生運動,使群眾了解傷寒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預防。提高群眾對傷寒預防的衛生保護意識、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衛生習慣,飯前與便后洗手,不吃不潔食物,不飲用生水、生奶等。同時,搞好環境衛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滅蒼蠅及孳生地。(1)水源消毒方法 井水消毒 可直接將漂白粉投入井里,根據飲用水量的多少每日投放1-2次。投放漂白粉數量,一般可按每噸水投放含氯量為25%的漂白粉8克計;投放氯胺T(含氯量60%)量按每噸水約2.4克計;投放漂白粉精片的量按

23、每噸水10片計算。每口水井加漂白粉克數=面積半徑2 米2 水深(米)8克/米33 ),漂白精片10片/米3)。消毒藥物先加少量水(漂白粉精片可研碎后加水),調成糊狀再投入井中攪勻,30分鐘后即可飲用。 缸水消毒 ,每擔水(約100市斤)加漂白粉精片2噸,研碎后加少量水,倒入缸內攪拌,30分鐘后方可飲用。(2)排泄物、嘔吐物消毒方法 排泄物、嘔吐物:1份吐瀉物加1/20份漂白粉攪拌,消毒2小時。 吐瀉物容器: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3%來蘇浸泡1小時。 餐具: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鐘,或煮沸消毒10分鐘。 殘余食物:殘余食物20份加漂白粉1份,混合攪拌,消毒30分鐘廢棄,或者煮沸消毒后廢棄。

24、衣服、被單等:用3來蘇浸泡消毒30分鐘后,用清水洗凈。 地面、墻壁、門窗和室內家具等:用3來蘇噴灑或擦洗。 垃圾、廁所:用1漂白粉澄清液噴灑濕透。 蒼蠅:用0.10.2敵敵畏溶液噴灑。(三)保護易感人群 1 1、應急性預防服藥、應急性預防服藥 暴發疫情的地區,在確保認真落實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導的綜合性措施(做好飲水,飲食衛生管理和糞便管理)的基礎上,對病家和飲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員,可考慮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如復方新諾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天(兒童酌減);但應嚴格控制服用對象,決不能無指征的擴大服藥范圍,更不能在傷寒疫情散發地區列為常規防治措施而普

25、遍服藥。 2、提高人群免疫力 對疫情暴發地區的易感人群及其毗臨地區的重點人群,根據流行病學(菌型)指征,進行傷寒菌苗的預防接種,以增強人群免疫力。傷寒及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由于反應較大,保護效果不十分理想,實際應用較少。 目前使用的有傷寒Vi多糖菌苗和傷寒減毒 口服活菌苗,但必須對準傷寒的菌型。四、流行因素調查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傷寒的暴發或發熱病因未明疾病的暴發報告后,應立即作出反應,并且應該對信息的來源及其可靠性,進行核實和判斷,特別應當及早掌握疾病的“三間分布”的情況,這些往往對分析疫勢及判斷疾病的性質很有幫助。可根據傳染病報告卡和已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對可能的暴發原因和傳播途徑,

26、有一初步估計和假設。 抵達現場后,在對疫區進行初步緊急處置的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暴發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查清暴發的來源和主要傳播途徑,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制止疫情擴散。具體步驟如下:(一)核實診斷 首先是對最早出現病人的地區和病人較集中的地區進行個案調查,主要對象是首發病例 ,因為首先發生的病例,多為潛伏期短、臨床表現重的典型病人,往往可根據臨床資料、實驗室檢驗結果以及流行病學特點來核實診斷。臨床資料包括病人臨床癥狀、體征、臨床化驗(血常規、血培養)結果及臨床診斷報告等。 實驗室資料包括病原體分離、鑒定、血清學試驗、抗體水平測定以及一些特殊的試驗,如噬菌體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等。流行病學

27、特點主要是依據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分析。(二)判斷是否發生暴發或流行 根據暴發的定義來進行判斷。一般來說傷寒的暴發和流行不外乎水型和食物型二種,其特點如下: 水型暴發特點比較復雜,隨水源污染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水源類型和用水方式不同,其特點也不完全相同,但一般水型暴發具有以下特點 1、短時間內突然有大量病人發生,因一次性污染水源造成暴發流行時,大多數病人發病日期集中在一個最長潛伏期內,發病高峰在水源污染后第二周(傷寒)或第一周(副傷寒)。2、病人的地區分布有明顯的界限,都在同一水源供水范圍內,不使用該水源者不發病。3、對水源采取措施后,發病數很快減少。4、由于傷寒、副傷寒桿菌不易在水中繁殖,而且病

28、菌在水中得到稀釋,感染劑量一般較少,所以潛伏期較長,病情較輕。5、發病季節不甚突出,但以夏秋季多見,特別發生在暴雨或大雨之后,雨水沖刷污物污染水源,使用地面水源者更易見此特點。6、出現傷寒、副傷寒病人之前,常常先有少量急性胃腸炎病人發生 一次水型暴發或流行發生的病人數與應用被污染水源的人數有關,自來水型暴發可發生大量病人,小型供水器被污染則僅發生少量病人。但病人的分布與供水范圍呈一致。流行持續時間長短與外源污染持續時間有關,水源經常被污染,則在使用該水源的居民中,病例終年發生,發病率有時可以很高。(三)食物型暴發的共同特點1、病人多發生在同一潛伏期內,病人數迅速上升又迅速下降。2、病人發生在一

29、定的人群中,如食用同一食物的人,共同聚餐的人,或在同一食帶就餐的人,發生的病人數則隨共同進食的人群多少而不同。3、一般多有潛伏期短,癥狀較重,病死率高的特點。4、從各病例所分離的病原體均屬同一噬菌體型。(四)初步調查 通過認真細致的流行病學調查,可初步了解暴發病例的時間、地區和人群分布的特征,并收集其它必要的資料,(如人口、年齡、職業等),計算罹患率,計算罹患率可根據需要分組,如按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暴露史等分組,為進一步分析提供線索。(五)提出初步假設 根據傷寒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群分布特點,把從現場獲得的資料,運用專業知識認真加以對比分析,提示可能引起傷寒暴發的原因,并加以驗證。(六

30、)詳細調查 詳細調查的內容是為了進一步收集驗證假設所需要的資料。有了初步調查取得信息,就為詳細調查提供了條件。調查表的內容應明確,標準統一,符號統一,以利整理分析。為了對比分析,調查對象應包括病人與健康人,暴發區人與非暴發區人,進行病例對照調查。 此外,對病例、接觸者及可疑傳染源等人員進行必要的采樣;對懷疑可能被傷寒桿菌污染的環境進行疫源檢索。五、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首先要核對資料,對調查表逐一檢查,根據情況被齊,改正或刪除。 (二)資料分析 按時間、地區與人群特征描述傷寒病例分布,并進一步分析。 1、時間分布用單位時間內示現的病例數來表示,繪制成流行曲線。實際工作中多用直方圖表示。使暴發的

31、開始時間、高峰和終止日期,以及病例的增減情況一目了然。繪制“流行曲線”是資料分析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2、地區分布 按病例的發病地點繪制標點地圖,觀察病例是否集中在某地區,計算不同地區的罹患率。并進行比較。把時間和地區分布結合起來,可到家庭或單位有無病例聚集現象,并且可區分他們是同時發病或是先后發病。 3、人群分布 按性別、年齡、職業或有關情況分,計算罹患率,可得知人群分布特點。將時間、地點、人群及有關因素的資料進行多維的相關分析與綜合分析,可得出暴發的過程概貌。4、潛伏期的推算 疾病暴發屬于共同媒介一次性暴露的流行,而且繼發病例很少,可能算出較準確的潛伏期。由于一般病例的時間分布,不呈正態分布

32、而呈偏態或對數正態分布,曲線上代表潛伏期較長病例的部分拖得較長,使整個曲線右偏,故平均潛伏期常用中位數或幾何均數表示而不同算術平均數表示。 計算出中位數潛伏期后,從流行曲線的中點起倒推一個中位數潛伏期來判斷暴露日期,圍繞這個日期來調查引起暴發的原因。從暴露日期至第一例病人的發病日期,即為最短潛伏期的估計值。從暴露日期至最后一例病人的發病日期,即為最長潛伏期的估計值。最短潛伏期與最長潛伏期的間距就是傷寒潛伏期的全距。在共同媒介一次性暴露造成的暴發或流行中,如已知暴露時間和發病時間的分布(流行曲線),再結合臨床表現就不難對這種病的診斷作出判斷。 5、傳播方式 傳播方式的分析對于查明傳染源,引起暴發的原因以制訂防治措施都很重要。常見的傷寒傳染方式有下列幾種。 1)共同媒介傳播的流行(共源性流行)或暴發、系病原體經由食物、水源途徑引起,同一人群暴露可以是一次、多次或持續的。 同時經一次性暴露所致的暴發,由于病例同時感染,發生突然,病例迅速增加,流行曲線點有一個高峰,持續時間通常為潛伏期的全距。如暴露停止或污染源消除后再經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